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1)都江堰哪裡有文化化遺產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目錄:
莫高窟(甘肅,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沈陽故宮,遼寧,2004.7.1 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雲南,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
Ⅱ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的景點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2、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3、卧鐵
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准,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准,後來演變為卧鐵。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復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Ⅲ 簡要說明都江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注意,簡要)
都江堰因為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Ⅳ 都江堰的相關文化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台」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深淘灘,低作堰」字樣。
對修建者的紀念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治水哲學思想
都江堰源遠流長,惠澤後代,其奧秘除了巧奪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指導思想、「歲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難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則,以及「砌魚嘴立湃缺,深淘灘、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經驗和治堰准則。
都江堰工程在兩千多年運行中,充分發揮了工程潛能,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獨具特色寶貴的經驗。其中文化內涵豐富,反映了治水先驅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充分反映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正確性和長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內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維修、管理和發展的全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遺產之一。這也是聯合國評定都江堰工程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治水三字經
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內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原則,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則,人們稱之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經,更是人們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經驗總結和行為准則。「深淘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鑿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椿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勿擅變」。
治水三字經是千餘年來人們治理都江堰經驗的概括,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為准則。曾經有人批評《治水三字經》中的「遵舊制、勿擅變」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實踐證明《治水三字經》中的每一項措施,都是人們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值得珍視和繼承。所謂遵舊制、勿擅變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時要按客觀規律辦事,而《治水三字經》就是千百年來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經驗總結。「勿擅變」不是不變,而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實踐證明《治水三字經》文化內涵,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結果。隨著人們繼續實踐,《治水三字經》的意義將與時俱進,長期指導著都江堰工程的保護與發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勢和地形特徵,以榪槎截流導流、卵石護岸、竹籠盛石築堤、卧鐵展示淘灘標准,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灘,低作堰」等遺跡構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功能顯著,顯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徵,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至於降伏孽龍的傳說,望娘灘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文化內涵深刻,體現了人們對都江堰的愛護和依戀之情。寶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則,更顯示出勞動人民的智慧,指導著灌區人民正確運用都江堰水資源,使灌區工農業生產能夠乘勢利導,驅利避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報》公布都江堰寶瓶口水位,讓灌區人民及時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產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寶瓶口水則,至今仍具有指導灌區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意義。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鐵」的發現,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們對建設都江堰先行者的緬懷和崇敬。
都江堰放水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李冰主持創建都江堰,使長期苦於水旱災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為富庶的、世人矚目的「天府之國」,人民對他的感戴之情是沒齒難忘的。兩千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動,也有老百姓的民間祭祀活動,官方的祭祀活動更為隆重。據史料記載,官方的祭祀活動正式頒定,是在宋開寶七年(929年),初定為每年祭祀一次,後改為每年春秋祭祀兩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遺風。現代代之以「清明放水節」慶典活動,已成為都江堰特有的風俗。
二王廟廟會
時間:每年的農歷6月24日-農歷6月26日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兩日後為李冰生日,正值鳥語花香之時,受到都江堰恩澤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二王廟焚香祭祀,懷念都江堰的締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廟主持舉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會,擺設道場三天。今二王廟廟會,不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劇表演等內容,還有川劇變臉等絕活展示;每歲廟會,二王廟內煙霞蒸騰,萬人朝拜,空前盛況,不減當年。 清山春《灌陽竹枝詞》詩:「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涌岸邊。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清何盛新《伏龍觀》詩:「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斷澗流紅葉,空潭起白雲。憑空橋架索,薄暮樹浮曛。龍女今何在,懸崖問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龍觀隨吟》:「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流出古今秦漢月,問他伏龍可曾寒?」
清黃俞《都江堰》詩:「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岩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
《都江堰二王廟對聯》①一門兩禹,六字春秋②上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下聯: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 都江堰楹聯
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余秋雨
散文
題目:《都江》
作者:余秋雨
Ⅳ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位於都江堰市區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前後創建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採用無壩引水建築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選擇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余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都江堰創建以來,基本實現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防止災害發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響了中國廣大地域。這種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規劃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被國外環境和水利專家譽為"親自然和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創建,極大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景觀環境、人居環境和水環境,古代成都及周邊城鎮街區大都傍水而建。這種格局是都江堰水系對城鎮規劃直接產生影響的典型例證。都江堰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運通道,為成都和周邊城鎮的供水、水運、環保和防洪發揮了多種效益。它還衍生了多種文化現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館"。在長期運行和維護管理中,總結出的"三字經"、"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八字格言"(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和"安流順軌"等治水經驗,世代相傳,不斷實踐和豐富完善,為水利科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都江堰在長期治理實踐中獨創的"籠石工程"、"榪槎工程"、"干砌卵石工程"、"樁工與羊圈工程"、"河方工程"等傳統工程技術,就地取材,施工簡易,費省效宏。這不僅保證了都江堰的有效治理,而且對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治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水利科學寶庫中的瑰寶,在世界水利科學技術史上獨樹一幟,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獨特見證。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榮的"天府之國",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為歷代賑災,為戰勝外侮,為今天成都平原的現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Ⅵ 都江堰被定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文化遺產---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1998年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在魚嘴以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里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卧鐵」。歲修淘灘要淘到卧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個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工程學、流體力學等,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Ⅶ 四川文化遺產有哪些四川有哪些文化遺產
1、四川文化遺產有哪些:四川的文化遺產有峨眉山、九寨溝、都江堰和樂山大佛等。
2、峨眉山是中國佛教朝聖之地,其中峨眉山的峨眉派更是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中的重要成員較為著名的自然就是四川的樂山大佛,整尊佛像高71米,已經存在了千百年。
3、都江堰則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一座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是中國水利歷史上的奇跡。
4、九寨溝是四川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主要以水體景觀而聞名,各種各樣的湖水灘流,流露著自己獨特的美麗。
Ⅷ 四川都江堰 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3、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的效果。另外一條則匯入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設施。
4、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流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相關閱讀:世界文化遺產是指什麼?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世界遺產分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自然遺產3類。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力組織,參與世界遺產的甄選、管理與保護工作。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總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其宗旨在於促進各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為合理保護和恢復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作出積極的貢獻。
Ⅸ 都江堰是哪裡的景點
都江堰在都江堰市,而都江堰市是一個縣級市,隸屬於成都市。
1、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都江堰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