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有哪些清廉不貪的人,像:《楊震拒賄》的
1兩袖清風
於謙,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在這個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於謙挺身而出,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
於謙為官清正,當年宦官王振專權,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自稱:「只有清風。」
2「海瑞市肉」
海瑞(1515-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
說海瑞在淳安當縣令,革除無名常例,全縣每人每年攤派的雜項銀子,從五兩減到五錢。單靠縣令的薪俸維持全家生計,生活的清貧可想而知。為補貼家用,海瑞常和僕人一起種植稻麥,培育蔬菜,早晚取來自給,並叫家僮上山打柴,力求「樵薪自給」。一家人粗茶淡飯,生活簡朴。
有一天,淳安街頭人們熱議一個爆炸新聞:「海知縣買肉了!!!」海瑞忽然去肉鋪買了二斤肉,這成為淳安乃至全浙江轟動一時的大新聞,「海瑞市肉」,原來是老母生日,海瑞破例買肉二斤替她慶壽。(注意,不是豬肉,海瑞是回民)
古今第一清官——海瑞當之無愧。
海瑞之死
海瑞去世時,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
3薪俸救民
清朝名臣 於成龍,
於成龍保持了異於常人的艱苦生活作風。在災荒歲月,他還以糠代糧 ,把節余口糧,薪俸救濟災民。因之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據載,當他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後,南京布價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毀丹亞,至有驚恐喘卧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鳥獸竄」。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於成龍逝世後,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
2. 以《博之以文 約之以禮》作一篇作文,半小時內給20分
如下:
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榮辱、重禮儀的民族,國人歷來以通曉禮、義、廉、恥自居。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兩千年前先人們就提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准。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提倡用道德和禮節來感召人,使之達到知恥而向善的目的。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活動,亦成為一個時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理想航標和行動指南。
花朵若只擁有美麗的容顏,而沒有馥郁的芳香,便不會有明艷的風光;大樹若只擁有偉岸身軀,而沒有蒼翠的綠陰,便不會有多姿的大地;同樣,一個人若只擁有一種生存本領,人生不會搖曳多姿。只有一專,從來不是造物主的心思。
上天給了我們足夠大的天空,足夠多的時間,足夠多的夢想,去揮灑出每個生命的絢爛至極。只有積極地去探索生命中的未知,我們的生命才能。
孔子主張認用內在的道德力量來約束自己,他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學於文」,廣博地學習文獻,積累深厚的知識,同時要「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為禮是根據道德原則制定出來的。
只要在這兩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離道了。
3. 從「關西孔子」說天下楊姓第一望族——陝西弘農楊氏
中國古代幾千年以來,吏治腐敗一直是個很難根治的問題,然而東漢中期卻出了一個 以「四知」典故名垂青史的「清白吏」楊震,人送外號「關西孔子」 。
大家都知道,孔子何許人也?所謂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文章道德、修身齊家為萬世師表的大聖人,說楊震是「關西孔子」,那麼其學問、操守一定也是出類拔萃的了,的確如此, 楊震就是出自陝西古弘農郡楊氏家族的一個聖人。
在古典籍里經常提到 「弘農」這個地名 ,西漢漢武帝劉徹於元鼎四年最早設置弘農郡,管轄區域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於地處所謂「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
以後歷經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弘農郡的管轄范圍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核心地區,因為這里是 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發源地 。
弘農楊氏在全中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而 弘農楊氏聞名天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以「關西孔子」楊震為核心的家族世系的崛起。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他早年通曉經籍、博覽群書,很早就聲名鵲起。但是在幾十年裡一直沒有響應州郡禮聘他去做官的邀請,即便親朋師生屢次勸說,他也不為所動,專心講學。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他近五十歲的一天,一隻冠雀(即鸛雀)銜著三條鱣魚(鰉魚,外形近蛇、鱔),飛來停在他講學的講堂前面,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三是表示三台( 漢代對尚書—「中台」、御史—「憲台」、謁者—「外台」合稱「三台」,這里泛指高官 ),先生從此要高升了。」
終於,楊震在五十歲時 響應東漢漢和帝舅兄、大將軍鄧騭 的徵辟出來做官。在他擔任東萊(今山東龍口、煙台一代)太守時,在他赴任途中,路過昌邑(今山東萊州)。他從前舉薦的茂才(秀才)荊州人王密正在昌邑當縣令,於是門生到館驛拜見老師楊震。
到了晚上,王密懷揣十斤黃金送給楊震。其用意不言自明,希望以後在官場上得到老上司的關照。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是什麼原因呢?」王密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楊震說: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 。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得帶著黃金羞愧地離開了。楊震廉潔、正直的行為傳遍天下,後人因此稱之為 「四知」先生 。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太守。他一如既往的公正廉明,不接受任何私人請托。他的子孫蔬食徒步(沒有肉食吃,出門靠步行),生活異常儉朴。
有些老朋友或長輩想為他的子孫置辦一點產業,楊震婉拒說: 「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或許是留給他們的更厚重、更有意義的資產啊!」 不久楊震就成為東漢漢安帝劉祜朝的名臣,多次升遷做到了司徒,又過了兩年當上太尉(司馬)。
遺憾的是,漢安帝並不是一個清明的皇帝。東漢是光武帝劉秀靠豪強勢力支持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它集中代表的是豪強集團的利益。東漢王朝中期以後,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掌政權,政治逐步走向腐敗昏聵。
楊震的廉潔正直和拒庸任賢與當權派格格不入,再加上一次次的逆顏直諫、盡進忠言觸怒了皇帝和權貴階層。不久在讒言構陷下他被削職為民,遣送原籍。
楊震走到當時國都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慷慨地對兒子、門生們說:「人固有一死,我蒙聖恩位居高位,但是痛恨奸佞小人而不能誅殺,厭惡婦侍干政亂國卻不能制止,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我死之後,只用雜木為棺,粗布單被只要蓋住形體,不送歸祖墳,不設祭祠。」 士可殺不可辱,作為大儒的楊震不能盡忠就選擇盡節,年逾七十飲鴆服毒而死。
事已至此,那些京城裡楊震的政敵為了進一步羞辱這位名儒,還示意地方官弘農太守 移良 在陝縣就截住楊震喪車,露棺道旁,任由日曬雨淋。
中國人傳統上講究死後盡快入土為安,屢屢遷怒楊震的那些人恨不得老早就殺之而後快,然而考慮到楊震的巨大影響力,皇帝老兒都只能用遣送原籍的辦法來懲罰,那些政敵能採取的報復手段也就只有這些下三濫招式了!他們還罰楊震諸子做苦役代替郵差往來送信,路見不平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相傳楊震安葬前十幾天,有隻身高一丈多的大鳥,飛到楊震喪前, 俯仰悲鳴,淚流濕地 。直到下葬,鳥才凄滄飛離。所以後人為紀念楊震,在渭河岸邊的高橋鄉亭東村西北楊震墓前立了一座石鳥像。
楊震本來以 博學、廉潔、忠直、節儉和剛正久負盛名,最後在高齡為國事以「死諫」的方式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他的道德、學問讓天下的讀書人莫不感佩,所以儒生們稱之為「關西孔子」一點也不誇張,算是實至名歸。
特別是他的「四知」成為千古美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兩千年的華夏文化穿越了時空的阻隔,「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四知」蘊含著數千年的中國廉政文化,傳承著儒家文化中亘古千秋的慎獨內核。後世的「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等稱呼都源於這個典故。
俗話說: 忠厚傳家久,詩書禮儀長 。屈死的楊震在漢安帝的兒子漢順帝劉保當政後得到全面昭雪:當初迫害楊震的首要份子被誅殺,楊震被全面恢復名譽和大加褒揚、高規格禮葬。
皇帝詔書中定性「 故太尉震,正直是與,俾匡時政」 ,並詔命楊震屬地的太守用比照漢朝開國天子劉邦在山東祭祀孔子的規格,用中牢的禮節祭祀楊震。從祭品上看,規格僅次於祭祀天子的太牢,應該說是很輝煌莊重了。
盡管楊震的先祖也有星辰閃耀的時候:比如楊震的十世祖 楊喜 因追殺項羽有功被劉邦封為赤泉侯;四世祖 楊敞 為西漢漢昭帝劉弗朝的丞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別懷疑司馬遷沒有女兒,他大約46歲左右才受宮刑);但 弘農楊氏家族真正系統性崛起發端於楊震 。
為什麼這么說?首先,先世的榮耀是有間斷的;更重要的是依照儒家傳統觀念, 一個人、一個家族或世代只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全面發展才算所謂比較圓滿的成功。 再看看「關西孔子」楊震,學開一代之宗;官至司徒、太尉;德被後世、福澤子孫。
楊震的兒子 楊秉 任東漢桓帝劉志朝的太尉,孫子 楊賜 (楊秉之子)先後當過漢靈帝劉宏時期的司空、司徒、太尉(司馬),等於把「三司」都做過一輪;重孫 楊彪 學樣父親楊賜,把漢獻帝劉協朝的「三司」也做了個遍。
古代描述某家族家世顯赫、世代為官時有一個常用的詞叫 「四世三公 」。所謂「三公」主要是在我國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設置的「司徒、司馬(太尉)、司空」三種最高級別的官員分別掌管國家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如果一個家族連續四代中的每一代都有人擔任國家的這三個頂級高官中的某一種,就說這個家族「四世三公」。
在封建社會,「天意從來高難問」、伴君如伴虎,再加之朝廷內外的明爭暗鬥、傾軋拆台;一個家族百年內有一人擔任過位極人臣的「三公」之一就是莫大榮耀,能夠連續三代、四代做這種頂級高官可以說是家族祖墳上燒了高香,絕對是鳳毛麟角。
而弘農楊家就跟同時期的汝南袁紹家族一樣,都是「四世三公」,權傾一時。其實弘農楊氏相比袁家更輝煌,楊家是中國古代十大傳奇家族之一而後者不是,在廣度和高度方面袁氏家族是沒辦法相提並論的。
楊震玄孫(楊彪之子)楊修,字祖德,是三國時期的名士,名門世宦之後而又聰慧過人,他和孔融、禰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有天分的三個名流,可惜先後都被曹操所殺(直接或間接)。
曹操把控漢獻帝後,對當時任職太尉的楊彪沒有附和自己感到不滿。恰好其時楊彪岳父袁術在淮南稱帝,曹操短期拿袁術沒辦法卻看到了打擊楊彪的機會,就拿楊彪與袁術是姻親說事,構陷楊彪勾結袁術圖謀廢漢獻帝,將楊彪打入死牢。他僥幸出獄後嚇怕了,很見機地詐稱腳疾,從此不理世事,直到84歲去世,終得善終。
鑒於老爹楊彪差點被曹操幹掉,楊修乖巧多了,充當了曹操的秘書長(丞相主簿)。本來也算心腹,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數次犯了曹操的禁忌,特別是捲入曹丕、曹植的魏王世子嫡位之爭,後來被曹操在一次行軍中以 擅解「雞肋」口令為由誅殺 。
楊震一共生有五子,分別為楊牧、楊里、楊秉、楊讓、楊奉(不同於三國時期另一個同名同姓的出身黃巾起義軍的將領楊奉),上面重點講了楊震三子 楊秉 這一支系的傳衍。長子楊牧這一支起初不甚起眼,但是 楊牧的第十四世孫(也就是楊震的第十五世孫)就是繼秦始皇之後第二次實現中國大一統政權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輔佐楊堅取得政權的 越國公楊素及其兒子楊玄感 也是楊堅近支宗室,後來楊素的女兒成了唐高祖李淵的嬪妃;楊堅的孫女也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楊妃,楊妃是太宗內宮「四妃」之一,為其生下了三子吳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
楊震五子楊奉的後裔世系發展也很精彩,據有人考證,北宋時滿門忠烈、一心報國的楊家將就是楊奉這一支的後人; 這一支最輝煌的要數「西晉三楊」 ,其實「西晉三楊」嚴格的說應該是 「西晉四楊 」,他們是楊奉後世子孫楊超的四個兒子的總稱:分別是楊炳、楊駿、楊珧、楊濟。只是由於老大楊炳早逝,所以主要是後三位作為是西晉的皇家外戚來輔佐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分掌軍國大權,勢傾天下,時人稱之為"西晉三楊"。
"三楊"的勢力如何了得?先是老大楊炳的女兒 楊艷 是司馬炎的結發妻子——武元皇後,當初司馬氏還是曹魏官員時,他老子司馬昭為了通過聯姻來提高門第而主動攀附弘農楊家;後來楊艷的堂妹也就是楊駿的女兒 楊芷 又接替過世的堂姐成了司馬炎的的武悼皇後。
一家兩皇後(武元皇後、武悼皇後)再加上楊駿、楊珧、楊濟三兄弟瓜分軍國大權,不用想就知道有多厲害,直到白痴皇帝— —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炎的第二子)的皇後賈南風聯合司馬宗室夷滅「三楊」。
其實弘農楊震家族的顯赫宗室後羿還大有人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的外戚(論輩分為舅爺爺)楊播及其他五兄弟( 楊椿 、楊穎、楊順、 楊津 、楊暐)這一支自北魏孝文帝至北魏孝庄帝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出了七位郡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楊播的二弟楊椿和五帝楊津更是位列三公,榮寵至極。楊播、楊椿、楊津這個三兄弟歷經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四朝,「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在北魏王朝末年有著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弘農楊氏家族自東漢中期楊震崛起,影響力橫跨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直至隋朝,由於弘農楊氏後人 隋文帝楊堅 開創大隋帝國讓家族一躍成為皇族而使影響力達到鼎盛。
到了唐朝,由於 隋唐兩朝皇族有盤根錯節的親戚關系 ,再加上出於血統高貴、政治平衡和接納豪族等方面的考慮,唐朝大力推行 「李武韋楊」四姓聯姻, 使得弘農楊氏在唐朝的勢力和影響依然如日中天,不能不算是中國家族史上的一個奇跡。
弘農楊氏家族在傳承過程中 以華陰為基礎,先後衍生出觀王房、越公房、新昌房、扶風房、上谷房、河中房、原武房等房號 。在唐王朝不到300年的立國時期內,出自這個家族的不要說上至皇母帝妃,如則天大帝之母楊氏、唐太宗的楊妃、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下至難以盡述的駙馬王嬪;單是整個唐朝21帝任用的所有宰相中的所有12個楊姓宰相都毫無例外的出自弘農楊氏家族。
我們可以列舉一下:楊震長子楊牧的第十一世孫楊士雄被隋文帝楊堅封為「觀王」,這一支的後世子孫便以「觀王房楊氏」自稱。「觀王房」為唐王朝貢獻了三位宰相,他們分別是:觀王楊士雄長子 楊恭仁 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兩朝的宰相;第七子 楊師道 為唐太宗李世民朝的宰相;楊士雄的重孫 楊執柔 ,為武則天當政時的宰相,這三個宰相中楊恭仁和楊師道是親兄弟,楊執柔又是前兩個宰相的堂侄孫。
武則天的母親是楊士雄弟弟楊士達的女兒。武則天臨朝理政後曾對人說:「 我要讓武家和外家(即弘農楊家)的子侄在武氏王朝常有一人為宰相」。 於是在武則天長壽元年授楊執柔同平章事(宰相職務)。
楊震第十五代孫 楊播 (扶風房楊播與其旁系先祖「西晉三楊」中的楊播同宗同名,應該是由於古代各房分居不同地域溝通不暢導致的)也是楊震長子楊牧傳衍下來的一支,世居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一帶),其子孫自稱 「扶風房」 ,楊播子 楊炎 為唐德宗李適朝的宰相。
楊震第五子楊奉傳衍的「越公房楊氏」及其分支「新昌房楊氏」為大唐帝國貢獻了五個宰相,即 楊弘武(楊武)、楊收、楊涉、楊嗣復、楊弘禮。 楊奉的十三世孫楊鈞在後魏時為恆州刺史,封越恭公,後世子孫便以「越公房」自稱。
越恭公楊鈞 有四個兒子,長子楊暄的長孫就是後來隋朝赫赫有名的 越國公、丞相楊素 。第四子楊岳的第三子為楊弘武,他在武則天母親——榮國夫人楊氏因同宗原因大力舉薦下,當上了唐高宗李治朝的宰相;越恭公楊鈞的第十一代孫 楊收 是唐懿宗李漼朝的宰相;楊收的侄子 楊涉 做過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時期的宰相。
「越公房楊氏」始祖楊鈞的第八世裔孫 楊於陵 因中進士出道,世居長安朱雀街南新昌坊,就成為」越公房」分支——「新昌房楊氏」始祖,楊於陵次子 楊嗣復 分別為唐文宗李昂朝、 唐武宗李炎朝的兩朝宰相;此外楊素的侄子 楊弘禮 為唐太宗李世民朝的宰相。
楊震的第十二代孫 楊珍 (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人)任後魏上谷郡太守,舉家遷居上谷(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附近),楊珍就是「 上谷房楊氏」始祖 ,後來楊珍曾孫楊順出仕後舉家遷往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就分支出 「河中房楊氏」 。河中房的大唐宰相就是眾所周知通過巴結同宗族妹楊玉環而發達的奸相 楊國忠 。
楊震的第十三代孫 楊岐( 楊震五子楊奉的後裔)為後魏時呂州刺史,舉家遷往鄭州原武(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西),其子孫便以 「原武房楊氏」自稱 。 原武房在唐代時出過兩位宰相,一是輔佐武後及唐中宗李顯兩朝的 楊再思 ,一是輔佐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亨的 楊綰 ,楊綰是楊再思的從孫。
總之,隋唐兩代,弘農楊氏從漢朝的「四世三公」時代進人道一個更加顯赫無比的時代,他們把弘農華陰楊氏家族的貴盛與榮寵推到了極致,在唐朝立國的近300年間,弘農楊氏在輔佐唐天子安邦治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取得的成就、產生的影響則集中地體現在十二位楊姓宰相身上。
因此,大唐時期也是楊姓歷史上值得榮耀的朝代之一。弘農楊氏歷經大唐十二位宰相安邦治國的豐功偉績之後,北宋時期又傳衍出了一個滿門忠烈、精忠報國的家族,這就是名垂青史、婦儒皆知的楊家將,他們為弘農楊氏,又添加了一個可歌可泣的華彩注腳。楊氏先祖若靈魂有知,當含笑九泉。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如果您還滿意,請順便給我這篇參賽文章點個贊唄:
FTN徵文大賽 |史記 FTN通證「橫空出世」記
4.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漢代人楊震說的嗎
眾所周知,漢代人楊震說了天知、神知、我知以及子知這句話,而他說這句話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拒絕收禮。因為有人給他送禮,所以他拒收,但是對方說了沒有人知道。所以楊震才說了這樣一句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因此也反問了,對方怎麼說沒人知道,這也展現出了楊震的清廉以及自律。
基本素質也可以用才高八斗來形容這個人,所以才會去推薦這個人。如果王密並沒有才華而且也沒有實力,相信楊震也並不會去舉薦這樣的一個人,說到底楊振是一個看實力的人。而且他也希望這樣一個有實力的人在未來可以為朝廷做事,可以展現出自己清廉執政的一面。所以通過這件事情也能夠斷定清廉執政是每一個官員都應該必備的基本素質,這並不是誰有就是值得被稱贊的存在。
5. 楊震公廉文言文翻譯
楊震,東漢時期名臣。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升為司徒。延光元年,為太尉。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楊震公廉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震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翻譯 :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楊震從小愛好學習,明習經學,博覽群書,對學問沒有不深究到底的。眾儒生說:「真是關西的孔子楊伯起啊。」平常客居在湖城,幾十年都不回復州郡的隆重禮聘,人們都說他錯過大好年華,但他的.志向卻愈發堅定。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深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6. 楊震的資料
楊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人。他出身於官宦世家,八世祖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造詣頗深,為一代宗師。
楊震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他淡泊名利,年輕時多年寓居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楊村)及潼關等地。他到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今山東省巨野東南)時,以前經他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時任昌邑縣令,為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
楊震不但潔身自好,而且力圖澄清當時官場賄賂成風的惡習。永寧二年(公元120年),他升任司徒。司徒身為三公,地位顯赫。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因對安帝有喂養之功,依仗安帝恩典很是放肆,其女伯勞「出入宮掖,交通姦賄」,影響很壞。楊震仗義執言,不避權貴,上疏抨擊,提出「政以賢為本,理以去穢為務」,要求安帝「絕婉戀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萬機,誡慎拜爵,減省獻御,損節征發」,意即請安帝割斷對少年美貌的眷戀,留心國家大事,對於拜封爵位的事要謹慎,上貢要減省,賦役要減輕,讓人民安居樂業。安帝不但不聽諫言,反而將楊震的上疏交給王聖等人傳觀,王聖那一幫人大為惱恨。
楊震為官忠貞清廉,生活儉朴。他為官10餘年,沒有給自己置辦產業,不修豪華別墅,常以蔬菜為食,衣無錦綉,徒步往來不乘坐馬車。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開置產業發家致富,楊震堅決不肯,慨然說道:「使後世為清白吏子孫,以吾觀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幾個兒子雖然為官,亦都潔身自好,清廉自守。
2.黑龍江大學
楊震 1952年11月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重點學科帶頭人,現任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
兼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民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法研究會理事、黑龍江省法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博士學術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1980年2月,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哲學系,並留校任教。先後到中國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進修法學,回校後,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92年9月晉升副教授,1996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曾任黑龍江大學法律系黨總支副書記、書記,1996年3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1998年5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2003年12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
在從事民商法教學與研究的20多年中,先後著有《公司法新論》、《票據法要論》、《民法概論》、《繼承法新論》、《法價值哲學導論》等10多部著作,在《法學研究》和《中國法學》等學術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制度的完善》、《擬制交付與指示交付比較研究》、《商法規制信用機制的理論探源與宏觀構想》等學術論文40餘篇。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
3.楊 震 漢族,1974年5月生,河南淮陽人,中共黨員。中醫本科學歷。新疆烏蘇市哈圖布呼鎮醫院團支部書記、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委員、中醫醫師。擅長麻醉、各種異難雜症的研究。論文發表:①「雷火神針治療胃痛100例臨床觀察」發表在《中原醫刊》1999年第26卷,第10期58頁。③「雷人神針治療Ⅱ型糖尿病50例臨床觀察」發表在《新疆中醫葯》1999年第4期。③「雷火神針治療胃痛100例臨床觀察」被第二屆全國名方名葯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評審為優秀論文。④「味喃唑酮用於治療皰瘡200例療效觀察」被第三屆全國鄉村醫學學術經驗交流會評審為優秀論文。個人經驗項目:雷火神針的臨床應用。
4.楊震: 1975年2月生,華中科技大學工學碩士,中國施工協會信息化專家委員,河南省科技廳評審專家,現任上海建文軟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城市數字化工程示範項目---「建築業ERP」的主持人,省科技進步獎獲得者。 九十年代畢業於鄭州大學計算機系,曾任河南長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長城信息)項目經理、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建文軟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CEO。並承擔及參與了多個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主持過中鐵二十五局、北京中鋁、中國長城鋁業、 山西鋁廠建設公司、河南省信息產業廳、建設廳、勞動廳等多個信息化項目的咨詢與開發工作。近來來在國家級學術刊物與會議上發表論文10多篇其中,包括《從長鋁建ERP的實施看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國建設領域信息化發展論壇論文集)、《ERP構建企業數字神經系統》(建設科技雜志)、。在從事咨詢和開發工作期間,從中感受到了不同企業管理文化的差異與不同,也通過實踐不斷思考如何實現不同企業管理文化與休息化的融合。
5.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農工黨江蘇省省委常委
男,漢族,1961年生,江蘇武進人。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1983年、1988年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1992—1993年赴聯邦德國Bremen大學、2003年赴美國Maryland 大學進修。2000年4月任南京郵電學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12月任南京郵電學院副院長,2006年6月任南京郵電大學校長。
目前擔任全國電子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副會長,《中國郵電高校學報》(英文版)編委會副主任,《中興通訊技術》編委,江蘇省第四屆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學科組成員,江蘇省高等學校軟體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市鼓樓區人大常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中國電子學會和通信學會高級會員。
長期從事信號與信號處理、通信理論與技術的教學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完成了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院級和合作科研項目10多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1996年獲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8年和2001年分別入選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和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青藍工程」新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曾獲江蘇省高校教學成果獎3項、教育部多媒體網路課件獎1項、南京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2項。
7. 楊震四知文言文翻譯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楊震小時候喜歡學習。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四次升遷,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郡太守。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這樣做呢?」王密說:「夜深了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後來楊震調任做涿郡太守。他品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孫常吃素食,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德高望重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勸他),楊震(回答)說:「讓我的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種為人清白的風氣留給他們,這樣的遺產不也很豐厚嗎?」
推薦閱讀:
楊震五十二歲的時候,從荊州赴東萊郡(今山東省掖縣)當太守,途中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是楊震當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
所謂舉茂才,是漢代察舉制度的一種形式,把有才乾的人推舉給朝廷,經過考核再授予官職。楊震本人是由大將軍鄧騭推舉為茂才而當官的,而王密則是由楊震所舉薦。
王密為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夜裡懷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見。楊震見狀就對這位門生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麼會這樣呢?」王密回答:「沒關系,夜裡沒人知道。」楊震認真地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說得王密拿著金子羞愧離去。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就不再接受別人的私下拜會。楊震為官公正清廉,他的子孫也是粗茶淡飯,安步當車。老朋友中有的年長者提醒楊震應該為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不以為然地說:「讓後代被人稱作清官的子孫,這個饋贈不是很優厚嗎?」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四知」典故,後人把它改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當成是保守秘密的承諾或心理安慰,但它的歷史出處卻是警醒人們「舉頭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提醒君子要清廉自恃,誠意慎獨。
附:《後漢書楊震傳》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相關故事:
提起楊震,人們首先會想到他是著名的「四知太守」。因為關於他清廉名聲聞名天下的故事,其中一個講道:有一天晚上,有一個人向楊震賄,並安慰他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其實,楊震能夠青史留名,不僅僅因為他的清廉,還因為他是個敢於直言進諫的諍臣。他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楊震,字伯起,東漢名臣,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司徒等職,性情耿直,敢於犯顏直諫,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開口,從來不畏權貴、不留情面。安帝的奶娘王聖,因為撫養安帝有功,便無法無天,幹了很多貪贓枉法之事。眾人礙於安帝的情面,都不敢言語,楊震卻站出來了,他上書說:「阿母王聖,出身卑微,因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奉養聖上。雖然有推燥居濕撫養陛下的辛勤勞苦,但陛下對她前後所封賞的財富榮耀,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而她貪得無厭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經常交際朝臣,接賄賂、請托,擾亂天下,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因此,應當迅速送阿母出宮,讓她居住在外面,這樣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繼續保持,對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安帝事後竟將奏摺給王聖等人看了,她們便因此對楊震懷恨在心。
王聖的女兒伯榮與已故的朝陽侯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勾搭成奸。安帝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對此,楊震堅決反對,再次向安帝上書說:「臣聽說,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諸侯靠德行獲得爵位。在劉瑰沒有任何功勞和德行,僅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緣故,一時間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義,以致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百姓迷惑不解。請陛下以歷史為鏡鑒,按照帝王應該遵循的規則辦事,方得人心,安天下。」可惜安帝仍沒有採納他的諫言。樊豐、周廣、謝惲等人見楊震接連進諫均未被採納,因而無所顧忌,大肆征調大司農的錢糧、大匠的現有徒夫、木材,各自興建巨宅、林園池塘和亭台樓閣,所耗銀錢難以統計。楊震為此再次上書說:「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城發生地震。我想到,那些親近的寵臣,驕傲奢侈超過法律的限制,大量征調役夫,大修宅第,作威作福,致使行人在路上喧嘩。地震的災變,恐怕就是為此而發。願陛下振奮帝王的陽剛之德,拋棄那些驕傲奢侈之臣,以回報上天的警告!」樊豐等人因此更對楊震側目而視、更加憤恨。
不久後,河間男子趙騰上書分析批評朝廷得失,安帝發怒,將趙騰逮捕,送到詔獄審問,以欺騙主上、大逆不道定罪。楊震立刻上書營救趙騰,說:「我請求為趙騰減刑,保全他的性命,以勸誘草野民眾為國進言。」可安帝不聽,趙騰終被處死。()
安帝去東方巡視的時候,樊豐等因皇上在外,又競相大修宅第。太尉部掾高舒叫來大匠令史詢問核查,卻得到樊豐等人偽造的詔書。楊震將全部情況寫成奏書,准備等安帝回京後呈上,樊豐等人大為惶恐,便搶先一步一同上奏摺詆毀楊震:「自從趙騰死後,楊震深為不滿,而且他是鄧氏家族的舊人,有怨恨之心。」結果安帝聽信讒言,回到京城洛陽的當夜,就派使者收回了楊震的太尉印信。楊震因此緊閉門戶,不願再會見賓客。
樊豐等人又指使大鴻臚耿寶上奏說:「楊震本是大臣,竟不服罪而心懷怨恨。」安帝聞之大怒,終下詔將楊震遣回原郡。
楊震來到洛陽城西的夕陽亭,滿懷感慨地對他的兒子、門徒們說:「死亡,乃是士的平常遭遇。我蒙受皇恩而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詐,卻不能進行懲罰;痛恨whore作亂,卻不能予以禁止,還有什麼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後,要以雜木作棺材,用單被包裹,僅夠蓋住身體即可,不要歸葬祖墳,不要祭祀!」然後服毒而死。
一個直臣就這樣死去,路上的行人都為他們灑淚。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善於察言觀色、順情說好話的和事佬,少有不懼個人安危、敢於直言的勇士。在一個彌漫著鄉願氣息和由習慣力量支配著的環境中,能夠做到直言不諱,這既是一種崇高的品行,也是一種勇敢的壯舉。楊震因為直言,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其精神品質,永遠閃耀在歷史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