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上有哪些酒文化
三兩鋼壺禮盒,酒精度52℃,150毫升,有精緻草原烈酒之說,高端大氣的禮盒包裝,襯托出鋼壺里奶酒之香,自帶的一兩酒盅讓美酒保持著草原的原汁原味,送親友,送領導,送戰友,送兄弟,讓酒文化傳遞更多感情之外的交流!
都說草原上的漢子左手佩刀右手提酒,在草原上征戰沙場,此款刀禮盒奶酒,酒精度42℃,500ml,蒙古族喝酒禮儀十分講究習俗,身著整潔的民族服裝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潔白的哈達和銀碗,把聖潔的美酒和甜蜜的歌聲同時獻給每一位客人,蒙古族人最喜歡客人一飲而盡,開懷暢飲,耳熱心酣。拿著蒙古刀手切草原上的羊肉,那種情調只有在草原上才能獨享昂。
2. 內蒙古大草原民俗文化是什麼
那達慕 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等。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游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嘗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3. 蒙古族飲酒禮儀
蒙古族飲酒習俗——簡介
蒙古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盪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漸形成了飲酒的習俗,其中頗有講究。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度。飲酒有未飲先酻(祭祀)的禮數。「凡飲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蒙古族飲酒習俗——款待客人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1年在內蒙古寫下的一首詩中寫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這首詩非常生動地描繪出草原上的人們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場景,展現了蒙古族真誠、豪爽的酒文化。俗話說:「無酒不成席。」蒙古人在設宴歡迎客人時,總是要斟滿酒杯,捧出潔白的哈達,唱起悠揚的酒歌,送去一份美好的祝福,讓人們領略到草原上的人們以酒寄情、以歌結友的胸懷。
蒙古族飲酒習俗——表達情意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達禮儀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喪、得子、壽誕時必有酒。酒是相聚喜慶的首飲,故人重逢、賓客造訪、家人團聚以酒表達情誼。蒙古族給孩子起名、舉行剪發儀式時,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親朋好友。孩子的父母也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表達謝意。從求婚到舉行婚禮的整個過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禮之前,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這時,小夥子拜見姑娘的父母後,敬獻潔白的哈達,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願。求婚過程中,酒是表達意願的媒介。舉行婚禮期間,兩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達謝意和敬意。飲酒和敬酒也體現著蒙古族傳統的尊老敬長美德。每逢酒席,年輕人都要給長輩敬酒,並須用雙手敬獻,把酒作為禮物贈送時,只送給長輩。過去講究年輕人不在長輩面前飲酒。在祭祖先或葬禮的過程中,用酒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之情。蒙古族人在結交知己朋友時,雙方要共飲「結盟杯」酒,用裝飾有綵綢的精美牛角嵌銀杯,交臂把盞,一飲而盡,永結友好。
蒙古族飲酒習俗——主人禮儀
蒙古族接待客人講究禮節,歡迎、歡送、獻歌、獻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禮儀程序進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誦。一般敬酒禮儀如下:敬酒者身著蒙古族服裝(頭飾、蒙古袍、腰帶、馬靴),站到主人和主賓的對面,雙手捧起哈達,左手端起斟滿酒的銀碗獻歌,歌聲將結束時,走近主賓,低頭、彎腰、雙手舉過頭頂,示意敬酒;主賓接過銀碗,退回原位;主賓不能飲酒的,要微笑表示謝意,以右手無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額),施禮示敬或少飲一點;主賓飲畢酒,敬酒者用敬酒時的動作接過銀碗,表示謝意;向主賓敬酒完畢,按順時針方向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進行。
蒙古族把酒當成飲品之首。斟酒以滿為敬,這不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種祝福的表現。敬酒時,講究著裝整齊,用雙手敬獻或用右手,恭敬虔誠地給客人連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說道:第一杯是感謝上蒼恩賜我們光明,第二杯是感謝大地賦予我們福祿,第三杯是祝福人間吉祥永存。
蒙族有客來必熱情款待,宴飲必備各種酒,獻上純凈的馬奶酒和各種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男女雜坐,更相酬勸不禁」,「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更不接盞,見人引盡則喜」,「必大醉而罷」。他們認為,「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來客後,不分主客,誰的輩分最高,誰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輕媳婦不能休息,要在旁聽候家長召喚,隨時斟酒、添菜、續菜。
遇到尊貴客人時,敬酒要實行「德吉拉」扎節:主人拿來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額頭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客人這時一邊飲酒,一邊說些吉祥話或唱歌。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淺烏」,當主人給客人敬茶時說聲「淺烏」,客人如客氣說不喝,主人則以為客人不喝或不好喝,就不再給了。
蒙古族的酒文化中,酒和歌總是相伴的。美酒和歌聲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婉轉的歌聲融入酒香,讓人心曠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聲,讓人開懷暢飲。在歌聲中舉杯,在飲酒中歡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在酒席上唱的祝酒歌數不勝數。《金杯銀杯》激越優美、熱情洋溢、節奏歡快。《銀杯》展現了蒙古族高雅的禮節和深情厚誼。《宴會歌》表達了舉杯同慶的心願,讓人們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請喝一杯馬奶酒》
既反映了草原人的真誠,又贊美了家鄉的吉祥聖潔。這些歌,給人愉悅、舒暢的感覺。一首首優美的祝酒歌,讓人們沉浸在歌聲中,即使不飲酒也會被歌聲陶醉。
蒙古人對長輩和客人極為尊重和熱情,所以當長輩和客人上馬、下馬、進門、迎接、送別時,都要敬酒,有時還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馬時,要敬上一杯「馬鐙酒」,祝願客人喝了酒後腿上有勁,一路順風。
蒙古族飲酒習俗——客人禮儀
蒙古人在敬酒時,也常有「借花獻佛」的習俗。例如當主人敬給客人一杯酒時,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給其他人,以表達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過,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時,從不空手,往往都要帶上酒或其他食品。
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習慣,主人敬茶時要少喝點,停會兒再喝,不必客氣。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時,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間,先由長者端起來喝,碗內喝完,主人再斟滿,依次輪番飲用。但第二次輪飲時要表演一個文藝節目,之後主客才共同進餐。
客人用雙手或右手接過酒後,不能馬上一飲而盡,而是用右手無名指蘸酒向上「三彈」,即一是「願藍天太平」,二是「願大地太平」,三是「願人間太平」。蒙古人用酒寄託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和願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兩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確實不能喝,將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對主人的謝意和以誠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後,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後,回敬給主人,表示敬意。也有些地方講究敬兩杯酒。
待客時主人經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絕。蒙古族認為讓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覺得自己心意盡到了,所以主人家從老到少輪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知道客人喝下為止。
蒙古族飲酒習俗——馬奶酒
馬奶酒是蒙古族特有的酒,蒙古語稱為「其格」。馬奶酒被稱為「蒙古八珍」中的「白玉漿」。蒙古族在長期的實踐中探索出一整套釀馬奶酒的方法、工藝和技術,釀馬奶酒有發酵法和蒸餾法兩種製作方法。用兩種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發酵法製作的奶酒綿軟清醇,蒸餾法製作的奶酒酒性稍烈。發酵法是把馬奶倒入木桶里,用一根專門的木棒攪拌二十分鍾後蓋上桶蓋,靜放一夜。第二天,馬奶開始發酵後,每隔一小時攪拌一次,到第三天馬奶完全發酵後即可飲用。蒸餾法是把發酵的馬奶(酸奶)倒入鍋中,上面坐上酒籠,酒籠上面再坐上小鐵鍋。小鐵鍋下面,要用兩條細繩懸吊一個接酒壇子。釀造時在鐵鍋下面燃干牛糞火,使酸奶慢慢沸騰,蒸汽撲到小鍋底,凝成水珠,掉進下面的接酒壇里。小鐵鍋里要加滿冷水,當水熱到30℃-40℃時,要換一鍋水,如此換上三四鍋水。把接的頭一鍋酒稱為「蘇巴蘇」,將頭鍋酒倒進新注入鍋里的酸奶中,再釀出的酒稱為「阿爾嘉」。如此可以釀到六鍋,第六鍋酒是酒中之精華。釀好的馬奶酒先敬給火神,如火燃燒得旺,證明釀的酒好。再敬給長輩品嘗,品嘗酒的人說贊詞,誇獎勞動成果和酒的品質。釀好的酒,為了留著款待客人或節日期間飲用,要裝入密封的瓷器中,埋在羊圈裡,存放的時間越長味道越美。
馬奶酒是蒙古族祭天地的酒,以示虔誠;是婚宴喜慶、招待客人的酒,以示敬重;也是祭奠成吉思汗的最重要的必備祭品之一。馬奶酒曾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詐瑪」宴上的必備酒,也是大清朝時期的貢酒。馬奶酒不僅是款待客人的佳品,也是在賽馬比賽中為奪冠的馬祝福的酒,給奪冠騎手喝的吉祥酒,寄託著美好的願望。
蒙古族飲酒習俗——文化內涵
酒伴隨人們走過出生、婚嫁、死亡等各個階段,滿足了人們祝願、祈求的心願,它以深層的文化內涵豐富了蒙古族文化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豪放勇敢的民族,他們喜歡飲灑。飲灑、騎馬正體現了這個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他們喝酒講究禮俗,認為「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酒給賓、主帶來了隆重的氣氛,帶來了歡樂,深深表達著蒙古人對賓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誼。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獻醇香的馬奶酒或白酒,被當作是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
蒙古人喝酒十分講究禮俗,身著整潔的民族服裝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潔白的哈達和銀碗,把聖潔的美酒和甜蜜的歌聲同時獻給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間的親朋好友接受敬酒時,要用右手無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點酒,向天彈一下;再蘸一點酒,向地彈一下;最後蘸一點酒塗在自己的腦門上。飲酒時,蒙古人最喜歡客人一飲而盡。當賓、主雙方進入開懷暢飲之後,耳熱心酣,言暢意激,知心話說不完,酒友情道不盡。逢遇蒙古人生兒育女、婚嫁大事,那種氣氛,那種熱情,會讓人不飲而醉。
蒙古族飲酒習俗——酒歌相伴
祝福酒、洗塵酒、下馬酒、上馬酒……當賓、主沉浸在微酣的愜意里,一支支飽含著深情,嘹亮的、撼動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們耳邊回響:「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個夠。朋友,朋友,請你嘗嘗這酒純正,這酒綿厚……」「遠方的客人請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將你留,閃光的銀碗高高舉,請你喝一杯蒙古酒。」與此同時,蒙古人還要端著酒杯,雙手齊額向客人敬獻他們的純朴與真誠。身臨其境,就是不想飲酒的人,也會愉快地干一杯。蒙古包里熱烈地氣氛正是蒙漢人民團結的象徵。
無論在飲「賽林艾爾克」(奶酒)或是在飲「哈爾克」(燒酒)時,他們都要對長輩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時,還有許許多多的敬酒歌,表達對長輩及客人的尊重。特別是一些敬酒歌,極為普及,幾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會唱。在敬酒時,一邊唱歌,一邊敬酒,氣氛十分活躍感人。在流傳極廣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銀杯和銅杯斟上滿滿的酒,和長輩和客人歡聚在一起的歡樂心情。除此之外,在博爾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還用古老的民間曲調唱敬酒歌,歌詞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們熟悉的山、水、鳥、花卉、湖泊、獸類等,來抒發和表達對長輩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詞因人而異,很有分寸。
《祝酒歌》歌詞: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
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個夠
朋友 朋友,請你嘗嘗
這酒純真,這酒綿厚
讓我們肝膽相照,共度春秋
在這富饒的草原上,共度春秋;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
載歌 載舞慶佳節,今天喝個夠
朋友 朋友,請你嘗嘗
這酒純真,這酒綿厚
讓我們心心相映,友誼長久
在這嶄新的生活中,友誼長久
此外,在准格爾旗,達拉特旗,還流行著一種勸酒民歌,有四句的,有兩句的,有單人唱的,有男女雙方對唱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燒酒本是五穀水,喝到甚時候也喝不醉。」「陽春三月桃花花開,端起酒盅盅迎客來。」「一盤盤豆芽芽一盅盅酒,情義都在酒里頭。」
這種充滿激情的歌詞多如牛毛。歌詞內容有敘友情道珍重的,有慶「勝利」論「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賀喜祝頌的。綜上所述,飲酒已溶入了禮俗和節日,年節、祭敖包、祭奠、婚喪、得子、壽誕、故人重逢、賓客造訪,家人團聚處處都離不開酒。蒙古人的每一杯酒里,都飽含著草原人一顆滾燙的、熱愛生活的心。
蒙古族飲酒習俗——適度為宜
牧民用馬奶酒治療胃腸道疾患、消化功能減退、肝臟疾患、水腫、壞血病、心臟病、肺結核病、高血壓、神經衰弱、肺部疾患、腰腿病等疾病,療效都很好。
飲酒不僅烘托氣氛,也有娛樂的作用。但飲酒過量對身心健康不利。成吉思汗統一了北方高原上的諸部以後,草原上的生活呈現出了一派安樂祥和的景象,人們常常飲酒娛樂,出現了飲酒過度的現象。成吉思汗聽從母親教誨,發布了禁酒令,並告誡臣民:「喝酒既無好處,也不增進智慧和勇敢,不會產生善行美德。酒會使人喪失知識、技能,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飲酒過量,耳目失靈,業績受損,有害無益。」並且以「如果無法制止飲酒,一個人每月可飽飲三次。只要超過三次,他就會犯下過錯。國君嗜酒不能主持大事,衛士嗜酒將遭受嚴懲」的強制性手段來控制人們飲酒。長輩也常以「酒若少喝似甘露,酒要過飲如毒液」,「飲酒莫大醉,大醉傷神損心志」,「不要沉溺於酒,不要被懶惰害」等諺語來教導晚輩。
蒙古族一直提倡「四十歲時只可品嘗,五十歲出頭可以喝一點酒,六十歲才可喝酒取樂」。
4. 飲食之最——蒙古族的酒文化,大家了解多少
生活在中國北方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豪放勇敢而堅強的民族,千百年來,無論輝煌與衰敗,都影響不了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粗獷和豪放。蒙古人喜歡騎馬,也喜歡飲酒,盡管他們的酒俗酒規不少,但他們的這些關於酒的風俗無不滲透著大草原的氣息。在蒙古人看來「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 酒,給賓主帶來隆重的熱烈氣氛和暢飲的歡樂,是最能表達蒙古人對賓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誼的。蒙古人向客人特別是遠道而來的客人,敬獻醇香的馬奶酒或白酒,是他們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每當有客人到來,身穿整潔民族服裝的熱情蒙古族姑娘便手捧潔白的哈達和銀碗,把最聖潔的哈達、醇香的美酒及甜蜜的歌聲同時獻給每一位客人。 而無論你是他們本民族的還是外族的親朋好友,在接受敬酒時都要用右手無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點酒向天彈一下;再蘸一點酒向地彈一下;最後蘸一點酒塗在自己的腦門上。而在飲酒時,豪放的蒙古人最喜歡客人暢快淋漓地一飲而盡。賓主開場只是蒙古人飲酒習俗的一個點滴,要是逢遇蒙古人生兒育女、婚嫁等大事,那種氣氛和熱情就會讓人不飲而醉。 祝福酒、洗塵酒、下馬酒、上馬酒……當賓主沉浸在微酣的愜意里的時候,一支支飽含著深情嘹亮而能播動人心弦的祝福歌便在人們的耳邊響起^「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個夠。朋友,朋友,請你嘗嘗這酒醇正,這酒綿厚……」;「遠方的客人請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將你留,閃光的銀碗高高舉,請你喝一杯蒙古酒。 」此時,熱情的蒙古人還要端著酒杯,雙手齊額,向客人敬獻他們的純朴與真誠。置身此間,無論你是否喜歡飲酒,也不論是否能勝酒力,都會禁不住痛快地幹上一杯。這就是蒙古人,這就是當你成為蒙古包的貴客時能感覺到的歡暢和熱情。蒙古人喜歡飲酒,並把酒視為生活中的飲食之最,平時他們會隨意地喝上幾口,但熱情的蒙古人絕不提倡不分晝夜的隨意狂飲和任意地亂用。 蒙古人對喝酒的歲數、敬酒、獻酹、請曲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而固定的標准和明確的禮節禁忌並創立了蒙古族獨特的酒文化。蒙古人在飲酒規矩上的一個最為獨特而又最為嚴格的規定,就是可以上桌喝酒的歲數,而這主要又是針對蒙古男人而言的。在蒙古族民間,男子到了37歲,或者說過了三個本命年之後(有些地方到了25歲,過兩個本命年之後)才被認可為「成年漢子,體力健全的,人,進入大人行列」,並被視為「有資格當官,做婚宴的頭兒,品嘗美酒之頭份」,可以賞賜美酒而才被允許上桌喝酒。 不到37歲就飲酒沉醉者被看成是不懂規矩的人,是會受到人們討厭和唾棄的。蒙古人在人際交往時常用的恭敬禮節就是敬酒禮。敬酒的禮節是從敬「策格」(酸馬奶)開始的。在蒙古族的八大名貴食品中,策格指的是「白玉漿」。它被看作是王公貴族的招待品,無論是祭祀,封官晉銜、葛根活佛轉世等重大儀式,還是平時招待客人時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輪式敬酒的禮節,這是四部衛拉特的土爾扈特部落的後裔,現在生活在阿拉善額濟納旗蒙古族的人們的敬酒禮節。額濟納蒙古人把敬酒叫阿日哈•查礎呼(蒙語,阿日哈漢意為酒,查礎呼為敬酒)。敬酒的時候,敬酒者把酒瓶蓋打開後,在酒杯里滴一點酒,用右手按太陽旋轉方向轉著向陶腦(漢意為蒙古包頂中央的圓形天窗)敬酒。 這時席間在座的全體人員都放鬆地握住右手原地轉向陶腦,同時用大拇指尖觸到額頭處以示行禮。這叫「向酒酹叩首 」。在這之後,杯里第二次滴一點酒向火灶敬獻。第三次則斟滿酒杯開始向客人中最年長者敬酒。接受敬酒的人要把酒杯用雙手恭敬地接過來,然後轉移到左手,用右手做「向酒酹叩首」禮,再把酒杯轉移到右手並品嘗後還回去。 敬酒者把酒斟滿後再敬下一位客人,以此按太陽轉旋次序向每位客人敬酒品嘗。這叫「輪流敬酒按此次序輪流到第三次時,客人就必須把酒幹了。這個禮節就叫「三輪式敬酒」禮節。當三輪式敬酒結束以後,全體人員可以開始唱歌游戲。游戲中每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之後,作為「歌的輪次酒」每人都要品嘗一次酒。 由於「歌的輪次酒是隨意喝」,所以這個輪次喝多少由飲者自己決定。還有獻斯日吉莫的禮節。斯日吉莫(蒙語,漢意為酹酒、乳、茶)。獻斯日吉莫的禮節,是指在要喝的酒裡面,蘸三次右手的無名指向上敬彈的習俗。彈獻三次的內容有三,即一是「願藍天太平」,二是「願大地太平」,三是「願人間太平」。 蒙古人正因為把酒當成飲食之最,所以用它來表達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和願望。蒙古人不但有飲酒的固定禮節,而且還有許多飲酒的禁忌禮節。蒙古人忌諱隨意的過分飲酒而飲得酩酊大醉,提倡「四十歲時只可品嘗,五十歲出頭放開一點兒喝,六十歲才可用酒取樂」或「過分飲酒等於活受罪」。 所以在耐日那達慕上忌諱酒過三杯,而且在飲用阿日哈、達日蘇(達日蘇,蒙語,漢意為黃酒)之後,忌諱談話說它為「苦的」或「烈性的」,因為蒙古人視酒為飲食之最,酒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香的或甜的,所以不能說它是苦的或烈性的。蒙古人忌諱站著品酒或飲酒,忌諱沉湎於飲酒而成為酒鬼,忌諱在父母、長輩面前喝酒,如果實在有應酬則要得到父母許可後,方可禮節性地喝一點。 敬酒的時候,忌諱在客人的手上斟酒,必須把酒杯接過來,斟好後用雙手敬上,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5. 內蒙古什麼牌子的白酒好喝
內蒙古地域遼闊,風景優美,不僅有特色美食,而且還有非常醇香的烈酒。內蒙古是一個酒文化的民族,吃肉必有酒,沒肉也的喝兩口。
這是我喜歡的內蒙古兩款燒酒,歡迎大家到內蒙古大草原做客!
6. 內蒙古有什麼有名的酒
內蒙古有草原白,寧城老窖.金駱馱,河套酒等名酒,如下:
1、草原白:
草原白產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酒精度60度,不含工業酒精,純糧食釀造。除了60度高度草原外,還有52度簡裝草原白,45度低度草原,39度小草、38度草原王(又分為黃盒包裝、和綠盒包裝)、壇草等,深受廣大草原人民喜愛。
7. 草原民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民族風情】
草原盛會一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蒙古包: 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蒙古族服裝的特點】
蒙古族服裝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裝以皮衣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紅、綠綢子扎在腰裡。冬天多穿羊皮襖、皮褲、皮靴,里套氈襪子。夏天都穿布褲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愛美,即使皮襖掛不起面子也要用紅、黑布或絨線在領,袖和衣邊上綉花邊。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馬放牧中能護膝防寒以外,夜晚還能當被蓋。細而長的袖筒,在乘馬持疆時冬防寒,夏防蚊蟲。婦女喜歡戴首飾。已婚婦女梳兩個長辮,用黑布做兩只辮套把辮子裝在裡面吊在胸前。辮套上綉有花紋圖案或綴以銀質圓牌首飾,蒙語叫「哈都爾」。手戴鐲子、戒指,耳戴耳墜。 頭頂雁尾式帽,又稱風雪帽,它的圓頂阻風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陰遠視。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馬伸蹬方便,離馬徒步行走撥草性強,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風外,、還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蒙古族婦女佩帶的飾物,除了頭飾、耳環、項鏈、手鐲、戒指以外。還有種佩掛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飾物,叫「哈布特格」。這種飾物,小巧玲攏,精緻華美。「哈布特格」寬約二寸,長約三寸。有月牙、金魚二蝴蝶、桃、石榴、葫蘆、五瓣花朵、花瓶、樹葉等多種形狀。有橢圓的、長方的、正方的、三角的,還有圓圈的。「哈布特格」是用兩塊漿過的硬布,墊上棉花,裹上綢緞,縫成的一個空心的小夾子,然後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銀絲線,綉上各種具有蒙古族風格的花紋圖案以及花草鳥獸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斕,金邊閃閃,工藝考究,造型美觀。 「哈布特格」不僅是裝飾品,還有實用價值。它的上方是開口的,裡面放有一個舌頭,舌頭的上端連著佩掛的繩帶,下端是穗帶。上下抽動繩帶,舌頭就可以從袋內外移動。蒙古族婦女在此舌頭上別放針線,還喜歡把自己採集來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裝在舌頭里邊,「哈布特格」可以隨時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婦女願意把用翡翠、珊瑚、瑪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壺熱」(鼻煙壺)放在舌頭裡面:」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則在舌頭裡面放進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時候還被做為友誼、愛情的信物,送給朋友或戀人。「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點綴在了蒙古族婦女身上,同時,表現了蒙古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迎賓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8. 雲南酒文化詳解
生活在高山、森林、湖泊、草原的少數民族,在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緊密的民族關系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外人的眼中,他們是浪漫的、神秘的,而在這樣的民族文化里,包含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酒文化。酒於少數民族來說,是與祭祀、節日、狂歡、感情不可分割的,表達一種情緒,宣洩一種感情,或者是對抗某一種自然的力量、一種不可得知的畏懼與崇敬之情,都是離不開他們的酒的。千百年來,無論男女老少,任何場合都不可缺少的酒,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了,它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重要文化,一種古老的、世代相傳的、根深蒂固而又厚重的感情。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他們的酒文化。
於是,千百年的厚重感情和文化沉澱,醞釀出今天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酒。從瀘沽湖女兒國的蘇里瑪酒到傣家的竹筒酒,無不代表了一種源遠流長的,神秘而浪漫的生活狀態。
雲南酒__獨一無二的佳釀
中國只有一個雲南高原,地球只有一條北回歸線。獨特的地理環
境孕育了獨一無二的作物,於是,帶有明顯標志的地域特色酒在
這里產生。高寒地區盛產青稞,北回歸線的紫米帶著太陽的溫暖
與煦香,滇橄欖只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向陽山坡,食用玫瑰
需要高原的充足陽光和純凈空氣的滋潤,世界上釀酒的最好的水
是純凈雪山上流下的清冽雪水,是一路叮當作響的清澈山泉……當
它們與凌烈的酒精相遇,是獨一無二的佳釀,是無處可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