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如何繼承並發展傳統的古詩詞
現代的我們該如何去繼承並發展古詩詞呢?我想作為一個詩詞的愛好者與臨摹者,本人對詩詞更有一番深切體會,我想簡單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承前啟後」!
承:即傳承,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文明傳唱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傑出一脈。
古詩詞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首先要喜歡這個文化藝術,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也喜歡這個文化藝術。只有一代一代人都喜歡,都對她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談得上發展壯大。另外,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代人有很大不同,我們也要與時共進。第一,古詩詞中韻律、對仗必須堅持。第二,我們也要容忍現代人作詩作詞時失聲(沖出平仄)的情況,畢竟現代人發聲與古代不同啊,平仄聲太難掌握了。只有堅持與包容並存,詩詞文化才能更進一步發展的。
❷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❸ 談談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詩詞文化
「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被人們當做是一種精神信仰,而隨之發酵了起來,成為時下引領人們價值觀的新概念。如在學校里設置國學課程,寺廟里開設國學夏令營,企業里開辦國學培訓班等等。「國學熱」以它一定的適用性及實用性,被企業家用來打造品牌,加深其企業的文化內涵,家長們將《弟子規》等一些國學經典用來作為他們管教孩子的法寶。
隨著傳統文化持續被人們廣泛的繼承和發揚,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分歧:一種是持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既把傳統文化說得是一團糟而毫無價值可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經商大潮的背景下,「國學」曾一度的被邊緣化,前不久在人民網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上海刪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8首古詩詞和幾篇文言文的報道,被一些個網友們認為是數典忘祖的行為,減負還是減傳統文化觀點也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第二種則是持全盤肯定的保守主義態度,死守著固有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什麼都是好的。那麼,當今社會下,我們該如何領會、繼承和發揚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呢?
筆者認為,首先,在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時,我們心理上既不能是「趨之若鶩」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態度,而是要對傳統文化實現弘揚與超越,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對其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其次。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既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也要冷靜的對待社會上存在的「國學熱」,在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採取兼容並蓄、多元共生,從而達到文化的交流共鑒。不能夠強調了國學,就放棄了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要結合時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要認真學習、熟知、理解更需要來繼承、革新、創造和發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目的!
最後,要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持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發展,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弘揚和傳播文化的主體,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足於實踐,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耳濡目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靈魂中,從而真正意義上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
❹ 我們將如何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今天國人的生活【至少四點】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可以舉辦古詩文學習社團、辯論社
古詩詞的積累來自興趣和堅持。「所以倡導古體詩詞的閱讀、朗誦等,不是要復古,而是側重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本身,詩詞的熏陶實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
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關鍵一環。從語文學科、拓展課程等多個渠道入手加強古詩文教育教學,並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寫字等級標准要求,將「書寫經典」納入規范漢字書寫內容之中。
❺ 中國古代詩詞怎麼流傳下來的作者本人主動傳播
大體上,古詩詞傳世靠的是以下幾個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個地方名勝的牆壁、山石,很多都有詩詞家的筆跡。
二、詩集。詩人不一定都是窮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納蘭容若等,寫的詩詞就自己出詩集了。
三、口傳。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著歌詞才會唱,可能就是聽別人唱來唱去自己就會了。
四、後人點評整理。比如王國維就最愛干這個事。把詩詞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國家編撰,推廣,這是最重要的渠道。例如《全唐詩》就是清朝康熙皇帝親自下令由江寧織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爺爺,在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季振宜的《唐詩》等基礎上編撰而成。康熙皇帝還親自寫作序言。新中國成立後,大量收集整理古代詩詞,同樣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❻ 古代的詩詞是如何快速傳播的
古代的時候信息傳播方式很有限,所以一般只能通過聚會和口口相傳的方式把詩詞快速傳播出去,這還得詩詞寫得比較好,得到大家的承認;其次就是通過歌伎在公眾場所對詩詞的傳唱,這時候聽曲的人比較多,也能快速把詩詞傳播出去;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在某些游覽的地方把詩詞題寫在上面,後面游覽的人就能看到了,也能夠快一點傳把詩詞傳出去。
把詩詞題在游覽勝地這種方法就是到名勝古跡去游覽,然後把自己作好的詩詞題在游覽勝地的牆壁或者柱子上,這樣後來的人就能夠絡繹不絕地看到這首詩詞了。如果詩詞確實寫得好,就能夠得到大家的承認,並且這些人回家之後也會幫著傳播這些詩詞,知道的人多了,寫詩的人自然就會名聲大振。比如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和鸛雀樓,以及各地一些著名的寺廟,都有歷史上一些著名詩人的題詩題詞,其實這些詩人當初把詞寫在牆壁上,就是想要起到一種廣告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商品宣傳手段。
❼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❽ 詩詞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藝術,該如何不斷傳承呢
想要不斷地傳承詩詞文化,我們必須先要了解詩詞的發展史,學習優秀的中華詩詞,然後用心去傳承,去發揚。
一,中華詩詞是一種藝術。
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除了要汲取新時代的新文化之外,也要恪守我們藏在骨子裡的使命和擔當,那就是傳承詩詞,發揚詩詞。為了更好地傳承詩詞,我認為我們首先要自身主動的學習詩詞,主動的領略詩詞蘊含的美好,其次應該更深刻的了解詩詞背後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其次就是推廣十次,讓更多的人愛上詩詞,了解十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詩詞。傳承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發揚,但是我認為我們有能力也有自信,讓更多人愛上中國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