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這是因長期埋於地下受浸蝕所致。接下來,來 城市文化 看看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於1936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抵錢塘江,北至江蘇中部(主要是長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器形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這是因長期埋於地下受浸蝕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蝕較小的玉器,其顏色呈黃綠色和黃褐色,一些玉器經鑒定屬透問石——陽起石系列軟玉,少數為葉蛇紋石、和石英,玉料的來源應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孔。
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游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鋤、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志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⑵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代表什麼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主題是神人獸面紋,代表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願望和良渚人的吉祥與幸福,是良渚人不斷進步向前發展的精神支柱。良渚文化神徽是良渚玉器之一,在1987年出土於浙江瑤山12號墓,整個神徽均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紋飾精細。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代表什麼
良渚文化神徽高約3cm、寬約4cm,神人冠羽沖天,雙目圓睜,齜牙咧嘴,雙臂左右暴撐,神態威猛,表情猙獰。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但其遺址主要分布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玉鉞等諸多器型。
⑶ 良渚遺址玉器象徵著什麼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這是在玉器器表僅有3×4厘米的面積上,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⑷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那些神秘圖案到底在訴說著什麼
八十多年前,杭州西湖博物館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工作人員,在自己的家鄉良渚,採集到了一些古老的黑陶片和石器,作為文博工作者的他一眼就看出了這些陶片和石器屬於史前文化,於是他對自己家鄉有陶片和石器的地方開始了探索,而他的這一舉動,使得一個震驚中外考古學界的重大發現——良渚文化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古老的良渚文化也由此慢慢地開啟了他神秘的面紗。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先生《申遺成功|誰發現了良渚》、《世界遺產|良渚古城》兩篇文章
⑸ 良褚玉器上的神輝代表什麼
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紋章,為國家象徵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徵。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300年左右,分布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中國史書上並未記載的史前古國。1936年,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以發現位於杭州市餘杭境內以莫角山為宮殿的中心,四周有城牆環繞的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古代城市。在古城的西北方還發現了距今有5000餘年的11條水壩構成的人工水利系統。多種證據證明,這里就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代文明城市。
1986年,在莫角山西北角的反山M12號大墓中,出土了數量眾多的良渚古玉。其中一件象徵著王權的大型玉鉞(薄刃斧子),一件已知出土的最大一件扁形玉琮上,都刻畫著一個相同的神奇圖案。「神徽」的形象在良渚各種玉器上以不同的形象反復出現。
這一神秘的「神徽」造型,究竟是要代表什麼含義呢?神人有可能代表了良渚古國的神、巫師、良渚古國的開創者,也可能是良渚古國王的形象。
神徽這一在近5000年前就形成的神聖徽章,在良渚文化的宗教祭祀的玉琮上,在象徵王權的玉鉞上,在最高等級的各種玉飾品上不斷出現。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神徽就是良渚文明古國的「國徽」。
⑹ 良渚玉器神徽,到底可以代表什麼
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就是刻在良渚王朝統治者心上的魂,也是刻在良渚先民心上的魂。
在中國玉器史上,良渚玉年代不在上游,早年論玉文化,言必以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為宗,沒想到在中原文明眼中的南蠻之地,良渚玉實現了質的飛躍,匪夷所思地驅抵了玉史之巔。
若是把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置於放大鏡下觀察,其無與倫比的美,會讓掌握了精良工藝製造裝備的現代人覺得汗顏。
(6)良褚文化玉器標志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良渚文化玉器中昀令人矚目的是以「兩眼一嘴」為特徵的所謂「獸面紋」,這也是昀具代表性的紋飾。這種「獸面紋」或繁或簡,變化多端,它以其猙獰而怪異的色彩和對後世紋飾,尤其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巨大影響。
良渚文化玉器上刻有很多生動的鳥紋,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全玉鉞,袖身上琢有良渚神徽和神鳥圖像。同在此墓的另一件玉琮,琢有16隻相同的神鳥圖形。
⑺ 如何識別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就是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玉器。主要出土於二十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批玉器的雕刻文飾繁密細致,和諧工整。良渚玉器的材質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
良渚文化玉器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的玉器,可謂「難施錐刃者」。在遠古時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現,當時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這疑問引起了考古學界極大的興趣。有的學者認為,良渚玉器上的紋飾是用鯊魚牙齒雕刻的。有的學者估計是用瑪瑙、水晶石等打製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學者則認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畫線條的工具應是鑽石。可是單用徒手直接刻畫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藝,卻難以畢現遠古時代玉器雕刻的紋飾精美和細微繁褥的程度。
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種不同方式的工藝。第一為直接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即把玉坯直接經「軟玉法」處理,使玉坯表面軟化,然後刻畫紋飾。第二種為全遮蓋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護層遮蓋起來,雕刻圖案後再經「軟玉法」處理,在一定時間內取出清洗,把線槽內白色軟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軟化圖案的線條。第三種是半遮蓋式,這是一種減地法淺浮雕,在良渚後期玉器中有出現。玉器紋飾中陰線部位有筆畫抖手小彎曲痕跡,一看就像畫上去的,這是運用保護層遮蓋「軟玉法」所致,各槽溝深度基本一樣深淺,紋飾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現代機器製作出來似的。
⑻ 淺談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鋤、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志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⑼ 良渚文明的良渚文化玉器特徵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環線有手工磨接和管鑽旋磨兩種加工方法,前者線痕淺細,線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線細密緊湊,接續痕明顯。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鋸痕」。良渚玉器鏤雕時,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鋸」鋸去多餘部分,俗稱「鎪」,又稱「拉絲」,所用弦狀拉條猶如無齒鋸條,會在鏤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跡。
七、良渚文化玉器紋飾華麗,新創紋樣琳琅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雲雷紋、蒲草紋。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別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線刻眼」,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豐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單圈、重圈之外,還出現了卷雲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線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漿」,俗稱「玻璃光」。
⑽ 如何識別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的傑出成就。它的製作工藝,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由於沒有高強硬度的金屬工具,良渚玉器的製作完全依懶於石質和某些有機質的工具。良渚時代玉料的開采情況尚不明了,但其開璞成坯主要採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據專家考證,有鋸切割和線切割兩類。鋸切割是直線切割,而線切割則留下了拋物線形的切痕。線切割的方法跟仿製品以金屬鉈具切割的方法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線切為拋物線切,切割後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製品,特別是玉璧,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幾處切割凹痕,但這種痕跡均可明顯看出是使用金屬鉈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連接處常顯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顯的台階狀台痕,遠不如使用線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緩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