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區分不同地區的文化全球化

如何區分不同地區的文化全球化

發布時間:2022-09-11 05:04:46

① 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區別

首先,這兩個都是外來詞,不是中國本土的詞彙。
1, 國際化側重於:國家,地區,某些地區和區域之間的文化,語言方面。簡言之,國家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實現的,如:中國產品的國際化 可以在美日等國實現,但總不能在一些偏遠地方(如印第安原始人部落)實現的,因此國際化會受地域文化制約。
2,全球化:當然是全球范圍內,對象是人類社會,強調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系的加強:如網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影響范圍包括了:政治,教育,經貿,社會等各個方面。,
3,以下是二者的一些概念: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② 文化全球化的維度

第一:文化全球化的時空維度
文化全球化的時空維度有三個要素:即促使文化全球化的主體(個人或單位)、符號(全球文化傳播、交流)、實物(全球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載體)。三要素只有通過跨民族、跨國界的流動,或者說三要素通過運動的方式,以運動(文化全球交流、傳播)所佔據的時間和空間(文化全球交流和傳播所覆蓋的空間),構成現實的文化全球化的時空維度。 在交通工具和電信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文化傳播、交流的廣度、強度都較弱。中國古代的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以及西方傳教士所做的文化傳播和交流工作,雖然也是跨州和國界的文化活動,但它不能實現同步,同時態的效應,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只是隨著電信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交流的工具已隨著無形符號;以電子脈沖或數字化傳播的方式,在全球時空實現同時、同步向各州、各國傳播的效應。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全球化不可能發生在電子和通信技術不發達的古代。
第二:文化全球化的組織維度
文化全球化的現實過程很復雜。文化跨州、跨國界的傳播和交流,不一定就能在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到的州、國家產生積極的響應,有的文化模式產生可持續的變革性的影響,有的文化模式則得不到響應。文化信息、文化模式要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影響,要受該地區、該國家接受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文化基礎設施、文化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換言之,文化的嵌入(embedded)程度,與該地區、該國家的基礎設施、文化制度能接受、容納跨州和國家的文化信息、文化模式密切相關。而這里以文化基礎設施為基礎的文化制度,則是文化全球化的組織維度。 由時空維度和組織維度來觀察文化的全球化,我們可以說,文化全球化的表層是:文化信息、文化價值觀、文化模式跨地區、跨國界、跨州的全球傳播。

③ 地域文化差異與跨國公司組織文化選擇

地域文化差異與跨國公司組織文化選擇

[論文關鍵詞〕地域差異組織文化方式

〔論文摘要〕 成熟的組織文化作為大型的典型標志,在其全球化的過程中,出於自主或者非自主的因素,都會受到東道國的文化影響。而當東道國是各地區存在地域文化差異的中國時,這一問題變得尤為明顯。論文探討組織文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於跨國公司調整其管理方式的啟示。

跨國公司以完善的價值體系和成熟的管理觀念以及模式化的行為制度,在一個又一個的開放體中著其所堅持的商業文化。這種商業文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的規則形成,更影響了新興市場商業理念的標准確立。那麼,商業文明太過強大,會否將東道國的吞噬呢?其實,那些成功的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分支機構的跨國公司,其組織文化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文化的新興市場,是研究地域文化和組織文化相互影響的良好樣本。更重要的是,由於自然以及人文歷史因素等原因,中國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地域文化具有顯著的差異。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作為地域文化的樣本,對同一跨國公司在兩地的分支機構的組織文化體現出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此判定地域文化特徵如何對組織文化產生影響,並就跨國公司的商業行為、管理工作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提出一些建議。

一、文化的度量標准和組織文化的層次

(一)文化的度量標准

文化,指的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而在行為理論裡面,一般公認的觀念是:文化,或說人類體系(human sys-terns),是對於相抵觸的價值觀念的一種權衡系統。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Reed·E·Nelson和Suresh Gopalan在2003年的研究中,通過整理前人的文獻,提出了一個對文化進行測量的系統。為了將地域文化因素和組織文化進行對應分析,他們將文化分為四個大的維度,即工作(Work or Task)、關系(Relations)、控制(Control)以及思維(Thought)。工作(Work or Task)又分成四個子維度:工作的努力程度(Effort)、工作時間(Time)、工作的完成程度(Finish Job)以及工作質量(Quality);關系(Rela-tions)同樣被分為四個子維度:影響(Affect)、移情(Empathy)、社交性(Sociability)以及忠誠度(Loy-alty);控制(Control)分為兩個子維度:權力(Pow-er)和(Politics);思維(Thought)分為四個子維度:抽象思維(Abstract thought)、計劃(Planning)展示程度(Exposition)、靈活性(Flexibility) "

(二)組織文化的層次

在管界,人們對組織文化的定義基本達成了共識:組織文化是由一個特定的組織在從事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體系”理念,是該組織全體成員共同認可與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等意識形態和精神形態的文化理念的集合體。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將組織文化分為了四個層次,即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和層。具體來說,精神層即組織文化的核心層次,包括了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理念體系。而制度層是組織文化的中間層,包括了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員工對制度的認可程度,更詳細來說,包括了一個公司的組織結構、獎懲制度、會議方式(會議頻率、進行方式)以及公司決策方式和溝通方式。第三個層次,即行為層是表象層,包括一個企業的公司外觀,員工行為、典型人物形象和公司內部故事。第四個層次社會層即對外傳播層,反應的是組織和社會的交往情況。

二、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徵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史記》中對中國的地域文化就有一句准確的描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一句古話生動的表現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差異。而論及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復旦大學的葛劍雄教授提出了四個被廣為接受的解釋: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無論是在古代不發達的時代,還是現今交通已經極其方便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都會導致各地區人民物質生活基礎的差別,從而帶來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次了大遷徙,移民對一地文化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論及這一影響,上海是最為鮮明的例子,其在1900前後開 埠 的過程中,受到三股移民力量的影響,第一是蘇州與浙江的移民,他們本身代表了中國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其次是大量的猶太移民,再次就是其他的外籍移民。

政治權力與區劃的影響:在形成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的政權影響了各區域文化的形成,各諸侯國君主的個人意志對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民族分布的影響:各民族在遷移和融合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一地文化的形成。

(二)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徵

北京,作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以及新中國的首都,是中國城市中都城文化的最佳代表。對北京文化特徵研究的文獻,大都把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徵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且長期作為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養成了強烈政治參與意識,不僅如此,北京人也養成了敢說、勇於且樂於批評時政的性格特點。

高素質的市民: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中心,北京雲集了一大批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大量受過良好的人員留在北京工作成為新一代北京市民;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的不斷進行的市民教育,從而提高了整個城市的文化素質。

官派作風:同樣由於長期作為一國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也體現出了明顯的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總體而言,北京的文化具有明顯的農耕文化特徵,居民性格上有閑散庸碌的傾向,帶有一定的封閉文化心態。

(三)上海的地域特徵

上海,作為中國受外來文化影響最深的城市,是中國移民城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上海形成城市僅僅一百餘年,且形成城市的過程中受到租界文化的深刻影響,表現為以下地域文化特徵。

多元性:上海作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具有明顯的文化多元性特徵。這一特點在其和飲食習慣上有著明顯的體現。

包容性:由於上海文化在其城市形成的初期,本身在中華文化中處於主流文化之外的邊緣地帶,從而上海的本土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即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

現代性(殖民性):在世界范圍來看,所有曾經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或者地區,都在和周邊地區的文化比較中,體現出了明顯的現代性,即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市民意識(包括意識和秩序意識)。但同時,由於原有自身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對峙,也使得殖民地的市民在上具有一種遠離的態度,以及在政治觀點上的“主體暖昧”特點。

商業性:所謂商業性,指的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為主流的中,較完善的養成了契約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

(四)地域文化的測量

對北京而言,由於官派作風的影響,北京人相對更閑適,更適應比較官僚化的做事風格,因而在工作(Work or Task)維度中的努力(Effort)和時間(Time)以及工作完成程度(Finish job)較低,而工作質量(Quality)由於較高的市民素質,仍然是得到了保證的。

和上海相比,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使得北京人更為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這使得他們在關系(Re-lations)的各個子維度上,有著更高的水平。而由於長期的政治文化熏陶,北京人也更注重團隊的力量,更重視對領導者的需求以及對權力有著更大服從程度,因而在控制(Control)的各個維度上,也是更高的。

而從思維方式(Thought)上來說,上海人由於受到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並且較早的建立了商業文化,因而在思維方式(Thought)的各個子維度上,特別是抽象思維(Abstract thought)和靈活性(Flexibility)維度上,有著更好的表現(信息詳見表1所示)。

通過對於北京、上海兩地地域文化因素的比較測量,不難看出兩地文化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源自個人的思維方式層面,繼而影響行事風格與溝通方式,最終對的組織文化產生影響。

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 Hall)提出過文化存在語境性(Context ),並劃分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兩種文化具有幾乎完全相反的特徵,高語境文化表現為依賴人們思想預設的程序溝通交流;而低語境文化則強調理性和,推導結論。北京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了高語境文化的特徵,因而在溝通方式上表現得較為隨意或者說具有“人情味”;而上海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了低語境文化特徵,在溝通方式上強調程序化。這些都直接反映到兩地公司機構的組織文化中:即我們直觀所能感受到的對於人和人之間“關系”以及企業規則的不同程度的重視。

三、的組織比較:以埃森哲、普華永道公司為例

(一)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標准化組織文化

跨國公司在母國之外的地域建立分支機構的時候,除了充分尊重東道國的文化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組織文化。通過組織文化的推行,可以盡量在不同地區的分支機構中建立起一種標准化,這種標准化,除了在本質上能建立一種忠誠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得內部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便利。

這種標准化的組織文化,最為明顯的存在於組織文化結構中的精神層和層。作為核心的精神層,代表的是公司的願景和價值理念體系,這是一個公司的精神圖騰,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而作為對外的社會層,就其本質而言,也往往不會發生變化。如果一個公司致力於表現出其對於社會責任感的承擔,那麼無論是在母國或是在東道國,該公司都會積極的表現出社會友好的一面。

筆者對埃森哲、普華永道兩公司進行了調研。埃森哲公司是致力於咨詢、信息技術和外包服務的跨國咨詢公司,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包括有:傳承卓越、最優人才、創造客戶價值、全球化公司、尊重個人以及烙守誠信。同時,強調做一名合格企業公民的埃森哲中國分公司的各個分支機構都積極和當地的慈善機構合作,進行慈善活動。普華永道公司所表現出來的情況也是非常類似的。

(二)跨國公司不同分公司的組織文化特徵

盡管跨國公司極力保證其組織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一致性,但是地域文化對一個公司組織文化的影響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時候,由於不同地區的法規或風俗、宗教等原因,跨國公司必須對其組織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主動調整,以此適應當地的。這種主動的調整不是本文試圖研究的對象,本文更關注的是那些為地域文化所潛移默化而產生改變的因素。

在對埃森哲以及普華永道兩個跨國公司員工的訪談中,可以發現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顯著的存在於制度層和行為層,更具體的說來,受到不同地區文化差別的影響,各個分公司中的溝通方式和員工行為有著明顯的差異。

在這兩個公司內部,普遍認為上海公司的員工有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為專業的商業精神,而相對來說,北京的員工之間有著更為親密的內部關系以及更隨意化的溝通方式。在會議上,上海公司的員工也往往表現出更加積極的參與性,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相反,北京的員工則更多的選擇傾聽。

具體到埃森哲公司而言,其沒有為經理層配備私人,而是在各個分公司建立統一的商務中心,由商務中心在經理有需求時指配秘書(ExecutiveAssistant)為其服務。而年終分公司進行工作評價的方式,是將電腦系統中EA的工作量值(客觀標准)和經理層的問卷結果(主觀標准)相結合。在2010的年會上,通過對上海和北京兩地商務中心的2009年度工作評價的發現,以客觀標准來說,上海商務中心的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況都要優於北京商務中心,而主觀標准中,北京商務中心的評價則明顯要優於上海商務中心。依據其內部分析,這樣的結果就是由於北京商務中心的EA更擅長於和其客戶(經理)建立良好而親密的互動關系。

對於員工活動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兩地機構的差別。北京分公司一般將家庭日(family day)作為傳統項目,而上海分公司則以僅限員工參與的派對作為選擇。

由於兩地公司直接面向的外部客戶有著區別,在對外的交流的方式上,兩地同樣有著差別。北京分公司多以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客戶,因而在開展工作時,更重視人際網路的搭建;而上海分公司面向的客戶則更多的是外資企業或者私有企業,這使得他們的'工作更多的具有程序化的特徵。

普華永道公司每年開展一次針對員工的全球調查(Global people survey),這一調查主要從對公司的滿意程度、員工士氣、凝聚力、員工發展機會(Per-formance of Coaching & Development)等方面展開。在最新一次調查的分地區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地區員工的滿意程度、士氣以及凝聚力方面普遍高於上海地區員工,而對於發展機會的評價則較低。通過對兩地工作方式的觀察,對一結果的解讀是,在同等的薪酬水平下,北京地區員工的工作壓力較小。而壓力較小的源頭被認為是,由於北京地區員工的自我意識更為強烈,普遍傾向拒絕高強度加班工作。這也是對於其“官派”作風的一種良好寫照。

結合之前對北京和上海兩地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認為,跨國公司的組織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影響。

(三)基於不同地域文化差別的公司管理方式調整

跨國公司在中國擴張版圖的同時,也注意到了中國所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差別問題,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所帶來的各個分公司工作效率上的差異,如何取長補短,整體提升中國公司的表現,成為了很多跨國公司思考的問題。

就埃森哲和普華永道而言,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一種解決方案,即超越地域構架,以項目為導向。在同一個項目中,結合不同地區分公司的員工,進行分工和協調,從而完成一個項目。這的確是一種良好的嘗試,雖然目前這種嘗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磨合等。

除了項目化之外,更多跨國公司選擇了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即不再派駐母國工作人員擔任管理職位,更多的啟用東道國國籍的管理人員。相關調查顯示,這些東道國國籍的管理人員一般是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青年管理人,他們被認為更加具有國際化視野,專業化背景,以及更好的能力和海外生活經歷,這些資歷能保證他們更好的和母公司溝通。

但是,這類新興的管理群體同樣遇到了溝通中的障礙。其中一個鮮明的趨勢是:不少青年經理人過於迎合母國的文化溝通方式,而遭到了本國同事的垢病,造成了工作中的矛盾。其實,文化融合講求的是不固執本國文化,不盲從外國文化。誠然,西方國家是現代管思想的發祥地,跨國公司也的確具有更為高效的組織文化和管理方式,然而真正想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更多的研究東道國的地域文化,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去適應潛移默化中的改變是更好的一種選擇。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文化由於其具有的包容性等特點,一般而言,跨國公司的組織文化在上海會比較少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上海員工一般能較為完整的接受跨國公司的原有文化,而與之相反,北京由於文化的相對封閉性,會相對多的對跨國公司的文化進行改造。

文化上的差異帶給組織文化的影響,應當是跨國公司調整他們各地的商業行為時的注意點,唯有積極調整管理戰略,才能適應文化的差異。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

④ 什麼是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地相互交流的人都能清楚對方的文化,能彼此認同和接受,交流無障礙,達到這種程度才能稱得上全球化!(本人的理解,認同的就支持一下,有更高的見解,請指教!Thanks!)
文化全球化還要再過上很久,50年,100年。。。。。
為什麼這樣說呢?
貧窮的地方在這地球上多的是,窮人也有文化,文化會不斷地變化,會出現新的文化,要文化全球化很難完全實現,也許很久以後.......... 會實現。

⑤ 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論文

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全球化一詞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對這一概念需從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義等幾個方面來界定。另外,英語作為應用極為廣泛的語種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其存在狀態與走向也應予以關注。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語

【正文】

一、眾說紛紜「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80 年代在西方報紙上出現的。90年代以後,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全球化」一詞被廣泛地引用到各個領域,與此相關的概念如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等概念也隨之而來。對全球化的理解也是眾說紛紜,一般有以下幾種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經濟一體化,各個國家經濟相互交織,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經濟整體。

第二,全球化不單指經濟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統一的界定。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學家都從各自的領域作出解釋。文化學家多指商業文化、大眾文化以及消費主義佔領文化市場的世界現象。

第四,應當從更深層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種全球范圍的深刻變化,這樣的變化並不是新現象。從西歐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開始,國際分工與世界經濟的形成,各種知識體系的形成,意識形態和宗教的世界范圍的影響,到今天貨物、服務、技術、資本、信息、人員的跨國流動與資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現(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術動態課題組,《世界經濟全球化研究現狀》,載《報刊》,1998年8月22日。)。

不過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這一層面是不夠的。全球化可進一步理解為行為主體的發展並建立起全球網路這樣的過程。

全球化含義的不同,對其理解也就不同了。有人提出:(1 )全球化是帶有全局性、超國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動。(2 )一體化帶有制度趨同的意思,實際上不可能出現一個單質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體化。(3)不加定語的全球化是不準確的, 因為只有經濟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種現實趨勢。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雖有相互影響和吸收,但不可能實現全球化(註:張寶珍《經濟全球化要研究的十大問題》,載《世界經濟》,1998年9期,第25頁。 )。

二、文化全球化的意義

費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紀的局面時說:「20世紀是一個世界性的戰國世紀」,「未來的21世紀將是一個個分裂的文化集團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一個多元一體的國際社會。而我們現在的文化就處在這種形成的過程中」(註: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載《讀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11期,第8頁。)。 這種形成的過程,我就將之定義為「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第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狹隘的民族文化保護主義和殖民主義。

第二,它拓寬了文化分類的范圍。

第三,它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並對我們的建設事業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縮短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這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實現全世界的和平和共同發展的理想是這一過程的理論基礎。

三、對文化全球化的認識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們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第一,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種文化的擴張和壟斷,如人們擔心的「美國化」、「中國化」。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體。

當今世界存在著各種文化群體,他們在世界融合的過程中為了維護各自的特徵、自我肯定和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產生多種多樣的擔憂和抵抗。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是表現為某一兩種文化的對抗,也不只是與主要文化有關。例如,「日本化」對韓國的威脅就要比「美國化」大得多。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蘭卡害怕「印度化」。各種「文化圈」,如「中華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想像性的群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製造了文化間的「壁壘」,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壟斷。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第二,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劃分基礎上的一種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體——人的基礎上的文化。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 )為解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民族的文化就是該民族對其所生成環境所作的挑戰的一種回應(註: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頁。)。也就是說, 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對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重大的作用。人們從地理環境的不同歸納出東西文化的差異。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社會的擴大和日益復雜,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即使同一社會的成員,由於個體的不同也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著同樣的文化觀。

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差異和依存關系,人的神聖性和普遍人性便成為能維持人類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化文化真的會由這些理想而統一或同化,因為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斷處於本土化的進程之中,從而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強調一個極為廣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個地域概念。

第三,全球化文化的表徵是一種動態的流動,而不是靜態的文化形態。它主要表現為世界范圍內各個文化群體間人員、技術、資金、意識形態的相互融通。

這種流動中,人們最注意的是意識形態的滲透。如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種全球化的意識形態的流動不是一個簡單的觀念輸入、輸出的過程,而必須通過「跨文化」的翻譯。這個翻譯過程就是一個「文化消化」的過程。當前,全球化意識形態流動中,主要是「自由」、「民主」、「權利」、「平等」等基本價值觀念的流動。

第四,全球化文化不是否定世界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差別,也不是無視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在文化方面的對立。

文化全球化中弱勢文化並不是處於受損害、遭消解的被動地位。全球化文化不是強勢文化同化弱勢文化的文化。也不是弱勢文化被同化的文化;既不是強勢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也不是以「世界」為處所的一體化文化。全球化文化是多向文化流動而產生的多元、多重組合形式。不同的流動方式就有不同的文化存在場所。因此,在這種意義上說,全球化文化是一種復數的文化。但互不相關、互不流通的各種民族文化即使並存於世,也不能稱其為全球化文化。在這種相互的交流中,各種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應充分發揚所有文化的優點,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局面。

對此點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隨著「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各商業大國的文化隨著本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份額的擴大而影響范圍增大。某些西方國家正是利用這一點來加強本國文化的滲透,從而達到「文化殖民化」的目的。但歷史表明殖民主義不可能解決文化共存的問題。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吸取當地文化的優點,創造和諧的局面是我們文化推廣的目的所在。

四、文化全球化中的英語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它的全部。語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文化的發展可以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同樣,語言的發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前提。

毋須置疑,英語的應用席捲全球,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語」。根據英國文化委員會所做的名為「English 2000」的大型調查數據表明:全球以英語為母語者為3.5億;到2000年, 全世界的英語學習者將超過10億;英語教學工業(the English teaching instry )每年給英國帶去70多億英鎊的有形和無形收入(註:姜亞軍《英語姓什麼》,載《讀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11期,第141頁。)。

英語的不斷國際化必然會產生英語的迅速本土化。「新加坡英語」、「中國英語」、「日本英語」等紛紛出現,「English 」也得到了許多英語研究專家的認同,「英語是所有英語使用者的共同財富」得到人們的共識。但問題在於誰是「標准英語」呢?當Oxford Englishes, King#39;s English變成一種方言,地位與「Chinglish」相當, 英語會不會分裂成互不相通的語言呢?

在獲得每年70億英鎊的同時,英國沒有忘記如何堅守這一肥碩的自然資源,加強了對英語「標准」的控制。但曾在「日不落帝國」日落之時救了英國一命的美國則加緊了對英語的爭奪。它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後盾和現代化的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甚至迫使黛安娜王妃不能講純正的「皇家英語」, 查爾斯王子不得不站出來說:「英國英語比美國英語好。英國人疾呼:英語發生危機了(註:姜亞軍《英語姓什麼》,載《讀書》,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第11期,第141頁。)。

但英語在廣泛推廣的同時也背上了「語言入侵」、「文化侵略」和「精神污染」的罪名,當越來越多的華人對好萊塢、麥當勞、迪斯尼眉飛色舞,而對《紅樓夢》、《三國演義》一無所知之時,有識之士大聲疾呼「還我河山」。

幾十年來一直推廣英語的菲律賓於1993年7月8日推出了一個雙語政策,規定學校使用兩種語言教學。品質教育、社會學、藝術等使用加祿語(Philipino),以弘揚本國文化和表現本土生活方式, 英語則用於自然科學教學和國際交流。(註:姜亞軍《英語姓什麼》,載《讀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11期,第141頁。 )。但這樣一來就真能保住其傳統嗎?

英語又將何處去?

;

⑥ 人類運命共同體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有什麼區別處於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如何愛國

一、人類運命共同體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的區別: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有別於西方對抗性零和博弈慣性思維模式,是為推動和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和促進新型全球化關系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大學生如何愛國:

1、培養和樹立理性愛國主義

2、兼收並蓄,繼承創新,以時代精神豐富愛國主義的內涵。

3、培育開放、自信、包容、進取、責任的大國國民心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4、在法治軌道上合理、合法表達愛國熱情和行動

5、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學習動力和具體行動

⑦ 東方眼中的全球化對比西方眼中的全球化有什麼不同

西方國家,有時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盡相同的含義。
人們常說的東西方國家劃分有四個標准:種族膚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陣營。
若只考慮地理位置,歐洲、美洲等國家處於西半球的國家可稱為西方國家;若從文化背景上講,西方國家多信奉基督教;從政治體制上講,西方國家實行成熟的民主制度。但是受冷戰結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目前對東西方國家劃分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除了傳統的東西方國家劃分以外,俄羅斯和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兩個大國,兩國在國民性上的相似,都有一種游離於西方世界之外的區別感。雖然俄羅斯在文化背景上屬於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和國力等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日本國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強於除美國外的所有西方國家,雖然在陣營上聯合西方集團,捲入東西方這個關系,集團的概念。但地理、文化、種族上屬於東方(東亞),很多時候被全世界,西方人和亞洲人認為是東方國家。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屬於西方國家。
東西方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兩極對峙格局和冷戰,通常把二者的「關系」叫做東西方「關系」。現在,雖然「陣營」已不復存在,但「西方國家」一詞依然沿用。近幾年來,每年舉行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和日本七國首腦經濟會議,經常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說法是就兩極國際關系格局來說。

⑧ 文化全球化

文化的全球化實際上是「文化趨同化趨勢」,或者說是文化的同質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們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對「全球化」概念的泛用;還有觀點認為,「文化全球化」意味著「文化的殖民化」或者「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著「民族文化」。但這都不是主流觀點。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⑨ 文化全球化的定義,作用

文化全球化
隨著全球化一詞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對這一概念需從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結合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綜合分析。另外,英語作為應用極為廣泛的語種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其存在狀態與走向也應予以關注。
【定義】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們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作用】
(1)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同全球化一樣,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又預示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2)文化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它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實踐隨著信息化、網路化的拓展,以跨時空的交往、跨時空的實踐,突破了原有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方式的全球化,但文化全球化的深層價值意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跨國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在文化價值觀、文化模式方面的沖突、磨合與整合,而建構起來的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全球化是在一國或一個地區文化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文化全球化的價值層面分析,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漸融入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並被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從全球文化交流、交往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中,也可以找到當代人類文化所共有的東西,如人類的生態意識與生態文化、人口素質及其文化、人類健康與文化等等。從這些人類共同具有的文化價值觀中可印證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意義。 (3)文化全球化不是單一的狀態,而是一個進程或一組進程。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全球化又類似於一個「結構化」的過程。因為文化全球化不是單個人、單個地區、單個民族、單個國家的行動,而是全球無數個人、無數個單位、無數個民族、無數種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實踐中相互間累積性互動的結果。 文化全球化不會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不可能解決原有文化發展上的不平衡。文化全球化不僅反映可能現有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級模式,而且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沖突和融合模式。這是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結構化而產生的文化的分層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全球文化的結構化和分層化過程。 (4)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種文化的擴張和壟斷,如人們擔心的「美國化」、「中國化」。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體。 比如,在北京、孟買的街邊可以吃到肯德基油炸雞;在拉各斯(奈及利亞首都)或者吉隆坡的某些居民可喝到可口可樂,穿上列維501工裝褲(Levi 501 Jeans)以及聽到《聖母頌》(Madonna)的音樂磁帶。在美國,其文化都是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因素所構成的,因為美國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在紐約,幾乎可以體驗到世界各國的烹飪技術、音樂種類、民族藝術、服飾風格、做生意的手段等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要放棄他們自己的習俗、家庭和宗教方面的義務,或者全部的民族特質。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文化全球化就是美國式的同質化。 當今世界存在著各種文化群體,他們在世界融合的過程中為了維護各自的特徵、自我肯定和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產生多種多樣的擔憂和抵抗。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是表現為某一兩種文化的對抗,也不只是與主要文化有關。例如,「日本化」對韓國的威脅就要比「美國化」大得多。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蘭卡害怕「印度化」。各種「文化圈」,如「中華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想像性的群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製造了文化間的「壁壘」,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壟斷。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5)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劃分基礎上的一種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體——人的基礎上的文化。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 )為解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民族的文化就是該民族對其所生成環境所作的挑戰的一種回應(註: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頁。)。也就是說, 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對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重大的作用。人們從地理環境的不同歸納出東西文化的差異。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社會的擴大和日益復雜,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即使同一社會的成員,由於個體的不同也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著同樣的文化觀。 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差異和依存關系,人的神聖性和普遍人性便成為能維持人類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化文化真的會由這些理想而統一或同化,因為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斷處於本土化的進程之中,從而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強調一個極為廣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個地域概念。 (6)文化全球化的結果,並不必然就是文化的殖民化。只要我們不帶意意識形態的框架去理解和認識,就可以理解:一方面,美國依賴其在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地位的優勢,強行推銷自己的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其滲透力、影響力藉助傳媒和互聯網而日漸增強。對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異質化,不僅抵制和制約著美國文化的殖民化,同時在「全球社會」、「全球場」進行文化關系、文化模式的新的生產、交流和互動。用羅蘭·羅伯森的話說就是,當代文化的生成、發展與演變是在「全球場」中進行的。不同民族、國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場」中展現自己的變化,並與其他文化相遇、相撞、相融合,進而生成新的文化範式、文化關系。因此,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兼具同質化和異質化的過程,是同異質文化在「全球場」中相互交融實現新的文化創造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如何區分不同地區的文化全球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