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晉"一稱的由來
據說,太原是唐代的發源地,山西是「晉」的全稱,那麼,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唐、晉、三晉之間的關系。關於「三晉」,公元前458年,晉哀公繼位後不久,晉國六大臣之一的智伯(智、昭、衛、漢、藩、中行)接管了晉國的實權。他與韓、魏聯手瓜分了范、中行兩座城市,隨後,智伯與韓、魏聯手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士兵們將洪水引向晉陽,企圖一舉將趙國消滅。
三晉得名,是三晉對晉國在名分版圖、實際權力、制度風貌上繼承的結果,遠不是國都位於何方所能改變的。換句話說,三晉是從春秋晉國的霸業中,生長出來的三個戰國政權,晉土是三晉的土壤,而定都晉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戰國早期對外爭霸的舉措,絕非三者根基轉移的表現。
② 山西為什麼稱為 三晉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之為言盪盪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裏海,東北達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勛,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歷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里;一說在並州晉陽縣北 2里。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並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
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這里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
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裴里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這里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報德使秦晉關系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
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簡單說就是:趙 魏 韓三家分晉 .
③ 山西為什麼叫三晉
晉國春秋五霸之一,其領土主要就在現在的山西省,山西省也因此簡稱晉,三晉的說法是來自 歷史 上的「三家分晉」,晉國被分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春秋末年,曾經非常強大的晉國大權旁落,朝政被趙氏、魏氏、韓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他們都有自己的武裝和地盤,相互攻擊,其中范氏和中行氏因為實力較弱,最早被打敗,剩下的四家中,智氏的勢力最大。
當時,智家的大夫叫智伯瑤,他想吞並其它各家,一統晉國。智伯瑤便找借口提出各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交給公家,其它三家大夫都知道這是智伯瑤藉助晉候的名義來侵佔土地,但是魏氏、韓氏不願得罪智伯瑤就答應了,而趙襄子卻不願交出土地。
智伯瑤便以此為借口,脅迫魏氏和韓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內),危在旦夕。就在此危難緊急之時,趙襄子派出門客張孟談與韓、魏兩家秘密聯絡,意圖說服兩家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當時本來就在猶豫,對智伯瑤非常不滿,也知道這樣下去自己也要被智伯瑤消滅,因此就同意三家結盟,共同對付智伯瑤。後來,智伯瑤被三家聯軍殺死,其土地被三家平分,實力最強的智伯瑤卻因為自己的霸道,反而被趙、魏、韓徹底擊敗。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就是 歷史 上著名的「三家分晉」。因為韓、趙、魏都是從晉國分立出的國家,所以習慣上被稱為「三晉」。分裂的晉國也在很大程度上給了秦國東進的更多機會。
先說「晉」的來歷。這里有一個「桐葉分封」的故事。
這要從 歷史 上赫赫有名的武王伐紂說起,當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後,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王朝——周。
周武王的王後就是謀臣姜子牙的女兒,名叫邑姜。傳說她有一次懷孕後,周武王做了一個夢,夢到有天神來到夢中,對他說,上天要送給他一個兒子,命名為「虞」,以後要把「唐」這個地方賜給他。而後來孩子出生了,周武王發現那個小嬰兒的手掌心中,竟然有個虞字紋,於是就真的給他起名叫虞了。因為上面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所以人們管這個孩子叫「叔虞」。
武王為周王朝實行了分封制,史稱「分封親戚,以藩屏周」。他將周公封在了魯地,把姜尚封在齊這個地方,召公封到了燕地。此外,還把商紂的兒子武庚封在商都,由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管,稱為「三監」。
周武王死的時間,他的孩子還都很小,長子繼位,就是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擔任攝政。而後發生了武庚的叛亂,另外三個弟弟也就是三監都參加進來,與武庚聯合作亂,所以也稱「三監之亂」。周公旦先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平定了叛亂,又重新分封了一些國家。
就在這期間,成王和弟弟叔虞小兄弟兩個一起在院中的花園玩耍,玩著玩著,成王就高興地把一片桐葉用手撕成了一片玉珪的形狀,說要封弟弟叔虞到唐這個地方做諸侯。而叔虞也學了大臣們的樣子行禮接過桐葉表示接受。
事情過後,周公聽說了這件事,就問起了成王。成王不以為然地說那不過是鬧著玩的。周公卻表示君無戲言,既然說了就要做到,言出必行在百姓中才能有威信。這樣成王就下令專門挑選了一個吉日,為叔虞舉行了冊封典禮,宣詔冊封叔虞為唐侯,管理汾河流域的唐國。
等到唐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燮父繼承了王位。因為此地的晉水,就把國號改為「晉」。從此,唐國變晉國。現在太原晉祠,就是為了紀念唐叔虞而建的。而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區都歸屬晉國,所以人們簡稱山西為「晉」。
那又是為什麼叫三晉呢?這又有一段 歷史 掌故了。
在周代,諸侯國一般都會把自家的子孫分封為大夫,晉國也不例外。然而到了晉獻公的時候,發生了驪姬之亂,晉獻公因為偏愛驪姬,要立驪 姬生的小兒子為自己的繼承人,並開始追殺其他幾個個兒子。等到重耳登基成為晉文公後,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慢慢地,晉公室的力量越來越走向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已經沒有什麼可靠的制約力量了。而眾位卿大夫之間也充滿了爭斗。開始晉國還有十餘家卿大夫在互相牽制中控制了晉國的政局。然而經過激烈兼並之後,在春秋晚期,晉國的卿大夫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這六卿中,范氏﹑中行氏兩家最先被消滅,之後經過了晉陽之戰,勢力最強大的智氏也被滅掉了。這樣就剩下了韓趙魏三家。這三家更加不把晉國國君放在眼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甚至封韓趙魏為諸侯。最後在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不僅對晉國有影響,也影響了整個天下的格局,是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從此山西也有了一個代稱「三晉」。
三晉,是秦朝統一以前,中國 歷史 上一個悠久的,文明的,從一個不可分割的 歷史 古國(晉)中分三晉的。何所三晉?即晉分三家亦或三家分晉之意。
它是戰國時期,躋身稱霸七雄的趙魏韓三晉是也。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曾有說明。
二千多年來,人們仍然不忘三晉,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所以人們習慣的稱山西為三晉之地是也。
謝謝。
山西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數千年前,山西的土地上便有著繁榮的文明發展和演變。商朝滅亡後,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族子弟和功臣等人,其中,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為唐侯,到了唐叔虞之子子燮時,國家又被改名為晉,因為晉國所處的位置與今天山西的范圍大致重合,所以後來的山西一帶地區又被稱為「晉」。
不過,在許多文學作品,如宋朝文人黃庭堅的詩句「三晉山河數十州,頻年水旱不能秋」中,我們又能看到代指山西一帶地區的另一個名詞——「三晉」。那麼,「晉」的含義我們已經了解了,「三」又指的是什麼,山西為什麼叫三晉呢?
要想知道「三晉」的由來,我們就要先了解一個名叫「三家分晉」的 歷史 事件。上文已經說到,西周建立後,武王姬發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分封到唐,後來唐改名為晉。晉國資源豐富、面積廣大,很快就得到了發展,經過晉獻公、晉文公、晉襄公等國君的不懈努力,晉國成為了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晉國地域廣大,兵多將廣,又熱衷於對外擴張,巨大的治國壓力使得國君不得不將權力下放給大臣。周襄王十九年(前633),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設置了六卿。
晉文公能力過人,所以他在世時,六卿都服從於他,但晉文公的後代就沒有他那樣的威望,於是六卿的實力逐漸膨脹。到了春秋末年,韓、趙、魏、智、范,以及中行氏六家已然不受國君的節制,不久,趙家便將范、中行家消滅,晉國形成了國軍之外,四家並立的局面。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掉吳國後,一時間風光無兩,原本的霸主晉則漸漸衰敗,鑒於這一現狀,四家之一的智伯提議,韓、趙、魏、智四家都從自己的封地中拿出方圓一百里的土地還給晉公,增強晉國國力,並率先獻出萬戶的城邑。
迫於壓力,韓、趙兩家都獻出土地,但趙家卻表示反對,於是智伯便上報晉出公,作為國君的晉出公下令其它三家討伐趙氏。趙氏固守自己的封地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晉軍一來到便射箭擊退,就這樣堅持了兩年。
久攻不下的智伯想出一條狠毒的計謀,那就是將晉陽城旁的晉水攔起來,積蓄到一定程度後打開一個缺口,洪水沖向晉陽城,城中的房屋都被大水淹沒,居民也無家可歸。韓、魏兩家見智伯如此殘忍和狠毒,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會落到這個下場,心中十分擔憂。
危急關頭,趙家首領趙襄子派人說服了韓、魏兩家家主,韓、趙、魏三家聯合誅滅了智伯。此後,這三家被晉出公討伐,他們反擊滅亡了晉,並三分晉國,建立了韓、趙、魏三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此後,人們便用「三晉」代指原本晉國的故地,漸漸的,三晉便成為了特定省份山西的代稱。
謝謝!山西稱三晉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的原因。不是從地理位置上稱之為三晉。這是 歷史 上對晉的懷念。現在山西的三晉,大家容易從地理上來分,就是晉中、晉北、晉南。但這不是山西叫晉的原因。
和山西相似的叫法,還有陝西,陝西稱為三秦。其實也是項羽在關中和陝北分封三個諸侯的原因。現在人們通常也用地理位置理解為陝北、關中、陝南。
而晉國之所以被三家瓜分,變成三晉,起始原由得追溯到「 曲沃代翼 」,而晉國的真正興起強大也是在曲沃代翼之後。沒有曲沃代翼,晉國就不會實行公卿制,也就沒有趙、韓、魏的崛起。真是成也「曲沃代翼」,敗也「曲沃代翼」。
晉穆侯 七年,隨王師伐條戎,大敗而歸,剛好夫人齊姜生下嫡長子,因為打了敗仗心裡充滿仇恨,所以取名「仇」就是 太子仇 ,過了三年齊姜生下第二個兒子,剛好晉穆侯伐千畝,有功,所以給這個兒子取名「 成師 」。當時晉國的大夫 師服 就說太奇怪了,太子與少子的名字起反了,此後晉國必亂。
晉穆侯卒,本該太子仇即位,可是晉穆侯弟弟 殤叔 篡位,太子仇被迫逃亡,四年後率眾突襲殤叔,然後自立,就是 晉文侯 。
晉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被犬戎所殺,晉文侯勤王,然後護駕 周平王 東遷,晉文侯勤王護駕有功(還殺死了周攜王,定天子為周平王),周平王賞賜他秬鬯,一卣,彤弓,彤矢,盧布,盧卡,馬四匹。這些東西意義非凡,代表他有輔佐天子,代天子征伐的大權,所以 從晉文侯始,晉國開始開疆拓土,走向強大。
晉文侯卒,子 昭侯伯 立,昭侯封他那個叫 成師 的叔叔於 曲沃 ,曲沃的封邑大於晉國的都城 翼城 ,成師號為 桓叔,曲沃桓叔 當時五十八歲,有德,百姓都歸附他, 本大於未而得民心,不亂還等幾時。
其後 業曲沃桓叔 至兒子 曲沃庄伯 至孫子 曲沃武公 不斷的攻打翼城,要取而代之,而晉從昭侯至 晉侯緡 六代君主皆是庸碌無能之輩。
三曲經過三代人六十七年的努力,終於完成 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賄賂周天子, 周釐王 封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以後小宗就取代了大宗。
曲沃武公即位後,更號 晉武公 ,晉武公二年去世,子 獻公詭 立,盡誅晉國諸公子,改都城為 絳 。有很多公子逃到 虢國 (與晉一樣和周王室同姓姬),結果晉獻公「假途伐虢」,滅了虢國,轉來把 虞國 也給滅了。
晉獻公是個殺人狂魔,盡滅公族,是個厲害主,他在位其間開疆拓土, 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國的疆域非常遼闊,顛峰時期,整個黃河流域絕大部分歸晉國。正因為占據了廣闊的中原之地,晉國國力強大,壓制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獨霸中原。 秦國想要東進,晉國就是他邁不過的高山。
可是晉國沒有敗給外部的敵人,卻遭到了三家分晉,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聯手滅了智氏,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家為諸侯,史稱「 三家分晉 」。
山西有著悠久的 歷史 ,遠在100多萬年之前,就是有人類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建都。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是晉國領土。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分晉,所以山西就有了三晉之稱。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歡迎大家來我們山西做了
到了戰國時期,晉國的大權漸漸地落到了六位大臣的手裡,是為六卿,也稱六家。過了一段時間,沒了二家,還有四家。分別是趙家(趙襄子),魏家(魏武子),韓家(韓康子),智家(智伯)四家。後來,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了智家。還剩三家。這三家在周威烈王時(公元前403年),被封為列侯。從此,原來的晉國被分割成了趙,魏,韓三個國家。 歷史 上所說的戰國七雄,就包括這三個國家。
這就是山西省之所以被稱為三晉的 歷史 原由。
歡迎點評。
周武王姫發滅紂以後,建立西周,山西作為侯國的 歷史 約為800年。
公元前458年,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趙伯,利用手中實權,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城池,接著故計重施,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趙襄子以"唇亡齒寒"這個成為以後經典的故事秘密聯合韓、魏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弄死了智伯。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晉國領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晉分三家。
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
現在為什麼會把山西稱為三晉?是 歷史 遺留「三國分晉」由此而來的。 山西省,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於是它因居太行山而得名。而「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
說起山西稱為三晉的由來,還得從三晉分家說起。那是因為在春秋時期,山西的大部分地區,都為晉國所有,所以山西簡稱「晉」;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出現了三個小諸侯國:韓、趙、魏三家,他們將晉給分為三部分,因而又稱「三晉」。
當時,晉是非常有名的。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晉的太原之地,因此晉陽在古時候有「唐國」之稱,並且,唐代初期的幾位帝王,都數次擴建晉陽城,一度使晉陽發展繁榮。後來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王朝或諸侯國,也都依靠晉陽來發展或壯大自己,因此那些年代的太原,其名聲顯赫於舉國,享有「龍城」的聲譽。
關於三晉分家的具體情況,大概是這樣:
公元前 458年的時候,晉哀公繼位了,這時晉國有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其中智伯,掌握著晉國的實權,其人頗有野心,他夥同韓氏、魏氏兩家,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之後,智伯又野心勃勃,他又想法聯合了韓、魏兩家,去圍攻趙國的都城晉陽,並且採用水灌的手段,企圖一舉將趙滅亡。趙的趙襄子,也是個聰明之人,他趕緊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去說服韓、魏兩家,並與之結為盟友關系,於是他們三家聯合起來,一起反對智伯,並大敗智伯於晉陽。之後,趙、韓、魏三家,便瓜分了晉國的領地。
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時候,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新興的趙、魏、韓便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成為 歷史 的一部分。其實,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 歷史 的統稱。
三晉,可以說它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而同時又包括躋身 戰國七雄的趙、魏、韓。 歷經二千多年,人們還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 歷史 上的地位是不可抹去的。不但體現了它作為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的內涵;夜說明三晉文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做出的 歷史 貢獻,所以,三晉大地資源豐富, 歷史 悠久,從古到今都是一塊風水寶地。
④ 山西為什麼被稱為三晉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西面的太行山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東臨太行山,西臨呂梁山,南臨黃河,北臨長城。它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接壤。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搖籃”。我們都知道,河北省被稱為“燕趙之地”,山東省被稱為“齊魯之地”,陝西省被稱為“三秦之地 ”,湖南省被稱為“三湘大地”。
三家分晉,韓國、漢國和趙國的疆域都包括在山西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對於魏、趙、韓這三個諸侯國來說,他們的都城都在山西這個地區。具體來說,在韓國,春秋時期,朝鮮君主的祖先都是晉國的官員,任用在韓原。春秋末期,韓貞子移居平陽。戰國時期,平陽成為朝鮮的第一個首都。平陽相當於山西省臨汾市;趙國的都城起初在晉陽,後來遷往河北省邯鄲。晉陽之戰,趙襄子在晉陽擊敗智氏家族,將魏氏、韓氏分開。
⑤ 《詩經》中的三晉文化指的是什麼
三晉大地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燦爛傳統文化的搖籃。它的「根」可以遠尋到古老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記載的較為明確可靠的要算《詩經》中的「魏風」和「唐風」。《詩經》中的「魏風」之「魏」不是三家分晉後的魏國,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國的魏國,其地點在今山西省運城地區芮城縣境。清人陳克雲:「魏在商為芮國地,與虞爭田,質成於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國,改號曰魏。《春秋》閔公元年,周惠王之十七年也,晉獻公滅魏(以其地賜大夫畢萬,自是晉有魏氏),今山西解州芮城縣是其地。」《史記》雲:「魏,大名也。」後漢服虔釋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魏風」七篇皆無事實可考,大抵皆為不滿魏國末年政治的話。推知此七篇詩作的年代,當在魏國將亡之前,即春秋時代(前 661年)以前。
唐,古國名,帝堯舊都,在《禹貢》冀州之域。「唐」的意思是大,《說文》雲:「唐,大言也。」周成王以唐地封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後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曰晉,後徙曲沃,又徙居絳。朱熹《詩集傳》雲:「其地土瘠民貧,勤儉質朴,優深思遠,有堯之遺風焉;其詩不謂之晉而謂之唐,蓋仍其始封之舊號耳。」《呂覽·當賞篇》載晉文公曰:「若賞唐國之勞徒,則陶狐將為首矣。」《左傳》載,吳公子札在魯國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其憂之深也。」所以,春秋時也有稱晉為唐的。
「唐風」共計12篇,據《揚之水》小序,以為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此詩確有「從子於沃」之句。又《左傳》雲:「晉始亂,故封桓叔於曲沃。」《采苓》小序雲:「刺晉獻公也,晉獻公好聽讒焉。」所以,「唐風」中最早的詩當在昭公初年,即周平王時代;最晚的詩到晉獻公中期,時間跨度為 100餘年。
「唐」地在「太行恆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唐風」產生的地域,大約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為輻射中心,兼及太原東南部的一些地區。故清人陳奐雲:「晉陽、平陽皆堯舊都。」詩作「本堯之遺風,仍其舊號,謂之唐。」
⑥ 為什麼山西被稱作三晉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
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
之為言盪盪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
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
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
,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
,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裏海,東北達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
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勛,建都於平陽(即今山
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歷史資歷很早的古
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
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
,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里;一說在並州晉陽縣北 2里。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
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並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
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
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
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
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
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
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
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這里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
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
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
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
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
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
裴里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
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
,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
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
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
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
這里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
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
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
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
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
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
,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
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
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
報德使秦晉關系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
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
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
、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
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
、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
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
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
,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
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
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
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
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
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
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
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
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
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
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
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⑦ 陝西、山西,為何會被稱為「三秦」、「三晉」呢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那麼,王勃詩句中的“三秦”,指的是什麼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陝西由秦統治,後世稱陝西為“秦”,主要山脈跨越陝西中部稱為“秦嶺”,渭河平原稱為“秦川”,所以,陝西也被稱為“三秦大地”。
此外,三晉不僅代表了春秋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晉國,也包括趙、魏、韓等戰國七雄。二千餘年來,人們仍然懷念和贊美三晉,並稱山西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代更為廣泛,也體現了三晉作為中華文明史發祥地之一的豐富內涵。更有甚者,三晉文化不僅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極大融合,還為山西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三晉得名,是三晉對晉國在名分版圖、實際權力、制度風貌上繼承的結果,遠不是國都位於何方所能改變的。換句話說,三晉是從春秋晉國的霸業中,生長出來的三個戰國政權,晉土是三晉的土壤,而定都晉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戰國早期對外爭霸的舉措,絕非三者根基轉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