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屬性效應
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⑵ 什麼是西方文化它有哪些特點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文化即是從古希臘文化講起,涉及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理性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等。它具有強勢性的特點。
一方面是歷史形成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推動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一方面是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戰略,另一方面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文化的現實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主動選擇對外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就處在這種尷尬之中.作為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回應,一方面出現了完全認同西方文化標准,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西化思潮,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另一方面在很難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和體現這種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滲透到西方國家本土的情況下,只能做本土防禦,「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返本尋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的部落主義」.[2]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泛起就是對西方文化普適主義的極端回應.這種強化與拒絕、拒絕與認同的較量,有可能導致的就是文化沖突,對文化教化提出了重大挑戰.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題為《文明的沖突》論文中斷言:新世界中占首位的沖突根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性的,人類中的重大分界以及主要的沖突根源將是文化性的.民族國家在世界事務中仍將是最有力的行動者,但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於不同文明的民族和國家之間.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文化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體現,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著它的獨特的文化和這種文化在國民之中產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而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喪失了文化的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味崇尚某個大國、強國的思想文化,就只能淪為它的附庸.[3]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問題已成為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文化的命運亦聯系著民族的命運,文化的強盛和衰弱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發揚光大本民族的文化,並在全球各種文化的接觸、交流、碰撞和競爭中謀求發展,自強不息,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所在.其實,中西文化之間,有差異性,也有內在的一致性.文化沖突和對抗是一種必然,但不能用來證明中西文化不可能融合.兩種文化之間的偏見和長期對立可以通過相互對差異的了解得到溝通.
⑶ 《天道》台詞經典對白有哪些有哪些
《天道》台詞經典對白如下:
1、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2、要想做點事,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不當人。
3、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得道的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4、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盤。
5、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⑷ 《天道》中強勢文化、弱勢文化的思考,時常參悟必有所獲
整理了電視劇《天道》(改編於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關於文化屬性、強勢文化、弱勢文化中的思考,都是句子或段落,時常參悟必有所獲。
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這是一個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強盜的本質是破格獲取,破格獲取與直接獲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們沒有自信與強者在同一個規則下公平競爭,這只能說明你是弱者,因為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所以,強盜的邏輯從本質上講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神是什麼?神是根據人的需要造出來的。這就是《聖經》神學理論上存在的問題。《聖經》的教義如果不能經受邏輯學的檢驗,可能在實踐上就會存在障礙。如果經受了邏輯學的檢驗,那表明神的思維即是人的思維,就會否定神性。換一種說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麼人還需要神嗎?
這世上原本就沒什麼神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無論做什麼,市場都不是一塊無限大的蛋糕。神話的實質就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這就可能產生兩個問題,一是殺富是不是破壞性開采市場資源?二是讓井底的人扒著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讓他患上精神絕症?這事客觀上畢竟是扶貧,難道扶貧還有錯嗎?至於市場競爭,凡是合法的就是社會可以接受和允許存在的。先別去假設多麼高的道德,站在一個警察的立場,這個社會只要人人能遵守法律就已經非常美好了。
公司與農戶不是隸屬關系,不是僱傭勞動關系,不存在誰照顧誰、誰施捨誰的問題,純粹是債權債務關系,是公司與農戶之間平等法律地位的、平等互惠互利的商業合作關系。從法律關繫上說,農戶不一定必須把產品賣給公司,公司也不一定必須經營王廟村的產品,這取決於雙方的利益需要和良好的人文背景。公司的風險系數肯定會大於農戶,這就要求公司必須以不斷開拓市場和完善服務來抵禦市場風險。
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如果咱們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們就比別人多了一些生存機會。市場的生存競爭非常殘酷,勝負往往就在毫釐之間,兩敗俱傷你比他多一口氣,你就是贏家。
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晚輩嘆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如是不可思議。但是,晚輩以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別於佛教。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是為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住福相、住壽相、住果相,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已然障蔽佛法。晚輩以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即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乘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
天是神,是上帝,是創造萬物者,是全能全知者,是遍在不可見者……一句話,天是道,是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那麼,參禪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種境界,就是天國。道法自然,不具美醜善惡的屬性,有美醜善惡分別的是人,不是天。天國之女是覺悟到天國境界的女人,是沒有人的貪嗔痴的女人。天國之戀,是唯有覺悟到天國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繹出的愛情。
不管是文化藝術還是生存藝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覺悟天道,是名開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雙天眼,一雙剝離了政治、文化、傳統、道德、宗教之分別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被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真相顛倒過來,隨便你怎麼寫怎麼拍都是新意和深度,這就是錢,就是名利、成就、價值,隨便你能說的什麼。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葉曉明他們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
⑸ 關於民族文化的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
民族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和相對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系統中有不同的概括形式。一般地,就普遍意義來說,相對於主流文化、強勢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而言,是指具有歷史傳統的、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在我國,民族文化通常有二種表達意思:其一是具有歷史傳統的、民族民間的、非主流的文化。這是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其中主流與非主流也是相對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其二是指我國境內55個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本文在沒有特別指出的情況下,民族文化均指後一種意思。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越來越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因此,新形勢下民族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特徵,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 民族文化的內涵
1、 文化的界定
「文」的本義是「錯畫」,也就是花紋。一般地說,古漢語中其意義引申有三:一是因花紋總是畫在載體上的,「文」則引申為後天形成的品德、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的「質」相對。如《論語•雍也》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二是政治領域里,「文」引申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禮治,即利用禮樂教化提高人們的修養而使國家安定,與訴諸軍事征服他國的「武功」相對。三是古代對「文」的認識反映在對天文和人文的區分上。如《易•賁卦》說:「聖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化」的本義是改易。這種改易亦有三層意思:其一,許慎《說文解字》的第一個字是「一」,解釋說:「唯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其中「造分」和「化成」就是造化,指宇宙之發生。其二,《易•系詞》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指宇宙發生之後的自然演化。其三,《荀子•不苟》說:「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注釋說:「化謂遷善也」,又說:「馴至天善謂之化」,這些都是指人文的教化,這一意義在古籍中情況最多。
在中國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說苑•指武》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把「文」和「化」意義的內涵合成後,其意義為人的後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修養屬改造主觀世界的范疇,創造屬改造客觀世界的范疇。這是「文化」概念的傳統解釋。
關於「文化」的概念,據有人統計,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出於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約有一百多種。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意見認為,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是第一個在文化定義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泰勒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經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關於文化的科學」一章中說:「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顯然,這個定義將文化解釋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和觀念精神。從人類社會學和民族學的角度出發,筆者比較贊同王寧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關於「文化」的定義。該書以人類與非人類為分野來作為文化定義的立論依據,認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是以人和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的概念,注重不同民族經歷史傳承累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系的人文精神。
2、 文化和民族的相互關系
民族作為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人類在原始社會末期伴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剩餘產品的日益增多,掠奪財富和奴隸的戰爭不斷擴大。為了加強實力,親屬部落或鄰近部落結成地域聯盟,對立的階級與國家逐步形成。在這一長期過程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部落,逐步發展成以地緣關系結合的人們共同體,民族就產生了。同樣地,文化作為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思想意識外化為物質、精神和行為方式的結果。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其中人類社會和民族是決定性因素,一切事物只有加上人類的自覺意識,才能塗上文化的色彩;文化則為人類社會和民族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從文化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本質來看,其外在表現即人類社會和民族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這是民族為了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必不可少的活動方式。正是這一基本活動,創造了民族自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的內在本質,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文化就是人化」。世界上的凡經過人加工改造,經過人化的非自然物,都涵括在文化領域之內。客觀世界只有滲入了人的意識,才能稱之為文化,離開了人,就無所謂文化。因此,是人、人類社會和民族創造和發展了文化。
從民族的兩個屬性來看,其自然屬性即民族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其中,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與文化有直接的關系,是文化的重要內容,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發展的決定性物質條件。民族的社會屬性即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生產方式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是人類社會和民族發展的文明成果,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居第一位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等更是典型意義上的文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原理中可推導出民族與文化的相互關系:人類社會和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了文明,形成了自已的文化;與此同時,文化在人類社會和民族的發展中又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文化與人類社會和民族的發展相適應時,文化就推動其發展,反之,則阻礙其發展;這時,人類社會和民族又會創造新的文明、新的文化。
3、 民族文化的定義
與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一樣,民族文化的定義也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從總的方面來看,不外乎廣義和狹義兩類。
(1)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梁、通訊設備、勞動工具等等。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觀念性的東西,通常以心理、觀念、理論的形態存在,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心態、心理、觀念、思想等。如倫理道德、價值標准、宗教信仰等。二是已經理論化對象化的思想理論體系,即客觀化了的思想。如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顯,是人們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並對這些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包括政權體系、法律法規等。如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寨老頭人制、合款制、各種規約等。又如黨和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少數民族的實際,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狹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狹義的民族文化專指民族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其實,人類文化很難將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截然分開。所有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創造物,都凝聚著創造者的觀念、智慧、意志,這些都屬於精神的因素。之所以提出狹義民族文化概念,就是要排除純粹的物化自然世界,集中研究人類自身的心理狀態。因此,狹義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說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的總和, 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等。
(3)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
在我國,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加快發展,黨和國家不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還專門成立了管理民族事務的工作部門。為了管理好民族事務特別是民族文化事務,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對民族文化的內涵和范圍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管理民族事務工作的職能部門,各省、市、自治區也有相應的省級民族事務委員會,在其中都設置了專門管理民族文化事務的文化宣傳司(處),其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就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和新聞宣傳事業的發展。由此可知,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是指少數民族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主要表現形式是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戲劇、文學藝術、民族醫葯、傳統體育等。
4、 民族文化與其他相關文化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文化」一詞使用相當頻繁,其中有許多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或者內涵相近,或者內容交叉,或者關系密切。在此,就幾個主要的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概念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
(1)國別文化: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以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我國的國別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也稱中華文化。由於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以,中華文化具有多維性的特點,是由境內56個各自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構成的共同體文化,即多元一體的文化。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有二個重要的內涵,這其中也體現了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其一,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吸納,互相浸透,互相促進,多角度地交融,全方位地契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其二,漢民族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引導、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主導作用。
(2)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我國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的、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發展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民族文化是一個不以時代劃分的、動態的和發展的歷史范疇。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每個民族都因區域和發展程度的差異而形成了自已的傳統文化;第二,任何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這些被引進和吸納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結合,它便也就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離開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民族文化就不成其為民族文化,就會失去民族特色,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3)主流文化(強勢文化):在同一文化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決定共同體文化發展方向、起著團結和凝聚其他文化作用的文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流文化或者說是強勢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在事物由多種矛盾所構成的矛盾體系裡,各種矛盾力量發展是不平衡的。處於支配地位的、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復雜矛盾體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非主要矛盾,與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中華文化這個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文化中,漢族文化毫無疑義地處於主導地位,是主流文化,其他55個少數民族文化處於從屬地位,是非主流文化。漢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就是主流與非主流關系,就是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辯證的。第一,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在這一或那一歷史時期,相對而言,有比較昌盛、發達、普及的;也有昌盛、發達、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因此而失去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由於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對於這一或那一民族本身說來,都是同樣重要的,對於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與這種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始終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決定了其文化的發展也處於領先,在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影響、團結和凝聚著各民族的文化。第三,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漢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浸透、相互促進。
⑹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真的就是強勢文化了嗎
文化本無強弱之分,只有國家才有強弱之分。古代的中原中國強盛,故文化亦強,近代西方崛起,美國稱霸,因而他們也就將他們的文化打造成強勢文化了,而相互,中國文化就相對弱了,甚至很多本土中國人都拋棄本土淵源博大的中國文化而視歐美的一切文化為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