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浙江縉雲軒轅黃帝與大唐皇室以及武則天,那些「不得不說的秘密」
唐高祖李淵是道教祖師老子的後裔嗎?武則天嵩山封禪成功後,為什麼卻要感謝遠在縉雲的軒轅黃帝?唐玄宗為什麼會封縉雲山為仙都山?這一切的答案都在這里:
「我」的家,位於浙江省縉雲縣東部的雙溪口村,「我」是家裡最年長的一棵苦櫧樹,歷經千年得風雨,如今的「我」已經一千多歲了。
你們別看「我」歲數大了,可「我」長得還是很枝繁葉茂的!你們瞧,「我」的樹枝還像年輕時的那樣,像虯龍一樣在天空中盤繞著,蒼勁而挺拔,「我」就是大家口中的「苦櫧王」。
人們常說,「我們」這些古樹名木是「活文物」、「活化石」、「活檔案」,因為「我們」承載著他們的傳統文化,記載著 歷史 的變遷。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定都長安,隋滅唐興。隨著 歷史 上這一重大 歷史 事件的發生,小小的縉雲也受到了沖擊!
出身於北朝鮮卑軍戶的李淵,由於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所以,他們在起兵爭奪天下的時候,為了爭取到上層貴族的支持,就利用道教尊奉的祖師老子也姓李這件事,來做文章。
李淵對外宣稱自己是神仙的後裔,老子為他們唐王室的祖先。這樣一來,李淵不僅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好的出身,他還為日後大唐帝國找到了信仰的根基。
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一直在為是選則外來的佛教為整個帝國的信仰,還是選則本地道教為帝國的信仰而苦惱,這下好了,問題都解決了!
根據戰國時期術士的推算,(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自於戰國時期)金木水火土中的「土」代表了唐王朝,而在道家的神仙譜中,掌管著中央土地的又是「軒轅皇帝」,所以,唐高祖李淵對縉雲軒轅黃帝更敬重了。而縉雲山的名字,也因著大唐皇帝的重視變得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於是縉雲從江湖之遠漸漸地進入了廟堂之高!
唐太宗李世民秉承著唐高祖李淵制定的以道家信仰為大唐的信仰根基,他在位期間特別重視對軒轅皇帝的祭祀,在《舊唐書·禮儀志》中就曾記載
在唐高祖李淵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又把全國分為了十道,(因為浙江屬於江南道)所以,他把身處於浙江的縉雲山又列為了江南道的名山之一。這也是他對軒轅皇帝重視的體現。
公元696年,已經登基為帝的武則天舉行了封禪大典,她向神界匯報自己改朝換代,登基成為女皇的事。
由於武則天在封禪的時候,沒有出現天象異常或者凶兆,可以說她的封禪大典完成得非常成功!
因為封禪大典的成功,使得當時的朝野上下,都相信了武則天當皇帝是得到了上天批準的,是天意如此!所以,心情大好的武則天,在一天內連續頒布詔令,
她取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之意,把嵩山腳下的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
與此同時,她還把遠在浙江中南部的一塊區域,擢升為縉雲縣。
這還要從古人的宇宙觀說起,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按照五行的理念,木代表著東方,金代表著西方,水代表著北方,火代表著南方,土帶表著中央!
而自五代以後,固定下來的五嶽中,中嶽嵩山代表的就是土,而土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在天界對應的是軒轅黃帝。
所以武則天認為,她在嵩山封禪一事,能夠一帆風順,大獲成功,都是因為掌管著中嶽的軒轅黃帝保佑,所以,對於軒轅黃帝,她是非常感恩的!
為了表達自己對軒轅黃帝的感激之情,武則天就擢升了黃帝在南方的祭拜中心---縉雲。武則天對於黃帝祭祀活動的認可,也代表著朝廷對於南方文化的一種認同態度。
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他曾是軒轅黃帝的三大行宮之一,他始建於晉朝,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的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了著名的「北陵南祠」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重要場所。
縉雲建縣58年後,唐天寶七年(748年)的一天深夜裡,刺史苗奉倩激動地在寫著一份奏章,他要把自己看到的「神跡」報告給唐玄宗李隆基知曉。
據元《仙都志》記載,大唐天寶7年6月8日,
於是苗刺史,就把自己看到的這個「神跡」上報於朝廷。
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遇到「神跡」,就等於是「天賜祥瑞」,是上天對自己最高統治者的一種認可,這樣的一件大事,怎能不令唐玄宗激動和驚嘆,於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聽聞此事後,大為驚嘆:「是仙人薈萃之都也!」
於是,縉雲山從此被改叫「仙都山」,且這個名字也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
因為唐玄宗在位期間,曾經多次下詔書,要求各地祭祀軒轅黃帝的祠宇多加修繕,所以,江南道,州,縣等地的官員們對縉雲仙都的軒轅黃帝祠宇越來越重視,並開始正式的在縉雲仙都祭祀。(祭祀黃帝的組織形式和典儀自此有了規范明確)從此,黃帝祠宇成為了地方官員與老百姓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
大唐皇帝們與武則天對縉雲軒轅黃帝的重視與 「 情有獨鍾 」, 不僅是對祖先的一種紀念和敬重,還是他們對國家管理的一種政治手段與對大自然天道的一種敬畏!
如今,這座帶著 歷史 文化古韻的縉雲, 已成為我國南方唯一的黃帝祭祀中心與黃帝文化的輻射中心和研究中心!縉雲,他正在一步步朝著新時代的未來前進著,而 「 我 」 作為這一切 歷史 的見證人,也必將跟著他一起走下去。
相信,經過 歷史 沉澱又人傑地靈的魅力縉雲一定會越來越好! 有時間,大家想不想去發生「 神跡 」的縉雲去看一看?
#大自然的節慶#
㈡ 我國有關軒轅黃帝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祭祀黃帝的景點遍布於中華大地,主要有以下幾處:
1、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天下第一陵,黃帝衣冠冢,《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2、河南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經毀建,明清修葺。明隆慶四年(1570年)於祠前建軒轅橋。;
3、河北涿鹿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4、甘肅正寧黃帝冢,黃帝冢位於正寧縣五頃塬鄉五頃塬與二頃塬村之間,子午嶺西麓橋山,距正寧縣城24公里。最早記載黃帝冢在正寧縣境內的史書是班固編撰的《漢書》,該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條目下注為:「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索隱》地理志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5、浙江縉雲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
6、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7、山西曲沃黃帝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崩,葬橋山。」真正的橋山應該在哪裡?迄今為止,名聲最大的當數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黃帝陵。然而,當代國學大師錢穆詳細分析了遠古時代黃帝活動的范圍,通過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判斷後得出結論:「現在有三個橋山:一個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西北,下面有一條河穿過,所以叫橋山,上邊有黃帝陵。一個在察哈爾省(今河北省北部)涿鹿縣。……還有一個橋山在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襄陵鎮)東南四十里接曲沃縣界,下面有很幽深的一個石洞,山蓋在上邊像一座橋,……據我們前面講的黃帝活動的地域看,這一個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8、陝西靖邊黃帝冢: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於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此後歷朝歷代,由於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越發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綜合歷史的各種蛛絲馬跡,當今史學界認為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楊橋畔、龍洲區域。相信,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技術的介入,靖邊縣「黃帝原冢地」的真偽不久將大白於天下。
另外,運城的黃帝都,方山縣的黃帝廟,陽曲、紹興的軒轅廟,平谷區的軒轅廟遺址,綿陽安縣、煙台龍口的黃帝廟,房山、德陽的軒轅寺廟,以及南寧的三界軒轅廟,皆為祭祀黃帝之地。
㈢ 黃帝文化的介紹
「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國,鞏固了統一、和諧的社會等一些理想化的社會文化設想。黃帝,是族團領袖的世襲名稱,是族團的名稱,因為延續的時間很長
㈣ 黃帝故里究竟在哪裡
《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周官》:「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祠皆聚雲。」
《漢書·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漢書·李廣傳》:「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 唐 顏師古 註:「雍之所在,地形積高,故雲上也。」[1] 唐 杜佑 《通典·州郡部卷第一百七十三》:「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庄陵城。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也。」
考古結論
結論早就明確了,還是有人不斷用「知道」代替「知識」
㈤ 什麼是黃帝文化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黃帝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近幾年來,在新鄭市舉辦的黃帝
㈥ 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哪些豐功偉績呢
大約四五千年前,在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黃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領。部落之間經常互相爭斗。在東部有一個強大的蚩尤部落。據傳說,他們以銅為武器,勇敢而兇猛。黃帝軒轅氏認為。蚩尤部落的人很強壯,要想打敗他,必須要聯合炎帝的神農氏部落的人,一起作戰。結果,黃帝說服了炎帝,兩個軍事聯盟正式建立。然後,在涿鹿之戰後,打敗了蚩尤。從此以後,炎帝、黃帝部落長期發展,形成了未來的中華民族。海外華人自古以來常自稱 "中華民族的後裔"。
儒家的這種思想是特別提倡的,在漢代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理念的推行下,中國人 "慎終追遠""追本溯源 "的意識變得更加強烈,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抱著這種態度來祭拜黃帝,把黃帝視為人類的始祖。久而久之,追求黃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黃帝文化成為各朝代追求的根本原點。黃帝文化成為具有歷史借鑒意義的最早的文化起源。
在制度層面上,黃帝時期有大量的神話傳說,包括自然界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和部落統一戰爭結束後,黃帝創造了一種能夠整合全世界部落圖騰的圖騰--龍圖騰。團結、和諧、活力、奮進的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徵。幾千年來,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凝聚人心的象徵。因此,"龍的傳人 "也來了。
㈦ 誰能告訴我一些新鄭黃帝故里的內容
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也是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拜祖儀式和歷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現場。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黃帝故里新鄭說無可爭議。天水說是黃帝的子孫 姓後人遷至此處建立的古魯國,為紀念先人黃帝而對當地許多地名命名時均與黃帝有關,以致引起誤傳。魯人遷至山東後,又將壽丘等有關地名和傳說帶至此地,以致漢代學者、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借機用此抬高先人孔子地位、偽造出了黃帝故里山東壽丘說。後世史學家隨其一錯再錯,誤傳至今.
但通過分析歷代史料可以找出明顯的錯誤矛盾之處:
一是壽丘作為山東地名為後起,據《清一通志》載:「壽山在州北一里,下有魯谷水。」壽山不高,故當地人也稱之為壽丘。是黃帝後裔 姓魯國所在地,後魯國遷於現山東,壽丘這個地名也隨之來到了山東。到了東周初期,周公旦被封到此地,這就是後起的周代魯國。所以,黃帝生壽丘的傳說應是源於天水的古壽丘,是黃帝後人遷居天水後思念先祖而作,而非山東後起的壽丘。
二是古史記錄的前後矛盾。《帝王世紀》作者皇甫謐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又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而黃帝先人少典就是有熊國君,作為有熊國君的少典怎可能到山東壽丘生下黃帝,然後在陝西姬水將其養大,再回到新鄭讓其繼位。
三是據古史記載與黃帝同時期的山東是東夷族,其首領為少昊,後來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的蚩尤就是少昊族的首領之一,作為同時期的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的黃帝怎會生於少昊族的領地。
四是根據考古發現,中原古文化是由裴李崗文化而發展至仰韶文化,而山東古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至大汶口文化,從出土文物及其生活遺跡看,二者文化類型有著較大的區別,各自都能自成體系。所以屬於仰韶文化的黃帝在同時期決不可能和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少昊同時出生於山東壽丘。
而陝西的姬水也是周人(姬姓)遷至渭水後的後起名,真正的古姬水就是《說文》和《水經注》中記載的 水,即今天新鄭境內的 水。昆侖說更是來自於《山海經》中的神話,不足為據。只有河南新鄭說,從史實到傳說,從地名到遺址,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都無可置疑地證明了該地是真正的黃帝故里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北,佔地面積100餘畝,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曾經毀建,歷代都有修復。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
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於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於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後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築軒轅黃帝紀念館,採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有眾多史料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鄭,故河南新鄭也是黃帝故里!
明《大明一統志》:「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現存於軒轅故里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記》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跡,乃當年故址!後成了旅遊景區,每年農歷三月三都有億萬炎黃子孫來此尋根拜祖!06年4月1日起景區門票免費。
[編輯本段]主要景觀
黃帝故里景區分五個部分組成。整個景區布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前門區「秀」:中華第一古棗樹、銀杏樹、國槐、松柏蒼郁參天。盤龍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華第一橋——軒轅橋古樸典雅,姬水河潺潺橫流,乾坤晷盤屹立中道,中華第一碑——華夏祖石碑立於前門東側,展示中華人文薈萃。祠殿區「神」:中華第一祠——黃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華第一大帝——軒轅黃帝塑像,兩配殿分塑黃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壇區「雄」:有甬道銘文、民族圖騰柱、鼎壇、迴廊。鼎壇樹九鼎,中華第一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5米,重24噸。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壇四周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軒轅丘區「聖」:軒轅丘高19米,長100米,丘內建有中華第一宮——軒轅宮,為地穴覆土式建築,寓意黃帝出生地。黃帝文化藝術苑區「趣」:有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展示。
[編輯本段]旅遊攻略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新鄭市區軒轅路,佔地面積100餘畝,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擴建後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於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於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後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歷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築軒轅黃帝紀念館,採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黃帝故里景區熱忱歡迎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旅遊觀光。
[編輯本段]景點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一帶居住著上萬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大小部落,為了對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對外擴張,往往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當時,在這些部落中,有三個最為強大的部落。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中游南部嵩山東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鄭市)這個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領是姬軒轅。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為一身的領袖人物。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下游濟水一帶(一說在今湖北北部與河南南部)的最為強悍善戰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領名叫蚩尤。一個是居住在陳丘(今河南淮陽一帶)的神農氏部落,神農氏的首領稱炎帝,已傳到第八代榆罔。《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黃帝、炎帝。生而異德,黃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來黃帝和炎帝還是同胞兄弟呢。
據說,在神農氏時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都要聽從天子的命令。但是這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沒落,各氏族部落之間互相進攻討伐,特別是九黎族部落,到處搶殺擄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農氏炎帝榆罔又無力加以制止。這時的有熊部落正興起,其首領姬軒轅經常出面調停部落之間的糾紛,以理服人,對不聽勸告者,就以武力征服。這樣,許許多多的部落已不再聽從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軒轅事實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從姬軒轅的部落。這樣,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歸姬軒轅。於是姬軒轅就率領他的六七個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溝境內,一說在今河北涿鹿縣)與炎帝榆罔大戰。經過三次大的戰役,炎帝榆罔大敗,歸服姬軒轅。這樣,兩個部落聯盟又聯合,乘勝征討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軒轅與蚩尤交戰,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這時已用上銅兵器,因此,初戰連連失敗。姬軒轅見一時不能取勝,就採用誘敵深入戰略,將蚩尤引誘到地理環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縣,一說是山西解縣)之中,使蚩尤士兵糧食斷絕,體力疲憊,然後乘著天降大霧,不辨東西,帶著指南車,沖進蚩尤兵營,生擒蚩尤。
新鄭最早稱「有熊」
河南省新鄭市在遠古稱「有熊」,這在歷史書有明確記載。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麼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1986-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說:「有熊,古地名,傳說黃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不僅歷代史書這樣記載,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大明一統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志》都一致記載新鄭古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劉文饒的《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
以上歷代文獻、地方誌和碑刻,告訴我們,從戰國的《竹書紀年》至今,一致記述新鄭古代為「有熊」。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常常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新鄭這個地方的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說從文獻上來看,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作為『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經《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書記載下來,應該說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里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來懷疑這一點。」
至於新鄭為何稱「有熊」,何時稱「有熊」,稱至何時,許多專家學者發表不少高論,一致說法是,新鄭在新石器時代,可能有許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為圖騰,所以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許多學者認為是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如考古學家許順湛在給《新鄭縣文物志》作序時說:「依據古史文獻來看新鄭的歷史地位,如果對照《新鄭縣文物志》,我們就會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後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是少典族階段的遺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是黃帝族階段的遺留……。」考古學家李友謀、馬世之等皆持相同觀點。至於「有熊」稱至何時,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說:「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史記·正義》:「《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見,在商朝末,新鄭還稱為「有熊」。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82年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商》在商代,仍稱新鄭為「有熊」。
軒轅丘在何處?
既然黃帝是因居住或生於軒轅丘而得名,那麼軒轅丘在何處?古代歷史文獻有三說:一是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此說難以成立。因為黃帝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君,有熊國在河南新鄭,怎麼可能跑到甘肅天水的軒轅谷生下黃帝?再說,史書沒有記載少典氏在那裡活動過。二是《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軒轅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480里。玉山在哪裡?在昆侖山附近,也就是海拔4-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裡能夠產生像黃帝族這樣強大的部族嗎?三是說軒轅丘在河南新鄭。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王欽若《冊府元龜·帝王部》說:「黃帝初受國於有熊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天下名勝志》說:「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軒轅故里碑刻說:「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乃當年故址。」清嘉慶二十二年和民國十九年《密縣志》引《中州雜俎》說:「密縣大隗鎮南三里許有『七聖廟』……新鄭軒轅丘距此四十餘里。」這就是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新鄭市區內。漢代在軒轅丘旁建有軒轅故里祠,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