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算盤的介紹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
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1)珠算是哪個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算盤一詞並不專指中國算盤。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各自的與算盤類似的計算工具。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1、沙盤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鋪上細沙,人們用木棍等在細沙上寫字、畫圖和計算。
2、後來逐漸不鋪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線紋,上面放置小石子(稱為「運算元」)來記數和計算,這就是算板。19世紀中葉在希臘薩拉米斯發現的一塊1米多長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臘算板,現存在雅典博物館中。算板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計算工具,不過形式上差異很大,線紋有直有橫,運算元有圓有扁,有時又造成圓錐形(類似跳棋子),上面還標有數碼。
3、穿珠算盤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和俄羅斯算盤。日本算盤叫「十露盤」,和中國算盤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縱截面不是扁圓形而是菱形,尺寸較小而檔數較多。俄羅斯算盤有若干弧形木條,橫鑲在木框內,每條穿著10顆算珠。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中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珠算工具。
㈡ 程大位珠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新華網合肥8月28日專電(記者王立武)記者從安徽黃山市政府了解到,該市有關部門將以珠算鼻祖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珠算巨著與算盤、珠算共同組成「珠算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程大位,字汝思,號賓渠,安徽省休寧縣人(今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村人),生於1533年5月3日,卒於1606年9月18日,是著名珠算家和發明家。據介紹,程大位於1592年寫成的數學巨著《演算法統宗》,集明代以前珠算之大成,將數學從籌碼記數發展為珠算計數,確定了珠盤式並完善了我國珠盤口訣,被稱為「珠算鼻祖」。珠算口訣加速了我國珠算史從籌算向珠算的發展過程,使我們的珠算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最終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具備口訣運算系統的珠算術,標志著我國數學發展步入了一個以珠算為中心的新時期。
另據了解,「紀念程大位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動將從9月23日起在安徽黃山市舉行,主要包括紀念程大位逝世400周年大會、國際珠心算理論研討會和「黃山程大位杯」全國少兒珠心算邀請賽等。
㈢ 中國古代籌算和珠算有什麼優點
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曾經被馬克思(1818—1883)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國的記數法就遵循十進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鍾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十萬以內的自然數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寫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寫作(鍾鼎文)。這種記數法含有明顯的位值制意義,實際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樣取消,便和位值制記數法基本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我們認為籌算是完成千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由於井田制的廢除,各種形狀的私田相繼出現,並相應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這就需要計算復雜形狀的土地面積和產量:商業貿易的增加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換算的問題,適應當時農業需要的厲法,要計算多位數的乘法和除法。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第二,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干春秋戰國時期。這並不否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㈣ 珠算是誰發明的
劉洪(約公元129~210),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後世尊為「算聖」。
劉洪自幼聰慧好學,博覽六藝群書,學識淵博,尤精於天文、歷法;在年輕時即踏入仕途應太史令徵召赴京城洛陽,被授予郎中,後遷常山國長史。
劉洪撰成的《乾象歷》一書,是人類傳世的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的歷法。把日月食回歸年的長度定為365.2462日,並首次給出白道和黃道約成古度6°1′的交角。
測出的近點月的長度為27.55476日,和現在的測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發明了「正負數珠算」,因此被後人尊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4)珠算是哪個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劉洪是漢光武帝劉秀的侄子魯王劉興的後代,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曾任校尉之職,對天文歷法有特殊的興趣。
約公元160年,由於他對天文歷法的素養漸為世人所知,遂被調到執掌天時、星歷的機構任職,為太史部郎中。在此後的10餘年中,他積極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工作,這對劉洪後來在天文歷法方面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這期間,他與蔡邕等人一起測定了二十四節氣時太陽所在恆星間的位置、太陽距天球赤極的度距、午中太陽的影長、晝夜時間的長度以及昏旦時南中天所值的二十八宿度值等5種不同的天文數據。
這些觀測成果被列成表格收入東漢四分歷中,依據這一表格可以用一次差內插法分別計算任一時日的上述5種天文量。
從此,這些天文數據表格及其計算成為中國古代歷法的傳統內容之一。劉洪參與了開創這一新領域的重要工作,這也是他步入天文歷法界的最初貢獻。
文獻記載
一、原始文獻
1、(晉)司馬彪:後漢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65。
2、(唐)房玄齡等:晉書·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74。
二、研究文獻
1、錢寶琮:從春秋到明末的歷法沿革,見《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3。
2、陳美東:論我國古代年、月長度的測定,見《科技史文集》第12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陳美東:劉洪的生平、天文學成就和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5(1986),2,第129—142頁。
4、陳美東、張培瑜:月離表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6(1987),2,第135—146頁。
5、陳美東:中國古代月亮極黃緯計演算法,自然科學史研究,7(1988),1,第16—23頁。(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㈤ 珠算的介紹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1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可見當時「珠算」與現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程大位珠演算法、珠算文化)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119)。2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1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㈥ 珠算盤起源於哪個年代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全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㈦ 中國珠算起源於什麼時間
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但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由於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們說法不一。根據已有珠算史料,綜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萌於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計數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數字,然後根據五升十進制原理進行計算。我國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備的10進制記數系統。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用來計算的圓珠便是西周時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遠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二、始於秦漢。最早出現「珠算」一詞的,是東漢徐岳所著《數術記遺》。書中一共記載了我國漢代以前的十四種演算法及算具,即積算、太一、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算。其是對「珠算」方法的記載原文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種「珠算」被稱為「游泳算板」,它與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制,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
子玉算盤
子玉算盤
三、成於唐宋。現今所使用的這種算盤何時開始出現呢?根據現有史料推斷,至遲在宋代已出現現在所使用的這種算盤。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1921年7月,前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派員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發掘,獲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硯、圍棋子、算盤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盤珠一顆,此珠木質,扁圓形,與如今通用的算盤珠大小相仿,只稍扁,這顆算珠現由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史料二: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著名作品。這幅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東京汴京城內人民的生活、生產、商業貿易以及集鎮、農村的真實面貌。在接近全圖的最後部分,也即畫卷的最左端有一家稱作「趙太丞家」的葯鋪的櫃台上放著一架算盤。《清明上河圖》雖出於宋代,但這幅畫中所表現的算盤,必然是在這張畫完成相當長的年代以前,早就出現了的東西。北宋之前五十三年是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在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還談得上什麼科學技術的發展呢?因此可以推斷《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顯然是在唐末以前便已經出現了。
㈧ 珠算是什麼呀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珠算以算盤口訣控制珠算過程,各種算盤有不同的指法和口訣。
㈨ 算盤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
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