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學校是文化的什麼

學校是文化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1 19:46:02

① 什麼是學校文化

教育本來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早就說過:「教育也是一種文化活動,這種文化活動指向不斷發展著的主體的個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終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觀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價值的內涵分娩於主體之中。」 學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質,又具有自身的規定性。它是一種特殊的組織文化,是學校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學校進而也是學生與教師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指出:「學校文化是一組規范、價值和信念、典禮和儀式、象徵和事跡,這些因素構成了一所學校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個性,正是這些不成文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流逝促使教師、管理者、家長和學生一起工作,一起解決問題,共同迎接挑戰和面對失敗。」據此,我們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組織成員的精神皈依,是他們認同的信念、觀念、語言、禮儀和神話的聚合體。它決定著人們的使命擔當、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同時顯現在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學校的節日、儀式、慶典、教學,以及各種具體的行為規則等)、各種物質載體(建築、、色彩、綠化、教室、課桌、座椅、裝飾、校服、網站甚至校徽、紙杯等)和全部的符號體系(校訓、校歌、校徽、學校吉祥物,以及校風、教風、學風的語言表達)之中。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一種「軟實力」。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 ,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學校文化軟實力是與學校的物質條件、硬體設施、教育技術、制度規范等硬實力相輔相成的,它既以獨特的風貌展現學校的精神魅力,又為學校各種物質、技術、制度等實體力量的增長提供強大的動力。學校文化軟實力一旦與學校物質硬實力有機結合,將剛柔相濟,形成強大的綜合力量。 學校文化軟實力的形成來源於學校師生的文化認同,它意味著學校師生接受、內化並歸屬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及其相應的文化樣式。學校文化認同一旦形成,就會表現出強烈的穩定性、聚合性、親和性,其精神結構、價值系統、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與吸引力,能夠產生巨大的彌漫和輻射效應,會超越時空,持久地支配每個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學校文化認同是維系學校秩序的「粘合劑」 ,是培育師生員工學校意識的深層基礎,是任何剛性的物質力量、制度力量都無法替代的。 因此,新教育認為,應當堅持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為動力,以富有最高價值指向的文化精神為引領,努力促進學校文化的國際性、現代性與民族性的高度協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資源,將它的精華融注到學校文化中來,建構一種積淀厚重、情理交融、充滿活力、風貌獨特的學校文化,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長久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

② 學校文化是一種什麼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種精神性存在。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是指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確的文化導向、良好的文化機制與氛圍以及突出的文化成果和較強的文化輻射力。學校在構建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培育美好情感、涵養人文精神、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障每一師生在一個融先進文化和人文關懷為一體的環境下健康成長,而這一切都與閱讀密不可分。無論在怎樣的時代,人們對學校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人文情結,視之為留守人文精神的神聖殿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認同的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和異化。21 世紀的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

③ 什麼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理念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一樣,擁有自己的文化。關於學校文化的研究紛繁復雜,不同學者對學校文化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學校文化,歡迎閱讀。

什麼是學校文化

學校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所不能比擬的。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給下一代。為了達成學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學校必須充分地利用各種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學校文化定義

關於學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兩類:第一,廣義定義類。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准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意義在於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於促進學校內人的發展。第二,狹義定義類。概括之,有“校園文化”說,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有“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范、行為和風尚;有“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有“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學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氛圍等等。 學校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德育隱性課程。通過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范,實現道德成長。學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園建築、環境布置等顯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際環境、心理環境等隱性的要素。

學校文化類型

簡介

以學校文化的呈現形態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兩部分

顯性文化

顯性文化包括了校園的物質環境,如校園場地布置、校園活動儀式等。

1、校園建築具有德育價值:學生在不會“說話”的校園建築里學習、活動,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道德教育。

2、校園儀式具有德育價值:如升旗、入團(隊)宣誓、運動會入場等學校儀式,既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價值。

隱性文化

隱性文化包括校風、班風、人際關系等。

1、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校園人際環境。

班級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班級中的人際關系,會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建立友愛、信賴、關心、負責、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最有德育價值的校園隱性文化。

2、豐富校園的精神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立自己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蘇霍姆林斯基”

3、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書香校園”,通過開展讀書活動,鼓勵學生讀好書,在閱讀生動感人、充滿人性美的道德文選或文學作品中,激發對真善美之情以及對假丑惡的憎恨感。

從學校德育的對象來進行劃分,可以將學校文化分成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

學生

1、尊重學生權利。學生文化是學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搖籃。

2、尊重學生需要。關注學生、兒童的生存環境,促進學生的成長,實現人的發展的教育目的。

學校文化規劃

我們的學校正處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如何能在風口浪尖站穩腳跟,我想“規劃要先行”!學校發展規劃就象運動員賽跑中的起跑那樣重要,它是學校發展的綱領文件,它是學校自評的測量依據。學校規劃的制定,並不是學校領導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也不是專家閉門造車寫在紙上的,而是要充分發動各方面的力量,汲取大家的智慧。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首先必須意識到這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其次必須認識到這是學校行為,需要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協同作戰。它不僅僅是一個文本,而是一個過程。需要經過全面回顧學校原有工作,並進行系統地診斷,從而明確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發展規劃,它體現著學校領導先進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它表達著師生家長共同的願望和憧憬,它描繪著學校自主發展的美好藍圖。如何描繪這張藍圖?

第一,學校發展機遇要分析。就是要從國家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發展的走向來把握學校的未來發展趨勢。要對學校所處的地理、社會環境與其他學校發展相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能發現並把握學校發展的契機。

第二,學校相對優劣要分析。就是要認識到學校在地理位置、課程建設、公共關系、師資、教學質量、生源等方面所具有的長處,並充分發揮這些長處,以推動學校的良性運行。當然,認識學校優勢,並不能忽視學校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只有正確、全面地分析優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校發展規劃。

第三,學校發展歷史要分析。歷史傳統是重要的無形資產,我們要認真研究多年來的遺留傳統,以及在發展目標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會和學校師生的認同,尤其是在傳統基礎上形成的學校特色能否有助於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只有總結過去,才能面向未來。

第四,相關利益群體要分析。利益群體包括與學校有直接、間接關系的群體。包括:受教育者、投資者、教師、學生、家長等等。無論這些群體與學校的相關程度如何,都要充分重視其需要,並將其合理的建議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之中。這一方面能保證學校按合理的方向前進,不會有所偏失;另一方面,也能確保學校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儲備各種潛在資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學校發展規劃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三個部分是:學校總體發展規劃、課程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發展規劃。三個構成部分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

四個方面的內容:學校現狀分析:是對自身所具有的基礎、問題等進行全方位地梳理,明確在同一地區、同類學校中所處的位置及特色是什麼;發展目標展望:是陳述學校在某一時段的發展目標和程度,包括辦成什麼性質、什麼類型、什麼水平的學校。發展要素確定:是規劃的主體部分,即學校選擇要重點發展的若干項目及領域。設置保障系統:是指為服務於發展目標和發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財、物等資源及相關的學校制度設置。總之,制定發展規劃不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發展藍本,而是追求更有效、真正發揮作用的行動綱領;學校發展規劃不追求邏輯嚴密但更求實效。

因而,在制定學校規劃時有幾點關注是必須的

一要重視調查研究。正確地把握自身條件,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明確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提出重點發展項目,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

二要獨立思考特色學校的創辦。特色學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學規劃和有計劃地建設。校長應改變從屬思維的定勢,改變被動思維的模式,大膽創新,使學校個性化、特色化。

三要制定具有可能性、重點性和伸縮性的學校發展規劃。學校精心設計的規劃,必須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否則,規劃的各種作用都將變為零。同時,設計的規劃中所制定的目標,必須是帶有較大重要性的指標,是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標。而且,制定規劃中的目標要有一個彈性,要留有餘地。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持有一顆虔誠的事業心去對待所處的職業,改變“忙,盲,茫”的工作狀態,克服“泛、煩、凡”心理狀態,主動發展,自覺成長,在 “忙”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一個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努力過程,更是一個綜合各種因素的整體推進的過程,因此,要打造學校品牌,需要切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精心做好學校發展規劃,從而促進學校的實效性發展和跨越式發展。

學校文化方法

學校文化自我診斷通過分析教師性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透視學校的組織狀況,進而反洗學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領導班子的領導能力。教師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需通過教師行為的內隱概念去體會和感悟,這就決定了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切入點、基本方法、步驟的特殊性。

一、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切入點

1、自我診斷從司空見慣的行為入手只有對行為、現象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把握本質,因為行為、現象是本質的體現。通過分析行為就能發現組織和組織文化。比如:在教學方面,教師怎樣備課,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課後如何反思,如何總結……。這些都與學校在教學方面的管理、制度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在評價方面,教師對待評課的態度,評課的方式,評課的重點話題,評課的具體過程,評課的標准…。.這些都與學校的評課要求,評課的具體措施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在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方面,班委的產生,班級問題的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聯系,班級中的主題教育活動……這些都與學校德育尤其是班主任隊伍建設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在教師學習進修與學校發展的關系方面,教師學習進修與學校發展關系的處理以及與學生成長關系的處理,教師學習進修的方式和標准……這些都與教師管理,特別是校本培訓管理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在教職工人際關系方面,幹部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幹部與教師的關系…這些又都與學校中的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有必然的內在聯系。

2、具體確定、現象的切入點在學校中,每日每時都存在大量的行為、現象,由於處在同一個組織文化的背景下,所以領導者常常是見怪不怪,很難進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感覺到了問題,也是就事論事地進行批評,糾正教師的某些行為,似乎教師的行為是教師個人因素的接過,忽視了這種行為背後的組織文化的影響。這種批評、糾正可以暫時改變某個人的某種行為,但對整個學校發展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因為這種糾正未能對現象進行深入剖析,未能觸及教師行為背後的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那麼,如何確定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切入點呢?

校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

1、與他人比較。無論是外出考察,還是兄弟學校交流,或聽到教師對他校某方面工作的反映,或看到他校的某些資料……校長都會自然地進行本校與他校的比較。抓住不同的方面,進而對本校的教育教學行為與相關制度進行分析,就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對“同類工作的不同組織文化背景進行比較”而確定的。

2、解決工作困難。工作困難是普遍存在的,盡管困難的性質不同,但解決困難的方法、解決困難的過程進行分析,可認識到組織文化的積淀過程。將面對困難的態度和行為自覺地與導致其態度和行為的內在因素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即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解決面臨的新問題的過程”而確定的。

3、總結成功經驗。一項工作結束,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結束後,我們都要做常規的總結。以往,我們的總結往往停留在某種做法的得失上,尤其是將成功的做法簡單地“掛向”教育思想和工作態度上,忽視了個性行為的內在背景。恰恰是這種內在背景,揭示了教師在組織文化的滲透下,所領悟到的認識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能在總結經驗中自覺地研究個體的行為,就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認識成功”而確定的。總之,選擇切入點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當前關注的工作重點進行個性化的選擇。

二、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基本方法

自我診斷的基本方法是集資料法、座談法、訪談法、觀察法等於一體的綜合調查法。資料法是對診斷內容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文獻進行分析,以判斷組織在相關方面的價值追求及對教師行為產生的的作用。同時,資料法也包括對教師個人情況記錄的查閱,以發現教師某種教育行為方式的發展過程,從中體會學校制度和管理內在機制。座談法是以隨機方式對一部分教師進行調查,以此發現教師群體在某些方面共有的行為方式或一致性的思想認識。訪談法是對個人進行深入了解。與座談法相比,它更具體和深入。在訪談中,由於背對背,便於了解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在操作中,要注意訪談對象的確定。

三、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步驟選切入點進行自我診斷一般步驟為:

1、設計自我診斷方案方案具體內容包括:診斷題目、診斷目的、診斷內容、診斷對象、診斷“六步法”的具體操作、診斷方法、獲取資料的基本要求、診斷時間及過程、完成診斷報告的時間等。

2、實施自我診斷方案即實施診斷“六步法”。“六步法”是進行自我診斷的核心方法。“六步法”不是簡單的六問六答,它是調查過程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從教育現象一步步地共同進入現象背後的組織文化,甚至組織改造的過程。調查者能否根據“六步法”有效地解釋組織文化的狀態並提出組織改造的內容,關鍵是調查者對“六步法”的理解和運用。(1)“六步法”將被調查者與調查者共同視為調查主體。被調查者通過對自己的行為思考,協助調查者進入組織文化層面去認識問題,幫助調查者進入組織文化層面去認識問題,幫助調查者通過診斷過程達到診斷目的。被調查者不是診斷對象,更不是資料信息的提供者,而是診斷中研究問題的主人。“六步法”需要“轉換才能達到目的。“六步法”要求調查必須明確六步中每一步的目的,同時搞清楚每兩步之間的內在關系,形成“內心調查結構”。在這一結構指導下,根據切入點的問題,結合被調查者的特點,調查者設計出“接觸性話題”,“探討性話題”等,形成調查過程中的使用“調查結構”。實際調查中運用的調查結構使調查始終處於“深度會談”狀態,以便最終實現“內心調查結構”的目的和任務。

3、整理和分析資料在診斷過程中不斷篩選觀察過程中體現組織文化作用的“深描”性文字材料,提煉訪談、座談中多數人無意識中流露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從中歸納出他們共同的觀念和行為。有了診斷過程中對現象“深描”的資料積累,診斷報告就有了基礎素材。對整理後的資料應做4個方面的工作:(1)針對診斷的內容,學習相關的最新理論,運用新的理念構思出該方面理想的組織模式,並提出理想組織的基本思路。(2)尋找主觀與客觀的差異。反思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規定中的組織、實際運行中的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將不同的組織“懸掛”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3)分別整理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規定中的組織、實際運行中的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形成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尋找組織變革的切入點。(4)根據對理想的組織和對組織變革的切入點的考慮,用文字的形式明確新組織的規定。在規定中,要特別關注能否實際運行以及保留一定的開放性。為使診斷過程資料清晰簡潔,建議在診斷中採用表格式記錄方法。

4、撰寫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報告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1)診斷的主要行為現象。(2)管理者對行為現象的觀察和描述。(3)對教師、學生、家長、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或座談的內容及結論。(4)將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懸掛”起來,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5)對行為的原因及組織文化做出分析。(6)在此基礎上,提出組織變革的切入點和具體的管理安排。

學校文化理念

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容。在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十分明顯地產生出兩個“社會化”,即一是部分校園職能的社會化,二是校園內的後勤服務體系的社會化。這樣,與之相應,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設計,而是要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區、後勤區的規劃與設計;同時,還要從學校與所在城市兩者的發展高度,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考慮建設規劃。

以往,在實際的建設規劃中,人們往往強調如何保持和體現出某種設計的流派風格,而如今,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我們則應該在繼承傳統建築風格和校園原有風格的同時,著重強調如何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應該說,這是一個建設規劃立足點的轉變問題。具體來說,大學校園及其建築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這些體現即是校園規劃建設理念的創新。同時,在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我們還應具有對內、對外的開放意識,突出公眾參與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關懷理念,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

知識經濟的技術支撐和物質技術基礎是網路,因此,人們又把知識經濟稱作網路經濟或信息經濟。在這一宏觀背景下,21世紀校園建設規劃的投入應該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應該是主張建設智能化的校園,即通過信息網路的建設和投入,把校園的各個方面整合成一個系統,並和外部世界連成一塊,實現網路管理。實踐證明,這種校園遠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為,它既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運用先進手段,集中學科化優勢,發揮大學最基本的學科的最大作用,同時,又能節約人力、財力和智力資源。

④ 學校文化主要包括什麼內容

學校文化的內容有
1.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2.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
3.對個性的理解
4.對學習、工作的態度5.對集體的看法

⑤ 校園文化是什麼

校園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育人條件、歷史傳統和校園氛圍等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的總和。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整合育人資源、拓寬育人渠道、強化育人效果、提升學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

一、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學校精神文化在本質上是用文化喚醒和高揚學生的生命意識,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但價值觀並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學校如果片面強調精神文化的倫理道德規范作用,忽視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那麼精神文化建設是難以取得好的成效的。

學校辦學理念

二、改變精神文化建設單一的路徑。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除了開展一些能真正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體活動外,還應著力在課堂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學校課堂文化

三、關注和豐富學生的體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關注並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精神上的美好、體驗上的豐富,還有賴於不同生命主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教師應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與學生對話、交流,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給學生更多的理解,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表達心聲的機會。

學校體育活動

四、生活世界的回歸。生活的世界不僅僅只存在於學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如果教學能緊密聯系生活和學生的精神需求,學生在緊密聯系生活的課程中,能夠以精神主體的地位出現於教育過程,他們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活動、他們對於生活的喜怒哀樂都將成為學校文化生活的中心,那麼學生也同樣可以實現生活世界的回歸和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學校課外活動

五、加強文化陶冶。教育的本質是文化陶冶。「文化陶冶」的觀點確立了學校文化建設新的範式,即把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教育過程中不應停留於知識的傳遞,應著力發掘知識的文化陶冶價值;知識的傳授,應該伴有學生體驗的不斷生成;應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緊密協調,使學生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發揮文化陶冶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硬體,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繫上。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

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於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

此次一校一品及美麗校園創建活動,更多展示的感覺只是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方面,更多的是從直觀上外顯出的一些特色。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它不僅僅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最難以彰顯和體現的,它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需要這一個校園內的全體人員共同去努力、去踐行,同時還涵蓋著校園外的家長群體。

 校長是否能發揮品牌建設的領導力?頂層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行動是否扎實有效?方法是否具體可行?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值得我們深深地去思考、去把握。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希望經過全體師生的努力、經過歲月的累積,每所學校都能擁有著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和內涵,每一個從學校走出去的人都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氣質,散發著獨具魅力的氣息!

⑥ 學校文化主要包括什麼內容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等);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個性的理解(校服、校旗、校徽、校報等);對學習、工作的態度(優良的校園文化又培養了優秀的人才);對集體的看法(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教風和學風等方面。

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調動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對個性的理解:為營造鮮明的校園文化,每一所學校最好有自己獨特的標識,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報等。這些標識一方面突出了學校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師生員工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對學習、工作的態度:校風是學校全體成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優良的校風是一面旗幟,激勵著教師為人師表,辛勤育人,也鞭策著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

對集體的看法:正確地把握自身條件,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明確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提出重點發展項目,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



組成部分

學校文化由觀念文化、規範文化和物質文化構成。

觀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的指導思想、教育觀、道德觀、思維方式、校風、行為習慣。觀念文化可分解為四種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

規範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種確立組織機構、明確成員角色與職責、規范成員行為的文化。規範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規範文化發揮著育人職能的制度保證。

⑦ 校園文化都包括什麼

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

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7)學校是文化的什麼擴展閱讀

校園文化的作用:

1、首先它能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2、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3、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⑧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生命之樹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生命之樹,學校文化精神是這顆生命之樹上開出的鮮花和結出的碩果。只要我們把文化的建設紮根於傳統和現實的土壤,用自己的美德和智慧精心澆灌和栽培這顆神聖之樹,我們的學校必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偉大象徵。

文化是一種歷史凝結的存在方式 。

我們一方面生存在文化之中,一方面又在創造著文化。文化的形成過程,必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紮根性、特色性和創造性等特徵,需要從傳統中去挖掘它的歷史,從項目中尋求突破,從未來中看到方向,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由無系統到系統的過程,慢慢累積,逐步發展,不斷地總結、凝練和提升。由於每個學校的底蘊、形成、歷史發展和個性面貌的不同,需要在品牌建設過程中澄清認識,分析利弊,借鑒品牌內涵,找尋項目研究的內容,我們發現,特色與文化、課程與課堂、校長與教師、教育國際化等項目可以成為各個學校選擇的主攻方向,在平行、交叉、融合的地方獲取文化的本質,因為「文化的本質是人化,人的自我完善性主導著人的各種文化追求」。

企業文化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學校文化的建設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教育的理想為了人類的振興,所以,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在本質上並不一樣,所產生的品牌效應也是根本不一樣的。有一點卻不容忽視,企業的最高經營理念和學校的最高管理理念倒是一致的,就是只有在文化的戰略上才能獲得品牌的成功。

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文化有多深,品牌就有多遠。

鑄造學校文化精神,必須力圖發揮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人們的人格、信念、操守和道德規范,把人們引向正確的人類文化,使人們具有社會的責任感,追求人生的價值觀。首先要文化人們的心靈,形成比較穩定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態度,崇尚進取的文化品質;其次要文化人們的行為,形成校園上下的文明之風,追求人們互敬互愛的互助境界;第三要文化人們的規范,體現制度建設的科學性、基本性和實效性,既保證學校工作的正常秩序,又強化激勵機制,營造創新開放的校園環境。

要讓校史文化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不能只停留在氣勢磅礴的辦學理念上,還要去感受真實感人的文化故事。

一所學校有沒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最關鍵的要看有沒有自己的名師,他們的故事裡的文化傳統是怎樣的,看看真實的個性、溫暖的回憶、文化的力量,他們獨特的生存方式昭示著怎樣的成長軌跡。

當代哲學家龐統在《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里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築未來大廈。如果眼高於頂,只願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麼所走向的絕不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學校文化是一種「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的統一,「過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於「現在」,並影響和制約著「現在」,無法一筆抹殺;「現在」是一種潛在的未來,以特定的方式影響著未來、造就著未來。

價值觀是組織興旺發達的原動力。

學校文化作為一種基本價值觀,是一種學校內部共同遵守的原則和共有的認識,是學校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信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一所學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從以下三件事情中進行衡量與判斷:一是全體教工有沒有都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二是全體教工是不是每天都會想這件事情,三是學校中的每一個人能不能每天都用這個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現出來。如果肯定地回答第一個問題,表明學校存在著價值觀;肯定地回答第二個問題,表明這種價值觀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個問題,則表明這種價值觀已融入了大家的行為,學校文化得到了落實。所以文化作為一種共有的價值觀,是一種表現,是一種感覺,尤其是一種別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覺,它最終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與行為之中。

學校文化精神應該是一種鮮明的文化呈現,它時刻提醒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讓人們領悟學校前進的目標與方向,接受文化蘊含的種種要求,從而產生一種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成為一種「看不見的准則規定」和「不成文的組織方針」。 當代學校價值觀最突出的特徵是「以人為中心」,以愛護人、關心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導向。學校能否提供一個適合人的發展的良好環境,能否給人的發展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這是衡量一個學校或優或劣、或先進或落後的根本標志。21世紀的真正財富,將越來越表現為人通過主體本質力量的發揮而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支配。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注意師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大家的團隊精神,在互動、碰撞、交流中揭示誠信民主的思想,提升情感體驗的智慧,推動大家產生自覺的意識和自覺的行為,實現「把自己的腦袋交給學校」的文化信念。

無疑,建設學校文化,必須從每一個人的自覺需求上來體現價值觀。 價值是一種良知,價值觀是一種基於良知的認知。 每一個人都有向善的念頭,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期盼,到底如何激發大家的積極性,這是每一個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組織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共有的價值觀 , 是組織成員的共有的價值信仰,是指導組織和組織中人的行為的哲學。那麼在學校組織內,就必然要求大家在教育的理想面前養成一種群體認識,人人都是學校的主人,人人都是文化的建設者。

誠然,市場經濟的品牌是需要包裝打造和傳播維護的,因為企業之間的競爭來得日趨激烈。然而,在學校品牌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教育公心和人性自由,是促進學校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精神。學校文化建設的主人是全體師生,建設者在建設過程中享受著建設的滋潤和榮耀。一旦這種文化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內容,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品牌就在其中了。

其實品牌中的成分就是文化,是從所有項目特色之中凝聚而成的文化人格。不要把項目特色作為品牌的代名詞,畢竟這是項目特色,但是,在項目特色之中,在做大做強項目特色的過程中,必然離不開文化理念和文化風格,這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所學校不可能千遍一律,品牌對象也就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真正的品牌是互相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追求的,是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獲得健康的、持久的、全面的、個性的發展。

課程與教學是一種最根本的學校文化。

所有的項目特色都應該從屬於課程文化,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文化建設理性認識與實踐探索的重大發展,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課程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校文化建設不再游離於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之外,而成為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課程與教學應該是學校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因為課程與教學具有顯示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品格。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的日程生活方式,是師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課程與教學的狀態,反映的是不同的學校生活狀態,表現的是不同的師生對生活的認識、理解、行為與習慣,體現出不同的學校生活質量,甚至生命狀態, 就是學校最基本、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生活方式,

因此,什麼樣的課程觀帶來是么樣的課程與教學文化,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清楚認識的話,文化建設就很可能走入歧途。

一個學校真正的特色應該是符合學校文化特點的課程體系。

一是三級課程體系之間有沒有校本化主體意識;二是課程實施中有沒有課堂文化建設;三是課程評價上有沒有多元自主性。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課程的實施為契機和載體,在國家課程的層面,努力體現課程與教學文化的轉變,努力實現教學行為和學生行為的轉變,必須力圖重構學校教育教學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識本位」和「學科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逐步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超越「權威主義」和「普遍主義」,形成師生之間的合作、對話與分享,逐步實現課程與教學的創新;超越「剛性的」、「靜態的」、「封閉的」課程與教學,逐步形成「彈性的」、「動態的」、「開放的」課程與教學。

要使學校文化行為成為一種恆久不變的文化精神,就必須把自己的學校建設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最成功的學校是有能力比其他學校學習得更快的學校。就知識本身而言,知識蘊藏著力量,但它不等於力量,只有利用和發揮知識的能量才能變成力量和價值。善於學習的人往往能不斷獲取新的信息和新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陳舊落後的教育行為,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成長的道路。學習是一種文化的積淀,一個人對社會做出的真正有價值的貢獻與他(她)所學習運用知識的能力成正比。在建設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學校既是學習組織,又是教學組織,必須努力提高組織的學習力,在「學習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之間發展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增加成員之間的學習互動和對話交流,在實踐活動中催生實踐體會,在實踐體會中提煉實踐智慧,使團隊學習的成效遠大於一般個體的學習之和,通過長期的精心的設計與組織,塑造出富有學校特色的學習文化,蓄積起強大的學習精神。

⑨ 校園文化是怎樣的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為了體現這種文化許多學校製作了學校文化牆。它主要包括:以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份。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文化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牆方面,詳情www.bofeng100.com。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校園文化對於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沒有了千萬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多麼英明的領導團體多麼扎實的硬體設施多麼雄厚的師資隊伍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學校的校園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園文化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特別是大學校園文化,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閱讀全文

與學校是文化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