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禮儀的內容有哪些
現代社交禮儀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具體表現為禮節、禮貌、儀式、儀表等。 現代社交禮儀的原則 真誠尊重的原則 真誠是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其次表現為對於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獲,只有真誠尊重方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當然真誠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場合中,真誠和尊重也表現為許多誤區,一種是在社交場合,一味地傾吐自己的所有真誠,甚至不管對象如何;一種是不管對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贊同的或不喜歡的一味的抵制排斥,甚至攻擊。如果在社交場合中,陷入這樣的誤區也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須注意真誠和尊重的一些具體表現,在你傾吐衷言時,有必要看一下對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對方壓根兒不喜歡聽你的真誠的心聲,那你就徒勞了。另外,如對方的觀點或打扮等你不喜歡、不贊同,也不必針鋒相對地批評他,更不能嘲笑或攻擊,你可以委婉的提出或適度的有所表示或乾脆避開此問題。有人以為這是虛偽,非也,這是給人留有餘地,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自然也是真誠在禮貌中的體現,就像在談判桌上,盡管對方是你的對手,也應彬彬有禮,顯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將風度,這既是禮貌的表現,同時也是心理上戰勝對方的表現。要表現你的真誠和尊重,在社交場合,切記三點:給他人充分表現的機會,對他人表現出你最大的熱情,給對方永遠留有餘地。 平等適度的原則 在社交場上,禮儀行為總是表現為雙方的,你給對方施禮,自然對方也會相應的還禮於你,這種禮儀施行必須講究平等的原則,平等是人與人交往時建立情感的基礎,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訣竅。平等在交往中,表現為不要驕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視一切,目空無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職業、地位、權勢壓人,而是應該處處時時平等謙虛待人,唯有此,才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適度原則即交往應把握禮儀分寸,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情境而行使相應的禮儀,如在與人交往時,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要自尊卻不能自負;要坦誠但不能粗魯;要信人但不能輕信;要活潑但不能輕浮;要謙虛但不能拘謹;要老練持重,但又不能圓滑世故。 自信自律原則 自信的原則是社交場合中一個心理健康的原則,唯有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自信是社交場合中一份很可貴的心理素質。一個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強者不自慚,遇到艱難不氣餒,遇到侮辱敢於挺身反擊,遇到弱者會伸出援助之手;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就會處處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負,自以為了不起、一貫自信的人,往往就會走向自負的極端,凡事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強人所難。那麼如何剔除人際交往中自負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則正是正確處理好自信與自負的又一原則。自律乃自我約束的原則。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在心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嚴以律己,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擺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後怕狼的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為是而自負高傲。 信用寬容的原則 信用即就講究信譽的原則。孔子曾有言:「民無信不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強調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則。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場合,尤其講究一是要守時,與人約定時間的約會,會見、會談、會議等,決不應拖延遲到。二是要守約,即與人簽定的協議、約定和口頭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說到做到,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場合,如沒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輕易許諾他人,許諾做不到,反落了個不守信的惡名,從此會永遠失信於人。 寬容的原則即與人為善的原則。在社交場合,寬容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大英網路全書》對「寬容」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寬容即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寬容是人類一種偉大思想,在人際交往中,寬容的思想是創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法寶。寬容他人、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千萬不要求全責備、斤斤計較,甚至咄咄逼人。總而言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一切,是你爭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慣例俗話說:「禮輕情義重」。在必要時候送一些禮物給對方,是公關活動的一項內容。 饋贈要注意時間,要把握好時間和機會,最好能在傳統的饋贈時間。傳統的饋贈時間有以下幾個: 第一,傳統的節日或重大紀念日。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元旦等。重大的紀念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 第二,廠慶、校慶等。在這樣的日子饋贈禮物給對方,能表達自己的一份祝福。 第三,老人的誕辰或孩子的生日。 第四,一些富有意義的活動。如:職工大會、聯歡會、表彰會等。 饋贈要注意禮物的選擇。選擇禮物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或場合。如給孩子可送些糖果或玩具等,給老人可送些壽糕或保健用品等;給病人可以送些食品、花束等;廠慶、酒會、招待會可送些花籃、花束等;逢新年、聖誕節,可送年歷、煙、酒、糖、茶等;而到外地出差或從外地歸來,則可適時地送些當地的土特產,如北京的果脯、新疆的葡萄乾、沿海的海產品等。 饋贈時要注意方式,饋贈的禮品要用禮品紙包裝。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像祝賀節日、贈送年禮等,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 當代流行的花語。送花已漸漸地成為一種時尚,與此相聯系,在國際上也形成了公認的花語,即各種花所代表的含義。如:玫瑰代表愛情,紫羅蘭表示誠實、樸素,白菊代表真實,白桑表示智慧,松柏表示堅強偉大,竹子表示虛心正直,橄欖表示和平,百合花表示高潔,康乃馨象徵母親,牡丹花象徵富貴,菟絲花表示戰勝困難,萬年青表示友情長存等等。所以,送花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送不同的花束。如探望病人時,多用紅罌粟和野百合花組成花束,表示祝他早日康復;勉勵別人時,常用鳥不宿、紅丁香、菟絲子組成花束,表示願君成功;送別親友時,常用松枝、胭脂花組成花束,表示友情長存。
② 禮儀包括哪五種
禮儀包括哪五種
你知道禮儀包括哪五種嗎?其實禮儀也有一定的系統,根據不同的場合會分為不同的禮儀,對於禮儀你知道多少呢?我已經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禮儀包括哪五種的相關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有什麼禮儀吧。
禮儀分五種,有商務禮儀、政務禮儀、軍事禮儀、出行禮儀饋贈禮儀。
1、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是根據禮儀適用對象二產生的一個禮儀分支,指的是商務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禮儀規則。禮儀不僅能體現出一個組織內在和外在的形象,也是一個優秀的商務人員業務能力的亮點,是個人素質的體現,更成為一個組織形象的延伸。
2、政務禮儀
政務禮儀是政府職能部門在政務交際過程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祝願、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
3、軍事禮儀
軍事禮儀體現軍人的職業素養,代表一個國家的軍事水平和國力的強盛。了解和掌握有關軍事禮儀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發展,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軍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禮儀知識。
4、出行禮儀
駕駛機動車、騎自行車時應自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遇車隊、非機動車或行人時,主動禮讓。騎車進出有人值守的大門,下車推行,以示尊重。在允許或指定區域停放車輛。在沒有明確禁鳴喇叭的區域,也應盡量少按、輕按喇叭。
5、饋贈禮儀
饋贈物品要注意時機與場合。到他人工作之處或到對方居所向其贈送禮品時,應在見面之處把禮物贈予對方。當自己以東道主身份接待來賓,通常是在對方告辭之前向對方贈送禮品,在告別宴會上贈送或到其下榻處贈送都可。
現代禮儀包括(一)傳統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現代禮儀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它根植於傳統文化這塊沃土上,因而有著深刻的傳統性。「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修禮、崇禮、習禮的傳統美德,深深地融入現代禮儀之中,約束和規范著現代人的行為。禮儀是將人們在長期生活及交往中的習慣、准則固定並沿襲下來,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禮儀這種傳統性是根深蒂固的。在社會生活中,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大都沒有形成文字,無須刻意傳播,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傳播、繼承、相沿成習,積淀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禮儀的那些煩瑣的、保守的內容不斷被摒棄,只有那些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質和主流的禮儀,才得以世代相傳,並被不斷完善和發揚。
現代禮儀包括(二)共同性
禮儀是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同一社會中,全體成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禮儀隨著社會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特定文化為依據,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圍內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從而帶有明顯的共同性特點。禮儀又被應用於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其范圍和准則必須得到廣泛的認可,才能在相當的范圍內共同遵守,這也決定了禮儀的共同性特點。由於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由於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禮儀規范的差異逐漸被打破,許多禮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認可,禮儀的共同性特點將會日趨明顯。
現代禮儀包括(三)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運用要受到時間、地點和環境的約束,同一禮儀會因時間、地點或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就是禮儀差異性的特點。禮儀的差異性首先表現為民族差異性,不同民族的禮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習俗禮儀都凝結著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的文化情結,人們嚴格遵循,苦心維護,難以改變。比如同是見面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為個性差異,每個人因其地位、性格、資質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樣的禮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比如同是出席招待會,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現風格。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其時代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禮儀總是體現著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因而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差異。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禮儀改革,現代禮儀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使禮儀活動更加文明、簡潔和實用。
現代禮儀包括(四)自律性
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則,禮儀對人們的各種行為規范都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力不是強制性的。禮儀不像法律那樣威嚴,也不像道德那樣肅然,禮儀的實施無須別人的督促和監督,有人冒犯了禮儀規范,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禮儀的實施,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地利用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禮儀的自律性。禮儀的這一特點,要求人們在實施禮儀的過程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剋制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遵守禮儀規范。禮儀的自律性並不是說禮儀是可以隨意冒犯的,不注意禮儀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會處處碰壁,孤獨、尷尬、失意總是難以擺脫,而自覺地注重禮儀,與人交往就會一帆風順,處處受人尊重。
現代禮儀包括(五)等級性
禮儀等級體現在對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的禮賓待遇上的不同。
在社會生活中,要規范人們經常使用的老年人和青年男女,人人尊重。在官方接觸中,禮賓官的命令應該被確定,確定禮賓官命令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或社會地位。
禮賓員有強制命令,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協議待遇,但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的貴族,而是正常的交往秩序,體現了各級公務員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規范。禮儀的層次性在社會交往中也表現出雙向對等。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組織中,雙方的官方地位和社會地位相似,其業務性質相似,以示相互尊重。雙方的交往也應該是一種尊重交換、情感互動的過程,禮儀上,相互之間有一種交流的呼喚。這是工作需要和禮儀要求的結合。
③ 現代禮儀的內容有哪些
禮儀是人們之間相互尊重和好友的規范形式。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即發必理、面必潔、衣必整、扣必鈕、甲必剪、鞋必擦、妝必淡、話必柔、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再以尊重為本、善於表達、形式規范。
④ 在現代,哪些傳統禮儀仍值得傳承
身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到大就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中華禮儀文化。傳統的中國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燦爛文化的一個方面。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傳承了許許多多的傳統禮儀,這些傳統禮儀即便歷經歲月洗禮仍散發著熠熠光芒,讓人嘆服,也值得我們全體國人繼續去傳承,將老祖宗的禮儀文化不斷發揚光大。那麼,在現代,哪些傳統禮儀仍值得傳承呢?我認為以下幾種傳統禮儀是非常值得傳承的。
一、串門拜年禮儀我最喜歡一個傳統禮儀,就是每到春節的時候,大年初一家家戶戶串門拜年的禮儀。我感覺這個傳統禮儀仍然值得傳承下去,現在人們一年忙到頭,朋友和鄰居之間都在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相聚,過年走家串戶去拜年,遇到長輩甚至要磕頭,說吉祥話。這樣的傳統禮儀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更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並且春節這個節日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有關春節的傳統禮儀必須要傳承下去。
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有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參與該話題的討論。
⑤ 中國禮儀文化有哪些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會十分看重。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准。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⑥ 現代禮儀包括哪些。(禮貌、禮儀、儀式)
禮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的行為准則,人們以此來規范和
約束自己的行為,協調和制約人際間的相互關系。與其他行為准則
相比,禮儀具有以下特點:
(一)傳統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現代禮儀
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社
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它根植於傳統文化這塊沃土
上,因而有著深刻的傳統性。「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
修禮、崇禮、習禮的傳統美德,深深地融入現代禮儀之中,約束和規范
著現代人的行為。禮儀是將人們在長期生活及交往中的習慣、准則
固定並沿襲下來,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禮儀這種傳統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會生活中,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大都沒有
形成文字,無須刻意傳播,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傳播、繼承、相沿成
習,積淀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禮儀的那些煩瑣的、保守的內
容不斷被摒棄,只有那些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代表著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質和主流的禮儀,才得以世代相傳,並被不斷完
善和發揚。
(二)共同性
禮儀是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同一社會中,全體成
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禮儀隨著社會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
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的行為
准則。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特定文化為依據,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圍內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從而帶有
明顯的共同性特點。禮儀又被應用於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其范圍
和准則必須得到廣泛的認可,才能在相當的范圍內共同遵守,這也決
定了禮儀的共同性特點。由於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由於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禮儀規范的差異逐漸被打破,許多禮儀形式
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認可,禮儀的共同性特點將會日趨明顯。
(三)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運用要受到時間、地點和
環境的約束,同一禮儀會因時間、地點或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
就是禮儀差異性的特點。禮儀的差異性首先表現為民族差異性,不
同民族的禮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習俗禮儀都凝結著本
民族本地區人民的文化情結,人們嚴格遵循,苦心維護,難以改變。
比如同是見面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禮儀的差異性
還表現為個性差異,每個人因其地位、性格、資質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樣的禮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會,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現風格。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其時
代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禮儀總是體
現著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因而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差異。世界
各國都很重視禮儀改革,現代禮儀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使禮儀活動更
加文明、簡潔和實用。
(四)自律性
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則,禮儀對人們的各種
行為規范都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力不是強制性的。禮儀
不像法律那樣威嚴,也不像道德那樣肅然,禮儀的實施無須別人的督
促和監督,有人冒犯了禮儀規范,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禮
儀的實施,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地利用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禮儀的自律性。禮儀的這一特點,要求人們在實施禮儀的過
程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不斷提高自我約
束、自我剋制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遵守禮儀規范。禮儀的自
律性並不是說禮儀是可以隨意冒犯的,不注意禮儀的人在社會生活
中會處處碰壁,孤獨、尷尬、失意總是難以擺脫,而自覺地注重禮儀,
與人交往就會一帆風順,處處受人尊重。
(五)等級性
禮儀的等級性表現在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禮賓待遇的不同。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長幼之分、男女之別來規范每個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則要確定有官方禮賓次序,確定官方禮賓
次序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或社會地位的高低。這種禮賓次序帶有
某種強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禮賓待遇,但這並不意味著
尊卑貴賤,而是現代社會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現,反映了各級公務人員
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規范。禮儀的等級性在社會交往中還表現為雙向
對等性,即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交往中,雙方人員在公職身份和
社會地位上要相近,業務性質要相似,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雙
方的交往還應當是一種尊重互換、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節上要有來
有往、相互對等。這是工作需要與禮儀要求的結合統一。
⑦ 在現代,仍有哪些傳統禮儀值得傳承
在當代,仍有哪些傳統式禮儀非常值得承傳?下列是小編閱覽材料梳理得到,期待對各位有效。
飲食搭配禮儀在中國文化藝術中占據極關鍵的部位,在秦代大家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客人」,子孫後代聚餐會飲也經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禮儀的宴飲稱之為「接風洗塵」,「洗塵」,送行的酒席稱之為「餞行」。宴飲之禮不管接侍都離不了酒類,「無酒不了禮儀」。酒席上喝酒有很多禮數,顧客需待主人把酒言歡勸飲以後,即可食用。說白了:「和人共飲,莫先起觴」。顧客假如要表示對主人的恭候大駕的感激,也可在宴飲的正中間把酒言歡向主人端酒。在進餐全過程中,一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顧客即可動筷。說白了:「和人共食,慎莫淺嘗」。古時候也有一列進餐標准,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位互相尊敬,構建和睦進餐,文明行為進餐的良好環境。
總而言之,禮儀原則是尊人愛人。在與他人相處時要放寬容大度,謙遜待人接物,尊重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假如地位高的人屈尊結識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而且敬人不但是要彬彬有禮的姿勢,還要有發自肺腑的對其他人的尊重。
⑧ 在現代,哪些傳統禮儀仍值得傳承原因是什麼呢
中秋佳節春節前"送大禮"。閨女定親後到完婚的一年裡,逢中秋佳節和過年時,務必由單身姑爺提早一兩天親自"送大禮包",最少是「雙雞(大紅公雞),雙魚座(每條最少2斤以上的紅鯉魚),酒4一6瓶,生豬肉6一10斤"。婚後這兩個節日一樣必須「送禮物",但禮物可依據狀況酌減。以上幾類現代社會生活中仍承傳著的民俗禮儀知識,雖比不上之前莊重,但在這種日子裡連一頓飯也沒聚在一起吃,依然會被評定"不禮貌"的。凡能遵循或承傳這種禮數禮儀知識的家庭生活和本人,一般狀況下都能交往的較為和睦,有利於婚姻生活的牢固。
孔子說:"沒學禮,何以立。"在當代生活中,禮儀知識依然是每一位當代人必不可少的主要素質。在中國古代,交通出行彬彬有禮、躺卧彬彬有禮、飲宴彬彬有禮、婚喪有禮、壽辰彬彬有禮、祭拜彬彬有禮、爭霸彬彬有禮這些,禮儀文化滲入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也使我們擁有管束自身言談舉止、提高本身修養的不錯的標准,在社會發展中成為了一個言談舉止得當的人。
⑨ 現代禮儀包括哪些內容及特性
禮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的行為准則,人們以此來規范和
約束自己的行為,協調和制約人際間的相互關系。與其他行為准則
相比,禮儀具有以下特點:
(一)傳統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現代禮儀
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社
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它根植於傳統文化這塊沃土
上,因而有著深刻的傳統性。「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
修禮、崇禮、習禮的傳統美德,深深地融入現代禮儀之中,約束和規范
著現代人的行為。禮儀是將人們在長期生活及交往中的習慣、准則
固定並沿襲下來,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禮儀這種傳統性是根深
蒂固的。在社會生活中,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大都沒有
形成文字,無須刻意傳播,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傳播、繼承、相沿成
習,積淀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禮儀的那些煩瑣的、保守的內
容不斷被摒棄,只有那些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代表著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質和主流的禮儀,才得以世代相傳,並被不斷完
善和發揚。
(二)共同性
禮儀是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同一社會中,全體成
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禮儀隨著社會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
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的行為
准則。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特定文化為依據,集
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圍內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從而帶有
明顯的共同性特點。禮儀又被應用於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其范圍
和准則必須得到廣泛的認可,才能在相當的范圍內共同遵守,這也決
定了禮儀的共同性特點。由於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由於地域和
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禮儀規范的差異逐漸被打破,許多禮儀形式
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認可,禮儀的共同性特點將會日趨明顯。
(三)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運用要受到時間、地點和
環境的約束,同一禮儀會因時間、地點或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
就是禮儀差異性的特點。禮儀的差異性首先表現為民族差異性,不
同民族的禮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習俗禮儀都凝結著本
民族本地區人民的文化情結,人們嚴格遵循,苦心維護,難以改變。
比如同是見面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禮儀的差異性
還表現為個性差異,每個人因其地位、性格、資質等因素的不同,在使
用同樣的禮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比如同是出席招待
會,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現風格。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其時
代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禮儀總是體
現著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因而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差異。世界
各國都很重視禮儀改革,現代禮儀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使禮儀活動更
加文明、簡潔和實用。
(四)自律性
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則,禮儀對人們的各種
行為規范都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力不是強制性的。禮儀
不像法律那樣威嚴,也不像道德那樣肅然,禮儀的實施無須別人的督
促和監督,有人冒犯了禮儀規范,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禮
儀的實施,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地利用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就是禮儀的自律性。禮儀的這一特點,要求人們在實施禮儀的過
程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不斷提高自我約
束、自我剋制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遵守禮儀規范。禮儀的自
律性並不是說禮儀是可以隨意冒犯的,不注意禮儀的人在社會生活
中會處處碰壁,孤獨、尷尬、失意總是難以擺脫,而自覺地注重禮儀,
與人交往就會一帆風順,處處受人尊重。
(五)等級性
禮儀的等級性表現在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禮賓待遇的不同。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長幼之分、男女之別來規范每個人的受尊
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則要確定有官方禮賓次序,確定官方禮賓
次序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或社會地位的高低。這種禮賓次序帶有
某種強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禮賓待遇,但這並不意味著
尊卑貴賤,而是現代社會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現,反映了各級公務人員
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規范。禮儀的等級性在社會交往中還表現為雙向
對等性,即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交往中,雙方人員在公職身份和
社會地位上要相近,業務性質要相似,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雙
方的交往還應當是一種尊重互換、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節上要有來
有往、相互對等。這是工作需要與禮儀要求的結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