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沐浴文化的主要特點
古代,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作為一種禮儀,一種社會公德,而共同遵守著。譬如上朝謁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論語憲問》說:「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禮治的,所以他嚴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見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靈。老子也很講究衛生,《莊子#田子方》記載:有一次,孔子去見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著長頭發,簡直不像個人,把孔子嚇了一大跳。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衛生傳統和風俗習慣。古代早有規定,上下身浴巾應該分開的。《禮記#內側》說:「外內不共井,不共浴。」在這里倫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潔衛生的含義。
在甲骨文當中有許多單體象形字。它是描繪實物形狀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談到的浴、沐、洗這些有關個人衛生的字,便屬於這一類象形字。就拿「浴」字來說吧,它像一個人,立在盤子里,身和頭上有水滴落下,這說明了一個人正站在「盤子里洗澡」。
《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網路全書,相傳是夏禹時所作,當中也記載了有關葯浴的方法。《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了熏草。佩之可以已病。《山海經#西山經》中有記載了黃顴「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腫」。
在《禮記#內側》中記載:「頭有創則沐,身有病則浴」。 在唐朝的《外台秘要》、《千金翼方》中記錄了大量美發、烏發、熏衣、香體。在這些配方中,運用了大量的香料,除潔身、香體、防蟲外,還有空氣消毒的作用。
周朝時,由「卜官」掌管,規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五也為沐浴的時間,大家都以香熏草葯沐浴。屈原《離騷》中的詞句「治蘭湯兮沐芳 」,就是對民間人們在沐浴節的一種形象描述。唐宋以後,約定俗成把每年五也初五這一天定為「浴蘭節」。在這一天,人人進行葯浴,以祛 穢,預防疾病。
十六國的時候,後越的國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講究。他將各種香料葯物,裝進絲織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嚴冬季節,將幾十條銅制的龍,每條 龍重幾十斤,燒紅後放在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溫度,這種浴池,名叫「焦龍池」,又稱「清婷浴室」。
除了宮廷浴室外,寺院浴室也得到了發展,僧人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崇敬,沐浴更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寺院的浴室被稱為「浴 堂」。
到了宋代,才開始出現公共浴室。《能改齋慢錄》記載:「所在浴室必掛壺於門」。當時的浴室,又稱為「香水行」。
到了明朝,公共浴室更為普通,有了和現代男浴室差不多的「混堂」,用大鐵鍋燒水,熱水與大池子相通,門上還掛一塊「香水行」的牌子。
近百年來,西風漸盛,中國傳統洗浴無論的家庭還是在公共浴場,都已鮮見。在一些農村還殘存一些木盆洗浴,但已經沒有傳統的文化和內涵 了。電影《洗澡》就是一個縮影。其中一個情節是在一滴水一粒黃豆的陝北,一個敦厚的老農託了一驢的黃豆換回了兩桶清水,讓第二天出嫁 的女兒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洗澡。女兒的母親一邊擔心著下半年的口糧,一邊祝福著孩子,專著地添柴草為女兒燒洗澡水,女兒小 心翼翼地泡在桶里,惟恐撒出了一滴……近乎奢侈地撥弄著水。說不清是對出嫁的憧憬或是感傷還是對洗澡的渴望,女兒噙著淚水微笑著。
② 古代「沐浴」禮儀,你了解多少
序言: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小說的時候都會看關於古代的小說中很多人在每天早上起床時會進行沐浴更衣。但是古時候的沐浴更衣與我們現在的洗澡並不是同一件事情。我們現在的洗澡,對於我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平常的小事情。無非就是在一天的辛苦勞動後身上沾了灰塵或者是出了一些汗,為了防止自己身上有異味,需要洗澡沐浴。
休沐制度在古時候的帝王制度中,那些朝廷大人每天早上也是需要很早起床,在進行沐浴更衣之後,換上干凈的潮服才能去上朝。特別是到了漢代的時候,除了每天的沐浴更衣才能上朝以外,還制定了休沐這種制度。指的是在漢代的官員,他們每上朝5天,工作5天,便可以放假,一天來沐浴更衣,和家人們吃飯。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沐浴禮儀。
③ 也來談談沐浴文化
《論語·憲問》有雲:「孔子沐浴而朝」。
孔子的弟子曾皙還把沐浴作為一種人生境界來標榜,深得孔子贊譽。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成現代漢語,原意為: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
在中國沐浴文化傳統中,「沐浴而朝」,「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僅是一種隆重的禮儀,也是古人的信仰與精神生活。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有「浴」、「沐」、「洗」等字的記載。在古文言中,這些字還有著不同的含義:「浴」是洗澡;「沐」是洗臉;「澡」是洗手洗腳。
甲骨文中,「沐」字的形狀,好像是雙手掬盆中水在洗發;「浴」字,像一個人站在盤子里,身上和頭上有水滴落下,彷彿是人在盤子裡面洗澡。
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的法典中就規定了在登基、繼位、祭奠、開元等重大活動,都要戒齋三日、沐浴更衣,而「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沐浴對官宦儀容儀之重要,也表明古人對天地之敬重。此後歷朝歷代沿用下來。
對於現今的人們而言,沐浴不僅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沐浴的概念也隨著時代的變遷, 其文化內涵和種種表象特徵,都在逐漸演變。
於是乎,各種沐浴文化、時代背景、造型設計,以及與社會需求、高端科技的結合,出現了各種關於沐浴生活的新的潮流趨勢。而以浴缸為中心進行家庭社交的沐浴文化,也在這股潮流影響下興起並發展壯大起來。
沐浴方式也越來越多,名稱也是五花八門,諸如:蒸氣浴、桑拿浴、溫泉浴、葯浴、鮮花浴,以及汗蒸、SPA等,甚至新興了日光浴、海水浴、泥巴浴等,不一而足。
不僅如此,沐浴還借鑒、吸收中國傳統醫學中健身養生的方法和理念,延伸發展如:中醫的熱熬、泡足、薰療、按摩等療愈方法。
當然,沐浴之首要目的是為潔身;而潔身的同時,還可以防病。這在《山海經》、《北山經》、《禮記·內則》等典籍中都有簡單描述。
沐浴與健康,潔身與防病,確實有因果關聯。
中醫認為通過沐浴,可以起到發汗解表、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舒筋活絡、調和陰陽、振奮精神等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沐浴可促進機體體溫調節,改善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加速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
下面舉兩個長壽老人的例子,說明一下沐浴與健康的關系。
徐特立先生歷經人生滄桑,卻仍享92歲的高壽,「冷水浴」功不可沒。他的方法是:起床後先用冷水擦頭、臉;再擦頸、胸、背部;直擦到皮膚發紅發熱為止。徐老說:冷水浴可以提高人體抗寒能力,鍛煉血管彈性,是一個「血管體操」。
馬寅初先生是一位活到了101歲的老壽星,這得歸功於「熱冷水浴」。這也是他早年留學美國時、得一93歲鶴發童顏醫生的真傳。操作方法是:每次沐浴先洗熱水。熱水使汗毛孔擴大,流出的汗液可以將體內的污垢排出,另外血管受熱擴張後血液得以充分流通,有利於新陳代謝;然後再進行冷水浴。冷水溫度一般要和體溫接近,冷水使擴張的血管收縮,如此反復熱冷刺激血管擴張與收縮,增強了血管的彈性,不至於硬化,推遲人體機能的衰老,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熱水浴,還是冷水浴,即便是現在流行的各種葯浴、桑拿等,不是人人皆可為之,因此要因人而異。
體驗或實操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與耐受力謹慎為之,必要時可以請教專業人士。
《說文解字》曰:「沐,濯發也」;「浴,灑身也」。
洗發洗身,沐、浴二者結合,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洗澡」。
其實啰嗦這許多,說白了,就是叫法不同,效用類似。洗澡,泡澡;洗浴,沐浴;湯浴,淋浴;三沐三熏,三釁三浴……
它們的「區別」,也就是文人墨客、政界要人等標榜提倡的所謂的「沐浴文化」內涵而已。
就好比如廁叫「去趟洗手間」,而不是直呼「上廁所」。
把沐浴作為一種休閑生活的方式也好,當做一種健康理療的方法也罷,都無可厚非。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深挖研究」其「高大上」的文化精髓。
尊重各地習俗,以平常心對待。即可。
④ 北方文化中,為什麼洗浴文化一直很重要
中國是一個大國,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為了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通常都是籠統的把地區劃分為南方和北方。所以,因為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居住,所以北方和南方在溫度、個性與生活習慣上存在著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在人與人之間,這一點可以一目瞭然。一般來說,南方人溫和,北方人慷慨,各有利弊。
就現在來說,與南方的沐浴方式與文化相比,北方的沐浴文化顯然更令人愉快。現在南很多地方也已經有了許多的洗浴中心。如果你對此非常感興趣的話,你可能去體驗放鬆一番,尤其是搓浴和蒸桑拿項目!在北方,你可以隨意地進行喝酒,但這只是取決於人們是否誠實。對於那些能在北方一起洗澡的人來說,他們之間的關系一定是特別特別好的。和北方人交朋友,一半在酒桌上,一半在澡堂里,他們對他們的朋友是真誠的。
⑤ 中國古代的沐浴文化是什麼樣的
中國沐浴文化由來已久,於古人而言,沐浴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凱立淋浴房告訴您,中國沐浴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文化內涵和種種表象特徵都在逐漸演變。 古時沐浴文化中,「沐浴而朝」與「齋戒沐浴以祀上帝」,代表的是一種隆重的禮儀,更是古人的信仰與精神生活。儒家文化有「有澡身而浴德,與其澡於水,寧澡於德」之說,《論語》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孔子的門生曾點將洗澡作為一種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贊譽,表明中國洗浴文化的傳統,不僅在於發膚之康潔,更講求品行之端莊、德行之良好。
上溯到西周時期,中國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化,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祀神祭祖、皇帝登基、繼位、祭奠、開元等活動前都要進行沐浴凈身,以示隆重與重視程度。到個性張揚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如唐人杜牧《潤州》詩中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南史·梁本紀下》亦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梁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謂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十六國、漢唐時代「洗浴文化形成特色」,洗浴文化漸趨形成,洗浴方式也越來越多,在唐朝的《外台秘要》、《千金翼方》中記錄了大量關於沐浴的具體材料運用及功效。而唐宋以後,約定俗成把每年初五定為「浴蘭節」,人人進行葯浴,以祛穢,預防疾病。
⑥ 沐浴文化的介紹
沐浴對於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沐浴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 其文化內涵和種種表象特徵都在逐漸演變。特別是在現代,各種沐浴文化和時代背景、造型設計以及高端科技的結合,出現了各種關於衛浴生活的新的潮流趨勢。以浴缸為中心進行家庭社交的沐浴文化,就是在這股潮流影響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
⑦ 如今意思相同的沐浴和洗澡,為何在古人眼中是不同的
在我們冬天洗一個熱水澡,應該算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了,對於現在的家庭來說家家戶戶都有太陽能,或者一部分家庭有熱水器,但是因為冬天比較冷,但是冬天比較冷,太陽能熱水器有點不適用了。更多的人更喜歡去澡堂洗。現在人們都自然而然地認為洗澡就是沐浴,但是在古代,「沐浴」跟「洗澡」是不一樣的。
古代人洗澡和沐浴完全不同,在古代沐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古代是一種神聖的代表。
⑧ 古人沐浴是什麼意思
齋戒沐浴三天是指吃素洗澡三天。
沐浴文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一席之地。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的法典中就規定了在登基、繼位、祭奠、開元等重大活動中,都要戒齋三日、沐浴更衣,「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洗浴對官宦儀容儀表之重要,人對天、地之敬重。
此後歷個朝代莫不如此。至漢唐時代,洗浴文化已趨形成,洗浴方式也越來越多,諸如:蒸氣浴、溫泉浴、冷水浴、葯浴等在上層社會普遍流行。不僅如此,洗浴還借鑒、吸收中國傳統醫學中健身養生的方法與理念,如中醫的熱熬、泡足、薰療、按摩等方法,均為中國洗浴文化特色的形成融入了新的元素。
(8)為什麼說沐浴會有文化擴展閱讀:
西周王朝對待「沐浴」是最虔誠的,也給沐浴增加了許多新的重要功能。比如祭祀和朝見天子之前必須要「沐浴凈身」,以示內心潔凈虔誠。
史載,西周時期每逢重大祭祀活動,先要進行兩次齋戒:祭前十日或三日,叫「戒」,祭前三日或一日,叫做「宿」,均有專職官員主持。除沐浴、更衣外,還必須屏息一切活動,以防「失正」、「散思」。
當然,「戒」中還包含戒食韭蒜一類的辛辣之物,以徹底凈化身體、防止口中噴出臭氣。朝見天子也不能馬虎,西周規定,當諸侯入京朝見時,天子會賜一塊用來齋戒沐浴的封邑,稱為「湯沐邑」。專門為沐浴劃出屬地,可見沐浴在當時多麼神聖。
⑨ 馬桶、如廁、更衣、沐浴、這些古代生活文化是怎麼來的
首先我們只能說這些東西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古代文化的精髓,這也象徵著人民進步的表現,文化的體現人民智慧的結晶。
首先我們可以把馬桶和如廁,放在一個問題上去體現。如廁就是上廁所的意思。那馬桶的話,顧名思義,我們都知道上廁所的一個器皿。
關於更衣沐浴。這兩個可以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我們都清楚古代的累積制度,每屆考試的考生都需要接受檢查是否作弊,於是當時的朝廷就出了這樣一個方式,進京趕考的學子清一色安排洗澡換衣服,為了公平起見,洗澡又有洗去晦氣的意思,慢慢的人們對於沐浴越來越重視形成了一種風氣,形成一種禮儀,於是就演變成現在的沐浴啦。
⑩ 什麼是洗浴文化
沐浴文化。包括沐浴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內涵通俗的講就是物質方面,外延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或者說虛的方面。說白了就是和洗澡有關的一切物質、精神、感受、服務……
和酒文化、茶文化是一樣的,我們的沐浴是從什麼時候就開始了,我們的老祖先是在什麼容器里沐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