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昆明的雨有什麼特點
昆明之雨季,明亮,豐滿,包含感情,且為時長,以此可觀昆明的雨的明麗,頻繁而不連續,豐滿卻頗具柔情。
《昆明的雨》文中主要描寫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兒及一些印象較深的事與人。選擇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觸動作者思緒的,寫出自己四十年後對昆明的雨的懷念。
文章質朴自然,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然而讀來讓人有擊掌贊嘆,不忍釋卷之感。特別是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溫婉節制,連綿不斷,使人動情。
文章先由一幅有關昆明的畫始,畫有題詞:昆明人家常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於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題詞文白相間,簡練雅緻。這部分可以視作文章小引,然後作者輕輕落筆:我想念昆明的雨。
句子直白、平淡,然而悠悠思念之情卻微微盪漾開來,這樣的開頭新穎別致,極富韻味:彷彿走進北方庭院,輕輕推門,只見壁牆,壁牆似隔非隔,美景顯而未顯,深深庭院,無限風光慢慢展來。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不知道」與「才有了」構成鮮明的對比,足以看出作者對昆明的雨印象之深。嚴謹的長句,似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靜靜地講述久遠的感受,本應濃濃的情感就顯得淡然且有韻味了。
② 汪曾祺《昆明的雨》可以劃分哪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麼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寫作的一篇散文,收錄在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作者由畫畫引出對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具體寫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作家的內心深處有著深厚的昆明情結,就是這種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結,讓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幾度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跡……本文便是這些「足跡」中一個鮮亮的腳印。
(2)昆明的雨里有什麼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③ 昆明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急!
傳說故事:
1、《金馬碧雞》的傳說。《金馬碧雞》傳說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認為,雲嶺南麓有神雞綠羽,是西漢時期的民間流傳。他們可以帶著破碎的石頭飛過天空,他們的聲音又長又亮。漢代宣帝贊揚皇帝訪問雲南。王寶因故沒有來。他還寫了《移金馬碧雞頌》獻祭。
東晉長兵在《華陽國志》中說,滇池裡有龍和馬,他們交配生產一匹好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學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經》注釋中還提到大瑤、玉山有金馬、綠雞。唐宋以後,佛教徒們就使用了這個奇妙的傳說,傳說金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來,昆明東西兩山都建了金馬青雞祠,人們把它當作神來崇拜,歷代文人歌詠的詩文很多。
2、圓通寺的傳說。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個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樹葉落在院子里,掉進大廳里燒香,卻看到兩條泥龍在木柱上浸水,彷彿剛從水裡回來。和尚大吃一驚,轉身跑去向方丈報告。方丈很可疑。於是他帶領一群僧侶進了大廳。他看到龍身上沾滿了水,苔蘚(藻類等)粘在它們的鱗片上。
龍的胸部上下並攏。當僧侶們看到這一幕時,他們嚇了一跳,不敢發泄自己的憤怒。在他們中間,一個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著。他走出大廳,看到地上有一個巨大的水印。水標沿著繞在柱子上的泥龍伸展開來。小沙米向僧侶們指出。他們似乎理解了這一點,並沿著水道爬行尋找水源。一群人來到了金翠湖九龍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來昨晚下大雨的時候,很多人都聽到了龍的咆哮聲,戰斗聲持續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邊發現了幾只帶著大碗的龍鱗。僧侶們突然明白,寺廟里的兩條泥龍沖進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並驅逐了一條占據九龍池的龍。在此之前,昆明經常被蛟龍淹沒,淹沒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們無休止地抱怨。戰後,蛟龍消失了,人民安居樂業。
元通寺大廳後,有一座詛咒台。據說,很久以前,這是蛟龍藏匿的大石洞。蛟龍占據了主要的地形,經常滋生怪獸,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約40公里處,有一座盤龍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嶇的經文(古夏經文),詳細記錄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龍的魔法。為了收獲蛟龍,在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請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誦經文。幾天後,魔法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地上的蛟龍洞乞憐。阿扎利揮手示意走。從那以後,蛟龍的洪災就消失了。
3、阿詩瑪的傳說。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便給她取名叫「阿詩瑪」。阿詩瑪姑娘不僅長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青梅竹馬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
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隻猛虎撲向阿黑,阿黑三箭將猛虎射死,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阿詩瑪並使她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
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風俗習慣:
1、不能隨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
2、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樓須脫鞋。
3、在傣家竹樓留宿,頭不能對著主人家房門,而要把腳向著主人房門,也不能從婦女的腳上跨過去。
4、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區或進清真飯店時,忌談豬肉。忌說"肥"字,一般是用"壯"代替"肥"。
(3)昆明的雨里有什麼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④ 昆明民間習俗其他方面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1、方言方面
昆明方言屬於西南官話區,因此和普通話比較接近。關於昆明方言的來由,按照《大觀樓長聯》的說法「宋揮玉斧,元跨革囊」意思是:宋朝沒有能夠征服雲南,只好揮動玉斧,把雲南從版圖上割去;元世祖揮師南下,乘皮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雲南。元朝統治者征服雲南後,從南京輸送了大批的移民過來,他們夠成了最早的昆明人,所以昆明也講官話。
昆明話既然屬於官話方言,就有官話方言的特點,但同時也包含了許多的傳統語言成分。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難有確切地論證,因為並未有很翔實地記錄考證昆明話發音和語法的著作,也沒有一本很全面記錄昆明話的著作,對於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還只能靠推測。
昆明話的語氣生硬,但昆明人說起話來是極其生動的。這其實和昆明人的市民生活有很大的關系,昆明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閑適,二是幽默。昆明人的這兩個特點,隨著日月的變遷,已經基本上成了昆明人的性格特徵,因而在方言里,這些閑適和幽默也是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
2、飲食方面
昆明飲食滇味風格獨特,風味小吃眾多,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對於那些飲食味道偏淡的省份來說,昆明飲食稍微顯辣,而對於四川、湖南等省份來說,昆明飲食又辣味不夠。昆明市內可謂每種小吃都有一個典型地點。昆明的飲食頗為豐富,每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不過到了昆明,過橋米線、野生菌、汽鍋雞則是非嘗不可的。
3、衣著方面
老昆明的成年婦女服飾很特別,頭上帶深藍色棉布頭巾,寬大的淺藍色棉布上衣黑色綉花的圍裙,或者穿黑色坎肩扎綉花腰帶,穿黑色褲子,塞到白色的襪子里,看起來像燈籠褲一樣,穿有搭扣的圓頭的或者鞋尖上翹的各色有復雜綉花的鞋子。昆明傳統婦女的上裝是採用了漢族傳統的面襟盤扣的系扣方法,而坎肩、綉花腰帶和圍裙則是吸取了白族和彝族民族服飾的元素,頭巾的系法是陝北女性勞動時的樣式,褲和襪子的穿法也是取自北方的勞動人民,而尖頭鞋完全脫離了漢族的綉花鞋,吸收了少數民族服飾的元素。前些年這樣穿著的老奶奶很常見,但這些年城裡漸漸的見不到了,但在農村還有這樣的漢族婦女。而少數民族婦女反倒在平常日子裡不穿著民族服裝,除了穆斯林戴頭巾之外。
4、婚慶方面
賀婚是人之常情,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湊份子」是理所應當的。主家需准備記賬本,記好「份子錢」等到將來人家辦喜事的時候也要「湊份子」且數額要多於對方當初送來的禮額。當新娘步入男家時,翁姑二人以及孕婦和守孝之人要做迴避,以防相沖。同時孤寡、再婚婦女、穿白衣服者忌進入洞房,屬不詳之兆。結婚當天,若是碰到悶熱天氣,所有參加婚禮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會有拆散的意思。
5、喪事方面
由於昆明外來移民眾多,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沒有祖墳,也沒有祭祖之類的事情要忙。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兒童是不參加葬禮的,有說法是孩子禁不住,葬禮上陰氣太重之類。長壽老人過世要擺宴席,當喜事辦。
6、生活方面
男性對家族以外的人提起自己妻子的父母時要稱呼「老岳父、老岳母」,女性對家族以外的人提起丈夫的父母時要稱呼「老婆婆、老公公」。第二代稱呼兄弟姐妹的父母叫「親爹、親媽」,第三代則稱呼其為「親老爹、親奶」。人們稱呼自己的曾祖父母統統叫做「祖祖」或「老祖」。
昆明的孩子出生後出門都是大人背在背上,背孩子用的東西叫做背被。用黑色的布縫成,往往有里子,就是幾層布縫在一起,像一個給孩子蓋的小杯子,還要在上面綉上圖案,大多數都是鮮艷的花草植物。四個角要用深藍色的布縫上帶子,背的時候用來固定在背上還有把背被裹緊。背被很多都是由祖輩的婦女縫成,有的人家一個背被可能背過家族裡的幾代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天氣溫暖所以孩子不用裹在棉被襁褓里,不用時常抱在懷里,所以就產生了背被這一獨特事物。
7、節慶方面
大多數的昆明人過春節是不包餃子的,而是吃餌塊和乳扇。古代中原將稻米製作的糕餅稱作「餌」,最早進入雲南的漢族大概是在明朝,而雲南盛產稻穀,為了便於外出攜帶干糧,雲南人將蒸出來的米飯團舂揉成餅,成為餌塊。餌塊可以放在炭火上燒,抹上甜醬或者鹵腐,也可以炒、煮、煎、炸。乳扇是用羊奶做成的,一片一片,可以燒烤煎炸。春節的時候原來家家戶戶還要在地上鋪上松毛,現在城裡沒有那麼多可以採集松毛的松樹,所以這個習慣逐漸的消失了。和北方一樣元宵節也有燈會,元宵節過完年才算過完。由於民族混居,所以昆明的節日多。四月間是傣歷的新年,也就是潑水節到來,雖然沒有像西雙版納一樣有全城大規模的慶祝活動,但還是有小范圍的,有的人也會相互潑水表示祝願。每到這時學校的孩子也會用潑水的形式嬉戲。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吃芽豆,門口掛菖蒲,喝菖蒲酒,但是沒有賽龍舟。到六月底有彝族的火把節,昆明人往往會去遠郊的石林慶祝,大家圍著火堆跳舞對歌,拿著火把繞著田埂走。到九月中秋節,也吃月餅,但月餅的餡是白糖和火腿,叫做雲腿月餅,還有蕎串、蛋清餅等等。
8、民間游藝方面
雲南花燈劇
花燈是雲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小戲。它的一部分曲調,來自明清小曲。這些小曲傳人雲南後,與雲南的方音、風土人情結合,後來演變成花燈曲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百年前就有一些與花燈演出有關的蹤跡。如「管弦春社早,燈火夜街遲」,(《滇南即事》)寫的是景泰年間(1450一1456年)昆明街頭燈社的情況。楊升庵的《觀鞦韆》詩中有「滇歌棘曲齊聲和,社鼓漁燈夜未央」之句,寫嘉靖年問滇池附近漢族民歌「滇歌」與少數民族的「棘曲」,同時演唱,而「社鼓漁燈」與花燈節目《秧老鼓》可能有關。
昆明調子
昆明調子是民間演唱藝術。民間小調、山歌、民歌、小曲等形式不拘,主要在昆明郊區農村流行。它不需要化妝,也不需要選擇場所,適應范圍廣泛。昆明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漢族小調的演唱形式不拘,大體上有:在田間地頭勞動時的獨唱、對唱以及男女間的對調子等。
彝族火把節
彝族傳統的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在石林縣舉行,另外,在文山州境內的眾多彝族人民,雖然他們居住的地方不同,但一年一度最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火把節是一定會舉行的。節日期間,村村寨寨殺雞宰羊,備辦佳餚,這天,男女老少穿上盛裝,聚集到指定的場地,白天舉行鬥牛、摔跤等活動,入夜則點燃火把,人們成群結隊地會聚在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圍坐在篝火旁,載歌載舞,一片歡騰。
潑水節
潑水節具體日期每年都要按傣歷計算,大致在公歷4月14日、15日、16日這3天。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秧佬鼓
秧佬鼓在滇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明代從中原流傳到滇中,與滇中彝族文化相融合、滲透,逐步形成的一種民族民間廣場舞蹈。在每年「開秧門」的時候,民間都要組織挑秧苗的青壯年男子(即秧佬),跳鼓祈求神保佑稻穀豐收,秧佬鼓由此而得名。秧佬鼓的外形與中原的腰鼓基本相同,表演套路較為復雜,舞蹈的動作,幾乎都發自於腰胯和腿部有力而巧妙的運動。
白族烤茶
客來獻茶,這是我國人民交友客的傳統禮節。但是,白族人的飲卻很有特色。他們敬獻給客人的則是用小砂罐焙烤出來的沖茶,色濃味醇,別具一格。如果你來到白族人家作客,主人就熱情地讓你到堂屋裡就坐,然後立刻在火盆上架火煨水準備烤茶。白族住宅主房長三間之一的堂屋就是廳,每家堂屋內一般都備有木架鑄鐵火盆,上面支著三腳鐵架。這個火盆就是用來待客烤茶的。
彝族獵神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第一個屬狗日(戍日)是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獵神祭祀節,彝語稱為「昵世嘎捏底」。遠古時代,彝族先民農耕少,獵事多,人們都靠狩獵維持生活,他們的衣著取自獸皮,食物來源於獸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彝家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並積累了一整套狩獵經驗,為人類走向文明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現在,彝族打獵為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但每年的獵神祭祀節這一天,眾鄉親還會帶上各種獵具,到指定地點進行獵捕射擊的比賽活動。
鞦韆節
鞦韆節是縣文化部門為了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展,號召全民積極參與健身活動的一種引領方式。時間是每年3月。節日里,全縣各鄉鎮盪鞦韆的業余運動員匯集在一起,你來我往、你高我低,相互角逐,為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的群眾性、廣泛性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載體。
宜良「正月初八」大香會
正月初八大香會是北古城鎮展現民間民俗文化的傳統節日。多年來,歷屆黨委、政府和勤勞、善良的古城人民繼承和發揚了當地的民間傳統文化,把正月初八「樹大香、趕廟會」的習俗進一步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的一大民風民俗展示盛會,形成了政府主辦、各方支持、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活動格局。
嵩明龍頭節
頭龍節是人們祈求一年中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萬事順意,於農歷三月份第一個屬龍的日子舉行的一種廟會活動。活動中各路遊客雲集,各類小吃薈萃,並配有花燈、山歌、舞龍等活動。
普米族「大過年」
"大過年",普米語叫"吾時高",是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普米族人民的年節,節期三至四天。過節的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寧菠縣以農歷十二月初五為除夕,初六為歲首;蘭坪、維西等縣以十二月三十日為除夕,正月初一為歲首。除夕,家家都要砍育松樹枝,將其插在自家的屋裡、大門前和屋頂,用以表示四季長青,興旺發達。
納西族搶婚
搶婚是專屬於男方的一種行為。搶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男女雙方早有愛情基礎,但因貧窮,送不起禮錢,不能明媒正娶;或因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許人家。於是,雙方約定,以「搶」掩人耳目。納西語稱搶婚為「命實」,意為「牽姑娘」或「拉姑娘」,沒有強迫的含義。筆者幼時曾聽地這樣一個故事:男方組織人去搶婚,女方尚蒙在鼓裡,大叫大喊:「我是某村某某人的媳婦。」而男方卻在後面大叫:「我正跟在後邊哪」。女方虛驚一場,原來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惡作劇。一般來說,敢於搶婚的男人是一些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敢於負責的男子漢,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強盜、流氓。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道人山苤菜會
道人山,海拔3566米,闊野如坪,密不透風地瘋長著已經瘋長了萬千年的野苤菜。道人山的苤菜為保山馳名野蔬。「小苤」——葉、苞可涼拌、入湯;「大苤」——花骨朵腌制後酸中含香,誘人垂涎。故盡管採收時要翻山越嶺,兩頭摸黑,但人們還是不辭勞苦地去采。腳勤手快的人家不僅可自飽口福,還可讓更多的人品嘗到「仙家菜園」的風味,並賺回一筆可觀的收入。
哈尼戀情
長期繁衍生息在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豪尼、白宏、卡多、碧約等哈尼族支系有很多婚俗趣聞,展現了這些支系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龍」與「鳳」對歌「龍」與「鳳」對歌是白宏男女未婚青年的一種婚戀形式。每當哈尼族十月年或其它節日的晚上,男女青年分別列為兩排,間隔一至二丈相對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對象分別對歌。
水族對歌
水族人民喜歡對歌。當你漫步在富源縣的古敢水族鄉,在山坡小路能聽到歌聲,田間地頭能聽到歌聲,甚至在房前屋後或火塘邊也能聽到歌聲———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隨口唱出幾首。有一首流傳了很久的水族山歌這樣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後人解憂愁。一天不把歌來唱,少年英雄白了頭。」
⑤ 昆明的雨主要內容
《昆明的雨》這是1984的文章,描寫的是40年前的昆明的雨。
【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對昆明雨季中茵子、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內容更豐富,更完整。結尾處的詩詞畫龍點睛,傳神地展現了作者與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句話首尾呼應,且短小而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與喜愛之情。
【作者】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主旨思想】
作家的內心深處有著深厚的昆明情結,就是這種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結,讓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幾度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跡……本文便是這些「足跡」中一個鮮亮的腳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昆明的雨
⑥ 昆明的雨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昆明的雨》通過對昆明雨季菌、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季特點,結尾處傳神地表達了作者對昆明雨的思念。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寫作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汪曾祺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濃烈如火的情懷。
作家的內心深處有著深厚的昆明情結,就是這種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結,讓作家在年逾花甲的時候,記起昆明的雨,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跡。
文章內容解讀:
《昆明的雨》的字里行間都播撒著作者的那份文人情懷。從《昆明的雨》中可以看到作家能畫、能文、能詩的才華。
汪曾祺的散文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
文章從介紹自己給朋友的一幅畫開始,這正是他閑適自由文風的體現。隨著漸入佳境地對「昆明的雨」的描寫。文章先寫昆明的「雨季」,從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體感受,再到對昆明雨季的贊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再寫「雨季的果子」,最後從由雨而生的淡淡的鄉愁,到「木香花濕雨沉沉」的醉人境界。
⑦ 如果昆明的雨不以昆明的雨為題目那他還會以什麼為題目,為什麼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寫到雨季的緬桂花,繼而憶起當年他租住若園巷二號時,房東家有一棵大緬桂。雨季到了,緬桂花開了一樹。房東和她的養女搭著梯子上樹摘花,還時常用盤子盛了,給各家送去。「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正值青春年少,懷人思鄉的情緒並不濃郁,心裡裝著當作家的夢,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困窘日子。這就是當年的汪曾祺。是什麼「使我的心軟軟的」?是美。花的美,人的美。房東是五十多歲的寡婦,和她的養女(文中沒寫,我猜大概十二三歲吧),摘花、送花,這不就是一幅畫么。這幅畫讓一顆年輕的心為之所動,久久不忘。
《昆明的雨》起頭所寫正是一幅畫。畫的是倒掛開花的仙人掌和幾個青頭菌、牛肝菌。這畫是巫寧坤請他畫的。畫上題了幾行字:「昆明人家常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於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由此畫便引出昆明的雨來——昆明的雨是啥樣子呢?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昆明人家有懸掛仙人掌以辟邪的習俗,仙人掌扎孔用線穿了,掛在門頭釘子上。倒掛的仙人掌能開出花來,這一意象讓汪曾祺難忘,所以當老友提出所畫要有昆明特點時,他便構思創作了此畫。
汪、巫二人是西南聯大的同窗,昆明是他們共同的第二故鄉。在汪曾祺去世十周年之際,巫寧坤寫過一篇紀念文章《花開正滿枝》,深情回憶了題贈此畫的經過。1957年後兩人都被打成右派,天各一方,直至八十年代才又重逢。蹉跎的歲月、坎坷的經歷,感慨幾多?但依然聚少離多。巫寧坤遂請汪曾祺給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特點,一來睹畫思人以慰離情,二來也可滿足一下懷舊情緒。
「八四年二月,我寫信給他,請他給我畫一張畫,要有我們的第二故鄉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牆上一掛,就見畫如見人了。三月二日,他回信說:
畫尚未畫,因為想不起能表明有昆明特點的花果可畫。昆明最多的是報春花,但這花細碎,難為布局。波斯菊也不好畫,美人蕉則不成樣子也。圓通公園櫻花甚好,但畫出則成為日本的回憶了。且容思之。
時隔數十年,他對昆明的百花記憶猶新,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他『思』了兩三個星期,畫直到三月二十日才畫成:『右上角畫著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這幅畫,從構思到布局和題詞,處處可見匠心,淡泊寧靜,爐火純青。」
二月寫的信,三月二十才畫成。看來頗費了一番思量。除了有昆明特色,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想來也暗含了劫難歷盡復又重生的滄桑之感吧。此畫這般格調,送給有同樣經歷的同窗好友最恰切不過。足見汪曾祺用心用情之深。
文中還寫了雨季的菌子、雨季的果子、雨季的經歷。
各種菌子,不同形狀,不同味道。牛肝菌、青頭菌、雞
縱 、乾巴菌、雞油菌……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昆明的楊梅,果大、味甜、顏色黑紅,叫「火炭梅」,為別處所不及。若只寫這些,楊梅只算是有特色的地方風物而已,但那就不是汪曾祺了。他起筆所寫是賣楊梅的苗家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綉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這才是神來之筆!文章情味由此陡增。
雨季的經歷是和好友朱德熙去蓮花池玩,中途遇雨,被阻擋在小酒店裡。於是兩人喝酒,看屋檐下的雞,看院子里那一大架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後。」四十年過去了,猶不忘當年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最後一句是「我想念昆明的雨」,只覺情思綿綿,繞梁三日不絕。
寫雨哉?寫草木哉?寫人哉?文中散發著一股迷人的味道,有一股甜甜淡淡的美麗的哀愁,讓人的心柔軟溫潤。套用詩的語言,「打濕了我的眼睛,我的心」。
雨中的草木,雨中的人,逝水般的再也回不去的歲月。一篇寫雨的文章,就這樣搖搖曳曳,韻味無限。
故人黃裳對《昆明的雨》評價甚高:「曾祺寫《昆明的雨》,情韻都絕;有詩一絕,能得南疆風韻,不易忘也。」
《昆明的雨》寫於1984年,而汪曾祺在昆明的時間是1939至1946年。這么多年來,賣楊梅的苗家女孩子的嬌柔一直印在心裡。不只寫在文章中,還畫在畫里。曾見過他畫的《楊梅圖》,題曰:「昆明楊梅色如赤炭,名火炭梅,味極甜濃。雨季常有苗族小女孩叫賣,聲音嬌柔。」小女孩嬌柔的叫賣聲,彌漫在雨季濕潤的空氣中,隔著四十餘年的時空,悠悠傳來,把人的心都軟化了。
汪曾祺很會寫女孩子的美、女性的美。她們的美讓他難忘,久貯心中。《受戒》寫的就是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寫小英子的健康和美麗,那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他很會寫女性的腳,寫得美。薛大娘的腳:「薛大娘不愛穿鞋襪,除了下雪天,她都是穿草鞋,十個腳趾舒舒展展,無拘無束。她的腳總是洗得很乾凈。這是一雙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腳。」小說《窺浴》中的虞芳:「雙腳修長。腳很美。岑明一直很愛看虞老師的腳。特別是夏天,虞芳穿了平底的涼鞋,不穿襪子。」
⑧ 昆明的雨》什麼地方體現了鄉愁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總之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⑨ 《昆明的雨》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本文通過對昆明雨季中茵子、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內容更豐富,更完整。結尾處的詩詞畫龍點睛,傳神地展現了作者與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
本文主旨:這篇散文,作者以昆明的雨為出發點,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深切懷念,彰顯作者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
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 1-2):從一張畫自然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10):具體寫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
第三部分(11):自然點題,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⑩ 《昆明的雨》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對昆明雨季中茵子、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內容更豐富,更完整。結尾處的詩詞畫龍點睛,傳神地展現了作者與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句話首尾呼應,且短小而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與喜愛之情。
1、前兩段
寧坤要作者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作者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
2、第三段至第六段
作者想念起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3、第七段至第九段
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綉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4、第十段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作者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看了池裡的滿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雲南後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
作者最後有感而發寫了一首關於雨的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