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閩南文化特徵有哪些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
2、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
3、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斗艷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
4、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
5、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系。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② 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文化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2)怎麼稱贊閩南人的信仰文化擴展閱讀:
1、閩南地區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民營工業發展尤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現出恆安、達利、安踏、金龍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2、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方言,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習俗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
3、閩南文化源遠流長、開闊包容,其隨閩南鄉親在世界各地傳承流布,不僅成為閩南子弟的精神家園,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③ 閩南文化怎麼描述
閩南人很迷信,每年都會給祖先「拜拜」,祖佛生辰也要「拜拜」,每年每個村都會有「普渡」一些人情世事,也特別注重。。 閩南人很少吃辣,一般不吃,生日時一定會吃長壽面(面線)跟雞蛋,喜歡吃番薯粥,跟子扣(生番薯片曬成的干,後煮成子扣湯或子扣粥),農歷12月16土地公生辰,會吃蚵仔煎(這個到現 在普遍了,隨時都可以吃,但是那天一般都會吃),冬至 跟 正月十五都會吃「狀元圓」(湯圓)。。閩南有種小吃很好吃「馬蹄」跟「蚵嗲」。。有些閩南人習慣的早餐是「花生湯、花生糊」配油條,或我前面講的那兩樣小吃。。 閩南人對往生者,很尊重,喪禮很隆重,閩南有句古話「要玩,蘇杭眉州 要死,福建泉州」。。喪禮方面也有分等級,最低級,「師公(道士)帶路」意思是,讓道士給往生者念「往生咒」。最高級,「滿山白」喪禮遊行所到之處,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要分「白」跟錢。。。。但是50歲以下往生的,就不能辦,50歲以下往生的,通常叫「夭壽死」(一般閩南人都會「夭壽」的罵人,其實意思也不算太惡毒,只是「嘴前話」(口頭禪)而已)。。。。這里教你一句,閩南罵人很惡毒的話「要死初一、十五,要死大風大雨」。。 閩南人常聽常講的凄美愛情故事是「陳三、五娘」「管女送」。。我不曉得現在閩南年輕的一代都沒有聽過,我是常聽我阿嬤、媽 講才知道的,她們愛看。。 好了,我只把我知道的一些給寫出來,也不算多。。
④ 閩南文化作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閩南文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雖不是閩南人,但是我五六歲時就來到了廈門,也有六七年了,在這里我過了許多閩南地區的節日,因此,對於閩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行政區劃、語系等各方面,廈門、漳州、泉州三個地區均合稱為閩南。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其次是民間藝術。閩南民間藝術多的數不勝數。包括布袋戲、提線木偶、南音、陶藝、拍胸舞、剪紙、梨園戲、高甲戲。高甲戲富有閩南民間特色的地方戲,詼諧幽默,尤以丑角表現見長,《桃花搭渡》,《連升三級》載譽戲劇界。
最後是方言。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除了台灣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
閩南文化博大精神,我們應該將閩南文化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讓它發出絢麗的光彩。
我熱愛閩南文化,因為它有悠久的歷史,它也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她就像一顆星永遠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以前的我總是認為閩南文化一點也不出名,只不過古人在閩南地區留下了非物質遺產,但自從我看了那次的梨園戲,我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那一次,學生記者團組織參加了觀梨園戲的活動,我欣賞到了《陳三五娘》中的《賞花》,這讓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員們的動作時多麼的眼花繚亂,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嘆這春天的美好,卻又哀嘆著花易落得季節。欣賞了《賞花》我才真正明白,閩南文化不是什麼古人留下的非物質遺產,它還有更廣闊的天空,之所以有這些演員在艱苦中磨練,才能為閩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園戲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線木偶,提線木偶也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須要好的技術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則線就會亂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調非常的優美,它利用各種民間樂器演奏出各種優美的曲調,每次聽到南音我都會被這美妙的音樂久久陶醉。
我把參加閩南文化的活動告訴好朋友,她也不禁贊嘆閩南話,還說閩南文化是一顆星永遠閃爍著光芒,永不熄滅。在我的課余時間里我也經常了解一些關於閩南文化的節目和有關書籍。
閩南文化永遠是那樣的燦爛,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弘揚閩南文化,讓閩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滅。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
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么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葯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
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說,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幾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說:「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
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沖出來的茶才夠味。」只見他在茶壺里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沖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洪老先生說,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洪老先生說,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咽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松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下面我就帶大家走進閩南地區的端午節。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台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綉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們來分享下你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吧。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閩南的中秋風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燒寶塔、賽詩、博餅……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
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一家子一起吃了團圓飯後,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賞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見天空早已暗下來了,剛剛天邊還掛著的晚霞已經不知所蹤,只看見月亮就像一個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烏雲的背後怎麼也不出來,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賞月,沒有月亮怎麼賞月呢,難道月亮想跟我們玩捉迷藏嗎?」
等呀等呀,過了一會兒,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轉身從烏雲後跳了出來,微笑地掛在夜空中。頓時,天空就像掛著一盞明亮的燈,周圍的景色都被鍍了一層銀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極了!看著如些美景,姐姐為了講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講得繪聲繪色,我聽得都入了迷了。
隨著時間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來越皎潔,它是那麼的圓,那麼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驚呼著。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媽媽聽到我的呼聲也走了出來,爸爸媽媽也感嘆著今晚的月亮的美。媽媽突然說:「在這么好的月色中,不如你們姐弟來個賽詩會,看誰背出有關月的古詩越多,誰就是勝利者。」大家聽了後一致贊同。
比賽開始了,我先發制人背了一首《靜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來了首《水調歌頭》,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鳥鳴澗》,我的話音剛落,馬上迎來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孫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後我得意地望著姐姐,只見姐姐呶了呶嘴一個字也背不出來,最後姐姐只好認輸了,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開心地喊「YE,我贏了,我贏了!」
我抬頭望著月亮,此時的月亮是那麼皎潔,我們也在喜悅的氣氛中度過這閩南的中秋。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方,都有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習俗串通和宗教信仰,而閩南,更是有著自己傳統的文化。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閩南的茶文化。
古人曾說:「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在閩南,人們一般都都喜歡品「鐵觀音」,「鐵觀音」正如青橄欖,入口略些苦澀,但這苦澀中以蘊藏著絲絲甘甜,一口下肚後,腸胃頓時清爽起來,彷彿被清洗得乾乾凈凈,這一系列的甘甜,怎能不叫人回味無窮?
別光說茶,懂得擇茶、泡茶、品茶也是極關鍵的,瞧,機會來了,有一回,爸爸准備去一個好朋友家泡茶,而且那朋友還是懂茶之人,我頓時興奮得一蹦三尺高,爭先恐後地說要跟去,這些天我一直在閱讀有關「茶」的書籍,對那些文章早已感到倦怠,倒不如真真切切地用舌頭「閱讀」呢!
到了叔叔家開始泡上好的「鐵觀音」王叔叔就邊燒開水邊給我們講述泡茶的程序。「首先,把茶葉倒入燙洗過後的茶具,用幾勺沸水燙洗一下,把茶身上沾的灰塵沖刷掉。」說著,王叔叔就真的把茶葉燙洗了一遍,然後再把茶具倒滿沸水,本來蜷縮的茶葉緩緩地舒展開來,彷彿剛出浴的少女。
王叔叔接著說:「斟茶也是大有講究的」,隨後他合上了茶蓋,用食指輕輕抵信茶蓋,並九十度翻轉。「泡茶過程可以輕輕晃動茶水,使茶葉的甘冽能更好地散布開來。」
約莫這樣過了三分鍾,王叔叔才將茶具里的茶篩選後倒入每個人的杯中,我不由自主地聞了聞「鐵觀音」的清香,並抿了一小口,真是如書上所說的「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
這次經歷讓我見識到了閩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們閩南人不正如「鐵觀音」一般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敢愛敢拼嗎?閩南人將這種茶的精髓與精神融入到自已的生活中去,無疑是中國豐富茶文化里一朵燦爛的奇葩。
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深入廈門人民的心中,在我們的校園之中,也隨處可見閩南文化的所在。如:中草葯園、閩南文化廳、閩南語課……走廊上,也張貼著不少內容五花八門的閩南文化簡介,如:閩南俗語、閩南風俗、閩南特色……
在我們的中草葯園之中,種植著成百上千種閩南常見的中草葯,走進其中,拾起一片落葉,細數它那精緻的紋理,看到它蘊含的閩南中草葯文化的奧秘。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在這里更加全面的了解閩南中草葯文化,學習閩南中草葯文化的精髓所在,牢記閩南中草葯的名稱、功能……
學校從閩南中草葯園建立之初,就為同學們開展了閩南中草葯種植興趣小組以及閩南中草葯標本製作活動,為每一個同學提供了一個走進大自然,學習閩南文化精髓,了解閩南中草葯的極好的第二課堂。
園內的中草葯也是數不勝數、功能各異,每一種中草葯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名稱,擁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功能——
「土人參,又稱參草、土高麗參,有健脾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金銀花,又稱金銀藤、鴛鴦藤,花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藤莖有著通經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
——「青蒿,又稱草蒿,有著清涼解暑、截瘧的功效……」xxxx年,屠呦呦奶奶發明青蒿素,有效治療瘧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所發明的青蒿素,就是從青蒿之中提煉製作,就是從閩南中草葯文化之中的精髓提煉製成,而世界上的醫生,就是用閩南文化產物來挽救瘧疾患者的`健康。
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在我們的心中永存,在我們的校園中永存。我們要學習閩南文化的精髓,把閩南文化牢記心中,使閩南文化得以弘揚,永垂不朽。
走進閩南文化的殿堂,我們隨著旋律優雅、婉轉深情的南音走進了節目現場,一起沉浸在了解閩南文化的聯想中。
節目一開始,栩栩如生的木偶戲便拉開了精彩的一幕:手指靈巧的藝術家們專心致志地扒弄著纏繞在手中那細如發絲般的絲線,生怕一個不留神,木偶的神態與表情就會錯雜開來。表情生動的木偶們此刻像是擁有了靈魂,轉眼間便隨著藝術家們的節奏,揮動著身軀和手臂,帶我們走進閩南文化的故鄉,重溫那一個個蘊意深刻的閩南典故。在藝術家的指揮下,木偶們輕松自如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猶如一個活脫脫的演員。表演結束後,我卻一直陶醉其中,難以自拔。我感嘆那些藝術家竟擁有這樣大的耐心,要緊緊拿捏好32條細絲,還真是不容易呢!木偶戲之所以這么受大家的歡迎,更在於它生動的動作,時而引人深思,時而令人捧腹大笑,是閩南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在一片喧嘩聲中,洶涌澎湃的大海上匯聚著幾十隻簡朴的漁船,人們穿著清爽的衣服,手持臉盆彎腰撈起波光粼粼的海水往對方的船上噴灑。一時間,人們身上都濺滿了水花,渾身濕漉漉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爽朗真摯的笑容,毫無違和感。這便是民間流傳的「潑水節」。不論是熟悉的親朋好友還是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大家都歡樂地大聲吶喊,盡情享受來自水的「洗禮」。我想,這樣的習俗不僅可以體驗到節日帶來的滿足感,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
美好的清晨,在灑滿陽光暖烘烘的時刻,喝下一碗面線糊,是最愜意的時光了。面線糊是泉州著名的小吃,濃濃淡淡的稠香味,每一口似乎都有著不同的味道,突顯出閩南特有的文化氣息。一碗簡簡單單的面線糊,飽含著製作人對祖國、對家鄉濃濃的情衣。淡然的香味,在空氣中彌散開來,閩南獨特的味道也在空氣中盪漾······
閩南,這個文化之都,這個神秘而含有韻味的詞語,卻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民俗文化。通過這個節目,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泉州閩南巨大的魅力!
今天天氣不錯,是春遊的最佳時間。正好,我們這學期的春遊活動就是在今天開展的,這使我們異常高興。
雖然這次春遊的真正目的地是泉州的開元寺,但我還是更喜歡上午去過的閩南文化博物館。
上午乘車到博物館時,一下車,便看到了一個宏偉的建築,那建築上面寫著「中國閩南緣博物館」這幾個大字。建築前面的階梯兩旁各蹲著一頭石獅子,彷彿兩個嚴厲的守門人,虎視眈眈地視察著每一個過往的人;腳下踩著的那一顆銅球就如同警察的電棒,隨時有可能射出。
進了博物館,我們馬上驚呆了,一幅巨大的榕樹畫立刻映入了同學們的眼簾。同學們驚嘆的不僅是這幅畫的巨大,更驚嘆於這幅畫的細致。畫上的榕樹粗大挺拔,無數根垂下的龍須栩栩如生、非常精細,使這棵榕樹看起來像一位老邁年高的老人,令人肅然起敬。畫中的榕樹旁邊有刻著:同文、同種、同根生。欣賞完榕樹巨畫,我們便開始了解製作這幅畫的工具與製作過程。了解到製作這幅畫的工具是什麼之後,我們都非常地驚諤:製作這幅畫時用的工具居然是火葯!真不知道他們當初是怎麼「炸」出這幅畫的。
進了博物館內部,真正的閩南歷史之旅終於正式開始了。首先,我們先參觀了古代的石器。什麼刮削器啊,什麼石核啊,什麼砍砸器啊,雖說都是用石頭打磨成的,但是導游說這些石器都非常的有用,古人在弄開或弄斷東西時都需要它們的幫助。往裡繼續走,我們便見到了我們遐爾聞名的航海家鄭成功,他高舉著右手,用食指指向前方,擺出了一個很有氣勢的「POSE」,使人忍不住想多看幾眼。再向里邊走,我們看到了許多戰爭時用的武器。什麼土長槍啦,木雕三孔火葯罐啦,雙管火葯短槍啦,甚至是大炮,對於我們這些玩過「穿越火線」的九零後都太落後了,於是,我們在這兒沒停留多久便趕往下一地點。
後面幾個地方也沒什麼新鮮的,除了那個放置古樂器的地方。我與樂器很少接觸,對樂器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才對這里感興趣。我數了數,一共有六個樂器,分別是三弦、二弦、獨弦、木拍、洞簫還有琵琶。雖然都不認識,但它們的造形非常獨特,有時間我一定去了解一下它們的相關知識。
臨近中午了,我們已在博物館門口等候上車。我又看了一眼那宏偉的建築,看了一眼階梯旁的兩只氣勢洶洶的石獅子,便跟上大隊伍,匆匆而去了。
閩南文化博物館一游已經告一段落,我衷心希望閩南文化能更加光彩,更加輝煌。
20xx年3月25日,我跟著小記者團一起去參加了一個關於閩南文化的活動。我們到了一個多功能室,裡面有幾位老人,看上去知識很淵博。我知道,他們是來給我們講課的。我就說說我最喜歡的兩位老師。
第一位老師是張老師,他教了我們三首歌:《您好歌》、《老廈門,歡迎您》、《愛拼才會贏》,雖然我也會講一點閩南話,但三首歌學下來我發現原來我要學的閩南話還多著呢!
第二位是許老師,她一邊用普通話,一邊用閩南話給我們講了個閩南俗語故事,她講的故事既能讓我們懂得裡面的道理,又非常好笑,我非常喜歡她講故事。她也教了我們一首歌《月亮月光光》,好聽極了!
互動時間到了,我急急忙忙跑過去采訪張老師:「張老師,請問怎麼才能學好閩南話呢?」別看張老師年紀有點大,講起閩南話來很大聲,這時候他輕聲細語地教給了我2個小竅門,一個是天天練,一個是從簡單的開始學。怎麼天天練呢?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就可以用閩南語說,比如爸爸早上要出門上班,我就可以用閩南語跟他說「爸爸,你要去上班。」,我放學回來就可以用閩南語跟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從哪些簡單的開始學呢?比如「我」,可以說「阮」,「 他」可以說「伊」,很簡單吧!張老師說了,只要認真練習,就一定能說好更多的閩南話。
采訪完張老師,我又跑去采訪許老師:「老師,請問在哪裡可以買到關於閩南文化的書呢」,還沒等我問完,旁邊幾位老師異口同聲地說:「在中山路新華書店裡的一個專欄里能買到,童謠、故事、歌曲……都有,不過專欄不是很顯眼,你可以問一下。」「謝謝老師!」我高興地說。
後來我也壯著膽子采訪了冒雨前來的林偉志爺爺和《廈門晚報》的戴記者阿姨,他們都熱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訪。
通過這個活動,我走近了閩南文化,通過今天的認識,我相信有更多的人會傳承閩南文化做貢獻!
⑤ 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有哪些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特色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
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⑥ 閩南地區的宗教文化有哪些特點,為何會有多種宗教和諧共處的景象
這種現象在閩南地區尤為明顯,閩南地區幾乎村村都有寺廟,每個村莊所信仰的神又不盡相同,有的信仰觀世音,有的信仰土地爺、關公爺,有的則信仰各種神,每年也因此衍生出了很多廟會活動。有些家庭甚至在家裡設供堂,供奉自己家的神明。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閩南人,從小便在這佛教信仰的氛圍里成長。到各種廟里朝拜、參加熱鬧的廟會活動。閩南人的信仰特別虔誠,他們不惜花「重金」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身邊有很多人每年都會到普陀山拜觀音,有些人因為拜佛吃素,有些人在佛前的箱子里捐錢從不眨眼。參加各種各樣的廟會活動,到各地的寺廟朝拜似乎成了很多閩南人的習慣。
這真的就是信仰嗎?易中天說一個人多信仰,就是無信仰。他們在佛前跪拜時祈求的多是平安健康、萬事如意、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愛情美滿。他們祈禱藉助看不到的佛祖的力量,幫助他們完成心願。這是種交換,我奉上貢品,你幫我完成心願。而其餘的一切行為和付出都是為了體現我的誠意,誠意越足,佛祖看在眼裡,幫你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西南一帶,人們有種宗教活動,叫轉山。繞著山,幾步一跪拜,終達山頂佛祖腳下,呈上心願。至於這個心願最終有沒有達成,我想有的有,有的沒有吧,所以宗教信仰也就有了一直存在,經久不衰的可能性。
⑦ 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閩南特色有哪些
說到閩南很多人都是比較喜歡的,主要是福建省的南部,這里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城市,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所以體現出來的特色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喜歡閩南文化的人來說,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閩南特色有哪些?
說到閩南很多人都是比較喜歡的,主要是福建省的南部,這里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城市,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所以體現出來的特色也是不一樣的,對於喜歡閩南文化的人來說,想要更具體的去了解和認識,這樣我們就知道它有哪些的特色。那麼我就來告訴你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閩南特色有哪些?
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特色有哪些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
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以上是我介紹的閩南文化特色及傳統文化?閩南特色有哪些?對於閩南的問題大家已經了解,不同的地方習俗不同,而且文化也不同,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了想要更多的了解閩南文化和特色,大家可以到閩南去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