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藝術風格是什麼
藝術史上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和流派構成了人類寶貴的藝術世界。藝術風格的美學描述絢麗多姿,如高古、蒼潤、沉雄、淡逸、縱橫、淋漓、荒寒、清曠、幽邃、明凈、崇高、豪放、清麗等。把握藝術作品的整體特點,可以說是藝術風格問題。藝術風格既有多樣性,又具有一致性,在某種風格一致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藝術流派。藝術的風格和流派本質上是藝術美在多種形態上的表現。通過對藝術風格和流派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我們就能夠更好地了解藝術的美學形態,掌握藝術發展的規律。藝術風格問題,對於藝術創作、藝術欣賞和藝術理論研究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2. 中西方的文化 風格有什麼不同
傳統方面: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行為規范,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外國新娘則穿白色,表聖潔,參加晚會時中國女性一般穿黃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貴,而外國女性則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這個應該夠特點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二、住留期:工業經濟使西方文化達到鼎盛
西方的物質文化對於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境界的光華,使神學中對物質境界的描述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現實,並向東方文化展示和證實了物質運動的力量.西方的物質文化因此而與東方文化並列,但是,西方的物質文化呈上升趨勢,東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趨勢.
從「分子論」到工業經濟的鼎盛,或者說是到知識經濟的前夜,這是西方物質文化的正向發展時期,主要特徵是創造嶄新的人類物質境界,完成人類對物質本質的認識.他的不足之處,在於思想境界不高,思維空間很小,所看到的是與人類生活很近的物質范圍,再往宏觀和微觀深入,對稍微遠離人類生活的物質運動,就很難看到了.而且,人們越來越偏重於技術的發展,涉及到對物質本質認識的那種科學發現會越來越少.
這個時期,西方物質文化的發展極其迅速,並很快以物質的發展力量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質觀念從神學中拉出來了,而且由於高速發展的慣性,以物質的有形、凝重和光華,牽引著人類的心靈,人們趨之若騖.西方物質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渦,使整個世界文化都旋進去了,工業經濟創造的物質奇跡,顯示的物質力量,使西方的物質文化達到了鼎盛.
三、敗壞期:知識經濟使西方文化敗相顯露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物質決定精神的,西方社會從物質文化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但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使精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墮落為促使物質文化敗壞的「腐蝕劑」,因為西方物質文化的精神是附屬於物質的.
西方物質文化的內涵隨著工業經濟的日益發展而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有新的科學原理出現,人們便以此加深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增強文化的精神內涵,擴大認識的思維空間.到後來,新的科學發現,激發的是人們用新科技去搞經濟競爭,去顯示國家實力,甚至搞國家霸權主義,不太關注物質本質是個什麼東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對文化精神內涵的增強,不太理會新科技是否會擴大人類對宇宙和物質認識的思維深度,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淺.
高度發達的物質境界,太快的物質發展速度,物質文化缺少人類精神的制約,使西方物質文化的敗相顯露.金錢政治,黑社會,販毒,偷稅,走私,色情,恐怖,霸權,核競爭,同性戀,嬉皮士等,這些丑惡現象不僅泛濫,而且還被製造成商業文化以圖賺錢,商業意識導致黑色文化的產生和泛濫,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悲劇.
知識經濟被人們推崇,但是對西方文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孔子有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講的是把經書學深學透,你就能「齊家衛國」,干一翻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文化大革命時期也有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與孔子那句話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經學不是知識,而是對精神與物質共性的揭示.知識卻是「見物不見人」的物質文化,不管人類精神是什麼,不管掌握知識的人是什麼德性,人們只推崇物質知識,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這樣的知識越多,當然是「越反動」的,因為它干擾、破壞人類精神的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物質文化至極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是禍不是福.知識,以其物質性擠佔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空間,以其概念和定義使人的思維空間局限於物界,斷掉了與心靈空間的溝通和交流.長期陷於在知識中思維,人們可以不管知識的用途是否會損害他人或社會,所以會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在中國經學中是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常讀經書的人,經學學得越高深,越不會到社會中去犯罪.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掌握的知識程度越高,社會的安全隱患就越大,因為一旦出現科學狂人,出現精神極度空虛的具有高知識才能的人,他們一旦不好的德性發作,就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華和凝重會象黑洞一樣吞噬著人的精神光輝.古人說:「福兮禍所伏」,在知識經濟社會物質的光彩下伏著巨大的禍事,這是西方物質文化末期出現的敗壞現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論」標志著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這里稱之為「西方物質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所以,「分子論」成為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不全面,請見諒!
3. 10 平面設計風格有哪些
1.中式設計風格.中式設計風格分為唐式,宋式,明式和清式等,我們所謂的中式設計風格主要指明清風格,明清時期裝飾細節繁雜,纖柔秀美,以此風格進行設計的室內有一種典雅的氛圍.
2.歐式設計風格,歐式設計風格是對各類風格的傳統,以歐式風格進行設計的室內空間顯得雍容.華貴.歐式設計風格主要分為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現代歐式等類型.
3.現代設計風格.現代設計風格是比較流行的風格,追求時尚與潮流,以造型簡潔新穎,實用為目的,注重室內的布局合理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沒有過多的復雜造型和裝飾,也不追求豪華,高檔和絕對的個性,但重視傢具的選用及色彩的搭配.
4.簡約設計風格.簡約設計風格是現代主義建築和室內的主流風格之一,是一種符合審美規律的藝術簡化,追求的是由復雜趨於簡單的視覺效果.它主張設計中突出能力,強調自然,形式簡潔,在設計時奉行刪繁就簡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裝飾,用色凝煉,造型講究力度.
5.混合設計風格,屬於一種較為中性的設計風格,在室內設計中既趨與現代實用,又能吸取傳統的裝飾特徵,從裝潢與陳設角度將古今中西的優秀設計風格元素融於一體.
4. 藝術風格的形成及因素
藝術風格的概念,風格是藝術作品的因於內而符於外的風貌,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風格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它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深刻也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及藝術家個人精神氣質、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等內在特徵的外部印記。風格的形成是時代、民族和藝術家在藝術上超越了幼稚階段,擺脫了各種模式化的束縛,從而趨向成熟的標志。風格是由藝術作品的獨特內容和形式統一,並由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的個性特徵與時代、民族等社會歷史條件相統一而形成的。風格雖然與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都有關系,但從根本上說,它是使形式與內容以特定方式統一起來的一種核心力量。
藝術風格形成的因素,(1)在主觀上,藝術家的審美趣味、生活經驗、文化教養、藝術修養、才能和個性等都對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從這種意義上說,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是他的全部人格的體現。(2)在客觀上,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傾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傳統的態度也會對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雖說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過程,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反過來對藝術家的創作起引導的作用,或者說,它具有那種把藝術家的各種才能導向一個即定目標的力量,通過這種力量,藝術家就會有觀察和體驗生活的獨特視角,構思和創作藝術作品的特定方式。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的風格就是他的一個在藝術上真正被客觀化、社會化的自我。他的作品,也會因風格的獨創性而成為人類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藝術家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必然會受到當時的社會思潮和藝術思潮的影響。當這種影響使一批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出某些相似的特徵時,就形成了流派,即風格。
5.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明中西方電影的不同特點和藝術風格
電影風格組成的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對於風格的不同追求。我認為風格更適合去描述導演個人的指導風格和習慣,當然也可以去描述整個類型的電影。而對於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多樣化的風格才會使電影更具色彩。
中國電影從來就是東方傳統文化和東方近代社會文化的影象呈現。就像法國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性或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經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的東方文化獨特風格偏於情感意味的靜態韻味,無論是注重內涵、偏向意義表達、還是欣賞柔靜的藝術美感等,都凝聚在鏡像的陰柔婉轉的東方色彩中,非常講求意境。如《林家鋪子》的片頭開始的一個精心選擇的船行場面,江南水鄉的特點如真如實。但那每一櫓每一道漣漪都是意味深長的,樸直的風貌與風情背景的真實化,傳達出的是歷史風雲的深長意味。同時傳統電影中咀嚼苦難、哀而不傷,沉靜中的隱忍爆發的特點最後歸結於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和簡約的線性延展。新興的中國電影對傳統電影有一定的襲承,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電影對於國外電影不同的形式風格的學習並與傳統的融合還在期待中。
而國外電影,西方,好萊塢,日韓等,有諸如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主義電影,新好萊塢獨立製片,先鋒派實驗電影等諸多的發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認好萊塢還是主導當今的電影市場,不過時間的推移伴隨各種電影形式與風格的交匯於碰撞融合。中西方電影彼此之間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對於電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6. 平面設計的風格有哪些分類
平面應該要懂基礎三大構成, 目前常見的平面設計項目,可以歸納為十大類:網頁設計、包裝設計、DM廣告設計、海報設計、平面媒體廣告設計、POP廣告設計、樣本設計、書籍設計、刊物設計、VI設計。這些都是你要設計學習的知識。 從事於平面設計,Ps是設計的基本軟體,作用於修圖。無論攝影、平面、室內設計工作都需要Ps。除了基本的Ps,你還需要學習基本的矢量軟體Illustrator或CorelDRAW、排版軟體PageMark和indesign。 深入到平面工作的話,你需要做到與其他設計共通,因此網頁三劍客(包括FLASH)、CAD、3D等都是不可少的。 其次你必需要有手繪功底,沒事多畫速寫這樣才能增進你的設計思維。 設計工作越是完善自己越是能做到的更多,做到的更多得到的才能更多。其實學習的事情,事在人為,要相信自己,憑自己的愛好和努力。 一個永遠學設計的專業碼字,可追加提問,請採納。
7. 什麼是風格風格有哪些基本類型你接觸的當代作家中有哪一位具有鮮明的風格,其風格特徵是什麼
文學風格是一定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作品整體風貌,但不管是作品內容或形式,又都與作家的個性精神、生命態度相關。不同作家的個性精神、生命態度浸透於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之中,從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五彩繽紛的文學世界即是由風格特徵各異的作品所構成。
中國古代文學風格理論極其豐富,先秦哲人的一些言論對古代文學風格論即有影響。如《孟子·公孫丑上》雲:「[言皮]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言皮]辭、淫辭、邪辭、遁辭指人的不同語言特點,孟子自謂能知不同人的語言特點及其缺陷毛病。孟子雖不是論文學風格,卻能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發。《周易·系辭·下》有一段關於人的心理與語言特徵關系的論述,雲:「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這是說,心理、思想、品質、性格不同的人,其話語言辭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人的話語言辭同人的心理、思想、品質、性格有相對的一致性。《周易》亦不是論述文學風格,但卻對後來的文學風格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代是古代文學風格理論的萌芽期,揚雄《法言.問神》提出「言,心聲也」。王充《論衡·超奇》篇提出:「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裡,自相副稱。」這些論述表明,文學作品的語言是作家心聲的載體,作家的心理精神著於竹帛,形諸文字,其作品的語言文字與作家的心理精神是「自相副稱」的。這實際包含著文學風格與作家的心理精神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到魏晉南北朝,隨著文學的自覺和繁榮,隨著文論研究的深入展開,文學風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曹丕《典論.論文》提出「四科八體」說和「文氣」說;陸機《文賦》提出綺靡、瀏亮、相質、凄愴等十種文體風格。劉勰《文心雕龍》則專設《體性》篇、《風骨》篇等,專門論述文學風格,從而使文學風格論進一步系統化。至此,中國古代文學風格論已經完全成熟。唐宋以降,文學風格理論日趨豐富和發展,皎然、嚴羽、高木秉、葉燮、姚鼐等都有重要的論述,特別是出現了《二十四詩品》這樣的文學風格論著。古人所論涉及風格成因、風格形態、作品風格、作家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地域風格等。這些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風格論的龐大理論體系。 中國古代文學風格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文學風格與主體生命緊密聯系起來。這首先表現在風格概念中。古代文論中的風格概念很多,有體、體式、風格、格、體格、趣向等,較常使用的主要是「體」和「風格」。
「體」在古代文論中是一個多義性術語,可以指文體、體裁,也可以指風格。古代文論家最初以「體」指稱文學風格。陸機《文賦》雲:「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又雲:「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體有萬殊」,即文章之「體」有萬變之殊,而這「體」的萬變屢遷,是因為文章描寫事物的多姿多彩,描寫對象的不同而導致文章之「體」的變化,顯然,此「體」應是文章的體貌風格,而不是指文體體裁。梁代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雲:
今之文章,作者雖眾;總而為論,略有三體:一則啟心閑繹, 托辭華曠,雖存巧綺,終致迂迴……,次則緝事比類,非對不發, 博物可嘉,職成拘制……次則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
這「三體」是指三種風格。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把文學風格歸為「八體」,即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此後,文論家常用「體」指稱文學風格。如皎然《詩式》有《辨體有一十九字》,列舉十九種詩歌風格。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中有《論體》,列舉六種文學風格。歐陽修《六一詩話》評梅蘇詩雲:「聖俞、子美,各名於一時,而二家詩體特異。子美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劣也」。歐陽修所說的「詩體」之「體」顯然是指風格。
「體」的本義是指人的身體,《說文》雲:「體,總十二屬也」。即「體」是身體十二個部分的總稱。很難說清楚古人何以用「體」來指稱文學風格。但有著近取諸身、以類取譬之思維習慣的中國古人用人之生命體的「體」來指稱文學風格,不是完全偶然的,這至少說明,在中國古人看來,文學風格與人之生命有著一定的聯系。用蘊含著生命意味的「體」指稱文學風格,似乎更能說明文學風格的內質。劉勰《文心雕龍》的風格論專篇《體性》篇將「體」(文學風格)與「性」(作家生命)聯言,所論證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體(即風格)與作家之性(即個性生命)的關系,「體」(作品風格)與「性」(作家生命)密切相關。「體」作為風格概念,包蘊著濃郁的生命意味。
古代文論中的「風格」詞,是從人物評論的術語中引用過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風格」作為品人術語,指人的言行風度及精神品格。如葛洪《抱朴子.行品》雲:「士有行己高簡,風格峻峭,嘯例偃蹇,凌儕慢俗」。《世說新語.德行》雲:「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此「風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高尚嚴整。「風格」還含人的言行作風之意,如《晉書.庾亮傳》雲:「風格峻整,動由禮節」。以「風格」評人,尤指人的優異品格。如《梁書.江倩傳》雲:「(倩)方雅有風格,僕射徐勉權重,唯倩及王規與抗禮,不為之屈」。江倩不畏權貴,品格卓異。葛洪曾以「風格」評論諸子之言,《抱朴子·百家》雲:
風格高嚴,重仞難盡,是偏嗜酸甜者,莫能賞其味也。
此「風格」指諸子著作的風采格調特點,意義近乎文學風格。諸子著作義奧思深,用表示人的卓異品格的「風格」這一術語概括諸子著作的風采格調,含褒揚之意。葛洪這樣使用「風格」術語,啟迪後人將文與人聯系起來,將文學風格與人之生命精神聯系起來。到北齊顏之推論文學時,就將風格這一評人術語用於評文了。《顏氏家訓·文章》篇雲:
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
此處「風格」專指古人之文的風采格調特點,風格這一內含著對人的生命精神褒揚的評人概念這里轉用於評文,一是說明「風格」一詞已開始向文學作品風貌特徵的意義過渡;二是說明,作為文學理論術語的「風格」,脫胎於人物評論術語的「風格。」人物評論「風格」概念中本來包蘊的生命精神意味,亦不可避免地浸入文學理論術語的「風格」概念之中。
由上之論可知,古人常用的「體」和「風格」兩個概念都是取用於論人術語,「體」與「風格」都包含著人的生命意味,風格與生命相關,在風格概念中已有體現。
文學風格千姿百態,無限多樣。有多少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就有多少獨特的文學風格。一部文學史,也就是一部風格的歷史。為了便於鑒賞和總體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論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並企圖說明各個風格類型的審美特徵。一般地說,西方古代傾向於三分法,這可以追溯到安提西尼(Antesene),他把風格分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種。但丁的分類相似:「悲劇帶來較高雅的風格,喜劇帶來較低下的風格,輓詩,我們知道是不幸人的風格。」他認為悲劇「應採用光輝的俗語」,喜劇「就應該有時用中級的,有時用低級的俗語」。到了黑格爾,他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區分出嚴峻的風格、理想的風格和愉快的風格三種,並作了詳細的闡說。而現代文藝理論家威克納格則從文體的角度區分出智力的風格、想像的風格和情感的風格。我國古代的風格理論十分豐富,對風格的分類及其審美特徵的論述可謂獨樹一幟。其特點是:一、對風格的分類有簡繁兩法,趨勢是由簡到繁,二元對立式地繁殖遞加;二、對風格範疇的概括十分簡約,而對風格的審美特徵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發欣賞者的審美聯想,強調用感性的體悟和比較去識別不同的風格,而避免作出嚴格明確的規定。這可能不夠「科學」、「理性」,但更切合多數人的審美經驗,因為風格美是難以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把握的,它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情調和韻味、色彩和境界。
中國的簡分法是將風格分為「剛」和「柔」兩類,也有「虛」與「實」、「奇」與「正」等二分法,但以剛柔說影響最大,且源遠流長。從他具體的形容和描述來看,陽剛之美美在剛勁、雄偉、浩大、濃烈、庄嚴;陰柔之美美在柔和、輕盈、幽深、淡雅、高遠。前者是壯美,後者則是優美。姚鼐是提倡剛柔相濟的,認為兩者不可偏廢,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更明確的說明:
吾嘗以謂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苟有得乎陰陽剛柔之精,皆可以為文章之美。陰陽剛柔並行而不容偏廢,有其一端而絕亡其一,剛者至於僨強而拂戾,柔者至於頹廢而暗幽,則必無與於文者矣。然古君子稱為文章之至,雖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無所偏優於其間,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協合以為體,而時發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姚鼐《海愚詩鈔序》)
在他看來,陽剛和陰柔都是美,但應相濟互補,否則會發生偏執,走向極端。然而,真能做到兩者兼備的卻很少,所以他又認為可以「偏優」和「奇出」。簡分法雖簡,卻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實文學史上出現的很多具體的風格,都大體上可以分別歸入到「陽剛」和「陰柔」兩大風格模式中去。
較繁的分類法始於劉勰,他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談到風格的「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時說:
若總其歸途,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劉勰的八體又分成四組,四組之間有一正一反的關系:「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構成了一個風格系統,隱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說:「八途而包萬舉」。但劉勰的風格論仍是廣義的風格論,他把非文學體裁的文章風格都包括在內,如政論、日用文體、學術著作等,說明尚未完全擺脫先秦以來把「文」看作是學術文化總稱的傳統觀念。唐代的詩歌空前繁榮,便出現了對詩歌的各種風格進行分類的理論探索。如皎然《詩式》提出「辨體有一十九字」:高、逸、貞、忠、節、志、氣、情、思、德、誡、閑、達、悲、怨、意、力、靜、遠。對其中的每一個字,他都作了扼要的說明。認為「篇目風貌不妨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內蘊,如車之有轂,總輻歸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由於皎然用的是「風律」和「體德」的交叉標准,所以他的分類不甚協調,但對後人也不無啟發。司空圖的分類標准比較統一,基本上是從文學風格的本體構成出發,也較切合創作實際。他把詩歌的風格分為二十四類: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屈、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雖然區分的是詩歌風格,但也適合於其它文體,而且這些風格概念中的絕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說,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建立了具有中國傳統的風格分類的模型。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所列諸體皆備,不主一格」。司空圖對二十四種風格的描述充滿了詩情畫意,又滲透了哲理,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如對「雄渾」的描述是: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這就是說,雄渾是一種可以籠罩萬物,橫貫九天的氣勢,它好像是廣漠流動的雲,又好像是在空中激盪的風。這是由實入虛,向外擴張的震撼人心的美學境界。司空圖對風格審美特徵的形象化描述,把我們帶領到豐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審美境界,並具有某種范型的意義。
中國古代的風格分類法主要是一種主觀直覺的分類法,而現代的風格分類則趨向於客觀科學,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就作了這方面的貢獻。他把風格分為四組八種:
⑴組——由內容和形式的比例,分為簡約和繁豐;
⑵組——由氣象的剛強和柔和,分為剛健和柔婉;
⑶組——由於話里辭藻的多少,分為平淡和絢爛;
⑷組——由於檢點功夫的多少,分為謹嚴和疏放。
陳望道認為,簡約和繁豐、剛健和柔婉、平淡和絢爛、謹嚴和疏放都是極端。其實風格並不一定是這兩端上的東西,位於這兩端中間的固然多,兼有這一組、二組、三組以上的風格也不少,例如簡約而兼剛健,或簡約兼剛健又兼平淡,如此類推,可以變化無窮。陳望道的風格分類法曾受到葉聖陶等人的好評,認為「這是今人的見解勝於古人處」,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仍有局限之處,因為他更多的是從「語文」的角度著眼。有鑒於此,又出現了各種分類方式。如童慶炳在《文體與文體的創造》中根據八卦的模式把文學風格分為八組十六種:⑴簡潔——豐贍;⑵平淡——絢麗;⑶剛健——柔婉;⑷瀟灑——謹嚴;⑸雄渾——雋永;⑹典雅——荒誕;⑺清明——朦朧;⑻莊重——幽默。似更切合現代的風格審美實際,也有更大的包容性。由於文學風格形態的無限多樣又無限生成,不可能找到一種最完善的分類法。對文學風格的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而且永遠是相對的,它們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參照系,但大可不必膠柱鼓瑟,應該根據具體作品的審美特點靈活運用。正如小說家、理論家茅盾所說:「有的可以從全篇的韻味著眼,用蒼勁、典雅、俊逸等等形容詞概括其基本特點,有的則可以從布局、謀篇、煉字、煉句著眼,而或為謹嚴,或為逸宕,或為奇詭,等等不一。」
衡陽作家群
一、衡陽作家群的「銳」性
二、衡陽作家群濃烈的鄉土情懷
三、衡陽作家群剛柔並行的文學風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42bd70100aq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