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南飲食文化區有什麼特點

中南飲食文化區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2-09-10 13:04:34

Ⅰ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如下:

Ⅱ 東南中西北的飲食五味特點是什麼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里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徵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徵。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徵。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溫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乾旱,逐漸變得不得於農業的生產,由於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於農業生產,現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慾特徵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但這只是理想而已。戰國之際,列國紛爭,以實力相較,最終秦國因鼓勵軍功,獎勵耕戰而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天下紛爭,百姓如何生活,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只有一統,才不至於「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語)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楚國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現實主義的思潮所籠罩和淹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書同文,以後的歷史就是天子一統的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了維護這一統的局面,允許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同時賦予他許多封建禮儀進行約束;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中國歷史上呼喚清官,一旦出現便歌之頌之,並為之產生崇拜。所以中國盡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徵與宗教的特徵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這一現象也視為宗教的話,那麼中國式的宗教則是在現實意義上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極度理想主義也因之產生,它也有神,只不過其所造之神是以現實中的人為化身的,而現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充當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國歷史上造神運動層出不窮,直至今天。或者說中國人的宗教是一種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麼財神、葯神、灶神、媽祖等,都被視為神而被崇拜。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徵:其一是絕對地追求適用,而杜絕一切的不實用的東西。從中國的科技史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而有關的非實用的一些東西則無法發展。先秦時期墨家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的知識,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沒有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沒有產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當然煉丹術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很發達,其中確實包含有化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而近代機器大工業生產,如蒸汽機沒有在中國被發明。十五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發明是在中國人手中產生的,但是近代以後需要通過一系列實驗手段才能產生的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生:中國文化表現出特有的仁愛特徵。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因為仁慈,中國人實施多子繼承製度,這樣財產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遠距離的遷徙,中國人安土重遷與之關系重大。這一繼承製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從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會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會人口壓力始終存在,只要社會的生產力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就會有多少人口出現。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於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的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衫特徵。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徵。其一,中國烹飪技術發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慾頓開;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飢荒之年以野菜充飢之用;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於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特殊的位置,證據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曖思淫慾」。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出一種「吃的文化」。

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徵,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宮庭飲食,市肆飲食則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現出這些特徵。平民的節日飲食,如春節,也許能夠部分地表現出這些特徵來,但是春節對於一年的365天來說畢竟是短暫的一瞬間,如曇花一現。

文化無優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目的基於這一點而作一點嘗試,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數情況下下本人屬於那種「遠庖廚」者,並不懂得烹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意義上,把我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於筆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Ⅲ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有哪五種特性

食物原料選擇的廣泛性,
進食心理選擇的豐富性,
餚饌製作的靈活性,
區域風格歷史的延續性,
各區域間文化交流的通融性

Ⅳ 長沙人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有哪些

長沙人不就是湖南。湖南湘菜啊。 所以湘菜的特徵就基本概括了長沙人的習慣和飲食文化。 一般說來,湖南飲食風俗主要有以下特徵:
1、在湖南,「吃」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人們的婚嫁喪娶這類大事中,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結婚稱「吃喜酒」;死了人,俗稱「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滿月」;過生日,則要吃荷包蛋,吃「壽面」。其次,「吃」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見面,第一句問候常常是:「吃了飯嗎?」去朋友家做客,能夠吃到10樣或12樣菜,就意味著受到了主人最熱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於地理、氣候等方面的原因,絕大部分地區種植水稻,人們日常飲食以大米為主食。但在少數山區,特別是湘北山區的一些地方,種植旱糧作物,只能以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為主食。近年來,這些地區經濟逐步發展,生產烤煙或葯材,賣給國家可以換回大米,所以逐漸也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了。紅薯、馬鈴薯逐漸從主食中分離出來而成為製作澱粉類食品、釀酒、曬乾菜等的原料或養家畜的飼料。在湖南,無論城市鄉村,人們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較隨便,一天之內最重晚餐,一周之內最重周末的飲食。鄉村中,一天三餐無明顯差別,每逢農歷節日或節氣,在飲食上一般要比城市來得隆重。一年之內,最重春節前後的飲食。此外,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根據季節時令來製做一些腌菜、乾菜、泡菜、酢菜、臘菜。每逢客至,總要端上桌來顯示主婦的手藝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無論是平日的三餐,還是餐廳酒家的宴會,或是三朋四友小酌,總得有一兩樣辣椒菜。
據說辣椒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地區,明末傳入中國。湖南地理環境上古稱「卑濕之地」,多雨潮濕。辣椒有禦寒法風濕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終年以米飯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開胃振食慾。吃的人多起來,便形成了嗜辣的風俗。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樣繁多。將大紅椒用密封的酸壇泡,辣中有酸,謂之「酸辣」;將紅辣、花椒、大蒜並舉,謂之「麻辣」;將大紅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壇內,辣中帶咸,謂之「咸辣」;將大紅辣椒剁碎後,拌和大米乾粉,腌在密封壇內,食用時可干炒,可攪糊,謂之「胙辣」;將紅辣椒碾碎後,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濃烈,謂之「油辣」;將大紅辣椒放火中燒烤,然後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醬油涼拌,辣中帶甜,謂之「鮮辣」。此外,還可用干、鮮辣椒做烹飪配料,吃法更是多種多樣。尤其是湘西的侗鄉苗寨,每逢客至,總要用干辣椒燉肉招待。勸客時,總是殷勤地再三請吃「辣椒」,而不是請吃「肉」,可見嗜辣之甚。近年來,湖南菜頗受歐、美、東南亞地區顧客的歡迎,尤以美國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濃、香、鮮、辣的湖南菜。在美國,有的湘菜館門前懸掛畫有大紅辣椒的牌子,上書湖南辣椒,館內女招待的圍裙上,也綉著大紅辣椒。
4、湖南人愛吃苦味。據文獻記載,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楚辭·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詩句。這里的「大苦」,據說就是豆豉。那麼這種由豆類加工而成的調味品,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了。至今,湖南人還有愛吃豆豉的習慣,如「瀏陽豆鼓」,就是地方名優特產之一。其它如苦爪、苦蕎麥,也都是湖南人所喜愛的食湘俗嗜苦不僅有其歷史淵源,而且有其地方特點。湖南地處亞熱帶,暑熱時間較長。祖國傳統醫學解釋暑的含義是:天氣主熱,地氣主濕,濕熱交蒸謂之暑;人在氣交之中,感而為病,則為暑病。而「苦能瀉火」、「苦能燥濕」、「苦能健胃」。所以人們適當地吃些帶苦味的食物,有助於清熱、除濕、和胃,於衛生保健大有益處。縱觀湖南的地勢地貌,湘北多為湖區,湘西南多為山區,湘中則為典型的丘陵地帶。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導致了湖南各地飲食風俗的多樣性。我們把它劃為三個食風區,即湘西食風區、湘中南食風區和湘北食風區。

Ⅳ 中國的飲食每個地方都有什麼特色

一、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又相當豐富。

首先 中國的飲食在做工上就非常有講究,它講究1、選材,選材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2、手工藝,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成為烹調所需要的,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劃上刀紋而不切斷)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和丸、球、麥穗花、荔子花、蓑衣花、蘭花、菊花等多樣花色,還可鏤空成美麗的圖案花紋,雕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筵席的歡樂氣氛。再次就是「火候」掌握了, 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它分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必須熟悉了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制出來的菜餚,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掌握 「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二、飲食結構

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穀,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餚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製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三、飲食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而南北方各個地區飲食都有著自己的風格習慣。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南方的上海地區的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北方就相對飲食粗糙,說得通俗點,如果你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就會覺得很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北方飲食講究簡單實在, 南方在飲食上花的功夫精雕細琢。

形成這種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氣候差異,社會因素影響,民族文化影響等等。但隨著時間發展到現在,北方南方在飲食上也不像以前那麼分化明顯了,比如北方也愛吃南方菜 南方也經常吃餃子、饅頭,等等。

四、地方飲食

中國的幅員遼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飲食特色,這里我主要介紹的是長沙的飲食文化特色。

長沙的飲食屬於湘菜。湘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地方風味菜。湘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臘味製法包括煙熏、鹵制、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系煙熏製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所以長沙人也是非常喜歡吃辣椒的。

長沙最著名的小吃要數臭豆腐,口味蝦了,火宮殿的臭豆腐,南門口四娭毑(尊稱年老的婦女,長沙話)的口味蝦,這些都是長沙市民的最愛。長沙的臭豆腐可謂是非常貼合「臭豆腐」三字。黑乎的顏色,初聞怪異的氣味。但千萬不要被這些嚇到,嘗過之後,保准會讓你印象大改觀。毛主席曾經說過「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是臭,吃起來是香的」。口味蝦也是香辣可口,也吃越帶勁,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也是口味蝦的忠實FANS。還有長沙米粉,糖油粑粑,蔥油粑粑等等。。。。都是吃了還想再吃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它受自然的、社會的、民族的等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顯示出鮮明的地域差異性,這不僅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而且充分說明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智慧,正是辛勤的勞動人民創造了這豐富而神奇的飲食文化。

Ⅵ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徵

可以概括的說,北方口重,南方清淡,中部融合,北方適宜小麥生長,以麵食為主,南方適宜水稻等水田作物生長,以米為主,中西部飲食更注重調味,強調刺激的味道,例如辣,酸等,而東南部則強調 突出食物本身的味道,雖然加入調料,但絕不掩蓋食物本身的味道,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可能有點膚淺,見涼啊

Ⅶ 我國三大不同風格的飲食文化區域分別是什麼

一、東北飲食文化區
東北飲食文化區,是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及內蒙古自治區興哲里木、呼倫貝爾三盟在內的一個飲食文化歷史區域.土壤肥沃、地面水源豐富、草原肥美、平原廣闊、山林原野動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資源豐富、無霜期短、冬季嚴寒而寒冷期長、人口稀少(尤其是清中葉以前)等構成了一區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態環境與飲食文化的基本條件.
迄19世紀中葉,在當時的東北飲食文化區內生活的民族除漢族以外,主要在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吉里迷族、苦夷族、回族、朝鮮族等.就民族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東北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以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及其前身)文化佔主導地位的.從商周時代的肅慎人、戰國以後的挹婁族,到隋唐時代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國」,作為滿族前身的游牧狩獵部族已經活踽於白山黑水之間.從12世紀開始,契丹、女真族相繼崛起,迭主東北.至明末.於明末,女真族演化而成滿族,繼而強兵入關,統一全國.
東北是畜牧、種植、射獵、漁撈、採集等各種成分存的經濟結構,與黃河中下游史前期和長江流域兩漢以後就已形成的過於偏重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模式相比,人們的畜、獸、禽、魚等動物蛋白比重明顯比中原等廣地區民眾日常為多.這種食物結構,是這里人們體質健壯,健康水平比幾乎是單一植物原料的關內廣大漢族庶民百姓高的基本物質保障.除了主食原料品種的豐富合理、動物蛋白比重較高的特點之外,由於地處多雪地帶,食物中動植物脂肪含量、鹽的攝入食都略高於關內的些地區,同時嗜辛辣味,酒的人均消費量也較高,並且是煙草最早吸食和種植的地區之一.煙草自朝鮮半島傳入東北然後進入關風,這是因此是明中葉以來煙草轉入我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東北冷凍食品種類多,數量大,持續使用的時期長,是一大典型區域飲食文化特點.凍肉、凍魚、凍干糧(餃子、豆包、饅頭、年糕、飲團等)、凍水果(梨、紅果、蘋果等),尤其是凍豆腐更為一大特色.大豆、飯豆、菜豆等豆類及小豆腐、干豆腐等豆製品和黃豆芽、綠豆芽的食用比重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由於無霜期短,地產時鮮蔬菜品和數量都不及關內,因而在旺產季節大量晾乾菜以冬春兩季食用是各民族的習慣.如家蔬的倭瓜、攪瓜、豆角、蘿卜、胡蘿卜、茄子、馬鈴薯、黃瓜、辣椒、蔥、蒜(後兩種並非失水全乾),野菜的蕨、薇、刺五加芽、苦菜、蒥蒿、木耳、各種菇,海產的龍須菜、鹿角菜、海帶等,以及用馬鈴薯粉等製作的各種式樣的大量粉條.一睦民族還要晾乾肉、干魚.家家戶戶挖菜窖貯存大量的白菜、蘿卜、馬鈴薯等.每家都有數個大小不等的鹹菜壇,腌有各種家蔬野菜.鹹蛋、鹹肉的腌存也很普遍.每家有醬缸一大口(大醬或盤醬),這也是漢族等許多民族的共同習慣.此外,最具特色的,是用白菜等腌漬的酸菜,搖籃其燒豬、羊、雞肉和魚鮮美無比.
東北飲食文化區雖屬祖國版圖的邊疆,但區域飲食文化卻不因邊界和長城而封閉保守,而是一個全開放的系統.這主要表現在:①早在原始文化發韌之初便與中原文化淵源密切,先是有內地文化的「移植」(受華北史前文化影響),接著是新生態環境中的異化再生,並且成為楔形石核文化由華北經過東亞大陸「陸橋」向東北亞及北美傳播的重要的中間文化帶.
②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東北地區與中原文化就有著緊密頻繁的交流關系,這種記錄之早之多,在漢末以前遠遠超過周過其他地區.
③伴隨著勢力推進和的本地區飲食文化向中原地區的楔入滲透,締造統一的黃河流域北魏政權的鮮卑族和金政權的女真族,建立大元帝國的蒙古族和清帝國的滿族;都是以東北地區的營養發達了肌體,開拓了心智的.隨著這些民族勢力的南下,東北地區飲食文化也就一次次如潮水般涌進黃河流域,流向江南,漫浸全國.
④清中葉時,東北地區就已經是「內地十三省(之人)無省無之」(西清《黑龍江外紀》卷八).其後直至20世紀中葉,山東、河北、河南等關內許多省份一批又一批移民來到了東北,他們的到來,既擴充了生產力,也帶來了關內各省區的飲食文化.此外,清代至民國期間,這里又湧入了各種國籍的歐洲移民,他們中的許多人便以經營本國、本民族風味的各類飯店、餐館、酒吧、點心店、食品加工廣等形成了歐洲飲食文化東來的一次歷史性狂潮.當時僅哈爾濱市即有外籍僑民及當地人經營的西式餐飲店260家之多.
20世經中葉以來,隨著人口的高速增長、環境破壞和工業污染以及經濟指令政策的失誤等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是農業比重極大上升,畜牧、漁採集比重大幅度下降,射獵是幾乎消失;另一方面則是城市化的大發展,食物新品種和商品性食品的大量引進,以及食品加工的深化和多樣化等.這便從兩個方面,或向兩個方向深刻影響著東北地區人們的飲食生活和飲食文化.
二、京津飲食文化區
京津飲食文化區,是以今北京、天津兩大中心城市為重心,包括其目日常食生活賴以依存並同時受其經濟、文化直接輻射影響的周圍地區.
京津地區,自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最初開發以後,經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豐厚積淀和三代燕、薊的發展,到了西漢初,已是「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的一個經濟、文化「都會」(《史記·貨殖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隨著歷代封建皇朝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斷東移之勢,自元至清,北京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女真人、蒙古人、漢人、滿人先後在北京建都.加之自公元7世紀後,許多回族人也遷徒於此,便形成了多民族取聚集北京,五方雜處的歷史狀況.統一大帝國的這處天下腳子、帝國京師的至高至重地位,使其成了全國最龐大、最集中和最高怪的消費熱點.明末北京地區人口已達到70萬,到清末則增至80萬以上.為了麇集於京師和京畿地區的諸多衙屬官吏、龐大駐軍以及五行八作、樂醫百工的口腹之需,除了帝國的漕糧之外,主要靠京畿近縣提供米面油鹽、醬醋糖茶、蔬菜瓜果、豬羊雞鴨、魚蝦蚌蛤、刀釜柴炭等一應食料、食品及食具.京畿就是一個飲食生活的特別消佛區.金、元統治者均為寒外游牧民族,飲食上習慣食用羊肉乳酪.明永年皇帝遷都北京大批官員北上,帶來了南方風味的菜品及飲食習慣.清代,東北、山東、江南等地食品紛紛匯集京都.天津作為王師控御交通東、南、北三面的運河重要樞紐、海運門戶,在經濟、交通、政治和文化上與北京的聯結至為緊密.元以來,尤其是明中葉以來,天津已與北京在經濟上連成一體,天津是出入帝都的第一要埠,「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的天下財貨集散之地(宋應星《天工開特》序).京津經濟區已事實上形成.明代,天津已成為「舟楫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的漕運、鹽務、商業繁盛發達的都會.
明朝滅亡後,一些御廚流入津門,宮廷飲食也開始在天津流布.至清朝康熙初年,漕運稅收衙門「鈔關」、「長蘆巡鹽御史衙門」等由京移津,官府增多,商業進一步發達,飲食業也出現了最早的飯庄,經營的菜品以當地民間風味為基礎,吸收了元、時特別是清朝宮廷菜的精華.清中葉以後,由於海運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興旺,尤其是近代開埠、租界興起、鐵路架通、商賈匯聚、政客雲集,天津不公勃興為幾與北京比肩的商業都會、金融重地、人煙大埠,甚至儼然成為政治上的犄角之勢.民國前期,清朝皇族、遺老遺少遷居津門,買辦、官僚、軍閥、洋商也雲集於此,飲食業空前繁榮.以北京、天津各據政治、經濟、商業、交通、文化優勢的兩大中心城市面上形成了輔成相依的特別關系.
自明代以來,除京津地區的糖食、瓜果、蔬菜、畜禽肉類、河海產品、五味調味等大宗地產以供各層消費者基本食用外,從四面八方匯集來的全國各地的食物、食品更極大地豐富了京津地區民眾的飲食生活.地產僅舉幾類可見一斑:「津門為畿南重地,富麗繁華,幾與京師相埒……津沽出產海物俱全,味美而價廉.春令最著者則蜆蟶、河豚、比目等類;秋冬螃蟹,肥美甲天下;冬令則衛河銀魚,馳名遠近.更有鐵雀,佐酒亦佳.黃芽白菜勝於江南冬筍者,以其百瀆不厭也」(羊城舊客《津門紀略》卷一跋、十一).「京都雖陸地,而多諳陶朱種魚術,故魚多肥美,不徒特津門來也.酒肆烹鮮,先以生者視客,即擲斃之,以示不竊更.肆中善烹小鮮者,可得厚俸,謂之掌勺,故人爭趨焉,南中無此妙手也.」(嚴緇生《憶京都詞》注)「京師最重活魚,鯇魚一斤值錢三四百,至小鰂及烏魚黃鱔之類,雖活亦賤,其價有下於南方者.」(《燕京雜記》)
各地美食匯集京城,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如:「貢物咸來:北置則獾狸麅鹿,野豕黃羊,風乾冰凍;南來則橙柑橘柚,香櫞佛手,蜜餞糖棲.」(潘榮陛《帝京風時紀勝》,另見震鈞《天咫偶聞》卷十)「冬時關東來物,佳味甚多,如野鴨、鱘鰉魚、風干鹿、野雞、哈拉、慶豬、風干兔、哈實,遇善庖手,調其五味,洵可口也.其他石花魚、灤河鯽、寶坻銀魚,更不勝縷指矣.」(《水曹清暇錄》,轉引自《北平風俗類征·飲食》)舉凡南漕北米、口外牛羊、關東貨物、沿海珍錯、江南茶酒、雲腿野筍、川椒疆瓜等,無不車載船航,齊來五畿.
京津飲食文化區的形成,主要在明中葉至清末的數百年間.朝廷天子、王公貴族、富商大賈、擁金寓公、悠遊士流、樂醫百工、三教九流、鄉鄙農民、販夫乞兒等構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飲食文化,是最集中、最典型反映中國封建社會飲食文化結構的一個區域.尤其是京、津兩大都會的飲食生活消費類型、習尚和整個社會的飲食文化風貌,更與其他各飲食文化區多有不同.早在明末清初時,這里就既有「閭巷佣販之夫」「堅悍不屈」、「爭人為務,無闒冗呰窳之習」的善良正直、清貧節儉的一面,又有富家子、輕薄夫「大都薄骨肉而重交遊,厭老成而尚輕銳,以燕遊為佳致,以飲博為本業,家無擔石而飲食服御似於巨室,囊若懸磬而典妻鬻子以佛進香,甚則遺骸未收,即樹幡疊鼓,崇明雲集」,百昧競高、浮華侈靡的另一面(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之一.)
三、中北飲食文化區
中北飲食文化區是一個在歷史上地域變化較大的飲食文化區,它是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草原文化類型.在16~17世紀以前,這一文化區大致包括了當時中國長城以北,從東北直到大西北的一條非常廣闊的牧業文化帶.而在今天,則訂是指以內蒙古為中心,包括毗連的東北三省、寧、隴、青、新等省區局部在內的畜牧業地區,並且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有深入的文化交叉.
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有著廣泛的文化分布,並且在河套一帶明顯地受到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影響.先秦文化典籍《尚書》、《詩經》、「春秋三傳」等對這一地區都有述及.而後,自《史記》以下的有關史書都對這一廣闊草原文化帶上的各民族文化相繼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三代時肅慎、鬼方、熏粥以及諸戎、諸羌等,東胡、匈奴、月氏、烏孫等;漢時的肅慎、夫余、鮮卑、烏桓、匈奴、烏孫;三國魏晉時的挹婁、夫余、鮮卑、匈奴、羌胡、西域諸部;南北朝時的挹婁、寇漫汗、夫余、烏洛侯、契丹、庫莫奚、高車、契骨、匈奴、柔然、鮮卑、西域諸部;隋唐五代時的靺鞨、室韋、契丹、鐵勒、契骨、突劂(東、西)、西域諸部;遼宋時期的女真諸部、室韋、斡朗改、轄戛斯、契丹、黨項、回鶻、黑汗;無明直到清中葉以前,以蒙古人為主的許多少數民族生活在上述地區.
自司馬遷對匈奴人作了「居於北邊,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駞、驢、驘、駚騠、騊、駼、騨騱逐水亓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五以下鹹食畜肉……」(《史記·匈奴列傳》卷一百一十)的描述之後,直至「蒙古旋風」掀翻整個歐亞大陸的一千餘年間,盡管這一地區兵團台上許多民族勢力起伏消長、變化不止,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和區域文化同樣處於持續不斷的進化之中.但由於基本生產方式無大變,故區域飲食生活、飲食文化的傳統模式與風格亦無根本變化.
歐洲目擊者記下了他們在這一地區的歷史所見:「他們搖擁有牲畜極多:駱駝、牛、綿羊、山羊;他們擁有如此之多的公驪和母馬,以至我不相信在世界的其餘地方能有這樣多的馬;他們沒有豬和其他耕作的牲畜.」「他們相信只有一個神,他們相信他是一切可見和不可見事物的創造者.」「他們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供奉他的們的偶像.當他們將要進飲食時,首先拿一些食物和飲料供奉偶像.婁他們屠宰任何動物時,他們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車子里的偶像.」肉料是「煮而食之」.「他們的食物包含一切能吃的東西,因為他們吃狗、狼、狐狸和馬……他們既沒有麵包,也沒有供食用的草本植物、蔬菜或任何其他東西,什麼也沒有,只有肉.」而當他們實在沒有可吃的食物時,還會吃「小老鼠」、「睡鼠」、「土撥鼠」甚至其他的肉料.這些歐洲人公正地認為優質馬奶酒「哈刺忽迷思」「無疑是一種非常好喝的飲料」,並且贊賞地講到了蒙古人的「奶油」、「酸奶塊」.「他們通過打獵獲得打獵獲得他們食物的一大部分」,獵取的野獸有:野兔、野驢、羚羊、羱羊等.夏季里牛或馬死了閔將肉「持在太陽光風下,這些網很快就幹了,不用鹽也沒有任何不好的氣味,他們用馬腸做成臘腸,這種臘腸比豬肉做的臘好吃」.當然,用交換或征掠的辦法,他們可以得到足夠的鹽、大米、小米、小麥、蜂蜜、葡萄酒等食物.能夠用糧食和蜂蜜釀造酒,也「像吃羊肉一樣吃」大魚,並且晾許多魚干(《魯不魯乞東游記》第二~五章)
當然,歐洲人的眼見還是很有限的.比如忽思迷的飲用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歐早在歐洲人見到的一千多年前即已飲用了.至於所飲畜奶,除了馬奶之外,還有牛、駱駝、羊奶等.獵獲物還有鹿、里獵、野馬、黃羊,黃、鼠、旱獺等.12世紀時,與黃河中游等飲食文化區交叉地帶的蒙古等少數民族因受漢文化影響,食物中的糧比重明顯增大.尤其是蒙古帝國建立之後,隨著區域內屯田的發展及漢地糧食的流進,用米和奶煮「乳粥」已成習尚,「晨餐乳粥碗生肥」(《灤京雜詠》),漠南地區尤為如此.爾後,草地民族對糧食、酒的依賴越來越重,如永樂十二忻,明軍人漠征瓦刺,阿魯台部來「朝會」,因「賜米五十石,干肉、酒糗、彩幣有差」(《明史》卷三百二十七).
入清以後,廣闊草原文化帶上的民族關系及各自的生產和生活都比以往歷代更穩定.由游牧更多地向畜牧轉化,農業比重的逐漸提高,與內地文化聯系的更趨緊密,使中北飲食文化區內單調的牧獵經濟逐漸向牧、農和手工業綜合經濟的模式演化,從而對豐富和改善該地區的飲食生活、飲食文化產生了積極有力的影響.清中葉以後,國際間的政治變故給了這一傳統廣闊的飲食文化區極大的沖擊.沖擊力作用的一方面是以內蒙古為核心地區的飲食文化同內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了.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逐步實行定居放牧,土房漢式磚房日漸增多.牧區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農區則以糧食為主,奶食為輔.牧民尤其嗜飲磚茶,煮好之後稍加鮮奶,別有風味.草原蒙民熱情好客,真誠直率.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每一座蒙古包里的主人都會愉快地留住那些素不相識的客人,他們煮上羊肉,羰出奶茶,斟上奶酒,全家;男女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宛如自家人.當客人告別之際,常常送出很遠路程,再指出前方的路線,令人依依不捨.
四、西北飲食文化區
以今天的新疆地區為主,並兼及隴、青、藏等省區鄰近地帶構成了歷史上的西北飲食文化區.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同樣有著廣泛的分面和豐富的文化積淀.但在張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這一地區同內地的直接文化往來較薄弱,歷史文錄也較少.西北飲食文化區如同東北、中北、西南等飲食文化區一樣,由於歷史上某種政治因素的巨大作用,從而給區域飲食文化的許多方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而對比之下,這一區域所受到的影響似乎更為深刻,更具特殊性.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和漢帝國在西域建制之後,直至清帝國中葉以前,在近20個世紀的時間里,這里基本上是以畜牧業為主(游牧佔有相當比重),農業種植為輔,間有一定大重射獵經濟的生產方式,而在近代前這晨的牧業比重更高.
地廣人稀是這一飲食文化區域的一大歷史特點.漢時這一文化區大致覆蓋著東自河四郡、阿爾泰山脈以南,西至馬爾喀什湖,南到蔥嶺的廣大地區,牧獵經濟是當時基本的生產部門.而人口則非常稀少.比如西漢時狹義「西域」(天山以南、昆侖以北、蔥嶺以東的塔里木盆地一帶)范圍的36小國總共才兩三萬人口(小的只有一兩千人口).
少數民族分布廣是這一區域的又一大特點.該區域生活著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因而使這里的飲食文化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民族風味食品琳琅滿目.
陸路絲綢之路漫長歷史上的作用、地位及中亞和西方文化在這里的積淀,是區域飲食文化的第三大特點.
宗教影響是這一飲食文化區的第四大特點.10世紀以前,這里的諸民族分別信奉薩滿教、麻尼教、景教、襖教、佛教等宗教.10世紀末和11世紀初,伊斯蘭教主要憑借武力在這里迅速有力地傳播開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伊斯蘭教遍及天山南北,成了這一地區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伊斯蘭教教義、教規對教民思想、行為規范具體和嚴格的規定皮及教規對教民實際生活的約束效力,使得信奉者遵守著嚴格的食物禁忌、進食禮儀,保持著伊斯蘭教物有的食生活觀念和食文化風格.
今天,農業、畜牧、種植業是這一地區的主要生產部門,小麥、稻是主要的糧食品種.肉類主要是羊.奶、奶茶、奶酒和眾多的奶投影品是各少數民族普遍食用的美食.以葡萄、哈密瓜、西瓜等瓜果為代表品種的瓜果種植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歷史上葡萄酒的製法就發明這這里,並於西漢時傳入內地.
在西北飲食文化內,北疆與南疆的飲食風格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北疆除維吾爾族、蒙古族和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之外,主要居住著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人民受吃饢、羊油炸面團、羊肉面片、抓肉、馬臘腸、奶茶、馬奶子酒、奶油等20多種富有特殊風味的食品.平時多吃羊肉,通常的吃法是大塊白煮的抓肉.晚秋季節宰殺牧畜後開始熏制冬肉.馬肉灌制的臘腸不僅風味特殊,而且可以長期保存.過去基本不吃蔬菜,現在糧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南疆居民,除漢族外,主要有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其中維吾爾族的人數占絕對優勢.維吾爾族人民以麵粉、玉米、大米為主食.下時喜歡喝奶茶,佐以玉米面或麵粉製成的烤餅——饢.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蔥和大米製成的具有民族風味的「帕羅」,是節日或待客不可缺少的珍貴食品,以手抓食,故稱抓飯.筆者曾應邀入疆參加學術活動一個多月,在烏魯木劉烹飪協會的告別宴會上,吟誦了如下一首詩:
海內神廚濟如雲,金特克缺愧寡聞.
東西甘脆皆與聞.胡餅西肺欣再睹,
野駝渾烹標青史,葡萄密瓜連筵陳.
肥羊串炙喜今人.四千文明源泉水,
乳酒清洌爽身骨,雲里白毛無銷痕.
奶茶濃郁猶宜神.晨釧傳與二三瞽,
普勞那仁稱異饌,青眼另看大宛人.
詩中只是概略地提及了新疆部分少數民族的風味食品,我們依然可大致看出西北飲食風味的基本特點

Ⅷ 各地區的飲食特點

1.東北地區

這里有我國最漫長的冬季,因為長期寒冷,所以人口稀少,在地理上和環境上形成了自己飲食文化的獨到特點。就拿民族和文化的歷史發展來看,東北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少數民族為主,因此這里少數民族的文化佔主導地位,聯繫到吃食同樣如此。因為無霜期短,就導致時令蔬菜數量少,這一地區典型的飲食特點就是:冷凍食品多,數量大,持續使用的時期也長。

2.京津地區

京津地區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以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為中心,我國自元至清的文化中心都是北京城,女真人、蒙古人、漢人、滿人都曾先後在這里建都,而塞外的游牧民族在習慣上都有羊肉乳酪。雖然現在不太明顯了,那是明朝大批官員北上帶來了南方風味和飲食習慣的融合,或者現代東北、山東、江南全國各地食品紛紛匯集的原因。

3.西北地區

這部分主要就是新疆地區和它相接的一些其它省份,這一地區的飲食文化特點:地廣人稀、少數民族分布。因為這里有很多我國少數民族兄弟,因而使這地方飲食文化充滿民族風情,民族風味的食品更是琳琅滿目。

4.黃河中下游

這里自古農業基礎都是比較好的,屬於典型的黃河文化,而黃河中游地區居民,都以擅制喜食麵點小吃著稱,所以陝西、山西兩省其實是最有代表性了。

黃河下游說的就是齊魯地區了,這里同樣是農業產區,但還有一部分靠海。所以一部分以吃煎餅、玉米餅子為主,另一部分就是和大餅相配的「就頭」,俗話說「臭魚爛蝦,下飯的冤家」。

5.長江中游平原

這地區稻米肯定是占絕對優勢的,同時擅烹淡水魚鮮,米制小吃聞名於世大家都知道,還有蒸菜和煨湯技術同樣一流,因為與國內外飲食文化有廣泛交流,總體覺得菜品的商業氣息較濃。

6.東南地區

雖然近百年這一地區地理環境沒啥太大變化,但是人文的變化可是翻天覆地。尤其是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人們的觀念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放的文化觀念同樣也反映在飲食上,網友常說,廣州人什麼都敢吃真不是虛的,蛇、猴、貓、鼠等等都成了席上美味佳餚。

閱讀全文

與中南飲食文化區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