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風土文化人情特色
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翻開老城重慶的文化,每一頁都閃爍著中華文明的光芒!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更多的還是那些在城市獨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中誕生出的一個個城市符號,更是記憶,是生活,也可能是嚮往,是一些歲月的殘片。
重慶有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曾經,江邊停滿各種各樣的船舶,真是檣桅如林、船篷相連,擠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層外三層的,把江河都塞滿了。岸邊是各種各樣的街市,真是店鋪相依、人來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潤發亮,日日都是趕場天,天天都是廟會節。
天還未亮,碼頭上就油燈閃閃,炊煙繚繚,賣早食的就開始吶喊叫賣。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館、茶館、煙館、妓館還燈影閃爍,招徠著南來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來。碼頭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城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
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
舊重慶,大碼頭,茶館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喜歡坐茶館,也不僅僅是為了喝一盞茶解渴提神,茶館對市民的吸引,還在於它在那個信息不暢的年代具有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功能:市井奇聞,官場秘聞,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婦嫁人,在茶館里都能聽到真真假假的消息。
還有買賣人在茶館里談生意,袍哥大爺在茶館里吃講茶,川劇、評書、金錢板……你方唱罷我登場,茶館里好不熱鬧。
重慶人「乾燥」,爽直中帶幾分魯莽,熱情中夾幾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兒土氣,寬容中有幾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熱鬧。
重慶人出門就上坡,擠公交車猶如沖鋒陷陣,夏天持續的高溫把桌椅板凳都烤熱了,冬天綿綿不盡的大霧使重慶人性格煩躁,他們動手不動口,性格剛烈而火辣。這是重慶人很獨特的性格特徵。
沒有假裝的深沉,沒有人性的裝飾,有的只是真誠和熱情,請客說一不二,不會虛情假意,體現出人性的本色、飲食的本味、生活的原生態。這就是重慶人「火辣」性格的來源。
(1)什麼是重慶文化擴展閱讀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重慶市「中國火鍋之都」稱號。以「火鍋之都」命名一個城市,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考察組認為,重慶火鍋以其餐飲規模之大、就餐人數之眾、層次之豐富、菜品之齊全、民俗風情之濃烈、文化積淀之深厚,在全國首屈一指。
「中國火鍋之都」重慶當之無愧。火鍋作為重慶的代表食品,既是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承載著這座城市厚重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記憶,堪稱是重慶生活的一種縮影。
重慶地下是空的,因為全市約有110萬平方米的防空洞。抗戰爆發之初,國民政府還未正式決定遷都重慶前,蔣介石即致電剛成立的重慶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負責指導、協助民眾挖築簡易的防空壕溝,並明確要求防空壕須深6尺,寬2尺,上蓋木板並厚加土層。
國民政府修建公共防空設備,民眾也自建防空洞。這張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網,是數以萬計的民工、石工、木工、鐵匠、泥水匠、磚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風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錘一撬、一手一腳打出來的、挖出來的、炸出來的。
2. 重慶歷史文化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楚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巴族主要活動在川東、鄂西、陝西漢中一帶,與楚、蜀、秦為鄰。隨著巴國強大,巴楚交惡,數相攻伐。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
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巴置捍關、陽關、沔關以拒楚。但巴在楚強大攻勢之下,三關盡失並節節敗退,最終被楚佔領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閬中一帶退卻。
張儀築江州城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兩漢時,江州城擴展到嘉陵江北岸,稱北府城。
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遺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南宋寶六年(1258),蒙古發動大規模滅宋戰爭。蒙哥大汗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
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重慶開埠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慶海關成立,英人霍伯森擔任重慶海關稅務司的職務,掌握海關行政和徵收關稅的大權並兼管港口事務。
各國在重慶紛紛設立領事館,開辟租界,建立「國中之國」。重慶開埠以後,川江航運逐漸被外人控制。隨著川江航運權的喪失,西方列強在重慶開設洋行、公司,建立工廠,開采礦山,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使重慶及其影響的地區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戰時首都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以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並擴大市區范圍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抗戰期間,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並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使重慶成為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城市。
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而成為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信息中心。
重慶談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國共兩黨面臨和平組建聯合政府或進行全面內戰的重大抉擇。13天後,應蔣介石3次電請「 共商國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張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飛往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毛澤東與蔣介石進行了長達43天共9次直接談判。在此期間,毛澤東廣泛地接觸了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會見了宋慶齡、沈鈞儒、張瀾、馮玉祥等,還在桂園設宴招待各國援華團體代表和國際朋友。
蔣介石面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的形勢,加之在談判期間調動軍隊進攻解放軍慘遭失敗,最後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表示要結束「訓政」,承認各黨派平等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避免內戰,建設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雙十協定》並未得到遵守,全面內戰很快爆發。
校場口事件
1946年1月,國民黨迫於和平民主力量的壓力,召開了有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有利於和平民主的決議。
2 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等23個團體聯合發起在校場口廣場舉行「陪都各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參加大會群眾近萬人。國民黨重慶市黨部布置特務暴徒搗毀會場,製造了「校場口事件」。大會主席團的郭沫若、馬寅初、李公朴、施復亮和新聞記者、勞協會員60餘人被暴徒打傷,經到會群眾奮力搶救,始得脫險。
事件發生後,中共代表團和政協參加單位代表聯名向蔣介石提出抗議,《新華日報》和重慶進步文藝界連續發表評論和文章進行抗議和揭露。學生、工人和各界團體分別組成「二一○血案後援會」,慰問受傷人士,發表聲明抗議特務暴行。
重慶直轄
1992年,重慶被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現萬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恢復為直轄市,於1997年6月18日正式掛牌。重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央直轄市,從此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文化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 巴中, 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文化區輻射區域)
川劇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絕活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川江號子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又喜歡"擺龍門陣"(聊天、講故事之意),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碼頭文化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如今在主城區只有在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可略為感受舊時文化。獨特的巴渝文化,鑄就了重慶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英才不斷涌現,文化佳作業績輝煌,文化藝術空前活躍。
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葉永青等。
巴渝文化代表:川劇(變臉、噴火、巴劇、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川菜等。
分
3. 重慶文化特色
重慶的文化特色有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步行街文化等等,其中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一種民族文化之一。步行街是重慶的一大特色,重慶的解放碑步行街是全中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nbsp;
重慶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簡稱「渝」,又叫做山城、巴渝、霧都等等。
重慶是一座典型的歷史文化名城,有「火鍋之都」以及「溫泉之都」的美譽,也是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同時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
4. 重慶的特色是什麼
重慶的特色是巴渝文化。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龍門陣、重慶方言(渝語)、陪都文化、川劇、袍哥文化、重慶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等。
重慶飲食
重慶飲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種材料創作新菜見長。重慶亦是火鍋的發源地之一;2007年3月,重慶市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火鍋之都」稱號。
重慶飲食文化代表:重慶火鍋、川菜、渝菜(重慶菜、渝派川菜)、水煮魚、回鍋肉、酸菜魚、辣子雞、泉水雞、水煮肉片、老鴨湯、酸辣粉、魚香肉絲、泡椒肥腸、粉蒸肉、燒白、重慶小面、重慶小吃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慶
5. 重慶的特色文化有些什麼啊
巴渝文化代表:川劇(變臉、噴火、巴劇、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川菜等。
6. 重慶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哪些
1、農民版畫
重慶的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這里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這種版畫是綦江農民將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畫之中,這種版畫非常的幽默和生動。
7. 重慶的歷史文化的簡介
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於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於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8. 重慶文化遺產有哪些
1、合川釣魚城
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至南安區主幹道左側的葫蘆形淺谷中,佔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簡約、典雅、別致,建築一應俱全,平台一應俱全,亭台一應俱全。在水面上放置離子,除了民俗和建築外,展品還體現了古代文化、民間工藝和生產技術,具有自己的特色。
9. 重慶有什麼風俗特色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刻畫出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
10. 重慶地域文化特點
重慶城位於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處,形成一丘脊舌狀半島。全城依山而構,臨江而築,市內坡峭路陡,樓房重疊錯落,山和城融為一體,故曰山城。
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巴國國都
周武王11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推翻了商朝統治。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於巴國,與當時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一樣,賜予子爵。巴之建都江州,即今之重慶,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國家。其幅員"東至魚復(今奉節縣),西至楚道(今宜賓市),北接漢中(今陝西省南部),南極黔涪(今涪陵市和貴州省北部)"。
夏國國都
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全國規模的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西系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攻佔重慶及附近州縣,以重慶為基地,清除了元朝在四川的勢力。公元1363年,明玉珍稱帝,定國號夏,改元天統,建都重慶。大廈農民政權疆域,包括今四川省大部、湖北省西部、貴州省北部、陝西省南部。
中華民國陪都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辦公。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定重慶市為中華國民陪都。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隨著大批國家機關、工礦企業、金融機構、科技文化部門和各類學校內遷,重慶崛起為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發展成為具有近代工業基礎的大城市。
重慶作為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當時中國各黨派和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力量相繼集中在這里。8年抗戰中,重慶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整個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時,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在遠東的指揮中樞。1942年1月2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設有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等。
當時重慶市區范圍:東至大興場,南至漁洞、南泉,西至歌樂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邊的渡溪溝(今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水陸面積共164平方公里。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正式還都南京。至此,國民政府在渝時間為9年零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