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三國文化論文怎麼寫

三國文化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9-17 22:06:38

A. 三國演義中關羽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的論文提綱怎麼寫

1、先闡明演義中關羽的形象,也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2、當然真實的關羽並不是這樣的,討論為何人們將關羽神化。
3、人們這樣做是什麼原因(英雄情結),反映了什麼時代特徵,是人們的精神向導之類。
4、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B. 三國演義論文

「意念先行」

——《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國演義》中特徵化性格的人物給歷代讀者都留下了深刻而鮮明的印象;但是,本文想探討的是: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思想根據和具體運用,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加以批判和借鑒。

第一節 「意念先行」的歷史限制和思想依據

《三國演義》是一個世代累積型的歷史小說,其中蘊藏著自三國故事出現以來的民間敘事特徵,這一點已被諸多學者認可。蘇軾《志林》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說書藝術,而且已顯現了「尊劉貶曹」的傾向。再加上宋元以來異族亂華,戰亂頻仍,「人心思漢」,「明君賢臣」成了人民心目中急切的期待和追求。所以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其要契合大眾的心理,要滿足大眾的善良願望和美好理想。

同時,我們應該把《三國演義》放到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進程中來考慮。整體來看,人物的塑造經歷了一個由特徵化到性格化轉變的過程,《三國演義》處在長篇小說的開端,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在人物塑造的藝術手法上很成熟,必然帶有史詩中英雄人物的特點,即「高貴的單純」。之後的《金瓶梅》表現了這種轉變,《儒林外史》基本上實現了它,《紅樓夢》則在更多的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轉變。

更為重要的是,在封建社會里,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意識從政治上思想上嚴重地束縛著人的個性,往往以道德品質來定位,所以個性就無法大放異彩。在哲學上流行唯理主義,孔子就是以「禮」來統攝其整個政治理想的。羅貫中是大儒,他的思想指導方針是非常明確的,即儒家的政治理想「仁政」,君主要「仁」,臣下要「忠」。所以,這決定了他的創作必然是以反映抽象的「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為核心的。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知道了羅貫中的創作是「先入為主」式的,因而也就很自然地看到了作品中一個個的「臉譜」:單純而明確。

第二節 「意念先行」導致人物的特徵化與品性化

作者是按自己的理想來建構人物的,或褒或貶,都體現了人物的主要特徵,給人的印象非常強烈。關於這一點,前人已有較多深刻論述。可是,我覺得,毛宗崗父子所謂的「三絕」基本上是一種「政治品質」或「道德品質」,而且似乎還可以加上一絕,即劉備的「仁絕」。這相當突出地顯示了人物獨特的品性,他們可視為「抽象觀念」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下面本文就「四絕」略作分析。

「奸絕」曹操。「奸詐」是其本質屬性,作者為了盡現其特性,多角度、多層次地反復渲染。一出場,就寫他詐「中風」以誣叔父,給人一種「從小看大」的思維引導。之後,寫他夢中殺人,又誤殺呂伯奢一家,多疑中透出狡詐。後面寫其殺糧官以欺全軍,也是以兇殘凸顯奸詐。作品中也不斷地直接寫到他的奸詐,如不殺陳琳而愛其才,不追關羽以全其志,得部下通敵文書卻焚而不究,馬犯麥田而割發代首等等。雖然從客觀上可以看出曹操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博大胸襟,而事實上,劉備的「自領益州牧」而稱帝與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本質上也是一樣的,區別僅在於姓氏不同而已。但不可否認的是,作者的確是把他與劉備作為對立面來寫的。作品中有文字為證:「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仁絕」劉備。「仁」是對君主的政治道德要求。一開始,就寫其「與鄉里小兒戲於樹下」的非常言行。而且,劉備從桃園結義起,就抱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處,「與民秋毫無犯」,百姓「豐足」,所以「遠得民心,近得民望」,受到人們的普遍愛戴。後來曹操大舉南下,竟有十數萬百姓隨同劉備赴難,雖然情勢萬分緊急,他亦不肯暫棄百姓。他愛民,也愛才,待士以誠信寬厚,肝膽相照,故諸葛亮與五虎將等一代英豪,都能終生相隨,君臣間的關系「猶魚之有水也」。可見作者是把他作為「仁政愛民」的理想皇帝來寫的。不過,如果我們去查看陳壽的《三國志》,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劉備其實也是好色貪財的,只是在這里,毛宗崗父子對他的道德進行了徹底的凈化和升華,以至於極端到像魯迅所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

「智絕」孔明。「智慧」是臣子必須具備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在「伴君如伴虎」的日子裡保全自己,才能做穩和做好奴隸,當然我們不能這么看待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里說:「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小說卻一反其說,不僅寫其經邦治國的政治才幹,而且更是把他的謀略勝算寫得出神入化,這無疑寄託著歷代讀者和作者自己的理想。同時,他的前後《出師表》滲透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精神,閃現著動人的個性風采。白居易曾深有感喟「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但從整體上看,羅貫中在小說中既不寫「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勢特點,也不寫對政局戰局的悲觀情緒,只一味地寫其神機妙算,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等,以便保持其「智絕」的光環。而且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寫其「智」是服從於「忠」的,是服從於「鞠躬盡瘁」的,甚至近似於「愚忠」。這就提醒我們,作者是在塑造一個為了「聖主」的禮賢下士而奉獻出全部生命的賢臣典型。

「義絕」關羽。「忠義」兩難全,這一點關羽也不例外,不過他能把「義」做的如此「絕」,實在千古之下,罕有其匹。所以作者對他的歌頌也特別著力,甚至大膽對歷史細節進行移花接木、偷梁換柱的處理。《三國志》中記載殺文丑的本是劉備,羅貫中卻把它轉嫁給了關羽。同樣地,「古城會斬蔡陽」的本也是劉備,但在羅貫中的筆下,卻成了關羽用以「釋兄弟之嫌」的精彩展示。即使是最經典的、歷來為人所傳頌的「單刀會」也是改頭換面而來的,歷史上是魯肅去赴關雲長的宴會,在小說中卻成了最能表現關羽膽識的不朽情節。「華容道上放曹操」更加豐富了關羽的「義」,也更有人情味,雖然對蜀漢不忠,卻在一個更深的層次上加深了對其「義」的刻畫,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尊稱他為「義絕」。

從上面的具體闡述可以看出,作者就是有意這么塑造人物的,趨於「意象化」,而且我們把這些人物的特徵化性格歸結為「品性」似乎更為恰當。

第三節 「意念先行」的缺陷、效果及影響

由於作者創作思想的局限性,我們在作品中看不到鮮活的個人,看到的只是作者頭腦中的思想的圖解。因而,文本中缺乏深入細致的心理剖析,人物的思想行為也幾乎不受環境的制約,語言動作常常是程式化的。這樣一來,人物就處於古典式的靜穆狀態,幾乎不發生什麼變化。

從時間上考察,曹操的奸詐從幼年直到六十六歲死去,幾乎沒變。人生的滄海桑田,政治的險惡風波,戰場的出生入死,似乎無法動搖其本性。可見作者多麼著力於刻畫這個「反面人物」。諸葛亮的智慧同樣穩定不變,「三分天下的隆中決策」是其一生智慧的光輝結晶,後來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則是這一英明決策的具體演繹,並且寫戰爭也不服務於對其個性的展現和挖掘,反而用一種概括性的、綜合性的寫法,這充分表明了作者是在借這樣一個人物來對我國古代歷史上各種斗爭經驗和智慧進行空前的大總結。

當然人物也有一些發展變化,卻又不是性格的內部不平衡導致的。例如,曹操自從被「衣帶密詔」斥責討伐後,就成了一個徹底的奸臣國賊。這是由於他的行為發生了重要變化,觸犯了正統的封建倫理而引起的。另外人物品質的突然變化也讓人不可理解。曹操在漢末群雄中是以知人善任著稱的,當益州別駕張松身懷西川地理圖本想獻給曹操時,哪裡料到「曹操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言語沖撞,遂乃拂袖而起」。以曹操的政治胸懷會這樣嗎?而且人物感情的變化有時竟是以倫理道德作為軸心的,卧龍吊喪,先大笑,後哀慟不已,經龐統說破後,「遂相歡樂」。

上面所述的細節,都使人物顯得不太可信,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人物性格的發展怎樣地受制於作者的主觀決斷。作者往往不是讓我們透過現象去把握本質,而是以現象直接解釋本質,可謂事事見本質。關羽對張遼的「三罪、三便」回應以「三約」,實際上是作者從理性觀念和道德觀念上對客觀形勢和關羽處境的特殊性作的解說,這樣就順理成章地規定了關羽此後的一系列活動,而不是任憑人物按照其性格的內在邏輯自由地發展。同時,作者還用理性觀念對感情的流露做出明晰的鑒定,甚至隨時加以說服。「孔明揮淚斬馬謖」,哭了三次,但每一滴眼淚都被及時地說明是從理性觀念和法典中流出來的。諸葛亮忠於西蜀,諸葛瑾仕於東吳,因此他們兩兄弟相處數十年間,從來不肯讓手足之情稍稍逾越君臣大義的范圍,甚至有時候雙方還利用兄弟關系來布置機關,算機對方。就連家庭、婚姻、親屬等日常生活的領域也難得見其真情的「靈光一現」,可見人物多麼缺乏內在的生命張力。

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種缺陷看成是一種「經驗的省略」。因為在前面提到,這些人物都是印合著廣大群眾的心理需要的,似乎只須展現人物的行動,人們就能猜測出其心理過程。可是我們前面還提到,作者創作的年代還是長篇小說的初期,他不可能有這種現代意義上的自覺的創作理念。

然而,正如《荷馬史詩》中的阿卡琉斯、赫克托耳光芒四射一樣,《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關羽等也是我國文學中光輝的藝術典範。盡管兩者在人物塑造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其效果卻是基本一致的。這一點,只要看過作品、了解文學史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承認,所以就不再贅述。

既然效果如此好,自然也應該關注其影響,對此還是要辯證地對待的。一方面,我們要明白它的歷史性,不能固守於一隅,太過於誇大這種創作方法。要避免出現像十七年文學中令人啼笑皆非的「高大全」僵硬形象。要學會分析鑒賞,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繼續探討古代長篇小說中人物塑造的具體演變。另一方面,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用的創作經驗和技巧,比如一針見血地刻畫出人物的特徵,運用生動的細節和傳奇的故事來突現人物的性格特徵等。這實際上已經在《紅樓夢》中得到了幾乎完美的體現。

C.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論文怎麼寫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令億萬中華兒女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載,經歷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飽經滄桑,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下面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篇,供大家借鑒參考。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第一篇:新媒體環境下漢中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探析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體技術支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下研究熱點。本文以漢中地區為切入點,藉助新媒體技術,探討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與傳承的問題。分析漢中地區的經典成語故事、古代文學作品、傳統戲劇、以及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創新與傳播,探索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公眾的民族情懷與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傳統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遺產; 現代化轉化與傳承;
1 研究背景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其意義就在於對傳統文化進行新時期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人們只有在已有的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傳統和傳統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1]「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從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發展的繼承出發,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進行創新。」[2]因此,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同時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一種使命。
新媒體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它是繼傳統的報刊、廣播、戶外、電視後出現的「第五媒體」。其功能強大,主要藉助於當今發達且成熟的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移動網路、區域無線網等技術渠道以及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終端,實現海量信息資訊和娛樂體系的在線共享。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實現了平等和對等,人們既可以發布和傳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並與周圍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實現互動。「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3]新時期,保護和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將新媒體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結合起來,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 漢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簡介
「截止到2011年6月,漢中已經擁有國家級名錄6項,省級名錄39項,市級名錄59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多樣,既有體現歷史文化的故事傳說及民間戲曲,又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各種民俗活動。」[4]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蔡倫造紙傳說、洋縣佛教音樂、鎮巴民歌、漢調桄桄、洋縣架花焰火技藝、洋縣懸台社火等,兩漢三國時期遺存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豐富了漢中的地方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急需藉助新媒體傳播平台進行現代轉換與傳承。
3 漢中地方傳統文化新媒體形式的現代轉化與傳承
(1)漢中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成語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一頁。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含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煙雲,其中蘊含著很豐富的人文哲理與生活經驗。漢中歷史悠久,兩漢三國歷史文化比較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了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及歷史傳說,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騫故事傳說、廉泉讓水、褒姒傳說等。對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進行整理和編排,標注拼音,製作成為電子書樣式,並配上真人語音以及名家講讀的音頻;還可製作成幻燈片PPT的形式,配上相應的圖片,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使用GIF動態圖片,這樣更具吸引力。此外,將文化典故以動畫的方式進行呈現,或製作音頻節目,將文本轉化為音視頻以滿足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藉助手機APP在線功能推廣和宣傳,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2)漢中地區傳統手工技藝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工藝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工具與材料,人們將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和認識,以相對穩定的造型、圖式、技藝和文化等要素凝結在器物之中。[5]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由於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氛圍,漢中本地保留下來了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例如,漢中麵皮的製作技藝、蔡倫造紙工藝、漢中張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藝、洋縣蓑衣編制技藝、城固泥塑、洋縣架火煙花、謝村黃酒釀造技藝、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藝急需得到關注和保護。在今天這個網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大眾傳媒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可以藉助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來進行宣傳與推廣,使傳統技藝能夠被廣大的人們所認知和了解。
因此,對漢中本土傳統手工技藝進行視頻加工,將諸如蔡倫造紙技藝、漢中麵皮、謝村黃酒的製作過程完整的拍攝記錄下來,對其中的加工環節進行細致和完美的展現,能夠引發受眾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拍攝紀錄片或微電影形式,配以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觀賞這些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與放鬆,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3)漢中傳統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歷經千秋的歷史典故,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見證了漢中地區歷史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相比陝南地區其他區域所特有的自然風光,漢中地區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漢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漢中境內的民間地區所形成和保留下來的民間藝術,例如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佛教音樂、端公戲等。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可以請一些老藝人和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演繹,通過現場錄制和後期製作的方式形成音視頻作品,通過各大視頻媒體以及網路平台進行投送,也可以由當地政府著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場所的LED屏幕上進行滾動循環播放。

其次是漢中的民俗活動,漢中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種類豐富,如南鄭協稅社火高蹺、南鄭新集采蓮船表演、略陽羌族羊皮鼓舞、洋縣杖頭木偶戲、洋縣懸台社火、老君廟會、春官說春發放春貼、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等。這些精彩紛呈的傳統民俗活動展示了漢中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對其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播,可以藉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網路進行傳播,充分挖掘民間傳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請知名視頻網站的主播,比如嗶哩嗶哩、Ac Fun、斗魚、抖音等,現場參與活動並進行實時直播與互動,藉助主播個人的影響力和自媒體視頻平台的強大擴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漢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此外,藉助微信,建立漢中民俗活動的公益性宣傳公眾號,向廣大的在線用戶進行推送,有一定的宣傳與展示效果。
(4)VR技術與漢中文化旅遊景點的線上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能使用戶沉浸到環境中。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還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即各種文化旅遊景點。其中,兩漢三國時期的石門棧道、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武侯墓、張良廟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對這些文化旅遊景點進行精準的測繪,然後通過計算機進行3D立體建模,建立線上文化博物館。還可在城市內的各大公共場所建立市文化旅遊景點的VR體驗館,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不用親臨景區,藉助VR設備,進行在線漫遊,體驗立體沉浸式虛擬游覽,並能與景點內的物體進行互動,從而獲得立體式全感官的綜合性體驗。這種新的游覽方式與以往的遊客進入景區實地遊玩體驗相比,在保持景點全部區域各種參數與信息完整收錄與提供的同時,還降低了參與體驗的門檻,能夠讓遊客獲得多倍的感受與身心的全面滿足,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維與設計理念。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轉化與傳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藉助在線網路媒體技術和各種視頻平台,以及VR技術,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視頻化和立體化的製作的發展路徑。此設想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幫助與支持,加大新媒體傳播的力度,使漢中的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得到普及並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吳增禮,王夢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維度和限度[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1):1-7.
[2] 侍舒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戲劇之家,2019(12):219+221.
[3] 張婕,苗思雨,逯鵬祥,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徵與對策研究[J].城市黨報研究,2020(03):90-92.
[4] 潘秀梅,張慨.淺析陝西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保護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3(07):43-45.
[5] 賀超海.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D. 關於三國演義的論文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集團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三國志傳》等,簡稱《三國演義》。該書繼承了歷史上諸多史書、雜傳、戲劇、小說,如陳壽《三國志》、《殷芸小說》、《三國志平話》等的故事題材,著重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和興衰過程,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風雲畫卷,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全書使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搖曳多姿,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人物形象栩栩傳神,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關羽之忠,張飛之莽,趙雲之勇,孫權之霸,周瑜之英,無不赫然在目。可以說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尚產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E. 求一篇三國演義的論文,不多500字,急需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於元代,死於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說小說創作有數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現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巨著。此後,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於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裡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一的願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於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於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於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
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斗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後世農民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借鑒;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後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復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於元代,死於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說小說創作有數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現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一、引言
《三國》是明代著名作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改編而撰寫的一部氣勢磅礴、經天緯地的歷史長篇文學巨作,書中美妙的語言、巧妙的智慧,都體現了作者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學識。讀史使人明智,《三國》雖然對歷史事實進行了改編,但是卻也算是一篇歷史巨作,深刻反映了古人的處世哲學,在概括東漢末年數十年政治劇變的同時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叱咋風雲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身上閃爍著巨大的人格魅力閃光點,為後世敬仰。
二、《三國》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三國》是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創造的一座豐碑,反映了東漢末年那一段近百年的刀光劍影的戰爭歷史。《三國》根據陳壽《三國志》的內容進行了再發揮,又融合了明代社會現狀,批古評今,宣揚了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漢文化。
在《三國》中共刻畫了數百個人物形象,比較成功的有劉備、諸葛亮、曹操等人。這些都只是整個著作的冰山一角,三國時期的英雄,智勇雙全,是小說的好題材。而羅貫中則憑借自己非凡的敘事才能,對近百年的戰爭進行了全景描述,賦予了人物藝術化的形象,成就了《三國》這部傳世經典巨作。
三、《三國》中著名人物人格魅力分析
有上述解讀可以看出,《三國》的學習,對大學生接觸社會、走向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三國》的解讀,首先要從人物的分析入手,下面將結合《三國》中幾個著名的人物的人格魅力、性格特徵對這些英雄進行一次解讀。
(一)劉備。劉備是《三國》中的核心人物,他一生可以說是在馬背上度過的,算是個古代成功的「創業者」。劉備其人,雄才大略,善於韜光養晦,喜怒不形於色,城府極深。劉備在《三國》一書中與曹操有著截然不用的特質,劉備寬仁、忠厚、善於籠絡人心,從名士徐庶對曹劉截然不同的態度可以看出劉備人性散發的魅力。劉備此人知人善用,善於團結人。創業之初,有「萬人敵」的關羽、張飛為左右臂,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也是其獨特人格魅力的體現;而且劉備堅韌不拔,在其創業之初,曾經投靠公孫瓚、袁紹甚至一度屈居於呂布之下,在其投靠曹操、劉表時,曾多次險遭暗殺,但劉備卻忍辱負重,多次死裡逃生,最終成就蜀漢霸業。劉備在人們心中代表著仁義、堅韌的人格。
(二)曹操。曹操在《三國》中是作為一個反面人物出現的,但卻是《三國》中爭議最多的人物,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曹操是一個奸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但從曹魏政權、天下大勢來看,曹操卻完全可以算得上一個具有君子風范的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曹操戰將上千員,每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他的一生都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特別是曹操臨死的遺囑,對政治生涯提到很少,只是承認自己一生有過有失,但是功大於過,希望天下人不要效仿他的過失。為什麼曹操作為一個奸雄卻顯得不是那麼可憎,那是因為曹操身上有著偉大的人格魅力,體現了偉大的包容。
四、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借鑒
從上文對這兩個著名人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備、曹操分別代表了堅韌、寬容的人格,除了他們之外,《三國》中其他人物的人格特點對當代大學生職場生涯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職業道德。大學生進入工作之後,首先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職業操守與職業道德。行業風氣對整個社會的風氣有著重要影響,所以職業道德對社會風尚的好壞有著決定作用。良好的職業道德,需要有對企業極高的忠誠度,可以不選擇去某家單位,但是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對集體,對團隊忠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依然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謹慎行事,防微杜漸,從道德習慣的形成入手。忠誠,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創業。很多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嘗試精神,選擇創業,創業是好事,但是一些大學生往往很容易被眼前困難嚇倒,一些人選擇了放棄,另一些人則選擇了堅持。創業對於一個沒有基礎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學生創業階段,首先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要有著堅強的創業信念,其次,還應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從《三國》分析就可以看出,劉備就是在信念的引領下,才能做到屢敗屢戰,最終成就霸業。一個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創業成功。雖然在創業階段,大部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在逆境中,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力,不要輕言放棄,雖然不能說有這些素質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沒有他們成功就變得很難。
(三)處世。《三國》中處世哲學頗深,在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寬容。曹操虛懷若谷,對待部下包容,對待曾經的敵人包容,這種「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精神值得每位進入社會,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學習。在今後工作中,大學生不僅要對待同事有一顆平和包容的心,而且對待競爭對手,也應有著包容的心態,學習他們的長處,在競爭中嘗試建立合作雙贏的關系,曾經的對手也許就是以後的盟友,這種故事在《三國》中不乏其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懷寬廣的人總是受人敬仰,其中隱藏的處世哲學值得每一位即將就業的大學生思考。
五、結語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盡管時過千年,早已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但那些英雄們散發的人格魅力仍在吸引著我們,也在激勵著後世。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篇1)
最近,我們班轟轟烈烈開展了「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我也看了不少,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了近200個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雙全的關羽、寬厚仁義的劉備等人性格尤為突出。《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小說和歷史文化小說,它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事,構思宏偉,手法多樣,讀來使人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體驗。
「紅臉大漢,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風度不凡,波有英雄氣概。」這句話描寫的是忠勇雙全的關羽。小說多處描寫了他英勇無畏的英雄事跡,「刮骨療毒」就是其中一則:
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不料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關平拔出臂上的弩箭,發現毒性已經入骨,關羽的右臂很快變得青腫,不能正常活動了。但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軍,眾人只好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從江東駕著小船,徑直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關平一聽,大喜過望。來人竟是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關羽請華佗坐下,命人獻茶,然後問華佗怎麼治?華佗說:「我自有醫治辦法,只是擔心君侯害怕。」關羽大笑道:「我視死如歸,沒什麼好怕的。」華佗說:「立一根標柱,柱上釘一個大鐵環。把手臂穿在鐵環里,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開皮肉,颳去骨頭上的箭毒,再敷上葯縫合就沒事了。」關羽稱不用標注鐵環,飲了幾杯酒,人在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開皮肉,用刀刮骨,發出了細細碎碎的聲音。關羽臉上也沒有痛苦的表情。傷好後,關羽設宴答謝華佗。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內心被關羽的鎮定和頑強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設一下,如果自己是關羽,也會在刮骨療毒時飲酒吃肉、談笑下棋嗎?我想,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應該是「不可能會」。
記得幾年前,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當我得知要做胃鏡時,膽小害怕的我立刻放聲大哭,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媽媽連拖帶拉才強行讓我做完了檢查。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關羽不畏艱險、鎮定自若、樂觀直爽的精神與性格,那我們也會變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毫不懼怕。我們還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勿學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理,只學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仁的品質;勿學關羽的心高氣傲,只學他的勇敢頑強、忠心耿耿……作為21世紀這個嶄新時代的人,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英雄精神,做祖國的棟梁之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篇2)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我最佩服他呢?因為他十分機智,就拿《草船借箭》那個故事來說吧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余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狹窄的周瑜的信任。這就是我最敬佩諸葛亮的原因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篇3)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
奸絕——曹操。曹操有一句話十分耐人尋味,那便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由於這句話,曹操惹來了殺身之禍,若不是他運氣好,早就命喪黃泉了。所以,曹操給我的啟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詐,否則會遭到報應的。
智絕——諸葛亮。要說諸葛亮才智過人,非得數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這倆件事了。從這兩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過人。
義絕——關羽。關羽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最講義氣的人。他對劉備講義氣,他降漢不降曹、屯土山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事例足證明。他對敵人也講義氣,華容道義釋曹操、義釋黃漢升、為曹操報恩斬顏良、誅文丑等等,可見他十分講義氣。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篇4)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後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於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傑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於《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於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郃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才著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傑,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相當,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由於地域廣闊,政治上實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現了鄧艾、鍾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比較落後,優秀的文臣武將少於魏國,這也是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F. 談談對三國文化的認識

一、《三國演義》的傳播要素 中國古代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大都有一個由素材積累、逐漸加工和最後形成較高質量小說文本的過程。如《三國演義》就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1]作為一部優秀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被後人爭相傳抄、傳閱、出版、評點、評論、傳世,有其獨特的傳播要素。 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拉斯韋爾於1948年發表的《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因為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而被視為傳播學的獨立宣言。拉斯韋爾認為,一個傳播過程包含五大要素:誰(Who)、說什麼(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產生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所以叫五W,是因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個以W開頭的詞。這個模式十分簡明,勾勒出任何一個傳播過程的共同特徵,那就是都由五個部分組成:傳播主體(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即訊息)、傳播渠道(即媒介)、傳播對象(即接收者)和傳播效果(即效果)。[2]一言以概之,即誰在傳播,他傳播什麼,他怎樣傳播,他對誰傳播,傳播的效果如何。在分析了傳播的五個要素之後,拉斯韋爾又提出五種與之相對應的傳播研究:對應著誰即傳播主體的研究稱為「控制分析」,對應著說什麼即傳播內容的研究稱為「內容分析」,對應著通過什麼渠道即傳播媒介的研究稱為「媒介分析」,對應著對誰說即傳播對象的研究稱為「受眾分析」,對應著產生什麼效果即傳播效果的研究稱為「效果分析」。 傳播者,指傳播內容的發送者,是信息傳播鏈條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傳播活動的第一要素和最活躍的要素。傳播者主要解決「傳播什幺」和「如何傳播」的問題。因此,傳播者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傳播過程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數量和流向。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在《三國演義》源遠流長的傳播長廊中,主要的傳播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既有不知名的群眾作者,如宋代專說「三分」的藝人霍四究;也有很知名文人作家,如西晉的陳壽、劉宋時的裴松之;更有眾多文人有意無意間參與了「三國故事」的傳播,如宋劉義慶、唐代的李商隱、宋蘇軾等。《三國演義》的博大精深也吸引了西方傳教士、外籍華人、留學生、商人等的注意,並通過他們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如明清時期赴泰商人在漫長的海上旅途中,常以《三國演義》作為消遣的話題,引起泰人極大興趣,曼谷王朝建立者拉馬一世因而指示當時負責貿易與對外關系的本隆大臣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泰文從而豐富了秦國的文化。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書志》中提到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陳敘百年,概括萬事。」由此可知,羅貫中根據長期以來累積的三國故事,並依據晉朝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所學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將有關三國的故事加以整理熔鑄,編成了這部歷史小說巨著──《三國演義》。至於現今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依據毛宗崗本為底本,毛宗崗依據明代版本加以修訂成通行本,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修訂的版本。由於毛本流傳已久,文字亦有許多優點,較便於一般大眾閱讀。因此成為目前最為通行的版本,盡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減其影響力。 傳播內容的通俗化、傳達精神的平民化是《三國演義》廣泛傳播的基礎。作為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三國演義》的偉大成就在於具體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內部的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國古代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曾經在不同程度上揭露過這種斗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但是,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比得上《三國演義》這樣鮮明、這樣深刻、而又這樣廣泛地揭露出這種斗爭的復雜面貌。就是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裡,這樣的書也是很少見到的。它通過對三國時期社會動盪分裂狀況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對曹操、董卓等暴虐統治者的形象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及其對於統治階級不共戴天的仇恨。《三國演義》劉、關、張之間團結、平等和義氣的關系及其處處流露的正統思想和忠義精神,是《三國演義》最為人們喜愛,對人們思想影響最大的地方,一直成為封建社會中廣大人民加強團結、相互援助的榜樣,成為人和人的正直關系的榜樣,為廣大人民長期傳誦和學習。如在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普遍地把「桃園結義」故事當作組織自己隊伍的典範,就證明了這一點。[3]也正是其傳達精神的平民化這一點,為我們探究現代香港黑社會爭拜「關二爺」的文化底蘊,打開了一個研究的窗口。 傳播語言的口語化、傳播載體的多元化是《三國演義》廣泛傳播的前提。《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演義,歷史演義是中國文學的特色,說書人透過講史吸引聽眾,將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加以發揮,加上一些誇大的想像,創造出虛實相參的故事。《三國演義》從口傳文學到話本雜劇,再到小說成書,是多重文化因

G. 一篇2000字三國演義的論文

東漢靈帝時,十常侍專權,朝政腐敗,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參與鎮壓黃巾軍。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扶立少帝,詔外兵入京,誅殺宦官。宦官殺死何進,袁紹等盡滅宦官。董卓趁機擁兵入京,廢少帝,立獻帝,把持朝政。曹操謀刺董卓不成,逃到陳留,發矯詔聯合諸侯共討董卓。關、張加人聯軍,關羽溫酒斬華雄,三人又合力擊敗董卓驍將呂布,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火焚洛陽,曹操率兵追擊,中伏兵敗,諸侯各懷異心,聯軍隨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長安愈益驕橫暴虐,司徒王允巧設連環計,先將府中歌女貂蟬許嫁呂布,後又獻與董卓,離間二人。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董卓,但被董卓余黨李傕、郭汜等擊敗;王允被殺,李、郭執掌大權。

曹操擊破青州黃巾軍,占據兗州,招賢納士,勢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謙部下殺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興兵攻打徐州。劉備救援陶謙,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力辭,陶謙死。劉備方領徐州牧。

呂布謀奪兗州,被曹操打敗,到徐州投奔劉備,屯駐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殘殺,李傕劫持獻帝,郭汜劫持百官,於是,長安城中大亂。楊奉、董承護駕還東都,遭到李、郭追殺,死傷慘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陽,又逢災荒,處境極為狼狽。

曹操採納荀彧之謀,率軍迎奉獻帝,移駕許都,自封為大將軍,朝廷大權從此歸其掌握。

曹操用「驅虎吞狼」之計。詔命劉備討袁術,呂布趁機襲奪徐州。袁術約呂布夾攻劉備,呂布因袁術失信,請劉備還屯小沛。

孫策欲繼其父孫堅之業,乃以孫堅所得的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回江東,先後打敗劉搖、嚴白虎、王朗等,奪取丹陽、吳郡、會稽等郡,稱霸江東。

袁術遣大將紀靈攻劉備,呂布轅門射戟,勸雙方罷兵。後因張飛搶奪呂布所買馬匹,呂布圍攻小沛。劉備投奔曹操,被舉為豫州牧。

袁術在淮南稱帝,分兵六路進攻徐州。呂布用陳登之謀,擊敗袁軍;劉備亦派關羽截擊。曹操會合孫策、劉備、呂布,大破袁術,攻佔壽春。不久,曹操約劉備同攻呂布,呂布剛愎無謀,終被擒殺。

曹操班師,帶劉備見獻帝。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獻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賜衣帶詔與國舅董承。董承暗結王子服、馬騰、劉備等,謀誅曹操。劉備恐曹操疑忌,每日種菜消遣。一曹操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欲加試探。劉備假作畏懼雷聲,使曹操對其放鬆戒備。劉備趁機以截擊袁術為名,率兵離開許都,重新占據徐州。

董承與太醫吉平合謀,欲毒殺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滿門抄斬,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匹馬投奔袁紹。關羽被困,約三事而暫歸曹操,連斬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後因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掛印封金;保護二嫂,過五關,斬六將,終於與劉備、張飛重聚於古城。

孫策遇刺,傷重而死。其弟孫權繼位,由張昭、周瑜輔佐。周瑜舉薦魯肅,魯肅為孫權定鼎足江東之計,孫權自此威震江東。

袁紹親率大軍進攻曹操,曹操領兵在官渡相拒。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襲擊許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許攸之謀,夜襲鳥巢,大敗袁紹。後又逐步消滅其殘余勢力,基本統一北方。

劉備被曹操打敗,到荊州依附劉表。屯駐新野。徐庶來投,劉備用為軍師,擊敗曹仁,奪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偽造家書召喚徐庶,徐庶被迫辭別劉備,臨行舉薦諸葛亮。劉備先已從司馬徽處知卧龍之名,於是三顧茅廬。禮聘諸葛亮。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二州,以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三立之勢的戰略方針,劉備苦請其出山輔佐。

曹操率大軍南征,劉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劉瓊嗣位,投降曹操。劉備攜民出走江陵,在當陽被曹軍趕上,軍民大亂。趙雲單騎救出阿斗,張飛在長坂橋嚇退曹軍,劉備收拾殘兵退至江夏。適逢孫權遣魯肅來探虛實,諸葛亮即隨魯肅前往江東,欲結孫權共拒曹操。

孫權接曹操檄文;猶豫不決。諸葛亮去戰群儒,智激孫權,加之周瑜陳說利害,孫權遂決計抗曹,以周瑜為大都督。周瑜趁蔣干來為曹操作說客之機,巧布疑陣,誘其盜走偽造的書信,使曹操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弗如,與之定計火攻破曹,並先後使黃蓋行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曹操驕傲輕敵,黃蓋上船詐降,接近曹軍水寨時一齊舉火。東吳各路兵馬四下接應,曹軍慘敗。曹操帶領殘兵奔逃,連遭截擊,在華容道又被關羽擋住去路。曹操乞哀,關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戰以後,孫、劉兩家爭奪荊州,周瑜屢次用計,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箭瘡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馬騰,召其入京。馬騰欲趁機殺曹操,謀泄被殺。其子馬超聞訊,與韓遂起兵報仇,屢勝曹兵。曹操用反間計;使馬超、韓遂自相火並,借機打敗馬超。

漢中張魯欲取西川,益州牧劉璋派張松說曹操取漢中。張松因受曹操侮慢。轉道往見劉備,奉獻西川地圖,勸劉備取之。

劉璋聽取張松建議,請劉備相助。劉備與龐統率軍入川,劉璋親到涪城迎接。劉備屯駐葭萌關,廣收民心。後因向劉璋索取兵、糧,劉璋疑慮,稍作敷衍。劉備大怒,奪取涪城,進兵稚城。因龐統在落鳳坡中箭身亡,諸葛亮留關羽鎮守荊州,與張飛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風歸順,進占綿竹。劉璋向張魯借兵,張魯遣馬超攻葭萌關。張飛大戰馬超,諸葛亮用計,馬超歸順,並進逼成都,劉璋出降,劉備自領益州牧。

孫權得知劉備占據益州,遣諸葛瑾索還荊州,劉備答應先請關羽,欲逼其歸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挾制魯肅,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漢中,張魯兵敗歸降。劉備恐其來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給東吳,請孫權起兵襲合肥,牽制曹操。孫權與曹操大將張遼交戰。大敗於道遙津。曹操親率大軍救合肥。孫權部將甘寧率百騎夜襲曹營,不折一人一騎。雙方相待月余,孫權求和,曹操班師而回,不久又封為魏王,立子曹丕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淵、張郃守東川,張郃接連被張飛、黃忠打敗,丟失天盪山。法正勸劉備乘勢奪取漢中,劉備從之,與諸葛亮親自出兵。曹操聞報,亦率大軍親征,屯兵南鄭,命夏侯淵進兵。黃忠用法正之謀,以逸待勞,陣斬夏侯洲。曹操前來報仇,接連戰敗,身受箭傷。軍心動搖。便放棄漢中,於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以諸葛亮為軍師,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關羽領兵取襄陽,圍樊城。曹操令大將於禁為征南將軍,龐德為先鋒,率領七軍救援樊城。龐德抬棺與關羽決戰。箭射關羽左臂。時值連日大雨,關羽水淹七軍,於禁投降,龐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聞訊大驚,欲遷都以避關羽,司馬懿建議使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孫權用呂蒙、陸遜之計,卑辭麻痹關羽,趁其防備鬆懈時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不到一年,即逼漢獻帝禪讓,改國號為魏。劉備受群臣之請,亦自稱帝以繼漢統,任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欲為關羽報仇,不顧群臣苦諫,興兵伐吳。張飛鞭撻部下末將范疆、張達,二人刺死張飛投吳。劉備得知,愈加憎恨,連勝吳軍。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許,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陸遜堅守不戰,待蜀軍兵疲意沮,火燒連營,大獲全勝。劉備敗走白帝城,感傷懊悔而病,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

魏主曹丕聞劉備亡,發動五路大軍攻蜀,諸葛亮不動聲色,暗中遣將設計阻其四路兵馬,又遣鄧芝出使東吳,恢復蜀、吳聯盟。

蠻王孟獲犯境。諸葛亮率軍南征,採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七擒孟獲。孟獲心服,蜀漢後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真。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司馬懿消滅孟達後,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諸葛亮命馬謖守街亭,馬謖違令於山上紮寨,被魏軍圍困,丟失街亭。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並親到西城監運糧草。司馬懿突率十五萬大軍來到城下。諸葛亮以空城計嚇退魏兵,連夜退回漢中,揮淚斬馬謖,並上表自貶三等。

吳將陸遜大破魏軍於石亭,請蜀伐魏。諸葛亮再上《出師表》,二出祁山,大敗曹真。因糧運不繼,乘勝退兵,計斬前來追趕的魏國勇將王雙。

孫權稱帝,諸葛亮約吳興兵伐魏,三出祁山,連敗魏軍。後主下詔恢復諸葛亮丞相職務,因張飛之子張苞身死,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後,諸葛亮又數次北伐,雖然屢敗魏軍,卻始終未成大功。六齣祁山時,司馬懿固守營寨,諸葛亮日夜操勞,心力交瘁,病死於五丈原。臨終前,將身後諸事一一安排。請將依計退兵,嚇退司馬懿追兵。魏延不服楊儀,舉兵相攻,馬岱斬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馬懿殺曹爽,全國大權從此歸司馬氏掌握。

姜維欲繼諸葛亮之志,先後九伐中原,與魏將鄧艾等鬥智斗勇,互有勝負。因宦官黃皓弄權,姜維屯田漢中以避禍,蜀漢國勢日益衰微。

司馬昭命鍾會、鄧艾西路攻蜀,鄧艾偷度陰平,直通成都,蜀後主劉禪出降。姜維詐降鍾會,鼓動鍾會叛魏,欲借機復國。事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殺。

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繼位,逼魏主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吳主孫皓暴虐荒淫,朝政腐敗,人心渙散,晉武帝司馬炎下令伐吳,吳軍土崩瓦解,孫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歸於統一。

H. 談談你對三國文化的認識兩三百字

三國文化是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巳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在當前的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國文化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黃巾起義失敗至西晉統一)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的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從文化學的角度說:三國文化主要是指《三國演義》及其影響而產生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精神的總和。它與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有密切關系又有區別。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它的源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雖然早巳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民間不斷的流傳、加工、改造;三國文化精神不斷的傳播演變。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原型,匯集了民間傳說、戲劇,加以藝術虛構,創作出《三國志通俗演義》,把正史轉化為通俗文化,在民間廣泛流傳,對社會發生了深遠影響。由文學藝術滲透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宗教、民風民俗等領域,使三國文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廣泛。魯迅說中國社會有「三國氣」,就是指由《三國演義》傳播出來的文化因素,滲透並沉澱於社會的一種文化心理。從文化學角度說的三國文化包含魯迅先生說的「三國氣」。三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講的三國文化是指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頭,以《三國演義》為主要載體,經過長時期的承傳和演變而形成的有關三國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精神的總和。

I. 中國三國文化對日本企業的影響 論文 求相關資料

松下的創史人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他曾經說過三國里的東西在商場里是很起作用的,原話是什麼我忘了,好像是在"菊花與刀"一書里還是哪一書里,總之三國文化整體在日本的影響都是很深刻的,日本人嚮往和羨慕唐代時的中國,而三國里的忠義則是戰國時期很受推崇的一種思想,和三國演義一樣的褒劉抑曹的思想~希望這些能對樓主有用

J. 求一篇3000+論文:游戲對古典文化的傳播,以三國殺為例子來說明,再配上其他小例子。

作為東方文化中的一個超級原型,三國文化正不斷被網路游戲借用和改寫。目前,市面上以三國文化為題材的網路游戲已多達八、九種。這些網路游戲在借用三國題材的同時,往往對三國文化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寫。三國文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被網路游戲反復借用的題材?既然借用,為何又要進行大幅度改寫?這種改寫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又將對游戲者產生什麼影響?這是本文特別關注並試圖解答的問題。

一、三國文化:一個被網路游戲反復借用的題材

對三國文化這一概念,目前國內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種是「歷史學的『三國文化』觀(或曰狹義的『三國文化』觀),認為『三國文化』 就是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的精神文化」;第二種是「歷史文化學的『三國文化』觀(或曰擴展義的『三國文化』觀),認為『三國文化』就是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第三種是「大文化的『三國文化』觀(或曰廣義的『三國文化』觀),就是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認為『三國文化』並不僅僅指、並不等同於『三國時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以三國故事的傳播演變為流,以《三國演義》及其諸多衍生現象為重要內容的綜合性文化」1。本文的三國文化選取第三種觀點。對於當今的普通大眾而言,三國的觀念往往並不來自於歷史,而是來自於文化,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以及根據小說衍生而來的戲曲、連環畫,尤其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的播放,更以電視影像這種大眾傳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使《三國演義》在大眾的心目中生動形象起來。這些形形色色的文本和傳播方式,傳達了關於三國文化的各色人物、各種權謀、典故、傳奇和戰爭,以及忠、義、勇的觀念、正統觀念和大道循環的觀念,而這一切則是圍繞著權謀來縱橫交錯。對於當代社會來說,諸如忠、義、勇的觀念、正統觀念和大道循環的觀念都可能被逐漸淡化,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則是其中的權謀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三國演義》常常被當作一部權謀之書來解讀,特別是商業和管理領域對它的廣泛借鑒,更證明了這一點。近來《水煮三國》1的頗為暢銷,便是一個明證。

在網路游戲創作中,三國文化是一個被反復借用的題材。目前,市面上以三國文化為題材或由頭的網路游戲主要有《三國策Online》、《鐵血三國志》、《吞食天地Online》、《非常三國》、《網路三國》、《三國世紀》、《三國演義Online》等幾種。從類型來看,這些網路游戲大多都是策略或角色扮演游戲。歸根到底,都可以看作一種角色扮演,只不過策略和戰爭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如此眾多的網路游戲紛紛借用三國題材,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三國文化不僅在中國文化中,而且在東方文化中都具有特別的意義。特別是《三國演義》中宣揚的忠、義、勇觀念、大道循環和正統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具有比較重要的位置。而其中的權謀文化,則幾乎是中國文化的一條主線。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步中國史就是一部權謀斗爭史。不僅如此,由於文化的淵源,三國文化在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也有較大的影響。而文化的認同與否是網路游戲能否被游戲者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此不難解釋為什麼上述三國題材的網路游戲都是由中國、韓國、日本而不是歐美國家開發和運行的。

三國這一段風雲際會、明爭暗鬥的歷史,本身就有很強的戲劇性和觀賞性。由此衍生而來的種種民間故事、小說、戲曲、電視劇更增強了它的戲劇性和觀賞性,擴大了它的傳播范圍,從而使它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這使得游戲者在接觸三國題材的網路游戲之初,就對其有了較充分的前理解,能夠實現對游戲的「先行具有」、「先行見到」和「先行掌握」2。這種深厚的前理解和廣泛的受眾基礎,使三國題材的網路游戲能夠比較容易地被中國、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游戲者理解和接受。

網路游戲與單機版游戲有重大的不同,其中之一就是網路游戲必須為眾多游戲者提供長期共生和對抗的賽伯空間(Cyberspace)。作為一個內容龐雜、意義豐富的體系,三國文化的開放性和衍生性較強,這為網路游戲的不斷開發和創作提供了可能。不僅如此,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明爭暗鬥、征戰殺伐持續時間長,充滿對抗性和傳奇性,這高度地契合了網路游戲的需要。換個角度來看,魏、蜀、吳三國的政治斗爭又何嘗不是一場超級游戲?

但是,網路游戲對三國文化的利用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借用而不是照搬,是改寫而不是再現。畢竟,隔著近兩千年的時差,三國文化中的許多傳統觀念在今天已顯得陳舊,與當今受眾有隔閡。同時,無論是口語傳媒、印刷傳媒還是電視傳媒中的三國文化,都不能適應網路游戲這一超文本和網路傳媒這一多媒體的需要。因此,改寫必將是空前的。

二、網路游戲對三國文化的改寫

網路游戲對三國文化的改寫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游戲歷史與消費歷史。在網路游戲里,歷史不再是考證、還原的對象,而是游戲的對象;文化不再是膜拜和鑒賞的對象,而是消費的對象。在這里,歷史與文化被隨意改寫,真正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改寫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是對史實的大幅度改寫。在《吞食天地Online》這款武俠RPG3游戲中,游戲者扮演的是一名現代高中生,被仙人挑選為結束三國亂世的英雄候選人,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冒險旅程。游戲者進入游戲之後,首先要從地、水、火、風等四個屬性中選擇自己角色屬性。然後角色會因為自己的行動和事件、任務的觸發而加入「游俠、黃巾、蜀漢、曹魏或東吳」等五種陣營中的一個,而劉備、曹操等歷史人物則成了游戲中的NPC[1],可以被游戲者僱傭成戰爭、游歷夥伴。相對而言,《三國策Online》雖然較多地遵照了三國文化的原貌,但也公然宣稱「中國的歷史將因每個玩家的加入而改變」[2]!游戲的背景被設定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游戲者是同流合污,還是揭竿而起,都取決於自己的選擇[3]。也就是說,三國不再是史實中的三國,三國的走向和結局不再取決於魏、蜀、吳的明爭暗鬥和此消彼長,也不再取決於歷史的書寫,而取決於游戲者的選擇、行動及游戲者之間盤根錯節的關系。在網路游戲里,三國文化已變成背景和由頭,遠遠地退居在舞台的邊緣;成了一隻羊頭,用來營銷網路游戲之狗肉。所有這些隨意的改寫,無疑都已大幅度地背離了歷史的原貌。

另一方面,是對三國文化中傳統觀念的消解。在對史實的大幅度改寫中,在對時空的隨意置換中,三國文化中的厚重感、悲壯感幾乎已喪失殆盡,其中所蘊含的忠、義、勇、王道、正統等觀念也都被統統消解,唯一保存得比較多的就是權謀思想,但這一思想在網路游戲中也已發生較大的變異:在網路游戲里,權謀不再是假借國家和政權之名的鬥智斗勇,而是游戲者以自己為中心,為了自己的升級,為了佔有更多虛擬資源和虛擬貨幣而打怪、找礦、練功、戰斗、交易……。在游戲者雞零狗碎的活動中,在游資者之間蕪雜的對話(其中有大量的口語、臟話)中,權謀已真正成為一種游戲而喪失了它的神秘感和莊重感。在這種消解中,游戲者獲得了顛覆的快感,而歷史則在游戲和顛覆中成了消費品。

其次,是敘事的散漫 。「敘事就是講述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可能發生之事件」,「人類在敘事中構件自己的歷史,建構自己的文化,也塑造者自身」[4]。具體到網路游戲,它的敘事主體、敘事方式都有重大的變化。

「誰說故事,誰就控制社會」[5]。無論是史書、小說、戲曲還是電視劇的三國文化,往往有比較明確的敘事者,他們可能是史書、小說的作者,也可能是戲曲、電視劇的創作者。而在網路游戲中,卻很難找到這樣比較確定的敘事者:除了游戲的生產者,還有成千上萬身份不明的游戲者,每一個游戲者的行動、對話都構成他自己的敘事,無數形形色色的敘事交織在一起,構成雜亂、蓬勃的敘事體系。敘事者從相對確定到變動不居,表明文本控制權的分散;敘事者從文本的作者到文本的消費者,表明了控制權向游戲者的轉移。在此意義上,游戲者是傳者與受者,是生產者、消費者與生活者的合一,其主體地位被大大提升。而這正是網路游戲的吸引力之一。

存在於民間故事、史書、小說、戲曲或電視劇中的三國文化,盡管文本不同,但其敘事往往圍繞一定的中心,依照線性軌跡來進行,其情節往往有一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敘事即故事,¼¼故事中包含一系列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件」[6]。但是,這種中心敘事和線性敘事方式在網路游戲中已被大大改變。在網路游戲中,更多的是散點敘事、非線性敘事和互動敘事。散點敘事是指主題和中心的不確定;非線性敘事表現在時空的跳躍性和返回性(比如角色的死而復生)上,情結的有頭無尾(游戲者玩過某款游戲就永遠放棄)或有尾無頭(游戲者買別人玩到一定程度的游戲繼續玩)上;互動敘事主要存在於游戲者之間,同時也存在於游戲者和游戲生產者、運營者之間,嚴格說來,網路游戲都是尚未完工的文本,需要游戲者一一觸發才能完成。這些變化導致網路游戲不再有明確的中心,線索清晰的情節,涇渭分明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界線清晰的作者和讀者。

第三,是人物符號的變異。「人是符號的動物」1,人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符號。消費具有物質和符號的二元結構2。而網路游戲消費則是一種典型的符號消費,游戲者從中獲得的主要是意義和快感。在網路游戲包含了聲音、音樂、人物、建築、裝備等各種符號,而人物符號無疑可作為解讀網路游戲的一條線索。

閱讀全文

與三國文化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