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文化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㈡ 怎樣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不同民族藝術的相互影響;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藝術的相互影響。
(一)各民族藝術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各民族藝術具有差別性、獨特性,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對於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來說都要取長補短,以利本民族藝術的發展。這就是各民族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表現
(1)民族藝術思想內容上的相互影響。某一民族具有先進思想的藝術作品會有力地影響其他民族的藝術。當然,民族藝術中落後的思想內容也會影響其他民族的藝術,阻礙著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
(2) 民族藝術形式的相互影響。各民族藝術的形式都有自己的特點,通過不同民族藝術的相互影響使藝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三)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條件
1、民族的社會生活的類似性。民族的社會生活愈類似,藝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愈小。
(1)兩個民族的藝術沒有影響,因為兩個民族社會生活的類似性為零。
(2)兩個民族的藝術有單方面的影響。其中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藝術有巨大的影響,而另一個民族對這個民族的藝術幾乎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小。
(3)兩個民族藝術的影響是相互的,其中一個民族藝術影響力相對地大,另一個民族藝術的影響力相對地小。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不同民族間的經濟上、政治上或者文化上的聯系,是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必要前提。
(四)個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過程
(1)把外來藝術原封不動地「拿來」。
(2)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3)把外來藝術與本民族藝術相結合。這也是藝術發展的一條規律。
㈢ 怎樣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黨委對民族工作的統一領導,完善民族宗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㈣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㈤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主要有:(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6)和親懷柔政策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㈥ 各名族的相處,各名族文化怎樣融合
提綱如下,稍作展開即可:
一、堅定不移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教育,鞏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礎
二、繼續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夯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支撐
四、保護文化多樣性,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力量
五、培養民族幹部,架起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地區的橋梁,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組織保證
六、防範、打擊和懲治破壞安定團結、傷害民族關系的任何違法犯罪活動,構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體系
㈦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經戰國至秦漢,中原廣大地區逐漸為華夏族——漢族的一統天下,非華夏族大量得到融合,其餘的亦從中原遷移到邊遠地區。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兩晉、南北朝原居住在中國北部和西部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受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這些少數民族逐漸由游牧轉變為農耕,社會結構,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也漸次「漢化」。到隋、唐時期,他們差不多已全部融合為漢族了。
(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
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間,通過和平交往或兼並戰爭,使許多非華夏部落相繼融入華夏族,其部落名稱也就此從史籍上消失。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㈧ 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