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汀客家文化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5
Ⅱ 客家的文化
主詞條:客家文化
參見:台灣客家文化、贛南客家文化、梅州客家文化 主詞條:客家文學
「客家文學」是隨著客家研究浮出水面並成為顯學而提出的概念。但作為學術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內涵與外延,始終未達成共識。20世紀90年代末,有論者認為其內涵應包括如下幾方面: 所有以客家語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如客家歌謠、客家民間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劇(文本)、採茶戲(文本),文人創作中的方言小說、方言詩等; 客家籍作家不論採用何種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繪了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會生活,表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屬客家文學; 非客家籍作家若能深入客家地區,創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學作品,也可歸入「客家文學」。 代表作家有: 中國大陸的黃遵憲、李金發、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 等。 台灣的丘逢甲(台灣近代客家文學之祖)、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吳濁流(日據時期的「鐵血詩人」)、龍瑛宗(寶島夜空中的孤獨彗星)、呂赫若(現當代之交的「台灣第一才子」)、鍾理和、林海音(台灣女性文學的開拓者)、鍾肇政、杜潘芳格、李喬、鍾鐵民、謝霜天(鄉土女作家)、尹玲、小野(從實驗室走出的暢銷書作家)、吳德亮(寶島上的「千手繆斯」)、藍博洲、羅任玲; 港澳的黃谷柳(香港社會寫實文學的奠基者)、侶倫(貫穿香港現代和當代文學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藍海文(開啟新古典主義詩風)、陶然、林燕妮、鍾曉陽、李鵬翥(澳門當代文學的開掘和見證); 海外的黃孟文、潘雨桐、吳繼岳(泰華文壇老將)、李少儒(泰華文壇「怪傑」) 、饒公橋、胡惠南、阿五、嚴唯真(印尼華文文壇的「常青樹」)、黃裕榮(海外華文作家中的保爾·柯察金)、立鋒、明芳、袁霓、廖蘊山、雲幻、劉放、張奧列等。
客家人作為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其服飾與中原服飾從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差異。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服飾上圖案朴實精美而又寓意深刻,這也是南遷客家人與原住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果。
在客家飾物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客家涼帽,在客家地區客家女孩(客家婦女)都戴著一種獨特而又別致的涼帽,它是用薄薄的蔑片和麥稈編成的。 而客家藍衫則有別於客家女服飾,為男士服飾。
客家菜以東江菜為代表。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於該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其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豬肚雞。 客家娘酒、客家擂茶、客家擂茶文化、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黃酒、客家盆菜、客家湯圓等均是客家飲食的表現。 主要有閩西漢劇、閩西山歌戲、廣東漢劇、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花朝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此外,還有客家山歌劇、提線木偶戲、手摯木偶戲等。
戲劇劇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民間音樂 客家諺語,是客家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生產諺語、社會諺語、生活諺語三類。廣義上,還包括客家歇後語、客家童謠。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與客家民謠(客家民歌)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民間音樂有興國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廣東漢樂(如客家箏)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竹板歌、粵西客家情歌等。 流行音樂 客家流行音樂 傳統手工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制畫工藝:制畫工藝在客家民間流傳甚廣,名家輩出。如長汀上官周,寧化黃慎,上杭華岩,武平李燦均馳譽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頗有影響。制畫主要有版畫,壁畫,字畫,蛋畫,鐵畫,畫像等。 代表有:英德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
剪紙工藝:汀州剪紙工藝源於清代帝後生日擺萬壽,民間張貼紅簽(剪紙圖案)以表慶賀。後來逢春節或新婚喜慶,多巾紅紙剪成的各種藝術圖案或文字,寓慶賀祝福之意。傳統圖案有「鸞鳳和鳴」、「松鶴延年」、「梅蘭菊竹」、「壽星」等,文字有「福,祿,壽,喜」等,多出自巧婦之手。民間剪紙不限於婦女,有專門剪紙刻紙的藝人。各種圖案應手而成,巧奪天工。
手扎工藝:客家手扎工藝品種繁多,依物施藝,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燈扎,紙扎和花扎四種。 代表有:連平忠信花燈、客家龍燈。
雕刻工藝:五華石雕。
客家民居分為贛南客家民居、閩西客家民居、粵東客家民居、粵北客家民居等幾大流派。
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客家圍屋大致可分為:閩西的方形、圓形土樓,贛南的口字、國字型土圍子,粵北的四角樓、碉樓(如翁源的湖心壩高圍牆)、粵北大圍樓(以始興隘子鎮的滿堂客家大圍樓和翁源江尾鎮思茅嶺的張姓八卦圍最具代表性),粵東梅州的圍龍屋(如棣華居、仁厚溫公祠、榮祿第、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等)、帶有碉樓的圍龍屋(如興寧躲世圍)、圓圍、半月樓(新月樓)、八角樓(如大埔道韻樓)、多角圍屋和方、圓土樓(如大埔花萼樓),粵中惠陽、深圳的城堡式圍樓(如鶴湖新居、龍田世居)和圍村,香港圍村(如新界曾氏大屋)等10餘種類型。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仍存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走進圍屋就走進古老的城堡。這里有規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後人尋根祭祖的聖地;還有那塵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鷺村。
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永定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0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親臨閩西考察時囑托我們「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留下來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Ⅲ 客家文化具體有哪些
客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
Ⅳ 誰知道詳細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中文名稱: 客家
外文名稱: Hakka (or: Hakka People)
別名: 客家人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嶺東地區
下轄地區: 梅州、河源、惠州、贛南、閩西等
政府駐地: 嶺東地區
地理位置: 嶺東地區(汀虔梅循)
面積: 13萬平方公里以上
人口: 7000萬(2010年)
方言: 客家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雁南飛,雁鳴湖,土樓,鳳崗碉樓,萬綠湖,丹霞山等
機場: 惠州機場,梅縣機場等
火車站: 惠州火車站,梅州火車站等
代表族群: 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涯人
代表人物: 洪秀全、廖仲愷、葉劍英、葉挺
當今台灣省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代閩南方言文化(Banlamese),因為閩南語在民間被稱為 Holo或Hoklao,這個詞來源於客家人對閩南語的指稱。最初客家人將閩南語稱為 Hoklao,其本字是「學老」,意指閩南方言難學,要學到老才能懂。後由廣州順德等地的學者將Hoklao這個音引申為「福佬」。而實質上廣州附近的居民則既不把這個音書寫為「學老」,亦不寫為「福佬」,民間的寫法是多是「鶴佬」。在台灣省 Hoklao這個詞最初的寫法也多為「鶴佬」,後來台灣學術界普遍將此詞書寫為「河洛」,這是因為台灣的閩南語弱化了入聲,所以「鶴佬」的實質發音已經轉變為 Holo,而不是原來有入聲的 Hoklao。因此現在台灣學術界常用「河洛」二字指稱閩南方言文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粵東文化)在台灣是兩種主流的漢族文化。「河洛」和「客家」兩個詞分別指兩種不同的方言文化。
「河洛郞」這個詞同樣不是指客家人。「河洛郎」這個詞實際是用台灣的閩南語的發音譯為用普通話發音的字。它的發音接近於 hó lò láng,其中「hó lò」就是「鶴佬」,「láng」是「人」的發音。所以hó lò láng就是「鶴佬人」,不是指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具有中原血統,但並不等於客家人是純中原血統[1]。有時人們常用河洛一詞代替中原一詞,而這也並不能說明河洛可以完全等同於中原。客家人不僅並不是純中原血統,而且更不一定來自洛陽地區。比如說蔡姓以山東為郡望、李姓以甘肅為郡望、楊姓以山西為郡望、劉姓以江蘇為郡望,等等,可見客家人的中原血統是泛指黃淮流域,不是特指洛陽地區。
客家城市
當今中國大陸地區的主要客家城市是指廣東梅州、廣東惠州、廣東河源、廣東韶關、廣東深圳、廣東清遠(英德)、福建閩西、江西贛州等八個城市。以上八個地區被認為是客家原鄉、客家大本營、客家文化保留區。此外,福建三明(寧化)、廣東汕尾(陸河)、廣東東莞、廣西賀州、廣西防城港、海南儋州等城市,是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的地級市。客家人還分布在浙江麗水(雲和)、浙江麗水(遂昌)、浙江麗水(龍泉)、廣東揭陽(普寧)、廣東茂名、廣東中山、廣東江門(赤溪)、廣東廣州(增城)、福建漳州(詔安)、江西吉安(遂川)、江西宜春(銅鼓)四川成都、重慶榮昌、廣西玉林(博白)、廣西貴港等地。
名稱來源
客家圍屋「客家」之稱源於清代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江門地區(時稱四邑)相對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廣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械鬥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隨著械鬥的發展,又出現了犵獠等名詞,最終出現了客家一詞。「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部分人還並沒有接受這個名詞,如在贛州一些縣、桂東南和粵西等操相同語言的人自稱「涯人」。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據時期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被列入閩籍,而登記為閩籍的汀州府、漳州府客家因為語言親近關系,也加入粵黨。但現在台灣客家都已經接受「客家」稱呼,籍貫閩粵兩省的客家人一起團結奮斗,已經不分你我。
另外有一種看法如下:客家人稱自己為「客家」,是對對方的尊敬,對自己的一種鄙稱,顯示了客家人好客的傳統。
編輯本段
客家文化
綜述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點是耕讀傳家,保留古代漢民族的特點,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綜述
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
梅州
梅州原名梅州,後改嘉應,義安,1988年再次更改為梅州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世界客都」的之稱,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因其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
惠州
惠州府是亦屬客家第二僑鄉,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中知名度猶勝於梅州,然就其經濟發展而言,乃居客家四州之首。此外原惠州府城卻存在著另外一種目前仍屬於爭議之中的特有方言(滸城話/老惠城話)。
惠州府作為客家四州之一,惠州府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惠州雖不是純客家地區,但客家一詞被用以指稱粵東山地居民,是從惠州開始的,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客家人的擴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為是客家文化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育機制的意義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表演場之一;也是客家人可以衣錦榮歸的故里和舔養傷口的避難所。許多客家人從這里走向世界,浩浩盪盪地行進,真正開始舉起客家的旗號。
贛州
原名虔州。贛州是客家的搖籃,是歷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麗江城、紅色故都。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純客屬縣多,但是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贛州府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語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話寧龍片)、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雖然贛州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因其旅外華僑較少,所以其地位只能排為客家四州之中第三位。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現在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雖然古汀州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然而在當代來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梅州、惠州之下。
編輯本段
客家源流
綜述
客家城市——河源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根在九州
客家人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唐朝後期的官話(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必須說明一點,當代被稱為河洛民系者,不是指客家人,而是指閩南人,亦稱閩南民系;「河洛郞」是閩南語 Hǒk lò láng的譯音,本義為福佬人;河洛郞一詞不是指客家人。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
客家宣傳大使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的石城;汀州的寧化縣石壁村;梅州。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僑城:惠州;
(8)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台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1000餘萬。[3]合計起來總人口在7000萬以上。
編輯本段
客家方言
綜述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粵東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為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才稱土廣東話);四川叫土廣東話,卻鮮見『土廣東人』的說法,客家人直接被叫做『廣東人』。閩、贛遷川的,同樣以『廣東人』自稱。在粵桂交區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虔虞支系(清寧話、老客話)。以贛州為中心,包括汀州府寧化、清流、歸化。虔為贛南舊名,虞為呼應嶺南循文化。過去劃作五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分為客籍、本地、寧石等三種代表聲腔。閩客實際應分汀南片和汀北片。長連寧清明等五縣稱汀北片,歸入嶺北類。杭永武等三縣屬汀南片,口音基本近粵台片,歸入嶺南類。漢清系分清寧話、寧石話、老客話等,各語音間差異較大,但相對於語音較為統一的嶺南類,而概稱為嶺北類(可泛稱虔語)。
嶺南類
循衍支系(循衡民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內部比較統一。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同屬嶺南類的涯話小片(合浦郡)、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興寧小片,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上杭永定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屬嶺南類,舊時汀州北片(長汀連城)稱汀南三縣為粵東語(可泛稱循語)。客家民系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大民系是指廣信民系(粵白)、鶴佬民系(潮雷)。廣信(粵白、廣南)民系,在廣東以廣府民系為主,在廣西以桂梧民系為主。
槎語類
指客家水源音,分布在河源(地級)、新豐、增城、博羅、惠城(惠州)等縣市區。清代教育家吳汝倫曰: 客家風情「槎,土著之稱」,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宋元間吳子正曰:「槎,或蠻稱民之辭」。又稱『水源客』,因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東江上游水源地遷來,而得名。『槎』字與『蛇』諧音,又稱蛇羅話。東江古名槎溪;河源縣古稱槎城。
槎語可以分為惠城和河源兩支,在詞彙、認同感等方面都有不同。惠城人認為惠城話可以歸入粵語系;而同時河源地區的水源客,認為槎語不僅屬客家話,而且更是中原南遷移民(客家)的正音。在基礎用語上,兩支也有明顯不同:惠城話的人稱代詞復數,採用了單音節表達;而河源地區採用雙音節表達。這種區別,在粵台片(比如梅州)人看來,河源槎語比惠城話更類似於廣州話。出人意料的恰恰是,河源人卻比惠城人更認同客家,對『粵語』特別不認同。
各地有稱
江西省贛州市位於贛南地區,故當地客家話又統稱為贛南話,而贛南話實際上分為老客、廣佬、寧石等三種口音。廣東客家地區以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等地為主體,統稱粵東語(廣東話),而粵東語實際上分為程鄉(軟聲)、興寧、長樂(硬聲)、新惠(深圳)、粵北(翁源)、韶南(英德)、水源(河源)、海陸、半山(揭嶺)、饒詔(饒平)等九種口音。福建客家地區以龍岩市為主體,又包括其周邊的三明、漳州等地,統稱汀州話,而汀州話實際上分為清寧、長汀、連城、粵東(永定)、饒詔(詔安)等五種口音。以上屬於客家大本營,在客家大本營之外,則還有江西銅鼓、四川洛帶、海南儋州、廣西賀州等著名的客家地區。在銅鼓稱客家話為懷遠聲,在四川稱客家話為廣東話,在賀州有長樂聲之稱。各地客家話還被統稱為嶺東話、秦語。
編輯本段
客家姓氏
綜述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淵源類別
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周、魏、趙、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十、以謚號為姓。
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4]
編輯本段
客家人口
綜述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一般認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話),只會講客家話的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數89%,且該縣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響,仍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為純客家縣。也有認為需達到94%以上。總之,純客家縣的相對數量較少。
分布情況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詔安等10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
梅州的梅縣、梅江區、梅州、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
河源全境(源城區、東源、龍川、連平、和平、紫金);
惠州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
汕尾的陸河;
揭陽市揭西縣坪上鎮、上沙鎮、龍潭鎮、南山鎮、五雲鎮、河婆鎮、五經富鎮,京溪園,灰寨,
韶關的 新豐、翁源、仁化、始興。
深圳的 龍崗區 鹽田區
非純客家縣市有:
深圳、東莞、樂昌、南雄、豐順、連南、揭西、普寧、陸豐、海豐、連山、陽山、連州、佛岡、乳源、曲江區、龍門、增城、饒平、英德、中山、台山、鶴山等,還有廣東西部茂名的電白、化州、高州、信宜,陽江的陽西、陽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縣區。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等17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信豐、贛州章貢區、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19個。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賀州、鍾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縣市。
重慶市
巴縣、涪陵、重慶、合江、合川
四川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耒陽、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州、宜章等17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陝西
陝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信陽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哪些是非純客家縣。 該地區方言已非客家話,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話詞彙。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
江蘇南:客家人約2萬人。
安徽省:客家人約2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客家人約0.5萬人。
台灣
台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台東、台北等13個。約460萬人。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
亞洲
馬來西亞150萬人 印度尼西亞800萬人 泰國100餘萬人 新加坡4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30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2.5萬人 寮國 0.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1.5萬人 汶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里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30萬 加拿大10萬人 秘魯20萬人 蓋亞那0.7萬人 古巴0.81萬人 巴西 0.24萬人 瓜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智利 0.12萬人 阿根廷 0.5萬人 厄瓜多爾 0.02萬人 蘇利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牙買加8萬人
歐洲
英國18萬人 法國5萬人 德國1.2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義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模里西斯3.5萬人 南非 2.5萬人 留尼旺1.8萬人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三比克 0.03萬人 奈及利亞 0.02萬人 獅子山 0.006萬人 尚比亞 0.006萬人 迦納 0.02萬人 肯亞 0.01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席爾 0.05萬人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
人口數據
1994年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本文傾向於採取這個統計數據。時間過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區,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長。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Ⅳ 客家文化有哪些
贛州的客家文化非常豐富,客家建築文化、贛南採茶戲、客家山歌、贛州風水文化、民風、民俗、民諺、飲食等等方面都有鮮明的特點。
贛州客家民居與福建、廣東的客家民具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個性。
贛南採茶戲,誕生在安遠縣的九龍山,九龍山是安遠的一座名山,盛產九龍茶,歷史上享有盛譽。
贛州風水文化在國內外影響甚廣,自古江南交口稱譽的三大術數列為首位的就是贛州風水。
Ⅵ 介紹一下「客家」文化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徵:一、質朴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一、質朴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
的客家文化 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在這鬱郁蔥蔥的新枝上,已經掛滿了色彩斑斕的果實。
Ⅶ 客家文化元素有哪些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圍屋)、客家藝術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飾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語言等
Ⅷ 客家文化的特點是什麼還有什麼其它文化
一:「客家文化」概念
文化是以文字元號把握物質精神互變的過程和規律(信息);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反映了一種社會文明(文明);文化是指人類物質活動以外所有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種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反映了經濟基礎之上的所有上層建築現象(除經濟外的政治文化);文化是指人類除物質活動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種精神活動及其成果(除經濟政治外的文化);文化是指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活動和成果(精神意識的文化).
二:從精神意識形態角度來看客家文化,主要特點在這幾方面.
1、遷徙精神.
遷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沒有遷徙,就無從有客家文化.由於遷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落後的客家地區,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漢族民間文化在封閉的客居環境中延續,保存至今的文化.
2、團結精神.
這是指內外兩方面的團結互助精神.客家人無論是安處家園,還是身處異國,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現出聲應氣求,互相提攜的義舉.客家人無論遷徙到海內外任何一個新地方,都要和當地人友好相處,共同建設.首先要尊重當地人,尊敬他們為開發當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3、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南方來之後,客家華僑又把客家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推進了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國內仕途和文化事業找崗位,而更多是出國經商.男子往往讀完小學、中學便離家到南洋謀生,因此畢業後必須學會打算盤,會記賬寫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的華僑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及頒發獎學金,迄今不斷.這是客家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
4、尚武精神.
由於遷徙,出外謀生,就要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武藝.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區,山區打游擊鬧革命是廿世紀的主旋律,客家人為此做出過貢獻.廿一世紀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紀,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擴大活動空間,沒有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
崇正精神: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正統的祖宗、正統的語言、正統的戲劇.
Ⅸ 客家文化的特徵
客家文化中,少不了客家黃酒,客家黃酒是一種特色傳統名酒。
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擺筵席宴賓客,稱之為「做酒」,如子女畢業要「做畢業酒」,婚娶要「做暖轎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周歲要「做周歲酒」,老人壽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師學徒要「做拜師酒」、「做出師灑」,諸此種種,顯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客家人所說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製的黃酒,這種黃酒,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釀制,釀制一般由家裡的女主人承擔。釀制黃酒水平的高低,還是衡量一個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標准呢。
在客家人的飲食中,飲酒是很普遍的習俗,客家人年長的會飲,年小的也會飲,有的客家地區在盛夏時還以酒代茶,普遍飲用。至於節慶佳日、喜慶壽誕上、酒是缺少不了的助興飲品。
客家人的黃酒除了自飲待客外,也是親友間來往時的禮品,特別是在婚禮中黃酒是女方回贈男方的重要禮品之一,女方將黃酒和其它禮禮品裝在一起,用扁擔挑送,俗稱「送酒擔」,而且所送的酒一般是由女方親自釀制而成的。另外客家人家裡如生了小孩,婆家必備公雞一隻、黃酒一壺、另鞭炮一掛,送往女方娘家報喜,俗稱「報姜酒」。
Ⅹ 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生產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歷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里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干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歷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娘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