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呂梁精神的「呂梁精神」的基本內涵
「呂梁精神」總體概括為「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其中艱苦奮斗是基石,顧全大局是核心,自強不息是精髓,勇於創新是靈魂。 「勇於創新」是「呂梁精神」的靈魂。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在於創新,創新是發展的表現。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呂梁要在艱苦、落後的客觀條件下實現奮力趕超,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必須走超常規的創新之路。呂梁的歷史因素和自然環境賦予呂梁人民善於創新和勇於創新的特質,表現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氣質,也就是要「敢當弄潮兒,敢為天下先」。呂梁是貧困地區,實現趕超必須走跨越發展的非常規的創新之路,要以勇於創新的勇氣和敢於勝利的魄力不斷開拓新局面。革命戰爭時期,呂梁興縣蔡家崖是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呂梁誕生了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1937年共產黨人劉少白創辦的興縣農民銀行是抗戰時期我黨創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山西境內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銀行。改革開放時期,離石率先搞起了包產到戶的實踐,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行了開拓性探索。1992年,呂梁率先在全國進行了拍賣「四荒」,開了山區小流域治理的先河。1994年呂梁土地流轉制度的探索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的一條大政策寫進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進入新世紀以來,呂梁更是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呂梁速度」,成為山西發展最快的地區。如今在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呂梁更要抓住國務院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個重要的機遇期,結合呂梁實際,繼續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市委提出的「五三發展戰略」,不斷創新,為實現呂梁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目標而奮斗。「勇於創新」體現了時代精神的生生活力。
因此,「呂梁精神」形成的內涵,從縱向看,涵蓋了各個時期呂梁精神的不同特點;從橫向看,它同其它革命老區精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既體現了共性,又體現了個性;既體現了傳統特色,又體現了時代特色;既體現了文化特徵,又體現了地域特徵,是對呂梁精神的高度提煉和全面概括。
⑵ 呂梁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從古到今 要與歷史文化有關
呂梁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該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業也有長足的發展。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境內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永寧州志》記載:「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
呂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歷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2004年7月撤消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全市轄一區,即離石區;二縣級市,分別是汾陽市、孝義市;十縣,分別是交城、文水、中陽、柳林、交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石樓。148個鄉鎮(81鎮67鄉),12個街道辦事處,3110個行政村,81個居委會。
呂梁市的歷史發展過程
春秋時代 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 元時期 呂梁大部屬於太原路(後改冀寧路)管轄,境內設置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石州 (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轄縣有西河縣、孝義縣)。石樓為晉寧路轄縣。
秦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明時期 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為府,並倚郭設汾陽縣,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汾州府。萬曆四十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
西漢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 清時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變。
東漢時期 屬於西河、太原、河東三郡。 民國時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三國時期 為魏國境域,屬河西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 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西晉時期 境內各縣分屬於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 1949年 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興縣專區轄有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專區轄縣有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 」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 1951年 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隋時期 分屬於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 1952年 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專區;臨縣、方山、離石、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唐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後改太原府)。 1954年 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
五代時期 境域內所屬未變。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人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
宋代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1996年汾陽撤縣建市。
金代時期 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呂梁市。全市現轄1區10縣,受省政府委託,代管兩個省轄縣級市
⑶ 呂梁精神是指什麼
呂梁精神是指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精神。
「艱苦奮斗」是「呂梁精神」的基石,體現為「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於勝利」的精神本質;「顧全大局」是「呂梁精神」的核心,表現出「甘於奉獻、無私無畏、勇於犧牲、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自強不息」是「呂梁精神」的精髓,反映了「英勇頑強、鍥而不舍、團結拼搏、奮發有為」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勇於創新」是「呂梁精神」的靈魂,表現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氣質。
「勇於創新」是「呂梁精神」的靈魂。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在於創新,創新是發展的表現。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呂梁精神概述
呂梁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 。「呂梁精神」孕育於革命戰爭年代,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澆灌而成的,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呂梁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呂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呂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華民族精神的其他組成部分一脈相承。
⑷ 呂梁的精神是什麼
「呂梁精神」總體概括為「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其中艱苦奮斗是基石,顧全大局是核心,自強不息是精髓,勇於創新是靈魂。
呂梁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呂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華民族精神的其他組成部分一脈相承。
呂梁精神具有文化創新的理論意義。
文化是精神之根基,精神是文化之靈魂。呂梁精神基本內涵的形成過程也是文化創新的過程,是對呂梁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基礎上,整合、提煉、概括出其基石、核心、精髓、靈魂。呂梁精神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⑸ 呂梁文化是什麼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⑹ 呂梁的精神是什麼
呂梁精神是革命精神之一,呂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呂梁精神」是在呂梁山脈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財富,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精神風貌,是呂梁人民革命和建設制勝的法寶。「艱苦奮斗」是「呂梁精神」的基石,體現為「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於勝利」的精神本質。
呂梁精神的內涵
呂梁精神的內涵主要有「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艱苦奮斗」是呂梁精神的基石,艱苦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呂梁人特有的能吃苦、能戰斗、能攻關的奮斗精神,體現為「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於勝利」的精神本質。
勇於創新」是呂梁精神的靈魂,呂梁的歷史因素和自然環境賦予呂梁人民善於創新和勇於創新的特質,表現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氣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呂梁精神
⑺ 呂梁山的人文歷史
呂梁歷史悠久,這里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唐、宋名將郭子儀、狄青,唐詩人宋之問和清代第一廉吏於成龍的故里。呂梁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呂梁涌現出賀昌、劉胡蘭等傑出代表,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革命。
呂梁山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賀龍同志在此生活、戰鬥了11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轉移途經呂梁時,毛澤東在興縣蔡家崖發表了《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講活》兩篇著作,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為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指明了方向。呂梁蜚聲海外的孝義皮影、木偶,民間剪紙藝術、秧歌、柳林黃河旋鼓等民間文化藝術展現了黃土文化的渾厚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