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後代的優秀道德遺產。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 中華民族正經歷偉大崛起的歷史發展時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針對當前及今後可能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巨大挑戰,唯有更好地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不斷增強與發揮民族凝聚力,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共同奮斗,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取得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無數炎黃子孫世代相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抗禦外族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完整地塑造了中國人的心理和性格,培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來源:人民論壇
『貳』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2)少年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有哪些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叄』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一、仁愛孝悌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二、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
三、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朴性的重要表現。
四、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並服務於整體。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
『肆』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哪些
1、仁愛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參考資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網路
『伍』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國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有以下幾種: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 例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5)少年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陸』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及其文化你了解哪些呢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包括仁愛孝悌、謙和好禮、修己慎獨、誠信知報、見利思義、精忠愛國等。自古以來,“仁”在中國受到普遍推崇,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發展。仁愛精神是家庭親情的擴充,儒家強調將仁愛精神推廣至社會中,從而形成人與人相互關愛的和諧氛圍。“仁者愛人”受到儒家的倡導,擁有仁愛之心的人能真誠地對待他人,益於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
“誠信知報”的含義是我們要誠信待人,對於幫助我們的人,我們需心存感恩之心,並在適宜的時候對其進行回報。“見利思義”是中國人奉行的道德准則,良好調節了人與人、義與利的關系,化解了人們因追逐利益而可能產生的沖突,使人的高尚人格得到凸顯。“精忠愛國”對人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中華民族因而形成了巨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