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濮陽市在哪建文化宮
在開州路北段,北環路南面即是
2. 重慶SM廣場在哪個位置。文化宮過去怎麼坐車。
sm廣場地址:
重慶市渝北區冉家壩龍山街道余松一支路。
公交:118直達.
文化宮步行200米至中山支路(文化宮)正西方向,乘118路經11站到余松路(龍山街道)下車。
然後步行至sm廣場
3. 昌吉文化館步行街在哪條街上周圍有什麼政府機構,坐幾路車到啥地方下車,有別名嗎麻煩大家了。謝謝
是文化宮步行街,不是文化館步行街哦
文化館周圍沒有步行街
可以坐1路車在「文化宮站」下車,東面有一個「閩昌公園」,其左側的一條街,就是文化宮步行街,又名南公園步行街,周圍有昌吉公交公司,有昌吉博物館 周圍基本沒有政府機構
4. 請問常州的市中心在什麼地方文化宮那裡是不是就是市中心了啊那有什麼好玩嗎
常州的市中心在從文化宮到亞細亞影院的延陵西路上,以及與延陵西路十字交叉的南大街北大街上,吃、喝、玩、購、住、行都方便。
5. 山西運城的旅遊景點有那些
要說整個運城市那就多了:
永濟市
普救寺 - 愛情聖地 AAAA級 五老峰 - 國家級森林公園
鸛雀樓 - 中華四大名樓之一 黃河大鐵牛 - 中華瑰寶
王官峪 - 國家級風景名勝 萬固寺 - 中條第一禪林
蒲津渡遺址 - 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棲岩寺塔 - 北周建德年間建寺
扁鵲墓與扁鵲廟 - 古代神醫 楊貴妃故里 - 唐代大美人
舜帝山 - 山水文園
新絳縣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龍興寺 - 會冒煙的奇塔 龍興塔 絳守居園池 - 僅存隋代官家園林
文廟 - 特色的古建築群落 天主教堂 - 哥特式教堂
稷益廟 - 供奉後稷和伯益的廟堂 福勝寺 - 唐代古寺
白台寺 - 鄉村邊的小寺院 絳州三樓(鼓、鍾、樂樓) - 全國僅此三樓鼎立
碧落碑 - 書法史上的珍品 清真寺 - 西亞伊斯蘭教堂建築風格
芮城縣
永樂宮 - 壁畫藝術寶庫(大純陽萬壽宮) 聖壽寺舍利塔 - 宋代畫風清晰可辨
匼河遺址 - 舊石器文化遺址 西侯度遺址 - 舊石器文代遺址
大禹渡 - 黃河名珠 廣仁王廟 - 古魏城城垣遺址內
聖天湖 - 黃土高原第一湖
垣曲縣
歷山風景區 - 華北最大原始森林 小浪底風景區 - 國家重點水利工程
望仙風景區 - 北方的九寨溝 蝴蝶山莊度假村 - 望仙風景區
萬榮縣
後土祠 - 中華祖祠 飛雲樓 - 天下第一木樓
李家大院 - 晉南獨一無二巨商豪宅 薛瑄家廟 - 明代思想家
萬榮笑話博覽園 - 笑文化基地
稷山縣
青龍寺 - 元代壁畫代表 稷王廟 - 農神廟宇之冠
稷山大佛寺 - 土雕大佛氣勢雄偉 宋金墓群 - 地下宮殿
稷山法王廟 - 元代遺風的明代建築珍品
夏 縣
司馬溫公祠(司馬光) - 史勝故地 泗交風景區 - 避暑勝地
夏縣溫泉 - 游覽與療養的好去處 堆雲洞景區 - 小布達拉宮
禹王城遺址 - 戰國舊城
河津市
真武廟 - 藏麟卧龍道教聖地(九龍廟) 龍門- 傳說中鯉魚跳龍門
薛仁貴故里 - 唐朝名將
聞喜縣
中華宰相村 - 裴柏村 聞喜文廟
平陸縣
傅說廟 - 古文中的「版築」還記得嗎?
絳 縣
東華山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最低 太陰寺 - 佛教古寺
臨猗縣
臨猗雙塔 - 有「雙塔交影」之稱
6. 關於鹽湖城
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第九課Text B
Remarks by Bill Clinton at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其中提到了UTAH州的國家公園,摩門教的PIONEER楊百翰。
這些都是和鹽湖城有關的
7. 重慶兒科醫院在文化宮那裡,
就在文化宮南門
8. 歷史上,中國十五處著名的道觀分別是什麼呢
1、北京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白雲觀街道。始建於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白雲觀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長觀,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火。
13、樓觀台道觀
樓觀台,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是著名的聖跡游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樓觀台創始於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信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萬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郁。
14、碧霞祠(山東省泰安市)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位於泰山極頂南側,初建於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今代稱昭真觀,1488--1505年(明弘治年間)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 沿用至今。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北方地區傳統民間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朝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傳統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
15、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萬壽八仙宮,簡稱“八仙宮”,最早名為“八仙庵”,是西安較大、著名的道教觀院,系唐興慶宮局部故址,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叢林。民間傳說萬壽八仙宮為唐代呂洞賓遇漢鍾離,“一枕黃粱”點破千秋迷夢而感悟成道之處。萬壽八仙宮佔地面積7.3萬多平方米,現存殿堂建築主要為明清風貌,風格古樸,布局嚴謹。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既是重陽節,又是九皇盛會,是道教的重要節日之一,萬壽八仙宮會舉行盛大的道場。初九清晨鼓聲拉開宗教活動的序幕,經師們手執法器,身著法衣,在高功帶領下吟誦經典,祈禱國泰民安。信徒們燒香磕頭,祈求四季平安。有的信徒還為八仙披上全套新裝以示祝願。
9.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後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為他圓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於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歷經艱難帶回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並在白馬寺的清涼台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以及其他佛學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後,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於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卧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築,殿宇雄偉,庄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大昭」,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恆。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聖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鍾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鍾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鍾、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建於北朝,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現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聖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於這座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聖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於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築的風格,佔地約1300畝,規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築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築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傑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的藏經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的書架,書架上滿置以綢緞包裹的經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共二百餘卷。藏經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餘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亘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台,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緻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並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後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後,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後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於推廣,使得後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於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於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後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後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雲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後,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於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台殿閣五千餘間,佔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於火海中。乾隆以後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後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現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並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築。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於天王殿,兵火後移此,為清聖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於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後,除鍾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鍾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後山門內倖存的第一所建築。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於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卧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嶽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佔地面積約600餘畝,寺院建築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恆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恆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號稱「北嶽」。懸空寺就建在恆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恆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築,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築均高掛在恆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築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恆山,上載危岩,下臨深谷,建築紅牆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築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於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餘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鍾鼓樓。這組建築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築是以三聖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後一組建築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築,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心世界都表現了出來,精湛的藝術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築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後在洞眼內安設木樑挑出崖外,再於挑出的木樑上鋪板立柱,構築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遊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雲:「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