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方繪畫表現方面的特點有哪些
西方傳統繪畫有三個特點:古典與反古典、強調描述。
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點尤其表現在重視素描而輕視色彩之上,反古典則熱衷與情感,它不像古典主義那樣追求庄嚴、靜穆、單純、和諧的古典意蘊,而是強調自由、放縱的精神和富麗、壯觀的氣勢。
西方傳統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徵,當作自己的任務。這種描述性在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⑵ 西方繪畫藝術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影響力遠超國畫
【述】中西方繪畫的相同
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它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有其共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他們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體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畫家對客觀現實的感受的。它比小說、詩歌顯得具體形象更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在取材上更為廣泛。所以,繪畫是整個美術以至整個藝術門類中特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之一。對世界影響極其深遠。
【補充】中西方繪畫的區別
最簡單理解,中國畫是在「寫」、表現精神、偏抽象.;西方繪畫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後期畢加索(西班牙畫家,立體派創始人)、梵谷(荷蘭畫家,後印象派的代表)等人對中國畫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說誰比誰高,藝術是全人類共同的東西,是無等級的,只是世界觀不同,文化差異之必然!
⑶ 中西方繪畫比較,詳細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是各有自己文化體系和成熟技法的兩大畫種。其不同特點,傅抱石曾在《中國繪畫之精神》中概括出八個方面,其中最主要之點即:西洋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寫意的;畫洋畫是動的、熱的,中國畫是靜的、冷的;西洋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西洋畫是說明的,中國畫是含蓄的;西洋畫是客觀的,中國畫是主觀的。這些差異,歸根結底就是文化體系的差異,既不能歸咎於畫家個人的思想風格,更不能視為只是材料、技法的不同。中國畫與西方繪聲繪色畫不僅都有各自的文化體系,而且都是各自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和具體體現。技法可以互相借鑒,體系就很難超越了。
關於東西方的文化體系,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經指出:「有史以來,人類逐步形成了四個大的文化圈,即古希臘、羅馬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古希伯來到伊斯蘭國家的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中國文化圈。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中國則是東方文化體系的突出代表。這兩種文化體系來源於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哲學系統,而且從古至今都有各自的傳承關系,就如同兩個連綿不斷的鏈條,各自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由此而形成的中西方文化藝術,必然具有各自的獨特性,而惟有其獨特性才有價值。這種獨特性雖不應、也不能互相取代,但卻完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勾通。在世界藝術的百花園中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又是互相勾通、取長補短,是今後中西方繪聲繪色畫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各創高峰、共造輝煌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一、西方文化體系和西方繪畫的特點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哲學傳統,總的講,是以人與自然的對立,即天人相分的觀念為特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神臨自然、宗教的權力至高無上,就是人駕馭自然、征服自然。兩者的內容雖然不同,但卻同樣是天人對立,天人相分。在古希臘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從這個心理基礎出發,西方自伽利略以來四百年中,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對客觀物質世界總是一分為二,越分越細,原子、中子、介子、質子、微粒子等等,現在已經分到層子(誇克)。可以說西方人看了中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有話不直說,到處做比喻,累不累,甚至認為東方人的謙虛客套是虛偽、口是心非。可以說這是東西方人思想性格的差異,也是審美習慣的差異。
西方繪畫藝術概括的講有兩大派:
一是寫實派或稱具象派,認識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純客觀的,始終貫穿著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畫家觀察研究自然的主法主要是對景寫生,要求對象、光源、環境、視點四固定,即創作時對客觀景物的位置、視點只能選擇,而絕不能在畫面上隨便移動,以求嚴格按照物理、光學原理、科學准確的再現三維空間的客觀世界,並把運用和體現透視、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確程度當做衡量藝術質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畫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體和光影上面,不允許增加任何個人的意念和想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可心藉助望遠鏡離開地球看宏觀世界,也可以使用顯微鏡看微觀世界。所以隨之又出現了表現X光、紅外光譜、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內容和畫派,意在進一步從畫面上體現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
二是抽象派。西方藝術貫走極端,藝術家們在對具象寫實感到厭倦以後,從印象派開始,僅在十、古十年內,有些人就說從具象這個極端急劇地轉到抽象的別一極端。抽象派與嚴格地再現客觀物象的寫實派正好相反,創作方法是,使自然特象變形,追求抽象的裝飾趣和視覺效果,或用光色和幾何形態的抽象組合形式表現個人主觀的思想體驗甚至是潛意識、下意識及種種穩秘的心理。隨著誇張變形的創作方法越來越走向極端,有人甚至乾脆丟掉畫筆搞起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某些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所標榜的「前衛」,實際是遠離現實、逆反一切傳統文化、道德觀念,越來越趨向病態的自我表現,給正常的藝術發展造成重大幹擾、破壞。也必然難以引起觀者的共鳴,無法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二、中國文化體系和中國繪畫的特點
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是綜合的、強調普遍聯系的「天人合一」。認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合諧統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乃一大天,人乃一小天,宇宙的根本與人的心性息息相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哲學儒、道、佛思想的主要基調。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個人的小我必須融入民族的大我,要求「無我」、「忘我」,溫、良、恭、儉、讓、遵循至中、至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孔子還強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讓人處處誠惶誠、徹底放棄自己獨立的個性。東西方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不僅直接影響人的政治態度、處事原則,而且還必然導致繪畫審美的差異。
中國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在中華民族樸素哲學儒、道、佛「天人合一」觀念綜合作用下孕育出來的。「天人合一」反映在繪畫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精神和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所以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處去把握它的特點規律,而是盡可能融入客體之內去理解、體會,使主、客體融合統一、物我兩忘。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為畫家修養、個性、情緒的載體。所以中國畫家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並不僅都當做是有生命的,而且還賦予人格的魅力,使人情、物情相融。如對花烏蟲魚,是通過把握其神態特徵、生機意蘊,讓人們與之產生喜怒誤用樂的情感共鳴;天地山河,本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說無生命卻有生命,有人比擬:「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采」;人物,則更是重在表現其心靈和情懷。
此外,中國畫也講誇張、變形,並不要求過細的、逼真的刻畫。對畫面的處理,可以誇張取捨由人,以想像的真實替代視覺的真實,墨色的濃淡虛實,也可物理服從畫理,絕不刻意探求光影、色相的再現。但這種誇張變形是建立在寫實基礎上的,既要大膽、又要適度,它的造形特點是與物象若即叵離、似與不似之間,絕對不能隨意扭曲。總之,中國畫既不是具象的,也不同抽象的,而是「意象」的,「意」是主體情思,「象」是客觀對象。「意象」即客觀形態特徵和主觀精神、情趣的和諧統一,也即藝術上的情景交融和哲學上的天人合一。中國繪畫理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哲學上有天人合一思想,而且一直建立在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觀點之中,中國畫的「意象」本身,既有抽象的基因也有具象的基因,但是不走極端。正如中國的詩詞,既要有生動的形象,又要有含蓄的手法,絕對的抽象或直白不能成為藝術。中國畫的「意象」造型就是詩詞的形象生動和手法含蓄在繪畫上的具體運用。因此,中國畫絕對不存在如西方繪畫那樣只瓜映純客觀或純主觀作品的土壤,絕對寫實或絕對抽象的作品在中國雖也可略。
⑷ 20世紀初西方油畫的特點,審美特徵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社會迅猛發展迎來了資產階級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也隨之而改變。隨著人們對世界及對自然的認識,特別是對東方世界藝術的認識,歐洲的藝術家們得到了啟發。他們紛紛從民間藝術、中世紀藝術、東方藝術、非洲藝術、中東藝術中汲取營養。打破舊有的傳統模式是當時歐洲藝術家的普遍願望,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藝術在觀念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9世紀照相術的發明,使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被攝影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魅力四射的東方藝術在線造型的平面寫意中充滿巨大表現力,更令渴望革新的藝術家們驚奇與清醒:模仿寫實只是一種藝術觀,不沖破這種傳統,藝術的天地難以拓寬。於是後印象派畫家率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強調主觀精神表現,塞尚開始以主觀概括對象,遠離客觀模仿;凡·高則以極富激情的色彩和筆觸表現個人內心的強烈情感;高更卻以象徵性、神秘感表現自己思索中的可視形象,他們共同開創了西方現代美術的先河。
20世紀初,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節奏。現代科技的發展也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人類的眼睛從宏觀世界延伸到微觀世界,因此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繪畫「不再作為自然的奴僕」了,要「為藝術而藝術」。現代哲學直接影響了現代美術創造,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唯意志論觀點導致認識上的直覺主義,這使藝術家的天才和靈感升華為藝術創造的根本。對歐洲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們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弗洛伊德,他對人的精神領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強調人類本能需求的重要性,主張情感與感觀,尤其是無意識的沖動,要遠比主導人類行為的理性思考更為重要。這些理論都成為現代藝術創造的源泉。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美術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美術。它是指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和先鋒特色,與傳統美術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思潮和流派。
20世紀西方現代美術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階段是二戰後一直到今天。第一階段是現代主義佔主流地位,兼有其他傳統的、學院派的藝術,這一階段的中心是法國的巴黎。巴黎幾乎成為歐洲現代派美術的發源地,這里不僅誕生了野獸派、立體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也培養出眾多具有先鋒意識的現代派畫家。《亞維農少女》作為傳統美術與現代美術的分水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藝術中心從巴黎轉向美國的紐約。二戰後的美國迅速崛起,成為一個商業化社會最發達的國家,在那裡出現的新風潮比歐洲變異的速度更快、更頻繁。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的延續和發展,出現了與現代主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
20世紀的西方美術不停地發生著變化,與先前的西方美術流派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各種思潮風起雲涌,各種流派此起彼伏,新的藝術局面不停地被更新的局面所取代,其紛繁與蕪雜的流派變化,為世界美術史前所未有。
縱觀整個西方美術發展的歷程,即使是傳統的寫實主義美術,它從文藝復興開始也就從未間斷過發展與變化,如巴洛克、羅可可、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直至19世紀末的後印象派,可說是新風格、新流派不斷涌現。追求變革創新的藝術精神一直引領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史。而20世紀初出現的流派紛呈的現代主義美術運動,其實就是西方美術發展的必然與延續,只不過是求變求新的藝術精神以「反傳統」的姿態表現得更集中、更強烈、更明確而已。後印象派畫家率先決裂傳統,在繪畫中注入畫家主觀解釋的永恆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創造出突破時空制約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繪畫,並首先在繪畫中運用明亮的色調和顫動奔放的線條傳達熾烈的思想與情感。他們首開西方現代美術之先河,以其理論和實踐引領著19世紀美術向20世紀美術的過渡。從此,眾多的現代流派相繼相繼登上了西方美術歷史的舞台。
⑸ 西方繪畫有哪些風格藝術特點
你問的也太籠統了,西方繪畫有N多流派,N多風格,每種特點都不同,這都夠寫篇論文了。
從文藝復興開始說吧,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中表現為一種堅定的寫實主義。藉助於布魯內萊斯基發現的線性透視,圖畫獲得了真實的立體感;藉助於精確研究人的形象,人的形象現在獲得了體積;對自然的仔細觀察使塵世的各種現象得到了忠實的再現。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羅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復等特點。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葉,成為歐洲文學藝術的主要思潮。所謂古典主義,就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為典範而得名。到了18世紀中葉,龐貝城的發掘,德國學者溫克爾曼美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的興趣,古典主義又重新復興起來,故稱新古典主義。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具有端莊、雅緻、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它的主要特點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
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現實主義美術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現生活。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這句話很能體現現實主義美術的精神。代表畫家米勒、柯洛、盧梭等。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印象派繪畫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並將瞬間的光感依據自己腦海中的處理附之於畫布之上,這種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也是達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梵谷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梵谷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 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胡安·米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這也就是大概齊說一下,供參考。
⑹ 如何從繪畫方面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我們說,任何藝術的產生都離不開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文化是藝術的根,藝術是文化的集中反映。作為視覺藝術的繪畫也是這樣。
國畫和油畫不僅在創作理念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創作工具材料技法和表現手法都不盡相同。中國畫一般是用毛筆蘸墨畫在宣紙或繪畫用的絹布上,而西方油畫是用油畫筆將植物油調和顏料形成的顏色畫在畫布或牆體上。
等等這些都反映出中西方繪畫藝術史和繪畫藝術理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根源在於中西方文化背景文化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
⑺ 中西方繪畫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說,每一種藝術的產生都有它產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是藝術的根。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畫種產生於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中西方繪畫上的諸多差異,包括繪畫理念、繪畫工具材料、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繪畫的形式表現、繪畫的題材選擇等等。
有人說,中國畫美在意境,妙在似與不似。西方油畫美在形象,妙在直觀立體。如果說什麼是中西方繪畫本質的區別,那就是繪畫理念上的不同。
但是,盡管中西方繪畫有很多區別或者說不同,但它們沒有孰高孰低孰優孰劣之分。應該說中國畫和西方畫都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繪畫藝術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它們各有特點,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精妙深奧引人入勝之處,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⑻ 19世紀的西方,文化藝術有什麼特色
19世紀的西方,文化藝術多種多樣,其中繪畫藝術的多樣性是一大特點。分別有:浪漫派、現實派、印象派等。
十九世紀的西方,比較流行新式的建築藝術和特有的西方繪畫藝術。其中建築藝術不再是之前單調的裝修風格,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新型裝飾風格。西方的繪畫藝術不同於我國的水墨畫。我國的畫作主要是由水墨的調色製作完成,通過層次的不同用單一的色彩繪畫出不同的景物。而西方繪畫主要是以色彩明亮,色彩多元化為主,通過色彩的搭配,創作出不同的畫派風格。
四、後印象派是印象派的一種延伸,它通過作者本身的情感去在作品裡抒發,側重於表現物體的內在結構。後印象派對於西方繪畫技術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並間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出現。
⑼ 東西方繪畫的差異
東西方繪畫的差異主要在於東西方兩種繪畫在基本技法和表現手法上的不同,具體如下:
1,東西方文化傳統、思維模式不同、它導致了各自的繪畫在審美觀念上必然會出現差異。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人,就是認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諧統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這一點出來,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強調個人的「小我」必須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這種文化精神反映在繪畫觀念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認為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外把握它的特點與規律,而是盡可能融入到客體之內去,理解客體、體會客體,讓主、客體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於是,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為畫家修養、人格和情緒論的載體。所以中國畫歷來偏重表現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寫主觀感受,不過分強客觀,畫家所畫常在「似與不似之間」,不受拘束。
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和哲學傳統,部體上是以人與自然的對立,即天人相分的觀念為基礎的。在西方,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神臨自然、宗教的權力至高無上,就是人要駕馭自然、征服自然。這兩者的觀念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對立、天人相分的。從這種觀念出發,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學自伽利略以來的400年間,都是在走一條分析的道路,總是不斷地將客觀物質世界一分為二。這種精神滲透到繪畫藝術中,便體現為強調客觀地表現現實對象。西方繪畫總是把科學運用到繪畫中,要求畫家以純客觀的方式來把握自然,即畫家所畫一定要與他所看見的保持一致。
2, 中國畫來說,線條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從屬性的。而且從不畫光影明暗。中國畫不論描繪山水、花鳥人物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畫家們總是靠粗粗細細的線條來勾勒造型,然後敷以顏色。這些顏色有時是單黑的,有時是五彩的,它們往往也會被精心區分出干、濕與濃,而這些差別一般都不會被明顯地強調。中國畫常常是要讓觀賞者從並不豐富的色彩層次中去領略世界的五彩斑斕,去想像物體的凹凸遠近。這種感受不是來自視覺直觀,而是依靠了聯想和想像的參與。
西方繪畫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線條來區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淺、光線的明暗來表現,就像我們眼見的實物一樣。西方繪畫用亞麻籽油來調和各種顏料,色彩十分豐富。通過這些色彩的精心運用,畫家可以表現出物體的明暗差異,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以及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這也就是說,西方繪畫總是刻意強調色彩的豐富性與結構上的差別。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與暖、厚與薄、深與淺、淡與濃等多組關系中,營造出直觀的視覺效果。從整體上看,這種美學追求更有光學意義,更富於幾何精神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