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追憶革命先烈,傳承紅色文化開頭該怎麼寫
寫作思路:可以寫,新時代,只有大力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才會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正文:
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秀美,在這繁秀似錦的萬千山河中,處處彰顯著紅色革命的精神。
緬懷過去,追溯未來,跨越時空的隧道,你會為之驚嘆,革命英雄寧死不屈的決心,你會為之感動,革命先輩們不畏艱來困苦,只為解放,你會為之自豪。
透過歷史的年輪,我們不僅了解到歷史故事,更體會到了革命先輩的精神。
紅軍長征開始於1934年10月,結束於1936年10月,期間紅軍戰士經歷了血戰湘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激戰臘子口。那時的紅軍革命戰士吃不飽、穿不暖,甚至連樹皮、野草、雜菜都揪下來吃,穿過的衣服更是補了又補。
而在紅軍長征即將結束時,毛澤東的一首《七律·長征》里的內容:「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了,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是直觀反映出了紅軍革命戰士也忘勝利在望時的愉悅,同時我也體會到了紅軍革命戰士不畏險阻的紅色革命精神。
在日軍侵略華北時,是這些紅軍革命戰士,與老百姓一起抗日,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必勝的信心。每一個紅軍戰士的心裡有一個理想,那就是為了解放全中國,必須勝利。
而1949年10月1日,終於迎來了這個理想的實現,長達八年之久的抗戰,在那天徹底的結束了。
在那年的那天,中國終於站起來了,它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自此站起來了。
直到今日,我們也不應忘懷革命先烈的精神,要為建設祖國未來而奮斗。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我們應該真正把愛國之意變成愛國之行,我們要感激革命先烈,並學習他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貳』 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2)文化這個單詞怎麼寫紅軍長征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叄』 寫一段關於紅軍長征的話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10月
【譯詩】
紅軍豈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橫跨了寒冷的鐵索橋。
最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軍將士過了此處都笑逐顏開。
【賞析】
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毛主席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毛澤東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里長征只邁開了第一步,同志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斗,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幅射面,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斗。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歷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嚮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嚮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這首詩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等閑之輩,不堪一擊。
接著頷聯、頸聯四句從首聯所營造的浩大的外在與內在的空間中脫穎而至,進入具象的細部勾勒,詩人從容地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萬水千山」。詩人開始習慣自然地運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詩藝的劍法,優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稱以及動詞。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面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這個再現的藝術過程中通過行雲流水般的對比及誇張來達成的,得來並不費功夫,全仗經年歷月的生活觀察及藝術修養。那麼又是什麼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溫暖的懸崖,意境美妙絕倫,風景本身就如詩如畫,作者在此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斗,因當時情況亦是緊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幹部團在後有強大敵軍的追擊下在雲南祿功絞車渡,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對於這次如此驚險的勝利,詩人運用象徵主義的通感藝術手法把嚴酷的戰斗隱了下去,卻把寒冷的江水寫得溫暖如春,它正懷以從容不迫的欣喜之氣緩緩拍打著夾江的懸崖,詩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勝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歡悅。緊接著是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在大渡河上。紅軍搶奪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激戰,雖不是大規模的人海戰,卻是顯現單獨個人的天才精兵之戰,鐵血亡命之戰,旋風般的理想之戰,真正堪稱紅軍之鷹飛過了瀘定橋。那時,紅軍剛過了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隨即而至的強渡大渡河談何容易。連太平天國時的一代名將石達開也身敗於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嘆。但紅軍在大詩人毛澤東的率領下,一舉沖橋成功,那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裝,攀踏著懸空的寒冷鐵索,拿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繼部隊才得以跟進踏橋過了大渡河。對於這一次驚天動地的惡戰,詩人僅用「鐵索寒」三字便已使場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盡之意味,張弛奔競,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輝。
最後二行(即尾聯),詩人終於發出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註:「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用得妙,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面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憑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肆』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各種典籍記載的 歷史 故事 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 文化 經典。你理解多少這樣的紅色故事呢?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紅色歷史文化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目錄
水缸的秘密
少年游擊隊
草原英雄小姐妹
兩個小八路
朱德的扁擔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篇一:水缸的秘密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斗爭。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 標語 ,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盪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斗。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相關 文章 :
★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 紅色歷史文化的故事精選
★ 紅色歷史的文化故事
★ 紅色革命故事的演講稿
★ 紅色經典故事合集大全
★ 紅色經典小故事
★ 紅色經典故事2020精選
★ 紅色革命故事讀後感
★ 紅色故事2020精選
★ 革命傳統故事三個
『伍』 形容長征的詞語、句子
二萬五千里
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距離
從江西到陝北
到底需要經歷
多少個風霜雨雪的日子
我在歷史的教科書里尋覓
我在老紅軍的故事裡尋覓
我在新版的中國地圖里
尋覓——
但見赤腳走過的身影
飢餓的眼神
霜雪刺骨的冰涼
和負重狙擊的艱辛
但見惡浪橫阻
雪山巍峨
鐵索斜飛
流彈如雨
那一隊隊頑強的士兵
在泥丸中忙碌穿梭
但見硝煙散盡
殘陽如血
西風瘦馬
戰旗獵獵
一位老戰士
正坐在突兀的石頭上
用短笛吹奏出
草原夜色迷人的景象
我終於知道了
二萬五千里是一個怎樣的距離
它不再是地理學上的數據
它不再是從此地到彼地的長度
它是一次革命歷程的見證
它是一種革命精神的縮影
它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起點
它是後人瞻仰的對象
它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它是後人和後人們
前赴後繼 繼往開來
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
永遠的長征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這是一部浩繁的史詩,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打開來——氣勢雄渾,許多名字和故事神話般閃現,燦若昨夜星辰,讓全人類的讀者為之顫栗。
兩個春秋,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兩萬五千里,一條「地球的紅飄帶」。這條獨具曲線之美的紅飄帶,因工農紅軍而紅,因信仰聖火而赤。
一面旗幟引領一支隊伍,一種信念點燃一把火炬。
砍刀、長矛、梭鏢……站成鏗鏘有力的排比句;鐵銃、石雷、匣子槍……怒吼著勞苦大眾的萬世仇冤。
用八萬雙穿著草鞋的腳作筆,用險象環生的大地作便箋。就這么著,用一個個涅盤的生命分行,用一場場慘烈的鏖戰分段,五萬顆隕落的紅星,在彈雨和火焰設置的懸念中,把革命從石達開的筆下走活。
許多聖潔的靈魂掛上草尖,許多精瘦的泥腿,陷進去再也出不來。渾身熱血奔騰的鋼鐵漢子們,悲壯地肩起中國傾斜的命運,澆鑄一輪鮮紅的朝陽,踏出了金色的世紀。
雪山、草地、飢餓、戰爭,紅星、火把、馬嘶、槍鳴……構成繽紛的意象群,浩浩盪盪,逶迤向北,一直向著北斗的方向。
歷史變換著各種手法,檢驗這支隊伍的含金量。衣帶漸寬的詩人們,依靠一種鐵質的精神,一種比天還高的理想,展開豐富的想像,把一部紅色史詩推向輝煌。
偉岸的身軀,撐起一片藍天。歲月的牆,慎重的刻上他們的眼眸。這是一種怎樣的滄桑?靈魂的驛站在時代的心中激揚!
從你始終不屈的骨頭,我懂得了共產黨人是怎樣的特殊材料。那手臂長伸的指向,我看見了另一片天空的升起;在你的腳下,我看到一路陽光的足印在延伸……
歷史不可復制,歷史精神則在懷念中復活。
是的,紅塵滾滾,那一彎歷史,盟動濤聲,人民怎能忘記?是的,千古塵音,那一段歲月,先烈們骨骼堆起的詩,世人怎能忘記?
空曠的歷史,彷彿在這首歌中,找到了高掛枝頭的碩果。彷彿智慧之燈,四射毅力的贊嘆和意志的高傲。它的旋律陡峭而無階梯,它的節拍斷續而多風險,每一音、每一符都是天空獨攬的勝景。
象太陽之魂潛入了暗夜,趨光環而往,含蓄凝練如詩章,令腐敗的生命與膽怯的物種陷入喑啞;如一道源源流長的不老泉,七十年來,一直澆灌著神州每一寸充滿渴望的土地。
雲還在舞,風還在唱,勝利的歡呼,已被歷史雕成壯美的風光。
民族的集體記憶,再一次沉浸於一種「宏大敘事」的語境。傲古凌今的中國,對長征不再僅僅是遐想。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正不懈創新與長征精神對話和接續的最佳路徑。
新長征路上,吹響的依舊是戰斗的號角,播下的依舊是革命的火種。讓我們把青春擂動,擂成大時代最強勁的鼓點;讓我們把生命唱響,唱成天地間最華美的樂章。站在世紀的雲端,站在世界的雲端,把東方巨龍的形象,築成最高、最美、最強!
長征
你是巍峨不朽的豐碑
你光輝的歷程
鑄造了鋼鐵般的精神和力量
樹立了民族復興的旗幟
你創造出的人間奇跡
繼往開來
激勵我們的共和國
雖歷經滄桑巨變
仍義無返顧
奮然前行
你擁有忠於人民
忠於事業的理想主義
你與祖國同呼吸
人民共命運
你喚起一代代熱血男兒前赴後繼
你使中國更輝煌
你是一部長長的史詩
你的精神更使人時刻銘記
我們的民族有著很多輝煌的過去
只要穿越時空的蒼涼與沉重
雖歷經滄桑
接下來的一定是繁華與榮光
你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
譜寫的革命篇章泣鬼神驚天地
你不撓的求索和無所畏懼
包含了所有令人感動的象徵意義
你是宣言書
你是宣傳隊
你是播種機
你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
你的一切讓我落淚
你是一個戰斗的寶庫
你受命於危難之際
無堅不摧
你縱橫神州,轉戰萬里
你慷慨悲壯,感天動地
你是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你推動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你是最最革命的英雄主義
你是披荊斬棘
不斷前進的動力
撫今而追昔
硝煙已經散去
足跡已然模糊
金沙江里的滾滾流水
岷山上的皚皚白雪
卻依然傳誦著英雄的故事
與豪情的戰歌
往事如雲煙,今朝氣象新
美好前景是新的長征
過去,你使中國革命更輝煌
如今,你是民族復興的脊樑
你的精神已鑄就中華的精魂
長征精神,永遠的豐碑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光陰荏苒,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實現了戰略大轉移,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幅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空前的奇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偉大壯舉,更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茫茫長征路,途中艱辛誰能體會?寒風刺骨,風如刀一般割在臉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長長的隊伍,宛如一條巨龍在雲霧中蜿蜒盤旋,慢慢地蠕動……夜,伸手不見五指。草地上坑坑窪窪,沼澤連片,沒有道路,沒有人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堅強的紅軍戰士硬是咬牙挺過來了,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7天內走過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讀起來總是那麼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是啊,敵人的圍剿算得了什麼?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麼?只剩幾根鐵索,令人毛骨悚然的瀘定橋又能算得了什麼?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黑草地,這些被人們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堅強的紅軍戰士征服了嗎?紅色政權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斧頭和鐮刀的光芒照亮了人民的希望。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雖然現在只有少數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戰士健在,但前輩們留給我們的豐碩的精神財富是永存的!他們在那種艱難困苦中對革命理想和對革命事業鍥而不舍的追求和無比忠誠。英勇頑強,勇於拼搏,不怕犧牲的英勇氣概;憧憬未來,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歷史使命。他們高尚的品格永遠是一劑催人奮進的催化劑,永遠激勵著我們!
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語錄:「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是的,長征是宣言書,它不僅宣告了共產黨的勝利,更是宣告了我們建設祖國的決心。長征是宣傳隊,它既向人民宣布共產黨是解放他們的隊伍,還向我們宣傳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長征是播種機,它播下了無數革命的火種,也播下了我們這些還未發芽的種子,總有一天我們會結出累累碩果報答祖國。
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在這庄嚴的歷史時刻,老一輩革命家點燃的革命火炬,無疑要靠我們擎起,祖國燦爛的明天也都要靠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開創。如今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和諧的大家庭中,應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而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要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讓我們發揚長征精神,認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好好學習,努力奮斗,去迎接新的「長征」!
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文/楊 春 雨
一次被迫的轉移,造就了一個世界的神話;一些平凡的英雄譜寫了一曲長征的悲歌。我思,我想,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里響起;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里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里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里是峰峰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里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里是中國的搖籃!
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跡。70年,是多少個日夜的輪回,是多少個春秋的交替,然而歷史,卻不能輪回,更無法交替。我們無力親身體驗歷史,那我們又該怎樣感悟歷史?又該以怎樣的智慧去捕捉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藏?而我,又該怎樣堅定我心中的漫漫長征路?
為此,我靜坐凝思,靈魂隨之重走長征路的隊伍跋涉……
蒼茫的山,洶涌的水,然而風景依舊,紅軍不再。婁山關、大渡河、瀘定橋……凝思靜聽,在這些熟悉的土地上。到處都響起了靈魂的誓言,悲壯卓絕,聲聲鏗鏘。是啊,英雄的血已然凝固滲進石心,但那英雄的精神卻從未被禁錮在歷史的岩石中,全然與周圍的風景溶為一體,默默地向來訪者述說著……
二萬五千里,何其遙遙,這般的長征,是用怎樣神奇的步子走完的?這樣的長征,又需要一種怎樣頑強的意志?當我看到毛主席那首七律《長征》時,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又是一種怎樣的革命情懷,在這輕描淡寫的樂觀背後,就像不管是多麼苦難的境遇,還是多麼壯烈的戰火,我們都無法看見英雄們流淚,因為英雄的眼淚隨烈火一起燃燒,我們,只能看到烈火,而眼淚,惟有用心才能感悟到。
70年後的今天,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為此,我們感悟長征,緬懷英雄,追尋偉大的靈魂。是的,有一種在烈火中的淚光早已流淌成滋養內心的清泉,這叫善良的人們又如何能夠忘記。
古老而忠貞的誓言叫「地老天荒,海枯石爛」,我想,記憶這不朽靈魂的誓言,銘記這永生的長征精神,也將會是一種沒有期限的永恆。因為長征給了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世界的震撼太強烈了。
勝利的步伐總是踏著烈士的鮮血走來的,勝利是傳承著信念走來的,依稀記得毛澤東同志在長征中留下的這首《憶秦娥》詩:
『陸』 關於紅軍長征的作文,600字,
還記得毛澤東寫的那首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閑……」是啊,整整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漫長的征途,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難困苦呢?誠然,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里的動人篇章。
面對山高鄰禿,朔風凜冽,冰雪覆蓋的高山,戰士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像的毅力和艱辛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條磨煉意志的艱難之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遇到開闊美麗的草原,本以為有了希望,誰又能想到裡面蘊藏著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戰士就這樣倒下了,沒有一句怨言。當他們把自己交給黨的時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對糧食的短缺,環境的惡劣,戰士們又何嘗不是風雨前進,風餐露宿呢?
也許,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跡,但完全可以想像的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階級友愛。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然而我們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科技強國,以人才壯國。同學們,我們要卧薪嘗膽,急起直追,用民族的偉大智慧迎接挑戰,以祖國的興衰為己任,為祖國的強盛奮斗不息。我們絲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這需要頑強拼搏的精神。
頑強拼搏的精神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持久的刻苦磨煉,才能逐步形成。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好:勇敢產生在斗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都得著,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我們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
我們的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多國家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想把我們擠兌下去,害怕我們的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獨立。在他們進行這種丑惡行經的同時,我們更要勇敢面對。以極大的信心和毅力來面對挑戰。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用長征精神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國防,提高國家的實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顯示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世界人看看-中-國的強大,不讓外敵有機可乘。
同學們,老師們。我們從紅軍長征中收獲了堅強、智慧、勇敢、自信、頑強、團結……那麼,我們就要將這些品德付諸於祖國建設中去。把自己的成長、成材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立愛國之志,成報國之材。我們的國家將成為世界的強國,我們的民族將成為宇宙的驕子,讓我們攜起手來,書寫嶄新的歷史,奏響未來更有力的強音!
(希望能幫到你,純手工,請批為滿意答案!謝謝了!)
『柒』 紅色文化是什麼
紅色文化有哪些內容
有唱紅歌、閱讀紅書、觀看紅色電影、書寫紅色勵志格言、舉辦紅色專題講座、了解紅軍長征歷程、游歷紅色旅遊景區等。
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有別於其它文化的根本點在於紅色,紅色代表了權威、勇氣、革命等意義。
中國紅色文化有一個形成、發展、積淀、豐富、創新的文化演進過程,已經經歷或必將經歷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各個歷史時期,直到共產主義最終實現的整個歷史進程。
基本含義:
紅色文化有別於其它文化的根本點在於紅色。故此,要探究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就必須由紅色談起。中國人的紅色情結與生俱來,其流動在民族的血脈里,遺傳在民族基因中。
華夏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炎帝又稱赤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古時候,中原人稱南方為炎方,稱炎帝的國土為炎土,稱炎帝的子民為炎人,炎帝的下屬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黃帝的黃字,是太陽初出之色。黃與皇字可以通假,在古書上,黃帝也經常稱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面是一個王字,因此,黃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陽神、火神和鸞鳳的民族。
『捌』 紅色文化字怎麼寫
紅色文化可以寫書法字體,以楷書為例,如:
『玖』 紅軍長征精神感悟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繼承長征精神,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讓「三個文明」建設結出豐碩的成果,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長征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