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區分每個地區
地域文化不同於省份劃分,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人文習俗,以及當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產生的,比方說吳越文化,分布於江蘇的蘇錫常,還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的人文,飲食,方言都比較接近,所以說雖然不屬於一個省份,但是當地人互相都很有認同感,而我國還有江淮文化,東北文化,巴蜀文化,廣府文化等多個地方。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不僅僅包含了巴蜀文化,還有雲貴少數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慶作為代表,當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並且飲食風格也是偏向於麻辣,雲南和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比較多,這里的文化也是極其具有特色,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服飾也是非常的鮮艷,而再往外面看,還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這些地方就包含了現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當地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獨特的民俗節日。
② 中國地域文化分為哪幾種類型
中國地域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③ 江蘇,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的依據是什麼
江蘇的蘇南、蘇中和蘇北是按照地理位置進行劃分的,江蘇省北部的城市屬於蘇北,江蘇省中部的城市屬於蘇中,江蘇省南部的城市屬於蘇南。
1、蘇南地區
截至2018年,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總面積27872平方公里,占江蘇省土地總面積27.17%。擁有廣袤的太湖平原,水網密集,長江東西橫貫境內。
2、蘇中地區
截至2018年,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及高郵、儀征、靖江、興化、如皋、海門、海安、啟東、泰興9個縣級市,如東、寶應2個縣,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港閘區、通州區、崇川區9個市轄區。
3、蘇北地區
截至2018年,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個地級市。蘇北共有5個地級市(轄17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7個縣。蘇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是一個省級行政區劃,包括江蘇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即今揚州、泰州、鹽城、淮安、南通、宿遷6個省轄市。
(3)江蘇地域文化怎麼分類擴展閱讀:
1、蘇南歷史沿革:
1927年3月,國民政府設上海特別市,從江蘇省劃出;同年5月,設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從江蘇省劃出。
1929年到1949年江蘇省會設在鎮江,汪精衛政權時期,江蘇省省會遷往蘇州,但其實際管轄區域限於長江以南。
1949年-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蘇北行署區(駐揚州)和南京直轄市。
1952年9月,蘇北、蘇南行署區以及直轄市南京市合並為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
1958年,蘇南劃9縣,蘇中劃1縣(崇明縣)共10縣劃歸上海,江蘇省由此得來。
2、蘇中歷史沿革:
1949年4月21日設立蘇中行署區,駐泰州市。蘇中行署區轄5個專區(泰州、南通、淮陰、鹽城、揚州專區)、3個縣級市(泰州、南通、揚州)、35個縣
1950年蘇中行署區轄4個專區(1950年1月撤銷揚州專區)、1個地級市(南通市)、3個縣級市(揚州、泰州、清江市)、33個縣。
21世紀初,省委、省政府依據區域發展不平衡、梯度特徵明顯的省情實際,重新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區域的范圍,提出了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目標。
2003年啟動實施沿江八市(蘇中地區的揚州、泰州、南通三市及蘇南地區的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五市)開發這個戰略性工程。
3、蘇北歷史沿革:
1949年,江蘇全境獲得解放,由於蘇北是老解放區,蘇南是新解放區,兩地工作基礎、任務不同,為適應當時情況,江蘇劃分為蘇北、蘇南兩個省級行署區。
1949年4月21日設立蘇北行署區,駐泰州市。蘇北行署區轄5個專區(揚州、泰州、鹽城、淮陰、南通專區)、3個縣級市(揚州、泰州、南通市)、35個縣。
1950年蘇北行署區轄4個專區(1950年1月撤銷揚州專區並入泰州專區)、1個地級市(南通市)、3個縣級市(揚州、泰州、清江市)、33個縣。
1951年蘇北行署區轄4個專區、1個地級市、3個縣級市、33個縣、1個鹽區(淮北鹽區,縣級)。
1952年底江蘇省轄8個專區、4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71個縣、27個市轄區、1個鹽區、1個辦事處。
④ 地域文化與世界文化與江蘇文化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⑤ 江蘇的地域文化和福建省的地域文化有什麼不同
1、人文特徵不同:福建是外向型,江蘇是內向型。
2、文化屬性不同:福建是海案文化,江蘇是河湖文化。
⑥ 地域文化與江蘇文化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地域文化於江蘇文化的。江蘇體育文化包括江蘇文化,江蘇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所不同。
⑦ 江蘇地域文化是怎樣區分的
1、主要還是按地理區分
2、蘇錫常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文化
3、南京則是有特色的六朝古都金陵文化,在省內相對獨立
4、揚州和南通屬於蘇中文化,生活習性和蘇南比較近
5、徐州連雲港一帶屬於淮北文化,更像隔壁的山東
⑧ 為何江蘇分蘇南蘇北,浙江則是分浙東和浙西
江蘇和浙江自古以來就被譽為魚米之鄉,人傑地靈。當年的大運河,自明州寧波出發,到杭州、入蘇州、過揚州、到淮安,繁華一路。今天,江浙一帶依舊是全國經濟最為繁華地帶,即使如上海,歷史上本也是江蘇一地。
江蘇劃分為蘇南和蘇北,找不到劃分依據
你說按長江劃分吧,江南即蘇南,江北即蘇北。蘇南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個城市。蘇北包括: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個城市。
那「下三府」,也就是「浙西三府」呢?換個說法你肯定聽說過,就是著名的「杭嘉湖」,位於平原地區的杭州,嘉興,湖州三個地級市(古代稱三個府)自古就是經濟非常發達富庶的地區。
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內最大的平原,面積約7620平方千米,而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三府,也是包含在狹義的「江南七府」(除了浙江三個外,江蘇還有四個: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上海),鎮江府,那個時候無錫還不是地級單位,而是常州府下面的一個縣)中。
浙江的「上八府」和「下三府」就是根據傳統的「以錢塘江為分界的東西兩浙」劃分的,可為什麼要叫「上」和「下」呢?這是根據地勢來的,因為杭嘉湖屬於平原,地勢比較低,所以稱「下」;而錢塘江以南八個府地勢較高,所以稱「上」。
⑨ 人們常說的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江蘇省的地理劃分很有意思——長江以南是蘇南地區;淮河以北稱為蘇北地區,而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長江以南,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等城市。蘇南地區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蘇中地區是江蘇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地區。特別是揚州, 歷史 上曾有過幾度輝煌,隋、唐、明、清時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國的經濟、文化形勢,其繁華和風采被文人騷客傳唱至今。蘇中的繁盛,得益於運河的開通和漕運、鹽運的興起;蘇中的衰落,也主要因為缺少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漸失所致。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等市縣。蘇北人傑地靈,內斂溫健,外放直率。豪邁就如劉邦的大風起兮雲分揚;勇猛就如項羽的霸王舉鼎;王者就如漢武大帝的君臨天下;謀略就如韓信的暗渡陳倉。
由於地區劃分,經濟條件的差距,一般情況下,蘇南人普遍對長江以北的同省人懷有歧視心理,導致 彼此瞧不起,恨不得劃江而治。
有一個故事很有趣兒,說的是:南京某知名大學宿舍,住著倆蘇南姑娘和倆蘇北姑娘,一共四個大美女。 立秋後,蘇北姑娘買回一個大西瓜,切成四塊, 每人一塊 ;蘇南姑娘買回個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 冀 冀地 取出一牙牙兒,切成四份 。其餘的柚子收藏起來。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錢一斤?價格無法相比呀。
哈哈哈
蘇北和江北的概念就像現在的淮揚菜和蘇菜一樣容易被人偷換,江北和蘇北既有地理區別也有概念區別。
江蘇最早是沒有蘇北這個稱呼的,只有江北或江淮,現在的江北(不是全部)就是曾經的江淮,再早一點稱江東、江左或淮東。
江東(或淮東)和江南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要分開看。
在衣冠南渡前,江南是單純的地域名稱,真正代表地區經濟文化鼎盛的是江東或淮東,是指長江淮河下游東部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並無南北界限。
江南一詞取代江東成為經濟文化鼎盛地區代表,最早起源於第一次衣冠南渡,吳文化南退時期。
江蘇的江淮地區便是當時的江東或淮東,上游安徽地區稱江右、淮右,比如明太祖就經常自稱老子淮右布衣...
江蘇的江淮地區北起宿遷南部,南至南通,先秦時期歷屬吳越楚,是吳文化南退後的遺留地,宿遷人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席捲天下,烏江自刎時說無顏見江東父老,也就是說起碼在兩漢時期,江蘇的江淮地區都是吳文化勢力范圍,得益於清水淮河的滋養和邗溝(大運河的前身,現在的淮安至揚州段)的南北通運,江淮地區在兩漢時代盛極一時, 歷史 上這個時期所謂的江東名士其實多數出自現在的江淮地區,比如淮安的枚乘、漣水的陳登、揚州的陳琳...直到隋煬帝下揚州時,都說喜好江南揚州之吳語,說句不客氣的,那個時期的所謂江南,其實指的是現在的江淮地區和小部分長江南岸地區。
江淮地區的第一次衰落是五胡亂華,江淮成為南北對峙的前線,中原勢力衣冠南渡,吳文化勢微,主力南退,第一次將浙北地區納入江南范疇,成為吳文化的殖民地。
到隋唐北宋時期,江淮再次興起,與開發後的長江南部地區並稱江南,所以在那個時代,描寫江南的詩詞有京口瓜洲一水間(揚州、鎮江)、舊時王謝堂前燕(南京)、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淮水東南第一州(淮安)...
江淮地區的第二次衰落是黃河奪淮和北宋滅亡,黃河的泥水取代淮河的清水,又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今淮安楚州)。江淮地區第二次衰落導致江北的吳文化基本消亡,只有很少的零星部分散落在當時江北的偏僻地區,不成氣候,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江北地區還有吳語群落存在的原因,主流已是中原語系與吳語的雜交語種——下江話,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
明清時期,得益於運河和鹽運(漕運督府駐淮安、兩淮轉運司駐揚州),江淮地區再次盛極一時,號稱天下糧倉在兩江,兩江糧倉在兩淮。這時江淮地區的代表詞大概就是漕運、鹽商、淮揚菜、南船北馬、天下糧倉...
到了清末,取長江取代運河,漕運衰落,江淮地區即使繁榮不在,卻也是全國數得上的富庶之地,導致近代江淮地區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花園口決堤,從此江淮地區十年九澇、大量的土地鹽鹼沙化、百萬人流離失所...江北徹底淪為民不聊生的黃泛區,大量的淮、揚、鹽、通難民湧入江南、上海,從事最底層的勞動謀求生計,在江南和上海買辦階層的蔑視中,蘇北一詞誕生,但此時也只是口頭稱呼,並無行政定義。
這時口頭的蘇北范圍包含又大於現在的江北,明清時期的江北地區只包含現在淮揚通泰鹽五個江淮文化地區(當時的揚州府和淮安府),不包括現在的徐州、宿遷、連雲港(當時的徐州府和海州)北方地區,而蘇北佬的稱呼,是針對所有長江以北及現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等地區在江南、上海討生活的黃泛區難民。
蘇北正式被定義行政區域是50年代,江蘇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專區,蘇北專區便包含了南通、揚州(今揚州、泰州)、淮陰(今淮安、宿遷)、鹽城、連雲港、徐州六市,現在揚州還有蘇北人民醫院,說江北=蘇北,從當時的行政區域來說,沒問題。
至於蘇中,這個稱呼源自新四軍蘇中根據地,這是戰略蘇中,當時的蘇中根據地包含現在的淮揚鹽通泰五市,所以淮安鹽城有新四軍軍部,泰州有蘇中戰役紀念碑...在當時稱這些地區為蘇中也沒問題。
90年代末,江蘇正式提出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口號,正式劃分南中北三個經濟區,通泰揚三個沿江城市劃為蘇中經濟區,這是經濟蘇中,也是現在通泰揚是蘇北還是蘇中的爭論起源,稱蘇中也沒問題。
至於現在,蘇中這個地區概念已經出現了快20年,雖然不少揚通泰的老人不太認同,但年輕一代已經大多接受。
現在的江蘇大概就是江南、江北,其中江北的揚通泰為蘇中,徐宿連淮鹽為蘇北,這樣劃分也未嘗不可,屁大點的浙江還分東西南北中呢,江蘇分個南中北貌似也沒什麼問題,只要大家別把蘇北當成貶義詞,蘇中蘇北的並不重要。
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
以前「蘇中七戰七捷」,指解放戰爭初期華東野戰軍在江蘇蘇中地區取得的連續7次大勝,具有解放戰爭初戰的性質,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信心。今在江蘇海安建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但是人們很少提起蘇中這一地理概念。
特別在江蘇省蘇南人眼裡,只分為蘇南和蘇北,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江蘇省政府開始把江蘇分為蘇南、蘇中、蘇北。
蘇南人眼裡只認為蘇錫常是蘇南人,南京、鎮江都不在他們眼裡,這些人牛逼的不得了,蘇南人只認可以長江為界,把江蘇劃分為蘇南、蘇北,但是卻瞧不起同在長江南部的鎮江、南京。
客觀的講,江蘇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確實比長江以北要好,這點沒有人否認,為了江蘇經濟能均衡發展,省委省政府把江蘇分為了蘇南、蘇中、蘇北。
江蘇經濟的發展,的確是由南向北而逐步遞減的,為了扭轉這個局面,省委省政府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把揚州、泰州、南通劃分為蘇中,目的是讓蘇中地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帶動蘇北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全省的經濟發展。
蘇中地區的劃法確有其事,而且政府文件中,輿論宣傳中,都有了蘇中一說,蘇中這一提法,出於官方,而不只是民間。
無論部分蘇南人怎麼的不情願,不認可,蘇中的存在這已是客觀事實,由政府官方認定的。
其實整個江蘇的發展,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近年來蘇中、蘇北地區正在迎頭趕上,蘇南人眼中的蘇北,也並沒有某些蘇南人想像的那麼差。
無論蘇南、蘇中、蘇北,都是江蘇人,蘇南並非人人是富翁,蘇北也並非人人是窮人,主要還是看自己能否勤勞致富,改革開放後,某些蘇南人眼中的蘇北地區,出現的富裕人群太多太多了。
所以,某些蘇南人心理上的優越感是無知的,也是愚蠢的,無論某些蘇南人承不承認蘇中一說,這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了。
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就是官方認可的蘇中地區。
我,非江蘇原住民,現蘇州工作。說說我周圍江蘇人的劃分方式。
徐州人,大多不說自己是蘇北人,一般自稱徐州人,骨子裡天然的自信別人知道徐州是中國的中心(確實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坐車大都都會以到沒到徐州為地理判斷依據之一),他們見到棗庄人都會立刻變換成家鄉話,互稱老鄉。他們稱蘇錫常為蘇南。稱南京人為,「他們幾乎是安徽人,和江蘇的聯系還不如安徽多。」稱蘇錫常寧之外的為蘇北。如果揚州泰州人在徐州面前自稱蘇中,大多會被懟一句,其實就是蘇北。
蘇錫常人,自稱蘇南,稱南京除了是省會其他不如蘇錫常方便,偶爾遇到蘇錫常自己人會談下哪個區哪個縣然後互相誇下對方。稱鎮江為勉強地理上算個蘇南人,其實不怎麼發達,稱其他為蘇北。
鹽城,連雲港,淮安,宿遷人一般低調的自稱蘇北人,然後說蘇北現在還不發達,不如蘇錫常好,但近幾年也發展挺快,等老了都要回老家養老。他們一般稱蘇錫常和南京為蘇南,稱其他為蘇北。除去個別在鎮江讀過書的人,甚至很多說不出鎮江到底在江北還是江南。
鎮江人,自稱我們蘇錫常鎮寧為蘇南。其他為蘇北,我們鎮江沒四個大哥發展好,但是我們做過省會,差一點發展成第二個南京……
南通人,泰州人,揚州人,大多自稱蘇中,少部分說城市名再加離蘇錫常很近只要多久就能到蘇錫常……甚至有部分自報時不說是哪個市,直接說自己是江都人,通州人等等。遇到徐州,連雲港,等公認的蘇北人說蘇中人為蘇北人時,大多會說比蘇北發展好多了,如果蘇錫常人不在身邊甚至說跟蘇南差距不大了。
南京人,稱自己和蘇錫常鎮為蘇南……其他蘇北大多會補充一句,說蘇州除去經濟好,其他不如南京。(我作為蘇州外來人口,也承認南京很多地方比蘇州好,但是蘇州絕對不僅經濟比南京好)
以上基本是我周圍同事的觀點
說到江蘇,人們總會說起蘇南蘇北,這些年又有人提出了蘇中的概念,還有人說其實還有蘇西,專指南京。當然,蘇西的提法現在沒有什麼市場。
蘇南一般認為是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但更多人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蘇南實際上是專指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位置位居蘇州南部,靠近上海,受上海經濟輻射較大, 歷史 上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現在是蘇南模式的振興地。蘇南是個地理概念,但更是個文化概念,該處吳文化盛行,和上海以及浙江杭州、嘉興、寧波等地同屬吳越文化圈。
相比之下,南京經常被單獨拎出,戲稱為蘇西的徽京,因為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南京的省會未免太靠西了。南面的蘇錫常更加願意和上海走的近些,北面的蘇北五市又感受不到南京的太多關懷,反倒是馬鞍山等安徽地市,緊緊跟在南京身後。甚至有安徽人提出,南京本來就是安徽的省會嘛!
鎮江在蘇南的位置顯得有些尷尬,特別的低調,直到人們吃飯時候,才會想起有一種絕品叫鎮江老陳醋!GDP排名全省倒數第四,很多外省人甚至以為鎮江是在蘇北,但人家的人均GDP是妥妥的全國領先!
至於蘇中的揚州、泰州、南通,這些年演化出了一個蘇中的概念。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嗤之以鼻,認為長江以北就是蘇北,硬搞出個蘇中概念,還是想和蘇北五兄弟拉開距離。揚州自古繁華,煙花三月下揚州;泰州則被馬可·波羅稱贊「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雖然近些年這些 歷史 名城的發展勢頭不如蘇南地區,但也是中規中矩。尤其是被稱為「北上海」的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人家現在是真的跟上海跑了,進入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群,估計以後也不大會提自己來自蘇中,而是來自上海都市圈。
蘇北,神一樣的概念。沒有哪個省有像蘇北這樣的自帶」地域黑「性質的概念。蘇北,本意是個地理概念,長江以北的江蘇地區。蘇北也帶有文化意味,蘇北的亞文化跟蘇南的吳文化還是有些差別,但也不同於魯文化。但現在蘇北一詞反倒成了蘇南人民尋找自我優越感,蘇北人民用以自嘲的特定詞彙了。蘇北過去發展是慢了,原因很多,有的說是 歷史 因素,有的說是農業保障需要,有的說就是江蘇省把蘇北給忘了。有意思的是,蘇南人民樂意自己說蘇北窮,但絕不同意省外的人說蘇北窮!到底還是一家人,到底江蘇再窮的地市,在全國也屬於領先的發達地區!
江蘇的地理劃分比較有意思,是這樣的:
長江以南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統稱為蘇南地區。
淮河以北的徐州、連雲港單列,不屬於蘇北地區。因為他們原本不屬於江蘇,講的又是山東話,對江蘇沒啥認同感,淮河以南的江蘇人也視其為另類。
其他的城市統稱為蘇北。沒有蘇中這一地區。
在大家的印象說,提到是江蘇某個城市,都會自帶頭銜,哦,蘇南的啊,發達;蘇北的啊,發展不怎麼樣吧,其實有失偏頗。
學地理的時候,老師沒有教過我們江蘇有蘇南、蘇北之分。一般來講,是以長江為界分為了蘇南,蘇北,也不會被經常提及,新聞報到的時候可能嫌讀那麼多城市名字太麻煩了,就用了蘇南五市,蘇北等等代替,逐漸形成了默契。
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蘇南成了發達的代名詞,而蘇北呢,則成為了落後的簡稱,這樣反而增加了江蘇各城市之間的恩怨,而且有地域黑的嫌疑。
後來,南通,揚州,泰州又合力提出了蘇中的概念,試圖脫離蘇北。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蘇南,蘇中,蘇北的劃分。
蘇南: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蘇中:揚州、南通、泰州
蘇北: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在我看來,江蘇所有城市是一家,按照地域分為蘇南、蘇中、蘇北沒有問題,但是千萬別因為這些劃分,而成為了地域黑,成為了江蘇所謂內斗的導火索。這些劃分僅僅是地域的劃分,不代表任何感情色彩,這樣是最好的,整個江蘇擰成一股繩,大力發展自己,不要單單著眼於省內,看看全中國,全世界,站得高看得遠,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GDP總量追追廣東,民富追追浙江, 社會 福利追追歐洲。
話已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蘇南――江蘇南部毫無疑問蘇錫常鎮寧五市,以長江為界,蘇中通楊泰三市――江蘇中部,蘇北――徐宿淮鹽連五市,這是地理位置劃分,個人覺得按什麼語言劃分蘇南就是蘇錫常在蘇錫常眼裡通楊泰就是蘇北這些話就是扯蛋,無論如何誰也改變不了鎮江南京在長江在江蘇南邊得事實,蘇南的土話「剛波」卻和傳統的蘇北五市沒什麼關聯,這點需要說清楚,不要說到剛波就把徐宿淮鹽連扯進去,蘇錫常眼裡鎮寧也是蘇南,通楊泰是蘇中亦是江北,徐宿淮鹽連是蘇北。
所謂人們常說的這個「人們」包括哪些人呢?按推斷應該是目前自稱自己是蘇中地區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人,蘇南人才不會去趕這種渾水呢。江蘇自古以來就只有蘇南蘇北之分,沒有什麼蘇中之說。在蘇南人眼裡,長江以北的江蘇所有地區都稱為蘇北。蘇中的說法應該是那些籠罩在「蘇北」陰影下,又強烈想跳出「蘇北」稱謂的那群人,因為自古以來蘇北就被蘇南所看不起。所以導致現在出現令蘇南人嗤之以鼻的「蘇中」說法。
人們常說的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一、目前官方認可的蘇南、蘇中、蘇北劃分范圍如下:
蘇南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
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蘇北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註:圖中上部5市是蘇北,中部3市是蘇中、下部5市是蘇南。
二、蘇南范圍的劃分與理解。
從地域概念講,蘇南一般理解為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4月26日,就設立了蘇南行政公署。包括的范圍是鎮江、常州、無錫、蘇州還有松江。後來上海獨立設市時松江劃歸了上海。
南京原是單立的城市,在蘇南、蘇北行政公署合並成立江蘇省後成為省府所在地。因南京地域主要在長江以南,因此稱為蘇南也是完全符合實際的。
把蘇錫常稱為蘇南,主要是民間按照語言所作的劃分。蘇錫常的方言都是吳語,而鎮江、南京的方言則都是北方語。
還有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出了個蘇南模式,當時僅指蘇錫常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這可能也是把蘇南誤解為僅限於蘇錫常的一個原因。
三、蘇北、蘇中范圍的劃分。
新中國成立初,1949年4月21日,我國設立了蘇北行政公署,包括揚州、泰州、揚州、鹽城、淮安(原淮陰)。以後徐州、連雲港劃入。
從地域上看,很明顯,江蘇長江以北稱為蘇北。
蘇中的概念也早就有之,指江蘇中部地區。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或稱蘇中戰役就冠以了蘇中的名稱。1986年紀念蘇中戰役時在南通市的海安建立了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並印發了紀念蘇中七戰七捷郵政明信片。
江蘇省省委省政府為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在2003年啟動沿江八市開發,實施蘇中崛起戰略工程。明確了蘇中三市的行政區劃范圍,即揚州、泰州、南通屬於蘇中。
蘇中,就是指江蘇緊靠長江北岸的地區。蘇北是指江蘇長江以北除去蘇中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