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給了我們什麼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類通過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具體講,文化是人類存續發展中對外在物質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斷作用及其引起的變化。人類雖然也是動物,但卻是惟一具有長遠思考能力的動物。有了這種思考能力,人類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適應)自然,調整(和創建)社會,這種改造調整的痕跡即表現為人類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與此同時,人類的長遠思考能力也因這種作為而得到改造,形成人類獨有的精神文化成果。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有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政治、經濟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政治、經濟的發展。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質。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版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2. 文化產業的了內涵是什麼
文化產業的內涵: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中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根據以上定義,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3. 美日韓印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對我們有什麼借鑒意義
通過文化產業發展 加強文化軟實力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促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
通過本國的文化發展 促進其他國家對本國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經濟文化政治相互影響
4. 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一、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1、提綱挈領,支撐戰略實現
從意識層面對自身價值理念進行科學、系統、縝密的規劃,構建與發展戰略同向、互持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將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形成有力的支撐。
2、凝心聚力,夯實管理根基
通過診斷、分析、歸納提煉出企業所特有的經營理念及價值共識,可成為全行員工共享的精神財富、共同的信念及行為准則,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共識的價值觀體系,營造和諧、信任、務實的商行氛圍,降低溝通成本,提高執行效率,同時提升全行員工向心力、歸屬感。然後,通過企業文化的切實踐行,實現上下同欲、協同共贏的企業發展目標。
3、明晰形象、打造核心競爭力
經系統提煉的企業文化,有助於樹立企業明晰的品牌形象,形成無以模仿的文化優勢和品牌壁壘,支撐企業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文化的作用
1、打造執行力:提高員工素質,培育卓越團隊,形成團隊合力
2、增強凝聚力:整合價值理念,明確組織遠景,引導員工思想
3、加強驅動力:協調員工行為,強化發展信心,保留優秀人才
4、提高競爭力:增強社會責任,樹立品牌形象,擴大社會美譽
三、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
1、開展覆蓋企業全員的文化診斷(訪談+問卷調研),找准企業文化問題症結,以便後期構建文化理念體系時對症下葯;
2、組織文化理念體系提煉技能培訓,通過頭腦風暴、世界咖啡等形式,在企業內部廣泛收集文化理念素材(使命和願景描繪、企業運營各領域倡導和抵制的觀念和行為等),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行業特徵、地域特徵等因素進行文化理念體系的內容提煉;
3、組建企業內部的文化宣傳隊伍,深入開展企業文化理念內容宣導、文化案例采編、文化活動策劃組織等工作;
4、從理念體系的理念倡導出發,提煉指導員工日常行為的行為規范(如組織行為規范、管理者行為規范、員工行為規范等),使得相對抽象的理念倡導能夠被員工在具體工作環節中較好地體現和執行;
5、從企業文化體系落地實施的要求出發,系統盤點企業現有制度、流程等對文化落地工作的支撐情況(即:盤點企業制度和文化的一致性),找出制度缺陷、遺漏等問題,結合文化落地實施節奏,制定製度文件增補完善計劃並分步驟進行完善,以提升企業制度對文化落地實施的支撐作用;
6、配合文化宣貫工作的開展,在企業層面策劃組織聚焦文化理念倡導、聚焦企業經營業務實際的文化主題活動(如:旨在提升銷售業績的市場營銷主題活動、旨在提升企業風險控制能力的風險控制關鍵點盤點活動等),並配套指導活動具體操作實施的分解實施計劃、階段考核目標、跟進評估機制等附件工具,以確保主題活動支撐文化理念落地、聚焦業務工作實際、實施切實有效。
7、堅持企業文化建設的階段性總結、表彰、強化工作(如:文化建設周年總結大會等),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確保企業文化入腦、入心、入行、入髓。
5.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表現在:
①它能夠滿足人們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②它可以通過靈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它便於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它易於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的發展
如果幫到您,一定要「採納」。謝謝您的舉手之勞!
6.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後,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五.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7.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的成功為我國文化產業今後的發展帶給哪些啟示
和我的祖國中,中國機長的成功為我國變化,文化產業經絡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很好的啟示,應該是說讓我們共同努力奮斗,才有美的未來
8. 目前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次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第一次將文化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以推動,為我們制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宏偉目標。
1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文化產業相對於一般產業所獨有的特點和優勢,使其成為最符合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產業之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前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日益加深,普通的物質產品融入特色的文化元素,其內在價值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出現一個重大變化,即商品的文化價值、符號價值逐漸超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成為主導價值,人們購買一件商品不僅要得到它的使用價值,而且要得到藝術、文化價值,得到精神享受。文化產業中創意設計等領域與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尤為密切,對傳統產業文化內涵和內在品質的提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提升綜合國力的緊迫需要
按照世界銀行的評估准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指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整體水平。當今世界向多極化格局發展,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迎接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劃分的12類服務項目中,有4類與文化產業相關。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傳播優勢,將大量精神文化產品、社會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等輸入我國,並力圖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以美國為例,從電影、運動服裝、飲食等傳統的文化載體,到電腦軟體、網路、衛星傳送等高科技的文化載體,他們的文化標志無處不在,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無不感到美國文化的存在,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化滲透主要是通過文化產業這個渠道來實現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必不可少的發展因素,因此要保持中國文化主權的獨立,抵禦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特別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蝕,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文化市場進一步開放,外國的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國,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碰撞更加激烈,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在看到中國文化巨大優勢的同時,還需適應時代潮流,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搭建我們的文化「防火牆」,讓社會主義價值觀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擔負著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獨立和安全的歷史使命。
從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來看,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我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我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生產全世界75%的電視節目、60%的廣告節目,發展中國家75%以上的文化產品來自美國,而美國市場上的外來文化產品只佔1%—2%,這種強大的文化實力是美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國際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優秀文化產品,推動中國文化產品順利、持續地進入國際主流市場,讓境外受眾在消費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內涵的理解,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的崛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9. 為什麼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是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為國家戰略的進一步強化與推進,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此前,中央已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先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和部署。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截至2011年,全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13479億元,佔GDP比重達2.85%,不過貢獻遠遠低於美國(美國的文化產業占整個GDP的25%)等發達國家。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點。只有當文化表現出比物質和貨幣資本更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經濟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時候,經濟發展才能進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需求強、消費空間大、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作用日益凸顯,能夠並且已經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科技條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舉措。當今,市場和科技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只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讓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讓文化產品真正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品的文化功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況且,現代科技深刻改變了文化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隨之也賦予文化新的內涵、功能和形態,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發優勢。而文化產業在運用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文化和推動文化科技創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優勢。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關鍵途徑。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發展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可以按照市場規律和藝術規律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要求。文化產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文化為核心內涵的軟實力的競爭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許多國家為了抵禦文化霸權的滲透和侵襲,無不從戰略層面大力發展本國的文化產業,對外塑造和傳播本國的文化形象和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迫切需要我們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探索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手段,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貿易為主要方式,打造中國文化品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