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柯橋錢清鎮遺風村無法翻建的危房,還能新批宅基地嗎
1、原則上來說,不可以的:當事人所述的情況,並不是申請新的宅基地的必要條件之一(可以翻建的);
2、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62條的規定,目前農村實行的是一戶一宅的政策,當事人已經有宅基地,並且已經建房的不能再申請新的宅基地。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
第六十二條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二、《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以河北省為例):
第七條 農村村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一) 因子女結婚等原因確需分戶,缺少宅基地的;
(二)外來人口落戶,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
(三) 因發生或者(防)御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搬遷的。
第九條 農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使用宅基地:
(一) 年齡未滿十八歲的;
(二) 原有宅基地的面積已經達到規定標准或者能夠解決分戶需要的;
(三) 出(賣)或者出(租)村內住房的。
⑵ 錢清鎮 下轄21個行政村,有那些村子,名字叫什麼
錢瀚春 錢雨博 錢世璋 錢岩鶴 錢棋軒 錢博雄 錢浩舟 錢新豪 錢澤軒 錢彬傑 錢翰信 錢濤冰 錢昌毅 錢浩月 錢明傑 錢瀚舟 錢聖傲 錢遠德 錢棋瀚 錢宇晨 錢世信 錢鴻軒 錢弘國 錢智天 錢新誠 錢鼎智 錢泰波 錢浩閑 錢柏柯 錢文明
⑶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錢清鎮有哪些村
全鎮轄4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西後街居委會、東後街居委會、塔下居委會、東江居委會、嶺湖村、梅東村、前梅村、鳳儀村、錢清村、方家橋村、顧家盪村、清風村、江墅村、南錢清村、九岩村、樞里村、聯興村、江南村、三西村、蜀風村、華星村、遺風村、勞動村、白馬山村、新甸村。
⑷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錢清街道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錢清街道下轄村委會包括錢東社區居委會、方家橋社區居委會、東江社區居委會、前梅村委會、顧家盪村委會、錢清村委會、南錢清村委會、江南村委會、江墅村委會、九岩村委會、新甸村委會、勞動村委會、蜀風村委會、華星村委會、白馬山村委會、鳳儀村委會、遺風村委會、嶺湖村委會、梅東村委會、清風村委會、樞里村委會、聯興村委會、三西村委會。
⑸ 有關徽州的詩詞、文化
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在社會、經濟、教育、哲學、經學、醫學、繪畫、藝術、印刷、雕刻、戲曲、文學、飲食、科技、工藝、建築等幾乎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徽州人占盡風流,貢獻卓著,文成風、學成派、商成幫、俗益雅,獨領風騷千百年。1999年底,黃山市舉辦了一次「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名列前十位的分別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適,大哲學家戴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大畫家黃賓虹,珠算大師程大位,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張小泉剪刀」的發明者張小泉等,他們都是由發達的徽州教育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不僅在徽州影響很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響。
畢 升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 臘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方臘出身貧苦,以種地和箍桶為生。成年後,客居浙江淳安縣(宋屬睦州青溪),幫工度日。北宋末期,政局日益混亂,統治集團奢侈的生活和對外求和所耗費用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百姓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方臘有感於朝政的腐敗,對不聊生的現狀異常憤慨,於是利用明教的信仰形式發動勞苦大眾,以武力反抗黑暗社會。1120年(宋徽州宣和二年)10月初,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以幫源為義軍大本營,並舉行了「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發布行動綱領,改元「永樂」,自號為「聖公」,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當年12月,起義軍展開強勁攻勢,連克浙江建德縣、安徽休寧縣、歙州以及東南政治中心杭州,並以杭州作為新的指揮中心。方臘調度有方,在半年時間內將起義烽火燃到江浙皖贛四省,佔領了六州52縣,宋王朝一時大為驚恐,急派童貫帶兵15萬前往圍剿。1121年春,杭州失守,方臘退守青溪幫源基地。初夏,戰敗被俘,同年在河南開封遇害。
朱 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古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寶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圖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很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他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提示》對後代教育事業的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宋史》有傳。
程大位
程大位(1553—1606),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今屯溪)人,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數學。少時隨父外出經商,遨遊吳楚,博訪聞人達士,遇有「耆通數學者,輒造訪問難,孜孜不倦。」程大位在商務往來中,有感於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心編撰一部簡明實用的數學書以助世人之用。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不惜重金購求遺書。
四十歲時,倦於外游,便棄商歸故里,認真鑽研古籍,擷取名家之長,歷經二十年,於明萬曆壬辰年(1592)寫就巨著《演算法統宗》十七卷。其後六年,又對該書刪繁就簡,寫成《演算法纂要》四卷,成為後世民間算家最基本的讀本。《演算法統綜》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數學難題並記載了解決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這兩部巨著是我國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經典之作,開創了珠算計數的新紀元,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1592—1596年留學中國)將其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該書又傳入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
程大位的另一發明是「丈量步車」,以竹篾製作,類似今天的皮尺,上標長度單位,相對木尺是重大革新。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渠東9號,建於明弘治年間,由主樓、祀祖樓、賓園組成,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1986年9月18日,程大位逝世380周年之際,修葺一「新」的故居被辟為紀念館。程大位的功績,為後世子孫所敬仰。清康熙後期,程氏族子孫在故居對門興建了覃思堂,以資緬懷瞻仰,1990年辟為珠算資料館。走進館中,猶如步入琳琅滿目的算盤城。金、銀、玉、石、瓷、象牙、硬木等質地無所不有,式樣囊括籌、珠、龜紋、八卦等數十種。最大者長1.75米,81檔,是屯溪老街「同德仁葯店」為配葯計算方便而用的櫃台算盤;為便於進行復雜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製造出一種五層梯形算盤,「步步高」的勉勵色彩暗含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最小的銀戒算盤,長只13毫米,9檔,珠小如粟粒,針尖撥動自如;還有諸如針線包算盤、水煙筒算盤……
戴 震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戴震出身於貧寒之家,幼讀私塾,以過目不忘和善思好問著稱。傳說有一次,老師教授《大學章句》,愈聽愈覺得可疑,於是向老師發問:「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老師難以回答這個出乎意外的疑問,於是抬出朱熹這一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意在告訴戴震不必再生疑問。不料,戴震仍發疑:「朱文公怎麼知道如此呢?」老師聽後,無言以答,嘆曰:「此非常兒也!」
18歲時,戴震因家境困難輟學,隨父前往江西南豐,以販布為生,其間曾一度在邵武設館講學。20歲返鄉,拜婺源名儒江永為師研究學術,並往南京族人戴瀚處學習八股時文。28歲補縣學諸生。33歲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會館,在艱苦環境下鑽研。1762年考中舉人。其後六次參加進士考試,由於思想觀念與程朱理學不盡吻合,均未及第。51歲時,經《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昀推薦,入《四庫全書》館為專職纂修官。53歲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不久,因為勞累過度而患病,又被庸醫誤診,不幸病逝於北京崇文門西的范氏穎園。靈柩由夫人率子運回故鄉,葬於休寧縣商山鄉幾山頭前。
戴震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天文、歷算、歷史、地理、音韻、訓詁……無不精通,當他初入京城時,在京著名學者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等人都為戴震學問的淵博而折服,「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水平無疑是中國十八世紀的高峰標志。然而,一代宗師的一生卻是悲劇性的,直到晚年已經譽滿海內時,仍然一貧如洗,他的學生段玉裁感嘆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禮樂黼黼,以光太平。」戴震逝世後,學者王昶撰《戴東源先生墓誌銘》、錢大昕撰《戴震先生傳》、洪榜撰《戴東原先生行狀》、門生金壇、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詳細地記述了戴震一生的坎坷和學業情況。戴震是「乾嘉朴學」的領袖,治學以訓詁名物入手,在精嚴考據的基礎上闡發義理,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比如,他以《廣韻》為底本,創立古韻九類二十五部學說和陽、陰、入對轉達理論。他將《永樂大典》中《九章》等七種算經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記》一卷,總結了歷代的數學成果。
戴震一生遵循「由聲音文字求訓,由訓詁以尋義理」的方法,對經書和其它古代經典作了創造性的疏證,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禮儀考正》、《中庸補注》、《方言疏證》、《古歷考》、《考工圖記》、《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緒言》等50餘種。戴震還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為後代修志人員參考的範本。後人揖有《戴氏遺書》16種59卷。《清史稿·儒林傳》有傳。
1924年,戴震誕辰二百周年時,在戴震故居——搖碧樓設立戴氏東源圖書館,後改成戴震紀念館。屯溪戴震公園就也以戴震命名。
王茂蔭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清代財政學家。歙縣杞梓里人,後移居雄村義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御史、戶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
王茂蔭是一位非常有見解的財政專家,他曾在戶部任職多年,並主管過錢法堂事務,因而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關注,能夠針對不同的社會財政狀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1851年,王茂蔭獻《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政府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解決財政困難,被朝廷否決。1853年又兩上條疏請改幣制,均遭駁回。他提出的兌現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主張,反對鑄造當百、當五百、當千等項大錢的主張,對保持社會穩定、遏制通貨澎脹有一定的作用。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對物價規律和貨幣投放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是,王茂蔭的這些建議,遭到急於填充國庫的咸豐皇帝的嚴斥,指責他「為商人指使,不關心國事」,並將他調離戶部崗位。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被俄國使節寫進《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附註中,記述了王茂蔭提出「兌現」主張而受指斥的事。王茂蔭著述有《王侍郎奏議》10卷及《皖省褒忠錄》。《清史稿》有王茂蔭傳。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賽金花
賽金花(1864—1936),原名鄭彩雲,晚年又名曹夢蘭,黟縣龍江鄉鄭村人。賽金花出生於蘇州,父親是一位貧窮的轎夫。父親病逝後,少年賽金花為生計所迫,被迫為娼。不久,因色藝雙全而又善解人意成為蘇州名妓。其後,歙縣籍狀元洪鈞奉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原配何夫人拒絕隨行,洪鈞於是花錢將賽金花買來做妾,充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國等地,賽金花學會了德、英等語言,並憑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獲得了德國上層人士的青睞。
洪鈞離任回國後,不久即去世。狀元府的遺老遺少們,不願讓這位曾經當過妓女的小妾來辱沒他們顯赫的門庭,便將賽金花趕出家門。賽金花輾轉來到北京,重操妓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西逃。八國聯軍大肆燒殺劫掠,一個偶然機會,賽金花與舊日相識、聯軍統帥瓦德西接上了頭,兩人同居數月,並經常乘馬並行於市。京城人稱「賽二爺」。在賽金花的勸說下,瓦德西加強了對部隊的約束,減少了妄殺亂掠的惡形,一時賽氏門前車水馬龍,貴族子弟紛紛拜她為乾娘,李鴻章也派兒子李經才面見賽金花,請她設法促成早日簽定和約。慈禧太後回到北京後,民間有「妓女救駕」的輿論,一些人爭相訪問賽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寫出了諷刺詩:「千萬雄兵何處去,救駕全憑一女娃;莫笑金花顏太厚,軍人大可賽過她。」
「庚子事變」後,清廷感到顏面大傷,於是以虐待婢女為由,將賽金花發配回原籍黟縣。此後,賽金花又嫁給一位曹姓人士為妾,曹死後被族人驅逐,重返京津為鴇謀生。賽金花晚景凄慘,行同乞丐。1936年,賽金花貧病交困,死於北京居仁里,終年67歲。
目前,黃山鼎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投資修復賽金花故居。故居計劃佔地40餘畝,除了依據原貌恢復的賽金花舊居,還有體現徽派建築、「三雕」經典的賽氏祖居,用於展示珍貴圖片、表演當地小調的展覽廳和 徽派園林。故居的修復,將
向人們展現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歷史和徽派園林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歙縣潭渡村人,我國近代傑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名質,字朴存,別號予向、虹叟、虹廬,因家鄉建有賓虹亭,中年更名賓虹。
黃賓虹出生於浙江金華(父親在金華經商),1876年,13歲的黃賓虹回歙縣應童子試,此後,在故鄉陸陸續續生活了30餘年。在此期間,黃賓虹曾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活動,發生了一些頗富傳奇色彩、耐人尋味的故事,在家鄉廣為傳頌。他上書康有為、梁啟超,坦然陳述變法主張,他與譚嗣同在貴池相會,共商變法大計。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仁人志士被殺害,賓虹大聲疾呼:「韃虜不除,國家不可為也!」後又去蕪湖,參加陳獨秀等人組織的「安徽公學」任教習,與同盟會骨幹柏文蔚、陳去病、汪鞠友多有聯系。此後還借紀念明末思想家黃宗羲為名,與清末翰林許承堯一起在歙縣縣城新安中學堂組織「黃社」,聯絡革命力量,訓練有志青年忠心報國。1907年,為了給革命黨籌集經費,賓虹將一位曾經給太平軍鑄過錢的李師傅帶回家中,秘密鑄造銅圓,眼看就要鑄成時,卻被人告發,只得匆匆拆毀機器,告別家人隻身逃往上海。
在上海期間,黃賓虹專心從事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研究,曾與鄧實等人合編畫報《神州國光集》和《美術從書》,並在上海各藝術院校擔任教授。1937年移居北平,從事美術和故宮的文物鑒定工作。北平淪陷後,拒絕與日偽政府合作,閉門著述,研習畫藝。1948年秋,應聘擔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定居於西湖棲霞嶺。1949年以後,歷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等職,曾被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榮譽稱號。
黃賓虹是現代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作為「新安畫派」的後起之秀,他早年山水畫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和髡殘影響較大。中年以後,藝術立場從著重師法古代大師轉到重在師法自然之上,從50歲到70歲,他遍游名山勝境,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寫生圖稿。70歲以後,畫風大變,作品渾厚華滋、意境深邃,卓然自成一大家,以精於墨法,善用焦墨和濃墨著稱,與齊白石並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黃賓虹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了「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破、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除水墨丹青外,黃賓虹在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柳亞子贊他「詩才不亞於畫才」。篆刻方面,是國內聞名的秦漢印璽收藏大家,多年浸潤其中,出手不凡。書法、文物鑒定、美術史等領域也都建樹頗高。黃賓虹一生著述和繪畫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虹廬談畫》、《賓虹草堂藏印》、《賓虹畫語錄》、《賓虹詩草》、《黃賓虹畫集》等。
潭渡黃賓虹故居懷德堂建於清朝中期(1718年),現辟為 「黃賓虹紀念館」。黃賓虹熱愛祖國,他將畢生收藏的書籍1800餘冊,印本、拓本、碑帖270餘種,古文物、古印、銅器、玉器、瓷器、磚瓦硯58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 2320 余件,自作書畫5700餘件,還有手稿和遺物,總計達萬件之多,全部捐獻給國家。他同樣愛家鄉,71歲高齡,還回到故鄉省親掃墓,並常在畫幅下方加蓋「黃山山中人」印章,永誌不忘可愛的故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浚,曾用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15歲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金陵大學文學系。1914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主修市政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1917年回國後,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北京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1923年,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7年,在南京郊區創辦了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曉庄師范,並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1932年,創辦了山海工學團、生活教育社和國難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張教育深入民間,為民眾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44年10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當選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員會主任,主編《民主教育》雜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與李公僕等人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並擔任校長。同年7月25日,因積勞成疾逝於上海。
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並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在曉庄師范的茅屋禮堂兩旁有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體現了陶行知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陶行知成名以後,生活依然儉朴,他曾自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自勉。鑒於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 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陶行知,蘇格拉底排第二位。
為了紀念陶行知,歙縣崇一學堂舊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紀念館,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後人瞻仰。
胡 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學遺風。
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上庄村內,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佔地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後堂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堂上高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四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雲贈,民國三十一年」。當時胡適出任駐美大使,這四字意在勉勵他銜命持節,不忘國威。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其中有一幅題有「蘭為王者冠,不與眾草伍」。故居還陳列有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台灣帶回的海螺。
張 曙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周恩來曾評價:「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的兩員猛將。」
張曙創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優美的歌聲抒發對美麗故鄉的眷戀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滿天霞,對面來了個俏冤家,眉兒彎彎眼兒大,頭上插了一朵山茶花……」無論詞、曲,都洋溢著朴實無華的徽派情韻,活靈靈地勾勒出新安江兩岸的美麗風光。
⑹ 從遺風到柯橋圖書館坐幾路公交車
公交線路:860路/k860路,全程約15.2公里
1、從遺風村乘坐860路/k860路,經過25站, 到達柯橋區中醫院站
2、步行約990米,到達柯橋區圖書館
公交線路:861路,全程約13.8公里
1、從遺風村步行約490米,到達大堰村(遺風橋)站
2、乘坐861路,經過23站, 到達柯橋區中醫院站
3、步行約930米,到達柯橋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