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磁山文化的重要意義
磁山文化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意義:殷瑋璋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將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段宏振認為,磁山文化發現的意義,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發現了早期農業遺存——粟。王吉懷認為,磁山文化發掘的學術意義,一是確立了冀南和冀中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年代序列,二是為探討中原和北方地區古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有價值的資料。
B. 你覺得邯鄲市有底氣成為河北省的第三大城市嗎
河北省是我國華北地區的重要一員,其中省會城市石家莊號稱天下第一庄,同時兼有“十大最幸福城市”和“北方糧倉”的美名,下面說一下河北省前五名的GDP排名的城市。但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經濟還不及非省會城市的唐山。具體排名如下:唐山市、石家莊市、滄州市、保定市和邯鄲市。其中,後面幾名的GDP差別不是很大。那麼,邯鄲市有底氣成為河北省的第三大城市嗎?今天,跟著小編了解一下。
第一:地理位置邯鄲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縱貫南北,邯長鐵路、邯濟鐵路橫跨東西,京深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太行山高速公路貫穿南北,青蘭高速公路、邯大高速公路橫跨東西。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以上從地理位置、旅遊景點以及產業結構幾個方面對邯鄲市進行了分析。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邯鄲市還是有底氣成為河北省的第三大城市的。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在下方進行評論。
C. 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文化產業如何發展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回歸並超越鄉土中國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因為我們的鄉村現在正處於衰落的狀態,貧困村、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不爭的事實。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實實在在的鄉衰。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與本質是回歸鄉土中國,同時在現代化條件下超越鄉土中國。鄉土中國問題的核心是解決三農問題,鄉村不發展,中國就不可能真正發展,鄉村社會不小康,中國社會就不能全面實現小康,鄉土文化得不到重構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揚。」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范建華一語中的。
可以說,在城鎮化的過程中, 中國農村面臨著傳統農業逐漸衰弱、農村空心化、農村生活逐漸沒落等問題。作為三農問題的焦點,「空心村」的問題更是由來已久。所謂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說到底當前鄉村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留得住人。
在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脫貧攻堅的好路子。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仍需注意一些問題。范建華認為,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旅遊小鎮和特色產業小鎮混為一談;要注重打造田園綜合體,突出抓好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打造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三業」,做好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工作。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支撐
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實現三個轉變
畫家雲集墨香飄逸,空心村變世外桃源,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這里是邯鄲市永年區王邊明清古村落。上世紀80年代,隨著村民相繼搬遷至新村,古村落徹底被閑置。2014年,畫家陳玉東被這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吸引,遂與村裡簽訂合同,建立了自己的畫室工作室,著名藝術批評家栗憲庭還為老村題詞「王邊溪谷」。隨後相繼有一批全國知名的書法家、畫家來到這里建立工作室,王邊溪谷由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畫家村。像北京宋庄一樣,王邊溪谷幸運地迎來了重生。
針對永年區文化產業如何發展這一具體問題,對外經貿大學文化與休閑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吳承忠認為,目前永年尚缺乏科學的產業規劃,目標定位不明確,產業發展路徑不先進。在城市經濟運營越來越依靠休閑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建議永年區首先進行科學的文化資源開發路徑分析與排序,以國際太極拳旅遊客源市場為龍頭,帶動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以及本地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做大做強太極文化。在做好文化產業功能分區的同時,在後期景區深度開發過程中做好細節與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強旅遊營銷。
用開放的眼光、更現代的理念大膽走出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激發地方文化產業活力。「永年地區要注重資源整合,破除行政地域的限制。」北京工業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王國華在《文化產業與鄉村復興》的主旨演講中這樣談到。整合永年的文化資源需要圍繞文化圈、文化帶、文化脈絡,打造出一個定位精準的市場主題。在突出視覺震撼力、歷史穿透力,生活滲透力等的同時,博採眾長,藉助高科技手段做活文化旅遊資源。
鄉村文旅要謹防「葉公好龍」
堅持文化導向 解決好生態問題
眾所周知,邯鄲既是老工業城市,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坐擁以「趙文化」為核心的女媧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新時代下,文化產業將成為邯鄲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導齊勇峰現場表示,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做大做強地方文化產業。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齊勇峰一再強調,現代化發展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們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為重點,建設美麗鄉村。在發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堅持文化導向,通過文化滲透實現鄉土人文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中國社科院研究院、博導章建剛認為,在發掘地方文旅資源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謹防「葉公好龍」這一現象,要明確自己的需求,以市場化、現代化、城市化的思路考慮地方文化產業開發,以人為本,既要注意引進與留住人才,同時也要在遊客細分的基礎上想遊客之所想。
D. 磁山文化遺址人的基因,和賈湖遺址人的基因是一樣的嗎
沒這種說法
賈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前期遺存,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磁山文化的介紹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1將中華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是東方文明發祥地之一。2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粟、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發現地。粟、家雞和核桃三大發現,改寫了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1學者普遍認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農業中的穀子文化,在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時,兩者缺一不可。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F. 磁山文化遺址怎麼樣
跟LG去那邊看廠子,得了套磁州窯的餐具,很是有歷史特色,上面描繪了邯鄲的很多歷史故事,和之前見的瓷器很不一樣,讓我產生了對磁州陶器文化的興趣。跟了當地朋友一同去的。有些偏,進去挺干凈寬敞的,有點進了原始部落的意思。裡面陳列的陶器、石器看著就很有歷史,質地很粗糙,多是些日常生活生產的器具,上面簡單裝修了些繩子紋路。特別質朴和原始。很少有參觀者,所以顯得有些冷清。
G. 磁山文化的磁山文化
1972年冬,磁山村群眾在村東台地開挖水渠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7000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從而揭開了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隨後,考古工作者在這片總面積僅14萬平方米的遺址上,相繼發掘出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一時間,原本寂靜無名的小山村成了全國乃至世界文物界最為關注的地方。在二十多年間的一次次發掘中,大量珍貴的文物及遺跡相繼出土。
在磁山遺址館內,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坑穴,有圓的、有橢圓的、還有長方形的。考古學者稱,這些看似普通的土坑可不是人們隨意挖成的,有的坑為「灰坑」,是先民們傾倒垃圾的地方;有的坑帶台階,坑底有一層硬面,是半地穴式茅草房的房基;而那些深達數米的長方形坑穴,則是先民儲存糧食的「窖穴」。
據資料顯示,磁山遺址自發掘至今,已發掘出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4000餘件。在這些遺物中,主要有用來為穀物脫皮的石磨盤和類似石棒槌的石棍,及用來做飯的泥制陶盂、支架等。其中,石磨盤表面光滑,經過打制或磨製,有的底部帶足,做工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精細了。
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遺址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的遺物,距今約有7000多年。當時,先民們已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了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種粟為主,以採集、漁獵為輔的生活方式。在這一時期,先民們已會製作磨製石器和手工陶器,他們製作的骨針比鋼針大不了多少。在這個「原始村落」,不僅已有了家豬、家狗,甚至還可能已經有了家雞和核桃。
磁山遺址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一段空白。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被考古學界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發掘過程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讓眾多考古專家深感疑惑。在如此小的遺址上,竟有幾十個有規律地集中擺放勞動工具的「組合物」。這些「組合物」多由石磨盤、石棒、石鏟、石斧、陶盂、支架等組成,每組一般四件,而且大都按生產工具(石鏟石斧等)、脫粒工具(石磨盤石棒等)、炊具(陶盂支架等)分組分類放置,擺放的次序非常明顯。這在國內其他新石器遺址中非常罕見。
最早,一些專家推測,該遺址可能是先人們的墓區,這種「組合物」是隨葬品。可是經過數年大面積的普探、試掘,加之遺址外圍的調查,並未發現人骨和有關喪葬的痕跡,相反倒發現了大量鳥骨、獸骨,甚至很小的魚刺等。
有的專家依據「組合物」的擺放特點,認為這里也許是一個原始人的居住區或糧食加工場所。但他們同樣也未能找到相應的證據,因為這里並未發現所謂的生活起居區,就是房基也僅發掘出2座。另外,如果是一個糧食加工場所或生產勞動場所的話,那麼每個坑內應有相應的活動空間,而實際上每組「組合物」所佔的面積卻很小,有的還不足兩平方米。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大膽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可能:這些「組合物」是先人們按照一定的思想意識和習慣格式特意堆集在一起,專門用來「祭祀」靈魂或某種崇拜的遺跡。
「無論是哪種說法,他們都沒有為自己的觀點找到充足且准確的證據。」當地考古專家韓林太認為,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磁山遺址當時應是一個原始村落。 2010年3月,磁山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從一處坍塌的文化層中發現部分表面附著有植物顆粒的白色塊狀物體,有關專家認為可能系遠古時期的「麵粉」。中國科學院正對這種奇特物質做進一步鑒定。
這些奇異的白色物是粟、黍粉、澱粉,還是白灰?文物部門通過對物體表面的附著物,及其所在的文化層進行檢查分析,認為白色塊狀物體屬於首次發現,保存比較完好,很可能為數千年前的澱粉類物質,也就是人類最早的麵粉。
磁山文化博物館經過搜集整理,共收集到白色塊狀物體約250克。2010年3月4日,工作人員將這些物體全部裝袋封存,並將部分樣品郵寄到中國科學院,請有關專家通過化驗做進一步檢查。 磁山是穀子的發源地。在以往的世界農業史上,粟一直被公認是從埃及、印度傳播而來的。然而,隨著磁山遺址的發現,這一「結論」被改寫。
考古專家們經科學鑒定一致認為,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們就已開始種植粟這一耐旱農作物,且達到了相當高的產量。
在磁山遺址,考古工作者們一共發現了189個儲存糧食的「窖穴」。這些「糧倉」形似袋狀,窖口直徑大都為1—2米,深淺不一,最淺的只有0.85米,而最深的則達到了5米。當地一位考古專家感嘆地說,當地的土質極粘,可以說是「濕了濘,幹了硬,不濕不幹挖不動」,先民們硬是用打磨的石斧、石鏟挖出了那麼多深達數米的窖穴,其堅韌的毅力和勞動強度令人難以想像。
當時參加過發掘工作的考古專家韓林太對記者說,「窖穴」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禁不住大吃一驚:裡面竟堆積著大量的「粟灰」,剛開始它們的顏色呈灰綠,但拿到手裡一會兒就變成了白灰。在一些成塊的朽灰中,直接用肉眼可以看到已炭化的一顆顆滾圓的粟粒。
為了鑒定這些糧食的成分,發掘者們曾兩次進京,但都因找不到妥善的保管方法,標本到達目的地後全神奇般地變成了灰粉。最後,北京考古專家採用「灰象法」對標本進行了鑒定,認為當時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這也是當今人工種植穀子歷史的最早發現。
考古學者們在歡欣鼓舞之際,一個頗為費解的問題同時也擺在了他們面前。因為這些窖穴中的「粟灰」一般堆積厚度為0.2—2米,有10個甚至達到了2米以上。如果按照比重、體積推測,這189個「糧倉」中儲存的粟,至少應在5萬公斤以上。而在當時簡陋的生產條件下,剩餘這么多的糧食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一時間,專家們對這一規模宏大的「糧倉」提出了種種猜測:可能是當時的農業生產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除了夠吃,還有部分剩餘;也許是一個部落儲藏的糧食種子,在還未來得及播種的時候,發生了大的自然災害,所有的人紛紛逃離了自己的家園。
還有人認為此地可能是先人們祭祀「糧神」的地方,他們為了祈求有一個好收成,便將最好的穀物奉獻給了神靈。與此同時,一些學者在實驗後還對窖穴是否系「糧倉」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有的「窖穴」異常狹小,人很難進入,那麼那些先人又是如何取放穀物的呢?
面對外界的迷惑,當地的村民們有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這里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居住過的地方,而上百個窖穴就是當時的「神農糧倉」。 在磁山遺址中,除了發現大量的石器、陶器及堆積的「粟灰」外,考古專家們還發掘出較多的鳥骨。這些鳥骨是否來自已經馴養的早期家雞,也被認為是「磁山文化」的一個重要謎團。
按照傳統說法,家雞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於印度。但有關專家將磁山遺址中的鳥骨標本與北京自然博物館所藏的現代鳥類骨骼進行了比較,發現其與現代原雞跗?骨的形態和大小都很相似。他們由此認為,磁山出土的鳥骨標本屬於雞的可能性最大,而且還有可能是馴養的早期家雞。
支持這一說法的專家還提出了這樣的事實:一是當時磁山的農業已有了長足發展,糧食已經有了剩餘,從而為飼養家禽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二是根據現代動物學家的研究,家雞由原雞經人工馴養而成,而原雞在我國古代的分布區已包括了北部及中原地區。
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相似並不能代表相同。
另外,在對磁山鳥骨的標本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所發現的磁山「家雞」的跗?骨,除一根為雌性外,其餘全部為雄性。
大量的雄性「家雞」的出現又代表了什麼?是當時先人們因為某種宗教儀式的需要,有意選擇了雄雞?是先民們像現代人一樣只留下產蛋的雞,而將多餘的雄雞殺掉?是獵人們對原雞(野雞)的有選擇性捕殺?如今還沒有人能找到相關的線索和證據。
但是,如果磁山所發現的鳥骨確系家雞骨骼的話,那麼家雞在中國馴化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比印度要早3000多年。 任何一段歷史文化,都應有它的來龍去脈。「磁山文化」作為唯一以我省地名命名的考古文化,之所以稱其為神秘的文化,還在於它的淵源在哪裡,那些先人們又為何突然「人間蒸發」,仍一直困擾著眾多的專家和學者。
對於這個問題,有專家認為,由於在中原地區還沒有發現比磁山遺址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因此在追尋該文化的淵源上肯定會有一定困難。而先前發現的仰韶文化,與磁山文化中間隔著上千年的歷史,在它們之間,考古界至今沒有找到必然的聯系與銜接。
「產生諸多疑惑的主要原因是,7000多年以前先人們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及房屋的形狀、構造與當代千差萬別,人們很難想像,也無法找到過硬的依據來考證其真實性,」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所長、考古專家喬登雲說,他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這些「謎團」都會找到合理答案的。
據最新消息,2016年1月23-24日在京召開的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中 ,香港神農(炎帝)國際產業集團的郭小亮先生通過對海侵時代研究指出:河北磁山農耕文明,在遭遇海侵覆滅後有一部分先民西上太行山,與當地原住民融合,開始在太行山區種五穀,嘗百草,改進農耕技術,行成了農業相對較發達的神農氏部落。 陶器是中國人的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沙質陶器,少數為泥制陶器,均為手工製作,以素麵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圓底缽、三足缽、缽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組成的陶器群,獨具特色,最有代表性。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盤、磨棒、斧、鏟、鑿、錛、鐮等,其中磨盤和磨棒是糧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磁山遺址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火候較低,質地粗糙,器表多素麵。陶器多採用泥條盤築法,器形不規整。陶器表面紋飾有繩紋、編織紋、篦紋、乳釘紋等。器形有橢圓形陶壺、靴形支架、盂、缽等。
從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脫離了農業經濟的初始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已從事專項手工勞動,原始手工業已成為原始農業、漁獵、採集生產及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磁山文化遺址的豐富內涵,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鏈環。
H. 歷史名城邯鄲的十大文化分別是什麼,有何意義呢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7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十: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
《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I. 你能簡單分析一下邢台、保定和邯鄲這三個城市的發展特色嗎
說道“邯鄲”,你先想到什麼?我首先想到的絕對是成語“邯鄲學步”。這也能看出,我們邯鄲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從八千年前就孕育了磁山文化,到戰國成為趙國都城,再到現在成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其次,邯鄲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受到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黃鐵路的垂青,還有邯鄲國際機場的厚愛,邯鄲可不簡單啊。這么神秘的邯鄲,你覺得怎麼樣。
J. 磁山文化的簡介
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磁山發現而命名。193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等地。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鑒定為距今約10300-8700年)。多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其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我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這里進行了三次發掘,至1978年底,發掘面積達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達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000餘種,為尋找我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如果說,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鴻蒙未開的話,而這里的人們已經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生活用具,燒制陶器……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為研究和探索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地下實物資料。
在遺址發現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300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席,由此也可想像葦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