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 蘇州的傳統文化遺產介紹
1、蘇州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端午和蘇州香山幫等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蘇綉、玉雕、二胡、江南絲竹、錫劇、剪紙(溱湖刻紙、金湖剪紙)、廟會(祠山廟會、金村廟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傳統節目:蘇州彈詞(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
3、民間工藝: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
4、園林文化:蘇州園林。
5、建築文化: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
6、民俗文化: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
㈡ 蘇州文化遺產是什麼
蘇州文化遺產:
1、崑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已有6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也是蘇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2006年5月20日,蘇州緙絲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㈢ 非遺項目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㈣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物質文化遺產有東莞可園、虎門炮台、蚝崗遺址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廣東涼茶、水草(莞香)等等。
㈤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梁祝傳說
祝傳說,流行於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的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是一側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白蛇傳傳說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
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
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不衰。
㈥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蘇省文化廳確定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2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73項。
2006年1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制定並實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2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73項。全省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並建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傳承基地)513個。截至2014年上半年,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達2萬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4675 項名錄,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32位,省命名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92名。
為進一步推進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省文化廳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通知》(蘇政辦發[2006]43號)精神,組織開展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評審工作。在各地申報的基礎上,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初評,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委員會審議,推薦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11項,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37項。
1
白蛇傳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鎮江市
2
梁祝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宜興市
3
董永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東台市
4
吳歌
民間文學
江蘇省蘇州市
5
江南絲竹
傳統音樂
江蘇省太倉市
6
海州五大宮調
傳統音樂
江蘇省連雲港市
7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傳統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8
崑曲
傳統戲劇
江蘇省昆劇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
9
蘇劇
傳統戲劇
江蘇省蘇州市
10
揚劇
傳統戲劇
江蘇省揚州市
11
蘇州評彈
曲藝
江蘇省蘇州市
12
揚州評話
曲藝
江蘇省揚州市
13
揚州清曲
曲藝
江蘇省揚州市
14
桃花塢木版年畫
傳統美術
江蘇省蘇州市
15
剪紙(揚州剪紙)
傳統美術
江蘇省揚州市
16
蘇綉
傳統美術
江蘇省蘇州市
17
揚州玉雕
傳統美術
江蘇省揚州市
18
泥塑(惠山泥人)
傳統美術
江蘇省無錫市
19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宜興市
20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21
宋錦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2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3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24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5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6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27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8
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29
鎮江恆順香醋釀制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鎮江市
30
雕版印刷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31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2
制扇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3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4
風箏製作技藝(南通板鷂風箏)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35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民俗
江蘇省蘇州市
36
秦淮燈會
民俗
江蘇省南京市
37
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
民俗
江蘇省蘇州市
㈦ 蘇州姑蘇區有什麼景點
園林(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留園)
古街(平江路、山塘街)
㈧ 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酒是什麼
王四桂花酒生產技藝被列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史料記載,翁同和晚年時常去「王四酒家」品嘗王四自釀的桂花酒,並為「王四」題聯「帶徑鋤綠野,留露釀黃花」,聯中所說「黃花」就是王四的傳世名酒——桂花白酒。當年像宋慶齡、宋美齡等名人以及易君左、趙石、鄧散木、裴肯堂等文人都在王四品嘗過桂花酒或給王四留下了墨寶。
㈨ 蘇州到底有什麼文化遺產
1.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2.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3.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