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左右的依據是什麼
其中依據之一的是大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中介紹的賈湖骨笛。它出土於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1986年至1987年,這里先後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而且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Ⅱ 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
漢族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詳見「六藝」),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在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家更是同仇敵愾,寫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
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首先從香港及台灣地區進入中國,尤其是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陸中國大受歡迎。
(2)我國音樂文化有多少年可考察歷史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Ⅲ 為什麼說國古代音樂文化已有約8000年可考的歷史
要說到音樂文化就不得不說到賈胡骨笛的發現。。。。。。
賈湖骨笛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賈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國音樂考古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音樂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證.從已發掘的實物看,其形制極為固定,製作十分規范,實質較好,表現力極強,多數音域可達兩個八度以上.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製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 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用鶴的尺骨製成,多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試,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此遺址骨笛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經過探索,音色明亮、古樸,有著原始風格的古樂之聲已經從賈湖骨笛「散入」現代人的耳鼓。 「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並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中原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李宏說,「這種實踐,讓我們清楚了賈湖骨笛在音樂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而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旋律樂器卻處於三聲以內的音域范圍,而七音階的產生,無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我們的實踐,強烈沖擊了曾經認定的傳統音樂以五聲為主幹的觀點,也讓我們折服於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Ⅳ 我國音樂有歷史可考的時代是什麼時候
我國音樂文化可考的歷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依據是河南舞陽縣賈湖骨笛,共計18支,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 遠古、夏商時期的樂器主要包括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打擊樂器有: 鼓——是原始時期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現在可見的實物有山西陶寺夏文化遺址出土的□(tu6)鼓、甘肅永登出土的土鼓、商代製作工藝水平最精美的雙鳥饕餮紋銅鼓。 磬——是一種石制的擊樂器,屬石器時期的產物。現能見到的磬有山西陶寺和夏縣東下馮出土的夏磬、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紋大石磬。 編磬——由幾個留組成一套編磐。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組的編留,銘文分別為:「水啟」、「天余」、「水余」。 鍾——在陝西長安縣客省庄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最早的陶鍾,還有三門峽廟底溝也出土了陶鍾。它們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商代已有青銅鑄成的鍾,其類型有鍾、鐃、鏞等。 編鍾——現出土的、由多個不同音高的鍾組成一組的編鍾有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編鍾,是三個為一組。 編鐃——殷墟婦好(妣辛)墓出土的五件一組的商代編鐃。 除此之外尚還有傷、鈴等樂器。 吹奏樂器有; 骨笛——河南舞陽縣賈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鑽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簡單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這樣的曲調。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 骨哨——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幾十支骨苗,它們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兩孔,距今7000年。 塤——是用陶土製成的吹奏樂器。出土樂器中,壩的數量較多。浙江餘姚縣河姆渡出土的是一吹孔的塤,距今6000年以上。商代己發展到五音扎壩。 □yu——是一種較古老的吹奏樂器,原始的盪是由是後來排蕭的前身。 「和」□——屬於編管吹奏樂器,是後來小空的前身。 任何時期樂器的製作是與其生產力密切相關的,比如:原始時期的有些樂器是從生產工具演化來的。夏商時期的樂器是與青銅鑄造業發展緊密聯系的等等。 我國音樂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其實物依據是1986年-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掘的18隻骨笛。 2、在我國周代,人們把樂器按照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八音。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八音分別是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3、漢武帝時,官府掌管音樂,搜集民歌的機構叫做樂府。後來人們就把搜集來的民歌叫做樂府。而這種音樂機構的初設是在秦朝。 4、東漢末年及三國初期,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琴家和古琴藝術專著。其中最重要的是蔡邕的《琴操》和嵇康的《琴賦》。 5、在中國的封建帝王中,享有音樂皇帝美譽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他創作的霓裳羽衣曲、得寶子等都是唐代曲。 6、宋元時期,市民音樂活動的中心是瓦子。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在這里活動的藝術活動有:小唱、雜劇、影戲等十幾種。 7、「曲子」是在民間歌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兩宋時,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這里的「柳」即興指以創作慢詞而稱的柳永。在兩宋詞人當中,附有曲譜的詞集流傳至今的唯姜夔一人。 8、元代末年,風靡一時的北方雜劇逐漸衰落,南戲在流行中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派生出來的許多聲腔得到了發展。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和崑山腔,號稱「四大聲腔」。 9、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是明代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 10、1790年,乾隆詔令四大徽班進京,進京後的徽班藝人與其它劇種藝人進行頻繁的交流、吸收各種劇種的藝術營養,逐漸演變出京劇並取代日益衰落的崑曲,成為流行全國的劇種。 11、古曲《漁舟唱晚》的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詩,此句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12、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本音樂雜志,是由李叔同於1906年在日本創辦的《音樂小雜志》。 13、20世紀20年代起,由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音樂長時間流行於中國的城市和鄉鎮。其代表作品有《小小畫家》和《麻雀與小孩》。 14、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歌,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如:蒙族的「牧歌」、回族的「花兒」。在20世紀,將「花兒」介紹到中原乃至世界的一個重要人物是王洛賓;他出生於北平,然而卻在西北度過了大半生,為「花兒」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15、1934年,在美籍俄裔鋼琴家齊爾品在國立上海音專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獲得頭獎。這首膾炙人口的鼓琴小品從此走向世界。 16、劉天華是我國「五四」時期的優秀音樂家,致力於改進和發展民族音樂。他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有:《光明行》、《良宵》和《空山鳥語》。 17、我國近代優秀民間音樂家、盲人阿炳,原名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中年之後便以沿街賣藝為生,尤擅長二胡和琵琶的演奏及創作,他著名的二胡曲和琵琶曲分別是:《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 18、作為語言學家的趙元任,在對歌曲中曲調、字音、聲韻的處理方面,達到了一般作曲家難以個及的藝術深度。《賣布謠》和《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19、人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三部大型聲樂作品是:《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和《九一八大合唱》。 20、代表中國歌劇創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標志,是40年代中期由延安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大型歌劇《白毛女》。該劇於1945年4月在延安首演,即獲成功。 21. 1950年,上海音樂學院尚未畢業的兩個學生何占豪與陳剛共同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成為中西結合的典範。這部作品在1994年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22、「文革」結束後,1987年,第一位訪華的西方指揮家是日本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當時他擔任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 23、1996年初,留美音樂博士陳佐湟歸來,在文化部支持下組建中國最高級的管弦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並擔任該團的首任「藝術總監」。 24、80年代後期,中國青年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樂開始取得世界影響,其中的兩個作曲家代表是譚盾和瞿曉松;代表作品為《道極》和《戲韻》。
Ⅳ 中國音樂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個好像有好幾千年了,早在夏朝中國就有音樂文化,編鍾,最早的大型樂器了吧。在商朝的時候就更完備了一點,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不是現在的七音。我認為應該是從商朝開始音樂文化才徹底健全,因為音律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的
Ⅵ 中國音樂史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據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系。例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公元前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
正式的中國音樂歷史文字記載,始於周朝。 夏商兩代是奴隸制社會時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佔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
Ⅶ 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至今已有多少年依據是什麼
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應當說開始有人類的時代就有了音樂。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據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系。例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公元前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
正式的中國音樂歷史文字記載,始於周朝。 夏商兩代是奴隸制社會時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佔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