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有哪些
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
1、晨會、晚會、茶話會、總結會。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或者是用若干空閑時間宣講公司的價值觀念,有固定或者不固定的,成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2、內部培訓以及員工思想小結。讓員工學習公司規章制度並同時進行企業文化培訓和熏陶,可以講一些有關勵志的故事和典故,定期讓員工按照企業文化的內容對照自己的行為,自我評判是否做到了企業要求,又如何改進,寫出思想小結。
3、張貼企業文化的標語。把企業文化的核心觀念寫成標語,張貼於企業顯要位置。不要搞形象化工程,如果不落實,等於沒貼。
4、樹立典型。可以有好的典型,同時也要有壞的典型,有獎就要有罰,這是滲透到管理中的措施。給員工標准化的典型,通過典型員工,可形象具體地讓大家明白「何為工作積極」、「何為工作主動」、「何為敬業精神」、「何為成本觀念」、「何為效率高」,從而提升員工的素質。很多都是很難量化描述的,只有具體典型才可使員工充分理解,重要的是私下的溝通,實施好的前提是企業管理者的控局能力和公眾權威力,火候很重要。
5、企業網站文化建設。這和企業的發展規模和人才息息相關。企業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及時的方針、思想、文化宣傳和報道,這需要專人負責實時更新。
6、權威宣講。聘請或者引用著名企業家進行專業並具有針對性的演講,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也是有很大作用的,重點在於企業出哪些人去聽,聽完了要起什麼效果,目的性要明確。
7、外出參觀學習。外出參觀學習也是建設企業文化的好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有學習的機會,關鍵是你能不能得到這個機會,很多人沒有得到,這些是因為努力不夠,此方法需要管理者考慮到公平問題和發揮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問題。
8、可以選擇創建企業創業、發展史陳列室。陳列一切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物品,這個和企業發展規模和歷史有關,也是員工必須要了解的,告訴它們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記先人的付出,今天的輝煌來之不易。
9、文體活動。文體活動指唱歌、跳舞、體育比賽、國慶晚會,元旦晚會等,在這些活動中可以把企業文化的價值觀融入進去,也是給員工一個展現自己的平台,重要的是讓員工積極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
10、引進新人,引進新文化。引進新的員工,必然會帶來些新的文化,新文化與舊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種新文化,重在人的選擇和文化發展方向的把握。
11、開展互評活動。這也是人資部對員工素質考評時應該做的,互評活動是員工對照企業文化要求當眾評價同事工作狀態,也當眾評價自己做的如何,並由同事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可以選擇全體匿名把想法寫出來,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都要積極參與進去,大家互相了解對方,化解內部矛盾紛爭。
12、領導人樹立好自身榜樣、帶頭進行學習工作。在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當中,領導人的榜樣作用有很大的影響,能否樹立權威的管理,全在於管理者能否以身作則帶好企業,管理者需要對企業文化各個方面了如指掌並且能帶頭遵守和學習。
13、創辦企業報刊。如果企業有實力的話,可以選擇創刊。這需要的不僅是資金,還有人才和實力。
企業文化建設原則
以人為本
文化應以人為載體,人是文化生成與承載的第一要素。企業文化中的人不僅僅是指企業家、管理者,也體現於企業的全體職工。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強調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首先是企業的全體成員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有一致的奮斗目標,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為一個具有戰鬥力的整體。
表裡一致
企業文化屬意識形態的范疇,但它又要通過企業或職工的行為和外部形態表現出來,這就容易形成表裡不一致的現象。建設企業文化必須首先從職工的思想觀念入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防止搞形式主義,言行不一。形式主義不僅不能建設好企業文化,而且是對企業文化概念的歪曲。
注重個性
個異性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文化本來就是在本身組織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經營特點,企業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業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顧客所公認,才能在企業之林中獨樹一幟,才有競爭的優勢。
重視經濟性
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企業文化是一個微觀經濟組織文化,應具有經濟性。所謂經濟性,是指企業文化必須為企業的經濟活動服務,要有利於提高企業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前面討論的關於企業文化的各項內容中,雖然並不涉及「經濟」二字,但建設和實施這些內容,最終目的都不會離開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和謀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實際是一個企業戰略問題,稱文化戰略。
繼承傳統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也是這樣,它應該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增值開發,否則企業文化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也就沒有生命力。增值開發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借鑒,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平等思想、務實思想等都是值得增值開發的內容。中國民本思想自古以來就相當強烈,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專制行為。社會主義企業中,勞動者是企業的主人,企業文化建設自然要以民本思想為重要的思想來源,並通過這一思想的開發利用,使職工群眾產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自覺地參與企業的民主管理。中國民族堅持人的平等性,認為「人皆為堯舜」,這正是過去中國革命的思想基礎。這種思想的增值開發並用於現代企業的文化建設,將為企業職工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有利於倡導按勞分配,同工同酬的運行機制。務實精神要求人們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努力、奮發向上。對此如能發揚光大,必將形成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的企業精神。大慶「三老四嚴」的「鐵人精神」就是這種民族精神增值開發的結果。
企業文化建設思路
第一單元
放下身段、放下經驗,空杯融入,用全新的經濟效益迎接企業變革。企業內少了證明問題,多了解決問題,員工間多些包容,少些爭執,多些接納,少些摩擦。走進系統,輕松成就事業。
第二單元
突破團隊心理誤區,適應變革環境,遵循規則、制度底線。不抱怨,不指責,目標一致,讓團隊去超越。目標清晰,文化統一。敢於承擔、付出,學會負責任。換位思考,使其更理解領導,更支持企業的發展。
第三單元
變革是一種常態,營造正面語言氛圍,敢於行動要結果,只有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落後總要挨打,強者總希望變革成長,課程幫助受訓員工認識責任的內涵和樹立自己的責任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自身做起,更好的擔負起工作責任,建立團隊間承諾、責任和承擔心態;懂得上下級之間的換位思考,使其更理解領導,更懂得付出,更支持企業的變革發展。
第四單元
信息不對稱,導致決策偏差,企業內部執行不力,員工與管理者的溝通往往是讓受訓員工體會並建立要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愛企業,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愛夥伴的思想理念,懂得從自己做起,讓企業充滿愛和溫暖。
第五單元
感謝來自心靈,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企業的風雨同舟,感恩同事的攜手共進,感恩客戶的協同發展。愛是根源、愛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體驗愛、責任、付出。做到不但有孝心,更有孝力。
第六單元
包容他人,以心胸寬闊、博愛對待團隊,世界是美好的,主動的接納是境界。主動敞開心扉就是給自己的舞台更寬廣。幫助受訓員工在對企業過去成長歷程的回顧中,認識企業的強大和團隊的力量,從而建立和增強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和事業心。
B. 請問:怎麼理解「信息對稱」或「信息不對稱」謝謝!
信息對稱理論近些年在經濟學界很是走紅。先是1996年,經濟學家米爾利斯和維克里因研究這一理論而獲諾貝爾獎。剛剛過了5年,2001年,新世紀伊始,瑞典皇家科學院又將諾獎桂冠戴在了研究信息對稱理論的經濟學家阿克洛夫等人身上。
信息對稱何許物也,為何如此得寵,頻受諾獎評委們青睞呢?
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簡單——經濟學理論往往如此——所謂信息對稱,就是說,在市場條件下,要實現公平交易,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必須對稱。換句話說,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二者不「對稱」,你這交易就做不成;或者即使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
舉例說吧。時下,京城很時興請月嫂。月嫂者,有經驗,有知識,可以幫助產婦坐月子之保姆也。鄰居有位小夥子,妻子快生小孩了,從網上查到某服務公司可以提供月嫂,於是興沖沖前往。服務公司接待很是熱情,很快電話聯系來一位中年女子,介紹道,她,就是我們公司的月嫂某某某,從下月開始,就到你們家服務吧。這位月嫂到底經驗如何,知識怎樣,有過怎樣的從業經歷?服務公司只簡單作了介紹,小夥子便匆匆與公司簽了合同。誰知到家後才發現,這位月嫂根本不懂育兒常識,連嬰兒洗澡之類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好。一問才知,她是不久前剛下崗應聘的。公司說,邊干邊學,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吧。就這么著,當月嫂來了。
好在此人比較朴實,人也勤勞,一個月勉勉強強,總算對付下來。
此為信息不對稱而達成不公平交易之一例。
類似不公平交易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買下房來才發現建築質量太差,剛一打眼牆皮就呼呼直往下落!拉肚子才知道黃瓜番茄噴灑了農葯,腦子發暈才曉得海參魷魚被福爾馬林浸泡過!常言道買的沒有賣的精,原來這就叫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交易必吃虧。類似的虧吃多了,人們變得聰明起來,謹慎起來。然而,這又生出了另一個不良後果:交易難做成,連本來可以做成的交易,也做不成了。
還是舉例說吧。筆者有位同事,前些年從報社下海,辦了一家高科技保健品公司。其產品由醫學專家多年潛心研製而成,經臨床實驗證明,對增強老年人和病人免疫力非常有效。這位同事瞅准這一產品,斷定投產後大有市場。孰料事實給了他沉重一擊,產品出廠銷路一直不好,後來想了不少新招,又是搞活動,又是拉明星,還花好幾百萬在電視台猛打廣告也未見效,最後此君只好長嘆一聲天不助我,改行干其他去了。
此為信息不對稱而交易難做成之一例。
既然信息不對稱,交意難做成,那麼,為了信息對稱,你就必須將信息盡可能多、可能廣地傳播給交易另一方,這當然是要支付一定費用的。筆者那位同事所碰到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信息傳播費用太高,企業負擔不起。啥原因?原因在市場誠信環境差,尤其是保健品市場。消費者屢屢上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對任何信息都先打一個問號。這樣,同樣的信息,要為交易另一方所接受,當然就得付出比過去大得多的費用了。
為信息交易而付出的這筆交易費用——無論是打廣告也好,搞推銷也罷——都是非直接用於產品生產的,對提高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助益。所以,此類費用越是大,交易雙方所支付的非產品性投資越是多,所付費用在產品身上的直接獲益就越是少。
反過來說,一些誠信度(美譽度)高的企業,因其產品比較容易為消費者認可,信息傳播費用較低,所以,其經濟效益也就較好。
這也是凡明智的企業都很重視自己的誠信度和美譽度的深層經濟原因。
再往大里說,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其誠信度如何,也不僅關系這個地區、城市和國家的聲譽,還直接關繫到這個地區、城市和國家的市場效率和經濟效益。前些年,廣東汕頭市就因為騙稅成風,誠信度低,弄得來整個城市各企業的經濟效益普遍下滑,就是一個深刻教訓。
信息對稱理論在實踐中有用嗎?當然有用。要想做成生意,就得信息對稱,要想信息對稱,就得信息公開。這道理,一些商家或許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但在實踐中卻深得個中三昧。你看京城一些餐館為何辦得那麼火爆?一個很簡單也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臨街的窗戶開得非常大,入夜裡燈火通明,讓過往行人一望即知,這個店生意紅火,食客盈門。
C. 企業信息文化建設如何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
2.2 企業信息文化的概念和內容
關於企業信息文化的研究國內外並不深入,雖然國外對於企業信息化研究早已脫離技術本身,著名學者、信息系統研究機構ISR的前任主編Benbasat便明確指出了這個趨勢,他認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信息系統研究從技術性問題逐步轉移到組織和管理性問題。但是,國外開展企業信息化的條件與我國企業有著顯著不同。企業信息化是國外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階段,其實施信息化有著較好的積累,經過多年的發展,企業的基礎管理相當規范,員工的職業意識較強;此外,國外企業的環境也比較優越,其文化能夠有效支撐信息化。西方發達國家長期處於市場經濟,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法治文化,文化的價值取向側重於規則和程序。這種文化底蘊與信息系統內在的文化假設是吻合的。著名學者Bowers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為,信息技術在文化上並不是中性的,其認為,信息化實質上是將西方的文化形式傳遞給其他社會文化,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應用相同的技術,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國內,企業信息文化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有些學者的研究觸及到這個領域,比較十分零散,但不乏真知灼見。有學者認為,信息系統中隱含著獨特的文化特徵,會與企業文化發生沖突,會引起組織成員的不良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實施的失敗或者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根據企業文化的研究範式,本文暫將企業信息文化擬定為,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形成的,並為員工所遵守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總和。
企業信息文化應包含的內容:
⑴、員工對於企業信息化持有的價值理念。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在於告訴一個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管理理念是價值觀在管理領域的具體反映。企業信息化的實質是通過信息技術將管理理念導入到企業各個方面,包括員工。如果沒有價值觀的有效支持,這種導入是極其艱難的。在我國,一些企業管理存在嚴重的「人治現象」,長官意志比較突出,規章制度成為擺設,「權謀文化」、「關系文化」明顯。員工的價值觀是以遵守規則為恥,以行使特權、制度「短路」為榮。對於這種企業文化,其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僅僅依靠強制推行,其結果只能是「信息黑洞」。
⑵、員工與企業在信息化方面形成的心理契約。心理契約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心理契約是聯系企業與員工的心理紐帶,能夠顯著影響員工行為和態度。心理契約是指,在員工與企業的相互關系中,除了正式的法定契約所規定的內容之外,還存在著隱含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期望。企業信息化作為一項重大工作,其實施必然會影響員工與企業的相互關系,觸動員工的心理契約。可以簡單分析一下,人們一般認為企業信息化具有這幾個屬性:高技術、高效率、信息共享和變革。這幾個屬性會在不同類型的員工產生不同的影響,低學歷、年齡大的員工對高技術產生恐懼感,擔心自身不能勝任未來工作;一般普通員工對高效率充滿疑惑和敵意,在規模一定的情況下,高效率通常意味工作崗位減少,其自然會產生失業的恐懼;一些關鍵崗位的員工之所以「有權力」,根本原因在於其壟斷了信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一旦實施了企業信息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這些人的權力;基層員工在目前企業管理體制中處於弱勢地位,在多次調整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自然在心理上尋求穩定、長期的工作機會,不願意、甚至抵觸由於信息化導致的變革。以上這些員工都會或多或少的抵觸、排斥,甚至破壞企業信息化。
⑶、企業關於企業信息化的思維模式。所謂思維模式,就是指人腦反映事物時所具有的某種相對穩定的樣式、方法或途徑,是認識主體反映客體時所運用的所有邏輯形式、結構、方法的總和。特定的思維模式一經形成,就對人們的存在方式、實踐方式起著或消極或積極的作用。思維模式易使人產生「路徑依賴」。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是一項新的事物,這需要人們的思維發生相應轉變。例如,由於長期實行職能管理,按照固有的的思維模式,員工會認為企業信息化是信息部門的分內工作,而自身的責任意識並未樹立起來;還有,人們通常認為信息技術具有自動化功能,從而對企業信息化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其包治百病。
⑷、員工關於信息化形成的行為習慣。員工的行為習慣直接決定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尤其是大型企業信息系統,其正確運行是建立在員工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不少企業之所以陷入「信息黑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能把握行為習慣的內在規律,僅僅只有簡單的培訓,結果,期望的行為習慣總是無法形成,信息系統的功能難以得到保證。此外,我國企業基礎管理薄弱,工作流程、崗位責任不夠明確,員工職業意識和責任比較薄弱,行為風格較為散漫,嚴重缺乏精細化意識。
D. 如何解決小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
數據挖掘和信息搜集分析能力了,信息確實是進行正確決策的基礎,而決策又是使事業更加進步的基石。
E. 如何做企業文化的建設
文化,改變和影響的是人的觀念和意識。人的觀念和意識,影響著人對待事物的心態;而人的心態左右著人工作中的行為趨向和狀況;人工作中的行為趨向和狀況決定著行為的結果。文化,是通過對人的觀念意識的改變——心態的改變——行為趨向和狀況的改變,以達到對行為結果的改變。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以相對文明的方式,針對其內部員工進行教育、引導、開導,以達到提高員工素質和修養的目的。 任何企業都有它的文化。不論你是否意識到、有無刻意去建設,從企業一出現,它就在教化、影響和改變企業內和進入企業的人。可以說,每個企業的現有文化,都是企業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而形成的企業形象、規章制度、慣例、成員的言行舉止和行為習慣等等的總和。 二、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質和核心流程 企業文化建設,實質上是改善已有的企業文化,以形成新的、更好的、適應未來需要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清除過去所形成的文化中不好、不利於以後發展的內容的再煥生機的過程。 在企業成長、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企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沉積下來。這些東西,當初可能沒有認識到它們的不良影響和副作用,或是由於特殊的原因,為了顧全大局而不得不做出妥協,容許它們存在,以致於形成了慣例。這些東西,對當時的企業來說,有的甚至還有積極的意義。 當時,隨著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這些東西,已經成為企業繼續成長和發展的阻礙,必須予以改變、清除和解決,否則,企業將逐漸走向衰弱、外強中干。 比如說,某企業有個技術很全面、很能幹,也很肯干,經驗又很豐富的老師傅、老功臣,為人也很好,很得人心和老闆的信任,從企業成立之始,就在該企業做事,可以說企業原來生產中的各種事情,都難不倒他。但是,由於他的文化較低,只是憑經驗做事,對新技術新設備消化慢,難以掌握。如果新東西引進成功後,他在企業中的權威地位就會受到挑戰。因此,每當企業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時,他都要說風涼話,故意刁難,不肯真配合,甚至偷偷做手腳,阻止新東西的引進,給他上面的各層管理人員都增加了許多麻煩,給企業造成了許多人力和時間的浪費。盡管這樣,誰都說不到他,因為他所做的都有理由。這類事情,只要他介入,就難以成功;他不介入,就很順利。處理他,不僅會影響使用原有設備和技術進行的生產,而且還會給管理者樹立很大的對立面。——這可以說是企業文化建設要解決的問題中很典型的一個。 因此,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前提就是要明確:化什麼?化成怎樣?為什麼要化? 企業文化建設,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只能參考他人的模式。因為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即起點不同,價值觀念不同,要達成的目標也可能有差異,因此,文化建設的過程也就不一樣。 首先需要清楚企業的現狀,明確企業存在的弊病、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礎上,通過弊病、缺陷和不足的分析——原因(行為)分析——心態分析——觀念和意識分析,來確定觀念和意識層面的根本問題,再針對這些根本問題,採取措施,進行教化。這樣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逐漸將企業文化系統建立起來。 三、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適用對象 企業文化的作用和影響是長久的,其效果是潛移默化、很不明顯的,常人一般是很難看到它的即時效果的。企業文化的工作做好了,將會使許多現在束縛管理人員手腳、耗費企業內部成員許多時間和精力的重大基礎問題,消弭於無形,達到「無為而治」、一勞永逸,只需要很少的維護成本的境地,其效益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企業要想上下齊心、長久穩定地發展,應對外部的競爭,企業文化建設就是一項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礎工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是只適宜於已無「近憂」的企業進行。 一家沒有前途、沒有前景構想、做一單算一單的企業,是沒有必要大張旗鼓、費很大精力地去搞什麼企業文化建設的,因為它明天是否存在都不知道,搞企業文化建設,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在這樣的公司,老闆的文化,就是企業文化;老闆要求怎樣,就得怎樣;受不了的話,走人。對於老闆來說,主要是運用手腕、心計、權術、感情、眼前利益等來籠絡人心。 四、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人,尤其是中國人,普遍存在一種心理缺陷:只想聽贊美的好話,而不願聽反映實際問題的實話。好像別人不說存在的弊病、缺陷和不足,弊病、缺陷和不足就不存在了。有兩句成語典故,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心態和行為——「掩耳盜鈴」、「一葉障目」。 進行企業文化建設,首先,老闆和高層,認識要統一,要能夠正視弊病、缺陷和不足,正確對待暴露出來的問題,而不要掩蓋問題,否則,企業文化建設,就會缺乏明確的目標,而陷入盲目和流於形式。 其次,要明確企業未來對人員的要求,以及未來發要求與人員現狀的差距。 再次,要作為一個項目,由專人來進行。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局觀念,進行整體規劃,有計劃地進行。不能想到那就做到那,尤其不能為了如期出期刊而亂拉文章湊數。 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非常繁雜、需要耐心、且很費時間精力的工作,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尤其是先期的分析和設計工作,需要的人員雖然不多,但卻不是隨便抓幾個人就可以做得了的。它要求從事者對行為心理學有很深的研究和很豐富的實踐經歷、親身體驗,光有行為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也是難以勝任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勝任這方面工作的人,需要有「知己知彼,將心比心」、善於理解他人的日常行事習性;能夠「知微見著」,從日常不起眼的小事情,看出潛伏的問題,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夠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一個狂妄浮躁、目空一切、過於自信、將這事看得很簡單的人,是做不好這工作的,就算他的筆桿子再好,再能幹,也沒有用。他可能是瞎忙瞎做,而難以達成改善人的觀念和意識的效果。 企業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內容,主要就是琢磨如何改變人的觀念和心態,這很類似於以前國企的政治思想工作。其主要差別是:以前國企的政治思想工作,個別性強,普遍性的東西東西很空洞、枯燥,多是處於被動的境地。而企業文化建設,應該是一項主動性很強、預防性、建設性的工作。以前真正用心做過一段時間基層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或做過調解糾紛之類工作的人,從事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應該說是具有比較好的基礎。 五、企業文化建設應特別的注意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不是企業的期刊雜志宣傳欄,而是期刊雜志宣傳欄等的內容、內涵。期刊雜志宣傳欄只是它的形,而不是它的質。不要把企業文化建設,演變成企業辦期刊雜志宣傳欄等外在形式,而不考慮所發的資料對閱讀者會有什麼樣的心態影響,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是否會有副作用,是否有利於企業文化的建設。 當然,期刊雜志宣傳欄等,是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普及和推廣企業文化非常好的方式,但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實在沒有必要,普及和推廣的方式有很多。 我留意過不少企業招聘從事企業文化方面的人員,實質上,它們所要的僅僅是從事文字編輯方面的人員,而不是真正從事企業文化研究的人員,不是要那些對問題能夠深入分析到觀念、意識層面,知道怎樣去影響、改變人觀念和心態的人。它們所關注的只是你有沒有做過文字編輯工作,有沒有排過版。它們的企業文化,注重的是形,而不是質,多是裝門面的。它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所要的是企業在外表上看起來冠冕堂皇,有期刊雜志宣傳欄,重視企業文化。至於這些期刊雜志宣傳欄能起的什麼作用,起多大的作用,有無反作用,卻很模糊。建立這樣的企業文化,費時費力,對企業內部的意義實在不大,只能是一時嘩眾取寵、唬唬企業外部的外行人罷了。 一定意義上講,期刊雜志宣傳欄等有形的東西,只是企業文化的載體,是企業文化表現的一些形式和工具,其本身的意義,只是讓人們能夠方便地接觸到企業文化。並不是企業文化。期刊雜志等的內容——主張和觀念等,才是企業文化的有機部分。
F. 利用大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利用大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_數據分析師考試
「目前,造成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採取措施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增信資料庫。」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就拿互聯網金融來說,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聲稱可以實現幾秒鍾快速放貸,但這種放貸不是說只要你找他,他就給你放貸。」魯政委說,首先,他針對的受眾人群是自己網站內的會員用戶。因為會員在他們那裡有長期的信用記錄,有了這些會員的基本信息和個人情況,就不太擔心跑單問題。「而這個信用記錄指的就是增信資料庫,所以想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另有專家認為,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政策先行的背景下,想要解決好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問題,還需政府進一步增強宏觀政策的可操作性。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還是通過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來解決。這兩個融資渠道對於小微企業來說,都面臨著利息支付的壓力和到期歸還本金的壓力。如果企業未能在規定時間歸還本金、支付利息,將面臨違約的風險。此舉無疑加大了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的難度。」
趙錫軍表示,想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除了要降低這類企業融資的貸款利息外,還應充分利用好資本市場這一直接融資渠道。因為股權融資與貸款相比,沒有利息的支付和期限約束等問題。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利用大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G. 了解數字文化企業一般進行哪幾方面的數字化實現
談談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
數字化社會文化最近被談論的很多.如何認識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筆者擬從三個層面上開展以下思考.一是什麼是數字化,二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三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文化.不把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數字化社會的文化就無法認清,一切就無從談起.
先說第一,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簡」,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冊);一塊木版叫「版」,寫了字後叫「牘」;故史稱「簡策」或「簡牘」.據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每簡只書一行字,簡上的字數不等,多則25-30字,少則7-8字.《禮記》上說:「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以下書於版.」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這種媒介把上千年來的平面紙介質徹底改變了,改變成了完全與以往不同的介質以至不能叫圖書了,只好叫「讀物」.簡單說:以學校教學為例,他把知識變成了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模塊,不同的模塊組合變成了一個學科的課程,若干學科課程再加上無限聯接的相關學科組合變成了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在這種網路媒介上光碟教材上看到文字、圖象、聲音、錄像相互融合,任意鏈接,瞬間互動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學習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學習.
那麼,這是不是數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數字化,但還不是數字化的表述,這樣的表述只是說明了數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數字化發展的某些方向.數字化還應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數字視頻的普及.換句話說,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至少我國的主流讀物的介質仍然是平面媒體為主,雖然其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已經實現數字化了,雖然也有了很多數字化的產品可以消費,並不等於數字化的出現.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第二,數字化的社會是指新媒體催生了的人類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網路傳輸手段等導致了社會構成的基本因素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一個無意識的革命催生著新的社會出現.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的傳輸效率,社會信息的對稱性得以大大提高.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前進.比如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階級社會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大工業,網路的普及令全球化成為了可能,數字化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首先是具體消費方式的變化,適合數字化的領域首先開發了MP3和照相機、數字化電視等消費品,但是並沒有出現全社會的變化,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是這類手段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和信息傳輸過程,比如電子商務.其次,數字化的社會正在漸漸開始,比如我國大城市政府機關的數字化辦公正在強力推行,成為了地方領導競爭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的管理正在以數字化的普及推廣得到不同層次的改進.政府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業行為中網路交易量也已經迅速的增長,大概全球新一組迅速增長的紀錄性數字又要產生在中國,那就是數字化商務活動的交易額.最後,我國近年來教育的網路化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識的准備、技術的積淀、以及法規的調整正在不間斷進行.重要的是,還沒找到數字化與傳統教育的銜接點.數字化的教材體例、數字化的教學標准、數字化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喚,在這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出現之前數字化的社會還只能停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痛苦的徘徊.
不難發現,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始終在各行各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化的應用正在深入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等
其次,社會信息對稱性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社會分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各行各業的商業機會的迅速增加,必然驅使人們追逐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騰飛的情景正在躍躍欲試的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可能是前幾次工業革命所未能比擬的.因為這不是單純資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經濟在數字化社會中產生的比例將迅速擴大.人們不是從機械化中獲得利潤,也不是從超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效益中獲得利益,而是從信息對稱度上獲得經濟利益,偏僻農村的普通農業產品掛在網上獲得世界各地定單的新聞不斷出現,證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巨大生命力.這是與傳統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最後,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將帶來社會權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會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會管理細節上開始,同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細節上展開,國家間的競爭變成了對這種社會變革的深刻適應程度和迅速的反應速度.數千年前工具革命帶來了社會物質生產第一次超過個體生存需要,人類使用工具擴大了生產能力,財產私有化有了動因,財產私有制誕生是那次革命的結晶,私有制使人類擺脫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要求,社會管理血緣責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歷史;近百年來金融革命帶來跨文化的融資行為,大規模的投資活動使國家邊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業及其文化出現;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革命,信息傳遞的嶄新方式成了人們提高社會整體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國家或社會經濟利益的機會.社會權力在全球化變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見因此爆發的戰爭,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數字化社會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傳輸中發展,新媒體縮短了社會信息傳遞的時間,催生了新的文化範式.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息成本的減少引導了社會群體的行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針對性.
因為人類在自身五官構成的空間里藉助工具獲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比如看見了不公平就要表達不滿,看見了艷麗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可能就要駐足查看.回顧人類歷史:人類的交通、通訊工具令漢武帝建設的無邊無際的帝國也無法伸展到地球那一邊,那一邊的西方羅馬帝國也無法了解東方的神秘過度及其燦爛的文化.盡管現在有了互連網路,人類依靠自身五官來接觸世界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藉助的工具正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開辟了全新的天地.
視覺仍然是人類主要採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過去人類無法將音視頻信息像今天這么容易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今天有了數字化的手段,使視頻信息成了隨手可執住木棍寫字畫畫一樣簡單容易,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任意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人們一下子變的聰明了許多.只要他會使用電腦,獲得或發布信息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時,歷史上各種泛濫的傳說、各種信息的恣意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就要變成另一種樣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斷權和話語權.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一夜之間可能會產生無數的文學家、詩人和政治思想家,無疑對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無限的好處.人們在互連網上變得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識學習.人類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時間里學會新事物.這種變化不同的專家學者認識角度不同.社會學家認為: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人類得以在全球范圍里獲取信息,生活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國家已經部分實現了,在另一些國家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我國是有幸盡快進入這種社會文化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專家們解釋的那樣,在數字化社會文化中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管理效率才可能帶來的,無數思想家夢寐以求的.專家認為,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畢竟人類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還要經過若干階段,在掌握某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機、學會採集音視頻、學會製作網頁等.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
首先,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路成癮」、「網路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像,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這個現實正迅速在影響著每一個網民,每一個熱愛網路生活的人.可以負責任的說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不能適應數字化社會的出現,不能適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從教育體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還不能很好利用數字化的技術,發揮其長處.任何新技術出現就象核能武器出現一樣,人類需要適應它的產生,國家如何自律,人類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擴散的威脅.數字化也一樣,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產生新的文化範式,這是無法阻擋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動適應它.
其次,網路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檢索、分類、歸納,不能從社會學意義上觀察其信息對稱導致的社會發展速度上的問題,以及其社會道德發展變化對速度的影響,比如網路色情的蔓延,網路暴力文化的風行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路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路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
最後,網路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當然相關的研究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專業隊伍,只是我國似乎還沒有專門人才.
H.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息息相關、互利共生:文化產業發展為推進金融創新開辟廣闊空間,金融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要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這一融合?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建議。
——編者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文化與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速了金融創新,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取得長足進步。但應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際需要。比如,在宏觀管理領域,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缺乏戰略規劃與綜合協調,並存在服務意識不強、職能交叉重復和管理簡單粗放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認識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同時在深化文化體制與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
當前,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呈現對接平台增多、金融創新活力迸發、新型文化業態涌現的新態勢。深刻認識這一新態勢,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需要准確把握二者的密切關系。
從消費需求角度看,文化產業具有逆勢而上的發展特性,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承載著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從激發服務意識、優化盈利模式、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市場理性預期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提供實踐舞台、拓寬發展空間。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創新通過對金融要素的有序組合和創造性變革,能夠有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努力完善內部控制機制、不斷降低金融風險、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抑制、建立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金融創新不僅能夠促使金融機構增強可持續盈利能力,而且具有放大貨幣作用的乘數效應,能夠為壯大文化企業規模和提升文化產業層次提供靈活融資機制的功能,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建立聯動整合機制
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頒發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部門、領域和行業多,一些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產業集中度不高、結構比較鬆散,在客觀上加大了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融合的難度。
有鑒於此,需要加快形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的聯動整合機制。應在國家層面成立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由這一議事協調機構責成黨委、政府牽頭部門主動承擔統籌策劃、宏觀規劃和評價監測等重要工作,努力從源頭上解決因部門多頭管理帶來的缺乏高水平綜合管理和戰略管理的問題。與此同時,這一議事協調機構應善於運用專題咨詢、聯席會議、定期會商、業務交流和重點督辦等方法,加強部門協同,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跨行業、跨部門、跨所有制乃至跨區域對接聯合,引導文化與金融生產要素資源不斷向優勢文化企業聚集。
健全配套服務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配套服務機制至關重要。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出台文化企業無形資產交易評估等管理辦法,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從而在增強企業信用、提高無形資產市場認可度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服務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多部門信息供給與交流平台,打破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局面:由政府主導,推動文化和金融主管部門加快落實文化系列項目庫發布制度和信貸投放效果評估發布制度,確保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實現信息對接交流、形成共享機制,從而不斷降低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融合的成本,確保文化產業發展的高效與金融運行的安全有序。
當前,尤其應在加強宏觀指導上下功夫,支持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具體來說,應引導金融企業深入研究文化企業發展的獨特規律與運作機制,摒棄簡單用發展工業的思路來對待文化企業的做法,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努力豐富金融產品,靈活使用各類金融工具,高效率地為文化企業提供差別化和特色化服務。此外,還應引入第三方服務,即通過政府創造良好條件,引導相關中介機構運用資信評估、委託培訓、清算支付、風險管理等功能和手段,主動為文化企業提供針對性強、技術含量高的金融服務。
完善政策協同機制
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雖然國家通過採取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措施,發揮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作用,進一步加大了對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改善和優化了文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但眾多中小型文化企業市場經營和抗禦風險的能力還比較弱,即使加大貨幣政策支持的力度,對其效應終歸有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予以協同配合,增強其杠桿導向作用。
為此,應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提高並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科學安排年度財政預算,設立相應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擇優扶持文化企業的發展。政府應提供財政注資支持,為文化企業搭建融資擔保平台,藉此增加對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放貸額度。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還應通過加強稅收、貿易、土地和環保等其他政策的協同配合,千方百計拓寬社會投資來源渠道。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利率調節微觀經濟運行的作用,進一步優化市場流動性結構,推動市場流動性更有效地進入文化實體經濟。
構建人才集成機制
無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還是深化金融創新,都必須依靠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高端人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中,人才總量不足和實際需求失衡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重在牢固樹立創新跟著人才走、人才撬動產業興的理念,狠抓開放型、集成式育才選才用才機制建設。
落實到實踐中,就是既要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項目和重點園區,集成培養擅長跨行業資本運作、懂得現代營銷的金融領域的領軍型人才,又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原則,把各類中高級文化管理人才匯集於文化企業;既要通過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引入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知國際市場規則、富有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的金融獵頭人才,又要運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方式選配文化專業良才;既要認真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培養人才,又要不斷改革相關體制機制,切實加強分類管理,努力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形成輿論導向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離不開正確輿論的引導和支持。為此,一方面應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切實加強輿論引導,大力倡導崇尚創新、寬容失敗、奮發進取的社會風尚,努力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營造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應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深化「走、轉、改」,激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敏銳性,主動深入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挖掘選樹一批又一批立志報國、甘於奉獻、勇創佳績的先進典型和成功案例,努力做到用典型引路、借成功案例說話,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榜樣和標桿。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
I. 如何應對信息存在不對稱的現象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可以看看權力中的不對稱。權力是賦予給責任的,但權力的本質仍然是信息不對稱,這里的對稱就不是單一的真實和虛假的對稱了,信息量的大小,信息傳遞的順序,信息被賦予的意義等可能都決定雙方的地位與權力關系。在一個企業中,同一職級所獲得信息也是相應一致的,職級越高的人信息相對更完善,真實,准確,也會有更高的優先知情權。
受眾條件不同,所解碼信息也不會完全對稱。
我們會發現,就像一顆子彈打出槍膛,除了受傳播渠道的影響之外,也受到接收信息者的局限,有的人輕傷,有的人重傷,有的人耳邊一震,有的人一槍斃命,這里的每個受眾的有限條件,便是造成不同信息不對稱的另一大要素。
比如一些定倍率高的行業,通常並不是因為信息傳遞不暢而很貴,而是受眾局限自身條件無法完全解碼還原真實信息,比如紅木、玉石、沉香、古玩、手辦、一些葯物、化妝品、保健品等等。舉個例子,同樣都是保健品,老人的上當幾率就會高於年輕人,可能信息傳播渠道都一樣,但是因為老人不會上網或者說經驗水平局限了他們獲取真實信息的能力,也就自然容易上當了。
騙這個字是最常見的信息不對稱,有句三流網路語說「你能騙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騙子其實是在利用不同的受眾條件製造信息不對稱行騙,我們經常在電線桿上看到「重金求子」等類型的廣告條,故事毫無邏輯,甚至破綻百出。如果你看明白了上文的利用不同受眾條件的信息不對稱,你就會明白,其實騙子只是在篩選客戶而已,他能騙到的,恰恰就是第一步相信信息為真的群眾,從而好繼續行騙,而第一步就完美無缺的故事,只會徒增之後的工作量,因為他們就不知道哪些還能用信息不對稱繼續跟進行騙的了。
永遠不可能做到絕對的信息對稱,大海平靜,也會一直有浪花。
那麼,真的有完全信息對稱的時代來臨么?其實是不然的,互聯網拉通了線上下的信息流對稱,但是也會產生新的信息不對稱,比如網路的競價廣告,阿里的雙十一直通車,360的流量分發平台。無論產生何種平台,在一定程度之後,便會隨著新信息的傳播而重復之前的步驟。
換而言之,沒有絕對的信息對稱。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要想實現信息對稱,其實需要的是信息的真實,准確,全面,以及傳播渠道的暢通(時間、地域、距離等維度)。當我們感到信息不對稱時,尋找盡可能通暢的信息傳播渠道,將受眾的解碼條件與信息生產者的編碼條件所拉通,便會更好的解決問題。
答主:今晚打老虎,一個刻意練習的職場新人,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
J.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是什麼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簡答提。急求解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有如下幾個具體辦法:
1、重復交易
這是最常用的辦法,適用於熟人圈子裡,和熟人做生意,往往不擔心被騙,因為這不會是一錘子的買賣,大家以後還會見面、還會合作,為了避免以後見面被逮住,也不會去互相欺騙。
2、第三方背書
這個辦法是通過中間人的擔保背書,例如淘寶賣家和買家之間的交易,通過平台來確保資金安全;
在國外,要去好的學校讀書,一般是要有推薦信的。學生在讀書時代,最直觀的就是他的成績,然而,國外很多學校同時很注重學生的品質,這時候,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能夠寫一封推薦信,就比只看成績單更有競爭力。
3、增加附加成本
根據需求第三定律,只有質量好的產品,才配得上更高的附加值。反過來,附加值高的東西,產品的質量一般不會差。
一瓶紅酒如果用的是木質包裝,內襯保護精良,裡面還有附贈的小配件,這瓶酒大概就是好酒,起碼比那些散裝的紅酒看起來靠譜,否則就糟蹋了那些精美的包裝材料了。
一家公司的實力如何,看他辦公室的位置和裝修就知道了,雖然高檔裝修和中心位置也可能是空殼公司,但如果裝修很差,地理位置又偏,那這家公司肯定沒什麼實力。
4、提供質量保證
現在很多產品都實行三包政策:包修、包換、包退,當消費者對產品沒信心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三包政策,讓人們去試用一下,親身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5、延長保質期
賣家通過延保的選項,把那些對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的消費者篩選出來,讓他們承擔更高的費用,從而讓產品的生產成本和收益更加接近,這是解決了賣家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