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初次體驗禪文化

如何初次體驗禪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14 13:26:08

A. 佛學問題:請問禪悅包括哪些方面的體驗怎樣才能獲得

特向樓主推薦兩本書:

1. 天台小止觀,修心養性一道
------《童蒙止觀(小止觀)》,網上可以下載電子版的,搜索可知。

2. 隋智者大師所著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也有白話的書籍。

這兩本書對禪悅介紹非常詳細,樓主不妨找來看看。

說說禪悅:

令修習者享受到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或「三昧樂」,是佛教所說定心的一大功用。《增一阿含經》以「禪悅食」(禪食)為五種出世間食之一,《維摩經》卷一雲:「禪悅以為食。」意謂由禪定所得的喜樂能提供滋養人的食糧,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種高級精神營養品。《雜阿含經》中佛將初獲禪悅名為「現法樂住」【《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17b。】、「現法喜樂」【《雜阿含經》卷四,《大正藏》卷二,23c。】--現前享受到幸福安樂。禪籍中所說初得奢摩他時得身心輕安,即有心情安樂輕快之意。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禪悅會愈益深細。

初禪、二禪皆以「喜」、「樂」為主要的兩種功德。《雜阿含經》中說,有眾生進入初禪,「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從禪定起,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23c。】《清凈道論》說進入初禪時的喜以「身心喜樂為味,或充滿喜樂為味,雀躍為現起」 ,其喜分小喜、剎那喜、繼起喜、踴躍喜、遍滿喜五種。小喜,謂喜樂令人身上的毫毛豎立。剎那喜,喜樂倏然而生,有如電光突閃。繼起喜,喜樂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來,又一度消退。踴躍喜,喜樂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躍上空中。遍滿喜,喜樂充滿全身,有如吹漲了的氣泡,如山窟充滿了流水。同論說,五種喜成熟之時,身心輕安皆悉成就,身心輕安成熟時,會成就身、心二種樂。所謂樂,謂「善能吞沒或掘除內心的苦惱」,「以愉悅為相」。喜與樂的區別,是樂屬受蘊,是內心的一種享受或情緒,喜則屬行蘊,是因為獲得未曾有過的愉悅而生的激動,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聽說、看見前面有樹林泉水時所起的激動為喜,走進樹林中盡情飲用泉水時為樂。二禪之樂,更勝初禪,三禪之樂,更勝二禪,為世間喜樂之極致,《雜阿含經》佛稱三禪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23c。】。

《雜阿含經》中佛陀開示說,世間由五欲的滿足而生的諸喜樂,必須藉助於一定的條件,為某種匱乏的滿足,如人飢餓時得到飲食,飽餐痛飲而樂,故名「有食樂」;修定者進入第二禪時,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此樂不憑借任何條件,唯從內心自然生起,故名「無食樂」;當進入第四禪時,離喜樂的擾動而住於安樂的舍心正念中,這種平靜的安樂名「無食無食樂」,即連「樂」也不需要憑借的樂【同上書,123b。】。《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說,眾生常被慾火所燒,熱惱不安,當由修習禪定而進入初禪時,如同跳進清涼的泉水中,驚悟到從來沒有嘗受過的、遠遠超過五欲之樂的清涼喜樂,「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喜支」【《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511c。】。嘗受到禪樂後,其心恬然,安隱快樂,即名為樂。喜為粗,樂為細。喜時心中踴躍(激動),樂時心中恬靜。二禪的喜樂更超過初禪。進入二禪時,「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室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於喜中之樂,恬淡悅怡,綿綿美快」【同上書,513b~c。】。初禪之喜樂由超離欲界五欲等而生,稱「離生喜樂」;二禪喜樂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樂」。初禪喜樂依禪觸、覺觀而生,心分別身體上的觸覺,難免有擾動,較粗;二禪喜樂則不從外來,只從自心生起,唯屬意識,較細。第三禪離二禪喜的擾動,唯有獨特的樂,其樂與定心同時生起:
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而樂法內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
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於外,遍滿溝渠,三禪之樂,亦復如是【同上書,514b~c。】。

三禪之樂,被稱為「世間第一,樂中之上」【同上書,514c。】。然而,有樂,終究是一種擾動。四禪以上,超越了喜樂的擾動,不苦不樂,心如明鏡止水,實際上心靈處於一種極深的寂靜、放鬆狀態,是一種超越喜樂的快樂。因為進入正定者能享受到遠遠超過世間依賴物質條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樂,才能使他們自然不追求世間的五欲,不被聲色貨利所惑,暫時制伏欲界的貪嗔等煩惱而不起現行。但享受禪悅,又可能產生對禪定喜樂的貪著,謂之「味禪」、「醉三昧酒」,屬色界、無色界煩惱。這種對禪悅的貪、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樂,對家事、世事和眾生、社會冷漠,失去責任心,不想利益、濟度眾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為生死之因。佛陀教導佛弟子:雖然修習禪定,但其目的是進一步獲得出世間的智慧,不可「味禪」,須在禪定的基礎上以正見修觀而證得正智。大乘更強調要以「無所得」的般若智為導修禪定,雖入正定而不住著於定,須利濟眾生,服務社會,在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中享受更為殊勝的無住涅盤之樂。

定心予人的喜樂,盡管只是修定者個人的主觀體驗,也不無實際的價值,任何幸福快樂,有哪一種終歸不是個人的體驗?何況禪定喜樂之體驗,有可驗證性、可重復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習,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驗證,都可獲益。從佛教禪學看來,初修禪定階段很淺的、片斷的三摩地,多在初禪以下,達不到四禪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樂相當粗淺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獲得氣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樂當更有益於身心。這僅就世間禪定而言,至於出世間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間禪定所能及。

如何獲得禪悅:

-------「安那般那禪觀法」(觀出息、入息)
非常簡單、安全、容易、穩當,而且修起來很從容。

當年佛陀坐在菩提樹下也是如此修行,具體觀法介紹非常多,建議從網路中搜索「安那般那禪觀法」看看,或者搜索「解脫之路」的南傳禪觀,此系佛陀之禪觀法嫡傳,如果沒有找到,可以和我留言。

隨喜樓主精進,祝願道業造成,阿彌陀佛

B. 一念一世界,初識生活禪

(一)結緣蘆花庵

最早我對佛教的印象有些偏執,覺得燒香拜佛求保佑有些迷信,甚至有些自私,燒香拜佛的背後無非是求財求平安等等,而我覺得,這些都應該靠自己的努力來得到。

印象的改變始於無意間看了《星雲禪語》,其中很多智慧深得我心,佛教的智慧被星雲大師用很通俗的語言講解出來,就和經文有了很大的區別。其中一句「不能以爭止爭,要以止止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

後來學習身心靈成長的課程,發現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比如佛法中的「無明」就是沒有覺察,而「無無明」就是要時刻覺察自己保持清明。偶然在群里看見了有人發的佛陀電視劇的片段,很喜歡,就買來DVD看,越發佩服佛陀的智慧。作為與孔子同時代的偉人,為他的智慧還有很多人,包括我,沒有了解而感到遺憾。後來看一行法師的《佛陀傳》和其他相關書籍,就越發想要深入了解佛法,同時對佛教的形式和智慧之間的聯系感到不解,想要深入寺廟一探究竟。

而這時,讀書會的一位朋友告訴了我寺廟禪修的消息,所以,這個國慶前夕,加了耀意法師的微信,報了名,知道錄取的那一天特別開心。與佛法的結緣,同時亦是與同去小夥伴的結緣,就有了這6天5夜的黃梅蘆花庵修心之旅。

(二)初到蘆花庵

十一一早從華中師范大學出發,滿滿的一車人我一個都不認識,不過聽了各自的自我介紹,大家瞬時因為有共同目標而產生了凝聚力。

組織者惟良是個瘦瘦高高戴眼鏡的女孩子,6天之中她跑來跑去,為大家服務,真的很是令人敬佩。

因為堵車,12點多才到目的地,行李放在車上,我們還需要步行半小時從四祖寺到蘆花庵。一路上坡,走到了更為偏僻的山中。

走過蘆花庵正門,就看到錯落有致的紅色古風建築。走廊里干凈整潔,最大的區別就是各處都貼著「止語」,時時安靜,處處安靜。

吃過飯,整理行裝過後,大家第一次坐在一起進行交流,也認識了這次活動給我們帶隊的悟引師和語默師。

悟引師傅,帶著眼鏡,文文弱弱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好朋友,都是那麼漂亮而不自知,還不停的學習,無比謙遜,溫柔和藹。

語默師傅也帶著眼鏡,她顛覆了我對出家人的印象,不是不苟言笑,而是親切和藹,還非常有幽默感。她向用師傅請命工作的時候會用簡潔的語言,一條條重復工作要求,得到師傅明確指示後再行動,這一點很是值得我學習。

野炊回來的路上,語默師傅給我講她出家的詳細經歷,讓我不禁感慨,真的是一念一世界啊。

(三)吃、住、學習

蘆花庵的作息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我們到的時候早已過了午飯時間,但好心的師傅給我們留了飯菜,就這樣在蘆花庵有了新奇的第一餐,因為不能講話,和打飯的人只能用眼神和手勢交流,一通比劃。晚上法堂集合交流時,師傅特意找了來過的人給我們講授吃飯的規矩。

吃飯的時候全程止語,要把盛有主食的碗端在手中,兩個胳膊要抬起不能架在桌子上,想要接受打飯菜的碗靠在桌子的外邊緣,吃的時候挪到中間。飯菜想要多一些用大拇指表示,想要少一些就要把大拇指和小拇指貼在一起,不要則可以搖頭或擺手,可以數出個數的可以用手指比出數量。食物必須吃的乾乾凈凈,一點不剩。

早午飯開始吃飯之前會有個簡單的儀式,會用木棒敲擊外面懸掛在空中的木魚,有固定的鼓點,然後眾人會念一段經文。吃完飯,也會念誦一段簡短經文,可憐我吃飯慢,每次吃一半嘴裡還有食物聽到要念經了,趕緊放下筷子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念完了才可以繼續吃^_^

住的地方叫寮房,蘆花庵有很多常住的居士和男女眾。很久沒有過過集體生活,看到整齊排列的床鋪也很有親切感。洗澡和洗曬衣服的地方都很方便,真的是以一種回家的感覺在接待我們。

(四)沒信號,沒鏡子,不化妝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一天都離不開手機的,我雖沒那麼嚴重,但是離開手機好像總感覺缺點什麼。山裡空氣好,環境優美,無比安靜,但就是沒信號,勉強給老媽發了信息還是發幾次才發送出去。

過慣了手不離手機的生活,在這里不能刷手機,各種不習慣。但因為拿著也無用,也沒時間看,索性就扔在櫃子里沒拿出來了。到現在回來之後,覺得手機也不是那麼必不可少了,沒有手機,生活依然豐富多彩。那些個沒有手機的時間里,反而能夠更好的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沉浸於當下。

習慣的力量真的很強大,沒有鏡子的生活,初時也不太習慣,因為習慣了鏡子前的各種臭美,或者即使什麼都不幹,看到鏡子里的自己也很開心。一開始還用手機相機作為鏡子,到了最後不用照鏡子也可以快速梳好頭發,每天洗漱都可以省去很多時間,不用在鏡子前留連,看來也不是一件壞事。

我平時也不太化妝,但是粉底眉毛口紅還是要弄一下的。去了蘆花庵大家都樸素異常,在那種氛圍下比的是愛心慈悲心,而絕不是誰的妝容。每張臉都因為充滿愛心而特別親切可人,所以,回來之後我也索性素麵朝天了,覺察到一些看重的東西在內心裡發生了悄然無聲的變化。

(五)野炊

人生里還是第一次體驗野炊。

10.2天氣真好,藍天上掛著白色的彎月,一路跟著我們到達了野炊地方,一個村子旁邊的竹林旁。

到達後,挖坑,撿材,劈材,架火,上鍋,擇菜,洗菜,切菜,串串,掌勺……大家各司其職。

旁邊就是小溪,水很清澈涼涼的,就是有點滑,有幾個人掉下去了,只能去陽光處曬鞋子。

掌勺的師傅法號我給忘了,是超級能乾的師傅,做出來的食物也好吃,有虎皮青椒,孜然茄子,酸辣粉,炒麵等等,大鍋下面的木頭燒一段時間變成木炭就拿來燒烤,烤蘑菇,黃瓜,茄子,饅頭片……

有一個細節,烤饅頭的時候,饅頭會偶爾從竹簽上掉下來,掉在地上,悟引師傅看到了就會說,來,給我吃吧。當時心裡真是一驚,後來看到師傅們時時處處的節約,心裡也告誡自己要向她們學習。

還沒到十一點大家就吃的飽飽的了,有的收拾用品,有的圍著師傅學下成佛棋,還有的三三兩兩在交流,我跟幾個小夥伴跑去竹林探險,看著無路的小山,走起來吃力,但也並非沒有路,只看你想不想走罷了。

回去之前,垃圾都分類清理過裝車帶回了。用過的火徹底熄了,挖的坑也填上了,一行人從小路步行回去,一切恢復如常。

(六)早殿,晚殿,坐香

蘆花庵的作息時間是早上4:20打板起床,9:30打板熄燈,而上早殿的人要起的更早。為了體驗一次早殿,沒睡好的我也跟著去了早殿,聽著鍾樓里師傅在一邊誦經一邊敲鍾,看著黑色天空星星月亮特別明亮,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靜心之感。

進入大殿之前需要排好隊,穿海青的人在前,沒穿的按年齡依次排隊。入殿後按指揮依次站好,聽著師傅的鼓聲鈴聲拿著備好的經書跟隨誦經,這是我第一誦經,總覺得有點別扭,但還是跟著念了,只是後來越來越快跟不上了也不知道她們念到哪裡,只好作罷,閉眼聆聽感受。很喜歡那個鈴聲,聽著就覺得很舒服有種悠遠的感覺。

晚殿大概在五點鍾半左右,因為那是我們吃晚飯的時間所以沒去體驗。

晚上七點,第一次體驗行香坐禪。行香就是眾人繞著佛像順時針走圈,最裡面的圈最快。然後鼓點停止時,各自回到位置上盤腿坐好。我當時因為關窗戶,還沒坐好師傅就說不讓動了,我坐在那裡想動又不敢動,數呼吸數不到10就走神了,總是一念未止,又來一念,坐在那裡各種不舒服想動,各種腰酸骨痛。可是師傅拿著大戒板來回巡視實在是太嚇人了。這個坐禪真的需要定力,必須靜下心來,修煉自己的內心。

(七)行堂

行堂就是就餐時為大家打飯,端一個大盆子,裡面的食物用勺子分給大家,因為不能講話,全程靠手勢和眼神交流。

住在寺廟吃住不用花錢,但是必須發心自願勞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我在還不知道什麼是行堂的時候就舉了手,因為沒幾個人舉手,而我最怕冷場的那種尷尬。

經過簡單的培訓上崗了,帶上圍裙和口罩,儀式感十足,然而業務不熟,第一天就犯了有趣的錯誤。

因為盆子有點重,所以,我的注意力都在看到桌子有空的地方趕緊放下盆子再給人打菜,結果一大勺放進別人碗里我才驚覺他比的是個要少一點的手勢,又不能講話,我只能心裡默念對不起對不起,然後用歉意的眼神看著他,因為那是一大勺苦瓜,如果是我,打死我也吃不完

第一次到後廚的我,看到炒菜用的像鍬一樣的鏟子感到驚奇,哇,真是太大了。有次把菜端下去我和旁邊的人說,啊,今天都是我喜歡吃的菜,然而過兩天我再也不說這樣的話了,因為好吃的都打光了,輪到我們都是剩下來的。剛開始我還很郁悶,覺得這個工作我是不是選錯了。但是後來,看到很多師傅連二堂都吃不上,還要給我們打飯,覺得很感動。後來發現我對菜的分別心也沒那麼重了,有什麼吃什麼,隨緣^_^

(八)節約與環保

在蘆花庵,才體會到什麼是節約與環保的極致。正常的飯菜吃干凈自不必說,一些小細節就能感受到極致是什麼樣子的。

裝米飯的大托盤,有粘在側面和底部的飯粒,需要用刮板一顆一顆刮干凈,師傅刮完的托盤跟洗過的一樣干凈,而我達到那樣的程度花了至少有10分鍾,到最後,黏糊糊的飯粒我都想用舌頭去舔干凈了^_^

飯後用來擦嘴的紙,我們的人一張不夠還使用兩張,但師傅們一張用過之後還用來擦碗,這樣洗碗的時候就可以節省水,吃完飯會有一道凈碗水,就用那些水就可以了。而不像我們水龍頭底下嘩啦啦沖半天。

再說環保。垃圾的分類包括有字紙,無字紙,果皮,玉米棒,塑料,其他垃圾。我是因為有一次收垃圾一股腦把所有垃圾都堆到盆里,結果師傅說不行,我就蹲在那垃圾分類了半天,所以印象深刻。

果皮用來做酵素,他們平時洗漱用的就是自製酵素。洗手間會標示哪些位置可以用化學劑,哪些不能用,因為他們的下水是直接流向菜園的。

還有一種環保廁所,是那種老式廁所,但是會很乾凈,上完廁所上面撒一層鋸末,除了特別炎熱的夏天,都提倡使用環保廁所。我去體驗了一下,還有點新奇,灑鋸末環節也是個技術活。

(九)出坡勞動

出坡就是戶外勞動,為什麼叫出坡呢?因為寺廟多在山上,平地不多,多為斜坡,所以叫出坡吧^_^當然這是我的杜撰,具體來由網路了下也沒找到。

我們的出坡,就是在坡上往坡下運柴火,許多人也都是第一次干這活。平時大家有說有笑,每個人啥樣都看不出來。但是通過勞動,十分鍾內就立見分曉。

有一個男音樂老師,個子不高看著不是很壯,給他遞大木頭的人說,你一個人不行,結果他說,別說我不行,我行。又有一個男生,看著塊頭很大,跟他說你行的,他連說我不行。有的女生手上弄了個刺有些紅腫就要去醫務室了,有的女生看著是女神級的,干起活來卻很女漢子。我並不是說誰好誰壞,好壞並不存在,只要對得起自己的發心即好,只想說人與人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麼不同。

大太陽底下還沒發手套,就這樣用手抱著粗糙又笨重的木頭,剛開始心裡還是有點猶豫,但是看著大家熱火朝天,我便把這些都忘了,那種齊心合力很快就把超大一堆木頭運走的景象,真的是超有成就感。

另一組是搬經書到藏經閣,曾經有人試圖比較搬木頭和搬經書哪個累,我只想說,沒有同時體驗過真的無從比較,也無需比較。可惜搬木頭那天都在勞動,沒有留下照片。

(十)行腳老祖師

早上四點起床,四點半集合,五點出發,下午五點到達,12小時在路上行走爬山,30公里,4萬餘步,爬樓300多層,這就是我的國慶第四天,從蘆花庵行腳到老祖寺。

早起出發的時候鬥志昂揚,我覺得對我來說30公里應該難度不大,然而我沒預料到的是:天黑山路難走,只有頭頂月亮微光;早上沒吃飯,中間休息只吃了兩個小麵包;負重登山,帶了太陽傘,筋膜球,一堆零食,水卻只帶了2小瓶。路程的一小段是平路,剩下都是在爬山,山很陡,有很多岔路。所以開始一直前五的我,慢慢的愈發落後了,最後真的是完全靠意志完成了全程。

走平路用的師傅教的大踏步行進法,眼睛看著前面人的後腦勺,邁大步,手臂甩開帶動身體,直至最後手指都腫脹發麻了。因為爬的是野山,怕迷路不敢掉隊太多,只有緊緊跟隨,快到山頂的時候,台階下面就是懸崖沒有欄桿,真的是嚇到腿抖,手腳並用才爬上去。

水沒帶夠,最後渴的嗓子冒煙,坐在那休息的時候,想像有人來賣冰雪碧,多少錢都買。

中間休息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坐下來就不想起來了,而且每次休息的間隔時間越來越近。所以真的是要靠意志合理分配體力,下次我就有經驗了。

(十一)看星星、觀日出、爬千佛山

行程之前的介紹里,有一條住帳篷看星星,我承認我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才報的名,結果因為天氣太冷,搭帳篷取消了還好還好,自由活動時間看到了我有生以來最美的夜空,和一個妹子在大殿前的廣場上躺了好久。課本里學過的無數顆星星今日方才得見了,而不是城市夜空里個位數都能數過來的夜空。閃閃發亮的星星布滿整個天空,一些不太亮的星星也是成片的,給人一種星雲的感覺。山裡海拔高,空氣好,這樣的繁星閃爍著,真是覺得生命不能再美好了。

第二天起大早,又有了人生第一次的等待日出,衣服沒帶夠,把能穿的都穿身上了,連睡衣都穿上了,還是很冷,起那麼早,卻不困也不累,興致奇高。看著天空慢慢由黑轉亮,紅紅圓圓的太陽出來的霎那簡直美翻了。只可惜,手機延時攝影拍太早,手機太陽出來之前就沒電了不過,用眼睛看到的美已經烙印在心中,刪除不掉了。

老祖寺位於大山環報之中,除了蓮花峰,還有雙峰山,早飯後的上午我們去爬千佛山,登高望遠山水風光近在眼前,一路向夥伴們請教沿路雕刻的佛像,很有收獲。

午飯前與崇延大和尚座談交流合影,感受到大師的風范。午飯後坐車回蘆花庵。

(十二)生活禪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生活禪」這三個字,聽到的當下就覺得特別喜歡,只是從字面就能體會到活在當下隨時覺察的感覺。這個概念是由凈慧老和尚在1993年提出的,寺廟也有舉辦「生活禪夏令營」。

結緣《生活禪鑰》這本書,讓我對生活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知道要時刻深入觀照自己的內心,去除分別心,回歸一元。不用外求,一切向內求,自己就可以達到一種安詳、自然、喜悅的狀態。活在當下,更用心的去體驗和感悟人生,萬事隨緣。

蘆花庵歸來又進行了一次集體勞動,隨後自由活動。最後一個晚上格外珍貴,我選擇去抄經室抄經。《心經》其實我之前寫過很多遍,每年過生日抄經也是慣例。但這一次寫的格外用心,坐下就沒有起過身,262字,足足寫了三個小時。

第二天參加奠基典禮,第一次感受正規叩拜禮儀,手捧經書高舉過頭頂,一步一步來到工地現場,這一天是農歷八月廿七,凈慧老和尚的誕辰,佛塔下面的基石里封藏著舍利和經書。

儀式之前,小夥伴們聚集交流了六天的心得,觀看了悟引師連夜剪出來的視頻,真的是諸多感動諸多溫暖,讓人不舍離去。

(十三)結語

蘆花庵回來已10天有餘,有時候會想起那段與大家同在的日子,會想起語默師傅的教誨,想起悟引師傅的愛心,想起同行小夥伴們,尤其我臨床的黃姐,保護我下山的耀賢,幫我挑刺的哲宇,跟我一起看星星的昊昊。

回來後依舊工作健身讀書,生活大體上沒什麼改變,只是心更靜更柔了,覺察自己想法行為的速度也更快一些,飯吃的比之前干凈多了,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反應也迅速了,會更加感恩身邊的人。這個收獲我之前有寫過,今天想說說身邊人的反應。

禪修之前,我告訴老媽這事,我媽馬上就說「啊,你要出家?」用的是驚恐不安的語氣。我告訴我一朋友「啊,你要出家?」用的是戲謔調笑的語氣。我告訴我一同事,她沒說話,只是用看奇葩的眼神看了看我。我是奇葩沒錯精神相對於物質對我來說更重要,況且,去了解佛教文化,學習佛教智慧,我覺得是很開心和有意義的事。

在這里,也有人問「你信佛?」我不知道我算不算信,我不燒香叩拜,也沒想過皈依三寶,我喜歡的是2500年前佛陀的智慧,凈慧長老的生活禪。我覺得將這些智慧落實於生活,可以給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多的愛和善意,心境也更加平和愉悅,這就是我想要的。

C. 《五台山古佛道場佛學文化》--體驗之旅

2019年中秋節3天小假,約上小姐妹跟著本心之旅的師兄們一起赴山西五台山的古佛道場寺院體驗生活。

經過5個多小時的旅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古佛道場。

就此開啟了我們三天兩晚的禪文化修行和體驗了。

此寺院一天兩頓飯,早齋(9:00)和午齋(15:00),我們到達目的地時才1點左右,還沒有趕上午齋,所以白師兄和王茜師兄給大家安頓好住處,發完居士服後,讓大家到齋堂一起准備午齋(所有的食用材料都是寺院提供),有的摘菜、有的洗蘑菇、有的在廚房幫忙、有的掃地或劈柴,有的則四處遊走拍照,總之大家各有其所,樂在其中。

很快材料都准備好了,會做飯的師兄們跟著白師兄,還有當地發善心的居民們在廚房做飯,我和我的小姐妹沒事做就來到了寺院後院相對僻靜的角落裡聊天、拍照。

時間過得很快,此刻院內的人已經沒有了蹤影,我倆也趕忙去齋堂尋找師兄們,寂靜的齋堂內大家靜坐止語,我倆進屋掀簾子的動靜顯得格外大。進屋找位置坐下來,對面坐著一位年長的女性師父,已削發。閉目冥想。此時,大家把碗筷都擺置好,有專門的人員給我們盛飯菜、發饅頭。

有給盛菜的、有給盛燙的、有給夾饅頭的、有給倒水的、有給遞餐巾紙的,一次又一次的走到我們面前,如果沒吃飽的可以打招呼再要,但是杜絕浪費。我們吃的蔬菜一般都是寺院自己種的或者山上採的,還有米面油的則是社會上善人供奉來的。

飯罷,我們自己洗碗筷並且有序的放回原處。

飯後,白師兄帶著我們從寺院的大門口開始介紹此寺院。

晚間20:00,我們一起舉行敬拜月光菩薩儀式。跟著師父們讀經、磕頭敬拜,很神奇的是在我們敬拜期間,月亮遊走出來,結束時,月亮就隱下去了。

儀式結束後,暖心的師兄給我們送上了中秋節的月餅。

就此,伴著鍾聲鼓起聲,禪修之旅的第一天結束了。

第二天一大早,白師兄就在群里和大家打招呼,6:30-開始誦經,7:30-8:30,打坐時間。

8:50,到齋堂准備吃早餐,然後迴向(因為我們沒有做任何善事,白吃社會給寺院的飯菜,所以通過迴向念經的形式向社會表示感謝)。(註:迴向是一個佛教用語,指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

中午我們要吃包子,白師兄招呼會包包子的多多參與,其他人要古佛大殿打坐1個小時。

3點,我們吃上了新鮮的包子和飯菜。

吃完飯則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和我的小姐妹在寺院外游盪拍照。

6點左右到大雄寶殿誦讀佛經。18:45-19:55 打坐,20:15-21:00打坐。就這樣禪修之旅的第二天結束了。

第三天早早的就聽見打板聲,洗漱完畢後匆匆忙忙趕到大雄寶殿念經,隨後去古佛大殿打坐。9:00用早齋,後面白師兄讓大家去客堂,寺院的住持師父在那裡為大家解答疑問。

會罷,白師兄招呼大家去齋堂抄經。於是我們來到了齋堂抄經。

12:00,我們來到了古佛大殿前的塔里轉塔。

隨後白師兄帶我們膜拜了寺院各個大殿的菩薩並一一介紹他們的情況。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計劃的是2:30從寺院出發回京,於是匆忙合影拍照。

大家回宿舍收拾東西,在大門前集合,出發回京。就此,中秋的寺院之旅結束了。

以上是本次(第一次)赴五台山古佛道場寺院佛學文化修行之體驗的流水賬。就此記過。

對寺院總體印象概括為:靜謐、清貧、古老、簡單、規律。

對團體活動總體影響為:無私奉獻、年輕有活力、積極上進、吃苦樂觀、精神追求高。

開心而又特別的禪修之旅,期間收獲最大的一句話就是住持說:律己,不要律人。

後序:一直對未接觸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身體力行,希望自己能保持下去。

D. 如何開始禪修

1,熟悉禪修理論。比如《定慧之路》;

2,一早一晚自己打坐,熬腿子,根據自己熟悉的修法,比如觀呼吸,開始修行。

3,給自己制定一個可執行的修行時間表,日日堅持,勇猛精進。能坐到2小時了,而心慢慢清靜了,有一些法喜了,則說明自己適合修禪。

4,修行功夫到了,法緣自然出現。這里推薦兩種有傳承的禪修系統:1是緬甸帕奧禪師的禪修體系,次第嚴謹,學的人很多。不過這個體系要進入的門檻很高,對行者的根器要求很高!這個體系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有禪修中心。2,廣超法師的修行體系。這個體系以承自斯里蘭卡的南傳教法為基礎,後期證入空性後轉入大乘菩薩道,說白了就是漸修漸悟的禪宗修行路線。其教法簡單易懂,次第嚴謹,對根器的要求不是太高,容易入手,但是後期同樣要精勤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廣超法師座下有一些弟子在大陸傳法。

最後想說的是,禪修離不開戒定慧、信願行。如果生活中不持戒,生活不清凈,則生理和心理難以清凈,則難以入定!無定則難以觀慧,則難以究竟!

E. 初次禪修沒有禪喜怎麼辦

加強定力
如果能在一小時里出入初禪四次,每次十五分鍾,那就是說這個人的初禪很穩了。因為這四次加起來是一個小時。如果他以後要坐更長時間,他可以加長時間入初禪一小時,兩小時都可以。但是,初禪熟練者入定時間一長,多數會自動地到二禪去,初學者若從初禪自動入二禪,會分不清初禪和二禪。所以,在開始訓練的時候,我不會鼓勵你們花一個小時或兩小時去體驗初禪。為什麼?因為很多初學者入初禪太久後,往往不知不覺慢慢地進入二禪。因為是慢慢進所以感覺不到變化,還以為是在初禪,由於每次入定時是初禪,而一個小時後出定之前已經是二禪,以後總搞不清初禪和二禪,不少人犯此毛病。

F. 什麼是禪修游禪修之旅到底要修些什麼項目廣東雲浮給出了樣本

隨著 社會 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 旅遊 漸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 旅遊 的細分領域也越來越多,背包游、跟團游、自駕游、賞花游、工業游、藝術游……等層出不窮,在這些 旅遊 類別中,禪修游算是比較小眾的,卻也深得一些高收入、高壓力人士的推崇。

什麼是禪修游,禪修一詞源於印度,在印度語中是心靈培育的意思,換而言之也就是凈化心靈的意思,禪修對於人們的好處主要體現在內心上,如若能經常禪修,能夠緩解工作中的壓力、減少生活中的煩惱與困擾,讓人從根本上變得灑脫與覺悟。前些天,渝帆與幾位朋友相約到廣東的雲浮旅行,便算是一次難得的禪修之旅,因為我們所住的禪泉溫泉度假酒店便是廣東唯一的一家以禪文化為主題的溫泉度假酒店,裡面有很多適合遊客體驗的禪修項目,其中有幾項是我特別推崇的,特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要給大家推薦的第一個項目的是抄經,抄經之前需要經沐手、熏香,然後找一個位置坐下來,才能慢慢地抄經,有毛筆基礎的最好用毛筆,沒有毛筆基礎的則可以用硬筆, 抄經不必擔心字體,不必在意搭配,不必做更多的思考 ,甚至可以忘記文字的釋意,完全靜下來、放空心情,就是最好的禪修。

第二項要推薦的是去體驗一下酒店的過堂齋,過堂其實也就是吃飯的意思,對於我們遊客而言卻不是簡單地吃飯,而是通過 「過堂」來自省與學習。與抄經一樣,過堂之前也有比較隆重的儀式,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給大家講解過堂齋的注意事項。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餐前要將手機調到靜音,全程保持安靜,然後給大家怎麼拿筷、如何拿碗,工作人員為大家添菜時,要多少該如何表示,不要又該如何表示,添湯和粥時,要稀的如何比劃,要稠的又該如何比劃,用完餐時,碗筷該如何放置。

用餐之前,大家還要雙手合什,跟著工作人員一起頌經,然後再慢慢享用,過程中需 靜心咀嚼,忌嬉笑喧嘩,忌剩飯浪費。這與我們在大酒店大魚大肉、鋪張浪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自己的心境也是一種提升。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種傳統樂器,是一種集哲學、宗教、文化、藝術於一體的樂器,它的樂音通透空靈、細膩悠揚,既有馨、古琴、古箏等古典樂器的婉轉靈秀,同時又加入了一些現代流行元素的強力穿透力。

色空鼓上面一共有十個大小不一的鍵(具體叫什麼沒有詳問,在這里姑且稱其為鍵吧),一共只有五個音,分別代表中國古代傳統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邊上的放有一本現代印刷體的樂書,上面標的音則是現代簡譜,即1、2、3、5、6,沒有4,也沒有7,只有五個音,或許人們平常自謙說的五音不全,就是指的這五個音吧。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差不多花了半個小時來了解與熟悉,便能不能熟練地奏出一曲《雲水禪心》來,具體的情況我曾在網上發了一條視頻,有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據工作人員說,這種色空鼓也可與茶道文化、香道文化、琴道文化、太極、瑜伽、漢服、詩歌、舞蹈、禪修、冥想相結合,融會貫通,這種源自心靈深處的召喚,透過聽覺的表像,觸動即將遺忘的記憶,讓人心胸開闊,舒服,輕快,寧靜, 大家有機會可以去體驗一下,或者買一個回家也是很好的。

既然是禪修,那麼坐禪是一定要的,而且是禪修必不可少的項目,可以帶來身心的放鬆,讓參與者在喧囂之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禪泉酒店有專門的禪堂,到這里禪坐有兩種方式,一是自行打坐,不需要預約,脫鞋後自行調整身心後冥想打坐即可,另一種是在導師的引導下進入冥想打坐,這需要到前台預約導師。

如有條件,最好提前預約,然後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坐禪,畢竟坐禪也是需要一些入門技巧的。在坐禪之前,工作人員會告訴大家如何盤腿,如何調整呼吸,以及一些坐禪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在坐禪結束之後,還有提問的時間,對於不了解的問題,工作人員會用他的禪語來回答。

這是一項以茶為媒的禪修項目,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禪茶文化,其精神是「正、清、和、雅」,什麼意思呢?正就是話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聽茶說話,我們體驗的一共有龍井、白牡丹、黑茶、普洱等六種茶,工作人員在沖泡的時候,一邊展示茶藝,一邊給我們介紹何為聽茶說話,她說,品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能品出茶的色、香、味來,所謂茶禪一味,即喝茶與修禪是一個味道。

除了上面提到的項目以外,禪泉還有不少其它的禪修項目,比如傳心燈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傳燈許願的儀式,需要提前預約,然後換上特別的禪服,手捧心燈,悅行禪步。跟著前面的師傅,他敲一下木魚,然後我們一步一行,從菩提樹下,很有節奏和儀式感的前行,直至心完全靜下來,最後來到六祖堂前的水池旁,許下自己的心願,將燈放入水池之中,據說有求必應很靈驗。

在這里還可以打太極、練瑜珈、沐禪泉、修禪心、品佳餚、聽梵音、賞禪景、悟禪意、得禪心。禪修不同於其它的旅行,重點不再是關注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而是觀自在,修行內心,從塵世紛擾中回歸到一種簡單質朴的生活方式,沒有豪華奢侈,沒有金碧輝煌,有的只是自然靜謐、寧靜致遠、質朴和諧的生活境界和態度。

如果有一天,你感覺疲憊了、累了,那麼我建議你也可以跟我一樣,不妨暫時放下忙碌的工作,來禪泉體驗幾天禪修之旅,用心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內心境界,拋開世俗的煩惱,從而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真我。

G. 我的第一次禪修體驗-十日內觀

2016年 2月24日-3月6日,在廈門海滄天竺山進行為期十天的內觀修行,十天的體驗很美好,我想和你分享我的體驗。如果你也想嘗試內觀修行,我想請你忘掉這篇文章提及的禪修方式。佛陀說:你必須自修,自悟;已到對岸的人,只能指出那條路而已。

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後,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後,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凈化的過程。這整條(法的)道路,對於全宇宙普遍性的問題而言,正是普遍適用的治療葯方;而且不是只專屬於特定的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麼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習,沒有任何限制;不會因為種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沖突。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獲得實際的效益。(以上簡介來自 中國內觀網 )

內觀是一門佛法,修行學佛, 要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即皈依覺悟的特質。皈依佛不是和人爭論「耶穌的是不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當然是神的兒子,耶穌的眼裡充滿愛、慈悲和善意。信奉耶穌,從耶穌中獲得啟示,在自己身上發出愛、慈悲、善良的特質。皈依佛不是每日唱誦「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佛陀是完全覺悟的人,皈依佛是皈依佛的特質,覺悟的特質,也就是使你自身能夠覺悟,只有自己的覺悟能夠保護你,而不是別人的。必須皈依自己的覺悟,必須培養覺悟的特質,否則就是盲目的信仰。
皈依法,是過著合乎正法的生活,從自己身上培養出正法,培養出 。法不是一種宗派,也不是一種宗教組織,法是宇宙的自然法則,過著合乎自然法則的生活就是皈依法。
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僧,而是皈依任何走在這條正道上的人所具有的特質。

內觀修行之道為 八聖道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聖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訓練,也就是
是道德的修養的訓練,戒除所有不良的語言和行為;
是專注力的訓練,培養念念分明的能力,讓我們能夠主導並且控制自己的心念;
是智慧,也就是培養清凈的洞察力,已照見自己的實相。

戒是修行的基礎,沒了這個基礎,就永遠無法向前邁進。我們都希望能深入觀察自己,培養洞察力,以照見自身的實相,這有賴一顆非常清明平靜的心。必須遠離諸惡行,心才有可能變得安詳,也才能夠開始往內深觀。

定是專注力的訓練,將心於注與氣息上,嘗試不斷覺知息入息出,藉此培養心的控制力,馴服狂野的心。

智慧可分為三種: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 就是聽來的智慧,例如聽老師授課、閱讀經典書籍、聽演講,而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智慧。
思慧 是知性上的理解。就是在聽聞或閱讀某種說法之後,予以思量,考量其是否合理、有用且實際,考量後覺得滿意,才信受奉行。
修慧 是來自個人對真理親身的體驗與領悟。這種修證而來的智慧,可以改變內心的本質,繼而改變個人的生命。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學習、思考、實踐。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技能就是不斷歷經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再思考->再實踐後,我們才能駕輕就熟,智慧修行過程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死在 聞慧 上,沒有人教,臣妾做不到啊)

接下來進入內觀十日課程,為了便於大家理解,一些常用詞解釋如下:
葛印卡老師 :祖籍印度,是一位傳授內觀靜坐的老師,內觀十日課程由葛印卡老師錄音授課。
助理老師 :葛印卡老師委任助理老師協助他指導課程,助理老師在十日課程里與學員一塊修行
事務處 :負責學員生活起居的管理部門,有已參加過十日課程的舊生志願者組成
會晤老師 :與助理老師交流靜坐技巧方面的問題或疑惑,中午12點至下午1點是個別私人面談的時間,晚上9點至9點30分可以共開地在靜坐大堂向老師請示。
學員 :參加內觀課程的人
開示 :高僧大德為弟子及信眾說法,稱為開示,這里指每天晚上7:00-8:15葛印卡老師講解內觀理論

所有學員在課程進行期間必須嚴格遵守下列五戒:
一)不殺害任何生命
二)不偷盜
三)不淫(意思是:禁絕所有性行為)(此戒原為不邪淫即拒絕不正當的性關系,課程期間為升級為不淫)
四)不妄語(不說謊)
五)不用所有煙酒毒品
除以上五戒外,所有學員還必須遵守以下幾個規則:

課程的1-3日傳授的觀息法。觀息法即觀察呼吸,將注意力導向呼吸,覺知氣息的出入。禪修坐下來,閉上眼睛,身體保持舒適端直,當氣息進來時,意識到氣息進來了,當氣息出去時,意識到氣息出去了。
你也許覺得這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啊,可是開始練習時,就會發現,這是何其困難。當我們觀察呼吸時,內心一個想法升起了,緊接著另一個想法升起了,「這周末小夥伴結婚,忘記託人帶紅包了,哎!」,「今天早上起來時,迷迷糊糊的喊了把燈開燈,哎,壞了 神聖的靜默 的規矩」.....。內心是如此多的雜念,一個接一個不斷升起,很快的就完全忘記呼吸這回事。然後重新開始,將注意力幾種在呼吸,片刻,心又跑掉了。
「心就是如此惶惶不定,妄念不斷。當我們發現注意力分散時,告訴自己『又心跑掉了『,將注意力轉回呼吸。當發現注意力又分散時,告訴自己,『哦,心又跑掉了』,再將注意力轉回呼吸上。就這樣一試再試,不帶一絲嗔恨。不要刻意控制或調整呼吸,觀察,只是觀察呼吸」。
第2天下午,努力的練習觀息法時,一陣清涼進入鼻腔,身體說不清的舒服。哦,天哪,這是怎麼了,每次的入息都伴隨一陣清涼,注意力異常的集中。這才第2天呢,我到了什麼樣境界呢。感謝智峰讓我了解內觀;感謝皙智的兩篇內觀感悟,我終於下決心來內觀(見附錄);感謝主管在工期緊張時還同意我來內觀;感謝家人,在擔心我可能被傳銷時仍舊支持我來內觀;感謝.....。哦,心又跑掉了。
晚上開示時,才明白,體外的空氣溫度比體內低,入息時會感到輕微清涼,出息時會有輕微的灼熱,這是一直存在的,自自然然的現象,而我們的心太粗糙,才會未察覺不到。
嗯,保持一顆警覺、專注的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第4天,開始學習新的修行方法-內觀法,即觀察身上的感受。
我們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到另一端。但在整個過程中,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地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無論那感受是冷、熱、輕、重、癢、悸動、緊、脹、壓力、疼痛、刺痛、脈動或振動等等。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當身體上的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如實地去觀察它。
嗯,保持一顆警覺、專注、平穩的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第5天開始,在練習內觀法的同時,每天有3個時段,各1小時的時間,要進行 堅決的靜坐 ,即 禪坐1小時不改變姿勢 ,不動腿、不睜眼、不 鬆手。感受是無常的,升起,又滅去,升起,又滅去。不要對任何一種感受有貪愛或嗔恨之心,只是以一顆平等、平衡的心客觀的觀察每個現象。
和開始練習觀息法一樣,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不然。當打坐10分鍾(可能10分鍾 ,不睜眼沒法看錶,況且我也沒表呀)後,膝蓋疼痛不已,希望疼痛快點走開。但是它非但不走開,反而痛得更加厲害。我可是要打坐一小時呢,這點疼痛算什麼,強忍著。15分鍾,20分鍾,1個小時很快就要到了,嗯,很快就要到了...怎麼回事,老師一定是弄錯時間,1個小時肯定是到了...終於,還是扛不住了,鬆了松腿,休息一會又繼續打坐。再一次重復了以上過程,再一次鬆了松腿,休息一會又繼續打坐。1個小時終於到了,雖然 堅決的靜坐 沒有完成,沒關系,繼續努力。
堅決的靜坐 是為了讓我們學會面對痛苦,訓練自己保持平等心,當所有感受都非常愉悅時,清楚知道,我能夠保持平等心,不會對身上的感受起習性反應,當真正的疼痛產生時,也保持平等心。也許只能夠保持幾個剎那的平等心,其餘的時間都在起反應,但這幾個剎那是那麼強而有力。在一個小時里,這短短的幾個剎那會轉變為幾秒鍾,幾分鍾...
嗯,保持一顆警覺、專注、平穩而平等的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課程第6日,它出現了,那個讓我內心煩躁不安的,對未來充滿的恐懼,每晚難以入眠的心魔出現了。
我閱讀,以啟迪心智;
我旅行,去接觸未知的人和事;
我長跑,想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睡眠;
我釋夢,試圖了解潛意識下的自我;
.......
我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我以對抗心魔,它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但我知道它還在那裡,它隨時可能出現,正因為它我來此參加內觀禪修。
我不在逃避,以我現在的心力對面對它,思考它,片刻之後,我知道我贏了,我完全戰勝了它。這不是奇跡,而是我持續不斷的努力在此刻終於開花結果。
你不必在意我的心魔是什麼,心魔就是一直困擾你的東西。它可能是小時候經歷的一個場景、可能是一種精神疾病、可能是你以為一直想做,卻遲遲未開始的事,它可能是任何東西。它會時不時出現,它出現時,你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心神不寧。當然也可能是你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心神不寧時,它才出現。你,有心魔嗎?
心魔解除了,可我依舊有貪愛,依舊有嗔恨。嗯,保持一顆警覺、專注、平穩而平等的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第7日晚上開示後,葛印卡老師提出 時時刻刻的修行 ,即在每時每刻我們都要保持的覺知。走路時覺知腳的感受、吃飯時覺知嘴咀嚼的感受,咽食時覺知咽喉的感受,躺下時覺知身體有感受的部位。日日夜夜,除了沉睡,必須持續的,努力的用功。

第8-9日,課程接近尾聲,然而在完成一次 堅決的靜坐 後,情況直轉直下,無數的思緒飛奔而來,無數次在打坐時被思緒打亂,無數次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卻未能如願。
第9日中午,我向老師請示:
「老師,我們即將結束課程,回到原來的生活,平等心是不是這樣: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我們想著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將會過去,保持平等心,不貪愛,不嗔恨。」
「不是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你們先避開,過段時間再回來面對。平等心不是在碰到問題時才來考慮,那時已經晚了。平等心需要不斷練習,慢慢就會發現原來要4個小時才能從情緒走出來,現在可能只要2個或1個小時就能走出來。」
「老師,我經常思考問題,這十日的課程里我想通了很多問題。可是我發現思考的力量太過於強大,經常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最近這兩天的心境特別亂。」
「我們不希望你僅僅靠思考去面對問題,還希望你不斷的練習,慢慢的,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會平靜。」
是呀,心魔解除了,可我依舊有貪愛,依舊有嗔恨,二十多年培養的習性怎麼能祈求在十日的課程里解決呢。不斷的練習,努力的用功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會平靜。
嗯,保持一顆警覺、專注、平穩而平等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覺知與平等心 —— 這就是內觀。若是能同時練習覺知與平等心,就能從痛苦中解脫。如果我們有覺知,卻缺乏平等心,那麼我們對各種內在的感受的覺知愈強,對感受就會愈敏銳,就愈可能起習性反應,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們有平等心,卻對自身的感受一無所知,那麼這種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習性反應仍持續地進行,而我們卻渾然不知。因此我們應該在心的最深層,同時努力培養覺知與平等心。要對身體內發生的一切,能保持覺知,並且不對它們生起習性反應,了解無常變化的特性。

生活中,不想要的一再發生,想要的卻渺不可得。我們都曾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焦慮、煩躁、不和諧、痛苦。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麼不如意,但我們記得,會有再發生的時候。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局限在自己身上,反而不斷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的身上。我們自己痛苦,也把痛苦帶給家人。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他的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焦慮和不快樂。就這樣,個人的緊張不安,匯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第10天,我們開示修行慈悲觀——對他人生起善意。修行平等心,心從盲目反應的習慣中解脫出來,開示能採取對自己或他人有創意的、有建設性的、有益的積極行為。有了平等心(舍),純凈心的其他物質會接著產生:幫助別人而不要去回報的善意與愛心(慈);同情別人的失敗與痛苦(悲);分享別人的成功與好運(喜),這 四種特質是修習內觀必然結果。
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願一切眾生得以解脫、解脫、解脫

第11天,是課程的圓滿日。葛印卡這個智慧的老頭,把一切都考慮到了。
「早上4:30 - 9:30,你們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練習正法的使用面。而每個晚上,我們進行法的開示, 來澄清方法,澄清正法的使用面。自然在這過程中,自然會有法的理論暴露出來。有時,法的理論跟我們的傳統信仰並不相應, 跟我們哲學信念並不吻合。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把它擱一旁,把那部分擺一邊,就接受你能接受的就好」(我正在糾結你生死輪回觀呢)。

內觀結束了,修行才剛剛開始,保持一顆警覺、專注、平穩而平等心,持續不斷的用功。

課程作息時間表

H. 禪學入門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I. 我想了解「禪」但不知道從哪裡學起

「Zen:禪、禪宗:起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強調以靜坐沉思企求進入精神集中的境界。」(《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 )

Zen,是日文「禪」在英語里的音譯。

西方人為什麼尋找Zen?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博士余海禮有一個令人感到奇怪的做法:他把唯心的禪和唯物的科學,結合在一起,他通過對歷史和哲學的研究論斷:禪,必將成為拯救世界人類的力量之一。

而以在世界上大力宣揚「武術禪」和「文化禪」少林寺,在國外建立了許多分支機構,擁有數百萬的信徒和追隨者,似乎也在印證著這個科學家獨特的論斷。

在少林寺後面的五乳峰巔,人們經常看到外國人在給達摩燃上幾支香之後,面向落日,沐浴陽光,端坐冥想;在少林寺的大殿里,經常有外國人靠在牆邊,閉上雙眼,聆聽小到三十多歲、大到八十多歲的高僧們念經、敲木魚、擊罄。

禪在東方,當我們忽視這個感性力量存在的時候,當我們努力工作去掙錢斗爭的時候,西方人,正在消化著送到門口的寶貝或者來到中國體驗這種力量。

人們嘲笑美國的500個人到少林寺朝拜山門,是做秀,但是對於這500個美國人和他們的朋友家人來說,也許不是這么簡單。

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在一篇論文里謹慎地提到了將科學精神引進到佛教的傳承里。無獨有偶,余海禮也已經系統地認識到,在理性沖突造成的災難加劇,價值觀越來越模糊的地球上,禪是一種重要的感性力量。

理性與感性的世界

余海禮認為,科學和政治、宗教不同,不是誰掌握的話語權愈多,誰被證明犯錯的幾率就愈少。大教皇與獨裁者是永遠都不會犯錯的。科學的世界沒有神聖的戒律,只要明天出現了一個有力的反對證據,不管先前曾經正確過多少次,它還是必須被重新理解與修正。

「事實上,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不只有科學一途。世界可以通過理性(科學實驗)來認識,也可以通過感性(心靈感悟)來認識。從科學認識世界中人類能夠獲得物質力量,從感性認識世界中人類能夠得到精神力量。這兩者,恰恰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東西。」他說。

17世紀的中國,中華帝國走進大清時代,綿延的歷史並沒有從西方學習到理性的力量,除了大炮。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在經歷了近千年黑暗神權統治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得理性思維作為生活依據的聲音由弱漸強,西方打開了人類理性認識世界的大門。西方的理性達到一個高峰,到現在還無法超越。

但現在整個西方世界,最嚴肅的問題是:如果未來的社會是機器人社會,或者說半人半機器的社會,那未來的問題是什麼?

「連問題都不知道在哪兒,就太可怕了!」余海禮說。

「如何與機器和諧地存活下去,已經成為基本問題。這問題就在眼前,幾年之內,你也許就不用『google』,你的大腦內裝個晶元就行了。你也用不著采訪我,還非得記錄我的話,可以直接排版了。還有,你會不會被機器PK掉?機器革了你的命,你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又在哪兒?其實,這也是人類還有沒有存在下去的價值與意義的問題!人類目前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就在眼前!」

在西方,科學與法制的力量已被推展到極致,堅硬的社會需要潤滑劑。

「除非新的社會結構出現,西方的崩壞是必然的。理性不是人類的全部,當理性發展到極致,人人都感到自己掌握著終極真理時,沖突與災難乃至因尋求能源而起的新的世界大戰,就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很深刻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也因此,眼下的西方社會有句流行語:看東方!」

「人有理性、感性兩個部分,只有其一是不能存活的。科學是發現真理的方法,禪是安靜心靈的方式。千萬不可硬把禪往科學上套,兩者不可比較高下,一旦比較,禪反而會失去自身的魅力。禪在中國是安靜的,但禪能補救西方感性的不足。西方人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心的不安,禪能告訴他們安下心來。這也是這些年禪在西方大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事情是,西方人藉助媒體的力量和自身的需求,讓禪在西方世俗化,化為生活的力量。而中國對感性力量的需求,還不很強烈——它僅僅停留在一種態度上。

中國的飛速發展,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正在逐漸加強理性的力量;而西方整個社會結構,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當他們看到戰爭、恐怖、歧視造成的困惑之後,尋求與這種理性力量融合的東西,他們顯得更迫切。

「因此,禪在未來能夠對人類做出貢獻,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

科學和心靈的共同歸宿——人

余海禮經過很多年的摸索,感到理性的科學和理性社會造成的災難帶給他困惑之後,開始慢慢了解佛學、慢慢了解禪宗。

他發現了佛學和所研究的科學以及三十幾年來思考的問題的一致性,那就是中國古老文化和佛教的根本要素:人。

他設問說,中國人未來100年裡,能為未來社會做出什麼貢獻?在過去100年裡,中國文化對全世界人類社會的貢獻,相對來講是比較少的。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未來100年或1000年裡,我們能做什麼貢獻?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就可以解決了的問題,這關繫到一個國家民族的全面勃興。

「人是世界上惟一會用工具屠殺自己同類的動物,一隻狗不會殺一隻狗,獅子不會殺獅子,但是只有人才會殺人,而大量的屠殺,通過神聖的口號去殺人。當一個人殺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關鍵是他心目中不認為對方是個人。」這位科學家說。

18世紀的時候,當時英國有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在進行,有人把一個非洲的女人抓到籠子里,把她關起來,把她的女兒也關起來,供人參觀。就今天來看,這是個非常殘忍的行為,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里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當時沒有把這個女人看成是個人,把她看成是個動物。

在15、16世紀,義大利有一個叫隆布羅梭的人有一個犯罪學說。因為這個學說,大量的嬰兒一生出來就被殺掉:嬰兒一出生,他們會用尺子去量他的眉毛和眼睛的尺寸大小,如果不符合「規格」,這個孩子就會被殺掉,他們認為這個孩子將來不是個人,會是個魔鬼。

所以,如何定義一個人,是整個人類的文化基礎。他說,「9·11」,還有宗教而引起的戰爭,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在歐洲,一直到文藝復興以後,我們才透過刑法來定義一個人。今天的社會里,我們通過刑法來定義一個人。但是刑法是純理性的產物,我們知道,人類的社會中,理性不是全部,我們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我們除了理性的生活以外還需要感性的生活。我們看到大大小小的戰爭,基本是因為法律沒有辦法解決國家跟國家的問題、種族跟種族的問題,這些都是理性的產物。」

禪:從態度到力量

「我認為,在種種的學問中,禪對人的態度是非常進步的。」

人類社會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太多的人生目標,有太多的人生價值,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精忠報國,為國家做出貢獻,我們從小就被賦予很多價值觀、很多目標。

今天社會的問題是人生失去了目的、人生失去了價值。所以今天的全球社會,只關心經濟的成長、關心國力有沒有增強,而已經很少再去真正嚴肅地探討人生的價值了。

從今天科技的角度來看,我相信在有生之年應該可以看到人跟機器的結合。人機的新一代生命的出現是無可避免的,人跟機器的結合作為下一個新的生命形式是無可辯駁的。

如果今天我們對人都沒有定義的話,那麼未來的新的社會中,人如何存活下去?現代的人如何在人機社會中生活得愉快?

西方過分強調了理性的力量,而忽視了感性的力量,但理性的力量沒有辦法給我們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禪宗是告訴你,如何在一個變動的環境里完整、完美地生活下去。禪宗會提供一個理性跟感性結合的橋梁。我們知道,光靠感性沒有辦法建構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你喜歡搶就去搶,喜歡偷就去偷,完全憑我們的感性去生活,這個社會也不可能穩定。

「所以,未來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一定是能夠提供一種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社會,而禪的學說的實現,就是一個關鍵的學問。」

余對未來的禪在人類社會有這樣的定位:必須使禪現代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回答是,未來的禪必須能夠產生力量,產生天擇的力量。

「馬克思之所以是馬克思,他賦予了哲學行動的力量。兩千年來人們都談哲學,但到他手上,哲學就變成了行動的力量。過去禪只是一種學問,一種態度。有限的能源可以通過禪的篩選,達到一個比較完整的生存模式而存活下去,為未來提供一種方向,為未來的人機社會提供一種可能的答案。」

「這也是西方為什麼要尋找Zen的原因。」他說。

以下的相關網站還有好多相似信息,呵呵。

J. 如何開始禪修

禪修的基礎是戒,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
推薦修習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呼吸的進出明顯、清楚,應注意入出息;
第二、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比較微細、緩慢的時候,可以專注長短息;
第三、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更加微細、緩慢時,可以專注全息;
第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時,可以專注微息;
第五、當呼吸與光融為一體時,應當專注禪相。
如果禪修者確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應當依照佛陀教導的次第來實修。他應當: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這是第一步。即是說他只應在接觸點這一帶區域覺知入的氣息以及出的氣息,不應當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夠單純地覺知入和出的氣息之後,就如此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還經常會生起,心很散亂,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用下面的幾種方法。有四種方法可幫助禪修者解決心散亂的問題:

第一、少外緣
想要在自己禪修時少妄想的話,就必須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外緣。放下沒必要的干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如果禪修者熱衷於管事,熱衷於交際,熱衷於弘法,熱衷於講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甚至就連學習教理也會障礙禪修。為什麼呢?生活太豐富了。生活豐富,外緣就多;外緣多,心就變得復雜;心復雜,妄想當然就多。心經常攀於不同的外緣是沒辦法培育定力的。要讓心平靜無雜念,最好是能夠做到不說、不聽、不看、不想。這是第一點。

第二、平時要保持正念正知
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覺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預防生起貪瞋痴。如果一個人經常生起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就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在平時——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為簡單,心就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於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禪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把業處忘得一干二凈。假如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禪修的時候能夠爬上三尺,平時也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生活放逸、心念散亂,導致已經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來。
不懂得修行的人認為只有在禪坐的時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則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禪修。禪坐的時候固然是禪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時照樣也可以禪修。懂得禪修的人會在生活當中時刻守護正念、正知,覺知業處。只要不是在睡覺,不是在做必須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書、聽開示等),哪個時候不能禪修呢?!所以,對於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坐下來禪修只是變換個姿勢而已。在平時都能夠把心念守護得很好,坐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很多雜念呢?這是第二點。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經行的方法。經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樹下等處,只要是安靜、少雜物、無障礙的地方就行。可以選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線距離作為經行道。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身體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輕輕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臍下處,或者雙手背著也可以。眼睛微微睜開,看著前方大約兩米處。將心放在業處上,保持知道呼吸,決意:「從經行道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間,讓我的心不飄走!」然後邁步行走。經行時,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時散步時稍慢點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腳步。走到經行道的那一端之後,再轉過身,緩緩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發現心又飄走了,就應當停下來,讓心回到業處之後再繼續走,不要養成一邊走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
大家不要忽略經行的作用,經行介乎於禪坐和日常生活之間。經行走得好,對禪坐有很大幫助,對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幫助。經行本身是一種修行的重要方式,對於喜歡長時間禪坐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運動。大家要多多經行,習慣經行!

第三、讓心平靜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不要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對著同樣也是很單純的所緣,心和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復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心和所緣不相應,能夠平靜下來才怪呢!
當你坐下來禪修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這時不要勉強去專注呼吸,可以先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要再去攀外緣,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要回到當下,回到業處。如果還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隨念,或者修修慈心 ,讓心變得柔軟、變得喜悅、變得堪任作業。擁有一顆柔軟、適業的心,要去覺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當然,如果心原來就很平靜,很少雜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應當直接把心安置在業處。刻意要讓原本就很單純的心平靜下來顯然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第四、數息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妄想還是很多,《清凈道論》建議我們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清凈道論》里提到,在數息的時候,數字不應當少於五,也不應當超過十。如果數數少於五的話,心未免因空間狹窄而容易煩躁。如果數數超過十的話,由於空間過大、時間太長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數數的時候,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比較合適。我們通常鼓勵大家數到八,因為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八支聖道,要培育八支聖道。選擇從一數到八時,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當然,選擇數到十也無妨,它可以提醒我們要學習菩薩圓滿十種巴拉密 。無論如何,應當注意的是,在數息的時候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會有妄念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能飄走。」用數息的方法設定一個時間段。假如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一分鍾的話,那麼,在這一分鍾的時間段里心就不會飄走。如此一個數息單元是一分鍾,兩個單元就有兩分鍾,三個單元就有三分鍾……用這種善巧來逐漸增加專注的時間。
如果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還是會飄走、還是不斷地打妄想的話,應該再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過程中,只要心飄走,一覺知就立刻重來!」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當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凈無染。
假如用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加強烈的數息法。這種數息法就好像一個農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時候,一邊倒一邊快速地數。如何數呢?可以在入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數到八,讓心不要有機會間斷。如果一閑下來心就打妄想,就用這種方法。
假如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還有第三種數息的方法:當我們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時候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總之,不要讓心有停歇下來的機會。
根據阿毗達摩,心是識知目標的活動,每一心必定會有其所緣取的對象。假如心閑著沒事干,它就會抓取其他的目標。我們用這幾種數息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調伏心,讓心平靜,讓心能夠專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數完一個單元——從一數到八——在數完之後再重新開始第二個單元、第三個單元……。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15分鍾、20分鍾,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為什麼呢?因為數息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善巧,是專門用來對治妄想的。妄想減少了,就只是將心安住於業處覺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夠這樣持續地專注呼吸30分鍾、40分鍾、50分鍾……,由於心持續地專注,禪修者會發現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因為身體寧靜了,心就會變得平靜;心平靜了,氣息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當呼吸變得緩慢的時候,在經典里就稱之為「長息」。這時,就可以進入《大念處經》里所講到的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在這個階段,氣息開始比平時緩慢,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也變長。這里的「長」是指時間的長,而不是長度的長。當他覺知到呼吸長的時候,他只需要知道變長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長」。這樣還是在鼻頭接觸點這個地方持續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長的入出息。有時候呼吸稍微快一點,或者說時間稍微短一點,這時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這種方法專注呼吸叫做「了知長短息」。

如果可以這樣持續地專注,他可以進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教導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里的「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
當呼吸變得緩慢時,可以專注呼吸的整個過程,把入息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把出息也分為開始、中間、結尾三個階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後。入息的時候,他覺知入息的初、中、後;出息的時候,他覺知出息的初、中、後。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當禪修者持續地專注呼吸,呼吸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當他的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變微細。如果氣息變細了,心沒有跟著變細,還是用之前比較粗的心去覺知微細的呼吸,那麼,心和氣息就不相應。心息不相應,心就容易跑開。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頭發或者一根針,只要我們漫不經心就很難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細心一點。同樣地,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跟著變微細;心變得細,才能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覺知它的開始、中間、結尾。
猶如看見一條蛇溜進樹洞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蛇頭,這是蛇身,這是蛇尾巴。同樣地,當我們的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候,也應當知道:這是入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這是出息的開始、中間、結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後,初、中、後」,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入息的整個過程和出息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習《大念處經》里講到的第三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夠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個過程,有些禪修者會發現不久之後他的呼吸不見了,找不到呼吸。許多人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發現心似乎沒有個目標,不知道要專注哪裡是好。其實,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而且越微細越好!然而,有些禪修者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呼吸了。他不應該懷疑自己!《清凈道論》中提到只有七類眾生沒有呼吸:胎兒、潛入水中者、無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禪者、色界和無色界梵天人,以及入滅盡定者。禪修者應當省思:「你並不屬於這七類眾生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鈍才覺察不到而已。」
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急躁,更不應當去改變呼吸,企圖讓呼吸變得明顯。他應當只是在這一點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說,他沒必要去注意呼吸,沒必要去注意氣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麼是息呢?假如處在這個階段的禪修者可以的話,把手指放在鼻頭這個地方,他將能夠感覺到這一帶還是暖暖的,這證明息還在,這就是「息」。當然,這種假設只是讓大家相信還有息存在,並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嘗試。
我們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譯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為「入出息」一詞可以涵蓋修習過程中禪修者可以體驗到的入出息的三個階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氣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動的;氣息的相稍微靜一點,但還是有動的相;息的相是靜的。
在這個階段,氣息將變得很微細,微細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程度。這種微息我們可以稱為「息」,它是靜態的。在微息階段,禪修者只應把心輕輕地安住在人中這一帶區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變呼吸,乃至連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夠了。這個階段稱為微息的階段,也就是在《大念處經》里所說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當然,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這四個階段是針對一般情況來說的。然而,在實際禪修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根據禪修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也就是說,這四個階段對有些禪修者來說並非必經的過程。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呼吸即變得很緩慢,這個時候可以直接進入全息的階段,而不一定要經過長短息的階段。有些禪修者可能在覺知入出息不久之後,即發現呼吸變得很微細,甚至覺察不到呼吸,這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而不是說非要經過長短息和全息兩個階段不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初次體驗禪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