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國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外國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文化?文/ak25英國歷史學家湯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把中國社會和埃及社會、蘇美爾社會、米諾斯社會、瑪雅社會和安第斯社會並列,認為這六個社會是直接由原始社會脫胎而來的低級社會。只要用理性的匕首剝開儒教‘仁愛’的畫皮,就可以看到,封建宗法倫理體制控制下的鄉土中國,其實就是一個野蠻、蒙昧的叢林社會。 黑格爾說:‘中國是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的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裡,理性與自由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人還沒有擺脫原始、自然的愚昧狀態。一切屬於精神性的東西都離中國人很遠。’任何一種文化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塑造一種國民性,一種人格,以儒教為代表的封建宗法制塑造出來的人就是這樣。 黑格爾未必熟悉‘忠孝仁愛’的儒教倫理,但是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論述卻是罕見的精闢與深刻,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基本提煉出了儒教的全部內在結構和本質特點。比如,他尖銳地指出:以儒教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實質上是政教合一的奴隸社會,君主作為國家元首,同時又是宗教教主;君主就是實體化的‘最高存在’,他的統治被賦予神性;在封建家長制的專制政體下,作為‘最高存在’ 實體化的封建君主就是‘賦有天命’的人格神,因此,‘神’對人間的統治就包含在儒教的奴化教育、作為禮教的法律和君主的行政命令當中。中國人在儒教的蠱惑下用道德判斷取代了一切價值判斷,非常的膚淺與愚昧。 黑格爾指出,以宗親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宗法倫理被上升到普遍、永恆的‘天理’,同時又作為內在自我的‘天性’,就是作為‘法律’形式出現的、社會普遍原則。這實際上就是戴東原所說的‘以理殺人’,就是魯迅所說的用‘仁義道德’的名義‘吃人’。而這個‘殺人’‘吃人’的偽道德賴以寄生的根本宿主,就是作為 ‘孝道’的‘家族精神’。‘孝道’是儒教奴隸道德體系的理論基石,儒教所有的倫理教條都是從這個根本上孽生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必須把‘孝道’放到首要地位來揭露之,批判之,消滅之。 為什麼儒教是一種奴隸道德?因為它本質上是利用人作為動物屬性的自然血緣關系來為各種人身依附、隸屬關系進行辯護的,它不但褻瀆、侮辱了人類的真愛,而且用自私、陰暗的功利目的掩蓋了其奴化本質,具有極大的虛偽性和欺騙性,是導致中國人自私、偽善的思想根源。儒教的‘孝道’是人性和理性的毒葯,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大敵,是必須消除的歷史垃圾。現代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這也是理性文明社會的思想根基。 我們對西方文明高山仰止,但西方文明對中國文化卻極其輕視,中國文化的地位幾乎直接等同於原始文化;更可悲的是,這並不是歧視,而是現實!直面這種慘烈的現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心理底線,也是魯迅最終被國人拋棄的原因!我們可能不知道,西方在19世紀甚至有中國人是否也是人類的討論,雖然西方文明最終承認中國人也是人類,但這個承認並不早於對太平洋島嶼上的原始人類的承認。現代心理學奠基人榮格在其心理學專著的序言上是這樣寫的: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心理具有普遍的運行機制和致病機制,這些規律甚至也適用於土著人和中國人。
2. 西方對待中國文化態度的變化
西方在古代時,對於中國所代表的東方文化,是帶有一種嚮往的態度的,從他們以喝茶、穿絲綢為榮可以看出來。到了近代,因為中國的衰落,西方人認為中國文化是落後的,大多數人持一種藐視的態度。再到後來10年之前,中國慢慢發展,這時候大多數西方人對於中國有一種表面的認同,比如經常說「我愛中國」。直到現在中國強大起來,才真正讓大多數西方人看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3. 請問有什麼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評價
17世紀西方對中國評價非常高。比如孟德斯鳩。盧梭都非常嚮往中國
18世紀以後逐漸開始貶低。。。
我讀過一些書。西方人習慣把自己看做世界中心,不過也承認中國是東方世界的核心
4. 西方人如何看待中華文化
以前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是敬佩的。但是經歷幾個腐敗王朝後就有點不屑一顧。四大發明,中國的。但不如外國人用得好。想想老外們用中國發明的火葯侵略中國就知道。
現在的外國人應該得刮目相看中國人吧,短短幾年發展成這樣的中國。從中國威脅論就知道,他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被中國的發展震驚了。
中國人永遠都是好樣的
5.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1.歷史悠久,但有些似乎有些損害人權,甚至摧殘生命,如以前的女人裹小腳,新中國計劃生育等,不太注重作為自然人自身的權利。
2.中國有一種模糊哲學,不太注重精確和量化,比如中醫,經脈似乎很難描述和測量,中國哲學突出中庸,也可也不可,沒有一個精確的標准。
3.中國人在這種文化的塑造下,普遍比較保守,對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採取壓抑的方式,不太表達和外露。
6.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人眼裡是什麼樣子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人眼中充滿了神秘感,他們認為東方文化古老、具有智慧、遍地金山銀山、有數不完的金銀珠寶、用不盡的物產資源,好像是人間仙境一樣。
西方是在瓦特發明蒸汽機後才真正強大起來的,他們依靠著科技發展迅速擴張,發明了大炮、火槍等各種熱武器,也靠著這些武器開啟了侵略之路。
7. 外國人怎樣看待中國文化
國內的人老說外國人或外國的媒體對中國不友好,這是片面的。人家外國人就說了,「我們連總統都敢批評,敢罵,這其實沒什麼」人家老外就是直來直去。我們也不要太敏感了。 老外對中國對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興趣,他們大多數人心裡是喜歡中國的,他們認為中國很神秘,對中國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當他們接觸到中國中國人時,又有點失望,吐痰-闖紅燈-不排隊-不守公共秩序-大聲喧嘩,成了中國人的招牌,能在國外的繁華大街邊拖下鞋子晾腳丫的也只有中國人,應該說能出國的在國內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但他們的素質真是丟臉……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素質問題。 相反老外的階級觀念很淡,不會看不起窮人,在中國的一高檔小區里,流浪漢被人當成過街老鼠趕,國人把他當瘟疫,惟有一家老外把他妥善安置好。 在紐西蘭中國的學生的地位也不高。主要是我們自己不團結,看到有中國人被欺負,中國人看見了也不會幫忙,有些旁觀者為避免惹麻煩,竟然謊稱自己是韓國人日本人……就這樣老外不欺負你才怪。而韓國日本人做得就很團結。
8.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傳承不斷的文化
非常的佩服,也非常的羨慕,我是一個美國人,我們國家的歷史並沒有中國這么悠久,所以當我知道中國有上下5000年連續不斷的文化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的吃驚,並且非常的敬佩。
9. 那些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都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好像以前西方(特別是法國的啟蒙思想者)對中國文化的印象是蠻好的。就拿科舉制度來說吧。在中國,魯迅他們那幫人都把科舉制度說得一無是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孔乙己》。但是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思想界,科舉制度卻是一個好東東。我們先來聽聽大名鼎鼎的伏爾泰是怎麼說的。「這個制度(指科舉制度——東子注)防止了權力的世襲化,保證了知識階層的合法對流。」伏爾泰為什麼會這樣推崇我們的科舉制度?
10. 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雅是俗,總能激起那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國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國文化氣息濃厚得地方,經常能夠看到外國遊客的身影。在京劇劇場,很多外國人像本地人一樣,圍著四方桌悠閑地泡杯龍井,合著鼓點輕輕地敲著桌沿,看到精彩之處時不時地叫聲好。
「我知道中國有京劇、崑曲,甚至知道粵劇、河北梆子,還有臉上的油彩可以變來變去的川劇。」,稱「中國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絕的說,「還喜歡中國的五糧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還棒,我要帶他回愛爾蘭給我的老父親嘗嘗。」
張藝謀的一部《千里走單騎》讓我們看到了外國人多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感動。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並著書成冊,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它同時也是外國人和中國溝通的橋梁。」在中國大學任教多年的美國人巴賽爾對中國文化如數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詩意;韓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國人認識世界普遍的觀點。」閑暇的休息時巴賽爾也學會了眾人的消遣方式:閑適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爾又走進道旁的茶館,細細品一口蓋碗茶。
早在1911年,美國威士康星大學就有一位名為King的農業學家,來到中國調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King著有一本《五十個世紀的農民》。他是從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里的一環。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裡出生,食物取之於土,瀉物還之於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中國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介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親切的稱這種文化為「五穀文化」。
「五穀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而「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6�1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我們在宜賓五糧液酒廠找到了答案,五糧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也稱紅糧,所以有說紅糧、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又有五穀雜糧做為底蘊,而五糧液取之於五穀,注重酒文化的濃香、甘醇、色澤,講究酒文化內在的品質,注重飲用後的綿長回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