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到底有什麼文化底蘊呢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② 山西的文化特色
山西的文化特色
山西的文化特色,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去某個地方旅遊的時候都希望去了解那個地區的一些文化和習俗,各個地區的特色都是不一樣的,下面為大家分享山西的文化特色。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約6305萬。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有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
2、山西鑼鼓
山西鑼鼓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朴、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有山西威風鑼鼓、黃河鑼鼓、太原鑼鼓、花敲敲。
3、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動的構圖、傳神的表現力、細膩的刀法、考究的用料與染色、精細的包裝製作工藝,獨樹一幟,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中佔有重要地位。
4、廟會
山西人通過廟會上的商貿交易,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回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農器之類,同時也參與鑼鼓、秧歌、車船轎、閣蹺、燈火等各種民間社火文藝表演。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晉祠古廟會;鄉寧縣四月初八「油糕會」;洪洞廣勝三月十八古廟會;芮城縣三月三古廟會。
5、炕圍畫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1、山西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個多民族分散雜居的省份,除漢族外,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等45個少數民族,其中,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99、7%,在少數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滿族與蒙古族。
2、山西文化 :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華夏之根、黃河之魂、佛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故里、古建瑰寶、太行神韻」。
山西的民間文化代表:山西民間社火、跑旱船、踩高蹺、放煙火、放煙火、跑竹馬、小車舞、獅子舞、挑椅舞、龍舞、倒懸花鼓、中黃高台、龍舟舞、太原鐵棍和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山西民間鑼鼓、山西民間木版畫、炕圍畫、山西民間刺綉、太原曲藝、絳州鼓樂、山西民間剪紙等。
3、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4、戲曲文化: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大戲,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
小戲,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碗碗腔」劇種代表為「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其他小戲有二人台、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台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
1、佛教與邊塞文化產業區:包括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帶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長城關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
2、晉商文化產業區:包括以中部太原、晉中一帶的晉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
3、根祖文化產業區:包括以南部臨汾、運城一帶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鹽池文化、道教文化、關公文化、名樓名寺文化等;
4、太行文化產業區:包括以東南部陽泉、長治、晉城一帶的關隘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話傳說等;
5、黃河文化產業區:包括以沿黃一帶的古渡文化、古鎮文化、名樓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2)山西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③ 山西的歷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歷,而夏歷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全國的70%以上。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人文景觀。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④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民俗文化有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黃河燈會、太原社火、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等等。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⑤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是
炕圍畫,威風鑼鼓,祁太秧歌,山西民間麵塑,平陽木版年畫。
麵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西的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間麵塑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基本信息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一般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⑥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6)山西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