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鶴峰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

鶴峰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

發布時間:2022-09-11 04:20:30

Ⅰ 恩施土家女兒城的民俗文化

「摔碗酒」緣於土家族,在古代是土家兒女上戰場前的一種壯行酒。摔碗酒的民間傳說是某個時代,土家族的兩個族長或是兄弟之間有了恩怨,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兩人決定盡釋前嫌,於是共飲一碗酒,以示今後的友誼與和諧,飲過之後,將碗摔碎,以泯恩仇,也顯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氣。但是從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經完全轉化為一種友情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心與心貼的更近了。
土家女兒城巴人堂民俗風情園,是目前恩施州內摔碗酒文化的集中體現地之一。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志》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說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斗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峰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志》,湘西的《龍山縣志》、《永順縣志》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恩施女兒會也叫土家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一般每年的農歷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裡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經流傳幾百年了。來源於當地民間節慶及辦酒席時慣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半葷半素、一菜兩味、油而不膩,餐桌上看不到盤子,吃飯及裝菜全部是藍邊大口碗。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時又愛面子,但由於以往生活貧困,無力安排好足量的菜餚,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數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葷菜下面用素菜墊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當地舉辦紅白喜事時固定菜式。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盤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藍邊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給宴席取名為「土家十大碗」。除十大碗菜外,桌上還要配腌菜碟兩個,為客人備用,另配上土家自釀的苞谷燒酒。上菜的程序與方式也很有講究,在土家民間每上一道菜,打盤子的人高喊拖腔的號子直到菜上完,有時還要鳴炮,吹響歡快的菜調子。在土家人辦喜宴的時候,只要是去喝喜酒的,都會喝到主人的恭喜茶。一般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就用茶葉蛋作為恭喜茶,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就用炒米作為恭喜茶。
在土家女兒城民俗博物館,來自恩施州八縣市的民間藝人每天都會製作一頓十大碗,供遊客享用。 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專門的「哭嫁歌」,是一門傳統技藝。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哭嫁。過去,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現在,哭嫁僅在僻偏的山寨還有此習俗。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稱聰明伶俐的好媳婦。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Ⅱ 土家族苗族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土家族的又一個隆重的傳統節日。白天,土家族家家都要剁半邊豬頭,敬祭「門神」,服胃「燒了門神紙、爺爺崽扒豬屎」,意思是從正月十六日開始,就要忙碌積肥等農事生產活動了。到了晚上,開始玩燈,叫燒燈鬧元宵。這時土家族青年男女相約歡聚,熱鬧異常。
入夜,村村寨寨,鼓樂喧天,弦管齊奏,踩高蹺,彩請擺手舞,舉著雲朵燈、魚蟲砂丁、龜蟬燈、花缽燈前面開路,後跟蚌殼燈、獅子燈、龍燈、花燈,游巷拜戶,名日「送燈」。燈,送至哪家,哪家就興旺吉祥。家家門口擺酒撰果品,燃香蠟祭祀,名日:「迎燈」。待給每家送燈完畢,夜半聚集在寨口或寨中坪壩,「燒燈」。所謂「燒燈」,不是用火將這些燈焚燒,而是用花筒焰火,對著狂舞騰躍的獅子。龍燈噴瀉。舞獅玩龍的人們,打著赤膊、迎著花筒焰火,穿來鑽去,盤滾翻跳,邊舞邊呼:「燒呀!」「越燒越旺呀!」花筒焰火,照耀得整個天空銀亮,火星漫天飛灑,十分壯觀。獅子、龍燈,要燒得毛焦皮爛,只剩副竹木架子,方才罷休!按土家族的習俗說法,哪年將獅子龍燈燒得皮肉稀爛,那年的年景刺沙子。專刻幣子、龍燈、花燈、蚌殼燈等,玩至元宵,燈神皆升天歸位,行使保佑豐年的職責去了。所以,只能燒爛,不能留存,明年玩燈時再重新結扎。茶燈、蚌殼燈不能燒,只敬祭。
總之,鬧燈節玩到通宵達旦。鬧元宵時,土家族刁秋子和姑娘們,玩至哪裡,他們引醒影塗相隨至哪兒,相伴而歌,留連忘返。
土家花燈由旦角、丑角二人表演。旦角叫「妹妹」,多由男扮女裝,扎假發辮,包頭巾,穿短圍衣,系花裙,右手拿花摺扇,左手拿彩巾,丑角叫「哥哥,反穿皮襖或皮褂,扎腰帶,頭戴頂子帽,扎褲腳,右手拿大蒲扇,二人在大方桌上或堂屋院壩里,隨著樂器伴奏和打擊樂的點子旋轉唱跳。旦角的舞步端莊靈巧、秀麗,丑角的舞姿朴實,灑脫、詼諧。樂器有笛子、二胡,打擊樂有鼓、鑼、拔(頭拔、二拔)、冬子。土家花燈以詩歌舞相結合的文藝形式表演,很受土家、苗、漢人民的歡迎。
土家花燈演唱內容非常豐富,唱詞浩如煙海,清新優美,主要有《臘月二十九過大年》、《小小花燈初才玩》」、《玩起花燈迎新春》、《拜年》、《花燈調》、《鬧花燈》、《單身漢》、《綉荷包》、《接郎》、《月望郎》、《十二月鳥名》、《十二月逢春》、《唱十二月》等等。玩花燈者每到一家,主人就以煙茶招待,並放鞭炮致謝。半夜時分,玩到那一家,那家則辦「宵夜」,招待玩花燈的人們。
這樣,花燈往往要玩到深夜。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是花燈收場之日,這天晚上要玩到天亮為止,謂之「正月花燈鬧元宵」!
土家族人玩花燈是為了歡度新春佳節,喜慶一年順利到頭,祝福新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老少健康里因此,土家山寨,花燈盛行,處處呈現出一片花海燈山,歡歌樂舞,喜氣洋洋的熱鬧景象。
查看全部3個回答
找凈化器?就上阿里巴巴

凈化器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
1688.com廣告 
凈水器十大名牌排名京東大家電..
凈水器十大名牌排名-京東大家電,把控科技生活,視野更廣,性能更高,未來..
m.jd.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元宵節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
過完年,又到了年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元宵節了。過完元宵就意味著這個年就過完了,但大家知道元宵節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嗎?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一、吃元宵元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湯圓。這種食品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是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塞入各種餡料,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節當日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湯圓,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二、賞燈猜燈謎元宵賞燈從盛唐開始,由來已久。每到這天晚上,人們都會外出觀燈,熱鬧非常。從南宋以後除了賞燈還可以猜燈謎。至…
102019-05-28
苗族土家族過春節的習俗
殺豬打糍粑預示著春節的來臨。苗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當時間進入臘月後就開始傾其所有辦年貨了。幾乎每戶都喂有肥豬(稱「年豬」),作為過節的肉食准備,冬臘月下旬宰殺,在這個季節里,家家戶戶都響起「砰!砰!」打糍粑的聲音,預示著春節已臨近。糍粑既是苗族人必備的年貨,也是祭祀祖先的主要供品(從春節到清明節祭祀祖先糍粑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即使是困難時期比較困難的人家都必須多少搗上一點,有些家庭搗的糍粑多達十多槽。我在家時,我們年輕人過年難過的一關是打糍粑,因為太多的連續作戰,確實很累人。 以清新的環境敬老的形式過大年。除夕的這天,全家將樓頂懸掛的揚塵以及室內外清掃干凈,然後貼春聯和年畫,以清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春節期間,要在堂屋上方祖先靈位前燃香點燭(點然後不分晝夜一直延長到元宵節),讓祖先們與家人共度佳節。 大年三十晚上,稱「舊年飯」,置備豐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春節期間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過祖先後,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飯在開席前,擺好菜和碗筷,在堂屋點香燒紙,所有的人都到屋外迴避,由長者首先敬請祖宗先「吃」,長者一邊口念祭詞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邊倒酒意思是請諸位祖人回來過年,一同享用。長者需將各位祖人的名字記清,盡量一一請達,記不清或是漏請的請其他祖人轉告。此刻燃放鞭炮。10分鍾左右之後,全家人入席,開席的第一個程序是最小的下輩向最年長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長壽,隨後由小到大輪流敬酒,受敬者用傳統最好的語言對敬酒者以表達良好的祝願。 春節作為一歲之首,對於苗族來說,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三十晚上「守歲」而不睡覺。 從初一開始,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各種活動由此開始。有祈神禱富的祭祀祖先,有驅癘禳災的驅邪、有祈禱豐年的占歲,有謝恩的喂牲,有聯絡感情的拜賀新年,有娛人娛神的各種活動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習俗約束人們,不可沖犯神靈,以祈福分。 正月初一這天很熱鬧。 一是天剛亮後看誰家先放鞭。 二是看誰先到路口給路神燒香。 三是拜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苗族人的親朋好友們都要互相拜年賀歲,共祝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初一一大早,家長們就會給孩子們打扮齊整,早早地打發他們去給本家的長輩們拜年。小輩先向長輩拜年(先拜自家人後拜家族內的長者),拜年將得到的壓歲錢,我們小時為將得到許多壓歲錢高興得睡不著。孩子們背上糍粑,帶一兩瓶燒酒,踩著遍地的鞭炮紙屑、頂風冒雪走出家門到伯伯叔叔家去拜年。村寨中已是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是新衣新帽,神采飛揚。大人們在路上見了面,都是滿面堆笑,滿口「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喜慶招呼話語。 四是在自家堂屋向祖宗磕頭燒香,向祖宗敬供點心和油茶。 五是由當家的主婦將一個大蘿卜按在家的實有人數切塊,每人吃一塊以示團結。 六是請鄰居來吃油茶和甜酒。 七是早晨吃過新年飯後,要舀點年飯來喂牛和狗,以此感謝牛辛勤耕耘和狗帶來谷種的功勞。牛是農家耕地的勞力,傳說是狗最初帶來谷種,兩者對農戶來說都十分重要。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已出嫁的女兒春節必須回娘家拜賀,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對於新出嫁的女兒或特別講禮信的女兒,春節期間總是根據娘家親戚的總戶數,備辦禮品(一般的禮品有豬肉一塊,糍粑4-6個和燒酒兩瓶),雙雙回來一一拜達。女兒到家後的第一餐飯將享受得到媽媽或嫂子在過年的晚上給她們預留的年飯(一般是留雞腿子、大扣肉和魚塊等傳統的好菜)。 正月初三這天,是苗族辭祖和拜謁祖先墳墓的重要日子。每家每戶攜酒、肉、飯和糍粑到各位祖先的墓前,先將墳墓四周清掃干凈,於墓前燃三炷香,焚化錢紙,將祭品供到墓前,然後跪在墓前磕三個頭,並燃放鞭炮。這個活動又稱「拜墳」,意在給祖先「拜年」。同時,為求得神靈的保佑,家族必須派出代表到香火旺的寺廟去敬供,有的不辭辛苦一天走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苗族的春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在苗族的春節觀念中,春節和十五是聯系在一起的。苗族稱正月初一為「大年」,而稱十五為「小年」,對十五仍十分看重。一般女兒都回娘家過十五,與家人團聚。 由於長時期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習俗、文化等互相影響、吸收,現已通用漢語和漢文。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大同小異,現保留的獨特部分極少。 居住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綉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簽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當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請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

Ⅲ 土家族的春節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Ⅳ 湖北有哪些特色的非遺文化

在我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湖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湖北有哪些傳統手工藝技能或者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大概的了解湖北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10.民俗。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西塞神舟會、武當山廟會、隨州神農祭典、漢陽歸元廟會、當陽關陵廟會、嫘祖信俗等。

Ⅳ 湖北民族風情介紹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1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12個民族鄉,20個民族村。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聚居著土家、苗、侗、白、蒙古等少數民族,在其他地區還雜居著回、滿、蒙、維吾爾、土家、苗等少數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450多萬,少數民族總人口200多萬,佔全省人口的1/20,國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6。湖北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一、湖北民族文化資源
按照當下流行的分法,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樣也可以把湖北的民族文化分為這兩大類。
(一)物質文化
1、早期人類遺址
湖北民族地區的早期人類遺址有「建始直立人」,經中科院和北京大學專家鑒定,其時代在120萬年至250萬年之間.「長陽人」時間大約20萬年左右。長陽果酒岩人類化石和利川人類化石都在5萬年前。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與文物有巴東縣楠木園城背溪文化遺址、巴東縣官渡口大溪文化遺址、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大溪文化墓葬、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屈家嶺文化墓葬群、巴東雷家坪石家文化遺址,長陽縣西寺坪和桅桿坪大溪文化遺址、五峰縣長樂坪鎮月亮山村和漁洋關鎮橋河遺址等。夏商周時期的遺址有:長陽縣漁峽口鎮香爐石遺址、來鳳縣牛擺尾和吊水河遺址、長陽縣南岸坪商周遺址、巴東縣下溪口、雷家坪、舊縣坪、楠木園、紅高嶺、鄢家坪遺址、鶴峰劉家河遺址,建始縣的景陽河和恩施市的渾水河也有發現。
2、春秋戰國以後的遺址和文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文物有:巴東縣西??口戰國中期楚人墓、雷家坪戰國遺址,恩施市屯堡出土了銅鉦、銅釜、編鍾等青銅器,鶴峰縣鐵爐鄉出土銅鋮1件,來鳳縣出土釜1件,咸豐縣黃金洞等地出土編鍾6件,利川市建南發現銅釜1件,建始縣出土編鍾5件、銅鉦2件。兩漢至六朝時期發現的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長陽縣外村裡遺址上層文化為漢代遺物,器形有陶罐、盆等。長陽縣州衙坪遺址出土了筒瓦等繩紋瓦類。巴東野三關的故縣坪西漢遺址的遺物有陶器和板瓦等。據發掘簡報分析,漢至六朝時這里人類活動頻繁,後來一度衰落,至明清時又再度繁榮。[7]巴東縣桃符口遺址也出土過筒瓦和板瓦等遺物。長陽州衙坪漢代磚室墓葬出土了1件鐵斧、1枚銅印章和五銖錢幣。巴東縣發現了楠木園、王家屋、西??口、龍般河等數十處漢魏六朝墓葬。西??口共有10餘座漢魏六朝墓葬,出土的陶器有盆、盤、瓮,銅器有銅劍、銅壺、銅鏡,鐵器有鐵刀、鐵鐮、鐵鋸,瓷器有盤口壺、四系罐等。巴東龍船河雕樓包東漢墓葬發現的遺物有陶案、銅鏡、五銖錢、玻璃管、扣飾、骨珠、石斧和漆器。
秦漢以後,在清江流域發現一些崖葬墓,如利川市大王壩和蘭家寨等地發現了43個崖葬墓,恩施市月亮岩和三岔箱子崖葬墓,建始縣頭壩堰崖葬墓,咸豐縣甲馬池櫃子岩和黃金洞等處的懸棺葬,來鳳縣卯洞仙人洞崖葬墓等。
唐宋時期土家地區文物古跡:巴東縣桃符口遺址發現了板瓦、筒瓦和「熙寧重寶」錢幣。恩施旗峰壩唐宋遺址採集的遺物有罐、壺、碗等陶器。恩施州委大院宋代墓葬出土的遺物有銅鏡、瓷罐、漆杯、碗和石硯等。鶴峰縣鐵爐鄉朱家台宋代墓葬出土了鐵環和銅錢等。來鳳縣漫水宣撫堡採集的遺物有魚紋磚、簡瓦和板瓦等。這時期重要遺址是恩施市的舊州城遺址。
元明清時期的土司遺跡及墓碑石刻十分豐富。主要有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施南土司遺址等。此外,咸豐縣金峒土司發現了石柱、石刻、鐵箭鏃及「金峒安撫司」印1枚。宣恩縣貓兒堡石室墓葬曾經出土金泊50枚、銀碗2個和金銀器皿39件。來鳳縣百戶司鎮現存卯洞安撫司百戶向元伯墓及其碑文。鶴峰縣東陽灣仍存容美宣慰使田九峰及田九龍墓誌銘文。五峰縣紅魚坪漂水岩和謝家坪竹橋現存2座「漢土疆界碑」,
3、名勝古跡
湖北民族地區的名勝古跡主要有:武落鍾離山、仙佛寺、唐崖土司城遺址、百順橋碑、魚木寨、大水井古建築群落、柳州城、恩施歷史文化名城、恩施連珠塔、中武當、石通洞、嚴家祠堂、涼霧天主教堂等
4、吊腳樓
吊腳樓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名族主要居住形式。在鄂西南地區至今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吊腳樓群,如宣恩的彭家寨,咸豐的官壩、劉家大院和王母洞吊腳樓群都很有名。
5、生產生活工具
千百年來,湖北少數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創制了類型繁多、經濟實用的各種工具,成為土家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器具若按用途分,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戰爭武器、體育器材等六大類;若按材料分可分為:木製品、竹製品、石料用具、金屬器具、陶瓷器皿、絲棉織品、其他質地器具。這些生產生活工具既是人們的創造物,也是文化的載體。
6、民間工藝
湖北各族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美術,它包括雕刻、織錦、挑花、刺綉、制陶、紡織、印染等多種門類。特別是來鳳河東一帶的織錦,利川的黃楊木雕、長陽的根雕和盆景很有名。
(二)非物質文化
1、民族語言
湖北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語言,在長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借用了漢語。現在,只有在來鳳河東有少數老人能講土家語詞彙,在宣恩小茅頗營還有少樹苗族能講苗語。
2、民間文學
湖北各族人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神話有《巴務相》、《虎兒娃》、《佘氏婆婆》等;傳說中的優秀作品有《巴蔓子》、《清江的傳說》、《大悔寨》、《女兒寨》等;民間歌謠有勞動號子、生產歌、創世紀歌、哭嫁歌、喪鼓歌、情歌等等;敘事長詩有《吳幺姑》、《粱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童話、諺語、寓言、笑話等。
3、民間藝術
湖北民族民間表演藝術豐富多彩,包括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舞蹈有擺手舞、撒爾嗬、銅鈴舞、耍耍、地盤子、猴兒鼓等;戲劇有儺戲、南劇、燈戲、柳子戲、堂戲、皮影戲等;曲藝有長陽南曲、恩施揚琴、利川小曲、竹琴等。民間音樂也很發達,山歌、宗教音樂、儀式音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龍船調》、《黃四姐》以及長陽民歌文明遐邇。
4、體育游藝
湖北民族民間體育游藝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如競技體育搶花炮、打陀螺、蹺旱船等;健身活動如趕仗、趕毛狗、劃龍舟等;游戲如牽羊腸、打鐵、土地持拐棍等。
5、民間科技知識
湖北各族人民在長期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也積累了不少科技知識。如對動植物和天象的認識,建築技藝及其對生態美學、力學、光學的應用,染織業、陶瓷業、造紙業等對化學知識的探索和應用,造船、修橋、水車的製造對物理學等知識的應用,采礦和金屬製造對化學及其它學科的應用等等。民間醫葯特別發達,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民間醫葯都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醫學理論、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6、信仰禮儀和節日
在歷史進程中,湖北各民族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民間信仰禮儀,如在信仰方面表現出多神崇拜多種信仰的情況,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師,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存在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在節日方面有自己特有的節日,如「提前過年」、苗年、「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女兒會」等;在婚喪嫁娶也有自己的風俗,如老人死後跳喪,婚俗中的陪十姊妹;生產生活中的許多禁忌。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眾的共同利益,民間還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習慣法,如「封山育林」、「保護秋收」、「打獵分配」等鄉規民約。在民間還形成了諸多禁忌,包括生產禁忌、生活禁忌、船上禁忌、商賈禁忌、堂屋禁忌、孕婦禁忌、產婦禁忌、年節禁忌等。
(三)湖北民族文化資源的社會評價
湖北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在全省全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物質文化方面長陽人遺址、高坪建始直立人遺址等20多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恩施市是全省9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恩施州博物館和長陽縣博物館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不乏國家一級文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長陽申報的撒葉爾嗬;在2008年1月公示的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於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都鎮灣故事(長陽)、江河號子(巴東)、肉連響(利川)、南劇(咸豐、來鳳)、恩施揚琴(恩施)、南曲(長陽、五峰)、薅草鑼鼓(宣恩、長陽)、土家族打溜子(五峰、鶴峰)、土家族擺手舞(來鳳)、儺戲(恩施、鶴峰)、燈戲(恩施)等11項。在2007年湖北省公布的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的有薅草鑼鼓(神農架林區 、夷陵區、 宣恩縣、 南漳縣、 通山縣)、喜花鼓(建始)、利川燈歌(利川)、建始絲弦鑼鼓 (建始)、長江峽江號子( 夷陵區、伍家崗區、秭歸縣、巴東縣)、土家族打溜子(五峰縣、鶴峰縣)、建始鬧靈歌(建始)、土家族撒葉爾嗬(五峰縣、巴東縣)、耍耍 ( 宣恩縣 恩施市 )、地盤子(咸豐)、土家族擺手舞(來鳳縣)、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宣恩)、 肉連響 (利川市 )、地龍燈(來鳳縣)、儺戲(鶴峰縣恩施市)、南劇(來鳳縣 咸豐)、恩施燈戲(恩施)、鶴峰柳子戲 (鶴峰縣)、巴東堂戲(巴東縣)、恩施揚琴(恩施市)、利川小曲 (利川市)、恩施社節(恩施市)、長陽山歌(長陽)、都鎮灣故事(長陽縣)、南曲 (長陽縣 五峰縣)、五峰土家告祖禮儀(五峰縣)等26項,將近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湖北民族文化的現狀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總的來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存在著消失、瀕危、衰退、變異幾種情況。
消失是指一種技藝的完全失傳或一種文化現象(物件)已不復存在。消失的技藝往往是民間工藝中工藝水平極高,按習慣又不外傳的絕技、絕活,例如:在恩施州咸豐過去有一種桃核雕工藝就已經失傳了,像這種絕技、絕活在全省民族地區到底消失了多少,還需詳細調查。消失的文化現象往往是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原有的文化已不為當地民族所認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語、土家族傳統服飾就是例證。
瀕危是指某種技藝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又無其他傳人,或某種文化事象只在極小的社區和群體中傳承。這種情況在湖北民族地區十分普遍,我們經常引以為自豪的「南、堂、燈、儺、柳」五種地方戲劇劇種基本處於這一邊緣。比如:恩施儺面具就譚學朝一人會製作,由於譚老的逝去,這一技藝就基本失傳。又如恩施燈戲傳人廖南山去逝後,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燈戲的老藝人了。音樂、舞蹈、口傳文藝、手工工藝等大都處於瀕危狀態。
衰退主要是從數量減少來說的,從手工工藝品說,是指生產地、生產者、使用者的減少;從其他文化事象看是指社區受眾、傳承人的減少和其影響力的減弱。這種現象在湖北民族地區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是存在的。比如:傳統的吊腳樓木房不斷拆除,新建的都是鋼混結構的房屋,傳統的吊腳樓建築工藝就慢慢衰退,吊腳樓木房的不復存在,它所負載的傳統文化也跟著消失。又如:金屬和塑料製品的進入,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竹、木製品,傳統的竹編、木活技術也一天天消失;由於電視的普及,觀看民間藝術表演、擺龍門陣、唱山歌已漸漸成為歷史。因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衰退已成必然。
變異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民族傳統工藝在種類、型制、色彩、圖案、製作材料、工藝技術方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對民間文藝來說就是傳承的環境、受眾、功用、表現形式,甚至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湖北民族民間文化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異,如:傳統的西蘭卡普工藝在原材料、花紋圖案、型制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女兒會移植到了風景區,參加的人也不是原來地方的民眾,而是遊客,甚至外國人;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賓館酒店;傳統的擺手舞被改編成廣場舞,傳統的跳喪改變成巴山舞。這種變異多是為適應市場需要,人為地進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質特徵,這是十分可怕的。
三、湖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從90年代以來,湖北民族地區在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方黨委政府和民族、文化部門把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在國內外重視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大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區的黨政部門和職能部門開始把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納入工作的視野。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開放戲」的口號。2002年5月,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關於繁榮民族文化藝術的若干意見》。2003年,周先旺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繼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設文化大州。」從此以後,恩施自治州正式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州的戰略,並相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3月,中共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國民族文化先進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200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設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民族文化生態資源信息庫,認真組織力量對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深入的調查,在弄清家底的基礎上,分類進行整理,應用電子化技術進行管理,用2—3年時間建立民族文化資源數據信息庫。抓緊進行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切實關心民間藝人,做好民間藝術和民族文化藝人的立檔命名工作。縣人民政府每兩年進行一次優秀民間文化藝人命名表彰,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要抓好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意見》對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民間文化作了硬性的規定。
民族宗教事務部門和文化部門也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湖北省民委於2004年、2006年兩次召開民族文化工作座談會,就全省民族文化工作,特別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恩施州民委也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創新做了大量的工作。
2、開始用法律的手段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國內外的普遍做法,最先是日本和韓國,國內的雲南、貴州、廣西也先後制定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地方法規。恩施自治州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訂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討論修訂,2005年3月1日被州人大五屆三次會議通過,2005年3月31日經湖北省十屆人大十四次常務會通過,2005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條例》是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法規。《條例》分為6章、28條,對保護的對象、保護原則、有關單位和個人的保護責任和義務、保護的辦法、開發與利用、獎勵與處罰作了詳細的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批准,自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此《條例》為全國縣級制訂的第一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目前,長陽縣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嚴格按照《條例》執行,真正作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些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湖北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在國家、省評審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恩施自治州和有關縣市也建立了名錄評審和命名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到有效的保護。
3、啟動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的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村的工作是從雲南開始的,之後在貴州也啟動了建立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保護活態民族文化的普遍做法。最近幾年,湖北民族地區也啟動了這一工作。如長陽在2004年制定了《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將全縣分為文化生態保護中心區、次中心區和保護點,計劃到2015年,通過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完善,使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得以有效的保護。恩施自治在2004年也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工作。恩施文體局、民宗委、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薦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生保護區(村)名單》的通知,並提出了20個建議名單,目前這項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工作正在實施中。
4、新一輪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2002年2月26—27日,由中國民協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馮驥才主席作了主題發言,向社會公布了近100名專家學者簽名的《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呼籲書》,引起了社會強烈關注,從此也開啟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3年10月27—30日,文化部在貴陽召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文化部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這兩大工程的推動下,湖北民族地區也開始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效。宜昌地區是納入第一批綜合試點的地區,其中包括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和潘灣土家族鄉,這些地方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如長陽在2002年5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宣傳部長任組長,相關局的局長為成員,成立了專門班子,常年有5人開展搜集、記錄、整理、建檔工作。恩施州各縣也在開展這一工作。這項工程將對土家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最為全面、徹底的普查和記錄。
5、民族古籍整理取得成效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圓滿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土家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苗族侗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的登錄、編寫工作。為我省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做了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同時完成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概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概況》的修訂工作,
6、民間文化傳人開始受到重視
在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認識。從2002年開始,恩施自治州就開始了「尋訪民間藝術大師」活動,對全州范圍內的民間文化傳人進行了調查,並在報刊上進行了介紹宣傳。經過評選,2003年評出了16位民間藝術大師,6月在州府恩施市舉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暨民間藝術表演大會,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領導出席了大會,並給16位民間藝術大師頒發了證書。州政府還給每位民間藝術大師每年補貼1200元,縣、鄉也相應地給予他們津貼。2006年,恩施命名了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
長陽也開展了優秀民間藝人的選拔、表彰工作。2003年8月26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和政府授予孫家香等20名民間藝人為「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田科菊等10人為「民族文化建設功臣」,田玉成等10人為「優秀文藝工作者」的稱號。
6、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弘揚了民族民間文化
在挖掘、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過程中,全省民族地區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節和文藝匯演,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如,湖北省民委2006年10月29日聯合省文化廳、省音樂家協會在恩施舉辦了首屆湖北省民族地區民歌演唱大賽。恩施自治州民宗委和恩施自治州文體局於2006年9月14日舉辦了恩施自治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民歌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從90年代開始就堅持開展各種民間文化藝術節和民間文藝表演。從1990年開始舉辦農村文藝匯演,每5年一屆;「夷水鄉音」青年歌手大獎賽每4年一屆;全縣中小學生匯演每2年一屆;「農村鄉鎮文化節」由全縣各鄉輪流舉辦,最多的鄉鎮辦了3屆,最少的也辦了2屆。如火燒坪鄉舉辦的「高山蔬菜文化節」,高家堰舉辦的「盆景文化節」,都鎮灣舉辦的「金枝文化節」等,全縣已達180屆次以上。2003年,長陽還在資丘鎮舉辦了「中國土家族撒爾嗬競技大賽」,五峰、巴東縣派隊參加,有20000多人觀看。2006年8月30—31日組織了「清江放歌—土家歌王對台賽」,全縣7個鄉(鎮)46位歌手參加了對台賽。恩施自治州從90年代末就開始舉辦「清江闖灘節」、「女兒會」等,每次都有民間文藝的表演。2003年6月25日在全州民間藝術大師命名大會上,來自全州的老藝人表演了他們的絕活。2005年「五一」長假期間,全州100多名民間藝人齊聚州城,表演了地道的擺手舞、肉連響、耍耍,建始絲弦鑼鼓、嗩吶、撒爾嗬、儺戲、花鼓燈、民歌。恩施州各縣(市)也舉辦了相應的文化藝術節,如咸豐縣舉辦的「梨文化節」、利川市舉辦的「文化經濟交流會」、來鳳的「擺手節」,建始的「廣潤民族文化節」。來鳳舊司鄉的「牛王節」是土家族民間的傳統節日,90年代以來,已舉辦了4屆。2005年農歷四月初八的「牛王節」成了當地民間藝術的大展演,分為6個表演區,全面展示了當地的民間文化。2004年6月6日,咸豐縣大路壩鄉舉辦了首屆「青少年民族藝術節」,演出了13個民間藝術節目。這些文化藝術節和表演對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建立博物館,保存對古老文化的記憶
湖北民族地區原來就建有長陽縣和恩施州博物館。以前的博物館都是收藏的考古發掘的文物資料。90年代後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一批民俗文物和民間文藝、民俗圖片。2000年代後,建立了長陽資丘私人博物館、三峽大學民俗文物陳列室、湖北民族學院民族族文化陳列室。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許多民族民間珍貴的工藝品,如雕花傢具、服飾、刺綉、挑花、剪紙、竹編等作品。保存了民族民間文化的遠古記憶。
8、通過移植活態保存民族民間文化
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過程中,湖北民族地區把旅遊開發、景點建設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結合起來,把古老的民族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植到景區,既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內涵,又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文化。如恩施梭布埡石林景區把土家女兒會移植進去;宜昌車溪把土家民歌、民間工藝、民族藝術移植到景區;恩施老司城把民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到景點演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Ⅵ 鶴峰春節的習俗

鶴峰是武陵山腹地的一部分,偏東南隅,東鄰宜昌,南毗張家界,北和西面與州內四縣接壤。「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里的習俗既有與周圍七縣市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其不同甚至獨特之處。熟悉一個地方的習俗,對於密切聯系群眾,促進社會和諧具有莫大的幫助。
合渣是武陵山區各族群眾傳統的家常菜,不僅僅是某一個民族的喜愛,既有地域性,又有民族性。合渣集豆漿、豆渣和蔬菜於一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它是一種不錯的搭配。如果說,鶴峰四鄰的合渣是濃干型,那麼鶴峰的合渣則近乎清湯寡水,漿渣少一些,水分多一些,摻和的蔬菜切得較粗。酷暑季節,喝碗涼合渣湯,可充飢、可解渴、可消暑。鶴峰人吃本地稀合渣和鄰縣的人吃當地干合渣,一樣都吃得津津有味,似乎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Ⅶ 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擺手舞

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

2、舍巴歌

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來源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跡,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致,採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於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於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

Ⅷ 鶴峰是個好地方,我三十年去過,不知道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也是我很是嚮往的地方,目前,我公司擴大生產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姓來源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

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年封國,至此,結束了余年的歷史。

公元前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年),齊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韓國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

郡望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范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何氏具體在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境內。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幽州刺史、廷尉何楨是史籍中出現的廬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楨以下至南朝宋齊梁朝的年間,廬江何氏一門見於文獻記載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們或是朝中,把持機要,手握。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范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該家族的奠基者是東漢末年的何夔。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丹陽郡:又稱潤州,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治今鎮江、丹陽一帶。隋置潤州,治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於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並把書稱作「四友齋」,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稱為「廬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還有:「學海堂」、「敬享堂」、「忠義堂」、「仁義堂」、「務本堂」、「廬江堂」、「廣右堂」、「纘續堂」、「賜策堂」、「義門堂」、「慈蔭堂」、「世德堂」、「三桂堂」、「詠梅堂」、「撫逸堂」等。

遷徙分布何姓發源應當在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及鄰省山東

何姓宗祠
、河南境內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後,在山東的東海,安徽的廬江、合肥,河南的淮陽及四川的郫縣,何姓均為當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區。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由江淮遷入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從而形成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的局面。在這一時期,何姓逐漸繁衍壯大,且形成了廬江、陳郡、東海三大郡望,在上與文化上出現大量與名人,終使何姓成為名門望族,從而為他們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由於「永嘉之亂」,何姓在晉代開始南遷,成為「入閩八姓」之一。在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得以巨大發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在此時期,何姓族人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時也顯示出其聰明才智。同時,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舉入遷福建,使何姓得以繼續發展。宋元時期,何姓由於身處南方且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從而也使其成為當時更大的望族,此間人才輩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忠義之士也屢屢出現,忠義愛國成為何姓當時的歷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漸增多,從而文名掩蔽了政聲,出現了何姓人一輩子不求聞達顯要的現象。明清時代,何姓的發展自北向南大規模快速推進,且出現了不少鍾鳴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纓之族,出現了何姓文化興盛,專門人才眾多,涉及領域廣泛之現象,家族逐漸壯大,從而遍布於全國各地。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Ⅸ 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1,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9)鶴峰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擴展閱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閱讀全文

與鶴峰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