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以知識為主導的,以信息服務業為主體的知識經濟將替代傳統製造業經濟。
2、勞動力的主體將不再是工作在裝配線上的工人,而成為信息工作者。
3、經濟活動不再以現金交易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動,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4、經濟活動不局限於一國之內,基本上是跨國經濟或全球經濟。
5、經濟組織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制度經濟,跨國公司,政府和工會是經濟舞台的共同統治者。
6、由於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技術擴散的高效性,信息社會中,無論個人或公共部門都將變得空前富裕,且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和空間組織形態也會發生空前快速的變化。
信息社會發展趨勢
1、新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2、新的社會組織管理結構
3、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
4、新興產業的興起與產業結構演進
5、數字化的生產工具普及和應用
6、新型就業形態與就業結構的出現
㈡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具體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
信息社會八個要點
1、經濟增長方式的高度集約化;
2、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企業組織和管理體制的靈活化;
4、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個人自主化;
5、信息化經濟導致經濟的全球化;
6、信息經濟可能成為環保經濟;
7、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加強和公開化;
8、軍事技術和未來戰爭的信息化。
㈢ 信息文化
近年來,互聯網正以開放、共享、交互為特點,向全世界擴張,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重塑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軍事形態。互聯網作為開放的全球文化共享和輿論傳播平台,打破了傳統的文化模式,正在形成全新、獨特的文化——信息文化。
9.1.1信息文化的概念與構成
「文化」一詞來源於《周易》中「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教化」、「文治武功」之意。文化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精神的體現。英國人類學家 E.B.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學習到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政策墨西哥城會議上定義了「文化」,認為文化可以看做是有一個社會或社會集團的精神、物質、理智和感情等方面顯著特點所構成的綜合整體,它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也包括生活方式、人類的基本權利、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
綜合各方面的觀點,從廣義角度來看,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物質生產生活及產品的總和,是構成整個文化創造的基礎;制度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締結的社會關系以及用於調控這些關系的規范體系;行為文化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具有鮮明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行為模式;精神文化是人們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
信息文化是文化在信息社會中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於以信息資源、信息平台、信息經濟和信息整個生命周期為支點的信息活動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按照文化的四個層次觀點,信息文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圖9.1):
(1)物質形態的信息文化,是信息文化的基礎,具體內容包括信息資源系統和信息技術體系。
(2)社會規范的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中人類信息活動的道德准則和法理制度,是社會信息活動的基本依據和總體要求。具體內容包括信息倫理和信息法規。
(3)行為方式的信息文化,是信息社會中人類信息交流和管理約定俗稱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的規律性展現,是在信息生命周期全過程中,個人的、民族的、地域的特色與普遍規律的結合,形成了具有人性魅力和影響的信息行為方式。
圖9.1 信息文化的構成
(4)精神觀念的信息文化,是信息文化的核心,是人類個人和群體精神的、內化信息意識和素養的集中體現。
這四種形態的信息文化具有明顯的層級性,物質形態和社會規范的信息文化是廣義信息文化的物化基礎;行為方式和精神觀念的信息文化是信息文化的理性分析。
9.1.2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徵
信息文化的特徵包括兩個方面:一般特徵和時代特徵。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徵是指作為行為方式和精神觀念的最為本質和基礎的特徵,具有歷史時期信息文化所具有的穩定性;信息文化的時代特徵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信息文化的現實性、具體特徵,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信息文化所具有的時代特徵。
從信息文化的發展來看,信息文化大致經歷了口頭文化、書寫文化、印刷文化、電子文化和網路文化五個階段。信息文化除了具有其他所有文化的共有特徵之外,它還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動態開放性。信息共享是信息文化的最大特色,信息權利是信息活動的根本保證,信息交流是信息延續的物質基礎。信息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使不同的思想、觀念、知識和技術得以並存和繼續發展。
(2)即時發展性。信息文化是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文化,與時俱進是信息文化的生命所在和穿透力的體現。
(3)技術推動性。信息文化是高度技術化的社會文化形態,信息技術成為信息資源對社會作用的主要工具和重要途徑。
9.1.3信息文化的時代特徵
當代信息文化是口頭文化、書寫文化、印刷文化、電子文化和網路文化的集合體,具有混合文化的特徵。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具有信息時代特徵的數字地球、虛擬社會,並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1)交往便捷化。藉助於信息平台,人類在信息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際交往的速度加快、效果加強、聯系緊密和成本降低。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一種信息平台,使得信息交往便捷化。
(2)道德多元化。在信息社會中,社會道德呈現出從依賴性道德到自主性道德、從封閉性道德到開放性道德、從一元道德到多元道德、人和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特徵。
(3)組織分散化。信息文化帶來了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管理革命。在信息社會中,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出現了虛擬組織形態。組織形態虛擬化必然導致組織「實體」的分散化,由此引發管理人員新的工作觀念、新的工作形式、新的合作關系,並從心理層面影響人的行為。
(4)生活個性化。在信息社會中,道德的拉動和技術的支持促使生活向個性化發展。由此出現了需求個性化、產品定製化、管理自治性、交往私密性等個性化特徵,使得個人的各種願望得到更多的滿足,個人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多的尊重,個人的精神情感得到更多的宣洩。
(5)結構復雜化。在信息社會中,技術開放、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交叉性等因素促使社會結構向復雜化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技術含義標準的社會層級化趨向。
㈣ 信息社會的概念是什麼,有何特徵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信息技術在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企業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應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自1964年日本的梅棹忠夫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會」後,這一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信息社會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各方面發展並沒有完全成熟,人們對於信息社會的本質特徵,如信息社會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本質區別是什麼,還沒有清楚的認識。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來看,腦力勞動者、智能工具和數字化信息是信息社會區別於其它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徵。由於構成信息社會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內容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社會形態演進中的最根本的因素,生產力性質的改變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使信息社會呈現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新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形態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可以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若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則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這兩種不同社會形態劃分標准之間有著內在聯系。農業社會基本上是與封建社會相對應的;工業社會基本上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對應的,只是到了20世紀才出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已基本完成,馬克思設想在工業社會的基礎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已難以實現。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未來的信息社會相對應的是什麼社會?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仍將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信息社會階段的資本主義將是在新的生產力條件下不斷調整其生產關系的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產力條件下進一步釋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潛能,延長了資本主義的壽命;而信息社會的到來也使得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社會的社會主義將是生產力更加發達的社會主義。 (二)新的社會組織管理結構。在不同的社會形態條件下,不同的生產力基礎上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管理結構。農業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是以有血緣關系的家庭為基本的生產單元,金字塔型的集權式的權力結構是社會宏觀管理的基本特徵;工業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是以企業為單元的社會化大生產,形成了以政黨及代議制民主為特徵的社會宏觀管理體制;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知識、信息的傳播,為人們充分表達意願提供了技術條件,促進了民眾的民主意識、民主觀念、民主要求。同時,傳統的管理層壟斷信息的局面被打破,喪失了從壟斷信息到壟斷決策管理權力的優勢,傳統的科層制所固有的或衍生的理性化、部門分割的管理體制將受到沖擊,工業社會所形成的代議式民主正在受到挑戰。在信息社會,社會組織管理中的代議式民主、間接民主開始向參與民主、直接民主演變,由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管理結構向網路型的組織管理結構轉變。 (三)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的技術工藝性質的重大變化總會導致人們的生產活動方式的變化。正如機器的普遍採用將手工工場的生產方式改造成為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一樣,信息社會也形成了新的生產方式。它表現在:一是傳統的機械化的生產方式被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二是剛性生產方式正在變化為柔性生產方式,它使得企業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而及時的在一個製造系統上生產各種產品;三是大規模集中性的生產方式正在轉變為規模適度的分散型生產方式;四是信息和知識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方式。 (四)新興產業的興起與產業結構演進。信息社會將會形成一批新興產業,並促進新的產業結構的形成。一是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信息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信息部門產值在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並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二是傳統產業普遍實行技術改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而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能量轉換工具的改造,使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三是在信息社會智能工具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物質生產部門效率的提高進一步加快了整個產業結構向服務業的轉型,信息社會將是一個服務型經濟的社會。 (五)數字化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和服務領域廣泛普及和應用。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各種生產設備將會被信息技術所改造,成為一種智能化的設備,信息社會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將建立在基於信息技術的智能化設備的基礎之上。同樣,信息社會的私人服務和公眾服務將或多或少建立在智能化設備之上,電信、銀行、物流、電視、醫療、商業、保險等服務將依賴於信息設備。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化設備的廣泛普及,政府、企業組織結構進行了重組,行為模式發生新的變化。 (六)新型就業形態與就業結構的出現。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變,當人類邁向信息社會時,新的就業方式開始形成,就業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從波拉特統計體系來看,社會經濟活動可以劃分為四大產業部門,即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演進,勞動力人口依次從農業部門流動到工業部門,在工業化後期,農業人口和工業人口又流向服務業部門,在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方式,勞動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門集中。傳統僱傭方式受到挑戰,全日制工作方式朝著彈性工作方式轉變。信息勞動者的增長是社會形態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重要特徵。 (七)產生了新的交易方式。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工擴大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分工就會有交易,信息社會中信息技術的擴散使得交易方式出現新的變化。一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市場交換客體的擴大,知識、信息、技術、人才市場迅速發展起來;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現代化運輸工具和信息通訊工具使人們沖破了地域上的障礙,使得世界市場開始真正形成;三是信息技術提供給人們新的交易手段,電子商務成為實現交易的基本形態,這也擴展了市場交易的空間。 (八)城市化呈現新特點。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城市成為人類居住主要聚集地,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城市化率都已達到80%以上。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演進,人類以大城市聚集為主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城市人口在經歷了幾百年的聚集之後開始出現擴散化的趨勢,中心城市發展速度減緩,並出現郊區化現象。大城市人口的外溢使城市從傳統的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若干中心城市通過增長軸緊密聯系,整個區域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地區。不同規模和等級的城市之間通過發達的交通網路和通信網路,形成功能上相互補充、地域上相互滲透的城市群(都市連綿區),城市群(都市連綿區)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影響及支配著世界經濟的發展。 (九)數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如同19世紀的工業化進程瓦解了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工業社會的生活形態一樣,信息社會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會,智能化的綜合網路將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固定電話、行動電話、電視、計算機等各種信息化的終端設備將無處不在。「無論何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人們都可以獲得文字、聲音、圖像信息。信息社會的數字化家庭中,易用、價廉、隨身的消費類數字產品及各種基於網路的3C家電將廣泛應用,人們將生活在一個被各種信息終端所包圍的社會中。 (十)產生了新戰爭形態。在信息社會,隨著傳統的工業社會時代的武器被智能化的系統所控制,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武器時代。在信息社會的戰爭形態主要體現在信息戰上,它是對壘的軍事(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社會一切領域)集團搶占信息空間和爭奪信息資源的戰爭。在信息社會戰爭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在信息社會,戰爭將最終表現為對信息的採集、傳輸、控制和使用上,獲得信息優勢是參戰各方的主要目標;二是武器裝備呈現出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的趨勢,打擊精度空前提高、殺傷威力大大增強;三是戰爭形態、作戰方式也隨之出現一些新的特徵,戰場空間正發展為陸、海、空、天、電五維一體,全縱深作戰、非線式作戰正成為高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基本交戰方式;四是為適應戰爭形態的變化,作戰部隊高度合成,趨於小型化、輕型化和多樣化,指揮體制縱向層次減少,更加靈便、高效。 可以看出,信息社會不是工業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而是一個與工業社會有著本質區別的新的社會形態。對信息社會及其規律問題的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中國的信息化和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並從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角度分析及描述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合適的路徑選擇及戰略舉措。
㈤ 信息社會的文化體現出什麼化什麼性包容性的特點
數字化,開放包容性。
經濟領域的特點: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點: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㈥ 什麼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強,並發揮主導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它以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程度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主要標志。特徵:
1、在信息社會中,信息、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和物質、能量一起構成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
2、信息社會的經濟是以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它有別於農業社會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導,工業社會是以工業經濟為主導。
3、在信息社會,勞動者的知識成為基本要求。
4、科技與人文在信息、知識的作用下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
5、人類生活不斷趨向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
㈦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具體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2)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
(7)信息社會的文化體現出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信息社會問題:
1、信息污染
主要表現為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擾、信息無序、信息缺損、信息過時、信息冗餘、信息誤導、信息泛濫、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像環境污染一樣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信息犯罪
主要表現為黑客攻擊、網上「黃賭毒」、網上詐騙、竊取信息等。
3、信息侵權
主要是指知識產權侵權,還包括侵犯個人隱私權。
4、計算機病毒
它是具有破壞性的程序,通過拷貝、網路傳輸潛伏於計算機的存儲器中,時機成熟時發作。發作時,輕者消耗計算機資源,使效率降低;重者破壞數據、軟體系統,有的甚至破壞計算機硬體或使網路癱瘓。
5、信息侵略
信息強勢國家通過信息壟斷和大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響其他國家。
㈧ 么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有哪些主要特徵
一、信息社會的含義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所謂信息社會,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信息資源為基本發展資源,以信息服務性產業為基本社會產業,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基本社會交往方式的新型社會。
二、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
信息社會的現狀及問題:
信息爆炸時代,限於時空的局限,人們沒有精力、時間和條件獲取每天產生的全部信息。只有符合受眾需求,容易被受眾接收的信息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信息過濾應運而生,它通過運用一定的演算法,藉助相應的載體,從信息流中將受眾需要的信息過濾出來,篩選掉受眾不需要的信息。
口頭傳播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本就是信息過濾的過程,人們只關心自身所聽、所看、所感受到的信息,並針對不同對象傳遞特定的信息。
在互聯網誕生前的傳統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是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它們通過發揮議程設置功能,將信息進行篩選,向受眾傳遞部分信息。而在網路傳播大行其道的當下,在線時代的信息呈現出復雜性、多樣化、病毒式傳播、數量龐大、易接收等特點,相應地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一、信息過濾失敗
各類APP無休止的即時推送,瀏覽網頁時突如其來的小彈窗,在馬路上或地鐵里隨處可見的移動屏幕,觀看網播劇前的長廣告……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太多信息。某種程度上,人們從信息的發布者、主動獲取者逐漸變成信息的被動接受者,龐大的信息量時常讓受眾找不到重點。
當前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本質沒有改變,通過新聞價值標准篩選掉一些信息,呈現部分信息眾。然而,互聯網的介入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信息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傳播渠道,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承擔著大部分信息的傳播。
二、信息過濾過度
信息過濾過度實為信息過濾失敗的一種特殊情況,它容易導致私人定製下的「信息干擾」和「信息繭房」現象。
網易新聞客戶端通過技術手段,能夠監測到用戶在網易新聞客戶端搜索或瀏覽的內容,並默認這些內容即為用戶所需內容,隨後便多次推送相關信息。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信息過濾的特徵:新聞客戶端將自身認為受眾需要的信息過濾出來並推送給受眾。
但並非所有受眾都願意為此買賬,甚至還可能認為這是「自以為是」的私人定製。受眾可能出於臨時需要對某則信息進行了搜索,此時接連不斷的推送行為則成了變相的「信息干擾」。
㈨ 簡述信息社會的特點
在80年代,關於「信息社會」的較為流行的說法是「3C」社會(通訊化、計算機化和自動控制化),「3A」社會(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和「4A」社會(「3A」加農業自動化)。到了90年代,關於信息社會的說法又加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網路的普遍採用等條件。 具體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2)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3)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