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岳陽樓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它的建造特點有什麼呢經歷了幾次改造
岳陽樓,它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北路,地處岳陽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它緊靠洞庭湖畔。那大家知道岳陽樓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呢,它的建造特點又是什麼呢,它從建造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幾次改造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岳陽樓它的建造時間以及特點。
岳陽樓建造到現在經歷了多次的重修,而我們最熟知的一次,就是滕子京主持重修,范仲淹因此寫寫下著作《岳陽樓記》。之後又進行了重修,清代又多次進行重修重修,規模最大,是在光緒六年,在解放後又進行了幾次維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83年。
以上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⑵ 岳陽樓簡介(100字左右)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因北宋名臣滕宗諒重修岳陽樓,邀好友范仲淹作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才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⑶ 從正門開始,岳陽樓的各個主要景點依次是什麼
1.迎面的是新建的景點「五朝樓觀」,它以青銅微縮的形式重現了岳陽樓在不同朝代的風格,按照順時針方向走,分別是唐、宋、元、明、清。它們全部都參照了各個朝代有關岳陽樓的書畫和建築符號建成,以青銅為材料,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建成,是全世界最大的青銅模型建築群。
2.雙公祠:是為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而建。該建築坐東朝西,建築面積800 平方米,採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白牆青瓦,為單層磚混結構。門額「雙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後人范敬宜題寫。門聯為「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雙公雙績雙德,聯珠璧、會風雲、昭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龍協濤撰聯,原書協主席沈鵬書。祠內還設有兩個陳列廳,分別為:(一)「岳陽天下樓」,展示岳陽樓的建置沿革、形制演變、歷代名人詠嘆岳陽樓的詩文。(二)「雙公憂樂情」 ,展示範仲淹與滕子京生平以及對岳陽樓的歷史貢獻。展覽力圖通過場景、文字、圖表、模型、文獻資料、照片、拓本、書畫等相結合的形式,再現岳陽樓的歷史和演變,展示岳陽樓的建築文化,揭示岳陽樓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弘揚「先憂後樂」的傳統人文精神。
3.碑廊:碑廊全長240米,寬約5米。始建於1984年5月,那時廊長僅30米,碑石僅64塊,為了豐富名樓文化內涵,岳陽樓管理處歷時3年,耗資達80萬元重修碑廊。現在新舊作品加起來共有139塊,共分四個區,古代名人區,現代名人區,領袖區,岳陽樓記區。這些碑文包含了詩歌、散文、對聯,書法上更是有草書、楷書、篆書、隸書。
4.牌坊:在這里,可以看到八百里浩瀚洞庭湖,可惜由於當地漁民的圍湖造田,岳陽樓已經不足四百里了。大家看這個牌坊: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說的就是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南極瀟湘說的岳陽樓南邊通向湖南的湘江,北通巫峽是洞庭湖北邊通向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由清代的張照所寫,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所刻。「劉海粟書年方九十」一般年方都是用來修飾妙齡少女,像年方十八。老先生說,比起岳陽樓1700多年的歷史,他算是年輕的了,可見大師的幽默。
5.岳陽樓: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岳陽樓的建築特色,可以用十個字概況: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岳陽樓沒有打地基,靠的是四根楠木大柱,從樓底直貫樓頂,支撐全部重量。四根楠木代表一年四季,內圈的12根大柱象徵著一年的12個月,外面繞以20根檐柱,在加上四根楠木大柱就是一年的24個節氣。岳陽樓共三層,這可能與大家心中的千古名樓有所出入。據說當時的建造者取得時天時地利人和之意。
⑷ 岳陽樓——唯美的文化符號
對中國古典文學稍有了解的人,對岳陽樓應該都不會陌生。這座樓在古典文學中出現的身影不可謂不頻繁,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意象和文化符號。然而它的頻繁出現並未引起人們的反感,人們並不覺得有些嘩眾取寵。恰恰相反,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會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岳陽樓與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聯系,自然少不了歷代文人的幫忙。其中影響最大的大概是北宋的范仲淹了。直到今天,許多人對岳陽樓的了解多是源自他的那篇《岳陽樓記》。文章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言。一篇《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一下子名揚天下,並隨同文章,傳之不朽。
中國自古就有「地因人傳,人因地傳」的文化習慣。一些文人墨客或因貶謫,或因游歷來到某地,觸目傷懷,感慨於斯,而留下一些詩文,使得一些原本平淡無奇的地方烙上文化的印記,頓生風光。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隨手便可捻出些許。柳宗元謫居湖南永州作《永州八記》,使得永州與一顆偉大的文化靈魂聯系在一起;張繼一首《楓橋夜泊》延續了寒山寺的千年鍾聲。王維唱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中華文化增添了一個迷人的文化印記——陽關。崔顥作《黃鶴樓》而揚其名,蘇軾寫《放鶴亭記》而顯其聲。文人騷客們不經意的顯露,便使得原本難登大雅之堂的建築實體與文化產生割捨不斷的聯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岳陽樓便是其中典範。
每當提起岳陽樓,總會讓人不禁想起一些鮮活的文化生命。而這些文化生命中又有不少在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岳陽樓的文化厚度便一下子增加了。
我時常在想,究竟是什麼使得岳陽樓擁有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是上天的特意眷顧,還是文人的青睞。似乎都不能有足夠的說服力。但不管怎樣,岳陽樓終成為今天的岳陽樓,終究割捨不斷與那些文化生命的聯系。
究竟從誰說起呢?想了想,還是從唐代的張說開始吧。張說是開元年間的名相,幫助玄宗誅殺太平公主有功,被征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而且在文壇上也有很高的名氣,是促成文風轉變的關鍵人物。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這樣身居高位的人本應身居京城,怎麼會和地處偏遠的岳州的岳陽樓牽扯到一起呢?更何況當時此樓並非叫「岳陽樓」,更沒有後來的那般名氣。我想張說自己也絕不會想到會和岳陽樓結下不解之緣。
通過以上所講,熟悉中國貶官文化的人大概已窺知一二。是的,他被貶官了,貶到了岳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嶽陽。一下子從高位上跌落下來,無論是誰都很難接受,但事已至此,懊惱已於事無補,還是收拾行李,到岳州上任吧。
謫居岳州的張說一度對政治心灰意冷,在任上也沒有什麼作為,但有一件事卻值得大書特書。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說修建了一座樓閣,樓高三層,建築精美,取名「岳陽樓」,從此,岳陽樓之名沿用至今。一位政治失意者不經意的舉動,卻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想像,岳陽樓建成後,張說時常會去樓上,手裡還不忘拎個酒壺。人們對這位刺史大人的舉動早已司空見慣,時不時還會向他打招呼。登上岳陽樓,憑欄遠眺,面對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感覺整個身心都被包容其中,腦海中變得空白,忘記了一切。突然,不知何處傳來大雁凄厲的叫聲,頓時打破了內心的平靜,不禁然的,眼角流下了淚水。
是的,如何能忘掉過去呢?如何能甘心此時的境地呢?想自己也是幫玄宗皇帝取得皇位的有功之人,怎能輕易就此在政壇上銷聲匿跡。回顧往昔的五十年人生歲月,怎不會有萬千感慨。難道就此將在這里終老,他不甘心。不知過了多久,他喃喃道:「天色不早了,又喝了許多酒,還是回去吧。」只留下欄桿邊上空空的酒壺。
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不是還能寫寫詩嗎?一心沉醉於政治,竟忘了自己還是個文人。張說的詩的確不錯,尤其謫居岳州期間,詩風大變,更加深刻。新唐書說「既謫岳州,而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雲」。我想,此時的江山已不在他的眼前,而在心裡。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問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心共悠悠。
——《送梁六自洞庭山》
梁六是張說的好友,潭州刺史梁知微,路經岳州入朝。看著好友入朝,心裡自是欣慰,他深知遠謫僻遠之地的人有怎樣的心境。同時,他又是多麼羨慕友人。還朝,自己何日能還朝呢?豈止是神仙不可接,就連友人遠去的舟帆已變得不可接了。而自己的心潮卻如湖水一樣,久久不能平靜。宋人葉夢得曾評價此詩說「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 ,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講的真好。
張說終究沒有終老於岳州任上,他還是回到了帝都長安,回到了政治中心,再登宰相之位。但他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走完了人生的大半路程。然而玄宗朝才剛開始,偉大的盛唐時代才剛開始。再發揮一下余熱吧,為了這個偉大時代。
動身之前,張說應該會到岳陽樓上坐坐,再看看美麗的君山,再望望迷人的洞庭湖。多藏一點這里的江山景色吧,此別即是永別。
張說是幸運的,他在有生之年趕上了盛唐,但又遠離盛世後的災難,他去世二十五年後發生了安史之亂。他雖遭貶謫,感傷的卻是自己,無關這個國家,這個時代。而接下來的兩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滿滿的享受了整個盛世氣象,同樣也飽嘗了盛世後的凄涼,老天爺似乎總是喜歡開這樣的玩笑。
他們便是李白和杜甫。
對於這二位的出現,我想熟悉古典詩詞的人應該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都有關於岳陽樓的詩作,都在那裡留下了他們的生命行跡。喪亂之年,每一個生命腳步,都顯得有些凌亂,行色都變得匆匆,卻又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如孤蓬飄散,忽飛忽止。所幸,岳陽樓曾為兩顆偉大的詩心提供了可以棲息的場所,雖然短暫,卻刻骨銘心。
我們先說李白。
安史之亂中,李白為報效國家,投到永王李璘麾下,做其幕僚。然而不久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命永王率軍返回成都侍奉他們的父皇。
李璘不聽,還是率軍東下江陵。天子的命令竟敢違抗,這無論如何是不能容忍的。李亨便派兵討伐,很快雙方就打了起來。
李白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本是來報效國家的,為何就成為叛軍了呢?政治風雲的變幻莫測,使得李白這樣的感性詩人有點吃不消。不久後,永王軍隊在鎮江潰敗,李白匆匆向西南逃亡。
逃至彭澤,他還是被抓了,關進潯陽監獄。李白深知自己的處境,但他還是想努力拯救一下自己。於是寫詩給高位者乞求救助,他的妻子宗氏也四處奔走。最終,李白被免了死罪,流放夜郎.
陰歷臘月,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李白踏上了自己流放夜郎的征程。妻子宗氏和弟弟將他送了很長一段路,看著家人,想到在這樣一個徵人紛紛返家時候,自己卻要離家別親,心裡萬分悲痛。妻弟宗璟一直送他到烏江上船,李白心中感激,寫下《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一詩作為留別。
走了有一年,朝廷突然傳來赦令。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君恩浩盪,皇上不怪罪他了。君恩浩盪不假,不過不是對他一人,而是恩被天下。原因是關中大旱,朝廷下令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范圍內。
此時,李白正行至巫山一帶,離流放地夜郎還很遙遠。聽到消息後,欣喜若狂,不能自已:「去國愁夜郎,投身竄荒谷。半道雪屯蒙,曠如鳥出籠。」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白當時激動的心情。
他掉頭返回,迫不及待要趕回去,於是乘船沿江東下,駛向江夏。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先前被流放時「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的絕望與無助早已不見蹤影,希望的火焰在他心裡重新燃燒。
返回途中路過岳州,遇到兩位故人。一位是中書舍人賈至,現謫居岳州。另一位是自己的族叔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途經岳州。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啊,三人相見,互訴衷腸,難免會有一番苦笑吧。
雖然彼此境遇都很不好,但親人故友能在這僻遠之地相聚,多少也是一種慰藉。
來岳州是不能不登岳陽樓的。自開元中張說建岳陽樓已四十餘年,岳陽樓也已名聲在外。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攜友人共登岳陽樓。站在樓上,洞庭景色,巴陵勝狀,盡收眼底。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好一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絲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此刻的他真有些飄飄然了。
當然,李白並非一個醉生夢死,得過且過的人。他知道此時的大唐正處多事之秋,安史叛軍還在作亂。此次赦還,他還想再為國家做點事。
他不是一個悲情的人,並非沒有悲情的時候。他也曾彷徨,也曾苦悶過。雖遇赦還,卻難逃孤獨之感,他現在最需要朋友,需要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們還對他苛求什麼呢?此時的李白已五十九歲,他可以追逐的生命只剩三年。
李白的一生都在游歷,大唐江山,他走遍了大半。名勝古跡、亭台樓閣憑覽無數,然而能帶給他心靈慰藉的又有幾處。岳陽樓不期然地為一顆偉大詩心提供棲息之所,在當時或許毫不在意,卻在後世泛起陣陣漣漪。
誰也沒有想到,幾年後,另一位大詩人杜甫也登上岳陽樓,他帶給人的是不一樣的感覺。
這是一種嚴肅的而又宏大的生命所體現出的特有的感覺,大概只有杜甫才有。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登岳陽樓》
每當讀完這首詩,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這樣的情景:一個年老而又瘦弱的身軀沿著扶手一步一步地攀爬,樓雖不高,但他卻顯得很吃力,到達頂樓後他不得不靠著欄桿深深地喘息。待恢復體力後,他走到樓外,扶欄遠眺。此時,樓外正寒風呼嘯。
現在已是歲暮時分,冰冷的寒氣為洞庭湖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更易引起人內心的悵惘。作為詩人,面對此番情景,不免會有一番感慨。然而,他是杜甫,他的心裡始終裝有這個國家、社會還有人民。有了如此宏大的價值思考,即便是簡單的吟風弄月,都會顯得大氣蓬勃。
此時此刻的杜甫,用「孤苦無依」四個字概括再合適不過。從正月離開夔州乘舟出三峽,經江陵,過公安,直到歲暮抵達岳陽,整整一年,他都在波濤洶涌的長江上的一葉孤舟中度過。而所有這些,都被凝結為一句「老病有孤舟」,個中酸楚,又有幾人能知。
事實上,他也並不需要別人知道他的酸楚,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命狀態,他的一生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無人賞識,無人關注,可他卻從未改變那顆博大的心,現實的遭遇也沒有扭曲他的文化靈魂,杜甫依然是杜甫。
樓外的風依然在呼嘯,吹到臉上刺骨的疼。然而,他的心反倒漸漸平靜。他開始追憶自己的一生。從青年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壯游生涯,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困居長安生活。再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戰亂流離,直至今日登上岳陽樓,也只是漂泊生涯短暫的一次落腳。他突然發現自己竟是一位流浪漢,一生都在漂泊流浪。這樣想著,他的嘴角露出了苦笑。但他開始又困惑,自己究竟要去哪呢?一直以來不斷追逐的又是什麼呢?沒人給他回答。
他想到自己的好友李白和賈至都登上過岳陽樓,他們都有自己的辛酸歷程,卻都在這得到了慰藉。這樣想著,他突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歸屬感,他心裡涌現一股暖流,他暫時忘卻了現實,沉浸在這夢一般的感覺中。
然而,是夢,終究會醒的。回歸現實的他還是那麼憂愁。他一想到現在依然兵荒馬亂,戰爭頻繁,百姓流離失所,便痛苦不堪。可他又能怎樣,除了放聲一哭,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冰天雪地之間,唯有岳陽樓在靜靜傾聽一位失意的詩人的哭泣。它見過太多失意者的面容,聽過太多這樣的哭泣或哀怨。它理解這些人的感受,卻從不寬慰他們。就像一位母親將失意而歸的兒女摟入懷中,撫摸著他們,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委屈。她雖然一言不發,但兒女們卻漸漸釋懷,融入她的博愛與包容中。
當然,岳陽樓並不知道曾在它這里哭泣或哀怨的是誰,但歷史會記住,岳陽樓曾為一顆顆孤獨無助的心提供棲息之所。而他們不只是杜甫和李白。
當大唐的背影還沒有完全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歷史卻又急匆匆地走過了一個時代。曾經的家國憂思、憑軒而泣早已成為岳陽樓歷史的記憶。歷經三百年的滄桑歲月,跨過三個時代,岳陽樓已變得老態龍鍾,它需要煥發新的生機。
北宋慶歷年間,一個失意的官員從京城來到岳州述職。他算得上是一位好官,雖遭貶謫,卻勤於政事,在任上頗有一番政績。如擴建學校、修建堤壩,還有就是重修岳陽樓。他叫滕子京,一個讓人不甚了解,卻終將留名青史的名字。事實上,勤政為民、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員不在少數,但要想因此留名青史又談何容易。然而,滕子京做到了,因為一篇文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僅僅幾句話,而且只是稍稍帶過,卻已造成滔天之勢。這樣的宣傳效果,即便是當今,恐怕是任何傳播媒介都無法達到的吧。有時,一篇文章的作用,抵得上千軍萬馬。
讓人意外的是,范仲淹寫下這千古至文,並非是站在岳陽樓上面對「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勝景的有感而發。而是面對一幅《洞庭晚秋圖》加上自己的想像而寫成此文。《岳陽樓記》一出,岳陽樓才真正達到輝煌的頂點。此後,它不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實體,而是一個文化印記、文化符號。每當人們提起岳陽樓,就會引起天下興亡、家國憂思的宏大思考;就會在腦海中產生唯美的文化意象。所有這些,都是《岳陽樓記》帶來的文化效應,這大概也在范仲淹的意料之外吧,而這種效應仍將在後世發揮著余熱。
在岳陽樓中現放著兩塊《岳陽樓記》的碑刻,這兩塊碑刻無論從材質還是書體,甚至字的大小和形狀都一模一樣。然而這並不是其中一個簡單的復製品,而是兩塊相同卻又不同的碑刻。關於這點,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一說。
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大書法家叫張照,他曾書寫一塊《岳陽樓記》的碑刻放於岳陽樓中,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稱得上是世間佳品。後來,當地來了一位喜歡書法的縣官,為了使自己的名垂青史,仿照張照的原作,重抄了一份《岳陽樓記》。其模仿之像,足以達到亂真的地步。刻好後,縣官便把張照的《岳陽樓記》換下,放上自己的作品。他並未將張照的《岳陽樓記》就地銷毀,而是企圖用船運到別處。不料船至洞庭湖中,風雨大作,掀翻了小船,縣官與碑刻均落入水中。縣官被淹死了,而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卻在後來的洞庭湖清淤中被人們撈起,再次掛在岳陽樓中。而縣官的偽作卻因其藝術價值而被人們保留下來。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縣官也算得上是一個文人,對於他的做法,不可簡單地用道德標准來批判他,畢竟他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之事。只因《岳陽樓記》太有名,他知道只要稍微與此沾點關系,便能留名於後世,所以不惜做一回「文化盜賊」。如果范仲淹泉下得知自己的一篇文章會給後人帶來如此麻煩,也許會誠摯地說一句:「抱歉」!
文章至尾,可再稍稍交代一下岳陽樓的前世今生。
岳陽樓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自三國時。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由聯盟轉為對峙狀態。東吳的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關羽,率一萬精兵在洞庭湖操練。與此同時,魯肅擴建了洞庭湖濱的巴蜀城,並在西門城牆上修建了一座閱兵台,時稱閱軍樓。這便是岳陽樓的前身。當時的魯肅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座嚴肅的滿含軍事意味的樓台,竟會在後世成為一種無比柔美的文化意象和文化符號。
當然,此時的岳陽樓還只是一座普通的閱兵台,不僅沒有文化名氣,甚至沒有「岳陽」之名。直到南朝宋元嘉年間,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蜀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雰霽岳陽,曾暉薄瀾澳」之句,「岳陽」才首次見於詩文。
到了唐代,張說便是在魯肅的閱軍樓遺址上興建的岳陽樓。這是「岳陽樓」的開始。在此後的一千多年間,岳陽樓屢有毀建,位置也多有變遷,但終究在歷史的演變中延續下來。
如今的岳陽樓為清光緒年間修建的,實際歷史只有一百多年,然而它在中國人心中已佇存了不下千年。在歷史的變遷與文化重塑中,岳陽樓已不單單作為建築實體存留於世,它早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現實的存在只不過為了滿足人們對文化的尋找。如果沒有現實的存在,那麼,當人們讀到那一篇篇優美的詩文,突然萌發對文化印記的追尋時,將會怎樣的扼腕嘆息。
⑸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踞於岳陽古城的西門之上,其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陽樓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樓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瞭,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尤顯雄偉壯麗。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岳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以後,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便請當時的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斯文一出,廣為傳誦,雖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成為千古名言。自此,岳陽樓更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如虞集、楊維楨,楊荃、李東陽、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來引把酒臨風,登樓吟詠。
在岳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雄雞一唱天下白」,岳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對共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清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淪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水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岳陽門如果站在岳陽樓臨湖西門向岳陽樓望去,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的拱形門洞,那三個刻在青石匾上的金色大字--「岳陽門」看似筆力清瘦而不失端莊凝重,它是岳陽知府黃凝道於乾隆於卯年(1747年)嘉平月題寫的,現在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文物了。
岳陽門就是岳陽的古城西門,古時候,岳陽有五座城門,叫湘春門的是東門,叫迎薰門是南門,叫楚望門的是北門,西門就是岳陽門,還有一座小西門,除岳陽門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門均已傾廢,岳陽門,高約4米,寬2米余,長近42米,加之建在崗丘上,上跨雄偉的岳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顯得格外的壯觀,怪不得唐朝杜牧有「城高倚峭,地勝是樓台」的感嘆。
要講岳陽門的歷史,還得從三國時算起,那時修築巴丘城,城垣跨崗越嶺,西臨洞庭,地勢十分險要,以後各代均在此設城池,再沒有遷移過,唐朝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就是描寫的這里,後來逐年廢毀,到民國手裡就剩岳陽樓下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牆了,據記載,這段城牆還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時重修的。
三醉亭位於岳陽樓北側,與岳陽樓南側的仙梅亭遙相呼應。據光緒《巴陵縣志》載:三醉亭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閣。由巴陵知縣熊懋獎承,不久就塌毀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聲浩重修岳陽樓後,在望仙閣的舊址上,重建了這座小樓閣,並改名為斗姆閣。咸豐年間,岳陽樓和斗姆閣都已頹壞;直到同治六年,才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和斗姆閣進行全面重修,並根據呂洞賓三醉岳陽婁的故事,改斗姆閣為三醉亭。然其後再度圮毀。光緒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及捐項,隨同岳陽樓一起重建。解放後,三醉亭經過幾次維修,但因基礎不牢,遂於1977年落架重修。三醉亭,因傳說中呂洞濱三醉岳陽樓而得此名,在民間流傳著他許多故事。
據辭海中記載:「(呂洞賓)他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於北宋岳州一帶。」現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築的方亭,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佔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檐。頂為歇山式,紅柱碧瓦,門窗雕花精細,藻井彩繪鮮艷,外形裝飾華麗、莊重。三醉亭也和岳陽樓一樣屬純木結構。門上雕有回紋窗欞,並飾有各種帶有傳奇故事的刻花。一樓樓屏上是由岳陽樓管理處殷本祟繪制的呂洞賓卧像。作者把呂仙飄逸的神態,瀟灑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上並有呂洞庭所作的一首七絕:「朝游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畫屏兩邊掛著由清代方功浚撰書的一幅對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樓上,呂洞賓的木雕像端坐在一個神盒龕里。他一手舉杯,一手持書,神態十分端莊。龕額上題有「詩酒神仙」的字樣。
仙梅亭位於岳陽樓南側,為岳陽樓主樓輔亭之一,與三醉亭相對應。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層三檐,檐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緻的小亭。亭子佔地面積44平方米,高7米。上蓋綠色琉璃筒瓦,狀如出水碧荷。
仙梅亭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當時,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陽樓時,同建此亭,並命名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縣熊懋獎重建岳陽樓時,在遺址上復建其亭,同時改仙梅堂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總督曾國荃撥岳卡厘稅對岳陽樓全面重修時,仙梅亭也得了一次上大的修葺,並將仙梅亭改為留仙亭。時隔不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張德容在重建岳陽樓時,又將留仙亭復改為梅亭。解放後,此亭又經過多次修繕,一直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有關仙梅亭的傳說很多,且說法不一,真正以文詳細記載的還是現在仙梅亭中豎立的那場合青石板。一面是知縣熊懋獎維修岳陽樓時,請畫工臨摹的一幅梅花圖,另一面是他親自著文記載其事的刻碑。
小喬墓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園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園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城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懷甫亭座落在岳陽樓院內臨湖五坪台,經「岳陽門」沿石級而下,至點將台往南100米處。
懷甫亭建於1962年,也是我國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誕辰1250周年之際。當時世界有關組織將杜甫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為了懷念這位憂國憂民的「詩聖」,岳陽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動過的地方建了這座小亭,命名為「懷甫亭」。
「懷甫亭」是一座玲瓏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佔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鑄構的大柱,四周環以欄桿。小亭上部為純木結構,翅首脊飾精美,藻井彩繪鮮艷。亭中豎有石碑一方,正面刻著杜甫的畫像和《登岳陽樓》詩,北面刻著他的生平事跡。北面檐下縣掛著一塊樟木匾額,「懷甫亭」三個蒼勁古樸、金光閃閃的大字,出自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額西亭柱上掛著我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吳丈蜀於1979年撰書的一幅對聯:「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無限的懷念之情。
據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當時,他已究悉潦倒,家貧如洗,唯有一葉孤舟,子然一身飄流江湖。他來到岳陽,登上岳陽樓,百感交集寫下了多首感人的詩篇。特別是《登岳陽樓》一詩,寥寥四十個字,既寫出了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壯觀,也道也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國事的多。那憂國憂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點將台年,孫權派魯肅率一萬多名將士來到岳陽,准備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來後認真實施孫權的政令,修築巴丘城(今岳陽城),加緊操練水軍,在城西依山臨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軍事設施,做好戰爭准備,點將台就是其中之一。
點將台位於城門外的湖邊,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階下湖,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樓,檐牙高啄,兩頭雕刻著龍頭,頂上蓋著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⑹ 岳陽樓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湖南嶽陽樓踞於岳陽古城的西門之上,其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陽樓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樓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瞭,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尤顯雄偉壯麗。
湖南嶽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6年),堪稱「燕汗大手筆」的張說貶官岳陽後,寄情山水,常與文人遷客登樓賦詩,以後,還有李白、杜甫、李商隱、李群玉等大詩人接踵而來,寫下了成百上千語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給岳陽樓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文化意蘊。
湖南嶽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以後,滕子京無愧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於是,他便請當時的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斯文一出,廣為傳誦,雖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其中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成為千古名言。自此,岳陽樓更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如虞集、楊維楨,楊荃、李東陽、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來引把酒臨風,登樓吟詠。
湖南嶽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每次重修後,「則層檐冰閣,岌頌於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於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雄雞一唱天下白」,岳陽樓迎來了第一縷曙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對其進行了徹底的重修,重修後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牆,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岳陽樓的楹聯,其中一樓有一幅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而三樓一副短聯,僅僅八個字:「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不僅擁有純木、盔頂、飛檐翹角的千古名樓,而且也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時代修建的三醉亭、仙梅亭,配套建造了懷甫亭、詩書碑廊、歷代名人蠟像館、岳陽樓文化藝術中心等人文景觀,復原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岳陽樓模型。景區內綠蔭修竹,環境幽雅,文化氣氛濃郁,商業網點規范,整個景區渾然天成。
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所在城市--岳陽是湖南省唯一的臨江口岸。長江、洞庭湖、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和107國道在這里交匯,是長江中游僅次於湖北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便利的交通為旅遊景區帶來了如潮的旅遊客源,自1984年落架大修重新開放以來,年平均接待來湖南嶽陽樓旅遊風景區的海內外遊客60萬人次,最高峰時年接待來岳陽樓旅遊130萬人次。岳陽樓旅遊景區始終以「安全、文明、衛生、有序」為目標,內強管理,外樹形象,努力為中外遊客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旅遊環境,讓人人都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⑺ 岳陽樓的地域文化特點
岳陽樓雖飽經風霜,但至今仍屹立在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一座名樓,要領略其在文化藝術中艷壓群樓,獨領風騷的歷史地位。在面對現代文明的碰撞、交匯、融合的迷惘中,更應該挖掘,提煉,利用其深刻的文化底蘊。對於有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美譽的岳陽樓,這座濃墨重彩和精雕細刻的歷史藝術精品,在欣賞其獨特的建築藝術特色過程中,凸現的應該是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體味的是其含蓄雋永,久而彌篤的楚湘文化格調。 撫今追昔,自始至終,岳陽樓以其建築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雄壯,被公認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遠遠望去,岳陽樓樓高近30米,平面呈長方形,寬近20米,進深近20米,佔地約250平方米。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整樓檐牙交互,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扶摶搖而直上。 叩開歷史厚重的樓門,跨過世紀滄桑的門檻,走進樓中,只見樓中部以四根直徑約50厘米左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樓中明清式的雕花貼金窗與詩詞匾對業已定格成一幅幅歲月風雨圖。岳陽樓文化的凝重感和使命感淬煉著凡心俗欲而歷史文化的冷漠和理性的嚴峻,有如滿臉滄桑的睿智老人,點悟你妙悟到人生的真滴。「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神形交融,言簡意遠,讓人沉醉和縈懷的是傳統文化「濟天下」的雄渾開闊意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境覽勝,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 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也成為湖湘建築藝術中一個頗具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登岳陽樓,觀洞庭湖,回朔五千年的文明,激揚方字,指點江山,同樣應能夠感受岳陽樓獨特的文化內涵。憑欄遠望「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當四面湖山盡收眼底之際,人樓渾然成體。此時無論是洞庭湖的磅礴,還是人意境的開闊,還是古文化的淵博,通過:一名樓,融熔為一個層面,進一步解讀和構建了岳陽樓文化層。 江南地域文化特色中,范希文「憂樂」總關情,屈子「求索」舞忠魂,任弼時忍辱負重,張揚了傳統文化中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有所為」的精髓,不難看出一種共同的憂國憂民意識,藏匿於字里行間,而這種意識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演繹,已被更新為「先憂後樂,團結求索」的江南地域文化的象徵,成為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和擴張力。而「先憂後樂」溯源於氣勢磅礴,意境高闊,音韻優美的《岳陽樓記》這篇「仲淹天下文」的古樓文化代表作。領略了這其中的文化底蘊,便會被這座古樓所深深折服,更會登樓息心,窺樓忘返,超然物外。
⑻ 岳陽樓的介紹 歷史 文獻 特色
一、岳陽樓的介紹
岳陽樓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著稱於世。
二、岳陽樓的歷史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在此建閱兵樓,操練水兵,開創了岳陽樓的歷史。西晉南北朝時,岳陽樓稱「巴陵城樓」。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岳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
唐朝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再次擴建,取名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也聲名鵲起。
宋慶歷五年,滕子京修樓、范仲淹作記,岳陽樓更是譽滿九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陽樓受損於大火。南宋慶元四年(1198)重修岳陽樓。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陽樓毀於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陽樓。
1961年,郭沫若書「岳陽樓」字匾。1962年春,朱德題寫「懷甫亭」名,匾懸亭額。1966年9月,「紅衛兵」到岳陽樓要求砸毀張照手書范仲淹《岳陽樓記》雕屏,管理人員巧妙地保護了雕屏。1969年12月18日,葉劍英登覽岳陽樓指示地方政府保護好古跡。
三、岳陽樓的文獻
岳陽樓雖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的三國時期,但真正聞名天下,卻是在北宋時。
慶萬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為岳州知州,他惜岳陽山水之秀異,第二年便開始重修岳陽樓,修好後請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寫信邀他的好友范仲淹為修葺一新的岳陽樓作記。
范仲淹不負好友重託,一篇《岳陽樓記》360餘字,字字珠璣,述盡天下樓、天下水之勝景,成為千秋絕唱。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則更成為中華民族久吟不朽的名句。
正是因了這篇文情並茂的《岳陽樓記》,岳陽樓才聲名遠播中外,成為千古名樓。
四、岳陽樓的特色
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
岳陽樓坐西朝東,構造古樸獨特,台基以花崗岩圍砌而成,台基寬度17.24米,進14.54米,高度為0.65米。岳陽樓高度19米,在建築風格上,前人將其歸納為木製、三層、四柱、飛檐、斗拱、盔頂。
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古代中國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頂就是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盔頂結構。據考證,岳陽樓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
岳陽樓採用純木結構,整座建築沒用一釘一鉚,僅靠木製構件的彼此勾連。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樑柱、構件、裝修具有線條優美的表現力,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
(8)岳陽樓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新中國建立後對岳陽樓的修繕保護:
1949年7月,岳陽樓回到人民懷抱。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岳陽樓的保護,先後將岳陽樓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0年,岳陽縣政府補葺岳陽樓。
1952年5月20日李洞庭提議修葺,設專人管理。6月9日作出「修葺岳陽樓工程」計劃。12月18日岳陽縣政府就岳陽樓修繕預算等呈文省文委會。
1954年9月中央文化部就整修岳陽樓問題批示「本部認為該建築為一著名古跡,應予保存」。
1955年2月15日,省政府撥整修岳陽樓經費1萬元。
1956年7月24日,公布岳陽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7月,岳陽樓管理所成立。
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落架大修,把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歷時十個月,保存了55%以上構件原物。
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
⑼ 岳陽樓展示了哪些人文思想和藝術特色
岳陽樓的雕飾藝術通過對雕飾材料的選擇、雕飾造型的追求和對雕飾主題的挖掘,展示出建造岳陽樓的人文思想和藝術特色。
首先,岳陽樓的雕飾主要以木構件為主進行創作,體現了功能和審美的統一。
另外,岳陽樓的雕飾主題形象地宣揚了儒家思想忠、孝、節、義,而且是以隱喻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的。
岳陽樓雕飾造型的主題還體現在造型時緣物寄情手法的運用。這種手法從作品的創作觀念到形象構成以及作符號,都寄託了民眾的理想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