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有哪些文化民俗
如正月初一春節,吃湯圓,象徵一元復始;正月十五元宵節,吃麥餅;清明節吃「清明餜」,它被做成三角形的,所以又叫「三角餜」,清明餜又分「白餜」與「青餜」,「三角餜」形似犁頭,表示春耕農忙開始了;立夏,吃麥衣(一種薄煎餅);端午吃粽子、茶葉蛋和綠豆糕;農歷7月15中元節,祭祖,吃手蒲頭餜;中秋節吃擂頭餜(驢打滾)和月餅;重陽節吃麻糍,等等。另外,紅事(喜事)用紅餜(楊梅餜)、白事(喪事)用白餜(橫夾餜),新娘子回門(俗叫「轉頭趟」)、老人做壽、孩子滿月周歲、房屋上樑、建灶喬遷的人家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分喜餜(「楊梅餜」或點有紅點的餅餜)。
2. 浙江文化
浙江傳統文化與「浙江模式」的形成
新華網浙江頻道11月23日電 (《浙江經濟》雜志/張佑林) 現代社會,區域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代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只要做到循規蹈矩就行;而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力資本和企業家,沒有創新意識要想在市場競爭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也表明,現代經濟增長或工業化,首先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經濟學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後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傳統文化對工業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人的觀念進而實現的。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適應現代經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各區域的經濟選擇是不一樣的,進而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
一、浙江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及其與現代經濟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筆者的觀點,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可將中國文化劃分為"中原傳統農業文化區"和"東南功利文化區"兩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輻射范圍遍及中西部廣大地區。由於深居內陸地區,自古以來,這里一直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的觀念保守。這種傳統文化所以抵制現代化,不僅因為它是一種僵化的價值觀念、思維定式,制約著人們思想什麼,怎樣思想,而且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制約著人們去做什麼,怎樣去做。在它的長期熏陶和習慣作用下,一切與之不符的說法和做法、倡導和實踐,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惡的,要麼受到溫柔的冷遇,要麼受到嚴厲的封殺。這種思維機制使人們思想僵化,觀念保守,不思進取,害怕創新。
"東南功利文化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其范圍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區。遠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諸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自唐宋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隨之移向吳越,其間經過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來,東部沿海一帶一直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廣泛交流,吳越文化終於從傳統的農業文化,轉化為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文化,並在我國各文化副區中冠領群雄,水平最高。
吳越文化從縱向上看,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反復碰撞中發展的;從橫向上看,吳越處在我國傳統的大陸文明與西方現代文明兩大板塊的交鋒地帶,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陸兩種成分,並進而發展成傳統的倫理本位主義與現實功利主義兩種性質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吳越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擁有"東南功利文化區"的基本因素外,還有自己的獨特性。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素稱"文物之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為主體的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第一,具有鮮明的"善進取,急圖利"的功利主義色彩。第二,具有"富於冒險、開拓進取"的海派文化傳統。這主要是因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產環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頑強的生命力和開拓冒險的精神。第三,具有濃厚的工商文化傳統。浙江文化自春秋戰國范蠡大夫棄政從商以來,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幾乎是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於滋味"的人文情懷。江浙文化尊重人慾,重視家庭和家族的血緣親情關系,這與"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文化導向很不一樣。由此可見,浙江文化與我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區別的。
浙江文化具有內生的創新冒險精神,其總體特徵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勇於創新,注重功利」。創新冒險精神是浙江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巨大的生機和創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義和自然人性觀構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觀基礎。浙江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浙江人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思維品格,構成了浙江人在經濟改革中致力於制度創新,實現體制外增長的精神動力;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文化性格,賦予浙江人在適應市場機制中勝人一籌的素質和優勢。
浙江文化蘊涵的自主創新精神與現代經濟具有內在的兼容性,它對浙江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具有內源性的影響。正是這些潛藏在浙江人意識深處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甦,造就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涌現出成千上萬的農民企業家,從而為民營工業的發展做好了人力資本方面的准備。以浙江溫州為例,溫州市總人口為600多萬,其中有200多萬人在辦企業或從事市場交易活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的說法,「溫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溫州上百萬民間企業家勇於創新的傑作。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大批企業家的主導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創新」的浪潮,從而推動了浙江工業化的進程。
二、浙江工業化道路的演進路徑:企業家主導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
從制度變遷的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兩種形式: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並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能否產生的關鍵是,必須有一個新制度安排的「創造者」自發組織實施。從總體上看,一個社會的制度變遷是否發生,不僅取決於參與制度創新主體對制度創新成本—收益或損益的主觀評價,而且取決於他們的判斷能力和適應效率,也即一個社會只有存在一個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時,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會發生並不斷持續下去。
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實踐來看,其制度創新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內生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即這種制度創新不是外部力量的強製作用,而主要是以企業家為主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願選擇,然後政府加以引導與規范的結果。筆者把這種內生於民間、通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制度創新增長模式概括為:"自下而上的內生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這種模式的動力來源於傳統文化和民間力量,其本質是一種自發的和內生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行原理是:在市場競爭社會,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途徑,不斷地模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的毀滅,最終推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實現。具體來說,這種自下而上的"浙江工業化模式"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從工業化發動的主體看,這是由浙江成千上萬的企業家主導的。經過傳統商業文化長期熏陶的農民們,在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勇於創新,勇於冒險,突破傳統農業的桎梏,依靠發展民間鄉村工業和相關產業,在其他人尚未覺悟的時候捷足先登,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開拓者和先驅者。其次,從浙江工業化模式的演進路徑看,這是一種誘致性的制度創新過程。誘致性制度創新的一個前提,就是從事制度創新的主體必須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新精神,而這恰恰是浙江企業家的主要特點。改革開放後,浙江成為制度創新的"多發地區",在每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新的內容,接連不斷,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浙江的制度創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鄉村工業,專業市場,股份合作制、農民城、塊狀經濟等均為全國首創,這些形式現在已經成為其它地區仿效和學習的對象。再次,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類型看,其特點是自下而上民間發動的工業化。浙江的工業化從地域看,是民間工業發展壯大並逐漸包圍城市工業的過程;從所有制結構看,是民營經濟、個體經濟逐漸成長並沖擊國有大工業的過程;從市場發展看,是農村的大批專業市場逐漸擠壓城市商品市場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看,是農村工業率先進入市場系統參與競爭,結果是農村地區反而先於發達的城市實現了體制轉型。
由此可見,浙江傳統文化通過對本區域人們長期的熏陶和潛移默化,在民間沉澱了一大批具有創新開放意識的高素質人群。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他們掙脫了政治束縛,迅速轉化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了經濟活動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浪潮,並最終推進了浙江區域經濟的成功轉型。
3. 浙江有哪些傳統文化,你知道嗎
浙江文化 傳統是浙江人民見過漫長的歷史打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浙江當地民風特點。源自於浙江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傳遞出來的文化內涵是我們要了解浙江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最便捷的方式。
浙江傳統文化
浙江傳統文化是歷史悠久而又內涵豐富的,它是浙江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浙江人民的巨大財富。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民的心血。無論是從文化,飲食,建築等方面都體現了這個特點。
作為溫州的名品特產,鴨舌早已聞名於全國。溫州話中,舌的發音居然同虧,這么說,吃鴨舌就是吃鴨虧,每一個汗孔里都布滿商業細胞的溫州人,便不樂意「吃鴨虧」,索性就改了,叫「鴨賺」,請客也就成了「吃鴨賺」了。
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橫店影視城位於中國浙江中部東陽市的橫店鎮境內。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已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龍游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走進石窟,宛若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采年代」、「開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僅次於京劇,是「全國第二大局種」。在海外亦有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越劇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2006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綉,又稱畫簾,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產於甌江地區,幫稱甌綉,是我國六大名綉之一。甌綉構圖精巧,針法嚴謹,富有地方特色。
孔廟是祭祀孔子廟,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廟素稱南宗,具有700多年的歷史。
4. 浙江省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和古鎮越詳細越好
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悠久燦爛的史前文化的傑出代表。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種類齊全的骨、石、陶、木製成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穀,榫卯結構清楚的木構件,以及色彩鮮艷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動聽音響的陶塤、骨哨等。良渚文化以發達的黑陶製作和精美絕倫的玉器製作聞名,曾經存在世界上早期的大規模犁耕稻作農業、大型營建工程及社會組織形態。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浙江文化歷史悠久,手工業發達,如春秋、戰國時(前770-前221年)越國的鑄劍,東漢時(25-220年)的制瓷技術和銅鏡製作工藝,唐代(618-907年)以後的絲綢、雕版印刷、造塔、寺院建築、佛像雕塑技藝。始鐫於南齊建武年間(494-497年)的新昌大佛寺彌勒像,被稱為「江南第一大佛」。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建的杭州六和塔、唐中和四年(884年建內塔)和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建外塔)建的湖州飛英塔等,被譽為全國造塔工藝的典範。
文博古跡
浙江文物古跡眾多。全省現有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杭州六和塔、岳飛墓,寧波保國寺、天一閣,紹興古纖道、大禹陵 ,衢州南宗孔氏家廟,湖州飛英塔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浙北三古鎮(湖州的南潯、桐鄉的烏鎮、嘉善的西塘)、浙江青瓷窯遺址、杭州良渚遺址、浙江木拱廊橋、杭州西湖·龍井茶、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等6處景點申請列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浙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較早的省份。浙江省博物館的前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浙江現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40餘個。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10萬余件。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良渚文化博物館等在中國眾多的博物館中具有鮮明特色。
浙江的藏書之盛在中國自古聞名。寧波天一閣、杭州文瀾閣、湖州嘉業堂、瑞安玉海樓等著名藏書樓在保存古代文獻、培養人才、促進學術研究等方面素負盛名。
5. 概括說明一下浙江文化的特徵,急用!!!!
浙江文化具有內生的創新冒險精神。
其總體特徵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勇於創新,注重功利」。
創新冒險精神是浙江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巨大的生機和創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義和自然人性觀構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觀基礎。浙江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浙江人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思維品格,構成了浙江人在經濟改革中致力於制度創新,實現體制外增長的精神動力;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文化性格,賦予浙江人在適應市場機制中勝人一籌的素質和優勢。
http://..com/question/1523771.html
6. 浙江的本土文化有哪些
越文化,美人計,卧薪嘗膽報仇雪恨;宋都臨安,昏君奸臣文化;紹興師爺,文人批發;越劇文化,纏綿悱惻;聖魯迅,民族魂。
7. 浙江有哪些傳統文化,一種的簡介!
一、戲曲:浙江的婺劇、紹劇包括亂彈、高腔在內的多數戲曲文化為浙江獨有或輻射至周邊省份地區;
二、藝術:浙派繪畫、浙派箏藝、浙派琴藝、浙派書法都曾經是中國藝術的巔峰代表。
暫時就想到這兩條~以後想到了再補充~至於簡介,網路一大堆~
8. 浙江有什麼文化遺址
1.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它的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2.浙江餘杭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 ,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3.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
4.羅家角遺址
羅家角遺址位於浙江桐鄉市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利星村的羅家角自然村,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為馬家洪文化遺存。
羅家角遺址發現灰坑53個,還發現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大量的動物遺骸及稻穀等自然遺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遺物800件,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亞於商代的白陶。還發現了一批典型器物群,如寬沿盆和多角沿盤,喇叭形圈足豆、小網墜等,其文化面貌明顯有別於錢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
在第三、四層中出土的156粒稻穀,經科學鑒定是距今7040年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從而使嘉興市境成為是迄今所知中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5.南河浜遺址
南河浜遺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雲西村和南子村,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期遺址。
南河浜遺址是崧澤文化的代表,1996年建設滬杭高速公路時被發現,當時挖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清理出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時期墓葬、灰坑、房屋、祭壇等,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遺存。
南河浜遺址的發掘規模大、揭露墓葬多、出土文物豐富,從房屋、灰坑、祭壇、墓葬到大量器物,南河浜遺址極大地增添了崧澤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成為崧澤文化遺址中具有重要價值的遺址之一。
9. 杭州還有哪些傳統文化
1、淳安三腳戲
三腳戲是浙江杭州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節元宵,市井鄉間均有演儺神戲和表演各種歌舞的習俗,跳竹馬尤為盛行。清光緒年間,湖北黃梅採茶戲和江西贛東採茶戲傳入浙西後,與民間歌舞跳竹馬(竹馬班)相結合,以採茶戲的劇目、曲調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間音樂、地方語言及風俗習慣。
5、樓塔細十番
樓塔細十番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音樂。據記載,公元1377年,樓塔的宮廷御醫辭官返鄉著書《醫學綱目》時,與當時樓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賢士,經常吹彈各種樂器,演奏各種古典曲目,樓塔「細十番」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