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熱點的論文怎麼寫

文化熱點的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9-11 20:57:58

❶ 請大家幫忙寫一篇文化論文

兩千字很少啊,很容易就完成了。比如寫「周」姓的起源:
1、先敘述周姓的起源、發展、遷移,現在的分布狀況。
2、周姓有哪些祖訓,崇奉怎樣的信條。歷代有哪些名人,名人的事跡可以根據篇幅稍微詳細一點,詳寫三到五位,其餘則列出朝代、姓名等即可。(古代、現當代的最好都有)
3、最後總結周姓發展的歷程、取得的功績,再展望一下未來,基本就可以結束了。

資料可參考:http://ke..com/view/3219180.htm

❷ 求一篇大學生寫的社會熱點問題論文2000字

關於「大學生最關心的社會問題」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
現在高校的大學生大多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一代人成長於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他們的思想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樣化,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他們有獨生子女共有的自我意識。因此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很強的民主觀念。而大學生作為我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人才資源,他們是否關注社會熱點以及他們對這些社會問題的態度如何,對他們以後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做了此次調查。
調查對象:A大學的在校大學生
調查時間:本次調查從2010年11月下旬開始,12初結束。
調查地點:A大學
調查概況:
首先,通過詳細的討論和收集資料,我們確定了大致的調查方向:
第一階段:將當前熱點的社會問題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娛樂、科研、就業和其他八個主要方面並取其典型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解程度的調查。
第二階段:統計數據之後對大學生關注度最高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三階段:經過進一步的搜集資料,我們完成了此次實踐的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 統計接受調查者的學生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及其關注社會問題的渠道;
二. 抽取上述八個方面的典型問題對接受調查者進行了解程度的調查;
三. 抽取當前社會上的十個熱點問題或活動對接受調查者進行了解程度的調查。
調查過程:
經過幾次細心的修改,最終定稿後我們將問卷列印150份,分別面向A大學在校的不同年級不同學院的學生進行發放、填寫和回收。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我們不忘積極地與接受調查者進行與此次實踐有關的交流,以便更為准確的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經過我們的一致配合和努力,我們成功收回了全部有效問卷,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並將本階段調研結果用圖表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接受調查者男生佔69%,女生佔31%;各年級分布為大一37%,大二23%,大三17%,大四15%,研究生和博士生8%。問卷中第三個問題的結果表明,大學生最關心的社會問題還是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就業問題。其次最關注的社會問題分別是政治、經濟、文化,最後是娛樂、科研等方面。對於本次調查的主要受訪者大一大二年級的同學來說,雖然他們還沒有直接面對就業問題,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同學已經把就業視為上大學後或者以後大學畢業後遇到的最大困難。在對有考研究生打算的同學的調查中,80%的同學認為考究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正如大家所知,考研與就業不僅是大家最為關注的話題,也是大學生日常談論最多的話題。另外,從這次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於時事熱點的關注度還是較高的,比如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美韓軍演、朝鮮半島爭端、通脹壓力、《哈利•波特7》和《趙氏孤兒》等都是大學生們熱議的話題和事件。
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早已不是之前人們心目中「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能夠時刻關注到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並積極參與到各種社會話題和熱點問題中,對於社會上發生的大事表現出應有的姿態和有著自己鮮明獨特的觀點,了解到這種現狀是此次調查之後的一大收獲。
然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還了解到,當代大學生主要通過網路、手機和道聽途說等途徑來了解社會動態,這對於大學生要積極融入社會、與時俱進的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此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當前教育系統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學校未提供足夠的相關平台,成為大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形式單一的主要原因;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單一、效果不明顯,學生反映平平;大學中應試教育依然是主導,不利於學生發散思維、開拓創新等。
此外,由於第一階段的統計結果為當前大學生最關心的是就業問題,我們又沿此方向調查分析了此問題的原因、背景、現狀及建議對策等。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後,大學生就業自然要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受到供求關系的制約,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這種現實情況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同時高校專業調整、學科建設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校畢業生的規格和質量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相符合也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蟻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剪影,他們被冠以「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稱號,指的是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大學生。「他們還被稱作有如螞蟻般的「弱小強者」。
據了解,「蟻族」群體在全國已有上百萬規模。與現實生活中「蟻族」的龐大數量相比,在社會關注度上,「蟻族」卻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現在社會上經常出現以「農民工、下崗職工、農民」為主體的媒體報道和學術研究,而有關「蟻族」的學術研究和媒體報道則寥寥無幾。他們既沒有被納入政府、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也很少出現在學者、新聞記者的視野之中。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被漠視和淡忘的群體,這是一個少有人關注和同情的群體。
然而,雖然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蟻族」的隊伍仍在以超人的速度發展壯大,但是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仍然較高,這種高期望集中體現在對發展前途、工作環境和薪水的要求上。大多數學生認為愛崗敬業,責任心強是自己在就業競爭中的優勢。但我們認為,愛崗敬業、責任心強固然重要,但只是基本條件,遠不足以使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良好的組織、表達能力才是更具競爭力的條件。
大學生就業問題為政府、學校、家庭、學生本人高度重視,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事實上,大學生就業難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兩點:一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造成了全社會普遍就業壓力大,在短時期內難以解決;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大學畢業生同其他勞動者一樣需要接受市場選擇。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建議:
1.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
(1)政策引導,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後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積極為大學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辟常年性、規范化的渠道,並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准確、高效、全面的收集、篩選、分析評估。
2.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置換冗員 :
(1)要根據需要引進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用人單位要轉變選人觀念,按需擇人。高層次的大學生是培養科研、技術開發的人才,中低層次的大學生是培養具體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進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才會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各類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強人才儲備,合理置換冗員。企業是吸納大學畢業生的主力軍,盡管許多企業面臨著人員過剩的問題,但高層次人才仍顯不足,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導致企業競爭力低下。因此,企業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吸納大學生,加強人才儲備,調整人才結構,同時置換不能適應自身發展的冗員,從而增強企業的活力。
3.高校要適應市場辦學,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使專業設置更加符合社會需要。高校必須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就業形勢及各專業人才需求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確定自己的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大力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的特色專業。
(2)加強就業指導,廣開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擇業平台。高校要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咨詢、講座、座談等多種形式,加強大學生求職擇業指導,為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設計,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擇業目標。同時,要廣開渠道,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聯系,充分發揮自身既了解學生,又熟悉用人單位的優勢,積極主動地為他們牽線搭橋,為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
4.當代大學生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科學的擇業就業觀,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
(1)注重綜合技能的培養,提高整體素質。大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自覺地通過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業觀念,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生要不斷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意識。
5、大學生要發揮自主能動性,積極主動的自主創業,在思想和精神上錘煉自己,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廣泛獲取創業經驗,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
成功的創業者具備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要有創業觀念、有才、有膽、有識,同時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困難,這些高要求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想走上創業之路,就必須按照創業者素質的培養規律,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錘煉自己的膽子,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業人格、創業者思維和創業意識與技能,克服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積累型」、「繼承型」,掌握的死知識多,運用的知識少,膽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類型。
此外,我們要樹立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意識。自信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條件去開創自己未來的事業。自信賦予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夠成為創業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更需要自信。自強就是在自信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實踐,不斷增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進一步磨煉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說敢當,敢作敢為,不貪圖眼前的利益,永遠進取,使自己成為強者。自主就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獨立性思維能力,不受傳統和世俗偏見的束縛,不受輿論和環境的影響,能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善於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並採取相應的行動。自主還要有遠見、有敢為人先的膽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憑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業的基礎。
創業是目前媒體報道的熱門領域,無論是傳統媒體,如報刊、新書、廣播電視、還是網路媒體,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創業知識和信息。一般來說,經濟類、人才類媒體是首要選擇,比較出名的有《財富人生》、《創業家》、《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以及「中華創業網」、「中國創業論壇」等專業網站。此外,各地創業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機構的網站,也蘊藏著豐富的創業知識。通過這種途徑獲得創業知識,往往針對性較強。
大學生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業。創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從事創業的人既要懂經營,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協調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又要當機立斷,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既要能言善辯,又要能談判公關,既要能開拓創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難。因此,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很強,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經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公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談判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21世紀教育的4個支柱」,並把其作為開啟未來人生大門的四把「鑰匙」。「學會認知」就是教人掌握認知的方法,學會學習的方法、手段,培養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做事」就是要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駕馭處理復雜突發事件、危機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培養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管理能力。「學會生存」就是要不斷增強人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的責任感,培養人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要主動樹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從而使自己在創業時「走得出」,「站得住」,「幹得好」。
實踐環節能使大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計劃書大賽等。其次,大學生還可通過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創業見習、職業見習、兼職打工、求職體驗、市場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來接觸社會,了解市場,並磨練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商業活動無處不在,大學生平時可多與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甚至還可通過Email和電話拜訪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專業機構咨詢。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往往比看書本的收獲更多。通過這種人際交往途徑獲得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將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受益無窮。其四,投身於真正的創業實踐。在畢業前後進入創業啟動階段,可以單獨或與同學輪流租賃或承包一個小店鋪,或加工、修理、或銷售、服務等,在真刀真槍的創業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這些活動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大課堂的第一步,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既為他們將來開展創業活動積累了經驗,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為大學生提供應對挫折,面對各種困難的心理准備,促進大學創業成功。

❸ 關於文化的毛概論文3000字怎麼寫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關於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一:《文化軟實力》
摘要:當今世界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在提升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也是更為特殊和重要的。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經歷30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們也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中國社會要想健康和諧持續穩定的發展,擁有快速發展的經濟是一方面,有時候文化的軟實力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進作用,他們之間有互補的關系。以往我們我們只注重經濟的建設,而忽視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傳播,但是現在我們的政府和社會看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我們正在逐漸正視和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精神和文化財富,並讓世界各國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國。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戰略;偉大復興;

1、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容、發展歷程

(一)基本內容

約瑟夫·奈曾論證說,以經濟和軍事力量為基礎的指揮權是硬實力,而一個國家通過其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使其他國家想要他所想要的東西,這種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相對於其他「硬」實力來說的,之所以說它「軟」是因為文化產業所決定的,也就是文化所變「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圍可謂無所不包,從而其產業的特徵與以往的產業,如製造業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夠產生的價值無可估量,但是又很難界定,如知識產權的問題。文化也就作為產生這一價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當重要,卻非常難以界定。因為其難以界定,從而使其在很多方面無法用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來約束,很多地方無法達到強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計一個U盤的價值,卻無法估計裡面儲存的資料的價值一樣。也就是無法進行這種約束,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增加文化軟實力,畢竟「想法」是很難受到「保護」的。以上就是我認為為何要加一個「軟」字。而文化實力簡單的來說可以理解為創新創意實力,畢竟文化是這些的源泉。

中國的「軟實力」一說,則源於一位美國記者的報道,意思是說「對中國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種尊重或者著迷,以及它的影響力的自然增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體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語言是信息傳播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大小的重要指標。美國之所以能夠將各種文化產品連同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行銷全世界,除了國力的支撐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語言優勢,這也是美國的軟實力「依然強大」的一個重要表徵。為了維護自己的語言文化利益,擴大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有計劃地實施各自的語言戰略,並努力擴大語言的國際影響。

(二)發展歷程

「軟實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toLead:(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唐代興在《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一書中提到,軟實力就是國家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開為四個方面,即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和外交影響力,但這些影響力最終都要通過大眾傳媒而得以實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影響力中,文化影響力是國家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能夠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一個國家的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觀、精神指向及情感表達方式,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普遍認同,甚至被吸納或融合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去,那麼,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外交影響力也就自然會得到增強,並產生良性循環和擴張的結果。

文懷沙在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書寫的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一文中提到,我們國家當前還面臨著許多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說到底可能都是文化問題。我近年經常去陝西、河南等地,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創建文化大省,現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見,文化力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胡錦濤在十七大 報告 中提到,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當前,中國政府對於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問題有著自己的主張,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文化安全觀,改革開放以來歷任國家領導人的文化立場,多在於強調合而不同,求同存異,鼓勵和加強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文明對話。然而比起周邊

日、韓政府目標明確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國的文化政策層面卻顯得氣象不足且特徵不夠鮮明。

2、文化軟實力的分析

(一)傳統西方大國文化對我國的沖擊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階級斗爭階段,特別是「」時期,對 傳統文化 的破壞尤為嚴重。由於長期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輕視,使中國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滿足上的空虛。恰好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那種多樣性及多彩性,彌補了中國人長期壓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並迅速擴展開來。從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非常講究的文化,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後,給中世紀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優雅的元素,於是誕生了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藝作者。並且西方文化宗教氣氛濃厚,所以又給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層神聖神秘的外衣。這些原因都給嚴重缺乏文化寄託的中國人強大的新鮮感。現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體現在多個方面的。西方國家在飲食,音樂,電影甚至是語言等多個方面都對中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西方節日 和傳統節日的比較,似乎人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追捧西方的節日,而冷落了本土傳統的節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媒體、商家為捕捉商機,大肆宣傳,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吸引顧客、製造影響。這樣做法其實本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助長了西方節日的氣焰,為「洋節」推波助瀾,使它們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紀亞洲格局重組與話語權爭奪

亞洲正在崛起,其動向大致有三:一是韓國宣布將在全球一百個地區開辦「世宗學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設「日語學習中心」欲與中國的「孔子學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輸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龍象之爭」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籌。中國經濟日漸崛起令世人矚目,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則亟待拓展。

韓國是新興的文化產業大國。1998年,韓國遭遇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方針,明確提出「兩個五」:力爭五年之內把韓國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上的佔有率從1%提高到5%;力爭五年內能培養出10000個內容創作者,其中10%有外銷的能力。東亞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經濟強國,早在1985年,日本經濟持續增長之時,就試圖從「經濟大國」轉向「政治大國」最終走向「文化大國」。日本的文化立國戰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試圖確立日本文化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使亞洲國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時,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也呈現出交流與交鋒、合作與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顛覆和控制別國、實現自身戰略意圖的重要工具,文化領域已經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領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國的軟實力已在國際主流社會達成共識。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也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個世界盛會。舉辦世博會是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將大大推進上海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世博會已經經歷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會將成為在我國、也是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為全面推進中華文化的復興、展示和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契機。

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百姓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硬道理。中國通過學習世界文明使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中國目前的軟實力與一些西方國家還存在著差距,相對於硬實力的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

3、結論文化軟實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礎。文化競爭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文化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既取決於它的硬實力,也取決於它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則是制約整個軟實力的經緯、維系整個軟實力的靈魂。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提升思想、觀念和原則等多方面價值理念,這些都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只有讓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都來分享我們的文明成果與智慧,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讓世界聽到中國較為全面客觀的聲音,才能使中國真正走向世界,我們的軟實力也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4、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

【2】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二:《文化強國——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摘要】文化強國,對於每一個中國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文化強國」長遠戰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總結 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 經驗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關鍵詞】建設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創新

文化是民族血脈中生生不息地流淌著的血液,始終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國家繁榮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強國戰略從大的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從小的層面講得看我們是否有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我們的創意產業是否位於世界前列、我們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能否輸出海外。

身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去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強國的意義。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強國的意義之所在,我們才能夠更正確的、更積極的去為他出力。文化強國的意義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一個民族國家若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絕對不是一個強國。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而且表現在思想上。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我認為,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階段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大批走向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國人在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現不文明,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種不佳形象。這種情況下,怎麼讓人看到一個大國、強國形象呢?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我們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廢。文化創意是文化發展的起點,是原動力。但文化創意的靈魂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要在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激發人們的智慧,把文化創意事業搞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充分體現。

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或綜合競爭力,關鍵問題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國或一區域文化企業的產品及其服務在開拓市場佔有市場並以此來獲取長期穩定可觀的利潤的能力,同時也是在競爭中贏得並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或關鍵)能力。根據要素載體,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競爭力、文化需求競爭力、文化企業競爭力、政府行為競爭力等四大要素。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實質是創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競爭力則取決於其創新能力,它貫穿於資源利用、產品開發和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之中。

要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態的支持力。樹立以創新價值觀為主導的理念,積極促成創新的價值導向,增強創新意識,奠定共同的創新理念與價值基礎。把培養創新價值觀納入國民 教育 全過程,把創新理念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外化為人們的行為。要總結和宣傳體現創新要求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道德模範的示範力和感召力。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引導、鑄造人們創新價值觀的形成。媒體要大力弘揚開拓創新精神,以倡導創新精神、烘托創新氛圍作為節目評估的重要考量。通過多種方式構建和弘揚「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的創新文化,並把創新文化融入社會生活,成為人們普遍追求的文化時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為的推動力。

我國尚處於歷史轉型期,與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比較,政府行為推動力在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構成中比重大,作用尤為重要。一是要積極落實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制定具 體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實現我省文化產業振興目標。二是要以政策為引導促使創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創新資金扶持。文化產品的創新,尤其是內容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風險投資,過高的創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業規避創新。對於有創新意向並有認可的創新項目、但缺乏抵押資產的小企業,政府要提供貸款擔保,再如,為鼓勵文化企業的創新導向,對於創新型文化企業採取減征或免徵增值稅,對新開發的文化產品可以緩征所得稅。此外,當前特別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創造條件,使資金、智力、人才、技術等關鍵創新要素湧入文化產業。三是從立法層面加強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管理。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通過立法,完善有關法規,加大對原創文化產品的保護力度,保護那些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要通過立法,加大對文化資源特別是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的保護,反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開發。要結合近、中、遠期的市場需求,處理好開發與保護文化資源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化環境保護的關系(如房地產開發、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護文化遺產新法規),處理好當前開發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以實現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性。

接著,要提升文化企業的創新力。

文化企業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文化企業創新力狀況直接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是文化 企業戰略 要確立創新理念。文化企業始終要具有超越現實面向未來的「設計」,而不是「等待、觀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風,文化企業要以塑造創新理念來打造企業精神。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企業實體。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創意,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場發展需求與自身文化資源屬性特色相結合的基礎上,大膽創意組合,實現產品創新。在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過程中,要推動文化資源與旅遊、創意等行業的融合,重視原創能力的不斷提升。

最後,要提升創意人才的支撐力。

人才是創新的載體,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優勢,設立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學院、專業,培養造就文化產業所急需的高素質創意人才。文化產業技術專業要開設人文科學課程,如,動漫專業,各院校更多地重視繪畫和電腦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人文底蘊、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也成為支撐動漫產業原創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約瓶頸。要強化技術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鼓勵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像力 的培養。二是要面向國內外,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高層次的具有創意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學習並掌握他們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知識和新思維、新理念,影響和帶動現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使現有人才水平和素質得到提升。三是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人才發展環境和人才創業環境。人才流動性強是文化產業的特點,要增強工作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對工作崗位的忠誠度,克服人才向發達地區流動的虹吸現象。要把開發、持續吸引創意人才和構建拔尖人才高地作為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和基礎工程。

文化創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它在我國經濟增長轉型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漸成為最具潛力的支出產業。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不僅能夠引領我國經濟發展,而且能夠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動漫時代背景下,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漸擴大,文化強國被作為國家戰略得以重視,文創產業這一朝陽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藍海。中國企業家當瞄準行業前沿,思維也應與新興業態接軌,深刻解讀、領會國家關於文化產業的政策方針,尋求與包括動漫企業在內的文化創意型企業對接,實現企業產品或模式有別於競品的差異和超越,並為企業實現差異化藍海、創造可持續發展贏利的 商業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三:《試論促進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讀本科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的現狀:多數高校管理者缺乏對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的意識,忽略校園體育文化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只對極少數為在體育競賽中取得名次獎項而讓有限的體育尖子參加 體育運動 訓練和比賽,或為舉辦體育賽事而進行的體育文化活動;與中小學師資和場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說高校實施體育文化建設條件比較優越,但由於高校總人數較多,用於體育文化場地場館以及活動器材等方面的制約,場館器械設施的缺失和參與體育文化活動氛圍都成為阻礙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現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社會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尤其對於體育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為廣泛,那麼高等院校作為培育社會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搖籃,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主體,所以在促進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同時,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吸收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先進體育文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學生參與性的提升,才能使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體素質的提升、增強體育文化活動的創新性。如何對高校體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轉變校園體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滿意度,以及體育物質文化需求等問題的解決是促進大學生參與到校園體育文化中的研究,對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研究提出相應的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為了使研究內容更加全面,通過查閱大量關於高校體育文化知識,認真學習體育教育學,體育文化期刊等書籍,在網上收集相關大學生對參與體育文化現狀和文獻資料了解,達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綜合所掌握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總結,作為寫作的依據。(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高校校園走訪,對高校教師及學生進行面對面的采訪,提出關於體育教師與學生對體育文化的參與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質文化條件的情況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3)數據統計法。對收集的數據首先用 Excel 表進行篩選統計,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和歸納,用量化的數據分析,找出潛在變數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

三、現狀與分析

(1)在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領導在管理校園文化中對體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對缺失,體育管理制度體系不夠明確,對體育師資開展體育文化知識教育掌握程握,學生對於體育文化的滿意度存在差異,應引起高校領導階層對體育文化制定長遠規劃的關注與重視,體育教學師資體育文化新的認識。(2)體育文化教材及教學內容過於陳舊,部分同學對體育文化課程滿意度不高,學生缺乏參與體育文化課程的熱情,學校應對體育文化課堂創造新的組織活動氛圍,重視體育文化理論學習,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理論學習的興趣。(3)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受學生習慣影響,加強體育文化活動的宣傳,優美環境的創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還受業余時間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所需體育裝備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較重要影響。

四、結論

(1)湖南省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整體狀況較好,能掌握基本的體育文化理論知識,但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熱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較多,但活動內容不夠系統,同時體育理論知識了解需要加強,學校應大力發展學生體育文化理論知識,教師隊伍發展具有創新性的體育文化,進而吸引學生參與。

五、建議

(1)通過創新體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熱情,培養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意識,弘揚體育文化精髓所在之處。(2)體育文化理論知識不容忽視,開展具有特色的體育理論知識競賽,發揮高校體育社團的組織能力,加強體育文化的宣傳,為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體育人才。(3)加強體育文化所需的物質文化建設,提高體育場地建設的經費比重,使學生順利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得到保障,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創建更好的環境條件。

猜你喜歡:

1. 大學生毛概論文範文4000字

2. 大學毛概論文3000字

3. 大學毛概論文3000字

4. 四個全面為主題的毛概論文

5. 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毛概論文3000字

6. 關於文化的毛概論文3000字

❹ 以文化為題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

如果你關注時政,每天都看新聞聯播的話,那麼在過去一年你一定會時常聽到「國家出台政策幫助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這一類的話。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很長時間了,在材料生產加工甚至創新等方面都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外貿金額不斷刷新,甚至金融危機都沒能阻擋中國的經濟飛速增長。但畢竟這種利用有限資源獲得利益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所以為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和國民的文化程度,國家開始注重起文化,並已經將其作為產業發展。那麼,我國現在的文化產業究竟是怎樣的呢?先從最簡單最近的春節聯歡晚會說起吧。
春晚舉辦了30年,每年的除夕夜都會為中國人送上最豐盛的「文化大餐」,可以說春晚聚集了國內最優秀的文化形式,文化內容和藝術家。但近幾年的春晚卻被不斷抱怨,且每況愈下,觀眾抱怨沒有創新,笑點乏味。似乎春晚已經遠離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今年的龍年春晚雖說沒有植入廣告,沒有大合唱,但其總體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就說語言類節目,諸如小品、相聲,這本應該是中國的特色,今年卻僅僅有7個節目,相較於去年14個整整減少了一半。龍年春晚的導演說「小品、相聲在國內已經沒有市場了。」這句話乍看之下覺得匪夷所思,但仔細想想也是事實。小品、相聲本來就是在庸俗的文化之上所建立的,它的任務不僅僅是讓觀眾一笑了之,而是要在這笑話中諷刺現實的種種,在笑聲後要讓觀眾思考。但現在呢?內容匱乏,缺乏創新,都是些沒營養的笑點,觀眾看完是笑了,但他們在笑什麼?誰也不知道。就算是春晚這樣的舞台,搬上來的也僅僅是繞來繞去的那麼幾個內容而已,小品、相聲已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其目的也不過是讓觀眾在除夕夜多笑幾聲。畢竟,讓觀眾笑總比讓觀眾哭好吧。再加上網路的普及,表演出很多段子都不免有抄襲之嫌。該說廣大網民的想像力強還是眾多文化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匱乏呢?應該是後者更多一些吧。如此一來,語言類節目確實已經不能迎合現在觀眾的胃口,而且其本身也在偏離原有的宗旨。這樣的作品到底有什麼可看之處呢?還不如到網上去搜帖子的好。
再說說為文化產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電影市場。2011年的電影市場票房破130億,總計國產片200餘部,引進電影50部左右。但我相信那130億中
至少有一半是屬於引進的50部的。年底很多電視頻道,報紙,網路媒體都在盤點2011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種種。除了CCTV那中規中矩的點評之外,其他媒體都不約而同的批判去年的國產電影。題材無創新,劇情太爛,技術不到家都是國產電影獲得差評的原因。請著大牌明星,用著3D技術拍攝,耗費上億製作又有什麼用?劇情上不去,其他一切都是浮雲。但無奈有著明星、導演的名氣和天花亂墜的宣傳撐腰,這些劇情簡直就是在敷衍觀眾的片子也能賺的盆滿缽滿。其實應該是大多數人花了錢,看了片子之後在大呼「上當」吧。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大,誰也不願放過。為了賺取最大利潤請了明星胡導一氣的不在少數,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這句話彷彿就在各大導演和演員身上上演著。沒有用心去寫劇本,沒有用心去導,沒有用心去演,中國的電影怎麼可能能打敗強大的好萊塢呢?2011年票房前三甲很遺憾沒有中國影片的身影,到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國影片也不過是展映。看過一個數據說國產影片90%都是處於虧損狀態,我不懂了,既然已經有了虧損,為什麼導演,編劇還是沒有任何改觀?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的上演「我導爛片,觀眾買單」如此對觀眾不負責任的事情。難道非要等你被觀眾唾罵才可以?不過,我想那時導演已經卷完錢去夏威夷安享晚年去了。國產影片急需矯正觀念,走上正軌。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不過是文化產業中的一兩個,不過,這也不是個例。其實,早在文化被作為產業受國家關注以來,文化就已經開始扭曲。不為什麼,因為在中國這個大多數人都是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的國家,只要一涉及金錢,人們就會不擇手段去獲得。再加上國家的不斷扶持,這些人更是為所欲為。以前是工業,食品,製造,現在又多了一項文化。這些東西都已不是純粹的了,人們已近很難再找到真正的藝術。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大國,沒有真正的文化可以支撐,難道這不可悲嗎?有一個笑話說的很好,說有人問德國總理撒切爾「中國的電視機大量銷售到德國,我們該怎麼辦?」撒切爾一笑說「那沒什麼,要是有一天中國的電視節目大量輸到德國,我們再來討論怎麼辦。」這個笑話已經充分說明了當今中國文化的扭曲程度。我們再不端正我們的價值觀,再不注重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終將會遭受外國文化

❺ 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論文,2000字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從時間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指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文化.因為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中國文化開始大幅度的震盪,調整.這種變化一直持續至今.從地域范圍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地理概念,還包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今天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仍在不自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負面道德經驗等方面.
二、多視角看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和體現
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各抒己見.有些學者們論證了儒學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認為儒學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具有極為有益的作用.還認為新儒學倫理道德思想有助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啟示.改革開放以來和加入WTO以後,中國的人文精神及傳統文化思想受到挑戰.對學生進行儒學教育,堅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園,凸顯人文精神,要求我們加強儒學倫理教育,倡導道德體驗教育.
〔1〕有學者從美育及傳統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進作用.也認為當代德育的社會文化環境受以現代傳媒為特徵的大眾文化影響,人的審美受到侵蝕、精神世界也被無情的擠壓著.青少年的奮斗精神、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受到巨大影響,自我意識強全局意識差、競爭意識強合作意識差、好勝心強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結構.而美育與德育的終極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審美教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及形成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我國把美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當前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經典導讀、看經典戲劇電影、文學導讀、注重課程教材改革、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措施來實施美育.
〔2〕對於美德作為知識可教性,有學者論證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但美德作為知識被教師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過理性去獲得、美德本身的內涵在當代社會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師的失落.所以傳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學劉國強教授闡述了中華美德教育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指出儒家倫理教育之特點,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層面的含義和與諸德的關系,認為它們都是相互關聯和融通的一個體系.他的關於中華美德的當代意義提醒了我們不要一味的追求現代的、西方的、流行的價值觀,而忽略中華傳統美德所蘊涵的價值.
〔4〕 至於道德榜樣、榜樣教育問題,部分學者論述了榜樣的道德價值,道德榜樣的類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樣並不特指道德榜樣,它們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只有具有正面價值的榜樣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價值.從道德主體的角度看,可分為個體道德榜樣與群體道德榜樣:從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看,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道德榜樣,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會道德資源者、對社會負有重大責任和具有重要影響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樣有幾種產生的可能,即先驗論、發現論、需要論、實踐論.不管怎樣,道德榜樣產生的條件至少應該是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訴求.道德榜樣的功能如下:傳統優秀道德的典型承載者,現實主導價值的積極弘揚者,未來理想道德的開拓創新者.這三種內在功能決定了道德榜樣具有示範和激勵的外在功能.
〔5〕現實教育中要積極發揮道德榜樣的外在功能,使其轉化為內在功能,以不斷擴大的道德榜樣的力量和影響力.但如何處理好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呢?有學者指出要合理運用它們之間的耦合,來建設新時期的文化和進行學校道德.需正確認識偶像崇拜語境下的榜樣教育.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播媒介產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態和現象的出現沖擊並改變著傳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時下榜樣曲高和寡,偶像卻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找出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榜樣與偶像的差異與共生,建構它們間的耦合機制.需要我們貫通理性思維與情感體驗;協調價值目標與現實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價值,當前有學者對學校如何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應具有生活性、綜合性、發展性,體現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統一,且要設置專門的民族精神教育課程.擬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標,不同的學習階段,目標層層深入.至於其教育方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而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

❻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論文怎麼寫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令億萬中華兒女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載,經歷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飽經滄桑,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下面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篇,供大家借鑒參考。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第一篇:新媒體環境下漢中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探析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體技術支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下研究熱點。本文以漢中地區為切入點,藉助新媒體技術,探討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與傳承的問題。分析漢中地區的經典成語故事、古代文學作品、傳統戲劇、以及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創新與傳播,探索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公眾的民族情懷與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傳統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遺產; 現代化轉化與傳承;
1 研究背景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其意義就在於對傳統文化進行新時期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人們只有在已有的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傳統和傳統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1]「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從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發展的繼承出發,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進行創新。」[2]因此,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同時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一種使命。
新媒體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它是繼傳統的報刊、廣播、戶外、電視後出現的「第五媒體」。其功能強大,主要藉助於當今發達且成熟的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移動網路、區域無線網等技術渠道以及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終端,實現海量信息資訊和娛樂體系的在線共享。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實現了平等和對等,人們既可以發布和傳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並與周圍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實現互動。「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3]新時期,保護和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將新媒體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結合起來,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 漢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簡介
「截止到2011年6月,漢中已經擁有國家級名錄6項,省級名錄39項,市級名錄59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多樣,既有體現歷史文化的故事傳說及民間戲曲,又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各種民俗活動。」[4]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蔡倫造紙傳說、洋縣佛教音樂、鎮巴民歌、漢調桄桄、洋縣架花焰火技藝、洋縣懸台社火等,兩漢三國時期遺存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豐富了漢中的地方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急需藉助新媒體傳播平台進行現代轉換與傳承。
3 漢中地方傳統文化新媒體形式的現代轉化與傳承
(1)漢中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成語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一頁。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含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煙雲,其中蘊含著很豐富的人文哲理與生活經驗。漢中歷史悠久,兩漢三國歷史文化比較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了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及歷史傳說,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騫故事傳說、廉泉讓水、褒姒傳說等。對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進行整理和編排,標注拼音,製作成為電子書樣式,並配上真人語音以及名家講讀的音頻;還可製作成幻燈片PPT的形式,配上相應的圖片,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使用GIF動態圖片,這樣更具吸引力。此外,將文化典故以動畫的方式進行呈現,或製作音頻節目,將文本轉化為音視頻以滿足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藉助手機APP在線功能推廣和宣傳,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2)漢中地區傳統手工技藝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工藝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工具與材料,人們將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和認識,以相對穩定的造型、圖式、技藝和文化等要素凝結在器物之中。[5]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由於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氛圍,漢中本地保留下來了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例如,漢中麵皮的製作技藝、蔡倫造紙工藝、漢中張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藝、洋縣蓑衣編制技藝、城固泥塑、洋縣架火煙花、謝村黃酒釀造技藝、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藝急需得到關注和保護。在今天這個網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大眾傳媒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可以藉助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來進行宣傳與推廣,使傳統技藝能夠被廣大的人們所認知和了解。
因此,對漢中本土傳統手工技藝進行視頻加工,將諸如蔡倫造紙技藝、漢中麵皮、謝村黃酒的製作過程完整的拍攝記錄下來,對其中的加工環節進行細致和完美的展現,能夠引發受眾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拍攝紀錄片或微電影形式,配以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觀賞這些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與放鬆,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3)漢中傳統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歷經千秋的歷史典故,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見證了漢中地區歷史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相比陝南地區其他區域所特有的自然風光,漢中地區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漢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漢中境內的民間地區所形成和保留下來的民間藝術,例如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佛教音樂、端公戲等。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可以請一些老藝人和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演繹,通過現場錄制和後期製作的方式形成音視頻作品,通過各大視頻媒體以及網路平台進行投送,也可以由當地政府著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場所的LED屏幕上進行滾動循環播放。

其次是漢中的民俗活動,漢中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種類豐富,如南鄭協稅社火高蹺、南鄭新集采蓮船表演、略陽羌族羊皮鼓舞、洋縣杖頭木偶戲、洋縣懸台社火、老君廟會、春官說春發放春貼、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等。這些精彩紛呈的傳統民俗活動展示了漢中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對其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播,可以藉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網路進行傳播,充分挖掘民間傳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請知名視頻網站的主播,比如嗶哩嗶哩、Ac Fun、斗魚、抖音等,現場參與活動並進行實時直播與互動,藉助主播個人的影響力和自媒體視頻平台的強大擴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漢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此外,藉助微信,建立漢中民俗活動的公益性宣傳公眾號,向廣大的在線用戶進行推送,有一定的宣傳與展示效果。
(4)VR技術與漢中文化旅遊景點的線上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能使用戶沉浸到環境中。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還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即各種文化旅遊景點。其中,兩漢三國時期的石門棧道、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武侯墓、張良廟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對這些文化旅遊景點進行精準的測繪,然後通過計算機進行3D立體建模,建立線上文化博物館。還可在城市內的各大公共場所建立市文化旅遊景點的VR體驗館,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不用親臨景區,藉助VR設備,進行在線漫遊,體驗立體沉浸式虛擬游覽,並能與景點內的物體進行互動,從而獲得立體式全感官的綜合性體驗。這種新的游覽方式與以往的遊客進入景區實地遊玩體驗相比,在保持景點全部區域各種參數與信息完整收錄與提供的同時,還降低了參與體驗的門檻,能夠讓遊客獲得多倍的感受與身心的全面滿足,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維與設計理念。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轉化與傳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藉助在線網路媒體技術和各種視頻平台,以及VR技術,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視頻化和立體化的製作的發展路徑。此設想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幫助與支持,加大新媒體傳播的力度,使漢中的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得到普及並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吳增禮,王夢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維度和限度[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1):1-7.
[2] 侍舒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戲劇之家,2019(12):219+221.
[3] 張婕,苗思雨,逯鵬祥,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徵與對策研究[J].城市黨報研究,2020(03):90-92.
[4] 潘秀梅,張慨.淺析陝西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保護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3(07):43-45.
[5] 賀超海.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❼ 「現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一論文怎麼寫要1500字哦!

1、 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越來越會看到傳統文化的價值。◆ 傳統文化精緻、典雅、高貴,有它自身內在的境界之類,不一定要「古為今用」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它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淀,應是我們每一個現代的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的寄託與歸宿,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是極其深遠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吸收青年人來參與,才能永葆青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深深浸入中華兒女的血脈,現代社會中要繼承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是改變現代人價值取向、引人向善、凈化社會風氣的良方。◆ 我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及其重要,當前社會缺乏道德,為了使下一代的孩子們真正成為祖國的棟梁,必須盡快宣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果處理好的話,就是文化財富,反之,就是文化包袱。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必能振興中華。◆ 只有學習外國的長處,才能立於不敗;只有發揚本國的長處,才可佔得先機。◆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的一種標志和形式。◆ 是打造社會轉型期中華民族新的精神支柱的核心內容,沒有對中國自己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沒有中華民族。◆ 不可或缺。◆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的精神家園。◆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根本。她為現代社會提供精神資源和智慧支持!◆ 傳統文化有其自身的魅力。這與現代社會並不是完全不相容的。現代社會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以比喻來說,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根與葉的關系。葉與根不同,但葉永遠無法離開根。◆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寄託。◆ 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得以發展的根基。◆ 傳統文化並不是過時的,老掉牙的東西,反而,這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如果失掉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支撐作用,任何的事情都會失掉前進的動力。◆ 社會風氣的凈化正需要傳統文化的振興。◆ 立新並不需要破舊。◆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讓個人修身養性,不為渾濁的價值觀所腐蝕,保持人格的相對獨立。◆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沒有傳統就沒有現代。傳統文化的價值需要一批有識之士的努力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特別在現在學習西方已經成為正統的當今中國,學習永遠是一種思潮,是一種運動,運動需要人以及人群的力量。◆ 很有價值。中國現代社會沒有一種精神寄託。這種寄託恐怖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找。◆ 在現代社會,我國傳統文化應該大力弘揚。◆ 應該大力發揚!◆ 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社會。◆ 丟失了傳統文化幾近於丟失你自己前進的方向◆ 簡單來說,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我認為文化是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因此,現代文化本身很大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從這里角度來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現代文明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我們重要精神財富,現代社會更需要我們重塑傳統文化。◆ 待進一步思考。◆ 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精神力量和修養底蘊,現代社會對此越來越淡漠,道德水平一直下降,有必要再次大力弘揚。◆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每個民族都有構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傳統,它影響著國民心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中,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觀念的體現。◆ 在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人們發出了「可持續發展」「回歸自然」 「救救地球」等呼喊,而且為了對付這些危機,人們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危機繼續惡化的勢頭。要想徹底地解決這些現存的問題,必須高揚中華傳統文化所擁有的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的思想,也即:「天人合一」精義。我想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價值所在。◆ 我認為,傳統與現代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是相互包容的。現代是相對傳統來說的,而傳統這個概念的出現卻恰恰是在現代社會中。因此,傳統文化中必定有一些東西對現代社會是有用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束縛和桎梏。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傳統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傳統文化無疑是一個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強有力的黏合劑。文化滋生出道德和文明。在現代國際化日趨加強的社會,更需要一種本土化的東西用以證明自己民族的存在,以及規范和統一人們的價值觀念。◆ 傳統文化過去有用,現在有用,將來也有用。其價值大小不在文化本身,關鍵是掌握和運用文化的人如何去充分發揮,怎樣去加以利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秩序在混亂紛雜中重建的時代。面對紛繁蕪雜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面對中西文化的碰撞。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找到精神上的立足點,吸取智慧,讓我們知道怎樣正確地思考,正確地說話,正確地做事。◆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在現代這樣的社會轉型期,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取向人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使人們不斷思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 ◆ 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價值體現的一部分,而要更好地實現現代社會的價值,必須與傳統結合,建構在一定的傳統之上。◆ 我認為,傳統與現代是相互包容的。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傳統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具有長久不變的價值,在現在西方文化佔主要地位的世界裡,我們很需要探索一下當今的文化思潮是否對我們有益,傳統文化對彌補我們的不足有很大價值。◆ 我認為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來源,是一個民族從根本上獨立的基礎;同時它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條件和依據。◆ 傳統有精華,也有糟粕,現代社會價值也是有優有劣。◆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它民族的本質特徵。◆ 應該大力的發揚傳統文化,其在現代社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如果說它們中有過時的部分,那是現代人對它的理解不夠深入和靈活,也有可能是受了已有的對傳統經典解讀的影響。如果認真地接觸原著經典,會受益無窮。◆ 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該汲取其中的精華部分。◆ 現代生活離不開傳統文化,她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她,我們就會像離開水的魚兒。◆ 應該在現代社會大力倡導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它蘊涵在每個人的血液里,它決定著這個民族的未來。◆ 對本民族文化,我首先表示尊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無價的,但也正因為其在現代社會中價值不可估量,又很難轉化成生產力,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 傳統文化在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和人生座標,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其中雖然有糟粕,然而更多的是精華;其負面效應固然足以構成現代化的滯礙,然而其正面效應與中國現代化並無內在的沖突,關鍵在於批判性的改造、創造和揚棄。我們在全球化趨勢越演越烈的今天,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應當注意樹立並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提醒我們在進行交流時、在交流中發生沖突時,不能「迷失自我」,不能喪失民族自信心,必須以理性的態度去鑒別、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傳統文化一直在現實中活著。它是現代中國人精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很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現在的社會應對此給予更大的關注。◆ 現代社會不是缺少傳統文化的內容,而是缺少土壤、環境,從而使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不到體現。◆ 我看過很多關於佛學方面的書,我覺得儒家文化與佛學還是有很多相關的地方。傳統文化,能保存下來,且發揚光大,至少能在我個人身上找到。所以我個人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價值是不可估計,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信仰。◆ 我們知道有些古董價值連城,而古董是從傳統文化傳統中出來的,因此傳統文化能夠復活的話,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俗氣的說是多麼值錢

❽ 請問關於文化的論文怎麼寫啊

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不成問題。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如此困難,有政治環境惡劣的原因。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其思想文化觀點相對保守,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一旦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進、突破,總會有一些從特權政治獲得甜頭的政治家,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權力加以打擊。近代不是有一些軍閥,在國內大肆鼓吹尊孔嗎?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對思想文化橫加干預,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這使後人感到困惑:想說愛你,又不容易。因為分明有著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許多至可寶貴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復雜的這個特點,令後人感到十分尷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一個原因。
筆者此文主要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今後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這樣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在不斷前進的,這種前進,在政治上,表現為以民為本,直至後來的由民作主;在經濟上,表現在重農重商,直至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尊重別人的思想觀點,直至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對待人上,關心人,愛護人,直至後來的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雖處逆境而奮發有為,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鮮的血液。在對待個人與社會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對待人與自然上,《棘敕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的特殊感情。
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騰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但是,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女人有獨特生命價值嗎?不過是男人附庸。每一個中國女子,應以生活於現代為慶幸,而以生活於古代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葡葡。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一方面是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掠奪百姓,另一方面卻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對平民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進行種種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又使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內在動力。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壓制個體生命正當慾望。哪個人特立獨行,即「槍打出頭鳥」,導致國民雖眾多,實則千人一面,有膽有識的人百中無一。有新的思想,即「鳴鼓而攻之」。有不遜之言,即「禍及九族」、「誅滅十族」。在家聽父母的話,在鄉聽長輩的話,社會上聽官僚的話,而全體官僚則聽皇帝的話。個人的婚姻大事,聽父母的話。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對外部世界缺乏關心。雖然在鴉片戰爭被打敗,仍不肯認輸,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認真學習別人文化的有價值東西。一次次失敗,仍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不能對自己體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發自己民族生機活力。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
愚昧、落後、抑制人性、阻礙發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其思維豈能不退化,其個性豈能不扭曲?與此同時,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還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善於鑽營、欺騙,又有背景的人,青雲直上;渾渾噩噩、平平庸庸、處事圓滑的人,一帆風順,庸人一生平安;而才華橫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負之士,卻往往是英雄難有用武之地,鬱郁一生。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逆淘汰的現象——幾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中國文化是優是劣,孤立地看,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其它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認識各自優缺點,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里主要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進行比較。這也是近一兩百年來,學者們十分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其長處。「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中國人崇高天倫,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溫暖著我們的人生,支持著我們戰勝各種困難。「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損害,能把人們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度看人,以友善態度對待其它民族,這對於國內社會秩序的建立,對於國際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積極的。有著強烈的為國為民建功立業思想。從馬援的馬革裹屍,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的「對酒當家,人生幾何」,到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均體現這種強烈抱負的存在。與自然也有著天然的共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上空」,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文藝復興以前的古希臘文明,已被賦予新的內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紀文明,遭到徹底批判。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
試概括出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生命的自由、尊嚴,講得不夠。更多的是帝王的權利,而不是百姓的權利;是上級的權利,而不是下級的權利;是單位的權利,而不是個人的權利。現代社會學認為,社會活力來自激發個人的積極性,社會尊嚴來自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尊嚴。而中國傳統文化之做法,顯然與此背道而馳,既是文明不發達的表現,也必然妨礙社會的發展。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西方則堅持思想自由。各種學術可以自由爭鳴。因此幾百年來,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輩出,新的學術成果接連不斷,令世人嘆為觀止。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儒、道、佛並存,為什麼還說是沒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對立的,而實則皇權政治下一種思想的三個方面:出則為佛,入則為儒,修身則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統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戰,也不容挑戰。除非在政權沒落,或瓦解情況,批判儒家、專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頭之日。
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西方則崇高法治,在全社會崇高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既維護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成本。
在人才選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競爭。這樣能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能夠給其他想發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機會;能夠確保人才隊伍新陳代謝工作順利進行。中國的人才選拔模式則不科學、不合理。幹部隊伍是「官選官」,上一級選下一級。客觀上助長各級幹部不是把精力放在為民辦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級旨意上。公務員選拔,也不夠透明、公開。這使中國人才隊伍整體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腐敗泛濫;也挫傷了大量銳意進取的民眾的積極性。
在發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講的是科學和民主。科學,不但是重視科學技術,也包括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選舉國家機關,並進行相應監督。這使西方社會數百年來一直生機勃勃向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人情和集權。衛生部部長、北京市市長在處理非典工作有嚴重失職。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按照法律制度處理就可以了。但中國對這起事情的處理,卻十分費力。這類情況,在中國十分普遍。每一起腐敗案件發生後,都有許多人在背後活動,找人講情。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如評職稱,重大課題立項,各種評獎,均離不開人情。人情是這個社會得以運轉的萬金油。集權,即大權獨欖,什麼事都由有關領導說了算。結果只能是脫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破壞;在維護極少數人的特權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礙了整個民族的不斷發展。
由此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從總體上說,我們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落後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西方文化經歷過一個較充分的現代化階段。而我們民族,則尚未經歷過這個現代化階段。至少可以說,我們的現代化階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新的時代,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新的文化應該是怎麼樣的呢?人們都會關心這個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應該比現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這還用說!人們會說道。
我說的美好,有這么幾層意思。
一、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社會、自然有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無知、愚昧基礎上的文化,是不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真正幸福的。
這就要求個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並破除種種迷信思想、教條主義,勇於探索正確認識。也要求社會倡導思想自由,倡導尊重真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個人生活的進步,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密不可分。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設中,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鼓勵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上,為社會多做貢獻;必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矛盾,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必須使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創造更多優秀的勞動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貴的生命,是萬物之靈。理應雄糾糾、氣昂昂地活著,理應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擊人的尊嚴,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嚴,都是不允許的。人與人之間權利與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嚴,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許的。新的文化,必須喚起人們對自己生命的尊嚴意識!喚起他創造生活的熱情!喚起他對別人生命價值的尊重的熱愛。努力使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開創大寫的人生。
同時,還要考慮人的需要,創造相應的精神文化產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脫離人的需要,這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必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是必要的。主要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本質和規律,或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但要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這純粹是一種意淫,愚昧可笑。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是新中華文化。
還要虛心學習。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別人不來向我們學習,是別人的愚蠢。而我們不去學習別人,則是我們的愚蠢。學習永遠不是一件丟面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
不同國家國情不同,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裡?人口多一些,生產力起點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後一些,人均資源少一些,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發展經濟,都要科學、民主,都熱愛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都要講道德和法律。因此,別人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鑒。
有些人動不動以中外國情不同為由,千方百計為學習別人先進文化設置障礙。中外國情不同,所以中國不能搞市場經濟,不能崇高人權,不能普選,不能倡導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這與其說是重視本國國情,不如說是自甘落後。許多別人文明的先進成果,被排斥在一邊。害了誰?害了自己民族的未來,害了廣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那麼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必然越來越大了。
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攜手前進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麼做的。你向我學一點東西,我也向你學一點東西。這樣大家都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成熟。人類文明,必然要以這種方式前進,才能發展更好,也才能使各個民族更快地進步。
關於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文化也是如此,僅僅只有繼承,或僅僅中只有學習他人,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創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根深葉茂。文化積累是根,根基不扎實,是長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長不高,長不壯。
二要明確方向。方向錯了,不是創新,而是守舊、復古,前功盡棄。一定要透過種種迷霧,把握文化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說到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三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四要有勇氣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舊的文化,並非一帆順,必然會碰到斗爭。這離不開政治家的膽識,也離不開有識之士的頑強奮斗。說到底,是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代表不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斗,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已進行了一百多年。總的印象,是太慢了。亞洲幾個發展中國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比我們快得多。這可能同他們直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便於接收同屬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世界先進成果有關。而我們則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馬克思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但是,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族,走向現代民族的腳步,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盡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這里還想就國家熱談一談自己的精淺想法。
這十多年後,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這已經走入歧路。時代不同了。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精通西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一個現代國學家,就必須同時也是現代西學家。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要研究國學必須研究春秋百家學,大唐文學,魯迅文學。有人把千古罪學當成國學,其實把自己也變成了千古罪人。

❾ 近半年來中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熱點問題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論文

閱讀全文

與文化熱點的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