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貼春聯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貼春聯的傳統文化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春聯作為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一直流行到現在。俗稱「門對子」,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起源於驅鬼辟邪的「桃符」。
歷史上第一幅春聯誕生於蜀國,孟昶令: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隨後春節貼春聯的風氣在民間也漸漸流傳了開來。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
人們藉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每到臘月三十,中國每家每戶家裡便門庭若市,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春聯貼好後,過年就有了最鮮明、最長久的標志。
相關內容
春聯的內容也是有講究的:「春滿乾坤福滿門」貼在大門上;「壽同山嶽永」貼在老人門口;「六畜興旺」則是貼在牲口棚上。春聯融合了書法,可裝飾門戶,其大紅紙也顯出了紅紅火火的年味。不僅是在春聯的張貼上有講究,同時,上下聯字數也應一致,語言生動的同時,語義也不要重復。
春聯在粘貼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承接關系,貼反了就錯了;從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而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
B. 春聯文化內容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傳說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桃符是古代畫門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內容逐漸被兩句對偶的吉祥詩句所替代,因此出現了對聯的新形式,而後演變成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為宋代詩歌添此名句之時,桃符已在向春聯過渡.
春聯很講究平仄相間,音韻和諧,要有對仗、對偶等,不僅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也要相應,自然成趣.一般為上下兩句,每句一般為五字或七字.春聯的種類很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短春條、大春條.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聯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有民俗學家認為,中國有一系列的年俗都是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需要加以整理和保護.春聯是中國獨有的春節民俗形式,中國的春聯與京劇、崑曲一樣堪稱國粹,其格律的嚴謹、寓意的深邃、形式的優美是外國文字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中國人越來越不會做「對子」了,某種意義上這是文化藝術的倒退.春聯需要保護和搶救,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延續下來,甚至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C. 關於貼對聯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貼對聯的傳統文化:
1、為了慶祝春節而貼的對聯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年的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對聯,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2、對聯分上下聯,不能隨意貼。每年都有許多人貼錯。那麼怎樣貼才是正確的呢?這里要弄清二個問題,一是分清上下聯,二是上下聯的位置。簡單介紹如下:
3、上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仄」聲,既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仄」聲給人的感覺是話還沒有說完。下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平」聲,既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平」聲給人的感覺是話已說完。
4、看見許多對聯,有的橫批明明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卻貼到左邊,有的橫批是從左向右書寫,上聯又貼到右邊,還有的對聯,沒有平仄。
5、貼對聯不是什麼大事,圖個吉利喜氣,即使貼錯了,也沒有人會提示。不過,既然是民族的文化,我們不能宏揚,也不能離譜。
6、貼錯對聯,反映了對民族文化的輕視,不以為然,也許對聯會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被淡忘、塵封,但是,今天既然還是喜慶節日的象徵點綴,還是了解一下,別貼錯讓人見笑。
D. 春節中的中華文化有哪些
春節中的中華文化有紅燈籠,貼春聯,吃餃子,壓歲錢。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餃子要在半夜子時吃,取更歲交子之意,壓歲錢的寓意就是倒計時開始,我們這是老年在除夕吃年夜飯時給人晚輩包的紅包,壓歲錢也是老人對晚輩的祝福,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平安,春節掛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春節的介紹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據悉,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間的鍾聲敲過十二日三十日夜的十二點整後的零點開始,就進入了新的春節,即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到了。新的一年從第一天又開始過了。
古時,人們把正月第一天稱為朔日,也稱元日,元辰,元朔,元旦。其實古時就不叫春節而叫元旦。
E. 春聯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文化內涵
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增加節日喜慶氣氛。
春聯始於五代、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最後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聯貼法:
春聯的創作和其它文體的創作一樣。同樣要講邏輯,語境,布局,順序。平仄就好比領帶,對春聯只有裝飾作用,按尾字區分上下聯則有:
1、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聯「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把握語境才能區分上下聯。
2、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池中蓮藕,握紅拳打誰」,弄明白語序才能區分上下聯。
3、上平下仄收尾春聯「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弄明白聯語邏輯關系才能區分上下聯。
4、上仄下平收尾春聯「祖國山河壯,神州景物新」,這是上仄下平收尾對聯,但這種對聯區分上下聯不能單靠平仄。
F. 春聯文化知識
中國人過新年都有貼對聯的風俗,而且這種習俗已經代代沿襲了一千多年。
G. 春聯的來源與文化內涵
貼春聯的文化內涵
春節,是中華民族「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中華民族這些傳統慶祝活動中最有文化底蘊的非貼春聯莫屬。過年時貼春聯,慶祝新春,表達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
傳統春聯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
貼春聯作為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增加喜慶氣氛,是我國城鄉人民十分喜愛的春節活動之一,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文學色彩的娛樂活動。中國人在新年開始家家戶戶忘不了往大門上貼一幅春聯。在爆竹聲中,人們喜笑顏開地簇擁著,把用大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到門框上或門心裡。
新年新氣象,從家家戶戶門口的春聯就可以看出,紅底黑字或紅底金字的春聯,似金龍出海,狂鳳起舞,洋溢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紅色喜慶和春意。正所謂「把新桃換舊符」,春聯已成為辭舊迎新的標志,春聯也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寄託。
貼春聯的來歷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廣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春聯在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春條、橫披、斗方等幾種。
貼春聯的簡介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貼春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春聯貼的場所也有所講究:「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張貼在大門、中門及窗戶兩側的紅色春聯為對聯。有的人會自己動手寫對聯,不過當前大多數還是用買的。
春聯以採用對仗的形式,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吉祥話描繪時代背景,抒發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門兩側張貼春聯,還在門的左右邊分別張貼著繪有門神的畫像。除夕當天貼的春聯將會一直保持到它們自然脫落或褪色為止。
春聯以採用對仗的形式,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吉祥話描繪時代背景,抒發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H. 對聯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對聯的文化內涵是對聯是最能體現其中和的審美價值。一副對聯若無書法的表達,那就是純粹的對聯藝術了。春聯又叫春貼、門對等。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對聯的起源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的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I. 貼對聯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一是辭舊迎新,增加節日喜慶熱鬧的氛圍。
二是為了辟邪,這個是起源於上古傳說,據說為了嚇走妖魔鬼怪。相傳古代的對聯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說的「桃符」,這種符能夠消滅妖魔鬼怪,後來經過演變,桃符演變成現在的對聯,其符的底是紅色的,主要因為紅色能起到一些辟邪的作用。
貼春聯有什麼講究
1、其實貼春聯的習俗各地都有差異,貼的時間也不同。有不同的俗語流傳:「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
2、上聯在右、下聯在左,如果橫批是從右開始,則反過來。
3、對聯的寓意喜慶祥和,「舊」春聯得等來年換新春聯時摘下,才是辭舊迎新,這一整年都是不能動的,如果破損了要及時修補,特別是正月十五以前,破了一定要補上。
4、在中國有些地區認為把換下來的舊春聯燒掉,意思是破舊立新,不除就不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