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文化你如何理解文化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文化屬於精神文化的范疇,是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現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傳統、習俗等。
文化是傳統,是習慣,而非一時一刻的做法。文化是長時間形成、積淀並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文化之間是有差異的,文化差異的實質就是習慣做法不同。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具有強大的動力。
文化與文明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2、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3、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貳』 文化形態是什麼意思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也就是說文化包括的范圍特別廣泛,只要是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都屬於文化。文化有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之分.
『叄』 文化是一種思考與行動的范型嗎
摘要 您好!文化的概念為:文化是一種思考和行動的范型,貫穿於某一民族的活動中,並使得這一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
『肆』 文化+是什麼意思
"人文化+」是集「人文化戰略」、「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營銷」構成。作為一個文化的系統工程,成為集企業的思維、信念、價值和知識構成的一個理念和行動體系。
文化作為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
(4)文化行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因為文化具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很難將文化給出一個准確地,清晰的分類標准。因此,這些對文化的劃分,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的。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有三層次說,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
『伍』 文化是什麼意思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5)文化行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不同理解
1、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2、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
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3、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絕對排他的。對葛蘭西來說,文化霸權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被壓迫關系。
「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這就使得意識形態中任何簡單的對立,都被這一過程消解了。」它成為一種從不同階級錨地取來的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動態的聯合。
二、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陸』 什麼叫做文化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
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
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柒』 企業文化就是行動、就是戰略、就是商業策略、就是業務
長期以來,因為痛感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的「無力」甚至「虛妄」,我在各種場合持續強調企業文化的實踐性和動作化,倡導將企業文化與經營管理融為一體,使其成為企業人的「生存模式與樣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盡量減少企業文化的理論化、道德化、思想化,將其與員工在工作實踐中的「動作」緊密結合起來。
值得欣慰的是,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類似這樣的觀點,越來越多地得到大家的贊同。而有的觀點與做法,甚至「顛覆」了我們既往對企業文化的看法。比如,矽谷著名創業企業家、投資家本· 霍洛維茨在其著名的《你所做即你所是:打造企業文化的策略和技巧》中認為,「文化是行動」。他用來證明這一觀點的是日本的武士道:「武士道看似是一套原則,其實是一種實踐活動」,武士們「將文化界定為一種行為標准,認為文化應當反映德行,而非價值觀」。因為價值觀代表著某一種信仰,而「德行則是一種你渴望擁有或已然具備的東西」。基於此他認為,很多公司竭力塑造的「企業價值觀」之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原因就是它們只關乎信仰,而不是行動。「就文化而言,你信仰什麼說明不了問題,你做了什麼是關鍵」。
你看,本來價值觀是和企業文化最「親近」的一個概念,霍洛維茨直接否定,將企業文化「降維」到「行動」層面了。我想他希望強調的是,一個人信仰的價值觀,未必會全部(完全)落實到行動之中,而人們行動的導向,卻的確能夠反映出他真正相信的東西。想想也是,很多企業的文化理念或價值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人不認同,但實踐的結果是怎樣,大家其實心知肚明的。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霍洛維茨列舉了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是他擔任 Loudcloud公司CEO期間的,公司某一個季度預訂單(擔保合同,可以轉化為業績)數量不足,有員工想把預訂單和未擔保合同(不能轉化為業績)混在一起,霍洛維茨傾向於這樣做,因為這不算欺騙,也不違法。這時候,他的法律顧問布雷斯諾表示反對:「沒錯,但這樣做會讓大家認為我們可以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講真話,你聽到的真話並不是真的。」 霍洛維茨頓時警醒:「哦,老天,他是對的。」因為他在Loudcloud一直倡導企業內外部的「信任」。
另一個案例是關於亞馬遜的。亞馬遜有14條文化價值觀,霍洛維茨認為,亞馬遜最有效果的宣傳途徑就是制定一些出人意料的規則。比如,亞馬遜關於「節儉」的定義時——用最少的資源辦最多的事,要節能開源,要自給自足,要搞發明創造。增加人員,增加預算開支絕非明智之舉。定義之後,行動最重要。亞馬遜落實「節儉」的措施是,從家得寶零售店買來廉價門板,用釘子釘上四條腿後充當辦公桌。霍洛維茨調侃說,如今的亞馬遜不再給每位員工提供由門板改造的辦公桌,因為它找到了更便宜的替代品。
霍洛維茨認為「文化是行動」,比他更進一步的說法是:「文化,就是戰略」。羅伯特・凱根和麗莎・萊希等在《人人文化:銳意發展型組織DDO》的序言中提出這一觀點。
他們認為,這本書中作為案例的橋水等三家企業,都在有意識地且持續地滋養一種「將公司和個人的發展以及二者互為支持的關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促使全體員工「人人參與、日日實踐」的,從而通過自行開發的、扎實的日常實踐體系,在個人發展與商業戰略的設計中取得突破。他們列舉的「文化就是戰略」的例證,是這些公司通過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設過程取得了以下成績:第一,利潤增加,員工穩定性提高,晉升速度加快,溝通更為直接,運營與戰略設計過程的錯誤更容易被察覺,更有效的授權,更強的責任感;第二,公司成本降低,辦公室政治減少,跨部門沖突得以化解,消極怠工現象也相應減少了;第三,對棘手問題的解決更為有效,如將更多關注自身利益的領導者轉變為更有價值的團隊領導者,如提前預知無人經歷過的危機並施以積極管控等等。
看起來也是,三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所推動的,就是企業的戰略實現。關於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的關系,德魯克有句名言:「文化把戰略當早餐。」 霍洛維茨說,他不認可這個觀點,但很喜歡,因為德魯克把文化擺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他認為,文化和戰略不是競爭對手,誰也不能吃掉對方,但「要讓文化或戰略任何方蓬勃有生機,它們就必須相互融通」。
從《人人文化》中看,羅伯特・凱根等之所以將文化與戰略聯系在一起,應該是受到了案例企業的重要啟發。因為橋水首席執行官格雷格・詹森就提出過「文化就是商業策略」的觀點。詹森在回答如何評價橋水文化時說:我們不認為文化是商業成功的「促成因素」,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因素。實際上,我們認為文化是成功的原因。我們因文化而獲得了成功我們認為文化本身就是我們的商業策略。這就是全部答案。
根據詹森的觀點,橋水公司實施了一種理想狀態下的任「理念」唯賢的制度,「這種制度使我們能夠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做哪些成千上萬人用同樣的方式去做的事情」。因此他認為,文化是橋水取得成功的原因,文化既是領導者希望賴以實現成功轉型的手段或戰略,同時也是轉型的目標。「無論何時,只要需要在文化和盈利能力之間做出選擇,「文化始終優先。」當然,說文化始終優先,並不是因為其優先次序高於盈利能力,而是因為文化「被視為實現盈利的手段」 ,文化永遠優先於短期盈利能力。
上面說的是美國的企業,中國企業有沒有以這類觀點看待企業文化的?剛看完今年1月份出版的《方太文化》,周永亮等作者談到企業文化時,引述了茅忠群的觀點——「文化即業務」。他們介紹說,茅忠群認為,企業文化與業務的關系「是一不是二」,「文化是做業務的發心、方式和奮斗精神,業務是文化的呈現和結果」。經過在管理實踐中的深入思考,茅忠群將文化與業務之間的關系梳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文化是文化,業務是業務」,「文化促業務」,「文化即業務」——第一個層次「文化是文化,業務是業務」,文化是企業文化部門人做的事,跟其他人沒關系,其他部門做的事情叫業務。在這一層次,企業把文化與業務看作是兩件事情。第二個層次「文化促業務」,文化與業務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有的企業在與客戶進行業務交流時,會先介紹企業文化,以取得客戶好感,然後再與客戶談業務。這一層次,它們已經被結合在一起了,但還是「二」的關系。第三個層次「文化即業務」,文化與業務兩者本就是一體。文化是業務的發心、方式和奮斗精神,業務是文化的呈現和結果。到了這個層次才是將文化與業務「合二為一」。
企業文化是行動、是戰略、是商業策略、是業務,這些說法看起來和很多人平常理解的企業文化很不一樣,甚至有些「離經叛道」。但仔細考察企業文化理論的演進過程,其實可以發現很多類似的觀點。沙因在《組織文化與領導力》中提出的「組織信奉的價值觀和基本假設不一致時」,就是在批評理念與行動的不一致。關於這一問題,而迪爾和肯尼迪在《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中認為,如果管理者的行為與企業宣傳的價值觀相矛盾,就會產生「缺乏一致的風險」,導致企業的行為完全背離理念。比如,一家公司的CEO經常宣傳「更好地為顧客服務」的價值觀,但年終時他最關心的只是財務狀況而把顧客服務拋在一邊。於是,「組織里幾乎沒有人認同這種只做表面文章的價值觀」。一家銀行的高級管理層經常宣稱,為了適應不斷變化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應該更富有創業精神。但制定預算時對新項目的要求與已有項目一樣,都要在資金回報和成本增加方面達到同樣的目標。「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公司里,你幾乎找不到真正的創業精神」。所以,「任何與公司推崇的價值觀不一致的表現都會削弱文化的力量。」
由此看起來,並不是這些企業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有誤,而是其他企業對企業文化理論的「無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麼,怎樣才能讓員工真正做到既「知」又「行」?霍華德·舒爾茨的觀點是:不管你的教養、你的價值觀、你的指導原則是什麼,你必須在初期階段反復灌輸這些原則性的東西,使得它們能夠指導每一個決定、每次招聘、每一個你所設定的階段目標。不管你是公司總裁還是底層雇員,你每一天在工作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與他人交流你的價值觀。這是他在《將心注入:一杯咖啡成就星巴克傳奇》一書中提到的。
灌輸、交流、領悟、指導、實踐,這樣的方法可能才是真正的「踐行」,即把企業文化看成一種實踐化、動作化的過程,而不是思想化和內省化的過程。
王泛森在《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說:在道徳建設方面,傅斯年刻意揚棄內省論式的思維傳統,主張「國民訓練」,主張「約律主義」,反對以內省式的道德哲學作為社會倫理的基礎。這一觀點的啟示是,擺脫聖人化的內省,強化契約意識,強化基於實踐的訓練,強調動作與過程,才是培育道德的有用方法。看看我們大部分企業在進行文化建設時的那些招數和做法,似乎也會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了。
『捌』 文化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文化
什麼是文化?我們天天將「文化」這個詞語掛在嘴邊,但真想把它說清楚,其實還真不容易。作為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今天就在此獻丑,掰飭掰飭這兩個字。
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來說,這鍋老湯至關重要。因為它既保持了主流價值體系的底味兒,也維持了社會根基的穩定。
我們既然是生存在文化這潭水中的魚,如果水溫水質不穩定,魚必然也不會好過。所以,每當社會的文化基礎發生重建後,往往會迎來一次陣痛。這也是為何中國歷史上,每當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中國近代史西方文化融入等,社會發生動盪的原因。
『玖』 文化走是什麼意思
說到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時,丁俊傑稱,「得首先看看別人是怎麼走進來的」。「我覺得我們應該照貓畫虎,我們要走出去的時候要看看美國人是怎麼走進中國的、日本人是怎麼走進中國的、韓國人是怎麼走進中國的、歐洲人是怎麼走進中國的。當你看到這個層面的時候,我覺得你可能會有一個基本的答案。」他說:「美國人怎麼走進中國的?我覺得,美國人走進中國是全方位地走進中國,它不僅是靠旅遊、靠文化的輸出,更主要的是靠美國的產品。美國的產品進入中國以後,比方說麥當勞、通用汽車進入中國,我們在使用和接觸這些產品的時候,我們親近了美國的文化、了解了美國的文化。」
『拾』 文化的目的就是行動嗎
1、主要是行動。優秀文化使人正確行動。
2、文化的目的有時不是行動,是認知、是欣賞是安安靜靜地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