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明十三陵有什麼文化價值

明十三陵有什麼文化價值

發布時間:2022-09-11 07:39:14

① 明十三陵是幹嘛用的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寢建築群,具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轄區內自然景觀幽美,文物古跡薈萃。

② 明十三陵最深層次的內涵

明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坐落於天壽山麓,地處三面環山的小盆地,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從營建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思陵,其間歷經200多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四季景色宜人。一座座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檐牙高啄,金碧輝煌,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早在1982年,十三陵景區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③ 關於明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13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據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餘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7年 (1409)五月開始的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為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里崇禎皇帝思陵的門外有一座太監陵,埋葬的是崇禎皇帝的秉筆太監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弔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王承恩也弔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清第一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
現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舊比較完好。陵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卻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東,東側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吳下倪欽題行書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稱道之處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動,表現題材為「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神話傳說。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龜趺,碑首有「敕建」字樣,碑文800字,為清順治帝(順治17年)親自撰寫。緊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順治二年營建思陵時,順治帝為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撰寫的。

④ 明十三陵介紹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2015年10月,國家旅遊局暗訪檢查,明十三陵景區的主要存在外圍欺客宰客現象嚴重,無明碼標價;衛生情況差,景區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掃不及時;游覽設施不足,遊客中心功能不全等問題,對景區給予嚴重警告,並公開通報,給予6個月時間整改

⑤ 明十三陵的概況和特點

留給世界的文明: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朝皇帝的視野沒有越過長城,而當他們安葬在京郊天壽山南麓的幾百年後,這些蒙著神秘面紗的皇帝和他們的陵墓卻吸引來全世界的目光。

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4日零點,做出決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

7月2日,參觀者在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觀光游覽。長陵神道南起陵區南面的石牌樓,北至長陵陵門,全程7300米,依次建有石牌樓、三空石橋、大紅門、石像生、龍風門等墓儀建築。其兩側的立麒麟、立像、卧駱駝、將軍等18對石像生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是十三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藝術品。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十三陵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治元年營建思陵,在長達200餘年間依次建有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共葬有十三位皇帝。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葬墓群。其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存,不僅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成果,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立象。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將軍。
明十三陵所以能夠讓世界矚目,因為它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至初年營建思陵,長達200多年間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陵寢建築具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陵內計養有皇帝13人、皇後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

除皇帝陵外,陵寢區域內還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監墓1座,以及行宮、神宮監、祠祭署等若干附屬建築。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還有飲食起居的需求。因此,這十三座皇帝的陵寢建築比擬皇宮,紅牆黃瓦,樓、殿參差,顯示了真龍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臨天下的浩大氣勢。

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明十三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首陵長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國之君崇須皇帝的思陵,經歷了二百餘年的歷史。此後,又歷經清朝和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其歷史遺存,不僅是研究明朝陵寢制度、喪葬典制、祭祀禮儀、職官體制和建築技術、工藝乃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也記錄著清朝和民國年間的滄桑歷史。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制導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後路,不加褒貶,只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系。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築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採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庄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著原有狀況。陵區的水系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 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築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向地宮的金剛牆。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築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築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並將陵寢周圍的電線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08年前,將斥資4億元,完成7座殘破陵寢的修復工作。

明十三陵寶城內地下為安葬墓主的玄宮建築,各陵寶城除思陵系復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較完整。明樓,僅思陵已不存(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昭陵明樓於1986年修繕時,依明朝原制進行了修復。其餘各陵明樓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玄宮內除加護必要的防護網罩,地面鋪設保護性橡膠皮,出土文物入庫妥為保藏外,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持著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各陵寶城之前原制均建有祾恩門、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欞星門、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

現祾恩殿、祾恩門和神帛爐除長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門、祾恩殿系1986年復建外,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著建築基址,至今未再改變。各陵宰牲亭、神廚、神庫,除昭陵於1990年依舊址按原制進行復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遺址狀況。

各陵陵前設有神道,長陵神道設置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主要建築保存較好,其中神功聖德碑亭、大紅門和龍鳳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進行修繕。其餘各陵神道、神功聖德碑亭於清代拆除,現存石碑及部分石橋。明朝時各陵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樹,現陵宮內松柏樹長勢茂盛。神道兩側松柏多於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宮之外,明朝時均設有神宮監、祠祭署、朝房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中,神宮監在清朝時已變成自然村落,但圍牆、門樓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毀於清代,已無遺物保存。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在清末時相繼被墾辟為農田,其建築保存著地下墓室,地上陵寢建築保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行宮、九龍池及各山口牆垣毀於清代,現有部分殘跡保存。

總的來看,明十三陵經歷清朝中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數百年間雖遭受到風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損壞和局部的人為破壞,但各陵的主體建築仍保存較好,陵園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為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它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在法國巴黎召開的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共有32個國家的37處遺產項目申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各類遺產一國一年只能申報一個。中國雲南的"三江並流"景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此次明十三陵作為增補項目不在申報名額限制之列,它和南京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認為,明十三陵能夠入選遺產名錄,是因為它符合入選所必備的諸多標准。

明十三陵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規模宏大、典制完備、選址審慎、設計精到、施工精細、用材考究。其布局經營,在滿足禮制功用的同時,與山川、水流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結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石牌坊、石像生、長陵祾恩門、祾恩殿以及定陵地下宮殿等建築,造型大方,材質精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精美傑作。

明十三陵定陵內宮由前、中、後、左、右五座石結構殿組成,其中地宮後殿面寬30.1米,進深9.1米,頂高9.5米。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陪葬品――金盆等器皿。

正在搶修中的明十三陵慶陵。

明十三陵既沿襲了前朝制度,又有創新,並對清朝陵的陵寢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主陵神道由前而後依序建造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的布局,以及各陵前方後圓的陵宮布局,寶城、明樓、石供案、兩柱牌樓門、三座門、隆恩殿、隆恩門縱向中軸布列的布局方式,均借鑒了明十三陵陵寢制度。清泰陵與明昭陵宰牲亭、神廚、神庫的布局幾乎完全一致。這表明,明十三陵在陵寢制度方面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十三陵記載著明朝的大部分歷史。明十三陵首陵長陵建於公元140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最後建造的思陵距今也有350多年的歷史,它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明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也紀錄了明朝文化、歷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狀況。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還涉及了23位皇後以及殉葬制度有關的皇妃。這13位皇帝中,長陵墓主明成祖朱棣御極期間在朝政上頗多建樹,如遷都北京、編《永樂大典》、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獻、景二陵墓主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戢兵養民,勤於政務,注重農桑,使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史稱"仁宣致治"。永陵墓主世宗朱厚熜在位時間長達45年,出現過戚繼光抗倭和海瑞罷官等人所熟知的史事。定陵墓主神宗朱 鈞在位早期出現過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推行改革的重大史事。思陵墓主思宗朱由檢是明朝的亡國之君,江河日下的明王朝到他即位時已回天乏術,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此外,在明十三陵營建中,還有明朝著名的工程技術人員蒯祥、陸祥等參與,明長陵的神功聖德碑上刻有著名書法家南雲書丹,明仁宗朱高熾御制文《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及清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的御制詩文。
專家評說十三陵

2002年8月,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考察評估。他認為:十三陵是中國皇家陵寢的典範,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龐大體系完備,整體系建築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格,各陵總和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突破了唐、宋時期陵寢建築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的格局,發展為一個嶄新的陵寢建築形制,是中國明朝200多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是陵寢規劃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築風格和形制影響了以後幾百年,並對之後的清帝陵產生巨大影響。清東陵、清西陵的陵宮布局與陵寢方式,均是借鑒明十三陵陵寢建築形制。

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領域內對建築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並能為一處現存的或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作為一種類型的建築群,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中國明十三陵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諸項標准。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認為:明十三陵集中埋葬了明代主要帝王,陵寢據地形布置,整個陵區有中心,結合山陵平原,依山就勢,整體是經過非常周到的考慮的。

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精湛。因為明成祖以降,除景泰帝外,都葬在這里,展示了各個朝代建築的演變全過程,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歷史。

明十三陵還有特殊地方,如無字碑等。這些有趣的事情,包括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明十三陵古建公司的工匠在慶陵修繕明樓屋頂。

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認為:明永樂皇帝在南京即位後,決定"天子戍邊",將首都遷至長城腳下的北京,因此,遷都與建陵是分不開的。

明十三陵背倚天壽山,前面地勢開闊,溫榆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明十三陵之祖陵長陵正對著主峰,其它各陵也各對應山峰。從風水角度看,這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長陵中軸線也是十三陵的中軸線,各陵的中軸線相對來說是陪襯長陵的。長陵中軸線上布置了一系列建築,體現了"扶陰抱陽,一脈相承"。與河南宋帝陵每陵都 有石像生不同,十三僅長陵有石像生。

明十三陵各陵朝向並非都對著子午線,規模大小亦不完全不樣。明帝陵比宋帝陵氣勢大,用磚砌就寶城,寶城一般為圓形。地面建築完備,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各陵有太監防守,陵區周圍山口都有軍隊防衛。

明十三陵在中國建築史上是重要類形——當然,這套陵寢制度是在嘉靖時期形成的。明代宮殿建築、寺屆建築等比以往更為成熟了。

⑥ 為什麼明十三陵能算得上是遺產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 游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⑦ 明十三陵是什麼東西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行,驅車約需四十分鍾。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贊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庄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 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⑧ 明十三陵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那明十三陵到底是哪十三個陵呢

明長陵、 明定陵、 明昭陵、 明永陵、明獻陵、 明慶陵、 明茂陵、明康陵、 明景陵、 明泰陵、 明德陵、 明裕陵、 明思陵。十三陵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以及他們身邊的重要妃嬪。

閱讀全文

與明十三陵有什麼文化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