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環太湖文化在哪裡

環太湖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4 01:24:14

Ⅰ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簡述:

一 驚人的成就

1. 世界同一時期規模最為龐大、最為先進的都市防洪系統

在良渚遺古城西北部,先民構築起了一道長達6.5公里的大型堤壩,用以防範天目山余脈的洪水。浙江餘杭地區是整個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區,經常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良渚人為了保護國都——良渚古城而修建了這個堤壩。當地人稱它為「塘山土垣」,它除了6.5公里的長度之外,平均至少4米高,30米寬,在它的外圍形成蓄洪的水庫,至今能夠行船。

從塘山土垣向西7公里,還有兩條大堤——彭公堤防和奇塢山堤防,一個長5公里,另一個長6公里,其中一段山間隘口處,堤防高達20米,由不同的土壤層層夯築而成,異常堅固。這兩重防洪體系保證了良渚古城千年之間未曾為洪水毀滅。在良渚古城的南部,經航拍顯示,也存在著綿長的土垣,很可能就是防洪工程的一部分。而對比同一時期印度的古城——號稱「遠古曼哈頓」的莫恆佐·達羅曾七次被洪水摧毀,最後不得不廢棄。我們應嘆服良渚人防洪能力的強大。

2. 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以及土建工程

5000年前,良渚古城一帶還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沼澤地帶。然而從4900年前開始,一批人突然來到此地,填平和沼澤,並且修建了大規模的都市。從考古學年代上說,這些人很可能來自天目山南麓,他們在古城建立之前就已經聚集在瑤山一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瑤山祭壇。

很可能在離開天目山之後,他們立即開始起建良渚古城。最先完工的是巨型建築基址「古上頂」,在考古學上,它也被稱作「莫角山」——這個巨型的建築台基高8-10米,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30餘萬平方米,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土建工程。之後,良渚人又在莫角山周邊修建了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次級台基。之後,可能又順次建立了反山和皇墳山。由於考古發掘工作尚未全面給予揭示,我們現在無法猜測這些巨大的工程到底耗費了多少土方量。

大約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良渚古城「城牆」修建完成,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所圍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共發現六座水門。整個城牆的土方量當不亞於埃及金字塔。從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的古城形態來看,它們均有共同之處——城牆牆面平緩,內直外斜——極為注重防洪功能。因此,該「城牆」應該是水城牆,主要用作防洪。

同一時期,在城牆外圍,更大規模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如美人地、卞家山等長形土垣里三層外三層地將良渚古城包圍起來,構成了它的「外城」,經過考古發掘,這些土垣實際上是當時制陶工匠和漆器工匠們工作和居住的社區——當然,可能還製作絲綢。這些社區有大規模的人工運河網路相連,並且均配有自己的碼頭。通過這些水路交通方式,將古城的產品輸送到整個蘇浙地區,形成一個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大規模貿易網。

良渚古城和其外城總體規模達到了30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

3. 漆、絲、玉、珠寶、舉世無雙的黑陶工藝以及文字的萌芽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馳名天下,尤其是琮、璧、鉞等重器,其雕刻和造型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網站上到處都有相關的資料,此處我不多說。良渚時期的漆器也異常發達,不但能夠製造出多彩的漆器,還能夠製造復雜的鑲玉漆器。良渚時期,社會富足、文化昌明,漆器從貴重物品流入尋常百姓的家中。當時良渚人的墓葬中,棺槨均施以漆繪。甚至在農具犁的木質部件上以及箭簇的木桿上也有漆繪,可見漆器在當時不但不是奢侈品,而且還是相當常見的日用物資。

在良渚古城北部的錢山漾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家蠶絲織品。絲線密度和現代的細亞麻布相當,體現出高超的紡織技術水平。良渚人的陶器工藝舉世無雙,不但造型雍容典雅、氣象非凡,而且工藝復雜,令人驚嘆。卞家山曾經出土過一件陶片,不到20平方厘米的陶片上刻著23個精緻的鳥形紋。而在綽墩遺址出土的一個黑陶寬把杯,造型別致,通體刻滿精心設計的神聖紋樣,即便是當代的藝術家也對其嘆為觀止。

良渚人還喜歡瑪瑙、象牙等珍貴器物,並製成工藝品。其中,在福泉山出土過象牙權杖,雕刻工藝復雜,完全可以媲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而良渚人的航海能力也頗為強大,它們能夠深入遠海,捕獲鯊魚等深海魚類。而當時收集鯊魚的牙齒,是良渚貴族們的一種奢侈風尚。

良渚人文化時期的陶文比中國同一時期任何地方的陶文都復雜得多,有些陶器上的記事符號可以連接成句。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良渚陶器的頸圈,上面刻有9-12字的成行規整的刻畫符號,其行文風格比甲骨文還要美觀。可以說,良渚時期就有了中國文字的萌芽——當然,還需要更多類似的考古發現確證它。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人在中國古代最先採用了犁耕技術,以及大規模農田水利灌溉系統(見茅山良渚稻田遺址),使得糧食產量獲得了質的提高。這也成了支撐良渚社會繁榮富強的根本因素。

二、 良渚文化興衰略說

公元前3500年,年輕的華夏族突然在黃河中游崛起。 他們最初在公元前6000年時發源於陝甘一帶,隨後向中原腹地大舉擴張,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

不得不說,這是一支了不起的民族——他們打敗東夷族的後崗文化,將勢力深入陝甘、豫東、河北、遼西以及長江流域,形成了上古時代最為強大的族團。然而,就在他們的鼎盛時期,卻遭到了一隻神秘民族的迎頭痛擊。這支神密民族來自遙遠、濕潤的南方,他們橫沖直撞,一直打到黃河南岸,之後又突然地從中原腹地消逝。

這一民族來自長江下游的太湖一帶,後來被考古學者稱為「崧澤人」,也就是良渚文化的祖先。

他們為什麼要攻打千里之外的中原?為什麼要和強大的華夏族火並?原因可能永遠不可能探明。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北方的財富在吸引他們進行軍事上的冒險。早在公元前3800年,崧澤人的社會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東山村遺址的發掘顯示,崧澤文化的早期,已經形成了貴族和平民兩大集團。貴族們開始用玉器來裝點自己的生活,死後也要拿它們下葬。

然而,當時中國境內最好的玉器生產基地卻在淮河一帶的凌家灘。凌家灘人的社會也非常崇尚玉器,他們的制玉技術發達,而且燒造技術和建築技術也在當時首屈一指。崧澤人很顯然異常垂涎他們的財富。公元前3600年,崧澤人武力奪取了凌家灘一帶的統治權,之後又占據了整個淮河流域——這使得他們和中原的沖突不可避免。

中原人打敗後崗人之後,將同屬於東夷民族的大汶口人壓制在山東一隅,大有一統黃河之勢。然而,經過崧澤文化的沖擊,華夏族的擴張開始轉向衰落。當時,崧澤人也許就是東夷人的一支盟軍——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同盟關系很快就不復存在了。公元前3300年,太湖地區發生巨變,良渚文化取代了崧澤文化——這種巨變是怎樣發生的,尚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看到,良渚人很快就和東夷族反目,他們攻入蘇北地區,將東夷族從其世代居住的蘇北中心區趕了出去。在花廳遺址,考古學者們發現了良渚貴族的墓葬以及大汶口平民的墓葬共處同一個遺址的情況,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人殉坑。而考古調查顯示,整個蘇北地區的聚落數量急劇下降——東夷人不但被入侵的良渚人打敗,還舉族遠遷。

現在,華夏人反倒成了遙遠民族的盟友,共同夾擊東夷族。然而,東夷人在西部的擴張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們順利地攻佔了豫東和豫中。仰韶文化四分五裂,華夏集團不得不退回關中。

東邊日出西邊雨,對於良渚人來說,和平的發展時期卻開始了。良渚古城開始建立,並且取得了對整個太湖周邊的支配權。根據玉器的形態以及製作特點的分析,學者們大致可以肯定,整個環太湖流域的玉器均由良渚古城所分配——這很可能體現了一種具有宗支特點的政治關系。良渚城很可能統領著一個疆域廣大的古國。

隨著良渚古城的城市化進程,太湖流域又出現了幾個不同的「都市」——福泉山遺址以及寺敦遺址。其中福泉山遺址面積達1平方公里,中心建有大型的祭壇和等級頗高的貴族墓地。寺敦遺址規模和福泉山遺址面積相當,它不但擁有中心祭壇,還擁有內圓外方的兩重環濠——以寺敦為中心,他們還開鑿了一個正十字形的運河工程,但是它到底通向什麼地方,尚不得而知。

不論如何,整個良渚文化6萬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圍內,良渚古城的顯赫地位從未被動搖過。良渚古國的疆域,北起蘇北,南到浙中,西至安徽(這只是估計,其西部邊界尚未確定),東至大海,而它的玉禮器遠播至廣西、陝北。可以說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然而,不久以後,外部的情況開始變化。從公元前2600年開始,中原龍山文化崛起。其中一支叫做「造律台文化」,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他們逐漸向東南方擴張。良渚社會受到了劇烈的影響,良渚文化也轉變為錢山漾文化。不過這一時期,良渚古城的建造仍在持續,這似乎說明他們仍然保持著政治上的獨立。

約公元前2200年,造律台人對良渚地區的擴張加劇,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廣富林文化出現在環太湖地區,同一時期,良渚古城遭到廢棄。良渚古國可能在此時遭到了亡國的命運。即便如此,有些證據顯示環太湖地區的文化依然繁榮,外來的統治者好像並沒有完全破壞太湖地區原住民的生活秩序。

到了公元前2000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政治形勢出現劇烈的動盪。中原地區繁盛一時的陶寺古城被毀,慘遭屠城(見陶寺「大擾坑」);鄂爾多斯地區的鬲文化人群滲透到中原的大部分地區;山東龍山文化大范圍衰敗,蛋殼陶工藝、制玉工藝失傳,人口數量銳減;長江中游的石家河古城被摧毀,來自中原的一支力量占據了該地區;四川的寶墩古城遭到廢棄,城市化進程中止。

也就是同一時期,來自浙南的一支野蠻民族再次洗劫了太湖地區,將造律台人趕出了蘇南、浙北一帶。此後,太湖地區陷入了長時間的文化空白和衰落——城市不復存在、玉器不再製作、貴族們的生活方式也被摒棄。太湖地區重新回歸到質朴的鄉村生活和原始的等級秩序。曾經昌盛一時的良渚古國,被永久地遺忘了。直到20世紀,通過考古學家們的努力,先民們的偉大業績才再次為子孫們所知曉。

Ⅱ 太湖的生態狀況與變遷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Ⅲ 浙江有什麼文化遺址

1.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它的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2.浙江餘杭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 ,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3.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

4.羅家角遺址

羅家角遺址位於浙江桐鄉市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利星村的羅家角自然村,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為馬家洪文化遺存。

羅家角遺址發現灰坑53個,還發現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大量的動物遺骸及稻穀等自然遺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遺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亞於商代的白陶。還發現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寬沿盆和多角沿盤,喇叭形圈足豆、小網墜等,其文化面貌明顯有別於錢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

在第三、四層中出土的156粒稻穀,經科學鑒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從而使嘉興市境成為是迄今所知中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5.南河浜遺址

南河浜遺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雲西村和南子村,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期遺址。

南河浜遺址是崧澤文化的代表,1996年建設滬杭高速公路時被發現,當時挖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清理出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時期墓葬、灰坑、房屋、祭壇等,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遺存。

南河浜遺址的發掘規模大、揭露墓葬多、出土文物豐富,從房屋、灰坑、祭壇、墓葬到大量器物,南河浜遺址極大地增添了崧澤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成為崧澤文化遺址中具有重要價值的遺址之一。

Ⅳ 良渚人是怎麼消失的

晚期良渚現「斷層」

良渚文化遺址被發現70年多年,卻令考古界和史學界一直頭疼不已,因為在史料中,江南地區的晚期良渚文化居然無文字記載。這一曾經影響中國文明進程的良渚文化「斷層現象」,一直成為懸而未決的謎團。

不過,有關江南地區良渚文化是否消失的問題,我國曾有多位學者作過研究,結果是「消失」與「未消失」兩種觀點並存。而造成晚期良渚文化人從江南地區突然神秘失蹤的原因,則有海侵、特大洪災和戰爭三說。由於這些說法的證據都較單薄,缺少足夠的說服力,因此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說法能得到考古界和史學界多數學者的認可。

常州武進區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林志方認為,依據江南地區現有的考古資料,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北陰陽營文化、良渚文化層之上的是「湖熟文化」和「馬橋文化」,且絕大部分地區是「湖熟文化」和「馬橋文化」疊壓在良渚文化層之上。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江、浙兩省的文博工作者已對江南地區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古發掘,江南地區最早「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的時代為西周早期。依據「湖熟文化」、「馬橋文化」人最早墓葬的時代為西周早期、江南地區古文化層的疊壓關系及良渚文化和北陰陽營文化的時代,可以證明江南地區夏、商出現了文化斷層,進而也證實了江南地區良渚文化消失的可能。

是否遷徙到江北

本月初,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良渚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各路專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新說。據報道,在這次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各地的專家在討論中達成共識,認為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應為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而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則是由戰爭和內訌引起的,最終為錢山漾類型所取代。

這次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分析認為,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錢山漾類型及馬橋文化遺址分布面廣,且文化傳承有序,盡管個別遺址見有淤泥層,但其成因復雜,應屬局部現象,倘若認為當時曾發生過海侵或特大洪水災害而導致毀滅性的文化消亡,恐怕有失偏頗。那麼,良渚文化的消亡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在會上,林志方則提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的論說新突破,他提出,「江南地區晚期良渚文化人從江南地區消失是由於整體遷徙今蘇北地區」,此觀點一出,各方為之嘩然。

林志方認為,首先,「江南地區」西及西南面的臨近地區良渚文化層上也存在文化斷層。依據考古資料顯示,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和含山凌家灘遺址處均有過少許良渚文化人的遷居。薛家崗遺址和含山凌家灘遺址良渚文化層上也存在文化斷層,即可排除「江南地區」晚期良渚文化人有遷徙這兩處的可能。

其次,新沂花廳遺址發現多座良渚文化晚期大墓。1987年和1989年,南京博物院對蘇北地區的新沂花廳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遺址的北區清理出10座大墓,其中有8座大墓存在人殉現象,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378件、含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陶器345件、含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徵的石器37件。

經過對花廳遺址北區出土的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出現的人殉現象及社會狀況等情況的考古研究,有關專家認為,花廳遺址早期是大汶口文化領地,以後(至北區墓葬時期),北上的發達的良渚文化取代了這里的土著大汶口文化。「江南地區」晚期良渚文化人整體的遷徙地必然在今蘇北地區,其政治中心就在新沂花廳遺址處。

此外,我省的蘇北地區有眾多的良渚文化晚期遺址。這些地區處在良渚文化晚期遺址較集中的蘇北地區的北面和西面,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較少及年代偏晚,故這些地區的良渚文化人與江南地區晚期良渚文化人的遷徙也無直接關系,而應與遷徙今蘇北地區的晚期良渚文化人的再次遷徙有關。

而在「全國良渚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有一些專家則認為,「從良渚文化墓葬中見到的隨葬石(玉)鉞、箭鏃等石器分析,依稀透露出當時社會戰爭頻繁的歷史信息,有可能是對外征戰,加上內部集團矛盾激化、內耗加劇,自然環境惡化而最終走向消亡。」

Ⅳ 蘇州東山的生態旅遊開發項目

洞庭東山位於蘇州郊外40公里的太湖之群,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鎮,東山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和江蘇重點中心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十三大景區之一。東山景區以其湖山秀美,花果成林的自然景觀特色及民風淳厚、古宅名園眾多的江南古鎮、古村而著稱,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沿湖重點景區,素以「魚米之鄉」名聞中外。其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花園中的花園」。

一、東山鎮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

東山歷史悠久,歷代不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曾來此游樂憩息,留下眾多名勝古跡。東山市鎮大街東西兩端至今猶存近千米的石板古街,兩側有34條古弄小巷。鎮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樓,依山傍水的席家花園,明代住宅建築楠木廳等。環鎮四周,處處有觀光游覽景點,如紫金庵的彩塑羅漢、古村陸巷的明清古建築、碧螺峰下的靈源寺等。東山風物清嘉,還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山、漁米鄉,盛產50多種土特產品,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茶」,聲名久遠的「白沙枇杷」,以及洞庭紅桔、太湖蒓菜和太湖三白等。春天,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茶牙滴翠;端午時節時,枇杷林披翠掛黃,楊梅樹枝茂茁壯;秋天,漫山遍野的桔林,遠看萬綠叢中點點紅,近看累累碩果樹彎腰。

東山名勝景點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有九大景區:莫厘峰景區、紫金庵景區、龍頭山景區、楊灣景區、長圻景區、三山島景區、陸巷景區、濱湖景區、市鎮景區。其中引人入勝的景點數不勝數:

雨花勝境是東山歷史最悠久,風光最秀麗,面積最大的游覽勝地。雨花景區的「雨花」一名來源於明代,時山塢中滿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飄落,似花雨從天而將。「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區內現在存有一百多株樹齡均達百年以上的名貴古木,故又稱東山森林公園,是東山的天然氧吧。

陸巷古村位於後山太湖邊,為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建於南宋,因村中有六條古巷而得名。村中現保存有解元、會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樓和明代古街、古弄及30多幢明清建築,為江南少有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 全樓建築磚雕、木雕、金雕、石雕、彩繪、泥塑、鋪地藝術巧奪天工,雕刻精緻,精美絕倫,且「無處不雕,無處不刻」,享有「江南第一樓」之譽。

三山島,位於太湖之中,距東、西兩山均隔三公里,世人稱「小蓬萊」。全島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連;島邊嶧山、厥山、矗墅山、群島羅列,構成了一組美麗奇異的湖島風光。三山島奇峰突兀,異石成趣,有著稱於吳中第一奇峰之板壁峰,以及生肖石、牛背石、白貓石、金雞石、瀑布石、彌勒佛石都是名聞遐邇的奇峰異石。三山島發現並挖掘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舊石器和古脊推動物化石遺址,稱之三山文化,證明太湖流域同樣為中華民族發祥地。島上常年花果不斷,潔靜的農家旅館和田園風光,使人如臨世外桃源。

啟園,俗稱席家花園,席氏為紀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興建,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濱園林。該園藏山納湖,步移景易,既融蘇州園林小巧玲瓏,曲折幽深的藝術特色,又具脈接七十二峰,波邊三萬六千頃的粗獷氣魄,「柳毅井」、「康熙皇帝御碼頭」、「古楊梅樹」為園內三寶。廳堂軒榭,廊肋齋館,花徑曲橋,散落其間,與天然山水渾然一體,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

可列舉的景點還有很多很多,如東山建築歷史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軒轅宮,被譽為「天下羅漢二堂半」之一堂的紫金庵,有著江南第一花廳的裕德堂……

二、東山鎮旅遊發展的現狀

隨著近年來蘇州城市地域的不斷擴張,以及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污染導致了環境質量的下降,同時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越來越渴望提升生活品質,遠離喧囂,親近自然。而東山依山傍水,憑著秀麗的自然風景和渾然天成的地理環境,吸引了很多江浙滬一帶的遊客,而且遊客量正逐年增加。東山的旅遊發展正處在轉變升級階段,從原來單一的觀光旅遊向多樣性的深度旅遊發展。

但同時我們遺憾的看到,目前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東山旅遊發展還存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整個東山作為一個整體的旅遊景點沒有一致有序的規劃,散亂無序概括了目前整個東山旅遊發展的狀況。新發展起來的農家樂以及生態農業還沒有很好的與眾多傳統的歷史人文景點旅遊融合起來,你看你的古街,我吃我的農家飯,他摘他的農產品,各種旅遊模式都是單獨發展,使得各景點的旅遊猶如一盤散沙。這樣,遊客很難有興趣在東山逗留更長的時間,無法挖掘出潛在的旅遊資源。散亂也同時導致了無序。散亂經營的旅遊模式不僅給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也不利於東山旅遊的整體發展。另外,多種旅遊模式共同發展,缺少一個主體模式來帶動其他旅遊模式的發展,呈現出群龍無首的局面。

三、東山鎮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與部署。名勝古跡等景點的觀光旅遊如何與新興的生態農業與農家樂等模式和諧統一的發展,需要有科學的規劃部署,否則看似全面開花,實則雜亂無章。散亂的旅遊經營模式對東山鎮旅遊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其次,東山鎮的旅遊業雖在發展,但是基礎設施沒能緊跟其上,特別表現在交通上。一方面,近年來私家車的增多使得東山原有的道路已遠遠不能滿足如今的交通需求。一到旅遊旺季,各處道路就堵車。但相信隨著環山公路修建工程的不斷推進,這個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到緩解。但除了環山公路的修建外,各村莊道路也應大力拓寬修復,為旅遊的全方位發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東山沒有大型的停車場,只在各個景點有小型的或者不正規的停車場。特別是農家樂,大部分沒有停車位。遊客的私家車往往是隨便停在公路邊,既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其他交通隱患,另外一方面也很不雅觀。還有在住宿方面,大部分都是農家樂,沒有統一的管理體制,也沒有內部管理較好的知名連鎖酒店,經營混亂、不夠正規等問題也在所難免。

再次,旅遊經濟發展到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要想把旅遊資源推介出去,就必須加強宣傳推介,包裝策劃。東山景區在江浙一帶旅客當中可以說小有名氣,但是輻射的廣度仍然有所局限。而針對這種旅遊名氣輻射范圍小的情況,目前東山景區的宣傳力度並不大,只是作為吳中區環太湖景區的一部分在電視等宣傳媒介上出現,以及靠路邊幾塊不大的指示牌和人們心中保留的歷史口碑而已,宣傳力度甚至小於與東山毗鄰的西山島,這樣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旅遊市場上是很難有優勢的。

四、東山鎮旅遊發展思路構想

(一)總體發展思路

1.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做出特色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

如何把環境做優做美,關鍵在於挖掘當地的文化個性,提升文化品位,拓展地域文化體驗的形式,弘揚地域特色。江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多次指出:「文化是城市的品位和魅力所在。」「作為蘇州第一優勢,文化底蘊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使蘇州這座城市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市委提出了建設「三區三城」的總目標和總定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加快建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遊城市。城市如是,鄉鎮亦如是。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挖掘特色,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民風的保留。特色是鄉村旅遊的生命,也是這個產業能否取得長足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特色既可以是自然景觀的特色,鄉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是服務項目的特色,旅遊產品的特色,這樣才能使景點資源或項目提高吸引力和競爭力。

2.發展商務游,推動鎮區吸引力的提升、產業結構及布局的優化

在蘇州經濟社會進入轉型升級、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關鍵時期,蘇州工業園區商務旅遊示範區成功創建,給我們旅遊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由於商務旅遊本身的性質,商務客人多了,對鎮區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優化就會有更高的要求,周邊的配套設施和相關服務必然要求更加完備和到位,這種需求必將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優質商務客的青睞,會吸引更多的優秀的產業商落戶,從而帶來更足的人氣。兩者良性循環,相互促進。通過提升商務旅遊的服務水平,能夠進一步提高東山旅遊業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整個鎮區經濟的刺激作用。

3.發展深度游,突出主題,引導建立各種特色休閑度假項目

通過尋求與各方的合作,建立各種特色休閑度假項目,如各種帆船俱樂部、高爾夫俱樂部、遊艇俱樂部等。這些主題型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不僅能夠吸引一大批中高端消費的客源,還能因為這些活動本身的性質,體驗性和參與性較強,使得遊客能夠長時間逗留,大大延長遊客旅遊時間。這類主題休閑產品或活動,對經濟的拉動和提升作用非常明顯,也使度假休閑的特色更加鮮明,更能提高景區的層次和競爭力。

4.發展生態游,保護原始的環境和民俗風情,注重可持續發展

東山的生態環境是東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發展經濟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以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外,這里亦有許多歷史文物古跡,這些祖宗留下的寶貝,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就不復再來。太湖是蘇州的驕傲,更是東山的母親湖。靠著這汪湖水,東山水甜茶香,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正因為太湖如此重要,太湖水如此不可或缺,保護太湖水資源以及環太湖環境,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應採取各項措施,盡量避免在開放過程中對原有動植物體系的破壞,盡量避免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跡,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發展旅遊才能既造福於當代,也可以給後代帶來福利。因此,在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改變一味追求效益的傳統觀念,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重,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相互促進。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除了保護原始的自然環境外,還應注意保持農村人文環境的「原生態」,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和別具一格的民間風俗將是吸引外來遊客的另一亮點。只有這樣,東山才是唯一的東山,是不可替代的東山。

(二)採取的具體舉措

1.科學規劃,整體部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是做好規劃,凸顯特色。科學編制規劃,對於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決定著階段性鄉村旅遊的發展水平和長遠目標的實現。我們要針對東山的資源特色,對規劃定點、標准制訂,以及道路建設、環保處理等基礎工作作出科學規劃,在保護好原生態的基礎上,再逐步加以修補完善。

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必須做一些必要的改造和建設。旅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樣樣不可缺。目前環山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將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屆時,整個東山將成為一個真正的融合的大景區。「住」方面,不能簡單地「克隆」旅遊酒店的服務標准和流程,更要堅持因地制宜,將居住與東山當地的環境相結合,在不改變傳統農家基本生活設施的基礎上,做到居住衛生、安全、方便,餐飲有特色,為遊客提供優質、舒適的服務。同時,結合農家樂建立一部分中高檔次的賓館,提高旅遊檔次,滿足不同層次旅客的需求。東山景區作為一個旅遊發展的整體,應該抓緊修建多處休閑娛樂購物場所和遊客集散中心,並且開通環島旅遊車輛,為遊客感受整個東山島提供便利。另外,其他輔助生活設施也應逐步建設完善,如停車場,指路牌,指示牌等配套設施,以及垃圾處理,給排水,加油站等都要建設完善。

2.抓住政府「大做太湖文章」的契機,加強與其他知名景點的合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區三城」的戰略構想,吳中區委區政府也精心開辟以山水為特色、以文化為內涵、以旅遊為主導的蘇州「太湖時代」。同時,東山鎮也被定為「太湖水,古村風」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東山鎮應緊緊抓住這兩大機遇,抓緊編制完善旅遊發展規劃,調整旅遊業內部結構,做優做美整體環境,使東山真正融入環太湖旅遊文化帶懷抱,在打造「太湖時代」的進程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蘇州有許多享譽中外的景點,如蘇州園林,古鎮木瀆等等。東山可以加強與這些景點的合作,設計開發一系列能吸引遊客眼球的旅遊線路,不斷提高東山的知名度,打出自己的旅遊品牌。

3.注重資源整合,加快項目建設,提高整體競爭力

東山鎮各個景點相距較遠,分布較散,單個景點的競爭力仍然不強。因此需要對單個景點進行整合,各景點要統一品牌、統一宣傳、統籌管理、協同作戰,推出一批對旅客有吸引力的特色精品線路。將以雕花樓、陸巷古村的人文游,觀湖光山色的休閑自然游和體驗農家樂趣的生態游有效結合起來,以其中的一個或兩個項目為核心,再根據不同季節,豐富別的項目開發成為數條不同的線路,來迎合不同遊客的需求,使遊客在景區既能享受安逸,又覺得有豐富的活動可供選擇,既能引得來,又能留得住,覺得不枉此行。另外,應結合鎮政府的發展規劃,在做亮陸巷古村、三山島景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項目策劃工作,根據景區的特色開發新的景點或項目,如楊灣古村修復改造等,創造東山旅遊新賣點,增加遊客的新鮮感,使景區常在常新。

4. 推進旅遊產品的開發,加強宣傳力度,樹立東山品牌

要充分利用東山獨特的農產品資源,依託農產品發展公司,重視旅遊產品的生產和開發,以現代消費理念,大力開發具有鮮明特色、創意新穎、包裝精美、附加值高、市場銷售量大的旅遊產品,樹立品牌,躍升檔次,不斷提高旅遊產品在旅遊收入中的比重。

有了自己的特色旅遊產品,就需要進一步打造品牌,推廣宣傳。在宣傳中,要注重突出特色,搞好旅遊產品的策劃和包裝,形成強勢吸引力,提高宣傳效果;要充分利用報紙、廣電、網路等媒體,結合新農村建設內容,開設特色專欄和節目,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要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旅遊宣傳推介活動,在觀念和手段上加強創新,與各大旅遊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提高旅遊促銷的效果。要加強各層面的協作配合,全力做好宣傳推介工作。比如,在景區的特色旅遊旺季,搞一些旅遊風情節等活動,吸引人氣,提高知名度,並且增開旅遊專線車,為散客背包客們提供便利。

當前蘇州旅遊經濟轉型升級,整個旅遊業正面臨著一個嶄新的時代。希望東山鎮一定要抓住新契機,把握當下,謀劃未來,加快轉型升級,創造旅遊發展的新優勢。

Ⅵ 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的景區景點

黃金湖岸
湖州市擁有64公里長的湖岸線,300平方公里太湖水域,南太湖湖岸線綿長,湖水清澈,水面極度開闊、舒緩,堪與大海的遼闊相媲美,似海非海的南太湖有著獨特的灣區資源。在湖岸邊,各種富有異域情調的建築群、漂亮的景觀帶、別致的親水平台等錯落有致分布著。而新建成寬闊平坦的濱湖大道,由東向西沿著湖岸一直延伸,宛如一條「巨龍」在太湖南岸遨遊。人工沙灘、遊艇碼頭、休閑盒子等更是給黃金湖岸帶來人氣。
弁山
弁山被稱為湖州的主山,它的主峰名雲峰頂,海拔521.6米,為環太湖第一峰。弁山蘊涵了豐富的溫泉資源和吳越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有法華寺、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項王走馬埒、飲馬池、系馬石、沈家避洞、黃龍洞、碧岩、秀岩、龍岩,相傳弁山有三岩六洞九寺十三院。王羲之、杜牧、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趙孟頫等歷代名人學者都曾經來此游覽,留下了不朽詩篇。
黃龍洞
黃龍洞原是道教洞天福地,位於太湖旅遊度假區弁山東麓,北宋湖州太守功軾有《卞山龍洞祈晴詩》:「吳興連月雨,釜甑生魚蛙。往問卞山龍,曷不安其家。」黃龍洞直徑14.8米,垂址深度37米,洞底生風,寒涼透骨。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黃庭堅、蘇東坡、杜牧、趙孟頫等名家真跡,其中刻於巨石「丈人峰」上的四個大字「黃龍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漢嗣天師張宇初題寫,可見黃龍山茅宮屬天師道派。宮內除了千姿百態的溶岩造型外,最奇特的當屬響石廳,可以在石鍾乳上敲擊演奏出《東方紅》、《紫竹調》等多種樂曲。 法華寺
位於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弁山南麓,又名白雀寺,湖州四大名剎之一,傳說湖州為觀世音出生地,法華寺觀音「真身殿」聲名遠播,歷來香火鼎盛。法華寺緣起於南朝齊尼道跡,始建於南朝梁代梁大同元年(535)年,號總特。系禪宗東士初祖達摩的弟子。齊尼道跡在弁山晝夜誦讀《法華經》二十年不下山。「誦經時,有白雀旋繞,若聽法狀」。梁大同元年(535),藏道跡靈骨的寶龕忽生出青蓮花,梁武帝蕭衍於是下詔,敕建法華寺。大雄寶殿系重檐歇山項,飛檐翹角,前有月台,因置石質欄桿,氣勢宏偉。真身殿為歇山頂,蘇州寒山寺方丈性空書有「真身殿」匾額。真身殿前摩崖石刻「青蓮古澗」四個大字。山頂有始建於唐代的望湖亭,歷代重修,亭為六角攢尖頂,亭聯「萬頃煙波收眼底,無盡雲山入懷來」。置身亭中,不僅可觀賞萬頃太湖,還可看重疊山巒,美不勝收。法華寺現已成為江浙一帶著名佛教旅遊聖地,蘇南與浙北一帶的善男信女,更是崇拜至極,每逢佛聖節,人山人海。每年接待遊客150—200萬人次。
長田漾濕地公園
原生濕地長田漾位於度假區西南部,東起太湖路,西到弁山,北起丘城城門,南至奧體公園,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還要大。濕地內生態優良、漁村小橋、白鷺齊飛、野鴨嬉水、蘆葦飄盪,是江南地區距城市最近的濕地,被世界旅遊組織認為是環太湖地區最具開發潛力與旅遊吸引力的資源。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位於太湖旅遊度假區小梅口東側,飽覽太湖美景,與太湖明珠隔岸相望。遠看太湖帆影點點,近觀湖邊蘆葦深深,坐享疏散繁瑣愁緒,集觀景、娛樂休閑的絕佳之地。、漁人碼頭、佔地面積為66.8畝,總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為1-2層建築局部3層,建築高度在9-15米,由七組建築組成。12幢經典建築各具特色,以餐飲休閑的商業定位,將成為整個太湖沿岸以經營湖鮮餐飲為主題的特色店家。
漁人碼頭也擁有快艇公司,可提供各色各樣的太湖、內河、濕地等遊船旅遊服務。
古木藝術館
湖州古木博物館位於度假區太湖路邱城城門口,由湖州民營企業家吳曉紅先生投資興建,佔地30餘畝,總投資2.5億元。現館藏各類古木珍品1000多件,為世界上館藏最多的同類展館,向人們展示自古生代石炭紀至中生代白堊紀之間形成的硅化木珍品,以及千百年來森林在自然力作用下天公造物的古木奇葩。展品中有來自雲貴、川藏、祁連山區的「神木」;長白山及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浪木」;四川峨眉山區距今六干多年至四萬年間的「烏木」;還有經億萬年演變而成的「硅化木」、「樹化玉」等,多為不可再生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古木多為無價之寶,收藏價值極高。
邱城遺址
位於度假區小梅口。邱城依山而建,共有兩座規模略等、南北相連的城垣,分別將兩座小山(均名邱城山)圍在其中,城牆用泥土夯築,相連略成「呂」字形。據清同治《湖州府志》載,邱城是「春秋時吳築三城之一」(邱城、彭城、吳城)。景區內現有茶園、涼亭、古道、松林、城牆等。
月亮廣場
位於度假區小梅口綜合服務區核心地塊,由噴泉軸線、大草坪及10000平方米商業建築三部分組成,通過月亮橋與月亮酒店連接,面積6.5萬平方米,含80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於2012年2月開工建設, 將於2012年年底建成開放。
「發現島」主題樂園
位於度假區長東片,西臨長兜港,北靠太湖,東、南沿濱湖大道,項目聘請美國迪斯尼樂園全球藝術總監朗·納得富格斯先生擔任藝術顧問,以主題公園為驅動的文化旅遊綜合體,並通過主題旅遊的塑造,實現各種相關業態的組合,最終打造成為一個具有湖州精神的、國際級的文化旅遊項目。預計於2016年開業運行。 溫泉高爾夫俱樂部
由世界著名高爾夫球場設計師Mr.Haworth設計,奧地利新世界集團投資5億人民幣建設,整體建築風格為奧地利風格。該俱樂部位於度假區弁山南麓,球場四面群山環抱,生態環境優美,且球場內地下含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是華東地區唯一的27洞帶溫泉的山地挑戰型高爾夫球場。溫泉高爾夫將森林、山地、溫泉、茶園等江南元素完美結合,讓人在打球的同時,充分感受江南的嫵媚、從容、優雅和精緻。
該俱樂部每年定期舉辦中奧「美泉宮」杯全明星高爾夫公益賽、環太湖高爾夫球邀請賽等大型賽事,吸引了包括中國職業高爾夫選手岳喜峰、著名影視明星孫海英、張嘉譯在內的眾多高爾夫愛好者前來參賽。
奧特萊斯
奧特萊斯名牌折扣店項目位於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梅東片中心區塊,由奧特萊斯名牌折扣店企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工程總用地面積30968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5600平方米,其中奧特萊斯購物功能區110000平方米,商務酒店及酒店服務公寓27800平方米,大型商業中心47800平方米。項目預計整體將引入300-500個獨立的世界品牌折扣店。將有GUCCI、Burberry、Versace等一大批國際奢侈品牌入駐。於2013年12月22日開業。
遊艇俱樂部
由浙江南太湖水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4.5億人民幣,佔地130畝,規劃水上遊艇碼頭泊位300個。俱樂部以五星級會所及遊艇俱樂部為核心,以商務會議、高端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為發展方向,是環太湖區域規模最大、功能設施最齊全的具有國際水準的私家會員制豪華遊艇俱樂部。
遊艇俱樂部水面距蘇州25公里,無錫60公里,途徑東、西洞庭山、大小雷山等,在對岸已有蘇州水星和無錫山水俱樂部的情況下,它的建成,將真正實現蘇、錫、湖間水上運動和旅遊的貫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環太湖游。遊艇俱樂部已基本完工。
太湖溫泉水世界
太湖旅遊度假區內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性狀好、無色、無嗅、無味、透明,水質細膩,發現的地熱資源溫度全部在25至45攝氏度之間,屬低溫地熱資源中的溫熱水,非常適宜開采,不用加溫,直接用於沐浴療養、康體養身。太湖溫泉水世界位於月亮酒店西側,面向太湖,擁有眾多溫泉池,將於2014年初運行。度假區已經在申報中國溫泉之鄉。

Ⅶ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Ⅷ 蘇州環太湖的概念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1月27日電 長三角區域內的競爭與合作已進入新一輪態勢。目前愈演愈烈的競合格局,正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個地緣性新概念,這就是:由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五城市組成的環太湖城市圈。
事實上,近來,環太湖文化演藝賽事不斷,環太湖旅遊路線圖的敲定,沿湖五市共唱「太湖美 」;蘇錫常的環太湖公路也已動工;湖州醞釀在太湖上興建大橋,無錫明確了城市發展戰略中的濱湖意識,並首度打出了「太湖博覽會」的牌子……前不久,記者在參加長三角一體化論壇時,聽到不少專家對這個新概念抱以極大興趣。
無錫長三角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徐偉榮是國內最先提出環太湖城市圈的學者。他認為,現在經濟的發展其實早就沖破了行政框框,倘若我們跳出蘇錫常,跳出江蘇省,放眼長三角,隨即可以發現:如果說,蘇浙滬三地行政區劃將是長三角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並勢必被沖破的話,那麼,蘇錫常嘉湖地區正是蘇浙兩省的結合部而應該率先實現跨行政區劃的深度合作。
「小圈子」並不會阻礙「大圈子」的發展,反而有助推和加速的效果。有專家分析,滬寧杭大三角的崛起對環太湖區間的五個城市確非幸事,嘉興與湖州同蘇錫常一樣面臨著被滬寧杭兩個極點擠壓或撕裂的可能。但同時恰恰為五個城市突破行政區劃,構築「環太湖城市圈」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太湖流域與長三角是兩個外延不同、內涵基本一致的經濟區域。蘇錫常嘉湖地區則是太湖流域的核心部位,並且歷史上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曾經演繹過許多人文故事,近代則更是資本主義萌芽和民族工業的搖籃。只是由於大上海的崛起而逐漸退居為被聚集和被輻射的地位,這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交互作用的結果。細細分析,其實,不管從歷史還是現實看,蘇錫常嘉湖地區並非由蘇錫常和嘉湖兩塊構成,而是由蘇錫常和蘇嘉湖兩塊構成,蘇州則是蘇南、浙北這兩大板塊的自然結合部,同時更是浙閩等沿海地區與內陸腹地的戰略節點。隨著民營經濟的興起,環太湖地區民間資本的相互滲透已成為「擋不住的誘惑」,產生出1+1+1+1+1>5的效果。
由蘇錫常嘉湖五市組成的「環太湖城市圈」重大的現實意義就在於不是人為劃定而是客觀存在的,是通過地緣的接近而形成的多方位的「牽手」和「聯姻」。放眼滬寧杭大三角框架上,如果說蘇錫常只佔一條邊,那麼蘇錫常嘉湖則就佔全了三條邊。加上蘇嘉高速公路的修築,五市間的高速環通在即,大三角中的「小迴流」形成,就可以形成要素集聚效應。
無錫長三角發展研究中心湯可可研究員認為,環太湖城市圈與我省沿江大開發、跨江發展等戰略一樣,加強「次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是大區域即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長三角城市發展,要通過重構城市關系來向外拓展。如何重組城市關系?一個重要的抓手就是從環太湖城市圈尋求突破,因為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城市圈。
面對蒸騰澎湃的長三角發展大潮,環太湖城市圈的勃興迎來了一個最佳時期。
無錫好,因為投資環境大,而且被開發的少,願你順利哦

Ⅸ 環太湖多少公里

基本是260-290公里之間。

閱讀全文

與環太湖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