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論大眾文化與主導文化的關系
1.主導文化能發揮對大眾文化的導向作用;
2.大眾文化在主導文化的行列中占據著較重要的位置;
3.大眾文化發展的消極影響,需要主導文化的引導
② 社會學中主文化與亞文化分別對社會進步起什麼影響
所謂主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社會的主體文化、主導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主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兩點,其一是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大多數人都遵循的主文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就失去了基礎。沒有一個穩定的主文化,或者文化的變遷速度過快,社會的穩定都是不可能的。默頓認為,缺少一個穩定的主文化,社會就會陷於「社會解組」狀態,如果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就會進入到「社會解體」狀態,一個社會距離消亡就不遠了。
所謂亞文化,就是和主文化向反或相異的文化。與主文化具有相反價值觀的文化有被稱作反文化,例如犯罪文化就是反文化。而大多數的亞文化僅僅是與主文化相異,並不必然和主文化相反。亞文化對社會發展有消極作用,但也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它的積極作用時,亞文化是社會創新的主要源泉。大多數的新文化因素,就是首先在亞文化中獲得承認,然後才進入主文化的。另外,亞文化中對社會進步最大的推動力量是新的價值觀的傳播。因此,亞文化是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 什麼是主文化、亞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
符合核心價值觀,它為組織中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可和共享,在組織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主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定族群中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也稱主流文化,相同的,亞文化就是在這一范圍里相對處於次要狀態的文化。主文化就是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觀,採取的行為方式,而亞文化是只有少數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及所採取的行為方式。
亞文化
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反文化是西方犯罪社會學的一個概念。
反文化指的是否定和取消現存的社會文化。T.羅札克的《反文化的創作》是關於反文化論的主要代表著作。反文化作為西方犯罪社會學的理論觀點是基於20世紀60年代西方世界的學生運動提出來的。
研究反文化的犯罪社會學家認為:反文化的鼓吹者一般都是青年,青年人正因為具有反文化傾向,才提出否定和取消現存社會文化的主張,才出現包括犯罪行為在內的違反傳統觀念的行為方式。由於反文化具有反對現存文化的特點,因而它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的主文化完全相反。
(3)什麼是主導文化擴展閱讀
組織主文化分為強文化和弱文化。
強文化對於員工行為的影響更大,與降低員工的流動率有更直接的關系。在強文化中,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得到強烈的認可和廣泛的認同。
強文化的一個特定效果是降低流動率。在強文化中,組織成員對於組織的立場有著高度一致的看法。
這種目標的一致性導致了內聚力、忠誠感和組織承諾。而這些特徵反過來有使員工離開組織的傾向降低。
④ 文化的四個層面是指什麼
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1、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
3、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什麼是主導文化擴展閱讀:
1、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2、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⑤ 中國的主文化有哪些
當代中國主導文化即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中國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觀念意識綜合反映的文化體系。
社會主義文化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在我國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
(5)什麼是主導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1、時代性:文化作為一個歷史范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而言,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
2、民族性: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和發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3、科學性:作為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斗爭的立場,為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4、民主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5、群眾性: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創造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6、創造性: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大動力。
⑥ 社會學中主文化與亞文化分別對社會進步起什麼影響
所謂主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社會的主體文化、主導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主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兩點,其一是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大多數人都遵循的主文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就失去了基礎。沒有一個穩定的主文化,或者文化的變遷速度過快,社會的穩定都是不可能的。默頓認為,缺少一個穩定的主文化,社會就會陷於「社會解組」狀態,如果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就會進入到「社會解體」狀態,一個社會距離消亡就不遠了。
所謂亞文化,就是和主文化向反或相異的文化。與主文化具有相反價值觀的文化有被稱作反文化,例如犯罪文化就是反文化。而大多數的亞文化僅僅是與主文化相異,並不必然和主文化相反。亞文化對社會發展有消極作用,但也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它的積極作用時,亞文化是社會創新的主要源泉。大多數的新文化因素,就是首先在亞文化中獲得承認,然後才進入主文化的。另外,亞文化中對社會進步最大的推動力量是新的價值觀的傳播。因此,亞文化是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之一。
⑦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什麼為主導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廈是以儒、道、佛為三大支柱的。三家由其關注社會問題的切入點的不同,故形成了它們在關於社會文化意識上的認知差異。
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從「人」的角度來關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宣揚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道家則以「自然」為本位,側重從「自然」出發來關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兩種核心思想,為中國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後來引入的佛教以「解脫」為本位,通過修持以求從迷惑、煩惱、痛苦和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盤」理想境界。佛教最初作為外來的、異質的文化,在與儒道的沖突中不斷相互融合;約在公元四、五世紀的東晉時代,佛教基本完成了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
普遍的共識是:儒家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佛家關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和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之說。
儒、道、佛三家雖各有所重而相徑庭,然仍能融合會通,相濟相補,和而不同,構成彼此共存共榮的文化格局,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國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脈絡,三家(傳統說法稱為三教)共同撐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天空。
⑧ 現代企業文化是以什麼為主導
企業文化在企業當中的發展是個大趨勢。但企業文化每個企業均是不同的,一次談不上以什麼為主導。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區別於另外一個企業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與資源。它的發展是不能趨同的。因此,企業文化是沒有主導趨勢的。
如果從企業文化本身的構成來說,它的主導或核心是企業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企業的哲學。企業的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載體與衍生。企業的精神文化滲透到所有領域,對幾乎所有制度、行為乃至決策都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