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遊文化學中對於「文化圈」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
2.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文明探源:「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當代指中國國家),源於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其流傳年代久遠,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時期產生。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圈」與「漢文化圈」。
2、中華文化,相傳經歷了遠古文化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以考古學為據:如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
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3、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4、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也有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5、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是從清朝末期民國初期開始的,到今年來隨著中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論述。「在中國,文化的整合通過國家集權來實現,文化的延續通過改朝換代來實現,文化的輻射通過疆域盈縮來實現,文化的涵化通過夷夏互動來實現。」
6、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學者在看待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時有很多分歧和差異,而其中一個重大差別就是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而涉及到的一個分期問題和各時代的主要文化特徵,本文將就這兩個主要方面做出論述。
3. 什麼叫文化石
「文化石」是個統稱,可分為天然文化石和人造文化石兩大類。天然文化石從材質上可分為沉積砂岩和硬質板岩。人造文化石產品是以浮石、陶粒等無機材料經過專業加工製作而成,它擁有環保節能、質地輕、強度高、抗融凍性好等優勢。一般用於室外或室內局部裝飾。下面就來認識一下文化石吧!文化石應用很廣,可以用於建築,可以用於翻新的舊建築,室內室外都可以用,可以生產任何款型,可以為任何款型做任何顏色。這也是暢銷全美的原因。因為在美國設計師都想有不同的顏色和石頭,人造石是可以改變顏色和款式。人造文化石是採用浮石、陶粒、硅鈣等材料經過專業加工精製而成的,採用高新技術把天然形成的每種石材的紋理、色澤,質感以人工的方法進行升級再現,效果極富原始、自然、古樸的韻味。
文化石的搭配知識:電視的背景牆選用紋理粗糙的文化石鑲嵌,既可以吸音,又能烘托出電器的精細質感;倘若客廳空間面積較大,也可用文化石製作一面古典風情濃郁的主題牆,使客廳裝潢在精緻中流露出一絲隨意。或是在陽台營造頗具田園風格的一角。同時,也要注意文化石的主要作用就是裝飾點綴,不要濫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將牆面處理干凈並做出粗糙的表面,(如是塑料質木質等低吸水性光滑面,須鋪鐵絲網,並做出粗糙底面,充分養生後再鋪貼;貼岩石之前務必先將岩石在平地上排列搭配出最佳效果後在按排列次序鋪貼,(相近尺寸、形狀、顏色的岩石不要相鄰)。
4. 「文化圈」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圈,也稱文化景觀,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經過人類活動所形成的可以辯識的自然-社會的空間實體。
5. 什麼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但這些現象已隨著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6. 什麼是文化石
「文化石」是個統稱。天然文化石從材質上可分為沉積砂岩和硬質板岩。人造文化石產品是以水泥、沙子、陶粒等無機顏料經過專業加工以及特殊的蒸養工藝製作而成,它擁有環保節能、質地輕、強度高、抗融凍性好等優勢。 一般用於建築外牆或室內局部裝飾。
7. 中國早期的六大文化區系指的是什麼
六大文化區系指中國早期的六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的。它們分別是:
(1)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北方早期文明,以遼西部和內蒙古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寧朝陽、內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家口等4個分區;
(2)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同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
(3)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國母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
(4)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系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採集水產共同構成了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
(5)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中國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
(6)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國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州一線為主軸,輻射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系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8. 什麼是文化石
作為專業品牌文化石生產20多年的文化石品牌製造商,我們覺得文化石其實內涵比較寬泛,人們把某些石材賦予了文化的概念,因而稱之為文化石,那麼到底是哪些石材被賦予了文化的概念而被稱為文化石呢?首先是第一大類:比較小規格的、也比較薄的天然石材,這類石材叫天然文化石;還有一類是由人工用水泥製成的文化石,這類文化石叫人造文化石,人造文化石是由文化石模具經灌注水泥、輕集料、膠結料以及文化石專用添加劑等,用文化石模具成型,文化石面色採用頂好固色劑、頂好固色劑輔料,文化石底料採用頂好文化石底料添加劑A、頂好文化石底料添加劑B、頂好文化石底料添加劑C,成型後高溫蒸養而成。文化石具體製作流程和工藝可以私信聯系,希望可以幫到你!
9. 要太平洋文化圈的介紹。。高分啊
人東渡美洲論是一些中外學者提出的假說,將奧爾梅克文明之出現和商朝被周武王所滅時殷人軍民渡海聯系起來。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他指出周武王伐商紂王時可能發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美國學者邁克爾·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邁克爾·芤在一篇1967年發表的論文《聖洛倫佐與奧爾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在中國,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後來郭沫若也相信殷人東渡美洲。
近年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教授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國學者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闡明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根據。
殷商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銅人頭像,相貌和華夏人相似。
奧爾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骨文將一些奧爾梅克圖形解讀。
奧爾梅克人跟華夏人一樣喜愛玉器
奧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地相像。
[ ] 對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批駁
殷人東渡美洲論是近年在考古學、人類學界爭論得十分劇烈的課題之一。反對殷人東渡美洲論的 有夏鼐、羅榮渠等學者。
America's first civilization. Coe, Michael D. Princeton, NJ, 1968
Coe, Michael D: "San Lorenzo and the Olmec Civilization"
Dumbarton Oaks Conference on the Olmecs October 28-29, 1967
《圖說美洲圖騰》 王大有,宋寶忠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ISBN 7-102-01818-5
《中國人發現美洲之謎》中國與美洲歷史聯系論集 羅榮渠著 重慶出版社 1988 ISBN 7-5366-0373-8
Origin of the Olmec Civilization by H. Mike Xu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Press 1996 ISBN 09648694-2-X
《奧爾梅克的發現》許輝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ISBN 7-222-03126-X.
殷人東渡美洲]
《神秘的瑪雅》與瑪雅文物展評述 王大有、宋寶忠
TRANSPACIFIC CONTACTS? by Dr. Mike Xu 許輝:橫斷太平洋的接觸?
The 科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陳淳、安志敏等都作過深入詳細的研究。最初發現是在3萬年前由中國甘肅、寧夏以及山西朔縣為起點,漫布蒙古草原、中國東北平原、東北亞、阿拉斯加、直至加拿大南部。山西峙峪年代距今28945□1370年,東西伯利亞久克台年代為距今22000-10000年前,烏斯的諾夫卡距今20000□10000年前,日本白瀧13地點為距今17000年(至今未見有突破20000年者),阿拉斯加年代為距今9857±155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年代為距今約為7000年;這些細石器的絕對年齡遞減又一脈相承,有一個完整的連續譜系。賈蘭坡院士因此作結論說:「如此高度特化的工具不可能由人類獨立地在兩個地方同時創造出來,它們向廣闊的極地擴散,向東北方向,穿過北亞和北美,分布在東經90度至西經140度,北緯40度至65度之間」,「我稱它為華北細石器傳統,因為這一傳統以華北發現的為最早」,「北美的細石器文化,據我看來是從我國華北地區分布過去的,因為相同性質的文化以華北的發現最早。分布的路線可能是從我國的寧夏、內蒙經蒙古和我國的東北部先分布到東西伯利亞,最後通過白令海峽分布到北美。根據目前的發現物來看,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11000多年前即到達了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海萊湖地區」,「而後又向南分布,華北地區正是這一洲際文化傳播的起點和淵源所在。」所以美洲土著或原始居民是古代中華先民,是不爭的事實。
10. 什麼是泰山文化圈
泰山文化圈也稱為海岱文化區。
海岱文化區可以早期大汶口文化為代表。大汶口文化以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發掘而命名,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已普遍使用磨製技術,原始農業和原始手工業在其社會生產中佔主要地位。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大量發現豬骨、狗骨以及牛羊骨,說明當時家畜飼養、特別是豬的飼養已構成經濟生活的重要補充。考古材料證實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為聚族而居,房屋為圓形或方形土木結構尖頂建築,前後牆壁有門窗和透氣孔,基本具備後世房屋的雛形。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以單人葬為主,同時也出現了成年男女及成年男子與其子女的合葬現象,說明當時的社會正處於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階段。 海岱文化區的環境 1、地理環境 海岱文化區的自然地貌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即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海岱文化區的地理區系,按泰沂山脈的走向為界,可以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人文地理上,泰沂山以北地區,主要為後來齊國及其控制的小國分布區。泰沂山以南地區,則以魯、宋、莒等為主。 2、自然氣候 海岱地區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夏季風。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四季分明。冷熱、干濕季節區分十分明顯。相對獨立的地理地貌環境,相近的氣候和相似的生態條件,對海岱文化區的產生與形成,並在長達數千年之久的時期保持著相對穩定性,應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遠古時期的海岱地區 一.人類產生之前的時期 ·寒武紀和奧陶紀 以泰沂山系為骨乾的海岱地區,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底層十分發育。 ·石炭紀 魯中丘陵地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煤炭資源,均產生於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底層之內。 ·中生代 眾所周知,中生代是恐龍家族的天下。海岱地區是發現恐龍化石較多的地區之一,其出土量在國內僅次於四川省的自貢一帶。 ·第三紀 第三紀是新生代的第一個紀。這一時期哺乳動物迅速崛起,取代了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海岱地區第三紀哺乳動物比較繁榮,發現較多的哺乳動物化石有各種象、犀牛和各種鹿等。最為著名的是我國第一個古生物自然保護區-臨朐縣山旺古生物自然保護區。 二.舊石器時代初期 1、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的發現及其意義:沂源猿人的出土,是海岱地區第一次發現猿人化石,它將這一地區的人類歷史提前了數十萬年之久,並為在這一地區找到更多的古人類化石提供了重要線索。 地層堆積和年代:地層堆積的岩性特徵一致,人類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均出自紅褐色-棕紅色砂質粘土層中,可與華北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對比。沂源猿人地質時代應屬中更新世。 人類化石:人類化石有頭蓋骨殘片一塊,額骨眶上部兩塊,牙齒七顆。 2、南窪洞舊石器遺存 南窪洞位於沂水縣諸葛鄉范家旺村西南山頂部,洞口高出山下河面約100米,海拔480米,西距沂河6.5公里。歷次調查採集到石製品7件,類型有石核、石片和砍砸器以及一件有砍砸痕跡的鹿角。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 1、烏珠台人:烏珠台位於新泰市劉杜庄。其地質時代可能是更新世晚期。 2、長島人 3、千人洞遺址:千人洞位於沂源縣土門鎮北的魯山之陽,東南距沂源猿人化石產地7.5公里。 4、上崖洞遺址:上崖洞位於沂源縣土門鎮芝芳村北約2公里處,坐落在柏坪山西北坡,南距沂源猿人化石產地約0.5公里。 5、日照沿海的舊石器:1983年起,先後在這一帶發現7處舊石器地點,7處地點的地層堆積大同小異。 北辛文化時期的海岱地區 一.北辛文化 1、發現與分布: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縣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2、典型遺址:北辛文化發現以來,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滕州北辛、邳縣大墩子、兗州王因和西桑園、汶上東賈柏村、泰安大汶口、鄒平苑城、臨淄後李官莊、章丘王官、青州桃園等10餘處。 3、文化特徵、分期與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一般認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類型:可分為北辛類型和苑城類型。 5、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二.白石村類型 1、發現與分布:白石村類型的遺址共發現近40處,分布區域限於膠東半島地區。近80%位於海邊或距海很近的河口兩岸,並多為貝丘遺址。 2、典型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萊陽泉水頭、長島大欽東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莊、煙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後和姜家莊、威海義和、榮成河口和北蘭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莊和河口三處經過發掘。 3、分期、特徵與年代:白石村類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遺跡僅在白石村灰溝中發現3具人骨架,晚期的遺跡以柱坑柱洞發現最多,尤以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後。 4、文化性質:白石村類型與北辛文化,尤其是與苑城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苑城類型與白石村類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三.關於「青蓮崗文化」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淮安縣東北部,坐落在廢黃河的南岸。 1、研究現狀:認為青蓮崗文化是分布於魯南蘇北地區,在年代上早於劉林期大汶口文化(即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的一種較早時期的新時期文化;將青蓮崗文化限定在淮河下游地區或江淮之間,代表這一小區系的早期階段;青蓮崗文化分布於以淮河為主軸,西到皖、豫、魯交界,北以泰沂山南緣為界,東至大海;時間跨度為距今7000—6000年。 2、典型遺址:相比較而言,二澗村、大伊山和萬北三處遺址較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