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雲南歌舞文化有哪些

雲南歌舞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14 16:34:15

⑴ 雲南的戲劇有哪些

神奇美麗的彩雲之南,不僅是歌舞的故鄉,還是戲劇成長的另一塊沃土,這里的戲劇品種與樣式豐富多樣,擁有話劇、滇劇、京劇、花燈劇、昆明曲劇、川劇、評劇等劇種。其中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有漢族的滇劇、花燈,少數民族的白劇、壯劇、傣劇、彝劇四大劇種和其他地方小劇種。雲南藝術學院院長吳衛民曾贊嘆道——雲南:戲劇形態的活化石
戲劇在雲南源遠流長。專家考察後,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雲南臨滄滄源崖畫中發現了雲南早期戲劇的影子。同樣在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大王岩原始岩畫、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中物象圖象以及從傣族、彝族的有關傳說中也找到了戲劇的影子。雲南有專家同時認為,人類的發源地元謀,也是戲劇藝術的另一隻搖籃。
最大特色原生態
雲南民族戲劇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專家認為,雲南民族戲劇的原生態是中國戲劇的一大特色。其原生態戲劇包括:擬獸戲劇、勞作戲劇、祭祀與逐除戲劇和游戲戲劇。這些戲劇形式大多都是本土特有的,流傳至今。這種原生態戲劇除了在白、傣、彝、壯四大民族劇種中得以集中體現外,還有很多。
滇劇融合地域文化
滇劇,雲南漢民族的主要地方戲劇劇種,其形成較早,孕育過程較長,命名較晚。在明代被稱作「滇曲」,辛亥革命之前,稱為「唱戲」、「演劇」、「滇曲」或「雲南戲曲」。後來,由於外地的劇種入滇,為了與之區別,在民國時期才出現了滇劇這一名稱。滇劇的音樂曲調源於全國的各大聲腔,其聲腔主要是絲弦、襄陽、胡琴三種。滇劇以昆明為中心,遍及大理、保山、騰沖、臨滄、楚雄、蒙自、個舊、玉溪、通海、曲靖、宜良等地,滇劇近幾十年來還改編產生了一些優秀劇目。
花燈劇,與滇劇同樣著名。其發展的歷史可謂是一段綜合分化的歷史。其流行雲南全省,兼及川、貴兩省的部分地區,是一種以歌舞形式為主的戲劇劇種,流傳至今,約在清乾隆前後發展而成。花燈是從宗教性的社火活動中分化出來的藝術活動,特點是邊舞邊唱邊行。花燈的唱腔由明清俗曲、雲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和其它曲調組成。
滇劇、花燈劇之所以能稱作是「大劇種」,除了其本身影響范圍廣,更在於其自身的發展、成熟,以及對其它民族戲劇有著一定影響。
雲南「四大民族劇種」
白劇,雲南大理白族的戲劇形式,在大理、雲龍、洱源等縣盛行,原名「吹吹腔」、「大本曲」,系白族民間歌謠受滇劇影響而形成,有30多種曲調,以嗩吶伴奏。語言兼用白族語和漢語,有200年歷史的多個傳統劇目。
壯劇,雲南壯劇是壯族民間歌舞小調,受廣西壯劇和漢族戲劇影響形成,約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有演出。壯劇的伴奏樂器除常見的二胡、三弦、鑼鼓外,還有一些特色樂器,如土二胡、土鑼鼓、芒鑼、脆鼓、大號等。
傣劇,流行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傣劇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劇目有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傣劇又分德宏傣劇和西雙版納傣劇。德宏傣劇大致分為男腔和女腔,各自又有細分,根據表演者的角色和年齡不同,其唱腔也各有不同。地域的不同,也造成了戲調的不同。
彝劇,流行於楚雄地區,同樣受漢族戲劇影響,同樣也是以歌舞形式進行表演,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第一個劇《阿佐分家》在乾隆年間從民族宗教經文中取材、創作。彝劇風格特點是民族特色、歌舞為主。

⑵ 雲南民族舞蹈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在雲南省的各種地方、民族戲劇中保存著眾多優秀的戲劇傳統舞蹈。它們是雲南民族舞蹈藝術寶庫中又一顆耀眼的舞蹈明珠。雲南省現有十餘種地方、民族戲劇。如:雲南花燈、彝族花燈、滇戲、關索戲、端公戲、白劇、彝劇、傣劇、壯劇、彝族花燈、吹吹腔、大詞戲、贊哈劇、儺戲、香通戲、梓潼戲、苗劇、佤族清戲、皮影戲。這些地方、民族戲劇絕大多數都與各民族的傳統舞蹈文化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互惠互補,從不同的角度和渠道,對雲南民族舞蹈進行繼承傳播、推陳出新與發展創造。從而極大地推進了雲南民族舞蹈的歷史進程,探索和研究雲南各種地方、民族戲劇中保存著優秀戲劇傳統舞蹈現象及其藝術規律,是雲南民族舞蹈文化史中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學術理論課題。 雲南省的昆明、玉溪、彌渡、建水、蒙自、大姚、姚安、楚雄、嵩明、呈貢和滇東北的羅平、師宗等十餘個縣市,經濟發達、歷史悠久、文化發祥較早。經歷了秦、漢、南詔(唐)、大理(宋)、元、明、清,直到1951年前的不同朝代更迭。據《華陽國志》「行人歌」載:「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蘭倉,為他人」。唐樊綽《蠻書》「河賧賈客」雲:「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奈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賂絕」。《新唐書·禮樂志》:「鳳迦異(南詔王)入朝,得樂一部歸,是沿中國之樂也。」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說:「南詔音樂,融驃國樂之成分最大……,今日大理唱本(即戲劇本)其來甚古也。」《宋史·大理國傳》載:「政和六年(1116年)……又有樂人,善幻戲,即大秦嫠軒之遺,名五花爨弄徽宗愛之,以供飲宴賞賜不貲」。由此看來,漢、唐、宋、元時代雲南已有初具戲劇性質的藝術背景。明、清時期,大量漢族文化繼續通過「五尺道」、「博南古道」、「西南夷道」融合於雲南,並與雲南的彝、白、漢等各族文化交流密切,由於雲南境內自然條件優厚,地方民族藝術文化發展較快。千百年來,雲南省的各兄弟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特別是由於歷史上大量漢族文化融合於彝族、白族之中,所以,彝、白、漢族文化交流尤為密切,加之境內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使之經濟文化發展較快。 明末清初,昆明、玉溪、彌渡、建水、蒙自、楚雄、呈貢等縣市就已進入封建制經濟社會,但山區的極少部分少數民族鄉村則還有原始公社制和奴隸制殘余。這個時期,雲南的昆明、玉溪、彌渡、建水等地區的漢族、彝族、白族群眾普遍都有信仰宗教的傳統。這些地區一年內都有許多佛教、道教、儒教盛會,而每逢會期當地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和歌舞表演。那些信奉佛教、道教、儒教的中老年男女,常常到寺廟或在家中佛堂念經拜佛、戒齋吃素,並參與集宗教祭祀、民間傳說、歌舞娛樂、交易集會為一體的各種民間綜合性習俗活動。各少數民族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一切方面,都在他們的原始文化藝術中有大量的反映和表現。我們發現:在長期的特殊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在婚姻、喪葬、生兒育女、節日、飲食、居住、服飾、禮儀、娛樂活動等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雲南少數民族的原始傳統文化藝術及其花燈歌舞,確確實實是他們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可以說,原始傳統文化藝術、花燈歌舞和多元文化在雲南少數民族的各個領域中無處不在。 雲南各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和慶典極為豐富多彩,在一年四季的十二個月里,幾乎過不了幾天就有一次節日或慶典,難怪被譽為「三日一節,五天一慶」。而花燈歌舞則從明、清開以來便逐漸融入了這些傳統節日慶典和綜合性習俗活動之中。如在白族的「本主節」、「拜月亮」、「三月街」、「石寶山歌會」、「葛根會」、」繞海會」、」海燈會」;「繞三靈」、「田家樂」、「栽秧賽」、「鬧春王正月」,彝族的」火把節」、「打歌節」、「十月年」、「插花節」、「趕花街」、「祭火神節」、「開街節」、「鬧花節」、「三月花會」、「三月會」、「太平盛會」,回族的「拜拉特夜」、「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蒙古族的「魯班節」、「達摩節」等傳統節慶中,無一例外地要請「燈班」來獻藝助興。上述各地區、各民族群眾傳統節日和慶典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白族的「本主節」和彝族的「土主節」,幾乎在一年四季的十二個月里都有節會。雲南各民族傳統節日和慶典之豐富多彩,雲南的花燈歌舞的流布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流布於雲南各民族中的傳統民間花燈舞蹈,是一個令人驚嘆折服的藝術珍品寶庫。據我們40多年來參與的田野調查得知,雲南的花燈舞蹈大約有400多種不同的傳統套路和跳法。其舞蹈表現的內容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舞蹈的藝術表演形式則千姿百態,極為豐富多彩。

⑶ 雲南特色的名族舞蹈有哪些

1.打 歌 2.兵 器 舞 3.霸 王 鞭 舞 4,跌 腳 (古 則)5.跳 左 腳 6.阿 細 跳 月7.響 巴 舞 8.煙 盒 舞 9. 抬 鼓 舞 10.孔 雀 舞 11.依 拉 荷 12.象 腳 鼓 舞 13.麒 麟 舞 14.篳 篥 蹉 15.阿 麗 哩 16.東 巴 舞 17.白 鷳 舞 18.木 雀 舞 19.木 腦 (木 腦 縱 歌) 20.刀 舞 21.蘆 笙 舞 22.擺 舞 23.鍋 庄 24.弦 子25.熱 巴 舞 26.舂 臼 舞 27.大 鼓 舞 28. 佐 交 交 麥
http://www.suliantuo.net/dg-wd-1.htm

⑷ 雲南經典的民族舞蹈有哪些

《雨竹林》,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9zYPRiwi5o/《孔雀飛來》,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iFdU9KpMZQ/《竹舞》,傣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_t2orsBXeE/其他的你自己找吧

⑸ 傣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傣族人民喜愛和崇尚孔雀,不但許多的人們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徵。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間傳統的《孔雀舞》有著很長歷史,並被納入了宗教的禮儀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節日和迎接新年時,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至於必須要表演《孔雀舞》原因,還有著一段優美的傳說。 據說,在很古老的時候,孔雀的羽毛並非像現在這樣五光十色,也沒有那美麗的「圓眼」羽翎。只因它馴良、溫順而被人喜愛。一次,在當地舉行小乘教「擺帕拉」宗教節日慶典時,聽說佛祖為此下凡此地。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誠的信徒們紛紛趕到寺院,把佛祖圍得水泄不通。有一隻棲息在遙遠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後,急忙趕往寺廟可惜已經過遲無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團團打轉。孔雀的虔誠之心被佛祖察覺後,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這束神力無比的佛光,只落在了來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時綴上了鑲有金圈的「圓眼」紋圖案,成為現在人們所見到的樣子。在佛祖離去時,特意叮囑孔雀:在明年的「擺帕拉」節時再見。從此以後,每當「擺帕拉」節,佛祖釋迦牟尼便會高坐於蓮花寶座上,接受人們朝拜之後,觀看從天柱山趕來的孔雀向佛祖獻演的《孔雀舞》。同時,孔雀也將向人們展現佛祖賜予它羽毛的異彩。從此後,每當宗教節日和年節慶典,人們為了賧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間傳統的《孔雀舞》。
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歷史最為悠久。在明代的《南詔野史》上,就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的記載。民間傳統的《孔雀舞》,傣語稱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獨舞、雙人舞或三人舞進行表演。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鋩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著優美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景。雖然由男子表演的傳統《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少有陰柔之美,但流暢的舞姿與模擬孔雀的優美造型往往令觀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別。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級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開,再擊一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

⑹ 雲南的戲劇有哪些

1、滇劇:雲南省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滇劇聲腔獨特,表現力強。其三大聲腔絲弦腔、胡琴腔、襄陽腔分別源於秦腔、徽調、漢調等古老的聲腔,同時又受到雲南民族民間音樂的滋養。

2、雲南花燈戲:雲南花燈戲是一種民間歌舞。淵源於明代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流行於全省各地和四川、貴州個別地區。

3、昆明曲劇:昆明曲劇發源於昆明,是雲南昆明市獨有的戲曲戲種,它以昆明方言、揚琴說唱為基礎,以朴實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現形式,被譽為雲南藝壇的一朵清新誘人的山茶花。

4、關索劇: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儀式,北宋時傳入宮廷後,才逐漸從儺舞向著表達故事情節的小戲形式發展。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古老而獨特的戲劇。

5、傣劇: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⑺ 雲南的文化藝術

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花車遊行、雲南民族村歌舞表演、雲南民族村火把節活動(僅在火把節期間)、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導演的《印象雲南》、吉鑫宴舞。
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夢》大型歌舞演出,《希夷之大理》大型實景演出。
麗江:「麗水金沙」大型歌舞表演、納西東巴古樂音樂會、張藝謀導演的《印象麗江》、瀘沽湖歌舞表演《摩梭情篝火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風情園傣族歌舞和潑水節活動、《超級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演出、曼聽公園《瀾滄江·湄公河之夜》、3D技術情景演出《哨哆麗風情之夜》、曼弄楓新區《多哥水酒》大型歌舞演出、望天樹景區《雨林盛宴》大型山水情景演出。
香格里拉:歌舞表演《夢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訪》。 信仰宗教者共有403萬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數民族。
佛教:合法宗教場所2333處,可統計的佛教信徒約256萬餘人。主要有三大教派:小乘佛教:幾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雙版納州、孟連縣、耿馬縣的男童多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的和尚,學習傣文和佛教教義,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德宏州的傣族則沒有這種風俗。藏傳佛教(喇嘛教):幾乎是藏族全民信仰,在迪慶州等藏區,每個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寺院和經幡。雲南最有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縣的噶丹松贊林寺(「小布達拉宮」)。大乘佛教:漢族中有一部分信仰。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雞足山祝聖寺、銅瓦殿,以及昆明筇竹寺等。
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幾乎遍布雲南全境,共約62萬餘人,清真寺810處。
基督教:雲南省可統計的基督教徒約53萬人,合法宗教場所2050處。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州的傈僳族以及怒族、獨龍族;東北部昭通市、武定縣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緬邊境的德宏州的景頗族;普洱市瀾滄縣(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怒江州的貢山縣信仰基督教者的比重達到85%,可能是中國基督徒比重最高的一個縣。2004年,昆明重建了百年教堂三一聖堂。原有的拜物教和巫術衰落,一夫一妻製取代了群婚制和血緣婚,酗酒、賭博現象消失,創制了10種民族文字(景頗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傈僳文和東傈僳文等),並創辦現代學校。
道教:雲南省可統計的道教信徒約24萬人,合法宗教場所127處,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的巍寶山以及昆明金殿、黑龍潭等。
天主教:雲南省可統計的天主教徒約6.6萬餘人,合法宗教場所58處。曾經建立昭通、昆明、大理3個主教區和西康教區的雲南總鐸區(在迪慶州有著名的茨中教堂)。
東巴教:歷史上,麗江的納西族中曾流行過東巴教。
本主崇拜:為大理白族普遍信仰。 花山節(苗族):農歷正月初三 蒙自屏邊 男女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三月街(白族):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大理 土特產等物資及文化交流會
木腦縱歌(景頗族):農歷正月十五至十六 隴川 芒市 唱歌,跳舞,敬米酒
繞三靈(白族):農歷四月十三至十五 大理 宗教祭祀活動,郊遊,唱歌

⑻ 獨具特色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居住著4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0多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白族

白族,共有人口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而在這134萬人中,又有80%以上的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20%不到的白族,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

白族自稱百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

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彩。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雲》、《蛇骨塔》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雕龍畫棟、鳳翥龍翔,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皮質,或綢緞,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綉花肚兜,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白節鞋」。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哈尼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其族源和隋唐時期的「和蠻」有關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約」、「卡多」、「雅尼」等自稱。他稱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哈尼族。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風。

哈尼族的服飾多為黑色、藍色鑲彩色花邊。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老人喜戴帽。女青年愛用銀鏈、銀幣、銀泡為胸飾。哈尼族民間口頭文學豐富多彩,但由於有語言無文字,有的已失傳。哈尼族喜愛音樂,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平時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

在盛大的傳統節日里,哈尼族男女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傣族

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會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多種多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稱「傈僳」,「傈」是這個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貴」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漢文中籍記載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蠻、呰蠻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來歷,據傈僳族老人解釋,「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語的音譯。傳說古時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漢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僳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

僳僳族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綵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之多。佤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時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稱為「望蠻」、「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稱「吉刺」、「哈刺」;清初稱「卡佤」等。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有四種方言。佤族民間文學豐富而優美,滄源岩畫十分有名,是佤族藝術的珍品。

佤族善於雕刻。在佤族村寨中,處處可見雕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佤族崇善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西盟地區的男子用黑布或紅布纏頭,上身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寬,喜歡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長刀,勁帶竹藤圈,頭戴銀箍,身挎背帶,顯得威風凜凜。他們喜愛裝飾品,耳朵穿孔戴大圓耳環,手戴銀鐲銀鏈。

佤族女子多留長發,飾以銀質發箍,披肩的長發上常用馬尾製作的發網網住,發網上飾有銀珠。女子著黑衣、紅裙,上衣十分短小,蓋胸露腹,無領、對襟、短袖。裙子過膝,常以紅色為底,間有黑白綠條紋。耳懸銀質大耳環,銀環一至三個不等,項帶兩三個銀質項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配上兩三個鳥骨或貝殼製成的項鏈,五光十色,特別耀眼。裸露的腰部纏繞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紅或黑色,有的還雕飾有很多花紋。手臂戴兩三個竹圈銀圈,手腕配銀鐲兩只,小腿纏竹藤圈數圍。

佤族熱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紋身,男子多在勁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女子則在勁下、胳膊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佤族人還喜愛歌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甩發舞」、「春米舞」等。逢年過節,佤族群眾會自主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們唱的調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調》為主的哀歌,以《賀新房》為主的喜歌,以《蘆笙調》為主的歡歌,根據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調子。

拉祜族

拉祜族歷史源遠流長,有豐富的歷史傳說。傳說拉祜族祖先原來是過著狩獵的生活,為了追逐竄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馬鹿,發現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開始從北向南遷徙。其服飾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雙重風格的特點,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據考,拉祜族應源於古氐羌系統,屬於古氐羌遺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早期過著游牧生活,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有人認為,遠在二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游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當時的「昆明」人還處在「無君長」的原始社會,過著以氏族為單位的狩獵生活。歷史上拉祜族以擅於獵虎而聞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無數碧綠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們馳騁游牧的場所。

拉祜族的服飾美觀、寬松、大方,極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突出特點,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無領右開襟上衣和褲管寬大的長褲,裹黑色頭巾。青年男子還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頭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頭。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藍、黑布拼縫而成,下沿鑲藍布或黑邊,帽頂綴一彩色線穗。婦女的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右襟黑色長衫,兩側於齊腰部位開叉口,衣腳直齊腳面,在長衫叉口及衣邊、袖口,鑲綴紅、白、黃等色的幾何圖紋花邊,沿衣領及開襟鑲嵌數十個銀泡,下穿斜拼襠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小的短衫,幾乎像對襟,衣邊鑲有花布條紋,無領,小袖口,衣長齊腰間,下著筒裙。上身內襯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頭裹黑布包頭或綴有線穗的各色頭巾。穿長褲的婦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綉有花紋的護腿。婦女都慣戴銀耳環和手鐲。同漢族、傣族接觸比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歡穿漢式和傣式服裝。 

納西族

納西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文藝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景頗族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中有景頗、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和載佤兩種方言。據本民族歷史傳說,景頗族先民最早居於青藏高原,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遷,到十七世紀以後才逐步定居在緬甸北部和德宏等地。景頗族人以驍勇彪悍、頑強剛毅著稱。他們十分重視本民族的團結。

景頗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

⑼ 雲南花燈舞蹈特點是什麼

雲南花燈舞蹈特點是純朴自然、舒展明快,並具有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鄉土氣息濃厚。因花燈地處雲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對頻繁,故而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在花燈中表現得相當鮮明,雲南花燈的音樂是它區別於其他劇種的主要標志之一。

雲南花燈音樂的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或四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音樂的節奏鮮明,流動性較強,樂句之間很少有較大的停頓,多從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速度一般為中速或小快板,情緒明快、活潑、瀟灑,旋律優美。

雲南花燈的特色之處

演出方式遍地撒,也就是演出不擇地方。早期的花燈演出曾被稱為過街燈、院壩燈、壩壩燈,非常自由隨便。貼近生活,花燈觀察與表現生活的角度比起許多大型劇種與生活的距離也要近得多,因此它的內容男女老幼都懂,演唱的技藝也容易學會。

雲南花燈歌舞表演多。首先是載歌載舞,無論大戲小戲,花燈舞在劇中都佔有較大比重,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方式。花燈有史以來就在雲南廣大漢族及少數民族雜居區廣為流行,由於受到各地方言土語、風俗民情、音樂曲調的影響,形成了昆明花燈、玉溪花燈、楚雄花燈、建水花燈等許多支派。

⑽ 雲南花燈舞蹈特點是什麼

雲南花燈舞蹈特點是純朴自然、舒展明快,並具有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鄉土氣息濃厚。因花燈地處雲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對頻繁,故而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在花燈中表現得相當鮮明。表演上的突出特點是載歌載舞。雲南群眾過去也稱花燈演唱為「崴花燈」,甚至有「不崴不成燈」的說法。


舞蹈的由來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閱讀全文

與雲南歌舞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