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老舍《茶館》中,你知道都體現了什麼京味文化嗎
北京的茶館讓我想起老舍先生那出著名的話劇,幾乎所有的場景都發生在老北京茶館里。由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表演的戲劇,以及長期經營的茶館,充滿了北京風味。
老舍茶館的北京風味是什麼?老舍茶館的北京味,不僅在於其樸素典雅的陳設,更在於其濃郁的北京味。的確,走進茶館,八仙桌、靠背椅、屋頂上掛的宜昌宮燈、櫃台上掛的小木牌、牆上掛的對聯會讓你感覺進入了老北京的民俗博物館。
但老北京人喝野生茶館也是有講究的,自己從舊的點心盒子,拿出一個碗,藍白相間的碗底印著「老舍茶館好茶」,在保溫桶的金屬板在一個大碗里,叫呼呼的北風,咕嘟咕嘟的喝,熱的時候不怎麼好喝這茶,偉大的茶是有教養的慷慨嗎?連茶根都喝了,喝的就是這個味道。
『貳』 茶館反映什麼思想
《茶館》中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的思想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寫作背景: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
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
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茶館
『叄』 根據電影《茶館》分析其中的民俗表現及其原因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茶館》的作者老舍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
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從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無奈與悲戚!
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肆』 茶室活動中所常用的禮節有哪些禮儀
茶室是向世界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茶室展示的是一種有文化品味內空間環境,也是一種有文化底蘊的空間氛圍。茶室內空間環境不僅給人以生理的滿足,還要滿足人們高級的、精神層面的需求。下面是茶室接待禮儀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茶具要清潔
客人進屋後,先讓座,後備茶。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凈,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污垢,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如果不管茶具干凈不幹凈,胡亂給客人倒茶,這是不禮貌的表現。人家一看到茶壺、茶杯上的斑斑污跡就反胃,怎麼還願意喝你的茶呢?現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給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茶水要適量
放置的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沖出的茶沒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動介紹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沖好。倒茶時,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太滿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濕。不小心,還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賓主都很難為情。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使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只要兩手不殘廢,都是用雙手給客人端茶的。但是,現在有的年輕人不懂得這個規矩,用一隻手把茶遞給客人了事。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沒有杯耳的茶杯倒滿茶之後周身滾燙,雙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邊緣就往客人面前送。這種端茶方法雖然可以防止燙傷事故發生,但很不雅觀,也不夠衛生。請試想,讓客人的嘴舔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嗎?
添茶要及時
如果上司和客戶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義不容辭地去給他們添茶。你可以示意服務生來添茶。讓服務生把茶壺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親自來添則更好——這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的時候最好的掩飾辦法。當然,添茶的時候要先給上司和客戶添茶,最後再給自己添,這樣也體現出自己對上司和客戶的尊重。
我國是茶的故鄉,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又有著嚴格的敬茶禮節,還有著奇特的飲茶風俗。我國喝茶,從神農時代開始,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禮有緣,古已有之具體的喝茶禮儀有如下幾點:
1、以茶代禮的風俗
我國漢族同胞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2、品茗著裝很重要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禮儀要求著裝整潔大方,女性切忌濃妝艷抹,大膽暴露;男性也應避免乖張怪誕,如留長發、穿乞丐裝等。
3、敬茶要注意
客來敬茶,這是我國漢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現在,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伍』 中國的飲茶習俗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飲茶真趣。客來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禮,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風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分別介紹如下。
一、漢族的清飲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說來,重在意境,以鑒別香氣、滋味,欣賞茶姿、茶湯,觀察茶色、茶形為目的,自娛自樂,謂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細啜緩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勞動之際,汗流夾背,或炎夏暑熱,以清涼、消暑、解渴為目的,手捧大碗急飲者;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茶。
不過,漢族飲茶,雖然方式有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其方法就是將茶直接用滾開水沖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姜、椒、鹽、糖之類佐料,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代表性的,則要數品龍井、啜烏龍、吃蓋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龍井
龍井,既是茶的名稱,又是種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謂"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龍井茶,色綠、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龍井茶,更是"杭州一絕"。品飲龍井茶,首先要選擇一個幽雅的環境。其次,要學會龍井茶的品飲技藝。沏龍井茶的水以80℃左右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滿即可。品飲時,先應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細看杯中翠葉碧水,觀察多變的葉姿。爾後,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龍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罷、聞罷、然後緩緩品味,清香、甘醇、鮮爽應運而生。
2.潮汕啜烏龍
在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鍾情於用小杯細啜烏龍。烏龍茶既是茶類的品名,又是茶樹的種名。啜茶用的小杯,稱之若琛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實是漢民族品茶藝術的展現。啜烏龍茶很有講究,與之配套的茶具,諸如風爐、燒水壺、茶壺、茶杯,謂之"烹茶四寶"。泡茶用水應選擇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須做到沸水現沖。經溫壺、置茶、沖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飲,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只覺濃香透鼻。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旋品味,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這種飲茶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解渴,主要是在於鑒賞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重在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遠方來",對啜烏龍茶,都"不亦樂乎"!
3.成都蓋碗茶
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喝蓋碗茶的習俗,而以我國的西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於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地茶樓、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飲蓋碗茶一般說來,有五道程序:
一是凈具:用溫水將茶碗、碗蓋、碗托清洗干凈。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沖茶沖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沖泡5分鍾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
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雲南昆明一帶最為時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為常見,多用於家庭接待賓客,所以,又稱迎客茶,溫文爾雅是飲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飲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賞茶:將珍品普洱茶置於小盤,請賓客觀形、察色、聞香,並簡述普洱茶的文化特點,激發賓客的飲茶情趣。
二是潔具:迎客茶以選用紫砂茶具為上,通常茶壺、茶杯、茶盤一色配套。多用開水沖洗,這樣既可提高茶具溫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潔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視壺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開水比例將普洱茶投入壺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剛沸的開水迅速沖入壺內,至3-4分滿。
五是浸茶:沖泡後,立即加蓋,稍加搖動,再靜置5分鍾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於水。
六是勻茶:啟蓋後,再向壺內沖入開水,待茶湯濃淡相宜為止。
七是斟茶:將壺中茶湯,分別斟入半圓形排列的茶杯中,從左到右,來回斟茶,使各杯茶湯濃淡一致,至八分滿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盤,按長幼輩份,依次敬茶示禮。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聞茶香清心,繼而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細細品味,以享飲茶之樂。
5.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稱早茶,多見於中國大中城市,其中歷史最久,影響最深的是羊城廣州,他們無論在早晨上工前,還是在工余後,抑或是朋友聚議,總愛去茶樓,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美?quot;一盅兩件",如此品茶嘗點,潤喉充飢,風味橫生。廣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由於飲早茶是喝茶佐點,因此當地稱飲早茶謂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聞邇遐,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壺沖泡,或大桶裝茶,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好生自然。這種清茶較粗獷,頗有"野味",但它隨意,不用樓、堂、館、所,擺設也很簡便,一張桌子,幾張條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攤或茶亭的形式出現,主要為過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於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在居住。這里地勢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稱,空氣稀薄,氣候高寒乾旱,他們以放牧或種旱地作物為生,當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於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攪拌冷卻後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而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製作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20-30分鍾,再濾去茶渣,把茶湯注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同時,再加入適量酥油,還可根據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類,最後還應放上少量的食鹽、雞蛋等。接著,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抽打,根據藏族經驗,當抽打時打茶筒內發出的聲音由"咣鐺,咣鐺"轉為"嚓,嚓"時,表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即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於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補充營養。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帶,人煙稀少,家中少有客人進門。偶爾,有客來訪,可招待的東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獨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賓客的珍貴禮儀。
又由於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施捨,至今仍隨處可見。
8.維吾爾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麵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制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搪瓷或鋁制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通常製作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5分鍾時,則將預先准備好的適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輕輕攪拌,經3-5分鍾即成。為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以免茶湯中帶渣。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慣於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饢,一邊喝茶,這種飲茶方式,與其說把它看成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
9.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大西北,以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最為集中。回族居住處多在高原沙漠,氣候乾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製品為主。而茶葉中存在的大量維生素和多酚類物質,不但可以補充蔬菜的不足,而且還有助於去油除膩,幫助消比。所以,自古以來,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飲茶,方式多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稱"三件套"。它有茶碗、碗蓋和碗托或盤組成。茶碗盛茶,碗蓋保香,碗托防燙。喝茶時,一手提托,一手握蓋,並用蓋順碗口由里向外刮幾下,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稱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為普通炒青綠茶,沖泡茶時,除茶碗中放茶外,還放有冰糖與多種乾果,諸如蘋果乾、葡萄乾、柿餅、桃干、紅棗、桂圓干、枸杞子等,有的還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類,通常多達八種,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寶茶"。由於刮碗子茶中食品種類較多,加之各種配料在茶湯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續水後喝起來的滋味是不很一樣的。一般說來,刮碗子茶用沸水沖泡,隨即加蓋,經5分鍾後開飲,第一泡以茶的滋味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濃甜透香之感;第三泡開始,茶的滋味開始變淡,各種乾果的味道就應運而生,具體依所添的乾果而定。大抵說來,一杯刮碗子茶,能沖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認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膩生津,滋補強身,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及其邊緣的一些省、區,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牧區,他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卻往往是"一日一頓飯"。每日清晨,主婦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供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製作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凈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公斤,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當水再次沸騰5分鍾後,摻入奶,用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咸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咸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系。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間過長,又會喪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認為,只有器、茶、奶、鹽、溫五者互相協調,才能製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來。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著親朋好友的面,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瑤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鍾,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准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贊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贊口不絕!
12.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居住著許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來,他們世代相傳,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相傳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正值炎夏酷暑,當地正好瘟疫蔓延,張飛部下數百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倖免。正在危難之際,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便獻出祖傳除瘟秘方擂茶,結果茶(葯)到病除。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所以,說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葯,是有科學道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古代相比,現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選配上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今製作擂茶時,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還要加些生薑、食鹽、胡椒粉之類。通常將茶和多種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製的陶制擂缽內,然後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用調匙輕輕攪動幾下,即調成擂茶。少數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原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沖泡的,但沖茶的水必須是現沸現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習慣。一般人們中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以喝幾碗擂茶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會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視喝擂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過,倘有親朋進門,那麼,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必須設有幾碟茶點。茶點以清淡、香脆食品為主,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布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quot;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14.哈薩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族,還有居住在這里的維吾爾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與吃飯一樣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動有勁;三天無茶落肚,渾身乏力,懶得起床"。
哈薩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或銅壺,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同時,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沸騰,隨著抓一把碎磚茶入內,待煮沸5分鍾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約為茶湯的五分之一。輕輕攪動幾下,使茶湯與奶混和,再投入適量鹽巴,重新煮沸5-6分鍾即成。講究的人家,也有不加鹽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這樣才算把一鍋(壺)熱乎乎、香噴噴、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隨時供飲。
北疆民族兄弟習慣於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還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立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凈的白布,獻上烤羊肉、饢(一種用小麥面烤制而成的餅)、奶油、蜂蜜、蘋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邊談事敘誼,一邊喝茶進食,饒有風趣。
喝奶茶對初飲者來說,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大習慣,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奶茶實在是一種補充營養和去膩消食不可缺少的飲料,對於當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們,有喝油茶湯的習慣。他們說:"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製作比較復雜,先得將玉米(煮後晾乾)、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面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分別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著是炸茶,特別要把握好火候,這是製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姜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由於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陸』 古代飲茶風俗和習慣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將茶作為蔬菜來食用,後來人們發現茶葉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於是將茶葉單獨煮成菜羹,以後又將其熬煮成茶水作為飲料。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茶葉的苦中有甜,苦後回甘,令人回味,廣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貴族的喜愛。此時,巴蜀地區茶葉生產已有一定規模,並有優良品種進貢中央朝廷。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傳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戰國末期,黃河流域飲茶之風開始流行。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如荼、詫、苦茶、茗、皋盧、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後才,茶字成為通用名稱。
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成風
到漢代時,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視,已經有專門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流傳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為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會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並有詩文反映茶事。更有晉代文人杜育專門歌頌茶葉的《荈賦》,涉及茶之性靈、生長情況及採摘、取水、擇器、觀湯色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史上又一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普及全國。唐朝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因此,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確立。
唐代茶葉生產發達,出現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術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飲茶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禪,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門茶事盛行帶動了善男信女爭相飲茶。由於飲茶與禪宗關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茶禪一味」之說。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陸羽和他的名著《茶經》。《茶經》對唐代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茶經》把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著作,對中國茶葉生產和飲用風氣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陸羽首倡品飲藝術,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與飲茶活動為一體,開中國茶道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發展提供了典範。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
唐代是詩的朝代,許多著名詩人都與茶有緣。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多首茶詩。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劉禹錫都有佳作流傳。尤以盧仝的七碗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名聞遐邇,詩中傳神地描述了飲茶時的身心體驗,成為歷代傳唱不衰的詩詞佳作。全詩由得到貢茶陽羨茶的驚喜、飲茶過程及體驗和感慨蒼生三部分組成。另外與白居易世稱「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寶塔形詩《一字至七字詩 茶》也頗為獨特。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是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貢茶工藝的發展及皇室和上層社會的嗜茶成風,使飲茶之風更為盛行。與唐代餅茶不同,宋代貢茶——龍鳳團茶是由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而成。採制技術也更為精緻講究。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對茶的產制、烹試及品質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也推動了飲茶風氣的盛行。茶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會圖》是公認的描繪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們將琴棋書畫融進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個標志。許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都樂此不疲,並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團餅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葉生產上有許多發明創造,綠茶生產上改進了蒸青技術並產生了炒青技術 。花茶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許多花都可以用來窨制花茶。此外還出現了烏龍茶和紅茶。
明代「文士茶」也頗具特色,尤以吳中四傑為最。四傑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禎卿都是懷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藝又嗜茶,開創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這在他們的傳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到了晚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動中,並更進一步達到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說並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
散茶被欽定為貢茶,簡便自然的飲用方法廣受人們喜愛。明代茶學興起,茶著極多,促進了散茶外形與內質的改善與提高。散形葉茶中的許多名品,也漸顯雛形。如龍井、碧螺春等。
茶館,古稱茶肆、茶坊、茶樓。萌發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對此有所描繪,明清茶樓發展得更為典型,尤以清代茶館最為鼎盛,遍布城鄉,數不勝數。並且逐漸發展出來各具當地地方特色的茶飲習慣和文娛活動的茶館文化形態。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茶飲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風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會、茶道向茶館的發展,反映了茶事活動由貴族化、文人化走向大眾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活動。並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形態和生活方式。足見人們對飲茶的喜愛。
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並成熟的「工夫茶飲」至今仍是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
工夫茶是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於浙江一帶的都市裡,擴展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稱享有盛譽,已成為今天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記述了工夫茶藝:工夫茶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程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追求環境美、音樂美。明清的茶人已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時期。
『柒』 我國有哪些飲茶習俗
1.擂茶
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製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