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公山的豆腐為何如此出名
「八公山豆腐出名」源於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和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清朝汪汲的〈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即今壽縣),招賓客,方士數千人,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葯,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鹵(又有說石膏)做成豆腐。關於八公山豆腐還有一種傳說: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忽見對面北山下來八位老人,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劉安大驚,疑是神仙,便求長生不老妙方,老人說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如法炮製,得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傳播開來。
</B>有著「食品之冠」美譽的豆腐,其發源地淮南,人們不再僅僅將豆腐作為餐桌上的佳餚,而是通過豆腐這個橋梁,擴大與世界各國朋友的交流合作,促進淮南市的經濟繁榮與發展。美味豆腐正成為發展經濟的紐帶。
B. 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豆腐,是由誰發明的
說起豆腐,繞不過去的就是它的原料大豆。5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栽培大豆,並將其列為五穀之一。最初,中國人只是把大豆整顆蒸煮成豆飯來吃,但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豆腐被歪打正著地發明出來。
從古至今,無論是皇家貴胄的宴席,尋常人家的飯桌,文人雅士的食單,僧侶居士的齋堂,都少不了一味豆腐。清清白白,方方正正的豆腐,它串起中國兩千多年來一代代人舌尖上的記憶。
C. 劉安發明的豆腐是民俗什麼節令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在十六歲的時候承襲父親的封號為淮南王,仍然建都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壽縣。
劉安為人好道,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因此不惜重金,廣泛招請江湖方術之士煉丹修身。一天有八公登門求見,門吏見是八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輕視他們不會什麼長生不老之術,不予通報。八公見此哈哈大笑,遂變化成八個角髻青絲,面如桃花的少年。門吏一見大驚,急忙稟告淮南王。劉安一聽,顧不上穿鞋,赤腳相迎。八位又變回老者。恭請入內上坐後,劉安拜問他們姓名。原來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椿、鳴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八人。八公一一介紹了自己的本領:畫地為河、撮土成山、擺布蛟龍、驅使鬼神、來去無蹤、千變萬化、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等。劉安看罷大喜,立刻拜八公為師,一同在都城北門外的山中苦心修煉長生不老仙丹,也就是今天的八公山。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離奇」的諧音。
後來,仙丹煉成,劉安依八公所言,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雞犬舔食了煉丹爐中剩餘的丹葯,也都跟著升天而去,流傳下來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也留下了恩惠後人的八公山豆腐。
D. 淮南豆腐文化節幾月幾日舉行,地點在那裡
每年都是在9月15日-9月17日舉行,一般安排都是15日上午是八公山旅遊節開幕,然後當天晚上是正式的豆腐文化節開幕式(也就是常講的豆腐節晚會),17日晚上是豆腐節大型焰火晚會(閉幕式),
E. 淮南一年一屆的豆腐節是幾號
每年都是在9月15日-9月17日舉行,一般安排都是15日上午是八公山旅遊節開幕,然後當天晚上是正式的豆腐文化節開幕式(也就是常講的豆腐節晚會),17日晚上是豆腐節大型焰火晚會(閉幕式),中間這幾天都是各個簽約儀式,不過據說今年的房地產交易會辦理房產證有優惠噢!!!!再然後這期間一直到國慶節結束,在龍湖公園都有大型燈會,不錯的。基本上,俺知道的豆腐節就是這個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